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刘晓春 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并不是普遍的好或普遍的不好,这与各家银行的人才、经营风格、企业文化等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不良资产只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内,对银行的经营就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一家银行不良资产即使比较多,只要不到资不抵债的程度,主要影响的是财务,或者是股东的回报。当然,如果资产质量一旦出现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但这也并不是必然。 中国的中小银行数量庞大,其中主要以城商行、农商行以及农村信用社为主。由于这些银行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这些银行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经营特点也各不相同,往往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在总体层面进行简单的归纳,难免以偏概全,特别是风险,更多是具有个性化的,很难说是中小银行的共性。因此,对中小银行风险的处置,需要加以区分,在此基础上再谈风险的化解,才是有的放矢。 1 中小银行的三类风险 第一,是资产质量风险。这首先与当地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有关。大多数中小银行是地方性银行,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这些银行资产质量一般会相应的下降。如果经济下行是区域性的,那么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一般也是区域性的。此外,一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决定了这家银行的资产质量。 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并不是普遍的好或普遍的不好,这与各家银行的人才、经营风格、企业文化等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不良资产只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内,对银行的经营就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一家银行不良资产即使比较多,只要不到资不抵债的程度,主要影响的是财务,或者是股东的回报。当然,如果资产质量一旦出现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但这也并不是必然。 所以,个别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即使处在整体经济下行周期,只要整体银行的资产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第二是流动性风险。这是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中小银行的风险。造成流动性风险的原因比较复杂。前述资产质量恶化会导致流动性风险,更主要的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足也会造成流动性风险。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银行的资产负债也从单一的贷款存款逐步变得多元化。这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期限错配管理,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二是对各类资产和负债的认识研究不足,造成资产负债品种结构错配管理不到位。比如同业业务。一般来说,在银行的负债中,同业负债是最不稳定的负债,即当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时候,所有同业的资金都比较宽裕,而当市场流动性趋紧的时候,所有的同业都资金紧张。 因此,同业负债一般只能用于临时周转或短期投资和交易。但近年来,许多银行往往把同业负债用于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长期限的同业投资或影子银行业务。同时,同业的构成也非常复杂,有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它们的经营内容不同、规律不同、风险程度与形式也不同。一些银行简单地把所有同业当作是同类机构,把与同业的资产业务简单地看作是低风险业务。这既形成了资产的信用风险,也形成了资产与负债品种的错配风险。 此外,各类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比例失调。个别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占比过大,但是资产端又往往是长期资产,一旦市场流动性趋紧,自身的流动性就将面临紧张。 三是表内表外业务比例失调,表外业务高杠杆。造成上述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又因为不同银行,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客户基础。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一般都有非常牢固的客户基础,尤其是个人客户。所以,只要资产端不出现大的问题,大多数银行都非常稳健。农商行出现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以下原因:当地经济结构、行业结构造成的信贷风险;银行自身信贷风险管理混乱;一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有限,个别农商行为了做大业务规模,无序开展票据业务、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 城商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相对而言,它们没有像农商行那样的基础客户群,为了快速发展,不得不寻求超越存款能力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增长模式中,杠杆率高、业务集中度高,风险集中度也高,业务的波动性也会加大。 