(原标题:机构争相抱团核心资产 负面效应或在路上) 证券时报记者 黄小鹏今年的A股市场上,热门的核心资产大放异彩,白酒、科技、医药、消费、新能源车、光伏等板块成为贯穿全年的热点,这些板块中部分个股涨幅惊人。但统计显示,大多数个股的上涨原因中,业绩增长只是次要因素,很多个股涨幅2/3以上靠估值推动,公募等机构资金抱团扎堆则是其估值拔高的主因。与大肆炒作垃圾股、题材概念股相比,抱团核心资产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机构抱团背后存在一个“正反馈机制”,即:发现核心资产价值带来投资收益,赚钱效应刺激基金申购,新增资金再次流入核心资产,股价上涨带来更多赚钱效应和资金,股价和估值被推高,媒体和市场为高估值寻找合理理由,资金继续流入热门板块和个股……由于机构买入名单较短,投资最后甚至变成小部分板块和个股越买越涨、越涨越买的简单粗暴循环。这种显著的正反馈机制在2006~2007年牛市就出现过。彼时,机构规模快速增长,2007年9月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到A股流通总市值的28%,完全主导了市场走向。这种正反馈机制几乎是一种固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律,但也蕴含着风险,有时是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因为,当正反馈内在能量耗竭后,很可能走向负反馈,并且正反馈时间越久力量越大,负反馈持续时间也可能越久,或者破坏性越大。2015年急促的牛市虽与公募基金关系不大,但从场内资金加杠杆形成快牛行情到去杠杆导致踩踏效应,本质也是从正反馈向负反馈的剧烈转换。 这样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很难完全消除,若想保持市场长期稳定,就应着力削减其强度。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各种类型投资机构都应发展,不能集中发展某一类型。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行为模式存在差异,其相互博弈的过程有利于削弱正、负反馈的强度。同时,当前A股市场做多与做空的便利度不对称,应该考虑让基金也可通过做空赚钱。因为,市场真正合理的估值,是博弈和交易出来的,但在多空体系不平衡下,博弈出的价格容易失真。对于具体估值,不同投资者预期差别很大,向来见仁见智。但是,如果市场上很多人认为投资不需要看估值只需无脑跟风买入,或者发明一些时髦词汇来摆脱估值束缚,风险就会上升。真正的估值,从来不是“人云亦云”出来的。当前机构抱团的核心资产未来会不会瓦解,还是要回到常识上来,不应该演变成一个笑话。
近日,在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内,一台台设备高速运转,上游客户的晶圆在这里完成封装、测试,最终成为完整的芯片,贴装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内部。该公司副总经理金良凯介绍,“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总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150%,今年预计产值将达9亿元”。这是宁波余姚市“三链融合”结出的新硕果。 今年以来,该市出台《余姚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三链融合”,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呈现出产业集群百花齐放、风劲帆满的局面。 为打造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余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创新链条,大力引进优秀服务商与电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构建智慧互联的企业数据“内链”与行业协作“外链”,在宁波市率先上线智能家电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模具和电线电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全面开展“卡脖子”核心技术摸排,梳理“卡脖子”核心技术17项、关键材料23项、基础零部件12项,并分类建立自主掌握、有望实现进口替代、存在断供断链风险“绿、黄、红”三色技术攻关清单。