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进入尾声之际,又有两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收获牌照。这距离第一次发出这类牌照已过去了近4年时间,沉寂久矣的直销银行再度进入行业视野。 12月11日、21日,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分别公告称,收到银保监会批复,获准筹建直销银行。 招商银行与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筹建招商拓扑银行,分别持有后者70%和30%的股权。这与第一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发起架构类似,即采取“商业银行+互联网公司”合资模式。 邮储银行则有所不同,拟全资发起筹建邮惠万家银行,注册资本拟为人民币50亿元。 这两则消息给市场带来不少猜想: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银行拿到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牌照? 银保监会对于直销银行的定义为“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通过计算机、手机、电话以及其他电子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形式”。虽然早在2014年,国内第一家直销银行民生直销银行上线,至今全国共有百余家直销银行存在,但它们都是以银行事业部或者二级部门的形式存在。 一位城商行零售业务人士介绍,该行直销银行的定位是拓展零售客户,除了承载理财产品的销售外,还覆盖了诸如各类费用交纳、交通违法缴费等生活场景服务。其中,购买理财产品时仅需要视频认证签约。为拓展客群,其用户未必是该行的借记卡客户,用户只需注册直销银行账户、开设二类账户,绑定其名下的其他银行借记卡,即可在绑卡之间互转资金等。 实际上,早在2017年,随着百信银行获批筹建,当年有20余家银行宣布申请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但一直未见批复。在这几年里,以部门形式存在的直销银行因为定位不明确,与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同质化特性日趋严重,导致其发展长期不温不火。甚至,近两年有一部分银行直接将直销银行并入了手机银行部门。 “内外都有竞争。在银行内部,与电子银行部门有重复功能,同时因为考核机制不完善,又没有动力去与外部互联网银行竞争。”前述城商行零售业务人士表示,其实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也可以看作是直销银行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是,大部分以部门形式存在的直销银行侧重拓展零售客户,而互联网银行作为独立主体,需要综合考虑资产端、负债端两方面的整体运营。 中泰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戴志锋认为,从实践经验来看,独立性有助于提升直销银行的创新动力,主要原因在于可以单独设定发展战略和考核目标,在人力、财力资源的投入上具备自主性。近年来,传统金融机构面临互联网公司强大的异业竞争压力,尤其在支付、消费信贷等零售业务领域。法人直销银行以开展零售业务为主,新设机构可以轻装上阵,吸收互联网公司的成功经验,发挥牌照优势,提升银行的零售业务能力,拉近与互联网公司的差距。 中信证券认为,可以从牌照价值、模式优势、业务空间三个维度来审视直销银行的发展。其中,在牌照方面,互联网金融监管推进、金融持牌要求强化背景下,银行牌照在业务范围、经营区域、杠杆率要求等方面更具优势。目前,互联网头部公司百度、阿里、腾讯、京东(BATJ)等均已实现入股互联网银行或直销银行,预计其他互联网公司后续仍有入股持牌意愿。 今年以来,金融行业功能性监管持续推进,为银行数字化转型创造空间,未来直销银行等商业模式发展有助于银行积极介入场景金融和线上流量经营。
国有大行再迎重要人事变动。 券商中国记者从多位银行内部人士确认,12月24日上午,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港股01398)行长谷澍正式赴任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港股01288),“接棒”周慕冰出任农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慕冰到龄退休。在履行完相关程序后,谷澍将正式出任农行董事长一职。 谷澍现年53岁,于2016年出任“宇宙行”行长一职,成为当时四大行中最年轻的行长,此番出任农行董事长后,也将成为四大行中最年轻的董事长。有银行业内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谷澍的业务能力在工行内部评价较高,工作认真勤奋,从他求学和任职经历看,不仅在财会领域有很深的专业造诣,也兼具基层管理和国际交流经验。 相比于工行的体量和业务复杂程度,农行的业务主要聚焦在传统银行业务,且有较大业务比重分布在“三农”和县域金融。作为“老工行人”,谷澍赴任农行后,如何将工行的业务发展和转型经验与农行的业务定位有机结合,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下,带领农行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业务优势,是摆在谷澍面前的课题。 资深财会专家,业务能力强 谷澍是“老工行人”,在1998年博士毕业后,加入工行总行,先后任职于会计结算部、计划财务部和财务会计部,2008年出任工行董事会秘书,两年后担任工行山东省分行行长,并于2013年起担任工行副行长一职,2016年出任工行行长一职至今。 谷澍的业务能力在工行内部评价较高,有内部人士评价他工作认真、拼命。“他经常一周七天都在工作,而且每天会加班到很晚”。 “谷澍是资深财会专家,他出身财会世家,父亲谷祺是东北财经大学的教授,是我国财会学科的元老级人物。他自己也是全国首批经国家统一考试取得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还是国内会计准则专家组的核心成员。”工行内部人士曾对券商中国记者透露,谷澍在工行股改上市的关键时期,不仅带领团队完成了工行的财务重组、关键财务指标手册和投资者问答等路演材料中财务相关内容的准备和审核,还全程参与工行的路演推介活动。尤其在工行境外上市路演过程中,他与行领导一道前往多个国家,向全球投资者介绍工行的财务状况。 据了解,谷澍还在工行内部积极创新财务管理体系,甚至在业内引领银行财务体制改革。为了给股改上市铺路,工行内部在2005年前后进行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体系、科技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自我改革。