第三,公司治理风险。十多年以来,中小银行在改制转型的过程中,引入了各类投资者。但是,投资者对于银行的认识还是有偏差的,往往简单地认为,银行就是放贷款的,一味要求银行加速扩张。然而,银行发放贷款是需要存款的,而吸收存款的前提是银行在社会和民众心中的信誉。这导致银行在快速发展中,忽略了信誉的打造,开拓业务不审慎。更有甚者,个别投资者把银行当成是自己的钱袋子,大量占用银行资金,造成银行产生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和财务风险。 2 风险处置没有固定模式 以上三大类风险,可以说是中小银行发展过程中难免的阶段性现象。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有风险并不等于银行经营就难以为继,大多数银行都可以通过改善管理和经营,在监管的有效管理下克服困难,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小银行的设立要遵循商业原则,不应该搞政府主导的鼓励、支持、扶持,要尊重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在这个基础上,强化公司治理。 二是银行股东,包括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必须明确,投资银行的目的是银行健康稳健发展获得的收益,而不是通过投资的银行获得融资。 三是政府、股东、银行管理层要强化银行信誉建设理念,着力打造基础客户群。政府、银行的股东,要清醒地认识到,银行首先是能够吸收存款,而不是放贷款。稳定的负债,取决于稳定的基础客户群,稳定的基础客户群取决于银行的信誉。 四是银行管理层要树立主动经营和管理资产负债的理念。 五是中小银行要从发展基础客户群,长期稳健经营角度出发,深入当地经济,寻找适合自身禀赋的客户群和经营模式,探索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六是监管上要完善风险集中度管理制度。应该把前十大授信、用信客户指标纳入正式监管指标。 七是建立中小企业主办行制度。这有利于中小银行拓展基础客户群,也有利于银行熟悉客户、了解客户、更好地服务客户和管理风险,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稳健发展。 八是在打破刚兑的前提下,鼓励符合资格的市场主体对中小银行进行市场化并购重组。 对于个别出现重大风险的银行,需要采取纾困措施,以防风险蔓延。由于风险的种类不同,情况不同,采取处置的方式也会不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是同类处置方式,具体的措施也会因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区别。 风险处置方式的好与不好,不在于方式本身,而在于面对的具体风险和环境。在不清楚具体情况的条件下,单纯讨论方式的优劣没有意义。 近期两个银行风险处置案例的真正意义在于: 一是打破银行刚兑,真正形成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分化格局,让信用风险利差得以产生,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关于利率市场化,市场一般都关注的是存款和贷款两端,往往认为银行间、金融机构间的利率是随供求关系而变化,就是市场化了。实际上,由于我国银行业没有形成信用风险利差,因此目前的利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利率。形成这样的风险利差,对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二是通过市场的力量,促使各类金融机构自觉稳健经营。当没有自身风险压力的时候,机构难免会非理性的扩张,企业如此,金融机构也同样如此。只有在市场有风险利差的情况下,机构为了获得低成本负债,才会努力维护自身稳健经营的形象和信誉。 三是有利于中小银行沉下心来努力拓展基础客户群,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为了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 (本文作者介绍:浙商银行原行长)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郭晓蓓、蒋亮(就职于建行绵阳分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大亮点是:除了肯定线上服务的作用,明确指出“线上对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外,还对下一步我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做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部署: 一是深化 “放管服”改革方面。要“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二是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 “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三是推动消费回升方面。“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四是扩大有效投资方面。要“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 应用”。 以上举措将大大加快我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这对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发展的直销银行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利好。直销银行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在欧美称为DIRECT BANK,其主要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不再依赖于线下实体网点,并且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利于针对无法亲临柜台现场的客户。