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银行股气场全开。数据显示,截至昨日收盘,银行板块(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涨幅排名第一,涨幅2.86%。个股方面,邮储银行涨停,收盘涨超8%。其他不少个股均有亮眼表现。截至收盘,成都银行涨超7%,兴业银行、厦门银行涨超6%,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涨超6%。 招商银行A股股价不断创新高,昨日一度超过53元。按照上市公司股权公平价值(股权价值)的口径计算,招行总市值一度超越建行,成为国内第二大市值的上市银行。数据显示,按照该口径,截至昨日午盘,招行股价报52.49元,总市值13138亿元;建行股价报6.72元,总市值13111亿元。 此前,招行与建行的市值差距并不小,截至前日收盘,两者还有500亿元的差距。 不过,昨日收盘时,招行总市值未超过建行。但招行已成为“巨无霸”银行股之一已毋庸置疑,其总市值相当于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及浦发银行4家股份行总市值之和。 受疫情影响,在减费让利、大幅计提拨备等因素影响下,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盈利水平仍未企稳,大部分银行增收不增利,因此全年盈利表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昨日,银行股出现集体大涨,消息面上,主要就是受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超预期的业绩提振,市场认为银行业绩将回归常态化,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压力测试”。 数据显示,招行2020年全年实现营收2905.08亿元,同比增长7.71%;归母净利润973.42亿元,同比增长4.82%。兴业银行2020年全年实现营收2031.37亿元,同比增长12.04%;净利润666.26亿元,同比增长1.15%。 这两家银行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速一改前三季度的负增长态势,特别是四季度单季业绩反弹明显,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30%,由此带来全年净利增速正增长。比如,招行去年四季度单季净利润环比增速高达32.7%。 招行表现非常亮眼的一点还在于,在外部经营压力之下,招行显示出强大的揽储能力,2020年存款高增:该行全年新增存款7814亿元,增速达16.13%。 实际上,招行在2020年大幅扩表,资产、负债总额同比增幅均超过12%。 上市银行中最早发布2020年业绩快报的是上海银行。该行全年净利润增速同样全面转正,并被市场认为是业绩拐点真正确立的信号。 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银行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7.46亿元、208.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0%、2.89%,主要也是受益于去年四季度单季业绩爆发,同时受益于资产质量改善,该行四季度拨备计提力度有所减轻,单季计提规模同比减少26%。 市场分析人士看来,上述两家股份行的业绩快报进一步确认了这种态势。 银行资产质量也出现明显好转。截至2020年末,招行不良率1.07%,较年初下降0.09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十分强大;拨备覆盖率则增至近440%。兴业银行资产质量更是大幅好转,不良率为1.25%,环比下降0.2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8.83%,创近5年新高。 上海银行不良率为1.22%,较2019年末提升0.06个百分点,与2020年三季度末持平。市场预测,在宏观经济持续改善的背景下,预计该行不良生成压力有所改善,整体资产质量表现稳定。
1 最近,中国银行业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员——招行和京东联合成立的直销银行。 这也是时隔四年,继百信银行之后的第二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从业务范围来看,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和民营银行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不同在于股东方,前者是由银行发起设立,后者是由民企发起设立,且单一股东持股不得超过30%。 监管也是一碗水端平,银行和民企都有了试水新型银行的机会。 说来这些年,互联网巨头+商业银行的组合成为了新型银行的标配,看起来是个‘科技+金融’的完美搭配,但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能真正借力两边资源做到1+1>2者寥寥。 