其中,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由谷澍组织负责。此外,谷澍还在工行内部推行会计核算体制改革,他是工行现代会计体系的主要构建人,是工行会计核算系统的主要设计者。 周慕冰到龄退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到龄退休的农行董事长周慕冰也出身于工行系统。公开资料显示,周慕冰现年63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曾历任工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助理兼洋浦分行行长、总行政策研究室主任、福建省分行行长。 周慕冰的工作履历较为丰富,除了银行从业经历外,他还当过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教师,也有地方政府工作经验,2000年-2004年先后出任重庆市渝北区副区长、区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重庆市副市长等职,还有金融监管部门从也经历,2010年-2016年出任原银监会副主席。 2016年7月起,周慕冰加入农行担任董事长。在农行期间,周慕冰推行“三年净表计划”和数字化转型等战略。其中,2017年年中,农行启动“净表计划”,彼时农行不良率连续八个季度高于2%,在四大行中最高,农行坚持“控新、降旧”两端发力,三年净表计划于2019年顺利收官,农行的资产质量状况得到全面改善。截至2020年6月末,农行不良率1.43%,较上年末微升0.03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总体稳定。拨备覆盖率284.97%,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2019年初,农行制定了“推进数字化转型再造一个农业银行”的战略构想,目标是以“三农”、普惠、供应链三大系列线上融资产品为突破重点,聚焦政务民生、消费零售、产业链三大类场景,集中力量打造开放银行、零售、对公、信贷、运营和数据六大中台,逐步建成业务能力完整的统一数字化平台。 工行的数字化转型要早于农行,在四大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工行数字化转型的亲历者,谷澍出任农行董事长后,如何把在工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经验与农行的自身情况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再造一个农业银行”的愿景,将是谷澍面临的考验。 农行行长张青松年初在业绩发布会上被问及如何看待股价长期低迷的问题时表示,“以目前的股价水平,我个人认为,农行毫无疑问是潜力股、价值股。”
最近有个事闹得不小。 先是支付宝把互联网存款产品全都下架,紧跟着腾讯、京东、百度、携程也纷纷把自己平台里的这类产品撤下了。 有人问,这是反对互联网垄断的新举措吗? 这个帽子还真扣歪了。 其实在互联网存款这个业务里,互联网公司就是个“工具人”,主要提供流量,当然,他们也不无辜,渠道费按千二、千三的比例提取,所以他们是极有动力去推广的,太赚钱了。 但这在监管看来,全是风险,必须按住。 很多人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这个产品的名字有点拗口,其实互联网存款还是银行存款,只不过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存钱,还是存到了银行里。 不过,这和你去宇宙行存钱还是有一点区别的: 1、产品背后的银行,绝大多数你可能都没听说过,像哈密银行、华瑞银行、华通银行、蓝海银行、梅州客商银行、三湘银行、锡商银行、新安银行、亿联银行…… 主要都是一些地方性的城商行、农商行,实力跟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没法比。 2、那大家为啥愿意在这存钱呢? 利息给的高。 这几年的存款利息实在一般般,存个大额,利息也就两三个点,最近年底拉存款,很多银行咬牙能给3.85%,再额外给点福利,也就这样了。 互联网存款可不一样,3年期利率最高为4.125%、5年期4.875%,基本都是目前实行的自律定价机制的上限,再高就违规了。 这还不算,因为竞争激烈,很多产品还给各种额外的加息券,加一起有的利息都超过5%了,存一百万,一年至少多一万,不香吗? 3、但很多人还是有疑虑,靠谱吗? 安心吧,人家都替你想到了,广告做得好:“本金保障、受国家监管·执行50万内100%赔付、可提前支取”。 其他的便捷性就更多了,50块就能存,7天到五年都行,随时存取……反正你想要的都有。 很多人就纳闷了——这么优秀的产品,怎么就下架了呢?小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多挣点钱的通道又少了一个。 还有些人说了,不就是因为这些银行把大行的存款给抢跑了吗?都是国家的银行,能有啥风险呢? 这事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猫哥先给大家普及下这些城商行、农商行是怎么来的,带着怎样的基因,看完大家就知道为啥他们“创新”的动力这么强了。 1、大家都知道,中小微企业、农户一直是银行不愿意接触的客户,但这些人最需要钱。 70年代的时候咱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成立城信社、农信社。 但是很快这些基层金融单位就被超高的坏账率搞惨了,不良资产处置不了,地方的金融风险越累积越高,谁也没办法。 2、后来高层拍板,归拢到商业银行里吧。 于是1995年,全国第一家城商行——深圳市城市合作银行成立了,2001年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了。 有用吗?效果不错。2000年的时候,这些银行的坏账率都在10%以上,到了2007年,不良率降到了3%左右。 形势一片大好。于是那些年,城商行、农商行遍地开花。 3、光把不良资产处理了还不行,得赚钱啊! 别说,机会来了,2009年四万亿,这些中小银行可爽坏了。 不仅钱多了,业务限制还少了,以前不允许异地经营,现在可以了;以前开个分支机构,数量、地址管制很严,现在省内分支机构完全不受限制了。 别说,没了束缚,这些中小银行真的很能干。 那几年,大银行赚钱赚到不好意思,平均下来每年的增长率也就15%,但这个速度和城商行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全国城商行总资产的年均复合增长是34.2%,高一倍多。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他们怎么做到的呢?靠给中小微放贷款吃利差吗? 这么想就错的离谱了。 城商行的发展史,就是和监管的一个“猫鼠游戏”,说起来很有意思。 