相对于有多层分支行经营架构的“分销”式传统银行而言,客户通过简单、便捷的操作即可完成业务办理和产品购买。 但是,近日广发银行一则直销银行网站定于2020年6月12日停止提供登录等服务公告引发了人们对直销银行热议和反思。直销银行一直被我国视作银行转型的先锋军。2013年9月,北京银行首次建立直销银行,宣布与ING集团合作开展直销银行业务,计划以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方式提供服务。2014年2月,中国民生银行首家推出纯线上的直销银行服务平台,成为我国第一家真正探索实践直销银行新型经营模式的商业银行。 而后,较多的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和区域性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农信社纷纷将直销银行作为转型抓手进行发展,直销银行数量快速上升,2014年为22家,2017年达到105家,而后新增速度有所放慢,2018年为114家,截止到2019年10月116家。虽然直销银行的数量的在上升,但广发银行关闭运作五年的直销银行相应端口的背后体现了投入回报不匹配。在重视手机银行发展的同时,银行更应注意“风起于青萍之末”--原有直销银行模式的种种尴尬和面临的挑战,思考其未来发展变革及重生。 一、尴尬的直销银行 (一)市场趋向将直销银行和手机银行合并 我国直销银行大多采用独立APP的方式营运,但民众对直销银行认知度并不高,较多的用户趋向银行将直销银行和手机银行合并。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对2000名直销银行用户调查显示,超六成(62%)的用户认为,两者功能相似,合并起来方便使用。而只有三成多(38%)的用户认为,没必要合并,两者各有特色。 目前,我国大型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普遍趋向将两者合并。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18家银行将两者进行合并。下面是部分行直销银行合并/下线情况。 (二)直销银行APP实际功能不尽人意 1.应用开发不足 苹果手机的IOS系统是相对封闭的系统,苹果手机在中国智能手机份额占比约为23%左右,是银行不可忽视的客户群体。据CFCA统计,我国有 99 家采用独立直销银行 App 模式,但从苹果的应用商店来看,在查找直销银行时推荐的应用共50个,其中APP应用的相关介绍有明确的直销银行字眼说明APP只有36个,较多银行应用开发相对不足。 2.用户体验整体水平较低 根据新浪财经金融测评室对我国直销银行2019年测评,评分在4.5星的仅江苏银行直销银行、百信银行和民生直销银行3家,占比13.04%;评分在3星及以下的占比近四成(39.13%)。 另外,根据新浪财经金融测评室的第24期测评报告,有13家银行的直销银行APP有名无实,用户倒在第一关。 3.较多直销银行活跃客户少,近三年2/3的银行活客数明显下降 根据第三方手机应用监测易观千帆的数据看,截止2019年3季度,监测到的15家直销银行中,活跃客户上百万的只有长沙银行E钱庄179万。第二档20-40万,共3家。其中,贵阳银行爽爽BANK41.1万,江苏银行直销银行37.3万,宁波银行直销银行27.9万。第三档是10-20万,共5家。其中,徽商银行徽常有财17.9万,光大银行阳光银行16.4万,昆仑直销银行15.4万,郑州银行鼎融易11万,威海银行直销银行10.2万。第四档是活跃客户在10万以下的,共6家,其中,南京银行你好银行9.9万,民生直销银行9.5万。晋城银行的小草银行活跃客户已经低于1万。 2017-2019年各直销银行活跃客户数量 从各银行活跃客户来看,近三年来,只有长沙银行E钱庄、贵阳银行爽爽BANK、徽商银行徽常有财、光大银行阳光银行、齐商直销银行五个银行的直销银行APP活跃客户保持了连续增长。换言之,有10家直销银行APP的活跃客户数明显下降,占比高达2/3。 二、拔剑四顾心茫然:原有模式面临新挑战 直销银行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末的欧美发达地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直销银行First Direct 率先提出了直销银行这一概念并应用于实践。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直销银行有ING Group集团旗下的ING Direct、ABN AMRO 集团旗下的 Moneyou、RaboGroup集团旗下的RaboDirect、HSBC集团旗下的HSBC Direct、NIBC集团旗下 NIBC Direct等。在我国,直销银行作为商业银行适应互联网时代而产生的新型运作模式,被定义为几乎不设实体网点,拓展业务也不依靠物理网点,主要通过互联网、传真、电话、移动终端等电子方式实现远程服务,客户可通过网上平台直接办理开户、转账、理财等各类业务,并获得其他金融产品的信息和服务,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一)国内直销银行主要目标及模式优势 一般而言,围绕不同的战略定位,各家银行直销银行目标市场及客群均有所不同。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18中国直销银行蓝皮书》调查来看,较多银行将直销银行作为业务拓展的重要抓手,以“差异化获客,弥补线下网点不足”为战略目标,以简单、有竞争力的存、贷产品吸引客户。参照国外直销银行经验,国内设立直销银行时,大多认为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模式优势: 1.成本收入优势。从国外看,2001-2010年期间,由于直销银行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其资产收益率往往是母银行的10倍以上。直销银行模式成为了母银行在零售板块的高效率高收益业务模式。 2.跨区经营/吸引新客户。比如较多中小银行把直销银行当做跨区获客契机,通过直销银行接触并服务周边省市甚至全国范围的客户,积极提升业务覆盖面。也有较多的中小银行将目标放在吸引年轻客户,以弥补目前中小银行客户偏年长的不足。 3.服务80%长尾客户。一些银行将传统线下银行重点获取和服务20%的大中型企业和高价值客户,而直销银行则重在服务80%的长尾客户。 (二)新时期,原有直销银行模式面临四大新挑战 挑战一:银行经营的全面数字化。 直销银行,顾名思义,就是缩短流程,更直接的经营客户。