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档计息大限已至。12月14日,六大行发布公告称,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个人大额存单、(定期)存款产品,提前支取计息方式由“靠档计息”调整为按照支取日“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实际上,自2019年,监管层就开始对“靠档计息”产品进行规范,要求在2020年末之前,相关存款产品压缩至零。某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银行产品靠档计息属于变相加息行为,既违反了《储蓄管理条例》,还增加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不利于企业融资,同时也与监管层的调控目标不符。六大行叫停“靠档计息”12月14日,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同步发布公告称,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产品,计息方式由“靠档计息”调整为按照支取日银行人民币“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根据六大行公告,此次调整涉及各行采取靠档计息的个人大额存单、定期存款,及一些人民币特色储蓄等产品。其中包括工商银行的“节节高”、“拥军宝”,农业银行的“定利盈”,中国银行的“人民币定利多”、“中银步步高”,建设银行的“惠存通”,交通银行的“超享存”、“智慧定期”,邮储银行的“邮利丰”等存款产品。六大行表示,上述产品将于明年1月1调整计息规则。如果储户在产品到期前有用款需求,在2020年12月31日及之前提前支取的,仍按照原产品“靠档计息”规则计息,在2021年1月1日及之后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部分将按照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不再靠档计息。其中,上述产品中部分已经停售。工商银行客服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节节高产品早已停售。”节节高1号自2020年1月12日起停售,节节高2号自2019年12月20日起停售。实际上,自2019年,监管层就开始对“靠档计息”产品进行规范,以窗口指导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叫停靠档计息的定期存款,并要求在2020年末之前,相关存款产品压缩至零;大额存单提前支取规则亦将适用该规定。2019年末,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规范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有关要求》。2020以来,“靠档计息”产品清退的步伐加快了。今年3月,央行下发《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存款类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管理有关规定,按规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在监管多次出手规范后,商业银行加快了产品整改速度。今年8月,广发银行就公告表示,将于9月11日终止“定活智能通”及“智能分段计息”业务。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靠档计息类产品有高息揽储的嫌疑,产品规模扩散后会影响整个银行业的资金成本,从而推高借款人的成本,这对于银行业的经营和业务结构会产生较深的影响。同时,这样的产品设计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要求非常高,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所以引起监管的重视,并进行整治。”此外,有分析人士表示,为应对疫情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务院提出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让利,同时降低社会的融资成本。而银行产品靠档计息属于变相加息行为,增加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不利于企业融资。央行通过规范商业银行揽存行为,也是在引导负债成本下降,进而引导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惠及实体经济。中小银行或受影响较大近年来,“靠档计息类”产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揽储”利器。简单而言,“靠档计息”产品是指定期存款在提前支取时不按照活期利率计息,而是按照实际存入时间最近的一档存款利率计息,剩余部分按照活期计息。购买此类产品,储户既可享受活期产品的流动性,又能享受定期产品的高收益。此前,多家中小银行推出的“靠档计息”智能存款产品,在一段时间内颇为火爆。某民营银行发行的智能存款产品为起投金额为50元,产品期限为5年,但支持提前支取,且存款期限达到3年以上,存款就可按5%的利率计息,存期满1年小于3年,也可按4.7%的利率计息。目前,各家银行的“智能存款”产品已陆续下架。“取消靠档计息对大型银行的影响有限,大型银行网点多、客户多,还有大额存单等产品以及结算方面的优势,但对中小银行的揽储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定期存款与银行理财相比,本身也没有明显优势。”一家中小银行高管对媒体说道。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也表示,随着智能存款、“靠档计息类”等创新存款产品被逐步规范,过往中小银行通过“高息”来吸引客户的途径被阻断,中小银行亟需通过其他方式来应对大行竞争与缓解揽储压力。也因此,在靠档计息类产品下架以后,有不少中小银行用“按月付息”、“分期付息”类产品作为对靠档计息产品的一种替代,还有部分银行上线可转让大额存单,以满足客户对流动性的需求。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末,不规范的活期存款创新产品较基准日(2019年5月17日)压降75%,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较基准日(2019年12月17日)压降38%,均已超过压降计划,压降效果显著。临近年末,中小银行揽储压力增加。近期,众多银行推出特色存款及多种促销活动吸引客户,并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方式进行揽储。其中,腾讯理财通、支付宝蚂蚁财富、京东金融、陆金所、度小满金融、携程金融、滴滴金融等11家互联网平台有与银行的合作情况。接入互联网平台银行存款产品专区的银行数量高达95家。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地方区域性银行占比高达70%。伴随靠档计息产品的退场,结构性存款也不断被压缩。调整之后,中小银行“揽储”压力不减,亟需新方式来应对市场竞争。