2011年,政策收紧了异地扩张,这条路被堵死,于是,中小银行的“创新”来了: ● 第一回合: 2012年,表外理财业务爆发,这些银行与信托、保险等非银金融机构合作,把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 2013年银监会出台8号文,严管非标,这个模式受限制了; ● 第二回合: 既然政府不让干,这些银行开始通过表内买入返售等同业业务腾挪信贷规模,说白了就是更隐秘、更费劲,但钱还是能赚不少的; 2014年,监管发了个7号文,直接约束同业业务,买入返售顿时就萎缩了。 ● 第三回合: 政府又不让干了,咋办?别急。 2014年,同业存单来了,在宽松货币政策下,这些银行大量发行同业存单,通过期限错配到同业理财、委外等等,赚取利差。 总之一句话,用尽各种方式,把钱投向各种错综复杂的资产里面,主要的受益者是谁呢? 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行业、股市与债市等等。 那几年是中小银行的黄金时代。 就这么折腾到2016年,金融严监管的大时代来了。资管新规出台,各种影子银行、表外的玩法都一一被干掉,监管的MPA考核比一般公司的KPI难多了。 城商行的好日子可到头了。同时监管也说了,要不忘初心,回归传统的信贷业务。 但是,走得太远,已经忘了为什么出发。 要回归主业,也有点难,为啥呢? 1、比如拉存款,你有10万存银行,一样的利息,一个是宇宙行,一个是你们县的银行,你选哪个?大多数人都会选宇宙行吧,至少更踏实。 这就是说,这些中小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没任何优势。 2、再比如放贷,年初西贝老板说现金紧张,然后没两天浦发咔咔给了几个亿的授信,这种客户,你们县银行的能力够不着。它只能贷给同样缺钱的小吃店,说不准老板没两天就收拾行李回老家了,风险超高。 这就是说,他们在放贷业务上也没啥优势。 都没优势,这些城商行想靠吃利差就过上好日子,还是有点难的。 有人说了,那就接受命运,踏踏实实做个普通人呗。 想得美! 这些银行前面不都有地名吗?作为少之又少的地方持牌金融机构,它有义务、有责任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得把钱拉来、搞活,否则这行长也别干了。 所以还得扬鞭奋蹄。 也别说,虽然最近这几年管得非常非常严,但和监管的猫鼠游戏也还在继续: 1、先是结构性存款,靠这个产品拉了几万亿存款,结果7月份被喊停了; 2、后来有个国有大行研发出了“靠档计息”的存款产品,啥意思呢?通俗地说,就是活期存款享受定期存款的高息,肯定受用户欢迎。 于是2018年,中小银行基本普及了这个产品,结果,这两天六大行统统叫停了,中小银行肯定也玩不了了。 3、最有效果的,就是互联网存款。为啥中小银行这么喜欢呢? 好处太多了。 不允许异地运营,互联网上可以实现全国运营; “零风险、高收益”,很多用户的存款就搬过来了,有钱了,事就好办了。 靠这个创新性产品,这些中小银行没少拉存款,占了不少城商行、农商行总存款量的80%以上。 钱又多了!然后…… 这不就都下架了。 为啥监管总盯着这些中小银行呢? 背后是有原因的,往小了说,是怕流动性出现问题,往大了说,是怕这些银行撑不住倒了。 会出现这样的事吗?有可能的。 中小银行的好日子其实早就结束了。2019年以来,不少银行的指标恶化的厉害: ●1、今年城商行整体净利润基本是负增长,农商行二季度净利润增速下滑到-11.42%,较2019年末大幅下降20.6%。 ●2、今年有的城商行营收降幅达72.1%,净利润降幅达102.1%。 …… 总结起来就一个字,惨。 为啥前几年那么好,这两年这么差呢? 也好理解: 1、对手来了。 今年大行的任务是加大低息贷款,这就挤占了中小银行的领地,本来息差就小,这下更难办了; 2、历史遗留问题来了。 前几年干的太猛,很多项目现在成坏账了。看看他们的投向——地产、城投平台、政府不鼓励的产业、股债——都是受严管的领域。 3、治理能力有限。 这两年骗子都盯着中小银行使劲骗,说白了,就是因为这些银行的治理能力太差。 隔三差五就能看到类似的标题,动不动就被骗走几亿,手法很粗糙,但骗子就是得逞了。 被骗的很多银行规模也就几百亿,一把被骗走几个亿,太难挽回了。 天赋一般,能力有限,光这些就完了吗?远远没有。 偏偏这些中小银行里还藏着很贪婪的一群人——居心不良的股东。 索罗斯说,要想多挣钱,就要离钱近。 结果有些人把这句话发展了下:要想多挣钱,就要买银行。 前些年,有实力的公司都在买金融机构,保险、银行最佳。 大银行太难了,于是城商行就成了各路资本追逐的目标,冲进来一堆牛鬼蛇神,其中不少人都憋着要把银行的钱转到自己口袋里。 这么说有证据吗?非常多。 今年7月,银保监会首次曝光了38家银行保险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以城商行为主,违规问题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股东们把这些银行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 比如黑龙江一个农商行的股东把自己持有的银行股份做了质押贷款,这比较常见,但他的贷款额已经超过了他的股权净值,银行居然还给他放贷了。 房子值100万,抵押后成功贷款150万,你还不? 丹东也有个银行,股东就是第一大贷款客户,从银行借了47.39亿元,但这个银行的贷款总额也还不到500亿,占资本净额的62.44%,再借就把银行都搬回家了。 还有些人,入股银行之后能够控制内部,于是直接诈骗。 有个叫玄盛资本的玩得最“溜”,先是从另一个机构骗了一笔贷款,人家没挥霍,入股了东北一个农村商业银行,然后做了一堆假资料从入股的银行里骗了3亿,这还算少的。 晋州恒升银行给大股东一共发放了17114笔贷款,被骗了26亿。 这两年阿里拍卖上卖银行股权的不少,城商行、农商行为主,不少都是借了银行的钱还不了,里外里银行亏多少,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这些银行的不良股东,除了搞钱,还有的甚至是黑社会,长沙农商行的一个发起人后来都上了打黑办的名单,被判了25年,这些人真不知道怎么进来的,一手搞钱,一手涉黑,真玩下去得有多大的坑? 这些无良股东巧取豪夺走的,不少就是通过互联网存款搞来的钱,一面拉高了整体社会的融资成本,一面消耗行业信誉,除了养肥自己,也可能搞出更多的坑和雷。 现在城商行、农商行这些规模加一起有65万亿,体量太大,下行期,不能出事的。