在数字经济时代,客户经营手段更趋数字化,对客户进行数字化端到端的改造后,直销银行和综合化的手机银行在客户层面基本没啥差别,比如2019年直销银行使用最多的功能是账户查询,占比84.8%,其次是投资理财(银行理财、基金、保险)占比73.1%,第三是41.7%,这些功能手机银行都能实现,部分其他渠道如账户查询微信银行也能实现,客户的所花时间等成本基本一样,为什么要单独选择直销银行?直销银行缺乏存在的意义。 挑战二:经营简化即是优势也是问题所在。 直销银行产品的简单化,可以使内部协调成本降低,通过规模化经营放大利润。但简单化,也带来了问题:一是客户收益是价格敏感型,收益水平较低,在经济上升时期,能够获取大量客户新增时会很快放大利润。但是经济下行时,新客户增长难度增大时,收益增长无力。比如,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产品简单高收益是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64%的选择开通直销银行原因是投资理财收益高,但同样可能由于投资理财收益不好而放弃。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运营规模的扩大,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也会相应提升,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如直销银行由于产品较为简单,可能让45.7%的用户选择放弃直销银行。如果选择盲目增加产品线,扩张业务结构,加强与客户的关联,就必然会导致整个组织架构规模的复杂化,进而导致运营管理、维护客户关系的成本上升。如此一来,作为直销银行的成本优势不再,运营效率也会下降,对于母银行来说,保持零售业务低成本高效率的目标任务就无法达成。 事实上,由于采用薄利多销、成本控制的经营策略,在ING Direct USA的负债成本中,尽管非利息成本具有竞争优势,低于母银行的费用支出水平。但利息成本相对较高,银行的净息差水平要低于母银行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ING Direct USA保持了产品的简单同质性,缺乏交叉销售及高级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线相对简单,非利息收入在全部利润来源的占比长期低于母银行的 10% 以上。因此,ING DirectUSA在盈利方面对母银行荷兰国际银行的绩效贡献度不高。 二是产品和客群的单一化,在面对经济下行时,也更容易面对风险冲击。国外在金融危机之后,直销银行的发展速度放慢,部分直销银行业务转型、整体或部分业务被母银行乃至其他金融集团收购,成为传统商业银行的另外一条网上渠道,内部结构慢慢与传统银行趋同,与传统银行的模式相互融合,母银行与直销银行整体多样化抵御风险。 最近,有国内学者认为,国内大多数直销银行是作为二级部门存在,仍归属于总行电子银行部或个人金融部,未实现独立运作。作为“二级部门或独立业务条线”的设置会受制于传统银行制度,较难体现其流程便捷、低成本等优势,并不符合直销银行的互联网化定位,不利于产品创新,应该走独立法人之路。 数据来源:CFCA 实际上,走独立法人之路,可能会降低直销银行的费用支出水平,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收入收益水平偏低,难以实现多元化收入和高级服务收入的问题,也无法应对周期下行,风险冲击的问题。即使是Capital One这样利用大数据的先驱,30年使用数据驱动策略,长期耕耘于信用卡领域,重点关注那些长期被银行忽略的次级客群,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采取高风险覆盖高收益措施,也无法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更何况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国内直销银行,如何摆脱产品及周期束缚实现长期的利润增长,值得思考。 挑战三:直销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的下半场。 直销银行主要采取互联网方式进行客户经营,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变化,也给直销银行带来巨头挑战。 当前,背靠互联网巨头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由于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流量变少,近三年活跃客户明显下降。网商银行活跃客户从2017年1季度的723.8万,下降到2019年3季度的449.1万;微众银行从2017年1季度的238.2万,下降到2019年3季度的124.1万。本身没有流量优势的直销银行该怎么发展?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不少银行采取的是,第三方平台合作引流或联合获客。秉承开放银行理念,通过输出账户、理财及贷款等产品及服务至合作伙伴场景平台,实现互联网场景获客。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获取的Ⅱ类户直销银行客户,客户粘性及对银行品牌忠诚度较低,因此需探索直销银行客户向借记卡客户的转化。直销银行推进Ⅱ类户向Ⅰ类户转化,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补全用户画像,对于在第三方平台开立银行Ⅱ类户的客户,可通过外部数据来获取客户信息;二是挖掘用户需求,提供适合产品,在挖掘客户金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活动、产品等方式引导客户开立Ⅰ类户,享受更多服务。但因为Ⅰ类借记卡需要在银行网点柜台或智慧柜员机办理,需要线上线下的整体联动,因此Ⅱ类户向Ⅰ类户需要通过线下转化,线上线下渠道如何有效协同是一个难点。此外,互联网公域流量的减少,需要银行自身私域打通,形成整体生态,从而产生新的流量增量,这又需要其他渠道和客群领域的协同配合,这是直销银行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挑战四:直销银行如何获取新客户。 不少银行设立直销银行的目的是摆脱传统的物理网点依赖,相对独立的获取新客户。但是从调查来看,65%的用户选择直销银行都是网点大力营销的结果,如果直销银行都只是传统物理网点产能的延伸,提高物理网点产能就行了,何必要需要直销银行。然而,事实上网点到店客户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较多直销银行并没发挥其应有作用,更不用说跨区经营、客群壮大等功能。 