目前,已攻克集成电路靶材用超高纯金属材料、18轴双臂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等全球领先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两项。 同时,余姚建立项目(企业)“孵化―加速―转化”培育链条,引进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6家产业研究院,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系。光电信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被列入省级创建名单。 云端招商,以企引企,是余姚补齐产业链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余姚“四大关键产业”新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162.5亿元,在谈项目26个、总投资68.5亿元。经过多年耕耘,有基础、有特色的新材料、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组成了余姚产业集群的主体架构。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姚江英才”“人才超市”“院士之家”等吸引了关键产业及核心科研领域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纷纷来余姚创业发展。今年,该市已引育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07人、高技能人才2713人,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4个。(经济日报记者 郁进东 通讯员 施虹吉)
01 近日,一线楼市出现了明显的“翘尾行情”。 2020年12月,北上广深新房或二手住房交易量,创下上一轮楼市调控以来新高。据网签统计,2020年12月,北京新房和二手住房分别成交9749套和20944套,创2017年“3.17新政”以来月度新高。2020年12月,上海二手住房成交3.9万套,环比和同比分别增长20.3%和96.2%。 2020年12月,广州新房成交16434套,创单月历史最高纪录。二手住房方面,广州在2020年8月创造近三年交易最高纪录15272套,12月份,二手房市场“翘尾”明显,再次探到1.5万套以上,达到15127套。2020年上半年,独领楼市风骚的深圳,尽管7月出台严厉调控,主要打击二手房,但年底也“翘尾”,12月新房成交5320套,年内第二高,二手房成交6863套,连续2个月回升。 疑惑的是,楼市基本面并未改变,反而有收紧趋势。 政策面:2020年底,国家不断强调“房住不炒”,紧绷房地产调控之弦; 资金面:8月针对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到12月针对银行放贷的“五档分类”,资金面趋势性收紧。而且,近几个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额度在下降。 近日,央行在解读2020年数据时指出,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29个月回落。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的44.8%下降到去年的28%。 下一步,要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也就是房贷占比和规模“双管控”。 02 那么,一线楼市为何单月成交创新高? 有人认为,2020年疫情黑天鹅,业绩压力大,开发商年底要“抢收”,新房供应力度会加大。去年12月份,一线城市新房供应都在加大,北京新房供应增长85%、上海供应增长180%、广州供应增长30%,都创了年内新高。新房二手房价格普遍“倒挂”,一定程度解释了翘尾行情。 另外,还有人认为,2021年房贷“五类分档”落地,届时房贷可能会收紧,利率也会上升。