除了微众、网商银行等少数派,大多数新型银行们似乎并没有做出太多新意。 不过,此次招行发布直销银行获批的消息还是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除了合作方也是头部互联网公司之外,想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外界对于‘招行要做一家新银行’充满了期待。 毕竟,放眼中国的银行业,招行是为数不多真正做出特色和风格的银行。而这家以它为主导的新银行又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确实令人有些好奇。 单从名字来看,‘拓扑银行’也足够硬核,科技范十足。 ‘拓扑’是现代数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计算机链接的方式也叫做‘网络拓扑结构’。按照官方说法,这个名字契合了其数字银行的定位。另外,拓扑学曾在多个学科被应用探索解决知名难题,那‘拓扑银行’也有探索、开创之意吧。 从招行第一次宣布要与京东设立直销银行算起已有两年多,但实际上,招行内部开始论证、筹谋设立一家新银行的时间还要更早。换句话说,这并不是一次‘赶热点’的试水,而是招行出于自身战略考量的长远布局。 从目前了解的信息来看,‘拓扑银行’还是聚焦于个人和小微,这是零售之王最擅长的领域,招行所积累的护城河也足够深,筹备组的核心成员也都是招行零售条线的干将。再加上京东在线上的资源和积累,也是很好的补充。 只是,相比其它产业,一家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运转要复杂的多。既要坚守银行的规则,又要打开思路、做出特色,实属不易。 而相比百信银行,‘拓扑银行’的批筹之路也长了许多。有业内人士感慨,它错过了新型银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确,眼下不管是监管环境还是市场环境,挑战都远超两三年前。 ‘拓扑银行’内部有个口径是:打造出银行业改革创新的‘新物种’。究竟能有多新?期待值已拉满。 2 其实,中国一直不缺银行。 从数量上看,截止2019年,全国共有4607家银行。但如果看经营情况,可能有一大半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尤其,在监管收紧与市场震动同时来袭的2020,很多中小银行都陷入了盈利能力恶化、风险攀升、资本补充难度大等多重困境,加上此前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风险事件的冲击,更让市场对于其未来发展画上了大大的问号。 那么,在市场几近饱和的情况下,监管为什么还要一直创设新型银行? 原因无他,主要还是希望通过引入新的资本、资源和文化,打破既有机制的束缚,让银行创新可以轻装上阵。当然,另一重考量在于,把创新的风险隔离于现有的机构之外。 其实,跳出国内市场来看,这几年新型银行在欧美,包括中国香港等金融体系非常成熟、市场竞争更为充分的地方也备受推崇。 典型如新加坡,2019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将开闸首批数字银行牌照,这也是新加坡银行业20年以来的首次突破。经过了多轮的筛选,到了今年12月,4张数字银行牌照正式发放。 说到市场饱和,可能新加坡的金融市场更为拥挤。 ‘除了隔离创新风险、引入新的活力,新型机构更多地扮演了鲶鱼的角色’。一位在新加坡数字银行工作的朋友如此总结。成熟金融市场的另一面就是‘缺乏活力’,MAS希望新的资本和文化可以带来创新的动力。 从新加坡数字银行的股东背景上看,包括东南亚的网约车巨头Grab、电子商务和游戏公司Sea、还有中国的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等,他们都是这些年在数字化方面颇有代表性的公司。 其实,除了中国率先掀起了金融科技浪潮,在其它很多国家和地区,相较于互联网或其它产业,金融业方面的革新还是相对迟缓的。所以,直到近两年才以数字银行为突破口进行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 据馨金融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内,全球范围累积募资超过1亿美金的数字银行至少有12家。其中,巴西的Nubank、美国的Chime、德国的N26、英国的Revolut等都是备受资本关注的新锐银行。 所以,市场并不缺一家银行,但永远缺一家能够提供更优服务和体验,更低价格和成本的银行。 这放在任何一个产业都一样,创新永远有空间,也值得不断尝试。 3 相较于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业开的创新口子并不少。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监管推动设立的新型银行就包括19家民营银行,和2家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还有更早之前,为了鼓励发展发展农村和县域经济而大批设立的村镇银行。 上海还有一家浦发硅谷银行(成立于2011年),主打投贷联动等有别于传统银行的发展方式,也算一类新型银行。