同时,目前吸引用户开通直销银行的营销活动主要是:现金奖励(71.5%)、抽奖机会(49.9%)和优惠券积分(28.7%)。这在营销上不具有可持续性,特别是现金奖励。举个例子,100元的现金奖励,对用户来说是个不大的金额,但是对银行来说,1万个用户就成本要100万元,10万个用户就是1千万。目前银行的存贷利差才2个百分点左右,大规模持续这样的烧钱活动,在银行利润接近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财务上根本不具有可行性,很难持续下去,必须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数据来源:CFCA 三、变革与重生:直销银行未来发展思考 (一)简单即美--找准直销银行的市场定位 在设计领域,有一“懒人原则”是用户体验的高层境界,这一原则又被称为“KISS原则”(Keep it Simple ,Stupid),“简单就是美”是它的设计理念。而在绘画领域,同样有一种提倡在创作上能减就减的主义——极简主义绘画。它又被称呼为ABC艺术(ABC ART ),是现代艺术中简化倾向的颠峰。 虽然金融本身发展越来越复杂,但由于工作繁忙,人们无暇花太多的时间去深入了解产品相关知识,要有一些相对简单的产品满足日常简单投资理财需要,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心理认知的特点,简单即美。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产品始终有自己的市场空间,关键是找准市场定位。 从目前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户的差异化。围绕一个或数个比较明确的客群进行深耕,比如,马来西亚的MACH银行就是专注做“85后”的“年轻人的银行”。这类银行产品丰富、有趣味、倡导独特的价值主张。另一类是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以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远超同业的发展速度。 银行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客户体验较好,“专业化、高收益”是这类直销银行吸引客户的致胜法宝。比如,美国的Ally银行,主要面向汽车经销商及其客户。Ally银行对接到该集团旗下经销商汽车金融和商业金融等部门,从而形成了以Ally银行为负债端、汽车经销商为资产端的金融商业模式,银行通过存贷利差分成的方式获得盈利。这类产品专家型直销银行一般专营存款业务,存款种类丰富和轻资本经营为其高息揽储提供了空间。 (二)未来已来--在转型发展的大框架下和银行整体形成合力 从银行的发展来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综合化、开放式的金融服务生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面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低成本资金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消费、结算等支付生态的建设,汇集了较多临时资金沉淀而成,是生态建设的因势导利结果。 因此,成体系的进行服务场景建设,从整体高度营运场景是银行发展的重要方向,直销银行的发展关键是和银行转型发展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形成整体的合力,重点是三个方面: 一是客群价值形成和承接。一定程度上直销银行扮演了早期客群挖掘和汇聚的作用,是客群价值第一次挖掘,当客户有更多的需求时,要从整体上形成顺畅的价值承接。比如很多直销银行将年轻人定位为目标对象,当这些年轻人随着年龄及收入变化,其金融需求内容也会发生变化,直销银行本身可能无法满足其新的需求,需要和银行的其他业务板块做好相应的价值承接。 二是要在银行服务整体生态系统内统一协同和服务一致体验。要避免当前部门银行做法,对同一个客群,各部门的各类资源投入分散,各自为政,造成重复投入和投入空白。比如场景建设,应该是银行TO C大零售业务建设的重要一环,而不是将其建设的重任交给应该轻资产营运的直销银行。 三是在互联网共域流量减少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银行各个服务生态的私域流量相互引流,从而增大银行金融服务场景和非金融服务场景体系整体流量,比如对公业务条线代发工资业务的发展,给零售业务板块(包括直销银行)的增流,通过生活服务场景营运为投资理财类业务板块引流等等。 (三)科技的力量--直销银行的制胜法宝 从国外成熟的直销银行看,直销银行单客的收入相对单一,收益水平也并不高,关键是营运成本低,规模效应突出。比如2011 年,ING Direct USA 的非息费用占比仅为母银行的 57%;较多国外直销银行员工人均管理资产一般是传统银行的3~5倍,因此,人均盈利能力是银行业平均水平的5倍。 我国直销银行要达到这样的产出效益,必须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才能实现:一是通过客户精准画像,实现客户的更为个性的精准服务,给客户创造更多惊喜;二是通过科技的力量,突破人工服务能力的瓶颈限制,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大规模的服务部署和触达。三是进一步优化直销银行设计界面、操作等触点的服务,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同时,通过科技力量增强客户隐私、安全等保护,有效维护客户合法权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滚滚历史车流中,消失的是和时代发展要求不相符部分。也许在将来,直销银行的存在并不能长久,或是不再叫这一名字。但是其成立、探索以及变革本身就为银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说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多家核心报刊、新媒体专栏作家或特约撰稿人,专注于产业升级、数字经济、金融科技。)