一、愚人节当日,甘肃银行股价暴跌甘肃银行(最初成立时曾设想起名为敦煌银行),这家成立于2011年光棍节、总资产规模已超过3300亿元的西北第一家上市银行,至今不过才8年的历史(2010年10月甘肃省政府决定筹建甘肃银行、并于2011年在合并重组平凉市商业银行、白银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但却在最近两天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2020年4月1日下午,甘肃银行股价突然崩盘,跌幅一度高达49.60%至0.580,并最终于当日报收0.65港元,可以说创下其上市以来历史新低,其股份也跌至惊世骇俗的1元以下。要知道0.65港元已经跌破了1元面值,且只相当于目前甘肃银行每股净资产的1/4。为此,甘肃银行于4月1日22:58发布公告称其股价暴跌是由于其若干股东“爆仓”所致。但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并非是偶然事件。二、甘肃银行股份暴跌源于3月30日公布2019年年报2020年3月30日(周一)晚间,甘肃银行发布业绩表现较为差劲的2019年年报,随后3月31日甘肃银行便开启下跌模式,事实上这才是导致甘肃银行股权质押遭到强迫出售以及甘肃银行股份出现暴跌的原因。2019年甘肃银行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大幅下降18.47%、25.81%和85.18%,与之相对应的ROA、ROE、净利差与净息差也分别大幅降至0.15%、2.05%、1.74%和1.96%的低位。同时其不良贷款率上升至2.45%,关注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率则由2018年的3.50%和2.90%大幅升至5.40%和9.20%,问题贷款率已经接近8%。三、甘肃银行业绩指标大幅下滑始于成功上市后的业绩变脸(2018年)甘肃银行于2018年1月18日正式上市,上市首日大涨7%以上,与之相对应的是2017年甘肃银行营业收入、利差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5.51%、12.22%和75.20%,2017年上半年(上市前的关键时期)甘肃银行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85.99%。但是成功上市之后甘肃银行似乎放弃了治疗,业绩开始大幅变脸,2018年上半年与2018年全年利差收入同比分别萎缩2.49%和4.77%。2019年上半年甘肃银行营业收入、利差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12.38%、21.47%和76.77%%,2019年全年上述三个指标进一步恶化至18.47%、25.81%和85.18%四、导致甘肃银行业绩指标显著下滑的直接原因是其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如果细究甘肃银行业绩指标大幅下滑的直接原因,则会发现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当然甘肃银行上市之前业绩指标较为亮眼的原因同样也是通过减少资产减值损失的方式来达到。例如,2017年上半年和2017年全年甘肃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分别减少9.42亿元和9.8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5.46%和39.18%),解释了甘肃银行净利润增长的大部分。2019年上半年甘肃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384.49%(18.171亿元)至22.897亿元,要知道这一时期甘肃银行净利润减少了17.216亿元,基本和资产减值损失的增量相当。2019年全年甘肃资产减值损失规模达到43.12亿元,较2017年大幅上升119.73%(增量高达23.50亿元)。五、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2018年以来甘肃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恶化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甘肃银行近期资产质量恶化较为明显。例如,其不良贷款率虽然看似仅为2.45%的中等水平,但关注贷款率已上升至5.40%,逾期贷款率甚至高达9.20%,而其拨备覆盖率也降至135.87%。因此可以说自2018年以来,甘肃银行的资产质量恶化趋势非常明显。六、资产质量恶化的原因是个人经营贷款和电力、热力行业贷款不良率大幅上升从近两年甘肃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行业分布来看,个人经营贷款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贷款是主力。2019年甘肃银行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高达14.08%,较2018年上升超过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规模高达9.854亿元,较2018年的3.614亿元增加6.24亿元。此外甘肃银行2019年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不良贷款规模高达4亿元,不良率高达11.37%,不良贷款规模较2018年也净增4亿元。由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这一行业基本可以理解为靠政府补贴的行业,且背负着政府信用,因此这一行业的授信出现问题大概率是因为集中度过高。我们看到在甘肃银行的前十大单一借款人,第一大借款人的行业属性为制造业,第七大借款人的属性恰恰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七、还应关注另外一个背景:包商银行是甘肃银行第二大股东从甘肃银行上市到目前为止,甘肃银行的股权结构整体上看较为稳定,其前几大股东分别为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12.49%)、包商银行(8.39%)、酒钢集团(6.30%)、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6.30%)、金川集团(6.30%)、华讯国际集团(4.20%)、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3.58%)、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3.57%)。此外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还100%持股甘肃省电投、持股酒钢集团31.91%、持股金川集团48.67%。这意味着经合并计算后甘肃省国投为甘肃银行的第一大股东,而包商银行则是其第二大股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包商银行持有甘肃银行8.45亿股,是甘肃银行的发起人之一。事实上作为甘肃银行的第二大股东,笔者相信两家银行之间一定存在着密切的业务往来。在2019年5月24日包商银行事件后,甘肃银行的业绩也开始变脸,我想这应该不是巧合。八、启示2019年整体市场环境相对较为温和(不考虑中美贸易战),甘肃银行的个人经营贷业务还出现如此高的不良率,那么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甘肃银行后续的压力可想而知,对于其它银行而言,也同样面临类似的压力。也难怪3月30日穆迪会将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苏州银行、广州农商行、深圳农商行和富邦华一银行的评级由稳定调降至负面,其理由便是这些银行的贷款组合对经济下行更为敏感或者说其贷款的多元化程度较低,较易受新冠疫情影响。【完】