如果算上前些年在银行体系内尝试的直销银行、社区银行,那就更多了。 但今天来看,真正走出差异化路径的新型银行屈指可数。 跟不少银行业人士谈过这个话题,一个重要的共识是,关键在于‘人’。大部分新型银行的核心团队都是银行背景,大家很难走出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主义,所以很容易做着做着就陷入了原有的模式。 而来自互联网或其它行业的人才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就是不能够深刻理解金融、敬畏风险。如何能够融合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这是过去几年新金融行业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其实,直到今天,这个跨界融合的问题也没能真正解决。 2020年末,关于金融科技,监管、舆论、市场等各个领域都对其展开了一场大反思。成绩有不少,教训更不少。包括新型银行在内的一些创新金融机构和业务未来将向何处去,现在也是充满了问号。 但商业世界的迷人的之处就在于,不管挑战有多大,前路有多迷茫,总是不断有人前仆后继地冲上去。大概这就是人类的本性吧,永远对创突破、探索未知充满期待。
你打开银行App查看账单,有一笔钱付给了“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三秒钟之内,你能回忆起这是什么支出吗?但在招商银行App 9.0版本里,这笔支出会直接标记为“美团外卖”。这个细节看似不起眼,却需要通过机器学习和海量的数据清洗,借助强大的数据中台能力,对交易报文里的原始交易对手进行系统性翻译,用“讲人话”的形式告诉用户每一分钱的去向。2020年12月3日,招商银行App 9.0正式上线,收支账本的优化只是此次App众多升级细节里的一小部分——从2017年开始,招商银行App都保证每年有一次大版本更新,这次App从8.0迭代到9.0版本的过程中,招行完成的需求点超过1800项,为历年版本之最。想检验银行的金融科技成色,没有多少渠道能比App更直观更深刻。它是一个绝佳的窗口位置,银行怎样看待技术、看待用户、看待自身,小到一个按钮的用户体验,大到全行未来数年的发展战略,都能在App身上一览无余。当流量增长的天花板近在眼前,当沉淀在线上App的用户已经过亿,当疫情直接给银行带来一场网点零流量的终极测试,招商银行App 9.0,是“零售之王”在2020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下,如期交出的大考答卷。数以千计的功能需求、迭代细节里,正藏着招行零售金融3.0转型的“内功”。App新基建:“10+N”数字化中台与十大技术生态一个App如同自由漂浮的冰山,用户更容易感知到功能、服务、界面、体验,这部分其实只有露出水面的10%左右,水面之下的数字化中台和技术生态体系建设,如何做到轻松支撑亿级用户,实现高时效、高并发场景化经营,才是招行这本“内功”的秘笈所在。1800余项需求点中,“10+N”数字化中台建设就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招行将此定义为招商银行App的“新基建”,朝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和集约化四大方向成长。更为全面的技术生态体系也由此而成,形成财富、生活、运营、内容、音视频、开放、安全、AIOps、数据和基础设施生态十大分支。开头所提及的收支账本升级,就离不开数据生态的成熟。银行这样的大型机构,架构极其复杂,还有跨部门多团队的协作,海量数据日积月累之下如同年久失修的危楼,更需要及时、持续的治理,将庞大体系中的死结一一梳开。研发团队告诉雷锋网,招行一直有专门的数据队伍和数据湖,今年则更加注重数据生态的建设,形成强大的数据中台能力,从而将数据的内在价值真正释放出来。IT部门针对跨业务领域的数据采集、清洗、连接、计算、存储,通过统一的数据模型转换及标签萃取,提供场景化高效数据服务,既站在用户视角更清晰呈现每一项数据的意义,也为产品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并通过数据驱动闭环持续进行产品治理,提升每一个体验细节。在开发运维方面,雷锋网曾报道过,招商银行App 7.0推出时,研发团队已经将银行系统转向成微服务架构,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内部研发流程的DevOps变革。App 9.0则进一步向AIOps转型,完成全生命周期覆盖、数字驱动、智能辅助的高效开发运维体系,支撑规模化、并行化、高质量敏捷交付。招行透露,AIOps生态构建以来,项目交付效率提升50%,持续集成成熟度提升4倍,自动化覆盖率达100%,系统可用性达99.99%,问题排查时间缩短91.67%。在获客和经营端,招行搭建了包括魔方活动运营平台、红包平台等在内的全链路数字化中台,运营和内容生态为业务和产品创新持续赋能。在疫情催生直播大潮的当下,招行甚至迅速集成出了音视频生态近百个AI原子化能力,5大音视频服务中台已经累计呈现直播1200余场。本月初的招商银行App 9.0发布会直播就是一次对App音视频能力的现成阅兵:截至12月3日21:20直播结束,直播累计观看量343.57万,点赞、互动等各项数据均创下App端内直播纪录,而App在直播期间完全正常运行,流畅承载了百万级用户的并发流量。