近年来发力零售业务的上海农商行,准备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扩张零售业务,但传闻中的合作对象屡陷"丑闻",个人消费贷规模在2019年的激增也引发监管层重视 刚通过IPO审核,上海农商行就欲扩张零售业务,追赶重庆农商行。 2020年12月,有媒体报道上海农商行将与杉德支付合资申请筹建消费金融公司(以下简称"消金公司")。此前1个月,上海农商行刚通过发审委IPO审核。在扩张资产的道路上,上海农商行丝毫没有停下脚步。 不过,传闻的合作对象杉德支付,曾屡次被央行的属地支行处以罚款。上海农商行的个人消费贷激增,在IPO审核时也被发审委重点关注。 1 传闻合作对象曾被央行处罚 心心念想,必有动作。 2020年7月,证监会公告上海农商行更新后的招股书。招股书中,上海农商行把零售发展作为优先战略。其中,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小微金融是重点突破领域,计划争取成立消费金融、理财等两家子公司。 消金公司是银行零售业务的新战场,作为全国农商行的龙头、上海农商行的追赶目标,重庆农商行早已踏入其中。2020年,重庆农商行与小米通讯共同设立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双方合作的模式,由重庆农商行提供资金,小米通讯接入应用场景。 刚IPO过会的上海农商行,要复制重庆农商行的模式,杉德支付成了传闻的合作对象。 企查查显示,杉德支付2011年成立于上海,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2016年,杉德支付通过续展,将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有效期,续期至今年5月。 不过,看似理想的合作伙伴,却早已陷入多起纠纷、处罚。 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杉德支付涉及到多起民事纠纷。2017年开始,杉德支付的分公司,还屡次被中国人民银行的属地支行处以罚款,包括大连、福州、武汉、上海、太原等地。 以最近的处罚为例,202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公告,杉德支付的山西分公司,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未严格审核特约商户的真实性、跨省开展收单业务、未落实收单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等5个违规行为,被处以罚款226.5万元。 对此,《》就是否选择与杉德支付合作,向上海农商行求证,但对方一直未予置评。 2 个人消费贷激增 在此之前,上海农商行的消费金融业务,一直围绕消费贷展开。 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上海农商行的个人消费贷款的余额分别为23.69亿元、39.98亿元、168.59亿元。2019年,成为上海农商行消费贷的爆发年。 此前的2017年、2018年,上海农商行曾因个人消费贷款流入股市,被上海银保监局处以50万元罚款、通知整改等措施。尽管上海农商行沉淀相当规模的客户资金,但资金投向何处,或者什么样的资产池能承接庞大的资金,一直困扰着上海农商行。 因此,2019年上海农商行的消费贷激增,引起各方关注。招股书中,上海农商行将这一业务暴增的结果,归因于"提升消费贷款服务的线上化程度,扩大普惠范围"。 不过,监管层显然需要更明确的解释。IPO审核会议上,发审委要求上海农商行就2019年消费贷大幅增长说明原因,以及解释是否存在平台贷款。 所谓平台贷款,指的是银行把资金投向第三方平台资产,贷款规模得以迅速扩增。过程中,资产由第三方提供,因此银行无法完全掌握所有信息,也无法对资产的风险进行全方位控制。 截至目前,上海农商行尚未更新招股书,外界也无法知晓当时的回复。不过,从当年的合作看,上海农商行消费贷的暴增已有端倪。 2019年,上海农商行先后与新网银行、苏宁集团展开合作发力普惠金融。新网银行是新希望集团旗下的民营银行,拥有丰富的小微资产,合作方除了上海农商行,还有天津滨海农商行;苏宁集团与上海农商行的合作,重点在供应链金融,而苏宁集团拥有庞大的线上零售门店资产。 对此,《》就个人消费贷激增是否与苏宁集团、新网银行合作有关,以及如何有效进行风控等问题向上海农商行求证,对方一直未予置评。 3 491.76亿元表外业务遭问询 偿愿上市的上海农商行,靠着扩张表外业务,在追赶农商行龙头。 截至2019年,农商行第一梯队的重庆农商行、北京农商行、上海农商行的总资产分别为10297.9亿元、9585.9亿元、9303亿元。到目前为止,重庆农商行已实现A+H股上市,北京农商行还未过会。 2020年11月,上海农商行IPO审核过会。根据招股书,上海农商行拟发行不超过28.93亿股,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 不过,发审委在审核上海农商行的会议上,除要求说明个人消费贷激增,还重点关注表外业务,包括底层项目是否兜底、新产品是否承接老产品、结构化理财产品安排是否满足监管要求等。 招股书显示,上海农商行的表外业务包括信贷承诺、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2019年合计总规模491.76亿元。同期的重庆农商行,表外项目与上海农商行高度相似,合计总规模354.54亿元。 对此,更新后的招股书中,上海农商行对2019年表外预期信用损失,做出4.03亿元准备,此前2017年、2018年未做计提。 另一方面,上海农商行也在朝着成为金控平台发力。 上海国资系统有三家主要银行,包括浦发银行、上海银行(601229)、上海农商行。浦发银行最早上市并拥有全牌照,上海银行设有基金公司并在2016年上市,上海农商行至今没有控股的信托、基金等公司。 今年5月,安信信托公告,称正与上海电气(601727)集团协商重组方案。之后市场传闻,上海农商行也是参与方之一。若真有意收购,对上海农商行甚至上海金融系统而言,将多添一块信托牌照,但安信信托庞大的资金窟窿,又让不少有意的机构望而却步。 就是否参与收购安信信托,《》向上海农商行求证,但对方一直未予置评。(思维财经出品)■
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着眼于经营模式的创新,迭代升级基础设施,推动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不断进化。中小银行兼并重组要妥善处理历史旧账,要遵循市场化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等。 展望未来,新发展格局将为中小银行带来两大结构性机遇,一是将为中小银行带来大量对公业务机会;二是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数字化转型将成为中小银行发展必经之路,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升级将帮助头部中小银行提质增效。 补足金融科技短板 中国证券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今年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目前应对的情况如何? 丁安华: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数量为4000多家,总资产规模接近80万亿元,占到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近三分之一。中小银行一直是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主要金融机构。