1 最近,中国银行业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员——招行和京东联合成立的直销银行。 这也是时隔四年,继百信银行之后的第二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从业务范围来看,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和民营银行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不同在于股东方,前者是由银行发起设立,后者是由民企发起设立,且单一股东持股不得超过30%。 监管也是一碗水端平,银行和民企都有了试水新型银行的机会。 说来这些年,互联网巨头+商业银行的组合成为了新型银行的标配,看起来是个‘科技+金融’的完美搭配,但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能真正借力两边资源做到1+1>2者寥寥。 除了微众、网商银行等少数派,大多数新型银行们似乎并没有做出太多新意。 不过,此次招行发布直销银行获批的消息还是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除了合作方也是头部互联网公司之外,想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外界对于‘招行要做一家新银行’充满了期待。 毕竟,放眼中国的银行业,招行是为数不多真正做出特色和风格的银行。而这家以它为主导的新银行又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确实令人有些好奇。 单从名字来看,‘拓扑银行’也足够硬核,科技范十足。 ‘拓扑’是现代数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计算机链接的方式也叫做‘网络拓扑结构’。按照官方说法,这个名字契合了其数字银行的定位。另外,拓扑学曾在多个学科被应用探索解决知名难题,那‘拓扑银行’也有探索、开创之意吧。 从招行第一次宣布要与京东设立直销银行算起已有两年多,但实际上,招行内部开始论证、筹谋设立一家新银行的时间还要更早。换句话说,这并不是一次‘赶热点’的试水,而是招行出于自身战略考量的长远布局。 从目前了解的信息来看,‘拓扑银行’还是聚焦于个人和小微,这是零售之王最擅长的领域,招行所积累的护城河也足够深,筹备组的核心成员也都是招行零售条线的干将。再加上京东在线上的资源和积累,也是很好的补充。 只是,相比其它产业,一家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运转要复杂的多。既要坚守银行的规则,又要打开思路、做出特色,实属不易。 而相比百信银行,‘拓扑银行’的批筹之路也长了许多。有业内人士感慨,它错过了新型银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确,眼下不管是监管环境还是市场环境,挑战都远超两三年前。 ‘拓扑银行’内部有个口径是:打造出银行业改革创新的‘新物种’。究竟能有多新?期待值已拉满。 2 其实,中国一直不缺银行。 从数量上看,截止2019年,全国共有4607家银行。但如果看经营情况,可能有一大半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尤其,在监管收紧与市场震动同时来袭的2020,很多中小银行都陷入了盈利能力恶化、风险攀升、资本补充难度大等多重困境,加上此前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风险事件的冲击,更让市场对于其未来发展画上了大大的问号。 那么,在市场几近饱和的情况下,监管为什么还要一直创设新型银行? 原因无他,主要还是希望通过引入新的资本、资源和文化,打破既有机制的束缚,让银行创新可以轻装上阵。当然,另一重考量在于,把创新的风险隔离于现有的机构之外。 其实,跳出国内市场来看,这几年新型银行在欧美,包括中国香港等金融体系非常成熟、市场竞争更为充分的地方也备受推崇。 典型如新加坡,2019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将开闸首批数字银行牌照,这也是新加坡银行业20年以来的首次突破。经过了多轮的筛选,到了今年12月,4张数字银行牌照正式发放。 说到市场饱和,可能新加坡的金融市场更为拥挤。 ‘除了隔离创新风险、引入新的活力,新型机构更多地扮演了鲶鱼的角色’。一位在新加坡数字银行工作的朋友如此总结。成熟金融市场的另一面就是‘缺乏活力’,MAS希望新的资本和文化可以带来创新的动力。 从新加坡数字银行的股东背景上看,包括东南亚的网约车巨头Grab、电子商务和游戏公司Sea、还有中国的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等,他们都是这些年在数字化方面颇有代表性的公司。 其实,除了中国率先掀起了金融科技浪潮,在其它很多国家和地区,相较于互联网或其它产业,金融业方面的革新还是相对迟缓的。所以,直到近两年才以数字银行为突破口进行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 据馨金融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内,全球范围累积募资超过1亿美金的数字银行至少有12家。其中,巴西的Nubank、美国的Chime、德国的N26、英国的Revolut等都是备受资本关注的新锐银行。 所以,市场并不缺一家银行,但永远缺一家能够提供更优服务和体验,更低价格和成本的银行。 这放在任何一个产业都一样,创新永远有空间,也值得不断尝试。 3 相较于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业开的创新口子并不少。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监管推动设立的新型银行就包括19家民营银行,和2家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还有更早之前,为了鼓励发展发展农村和县域经济而大批设立的村镇银行。 上海还有一家浦发硅谷银行(成立于2011年),主打投贷联动等有别于传统银行的发展方式,也算一类新型银行。如果算上前些年在银行体系内尝试的直销银行、社区银行,那就更多了。 但今天来看,真正走出差异化路径的新型银行屈指可数。 