App直接承载发布会直播大任招商银行App首席产品经理表示,这些中台能力为招行构建了数字化经营的新生态,反过来促使他们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不断地自我生长、自我进化。App真核:财富管理“王牌”能力的线上重现回顾前几代大版本的更新,开放生态圈的构建,对中外环用户和非金融场景的耕耘,是App一大特色;而在App 9.0版本中,招行更强调以金融科技手段重塑财富管理服务的全旅程,通过长期性、智能化的陪伴,帮助用户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财富管理,可以说是招行的绝对王牌。强大的财富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也让招行稳稳戴住“零售之王”的皇冠。但财富管理同时也是最复杂的金融服务,客户的投资需求和实际情况千变万化,从数据角度来看,客户的决策链路相对较长,购买路径也更为复杂。这项更集中在线下的服务,如何在线上触达到1亿多客户,就成了招行今年的一大工作重点。此次9.0版本解锁的黑科技——“同屏解说”,就是通过文字、图文、语音通话等功能,将招行的线下顾问式财富管理专业服务能力,于线上全面再现。在理财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用户均可一键连线客户经理,需求秒级响应,进行一对一的顾问在线实时同屏演示讲解。在招行看来,财富管理不仅是用户资金的单向流动,而是用户与银行之间的双向互动,尤其是当用户遇到困惑时,如何及时交互,更考验银行的实力与诚意——与其强调AI对人工的替代率,不如借助科技将客户经理的陪伴执行得更高效、立体和全面。招行进一步透露,App9.0的全旅程“财富陪伴”服务,通过197个需求偏好,20个核心栏位,为用户定向配置全面、客观、有深度的内容资讯及个性化提醒等陪伴内容,帮助客户了解产品表现、市场动态与投资机会;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回检机制,来监控陪伴内容整体效果。9.0版本也做出了更多能力集成,把庞大的线下网点群和客户经理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例如App会为客户经理提供理财方面的数据决策参考,也可以在理财师平台上方便快捷地进行投资组合的创设,一键生成交易订单,以二维码或链接形式突破渠道限制,触达到更多客户,简化营销步骤、增强互动效果。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招行着重强化了客户经理线上服务能力建设,截至目前,客户经理通过招商银行App向用户推送订单的成交金额同比去年提升已超过300%。亿级用户下的“精耕细作”自2010年上线以来,招商银行App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从单一的线上交易工具成长为1亿人的财富主账户,尤其是在过去三年里,App承载了招行零售3.0转型的重要任务。这条转型进化的路线清晰可见:金融服务以App为载体,突破时间地点的局限,向互联网迁移,先扩大外延全力获客,全面开放,构建高频的App生态圈,再发展客户,提高留存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便捷金融服务。无论是从资产角度还是从场景维度来看,招行都试图构建一个覆盖金融强相关到泛金融、非金融的同心圆,以深化用户经营。招行零售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过去几年里,招行定下MAU(月活跃用户数)北极星战略,以轻交互的用户取代重交易的客户,活跃用户在App上形成平台式的规模和流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App用户数、交易数连上两个新台阶,App也完成了“外接流量”、“内建平台”的初级目标。对App和MAU的重视,让招行在零售金融的战场收获颇丰:2020年中报显示,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数达1.29亿户,是2017年末的2.31倍;MAU达5607万户,是2017年末的2.14倍。而从AUM(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这项银行零售金融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来看,2020年三季度末,招行AUM余额8.6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17%,单季增量高达4300亿元。如今摆在招行面前的,是亿级的获客和经营战略问题,App也开始将“流量经营”与“价值创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多地考虑与客户交互的方式和体验,上升到更加“精耕细作”的精细化运营,让MAU运营带来的获客非线性增长,带动AUM的稳健增长,零售3.0转型的质变期正式开启。下一个十年,会是一个数字化转型浪潮汹涌袭来的时代,会是一个银行服务无限趋近“无处不在”的时代,而招商银行App 9.0,正是招行在数字化思维和金融科技的千锤百炼之后,对这个时代的最强回应。相关文章:打破场景藩篱,招商银行App 7.0的数字化攻略招行App的第十年:居安思危,轻装上阵