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造成明显冲击,加之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局限性,中小银行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是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明显,而它们正是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商超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运物流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面临营收下滑甚至亏损等困境。今年我们对小微企业做过两次问卷调查,接近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虽然进入三季度情况有所改善,但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仍存。受此影响,中小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较大。 二是为了应对疫情,央行降息,商业银行的息差明显收窄,对盈利增长构成压力。中小银行业务和产品单一、非息收入占比小,营业收入过于依赖息差收入,其收入和盈利的波动比大中型银行更加显著。此外,在小微贷款方面,相关要求国有大行增速达到40%,贷款利率要求更加普惠,对中小银行形成明显的竞争压力,倒逼中小银行进一步下调小微业务的定价水平,加之存款成本高企,中小银行的息差降幅明显高于大型银行。 除了疫情因素的影响,中小银行还面临着其他方面压力。比如,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存量理财业务处理手段有限、压降难度较大;监管部门严格规范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等。 尽管如此,我国的中小银行从整体来看还是较好应对了疫情带来的挑战。首先,在宽信用的环境下,中小银行的资产增速明显回升,以量补价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息差下行的影响。其次,实体经济的复苏特别是由于出口制造业表现强劲,有效缓解了信用风险持续爆发的压力。而且,疫情催生了非接触式金融的市场需求,加速了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财政今年安排了两千亿元的地方专项债额度,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这些都将有效地缓解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 中国证券报:在提高差异化竞争方面,中小银行应如何更有效地发力? 丁安华:一是应把属地优势转化为客群优势。中小银行拥有的最大优势就是长期耕耘于地方的属地优势,对本地客户的认知和理解要比大型银行更加深入。如何凭借这种贴身的服务优势,设计更加灵活的贷款条件和维系稳固的客户关系,最终转化为客群优势,是值得中小银行认真思考的问题。过去十年,不少中小银行采取激进的跨区域扩张策略,事实证明并不是一条成功之道。 二是把客群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大型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普适性,对地方产业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而中小银行对当地产业长期跟踪,深耕当地客户,能够基于客户需求开发出更加有针对性的产品。而且中小银行的决策链条较短、决策效率较高,能够更快速地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当然,客群优势能否转化为产品优势,最终依赖于银行自身的产品创设能力,包括个性化产品的开发能力,以及产品迭代更新能力。 三是补足金融科技的短板。科技正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数字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共同的转型方向。随着金融科技的突飞猛进,银行的服务场景、业务切入、渠道变现均开启了数字化、线上化转型,而互联网平台的异业冲击更是加速了银行变革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必须跟上行业转型的步伐,补足金融科技的短板,才能保证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掉队。 兼并重组要遵循市场化原则 中国证券报:对于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丁安华:资本不足确实是制约中小银行发展的一个瓶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小银行主要股东的资本补充能力不足。中小银行现有股东的注资能力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为了扩大资本补充途径,部分中小银行引入了大量不规范不合格的社会资本,甚至出现虚假注资、循环注资等行为,使得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和利益冲突问题日益凸显。 其次,中小银行的资本融资渠道受限。迄今为止,A股上市的中小银行有22家,在4000多家上市公司当中占比很小。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在资本市场上无法利用定增、配股、优先股、可转债等资本补充工具,只能依赖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或者在场外进行增资扩股和引入新的投资者。对于场外融资渠道而言,由于监管对银行股东的资质要求日渐增高,股权比例也有限制,同时上市银行在二级市场的估值普遍低于净资产,银行股权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高,进一步制约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能力。 再次,中小银行的资本内生能力不足。部分中小银行的不良率偏高,而拨备覆盖率相应偏低,有些银行甚至触及了监管红线。中小银行一方面要消耗拨备来处置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要大幅计提拨备来维持拨备覆盖率,对利润造成较大损耗,资本内生能力明显不足。