绿城中国(03900-HK)公布,公司建议进行一项美元优先票据的国际发售。该等票据将根据美国证券法项下S规则仅于美国境外提呈发售。 票据的定价将透过由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滙丰以及中信里昂证券作为建议发行的联席全球协调人,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滙丰、中信里昂证券、瑞银、海通国际以及国泰君安国际作为建议发行的联席牵头经办人兼联席账簿管理人进行的累计投标机制而厘定。截至本公告之日,票据的总额及条款与细则尚未落实。 此外,公司拟将建议发行的所得款项净额用作为若干现有债项的再融资及拨作一般公司运营资金用途。
盈利水平提升估值近底部 城商行领头羊北京银行展露投资性价比 | 银行 上半年北京银行营业收入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增速为多年来同期最高,且中长期增速高于上市银行整体水平;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且远低于城商行乃至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整体水平 《投资时报》研究员 黄凤清 进入10月份,A股上市银行板块表现瞩目,成为推动大盘上行的功臣。Wind数据显示,在10月8日—10月14日期间,28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走势最强的当属银行指数,以6.59%的涨幅领先于其他板块,且5个交易日中仅于10月10日小幅下降0.06%,其余4个交易日均上涨1%以上。 有分析人士表示,当前银行板块已成为两市为数不多的价值洼地。截至10月14日,银行指数动态市盈率7.07倍,市净率0.84倍,均为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最低。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基于政策呵护力度加大、基本面继续稳健向好、PB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股息率优势凸显等因素,四季度银行板块投资机会突出,增配银行正当时。东方证券亦认为,银行板块仍为优选估值洼地,建议关注区域经济优势、零售业务强的低估银行。 在银行板块中,《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作为城商行的“领头羊”,北京银行(601169.SH)显现出较好的投资价值。 一方面,该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势头良好,今年上半年增速为多年来同期最高,中长期增速高于上市银行整体水平。同时,资产质量较为平稳,上半年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且远低于城商行乃至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该行估值优势明显:横向来看,在上市银行中较低;纵向来看,已接近历史底部。 天风证券10月14日发布的研报认为,北京银行成本收入比优异,拨备前利润增速较高,维持1倍2019年PB目标估值,对应目标价8.95元/股,维持增持评级。 资产、营收规模稳步增长 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北京银行总资产规模为2.67万亿元,稳坐城商行头把交椅,同比增长7.44%。在33家A股上市银行中,2014年—2018年期间总资产增速连年高于10%的只有5家,北京银行便是其中之一;5年间A股上市银行总资产复合年增长率整体为10.15%,而北京银行达到13.99%。 稳步增长的资产规模为业绩提供了保证。2019年上半年,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27.42亿元,同比增长19.64%,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从过去5年(2014年—2018年)的情况来看,该行营业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12.59%,在33家A股上市银行中排名第12,而后者整体复合年增长率只有7.13%。 从业务维度上看,该行持续深化零售业务“一体两翼”、 “移动优先”战略,2019年上半年零售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达34.8%,全行占比同比提升4.4个百分点。中信证券在对北京银行2019年中报点评时指出,零售业务“一体两翼”转型的推进有望对公司高质量发展构成新支撑。 盈利水平持续提升 在资产和营收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北京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极强。2019年上半年,其成本收入比仅18.34%,为A股上市银行中最低,且较上年同期大降超过3个百分点。从过去5年的数据来看,北京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始终维持在低位,2014年—2018年依次为24.65%、24.99%、25.81%、26.85%、25.19%,连续进入A股上市银行前7低的位置,其中2014年的成本收入比为A股上市银行中第3低,2018年为第4低。成本收入比是银行成本控制与经营管理效率的综合体现,亦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比率越低,反映银行成本控制能力越强。 在营收增长和成本控制的共同作用下,北京银行的经营绩效得以进一步提升。自上市以来,该行上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呈增长态势,2019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56%,为2016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天风证券在研报中表示,规模增长与净息差提升是其利润增长的主因。据悉,今年上半年北京银行净息差为1.91%,同比提升9BP。 从年度数据来看,2014年—2018年北京银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25%,而同期A股上市银行整体复合年增长率只有4.45%。 资产质量平稳 对于银行而言,对风险的控制尤为重要。《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北京银行资产质量较为平稳,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1%,其中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2.30%。