跟不少银行业人士谈过这个话题,一个重要的共识是,关键在于‘人’。大部分新型银行的核心团队都是银行背景,大家很难走出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主义,所以很容易做着做着就陷入了原有的模式。 而来自互联网或其它行业的人才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就是不能够深刻理解金融、敬畏风险。如何能够融合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这是过去几年新金融行业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其实,直到今天,这个跨界融合的问题也没能真正解决。 2020年末,关于金融科技,监管、舆论、市场等各个领域都对其展开了一场大反思。成绩有不少,教训更不少。包括新型银行在内的一些创新金融机构和业务未来将向何处去,现在也是充满了问号。 但商业世界的迷人的之处就在于,不管挑战有多大,前路有多迷茫,总是不断有人前仆后继地冲上去。大概这就是人类的本性吧,永远对创突破、探索未知充满期待。
随着半年报披露的结束,36家A股上市银行的中考答卷也全部亮相。今年上半年,36家银行虽然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9.33%,业绩下滑的上市银行数量高达半数。 大幅计提拨备成为各家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记者统计后发现,3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合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达8627.99亿元,同比大增38.61%。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三年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再叠加疫情的影响,银行业必然要做出痛苦的选择。不仅上半年这样做,下半年还要处置2.3万亿元不良资产,才能完成全年目标。这意味着,下半年仍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营收普涨VS净利下滑 加大计提拨备是主因 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营收保持稳定增长,36家上市银行前6个月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2万亿元,同比增长6.28%。除西安银行营收出现小幅下降外,其余银行营收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青岛银行、宁波银行、郑州银行、杭州银行的营收同比增速均超20%。 在营收整体上涨的同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却明显下滑。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8686.10亿元,同比下降9.33%。其中,有18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同比下降。 不同类型的银行,业绩表现分化较大。其中,上市城商行的表现一枝独秀,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是所有类型银行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上市农商行整体净利润同比小幅下降3%。六大国有银行及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降幅较大,分别高达11.16%和8%。 究其原因,大幅增加拨备计提无疑是吞噬上市银行净利润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共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8627.99亿元,同比大增38.61%,与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额相差不多。其中,净利润同比下降最大的国有大行计提拨备最为“积极”,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增幅达42.15%。 多家银行高层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指出,净利润下滑是因加大计提拨备影响,若剔除这一因素,银行的业绩还是增长较好的。这一说法在上市银行披露的拨备前利润指标上也得以体现。半年报显示,36家上市银行前6个月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6.9%,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增速分别为4.3%、11.2%、12.6%、6.7%。 通过加大拨备计提水平,各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明显提高。截至上半年末,36家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平均值为268%,较一季度末增长0.56个百分点,较2019年年末增长6.46个百分点。其中,有26家银行拨备覆盖率超过200%,占比逾七成,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出现负增长,主要是由于减值损失加大和净息差收窄所致,前者为最主要因素。 王一丰向记者介绍,受疫情冲击,银行业今年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是必然选择。一方面,目前境外银行业在拨备上也都比较审慎,银行盈利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内地银行这样做具有全球普遍性特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调整结构、化解存量等问题,也需要增加计提拨备。此外,全球疫情尚未结束,经济层面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银行这样做也是未雨绸缪、以丰补歉的一种方式。 不良贷款率总体平稳 积极提升抵御风险能力 各家银行宁愿让过高的拨备影响盈利水平,也要加大拨备计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潜在的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3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43%,与一季度持平,较上年年末提升0.01个百分点,总体保持平稳。银保监会披露的监管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94%,绝大多数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该平均值。