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有两种流行的观点,一是放宽各类社会资本准入的门槛,二是支持更多的中小银行上市补充资本。但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都是权宜之计。解决资本充足问题,还是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反其道而行。我认为,银行体系特别是中小银行必须要收缩资产负债表,从而一方面减小对资本金不断增加甚至永无止境的胃口,另一方面缓解金融体系的风险不断向银行业集中的趋势。任何银行,如果不能实现资本内生,而要持续依赖外部融资,不论是引入新的股东还是通过资本市场集资,都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证券报: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大潮中,中小银行存在哪些瓶颈?如何在突围中抓住数字化发展新契机? 丁安华:首先,要着眼于经营模式的创新。数字化时代,客户的金融需求和各类消费与经营场景高度融合,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即用即走”。所以银行传统的“坐商”模式已经过时,必须充分融入到客户的消费场景或者经营场景当中。顺应消费线上化和经营线上化的趋势,根据自身的专长和特点,找到重点突破方向,而不是四面出击。 其次,要迭代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性等领域的技术能力。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以业务系统上“云”的方式,打通数据融合应用的通道。当然,云服务能力的建设也要量力而行。有足够实力的中小银行可以自建云平台,而基础不足的中小银行可以探索采购第三方金融云服务。在此基础上,完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数据规范共享和高效应用。 最后,推动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不断进化。数字化时代要求中小银行在组织结构上打破内部竖井和业务边界,建立更加融合畅通的管理架构,从内部拆除系统、数据、组织和业务的壁垒,集中力量打造跨条线、跨客群的融合价值链。同时,数字化转型本身就是文化的蝶变。文化作为制度的润滑剂,可以潜移默化地解决很多制度和人覆盖不到的问题。因此,构建更加灵活敏捷、开放融合和包容合作的企业文化,这是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一环。 中国证券报:近期部分中小银行出现加速兼并重组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应规避哪些盲区和风险? 丁安华:今年以来,中小银行的兼并重组工作明显加速,山西、四川、河南、陕西、江苏等地的中小银行的合并重组动作不断。政策上,需要注意一些普遍性倾向。 一是要妥善处理历史旧账。被重组的中小银行往往都有大量的历史坏账,坏账的处置是决定兼并重组能否成功的重要问题。特别要注意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对历史形成坏账的处理机制,避免出现责任无人承担、坏账无人追讨、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对于被收购银行遗留的风险资产,要明确责任主体,妥善化解,不良资产处置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合理消化吸收风险。 二是要遵循市场化为主的原则。中小银行的兼并重组往往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政府通常既充当监管角色,又是大股东,对并购价格、交易方式有重大影响,可能导致兼并重组偏离市场化的原则。过多的行政干预会给并购市场带来扭曲的作用,令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应秉持市场化原则,减少政府过度干预,保证兼并重组顺利实施。 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不少中小银行存在股权关系混乱、股东出资不实、利益输送等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在中小银行合并重组过程中,首先要厘清股权结构,核实股东身份和出资金额,杜绝大股东通过隐性关联交易向自身输送利益,冲击中小银行机构的合规管理。兼并重组与银行治理要同步完善,严格按照监管部门对公司治理的相关要求,及时清理不合格股东,健全“董监高”制度,形成完整高效的公司治理和经营体系。 四是注重协同效应和文化融合。并购重组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并的协同效应和综合效率的提升。大量的失败案例,可以归结于效率低下和文化融合的失败。首先,重组涉及广泛的业务调整和岗位分流,可能冲击员工队伍的士气和凝聚力;其次,重组也可能导致现有客户流失,需要妥善应对;最后,重组通常伴随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不同的运营理念可能导致摩擦成本上升,抵消协调效应带来的成本节约。 零售业务存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证券报:在国内新发展格局中,未来中小银行发展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丁安华:中国正致力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展望未来,一方面是经济增速趋势性下行,市场利率水平随之走低;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未来中小银行需要把握机遇,勇于探索和创新。 一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两大结构性机遇。新发展格局强调科技创新,要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实现产业升级和供应链完善都需要相应的金融支持,这就为中小银行带来大量对公业务机会。同时,新发展格局将扩大内需作为基本立足点,内生增长模式将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小银行的零售业务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二是数字化转型将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商业银行的场景建设、客户经营、风险评估及流程管理等带来了新机遇。