而同期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5%,较2018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天风证券指出,2019年上半年北京银行不良净生成率0.92%,较2018年下降0.59个百分点,不良生成压力大为减轻,显示其在新增贷款上采取了更审慎的风控措施。 据了解,上半年北京银行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工作,并按照全口径原则加强信贷投向和风险预警监测管理,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 实际上,多年来,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从2014年—2018年的数据来看,北京银行的年末不良贷款率始终维持在1.5%以下,依次为0.86%、1.12%、1.27%、1.24%、1.46%。其中2014年、2015年均为上市银行中的第4低水平。 北京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处于较高水平。2014年—2018年,该行拨备覆盖率始终高于210%,远在监管红线之上。2019年上半年末为212.53%,同期城商行的拨备覆盖率整体为149.26%。 市净率接近历史底部 从估值层面上看,北京银行的投资价值亦逐渐显现。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银行指数(申万)动态市盈率为7.07倍,北京银行只有5.67倍。若按动态市盈率由低至高排名,北京银行在33家A股上市银行中排名第5。而银行板块更为看重的市净率,北京银行为0.66倍,同样由低至高排名,在33家A股上市银行中排名第4,同时为A股上市城商行中最低,显示出其估值在同行中处于较低水平。 《投资时报》研究员根据Wind数据对北京银行上市以来的市盈率及市净率数据进行了梳理和对比。结果显示,当前其市盈率处于历史低位前10.26%的位置,而市净率更是处于历史低位前2%的位置,与其历史估值底部已十分接近,显示出较高的性价比。
五大指标解析A股银行上半年成绩单,谁的表现最亮眼丨大财读中报㉟ 随着中国银行2019年度半年报披露完毕,A股33家上市银行的“期中考”全部放榜。 梳理来看,今年上半年,33家银行皆实现了营收、净利的稳步增长,资产规模全面提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也不断好转,多家银行交出了近五年来最好的成绩单。 不过,作为评判银行赚钱能力的重要指标,净息差出现收窄趋势。有业内人士预计,下半年净息差或进一步收窄。 33家银行上半年实现营收2.38万亿元 青岛银行营收增速居首 今年上半年,A股33家银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其中包括5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制银行、13家城商行以及7家农商行。 据Wind统计,上半年33家银行共实现营收2.38万亿元,平均同比增速在19%以上。其中,青岛银行以44.76%的同比增速排在第一位,苏州银行、青农商行次之,分别为30.32%、28.65%。 分类别来看,国有五大行上半年共实现营收1.52万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分列前三,营收分别为4429.15亿元、3614.71亿元和3231.79亿元。交通银行营收同比增速最快,为16.02%,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次之,分别为14.32%和10.06%。 8家股份制银行的营收能力居第二方阵,上半年共实现营收6809.78亿元,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居前三位,分别营收1383.01亿元、975.99亿元和931.50亿元。其中,7家银行营收同比增速均在14%以上,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位居前三,增速分别为26.63%、22.51%和21.05%。 13家城商行以1631.53亿元的营收总额排在第三方阵,营收均呈两位数同比增长。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的上半年营收均在百亿元以上。郑州银行上半年的营收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营收62.57亿元,同比增长21.26%。 7家农商行上半年的营收成绩单也表现不俗,大都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营收总计166.70亿元。其中,青农商行的营收总额与营收同比增速均居首位。 33家银行上半年盈利8937亿元 21家同比增速超10% 营收大幅增长的同时,A股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据Wind统计,上半年33家银行均实现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的稳步增长,净利润总额达到8936.69亿元,同比增长率均值为11.58%。其中,21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在10%以上。 具体来看,国有五大行的盈利能力仍旧是其他银行望尘莫及的,上半年共实现归母净利润6003.63亿元,占33家上市银行净利润总额的67.18%。 “宇宙行”工商银行的盈利能力仍高居首位,上半年共盈利1679.31亿元,每天净赚9亿元;其次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3家银行的净利润均在千亿以上;交通银行盈利相对较少,为427.49亿元。 8家股份制银行上半年共盈利2249.17亿元,同比增长率均值为10.28%,盈利增速高于国有五大行。其中,招商银行以506.12亿元的净利润总额排在首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次之,分别为358.79亿元和321.06亿元。从净利润同比增速来看,平安银行表现最为亮眼,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5.19%。 13家城商行上半年共盈利633.04亿元,10家的同比增长率在10%以上。