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二季度末不良率平均值分别为1.4%、1.61%、1.36%、1.35%。有14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年末出现下降,其中,宁波银行、邮储银行、南京银行、常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之下。 虽然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资产质量可控,但考虑到资产质量风险的迟滞性,为了提前预防未来资产质量风险的提升,上市银行还是普遍进行了充足的准备,以加强抵御风险能力,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 武雯预计,在银行对不良资产核销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下半年银行利润增速仍将下滑,预计将同比下降12%左右。但银行账面更趋健康,有利于长期稳健发展。 王一丰指出,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存量风险已逐步出清,银行业经营将回归正常轨道。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经营较为稳健,净利润即使暂时出现负增长,也不会改变整体格局,行业盈利增速仍有赖于这些主体金融机构尽快回归常态。但对中小银行来讲,不同地区存在很大差异化,尤其是在新旧动能交替过程中,各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节奏也不一样,可能会导致不同地区的银行之间的差距被不断拉大。
截止8月31日,上市公司2020年半年报披露完毕,令市场关注的六大行业绩也都浮出水面。上半年六大行实现归母净利润合计5663.30亿元,平均日赚31.12亿元,较去年同期平均下滑11.43%,平均每天减少近4亿元,这也是六大行利润罕见出现下滑情况。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为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达到14.61%;下滑幅度最小的为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为9.96%,这也是六大行中唯一一家净利润下滑幅度在10%以下的。 六大行上半年净利下跌11.43%,这对于近期走势本就疲软的银行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过,从六大行业绩披露后的走势来看,市场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异常反应,8月31日早盘银行股还表现为高开冲高的走势,大有利空出尽的感觉。 市场作出这般反应其实是很正常的。银行股中报业绩不佳是在市场预料当中的,不然银行股尤其是六大行的走势,就不会在7月初冲高之后一直处于回调整理的过程之中,以至银行股的股价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有的甚至还掉到了起点之下。可以说,正因为六大行的业绩欠佳是在市场的预料当中,所以市场才能够如此平静地面对六大行业绩史无前例的首次下滑。 那么,为什么六大行业绩不佳是在市场预料之中的呢?这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毕竟从宏观面来说,由于受疫情的困扰,实体经济的发展遇到一定的困难,为此政府部门要求金融系统全年要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这1.5万亿元的让利,作为国有银行来说,显然是要挑大头的。因此,六大国有银行的利润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意料之中的。 面对向企业让利的压力,7月11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以答记者问的方式表示,各家银行要切实补充资本。适当降低分红,不增加奖金,把有限的利润更多用于资本补充,提高风险抵御能力。该新闻发言人同时表示要“督促银行保持利润合理增长,做实利润”。而在此之后,市场传来银监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的消息,建议银行适当控制上半年利润增速,增幅尽量不超过两位数。也正是基于监管部门的上述要求,银行股尤其是六大行的业绩不被看好就成了市场的共识。所以面对六大行业绩下滑的半年报,市场并不感到吃惊。 不仅如此,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六大行上半年利润下滑并不妨碍六大行自身的投资价值。一来受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响,银行的利润出现一定的下滑这是意料之中的,而这种影响终究是短期的。二来六大行上半年利润下滑主要还是一种“政策性下滑”,并不是银行本身的经营出现了问题。比如,向企业让利1.5万亿,这是一种政策性的操作,无关企业本身的经营。事实上,各行上半年的拨备前利润并未大幅下滑,部分实现正增长,例如工行拨备前利润为3148亿元,同比增长2.1%;建行拨备前利润为2,803亿元,同比增5.40%。此外,监管部门要求“补充资本”、“做实利润”,这也是有利于银行下一步发展的。 实际上,正因为上半年六大行的利润下滑是一种“政策性下滑”,而并非是银行本身的经营出现问题,所以这就并没有改变银行仍然是最赚钱的行业这一特性。因此,在上半年的A股上市公司赚钱榜上,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仍然占据了前四的位置,而且净利润都在千亿元之上。而交行与邮储银行在排在第7位和第8位,另外,排在第6的也是银行股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只有排在第5的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属于保险公司。正因为银行业仍然还是最赚钱的行业,因此,银行业仍然是值得投资者投资的行业。 尤其重要的是,银行股尤其是六大行的估值一直偏低,即便是在今年的上升行情中,六大行的股价也是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所以即便是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的利润下滑了11.43%,但这仍然不改六大行估值偏低的事实。如截止8月31日,六大行中估值最高的邮储银行,市盈率只有6倍;而最低的中行,市盈率只有4.75倍。因此,六大行的投资价值还是很明显的。加上六大行都属于大盘蓝筹股,同时也是权重股,是大盘的定海神针。这也决定了六大行必然是大资金青睐的对象。 所以,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说,六大行的投资价值还是明显的。特别是面对目前市场上一些白马蓝筹股,股价与估值都高高在上的事实,以六大行为代表的银行股堪称是A股市场的避风港。逢低买进六大行股票,中长期的投资回报将是可期的。