2021年,房贷利率大概率是要上浮的,再考虑到额度收紧,所以要赶快在2020年底完成交易。根据融360数据,去年10月全国首套房贷利率“九连降”结束,开始反弹,这也有一定道理。 笔者认为,年底新房供应增加,广州、深圳、上海出现了一二手房价格“倒挂”,形成供需两旺的局面。 但更重要的是,新一年银行信贷额度释放,也促成了年底翘尾。这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信贷投放和商品房销售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特别是一线城市。2020年7月底房地产座谈会是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疫情期间宽松的楼市政策开始退出,房地产金融调控开始强化。 8月份以后,央行祭出针对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按揭投放额度也被控制,一线楼市交易回落。一线城市加杠杆买房、改善型购房比较旺盛,但限购、限贷严格。所以,一线楼市与银行放贷紧密关联,当贷款相对宽松、额度充裕、周期较短时,就会出现交易增长的情况。2020年12月份就是这样的情况。 03 12月“翘尾”,只是一线楼市2020年反弹的一个缩影。2020年,一线楼市创造了上一轮调控以来的交易新高。强力反弹回升,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上一轮调控以来连续3-4年的“横盘”。北上广深上一轮调控始于2016或2017年,那时起到2019年,基本呈现“高位横盘、缓慢回落”态势。 而且,2018-2019年进入淡市,北京、上海、广州二手住房价格下跌,5%-10%的跌幅是肉眼可见的。2020年,货币政策开始宽松,全国房贷利率整体下降了15个基点左右,中小企业“房抵经营贷”利率首次低于房贷,银行角逐一线楼市,一线城市房贷比二三线城市低20-30个基点。 同时,新房限价政策开始松绑,政府又以优质地块出让,给市场传递稳定的信号。信贷和库存,是短周期框架下楼市的决定变量。除了信贷的利好外,经过2014-2018年强力“去库存”,2016-2019年新房批售规模比较小。所以2020年,一线楼市在售新房消化库存普遍比较低。 近期,对于一线楼市回升,业内讲“核心资产”的故事,包括一些网红新盘被追逐,中签率比较低;包括部分片区二手住房业主“抱团涨价”;包括一线城市“挑人”,京沪对一流人才放开落户,广州外围七个区降低落户门槛,但中心四区依旧姿态傲娇,深圳尽管落户容易,但买房难等等。 这些都是过去没有的。于是,有人开始鼓吹所谓的“核心资产”,信心开始爆棚。一个或几个网红新盘被热捧,带动整个片区新房交易,并与二手房市场形成联动。比如深圳的后海、光明;比如广州的珠江新城、萝岗、南沙等。 12月底,一线城市新房热卖,二手房业主也开始惜售。 截至2020年12月,上海、深圳二手房在售房源量降至近两年最低,上海二手房快速成交,叠加新增挂牌房源量减少,导致在售房源量环比降幅约13%,降幅最大,绝对规模降至2019年1月以来最低水平;深圳在售房源量环比下降约7%,绝对量亦降至2019年以来最低。 其实,本质上的原因在于,经过20年快速发展,房子的供应量足够大了。把新房、二手房和公寓算在内,哪里都不缺房子。资金是聪明的、趋利的,也是避险的。本轮货币环境友好,发生在疫情当下。疫情对穷人不利,但对富人有利,比如互联网,比如睡着增值的资产富豪们。 当又一轮楼市需求反弹时,富人买房,就会表现为改善型需求占主导。根据中原地产统计,2020年上海套均面积在90-150平方米的成交占比59%,改善型需求超过一半;从成交面积看,2020年上海改善型需求增速最快,同比增长27.1%。下图贝壳的数据,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04 既然房子多了,疫情后货币宽松对富人有利,自然楼市就开始分化了,贵的房子越来越贵,资金愿意追逐,就像茅台一样。便宜的房子一大把,交易不活跃。比如,2016年融信创造的上海地王“中兴路一号”,楼面价超过10万/平米,2020年五一开盘,均价13万/平米,物业费14.98元/平米。 这个产品的品质一般,也没有学区托底,完全是因为土拍价格过高而不得不卖出相对高价。但到了2020年底,这个项目卖光了。可见,就像李迅雷老师讲的,如果看高收入人群的购买力,看资金对楼市追逐的方向,看富人投资的逻辑,加杠杆的能力,茅台一点儿也不贵,还会更贵。 