今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净利润增速出现负增长,反映盈利能力的净息差也在下降,反映资产质量的指标——不良率在二季度也有显著下降。 在半年报业绩沟通会上,招商银行第三任行长田惠宇以及其他高管对上述问题一一予以解答。 同时,田惠宇谈及招行未来战略时总结了六个字:轻管理、轻文化。“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大企业病。所以转型进入‘下半场’以后,很自然就把‘轻管理’和‘轻文化’提到招商银行组织进化的高度,这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所以,就要‘打破竖井、赋能减负’。”他表示。 短期内利润增长仍有一定压力 招行2020年半年报显示,该行(集团口径)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497.88亿元,同比下降1.63%;实现营业收入1483.53亿元,同比增长7.27%。 相较于同行10%左右的下降幅度,招行下降幅度是较小的。 有机构分析师恭喜招行在特别困难的经营环境中取得这么好的业绩。田惠宇的回复很淡然:“何喜之有?利润也是负增长。”他表示,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招行经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面对行业共同的问题、困难以外,还有招行自身的困难,既有共性问题,也有自己的个性问题。 以零售为重(占比超过50%)的招行,受到的疫情冲击和影响在短期内是比较大的,该行今年上半年零售贷款投放速度低于对公贷款,也低于上年同期增速。 “这对我们的RWA(风险加权资产)和整体的资产收益率而言,受到的影响比市场平均水平可能要更大一些。”田惠宇说。 报告期内,归属于招行股东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A)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分别为1.29%和16.94%,同比分别下降0.16和2.53个百分点。 对于下半年的业绩增长,招行副行长王良补充说,综合外部大形势来判断,短期内招行利润增长仍有一定压力。从长期看,由于招行整体的基本面较好,有信心继续保持差异化的优势。 净息差收窄 受到较大挑战 对于收窄明显的净息差,田惠宇坦言“不是很理想”。“但这是招行独特的业务结构和特定的资产负债结构决定的。从长期看是好的;但是从短期看,如果仅仅看一个季度或6个月,那可能就是问题。”他说。 这主要是跟招行资产负债结构有关。招行负债主要来自客户存款,其中60%是活期存款。“在正常情况下,这是好的。但是在今年的情况下,这一类负债的成本是刚性的,比重越大就越刚性。”田惠宇表示,所以今年上半年招行的净息差就受到比较大挑战。 截至6月末,招行净利差、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2.42%、2.5%,均有收窄,同比减少0.16个百分点、0.20个百分点,但仍好于大多数上市银行。 新增不良贷款来自零售 招行资产质量情况也受到业界关注。截至6月末,招行不良贷款余额553.2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0.53亿元;不良贷款率1.14%,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但是,二季度关注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率均有显著下降。 田惠宇表示,不良贷款额增加,主要来自零售贷款,尤其是信用卡贷款。今年新生成的不良贷款也主要是来自于零售,这是招商银行面临的个性问题。 报告期内,该行信用卡的不良贷款率最高为1.85%。 对于二季度资产质量问题,招行首席风险官朱江涛解释,是因为加大了对存量潜在风险客户下迁的力度。所以从整体指标表现出关注贷款额下降比较快,关注贷款率也处于下降通道。 “目前来看,总体风险是可控的。因此,我们对全年对公贷款质量的判断是:整体对公不良生成额同比会有所下降,关注率和逾期率大概率也会有所下降。”朱江涛表示。 零售资产质量上半年基本保持稳定。整个零售贷款不良生成同比略有上升,大概上升10亿元。“预计全年的零售贷款整体资产质量会保持稳定。”朱江涛说,信用卡贷款的不良生成后续还会维持相对高位,但高点已经过去。 虽然如此,招行风险抵御能力是十分强劲的,拨备丰厚。报告期内,该行拨备覆盖率在440.81%,远超监管红线几倍,也远高于大多数同行。预计拨备覆盖率会在440%至450%上下波动,维持在较高水平。 理财收入同比大增120% 招行是零售理财大行,管理资产规模庞大,仅次于“宇宙行”,资管新规下面临的转型压力不小。报告期内,该行资管规模和收入保持增长。 