近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2020年第二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首次通报了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的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 《通报》指出,2020年第二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67248件。其中,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3503件,占投诉总量的34.9%;股份制商业银行28705件,占投诉总量的42.7%;外资法人银行373件,占投诉总量的0.6%;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14667件,占投诉总量的21.8%。 《通报》显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3182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2302件。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的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外资法人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13件。东亚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的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通报》指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的中位数为237.7件/千营业网点,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的中位数为55.1件/千万个人客户。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位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的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位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的中位数为1637.5件/千营业网点,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的中位数为270.0件/千万个人客户。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位居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浙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的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位居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 外资法人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的中位数为276.6件/千营业网点,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的中位数为487.5件/千万个人客户。东亚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位居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恒生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的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位居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通报》指出,2020年第二季度,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33732件,占投诉总量的50.2%。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8037件,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34.2%;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23914件,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83.3%;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282件,占外资法人银行投诉总量的75.6%。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居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东亚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居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2020年第二季度,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15146件,占投诉总量的22.5%。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811件,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12.0%;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097件,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7.3%;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46件,占外资法人银行投诉总量的12.3%。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居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居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2020年第二季度,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10612件,占投诉总量的15.8%。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8835件,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37.6%;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1320件,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4.6%。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位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位居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
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数据基本上完成了披露。经历了今年不平静的一季度、二季度之后,投资者非常关心今年上市公司的二季报财报数据水平,因为二季度之后,也恰恰是国内经济稳步回暖的时间点,二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回升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自身的质地水平。 作为百业之母的银行业,自然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内银行股赚的钱最多,在今年提出银行加速让利实体经济的大环境下,上市银行的业绩表现将直接反映出银行让利的力度;另一方面则是银行股聚集了大量的投资者,更是价值投资者的集中场所,银行股价格的一举一动,同样影响到众多投资者的财富命运。 从已经颁布二季报的上市银行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表现。从整体上来看,国大银行的业绩表现不如股份行,而股份行的业绩表现不如城商行。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则是在净利润的同比增减幅身上。 其中,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国有大行,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的表现,且同比降幅在10%以上。至于上市不久的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净利润同比降幅也处于10%的边缘。这些年来,我们甚少看到国有大行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的表现,但在今年的二季报,我们也见证了这一时刻的到来。然而,就在今年一季报,国有大行还处于净利润同比正增长的局面,市场还质疑银行股让利的诚意,但在今年二季报的数据中,却充分展现出国有大行的让利诚意。 或许,对投资者来说,可能会考虑到银行股隐藏利润的问题。不过,从最容易隐藏利润的不良贷款拨备率数据来看,国有大行的不良贷款拨备率并未出现明显地攀升,部分国有大行还较上一季度出现了拨备率小幅下降的现象。其中,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的不良贷款拨备率还跌破了150%的水平,净利润同比降幅还达到了14.61%。 再者,我们看到股份行的数据情况,则出现明显的分化状况。其中,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净利润同比下降11.2%,不良贷款率为1.65%。至于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的净利润,也出现了9.17%的同比降幅,半年报的净利润同比降幅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的净利润却仅下降1.63%,但较市场预期的数据逊色不少。不过,从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率水平来看,却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迹象,目前招行的不良贷款拨备率已经达到440.81%。 此外,则是看城商行的半年报数据表现,最具代表性的是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幅仍然达到双位数的水平,拨备率也保持在506.02%水平。至于南京银行(行情601009,诊股)、杭州银行(行情600926,诊股)、成都银行(行情601838,诊股)等,均出现了正向增长的态势。不过,对城商行来说,仍需要看所在的区域,对沿海城市或核心区域来说,资产水平越可靠、越优质,潜在的不良率较低,这也是上市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从国有大行的净利润齐降到股份行净利润的分化表现,再到城商行的逆势增长,我们可以发现A股上市银行的表现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走势。虽说今年强调了银行加快让利实体经济,但作为国有大行,身上的重担更多,肩负让利的责任更多,净利润出现明显下降也是预期之内的事情。至于部分股份行以及城商行来说,虽然也有让利的需求,但因银行本身的质地较好,在不良率偏低的同时,不良贷款拨备率也一直处于偏高的水平,特殊时期下也未必导致上市银行自身的利润出现显著下滑的迹象,手握优质资源、优质客户的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也会更强。 今年以来,A股上市银行股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走势,一方面是国有大行及部分股份行的跌跌不休,另一方面则是优质银行以及部分城商行股票的屡创新高,市场资金的偏好度有所差别。 不过,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国有大银行更注重未来股息率的变化情况,在净利润下滑以及预期股息率下降的背景下,股票价格难免会有所承压,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低位运行的格局。对股份行以及城商行来说,则更注重业绩的增长持续性,从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股价表现来看,这些城商行逆势上涨,也并非没有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业绩的稳健增长预期,另一方面来自于银行自身所处的地域较发达,掌握着优质资源与优质客户,凭借偏低的不良率与较高的不良拨备率,也为银行后续的业绩增长释放出更多的空间。 随着二季报财报数据的逐一披露,对银行股来说,最坏的预期逐渐落地。但是,不良率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银行加速让利的背景下,一方面需要看三季度国内经济的回暖速度,这将影响到后续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力度大小;另一方面则需要看三季度银行不良率的提升空间,若在接下来的不良释放过程中,仍未触及红线或低于市场的预期,那么银行股的价格拐点可能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