再以广州为例,2020年广州珠江新城、琶洲的房价屡创新高,达到“10万+”,涨价幅度都在15%-20%,业主抱团涨价的风气,从珠江新城蔓延至越秀学位房(东风东)、海珠成熟板块(滨江东)、金融城等。但是,广州刚需二手房非常稳定,甚至还在下跌(下图是豪宅盘和刚需盘情况)。 所以,所谓核心资产,本质上是“货币超发、富人得利、资金避免、媒体炒作”,导致核心区域部分优质盘被追捧,价格上涨、交易量放大,创造出明星效应。一个城市,财力是有限的,不管如何做规划、如果追求均衡,配套好、品质高、大社区的所谓核心房子,就那么多。 这几年,房地产突飞猛进,富人在房产上已是“超配”,除了一部分改善性需求,富人的增量需求,追逐的就是所谓的“核心资产”。而疫情后的货币超发、利率降低、抵押融资等,对富人来说是又一次资产增值的大好机会。但大部分存量的房子,都是一般资产、“非核心资产”。 这类房子多如牛毛,而刚需人群支付能力本来就有限、资产抵押融资能力不足、没有加杠杆基础。所以,即便又一轮货币宽松,但也创造不出涨价效应,甚至会跌价。前几年一线城市比较火爆的公寓市场,之所以能火,是因为那时缺房子,所以浑水摸鱼的公寓,也能骗取一部分需求。 但是,现在房子太多了,没有配套、居住氛围差、交易税费高的公寓,自然就被需求抛弃了。即便在住房依旧短缺的深圳,近期公寓也卖的很差,有的公寓卖了2年也未卖完。 2020年,深圳公寓批售24910套,同比增长23.6%,成交11735套,同比仅增长2.6%,成交均价63349元,同比下跌0.6%。如果说,市场正在厘出核心资产的话,公寓应该是最先被抛弃的。 总结看,2021年一季度,银行贷款额度较充足,基于“早放贷、早收益”考虑,银行会增加贷款投放。同时,各大银行、金融机构角逐一线楼市,一线城市房贷利率较低,加上消费贷、经营贷活跃、利率低,也有利于一线楼市活跃。所以,一线城市楼市翘尾会延续到2021年一季度。 但是,前面已经讲了,一线楼市对货币信贷环境非常敏感。2021年,不管是开发商融资的“三道红线”,还是银行放贷、居民加杠杆的房贷“五类分档”,都会在2021年全面落地。 所以,2021年不管是房贷额度、增量、占比,都会人为降低,这是一线楼市最大的影响因素。届时,明星楼盘、核心资产等聚焦的温度都会降低,甚至短期内不谈了。就像2017到2018年大谈特谈“消费升级”,然后2019年开始,风向就变了。一切资产涨价,都是货币现象。
前 言 2021年通胀显然是引领市场的确定性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央行大扩表下的流动性泛滥,还是在疫情后阶段将逐渐修复的产出缺口,都共同指向了全球通胀回温的可能。展望明年,预计2021年以中美为代表的全球物价温度将会回升,上半年全球通胀共振向上,下半年全球通胀交错回落与平稳,预计美国通胀走势呈倒V型,中国通胀整体呈现先上后平。 然而,通胀对于投资而言显然还是一个过于宽泛且抽象的命题。是普适的大通胀?还是结构性通胀?如果答案是后者,水往何处去?价往何处涨?我们在此时起笔“与通胀共舞”系列,正是希望步步厘清通胀同比数字背后价格上涨的主线。本系列开篇将先着眼于居民部门,本报告首先聚焦于国内CPI的2021年展望。 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先对明年CPI中枢和节奏做出预测,再尝试从三个视角拆解CPI,试图探究三个问题——在通胀中核心消费需求有多大价格拉动?真正超季节性新涨价对当年通胀是拉动还是拖累?环比偏离季节性的关键节点在何时?我们认为,居民部门涨价的不确定性在于CPI修复的节奏和幅度(受到猪、油巨大影响),但可把握的确定性在于反映国内消费需求的核心CPI的稳步回升。 主要观点 2021年CPI趋势展望 2021年,在全球经济修复的归途中,黑天鹅将逐个退场,CPI也有望实现低位反转。总体上,我们预计2021年CPI中枢在1%附近,核心CPI则将升至1%附近。节奏上,上半年CPI呈单边上行,下半年或陷入震荡,年中高点或触及1.5%左右。 此外,我们尝试从三个视角拆解CPI,试图探究三个问题,在通胀中消费需求有多大价格拉动?真正超季节性新涨价对当年通胀是拉动还是拖累?环比偏离季节性的关键节点在何时?我们认为,居民部门涨价的不确定性在于CPI修复的节奏和幅度(受到猪、油巨大影响),但可把握的确定性在于反映国内消费需求的核心CPI的稳步回升。 视角一:核心CPI+食品+能源 从构成分项看,我们可以把CPI拆解为三部分,即CPI=核心CPI+食品+能源。预期核心CPI、食品价格、能源价格分别拉动CPI同比 0.88、-0.32、0.41个百分点。 需求侧,2021年居民杠杆抬升以及存款活化的趋势下,国内消费需求修复带动核心CPI回升或是最为明确的主线。