中小银行要把数字化转型与自身的地缘优势相结合,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三是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升级将帮助头部中小银行提质增效。随着监管日益完善和进一步严格,发展较好的中小银行通过资本补充,进一步改进公司治理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在补充资本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机制,从而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经营发展模式。 四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推动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预计不少发展水平低、实力较差的银行将会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从而提升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近日公布的《关于2020年第三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三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85097件,环比增长26.5%;工行、建行、交行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近日发布《关于2020年第三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了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的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 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量占44.0% 《通报》指出,第三季度,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85097件,环比增长26.5%。其中,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7278件,环比增长16.1%,占投诉总量的32.1%;股份制商业银行37475件,环比增长30.6%,占投诉总量的44.0%;外资法人银行447件,环比增长19.8%,占投诉总量的0.5%;城市商业银行(含民营银行)8471件,环比增长46.0%,占投诉总量的10.0%;农村中小金融机构3418件,环比增长31.7%,占投诉总量的4.0%;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8008件,环比增长27.8%,占投诉总量的9.4%。 工行、建行、交行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 《通报》指出——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4397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 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3370件。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的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 外资法人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3件。东亚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的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通报》指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的中位数为373.6件/千营业网点,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的中位数为86.2件/千万个人客户。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的中位数为1931.3件/千营业网点,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的中位数为444.5件/千万个人客户。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平安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的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 外资法人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的中位数为250.0件/千营业网点,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的中位数为614.3件/千万个人客户。东亚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恒生银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的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信用卡业务投诉量环比增长43.5% 《通报》指出,第三季度,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48406件,环比增长43.5%,占投诉总量的56.9%。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14628件,环比增长82.0%,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53.6%;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30870件,环比增长29.1%,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82.4%;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343件,环比增长21.6%,占外资法人银行投诉总量的76.7%。