13家银行中,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的赚钱能力最强,分别以128.69亿元、107.14亿元的盈利成绩排在前两位,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次之。值得一提的是,净利润靠前的6家城商行,均位于北京、上海及江浙一带。 作为河南唯一一家A股上市银行,郑州银行上半年也实现了净利润的明显增长,盈利24.69亿元。 7家农商行的盈利能力则相对弱一些,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50.85亿元。不过,由于基数较小,盈利增速较快,6家农商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都在11%以上。 受营收与净利等因素影响,上半年33家银行的资产规模也实现明显增长。上半年末33家银行资产总计170.04万亿元,同比增长率均值为11.14%。其中,国有五大行资产总计110.50万亿元,占比近65%,领先优势明显;8家股份制银行资产总计44.84万亿元,13家城商行为13.47万亿元,7家农商行为1.23万亿元,分别占比26.37%、7.92%、0.72%。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青农商行的资产规模均居各自银行方阵首位,分别为30.00万亿元、7.19万亿元、2.67万亿元和0.32万亿元。 26家银行不良率较年初下降,5家持平 资产规模提升的同时,上半年A股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出现明显改善。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33家银行的平均不良率为1.46%。其中,26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下降幅度在0.01~0.24个百分点之间;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长沙银行、青岛银行5家银行与年初持平;仅有上海银行、贵阳银行两家的不良率较年初上升。 作为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有25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上调。截至上半年末,33家银行中,已有21家的拨备覆盖率在200%以上,高于120%的监管红线。其中,宁波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为522.45%,比年初提高了0.62个百分点;常熟银行次之,为453.53%;南京银行居第三位,为415.50%。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8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下调。 “为降低不良风险,多数银行对新增贷款业务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对不良贷款零容忍,严控银行不良的新增。同时通过清收、化解、重组等方案解决了一部分老的‘不良’,所以银行不良率出现了下降。”有业内人士此前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经济形势的跟随指标,银行不良风险目前已得到明显的控制。 7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总体运行稳健,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两年来,累计处置不良贷款超过4万亿元,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稳定在2%左右,拨备覆盖率超过175%,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较好水平。抵御风险的“弹药”充足。金融风险已经从发散状态逐步转向收敛,总体可控。 银行间净息差出现分化 下半年或持续收窄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作为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净息差正出现分化。以Wind统计的上半年各家银行的净息差数据来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净息差均出现收窄,国有五大行中仅有交通银行一家出现扩大。而8家股份制银行则全部扩大。 所谓净息差,即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的比例,用以衡量商业银行生息资产获取利息收入的能力。数字愈高,反映银行的获利能力愈强。据相关人士统计,对工农中建四大行这样体量的银行而言,净息差1个基点的改善,转化成银行利息收入,就有将近20亿元。 那么,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各家银行也在年报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五大行中净息差收窄幅度最大的银行,农业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存款业务市场竞争加剧,存款付息率有所上升;该行加大了普惠金融、扶贫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债券投资和存拆放同业收息率有所下降。 建行方面也表示,上半年受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市场竞争加剧等影响,集团生息资产收益率上升幅度低于付息负债付息率上升幅度,导致该行净利差为2.12%,同比下降8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为2.27%,同比下降7个基点。 对于接下来的净息差走势,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分析称,由于存款的付息成本在上升,而贷款成本上升的可能性很小,尤其是央行推出新的LPR机制来引导贷款定价下行,因此,预计下半年净息差仍然会下降1~2个BP。 不过从总体表态来看,多数银行的高管认为,LPR的改革对利差和盈利即便有影响,也都在可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