而国际需求修复仍受制于海外疫情反复问题,高不确定性限制了油价上涨空间。供给侧,猪周期产能修复猪价回落则是拖累明年通胀中枢的主要因素。 居民存款的活化情况及居民杠杆变化是我们前瞻观测核心CPI的重要指标。疫情以来,居民活期存款增速以及居民杠杆率均有抬升,我们对明年核心CPI同比修复到1.5%以上水平抱有信心。 视角二:翘尾+新涨价 在翘尾+新涨价视角下,预计全年平均翘尾因素基本为0,季节性因素为1.31%,超季节性因素为-0.32%。从各年份的对比来看,2021年CPI中枢的回落,一是翘尾接近0%(主因2020年下半年猪肉和原油的疲软),二是新涨价超季节性继续为负(主因2021年春节后猪价大概率将明显回落)。超季节性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供给侧冲击,即猪和油,反映中性预期下,猪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拖累会大于油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拉动。 视角三:环比季节性 最后,再切换到环比视角分析2021年全年通胀上行的节奏,我们认为夏季及年末或是CPI环比较为强势的时段,一则猪肉价格或将季节性回升,二则伴随经济的修复核心CPI也将恢复往常并可能出现过热。而春季(3-5月)以及秋季(9-10月)可能是CPI上行节奏明显弱于季节性的时间点。春季及秋季作为生猪养殖一年内的黄金时期,可能见证猪肉价格的快速下行。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及疫苗进展变化,国内非洲猪瘟再反复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明年CPI中枢回落,趋势上行 2020年,CPI在黑天鹅因素冲击下从高通胀进入通缩,前有新冠疫情,后有沙特俄罗斯原油价格战,核心CPI萎靡不振,猪、油齐跌拖累CPI一路下行。行至2021年,在全球经济修复的归途中,我们认为黑天鹅将逐个退场,CPI也有望实现低位反转,中枢虽有回落,但全年趋势上行。 总体上,预计2021年CPI中枢接近1%,核心CPI也将升至1%附近。CPI结果主要反映了供给侧冲击的消退,猪周期进入下半场,猪肉产能回升,猪价回落拖累CPI中枢。核心CPI结果主要反映了需求侧冲击的消退,线下消费场景重建,需求加速修复,服务业可期待量价回升。 节奏上,上半年CPI呈单边上行,下半年或陷入震荡,年中高点或触及1.5%左右。2020年上半年猪油齐跌奠定了2021年上半年CPI升温的主基调,而下半年CPI上升的持续性则主要取决于需求侧,即全球经济修复下,国际油价(取决于国际工业生产修复情况)、国内服务价格(取决于线下消费需求修复情况)的上涨斜率。 二 视角一:核心CPI+食品+能源 从构成分项看,我们可以把CPI拆解为三部分,即CPI=核心CPI+食品+能源。预期核心CPI、食品价格、能源价格分别拉动CPI同比 0.88、-0.32、0.41个百分点,可以理解为核心消费需求对价格的拉动在0.88个百分点左右。 需求侧,2021年居民杠杆抬升以及存款活化的趋势下,国内消费需求修复带动核心CPI回升是最为明确的主线,预计核心CPI到2021年Q4回升至1.5%-1.7%。而国际需求修复仍受制于海外疫情反复问题,高不确定性限制了油价上涨空间,中性预计布油全年中枢或为55美元/桶。供给侧,猪周期产能修复猪价回落则是拖累明年通胀中枢的决定性因素,预期猪价震荡回落至30元/公斤,全年中枢同比跌20.6%。 (一)核心CPI:下半年归位 探求CPI趋势之前,先明确什么是前瞻核心CPI变化的有效指标?居民存款的活化情况及居民杠杆变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我们在研究企业部门投资行为时,常以M1(企业活期存款)前瞻工业企业生产和工业品价格变化,即M1领先于工业企业库存周期1年,领先于PPI同比1年。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在分析居民部门的消费行为上,我们可以用居民活期存款前瞻居民的消费积极性、零售业的库存周期和消费品价格变化。从我国的历史数据看,居民活期存款同比稳步领先于零售业库存周期1年,领先于核心CPI同比1年左右。 除此之外,居民杠杆率的抬升也基本领先于核心CPI同比1年左右。居民杠杆率抬升往往意味着居民对可选消费品、耐用品的消费需求将有明显增长,典型如地产后周期(家电)、汽车、高端手机等等。 