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东亚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环比增长33.5% 第三季度,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0219件,环比增长33.5%,占投诉总量的23.8%。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4060件,环比增长44.4%,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14.9%;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997件,环比增长42.9%,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8.0%;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49件,环比增长6.5%,占外资法人银行投诉总量的11.0%。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理财类业务投诉量环比减少59.1% 第三季度,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4337件,环比减少59.1%,占投诉总量的5.1%。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2134件,环比减少75.8%,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7.8%;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1762件,环比增长33.5%,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4.7%。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记者 陆敏)
于是/文2020年12月29日,面对冬季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廊坊银行于线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二十周年行庆暨永续债发行成功答谢大会。通过云端直播形式,社会各界与廊坊银行经营层及优秀员工代表一起相聚云上、共襄盛会。会议回顾了廊坊银行20年发展历程,感恩社会各界20年来的信任与支持,选举表彰了20年来为廊坊银行发展作出突出奉献的优秀员工与管理者,同时对廊坊银行打造"精耕京津冀稳健发展的价值银行"的战略转型提出了新的展望、新的祝福。诞生于千禧年的廊坊银行,承载着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在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亲切关怀下,顺应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浪潮而生,揭开了廊坊地方金融发展的新篇章。20年来,廊坊银行经历艰苦创业、直面挑战、涅槃重生、结构优化等多个发展阶段,从一家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成长为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服务客户超过550万的区域重要金融力量。廊坊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邵丽萍在现场回顾了廊坊银行20年的奋斗历程与发展现状:廊坊银行地处京津雄环围中心、地缘优势突出,在拥抱地域红利与区域机遇的同时,廊坊银行也始终将服务区域实体经济、支持区域民生发展放在第一位。截至2020年11月末廊坊银行资产规模近2200亿元、居河北省内第一梯队;普惠金融业务让利实体效果显著,位于廊坊市第一、河北省第二;纳税额占廊坊金融企业纳税30%左右,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约2000多个,间接带动就业近50万人;率先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本地参与临空经济建设的首个金融机构,与区域携手共同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回顾20年奋斗史的同时,廊坊银行颁发了"廊坊银行20周年杰出伙伴"、"廊坊银行20年20名最美奋斗者"、"廊坊银行最美管理者"等多个奖项,对一直以来信任与支持自身发展的客户、员工和伙伴进行了感谢与表彰。多位杰出伙伴和优秀员工通过云端领取奖项、发表感言,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以更加科技化、安全化的方式,从河北、天津乃至全国各地为廊坊银行发来祝福。活动最后,廊坊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邵丽萍,廊坊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曹继红,廊坊银行党委委员、监事长李德华携经营层代表共同登台,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与各界嘉宾共庆2020年首期30亿元永续债的成功发行,感谢各界对廊坊银行公司治理、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的认可,为廊坊银行2020年的担当与荣耀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开启了廊坊银行下一个二十年践行责任、精耕区域、服务实体的新篇章。庆祝仪式后,廊坊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邵丽萍带领与会嘉宾参观了新近落成的"廊坊银行行史馆",并为行史馆揭幕。行史馆展示了二十年来廊坊银行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一家城商行的差异化求变之路,既是对于过往历史的铭记、思索与总结,也为金融同业发展提供镜鉴意义。廊坊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邵丽萍表示: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来临的新时代,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希望廊坊银行的二十年发展历程,能够为中小银行抛砖引玉,点燃胸中特色银行的梦想,助力中国银行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