疫情以来,居民活期存款增速实际上并未明显受挫,甚至对比2019年小幅抬升1个百分点(2020年均同比10.1%,2019年均同比9.1%)。同时居民杠杆率三个季度来也已累计抬升了4.3个百分点。结合这些数据来看,我们对明年核心CPI同比修复到1.5%左右水平仍然抱有信心。 实际上,2020年下半年开始,核心CPI环比与季节性均值间的差距已经开始收敛,至少已经基本与2019年水平同步。假设核心CPI环比在明年完全回归到季节均值,则核心CPI同比将在明年下半年达到1.5%-1.7%左右。 (二)猪价:或震荡回落至30元/公斤 我们中性预计2021年猪周期将真正进入下半场,产能、需求、成本三因素影响下,猪肉价格或在2021年末下跌至30元/公斤左右,难以完全恢复回猪瘟前。则2021年全年猪肉价格中枢或在36元/公斤附近,同比下跌20.6%,结合猪价CPI权重(3.5%左右),预计拖累CPI中枢近0.7个百分点。 首先,从产能修复情况来看,存栏同比趋势向好,只是在夏季冬季遭遇疫病干扰。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已经在2019年10月初现拐点。按照存栏到出栏10个月左右的培育周期,出栏同比本应在2020年三季度触底反弹,引起价格回落。然而为什么2020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反复震荡,迟迟难以突破40元/公斤大关?这背后或因夏季(6-8月)南方省份非洲猪瘟再次抬头,以及冬季(11月-1月)东北省份传统猪病高发,致使养殖过程中产能反复折损。但长期来看,到11月能繁母猪存栏已经恢复到非洲猪瘟前的88%左右,1-10月猪饲养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6%,明年产能持续修复的大趋势并不会改变。 其次,从需求变化情况来看,年底季节性需求高增只能在短期内推高猪肉价格。从生猪定点企业屠宰量观察往年消费季节性,每年的年末年初都是消费高峰,屠宰量往往比9、10月份高出15%以上。目前恢复至80%的产能或许可以初步满足日常的消费需求,但一到春节前消费旺季,供给明显承压,这也是12月以来猪价低位反弹的原因之一。不过,预计到2021年春节后,需求回落,猪价自然会再次进入下行通道。 最后,从成本上涨情况来看,饲料价格的抬升可能在长期内牵制猪价回落幅度。2020年至今,生猪饲料价格已经环比上涨21.5%,达2015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并且由于生猪存栏的快速修复和海外疫情对生产的扰动,饲料主要制作材料如玉米、豆粕的产需缺口仍有扩大的风险。 综合来看,我们中性判断明年猪肉批发价中枢36元/公斤,对应猪肉价格在明年底跌至30元/公斤。节奏上,春节后(3-5月)以及秋季(9-11月)或见猪肉价格明显回落。另外在悲观和乐观情景中,我们分别假设猪肉批发价中枢为28、42元/公斤,对应猪价在明年底跌至20元、40元的情景。 (三)油价:国际疫情反复下的高不确定性 我们中性预计2021年布油价格中枢在55美元/桶左右,同比2020年(考虑国内地板价调控)上涨20.7%,结合油价CPI权重(2%左右),预计拉动CPI中枢近0.4个百分点。 然而明年原油价格波动具极大不确定性。海外疫情的变化仍是最终决定全球经济修复的关键。一边是市场预期2021年中70%的发达经济体民众可以接种新冠疫苗,12月第一批欧美新冠疫苗已经开始接种;一边是12月来海外新冠疫情再度恶化。12月美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20万,南加州医疗资源紧张。英国伦敦发现变异毒株并导致欧洲对英“锁国”。同时,OPEC+协议自2021年1月开始,成员国决定自愿将减产数自770万桶/日调整至720万桶/日,并将每月召开会议评估市场状况并决定每月的产量调整,每月调整幅度不超过50万桶/日,后续减产持续力度仍有变数。因此,另外在悲观和乐观情景中,我们分别假设布油中枢为50、60美元/桶。 三 视角二:翘尾+新涨价 在翘尾+新涨价视角下,我们将CPI同比走势拆分为三部分,即CPI同比=翘尾(前一年环比累积的确定性涨价)+季节性新涨价(季节性环比累积的正常涨价)+超季节性新涨价(当年非季节性环比累积的特定涨价),得以更好区分当年CPI数字背后的本质。经拆分,预计全年平均翘尾因素对CPI影响接近0,季节性新涨价因素为1.31%,超季节性因素为-0.32%。 从各年份的对比来看,2021年CPI中枢的回落,为翘尾及新涨价的同步拖累,一是翘尾接近0%(主因2020年下半年猪肉和原油的疲软),二是新涨价超季节性继续为负(主因2021年春节后猪价大概率将明显回落)。超季节性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供给侧冲击,即猪和油,反映中性预期下,猪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拖累会大于油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拉动。 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末-2021年初猪肉和大宗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给2021年全年通胀中枢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12月下旬英国疫情失控并导致欧洲对英“锁国”的行为,给国际大宗商品疯狂的上涨浇了一盆冷水。而同时国内黑色价格突破历史新高,猪肉价格反弹。多项价格大幅震荡下,12月CPI环比的最终结果可能使2021年翘尾存在较大变数。 四 视角三:环比季节性 最后,再切换到环比视角分析2021年全年通胀上行的节奏,我们认为夏季及年末或是CPI环比较为强势的时段,大概率会恢复季节性甚至有望强于季节性。一则猪肉价格或将季节性回升,二则伴随经济的修复核心CPI也将恢复往常并可能出现过热。 而春季(3-5月)以及秋季(9-10月)可能是CPI上行节奏明显弱于季节性的时间点。春季及秋季作为生猪养殖一年内的黄金时期,可能见证猪肉价格的快速下行。
说到长春高新(000661.SZ)这家公司,想必投资者都不陌生,近10 年股价实现了20多倍的涨幅,即使是算上近期的大跌今年涨幅也高达76%,是以被投资者冠以“药中茅台”的称号,是东北企业在A股市场的“牌面”担当。说到长春高新(000661.SZ)出色的历史业绩,不仅深受个人投资者关注,也引来无数机构扎堆。 那么,长春高新(000661.SZ)过去十年股价何以腾飞,近期股价又是为何大幅回撤,长春高新(000661.SZ)的和核心逻辑和增长前景是否有变,又该如何重新估值? 本期集结令非常荣幸邀请到资深个人投资者“狮子皇”,为大家带来《对长春高新(000661.SZ)核心资产逻辑的再认识》主题分享。狮子皇先生,是一位工科博士,兴趣广泛。1992年涉足股票市场,是长春高新的长期跟踪和投资者,近年发表过近百篇关于长春高新的研究文章。 会议时间:2020/12/17(周四) 11:00-12:00 会议主题:对长春高新(000661.SZ)核心资产逻辑的再认识 会议主讲:狮子皇,资深个人投资者 参会资格:咨询客服获取限量免费参会资格 参会方式:扫码联系-机构客服(微信ID:glh-jg),或者对口销售经理。
12月25日,智己汽车在浦东新区完成注册,首创“ESOP(核心员工持股平台)+CSOP(用户权益平台)”持股平台,从股权结构上构建起核心员工与用户的“双轮驱动”。 具体来看,智己汽车注册资本100亿元,其中上汽集团出资54亿元,持有54%的股权;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各出资18亿元,分别持有18%股权;另外10%股权将划分为5.1%的ESOP和4.9%的CSOP。 对此,智己汽车方面表示,用户在使用汽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经过AI的自动化深度学习,直接推动产品、服务以及品牌的进化与迭代,“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并非软件本身,而是数据驱动。在CSOP平台上,用户将不断通过数据驱动产品和品牌的优化和迭代,智己汽车也将应用包括区块链在内的一系列前沿科技,以数字权益形式确认用户贡献的数据价值。未来的智己车主不仅拥有深度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体验,更将成为智己汽车的数据共生伙伴,共同分享企业成长的价值 同日,公司董事会成立,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担任公司董事长,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杨晓东,张江高科董事长刘樱,以及阿里达摩院院长张建锋分别担任董事。(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