截至今年6月末,招行理财子公司招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2.3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8%。 规模增长使得上半年招行理财收入同比增幅达到120%。上半年,招行实现56.5亿元的全口径受托理财收入。其中,银行销售端的收入加上分行渠道收入大约36亿元,理财自身管理费收入约20亿元。 “理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看老产品能不能平稳压降,新产品能不能有效承接压降下来的规模。如果规模可以实现有效、平稳的增长,收入增长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招行行长助理刘辉表示。 因为资本市场带来的机会,招行上半年理财净值化转型也较快。报告期内,该行新产品余额1.0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08%,占理财产品余额(不含结构性存款)的45.80%。 招行副行长汪建中说,过去给客户配置的类固收产品比重比较大,而今年私人银行在客群发展较快的同时,在整个客户资产配置的结构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类固收产品已经压降得比较低,替代的是各种新的权益类产品和保障类产品,而且替代效果非常好。
招商银行资产质量前瞻指标暗藏隐忧 部分行业不良贷款飙升 | 上市银行盈利榜 该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生成率和生成额同比双双上升。同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良率高达2.85%,较去年末上升2.3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金额为41.46亿元,较去年末的5.76亿元暴增6.2倍 《投资时报》研究员 田文会 零售业务领先的招商银行(600036.SH)今年上半年交出的业绩答卷表现尚佳,不过其中透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近期,《投资时报》携手标点财经研究院对50家在A股和港股的上市银行2019年中报进行了统计,并制作出《上市银行盈利增速榜》。数据显示,招商银行上半年实现归属股东净利润506.12亿元,同比增长13.08%,增速在50家银行中排名第20,在股份制上市银行中居第四。 该行期末不良贷款率为1.23%,较去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过,《投资时报》研究员发现,其上半年不良贷款生成率和生成额同比双双上升,与2018年这两项数据皆下降,形成较为明显的反差。 虽然招行不良率有所下降,但信用卡贷款不良率较2018年末上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良率更是上升2.39个百分点至2.85%,不良贷款金额较去年末暴增6.2倍。 数据同时显示,上半年,招行净利息收益率同比上升16个基点。不过,二季度净利息收益率较一季度低3个基点;该行报告期活期存款年日均余额占客户存款年日均余额的比例,较去年同期下降1.72个百分点。招行称,息差下降系二季度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使然,市场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近日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市场普遍认为流动性较此前将更宽松。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上半年末,招行前十大单一借款人中有四家房地产公司,合计贷款金额为386.21亿元,较2018年末这一数据大增50.32%。这与当前多数银行收紧房地产企业贷款的方向,颇为不同。 不良贷款生成率上升 不良贷款率似乎习惯上成了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关键指标,实际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值得注意,即不良贷款生成率。 中报显示,招行上半年新生成不良贷款230.59亿元,较2018年上半年增加71.42亿元,不良贷款生成率(年化)1.20%,较2018年上半年上升0.28个百分点。 这两个指标反映出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 从年报来看,招行贷款不良生成率、生成额双降。2018年该行新生成不良贷款352.78亿元,较2017年下降3.45%;不良贷款生成率1.01%,较2017年下降0.15 个百分点。 据招行披露,上半年,从业务大类看,该行公司贷款、信用卡不良生成额、不良生成率同比有所上升;从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不良生成额、不良生成率同比上升;从客群看,大型、中型企业不良生成额、不良生成率同比上升。 另外,虽然上半年末招行整体不良率下降,但部分业务的不良风险却值得警惕。 其中,信用卡贷款不良率1.3%,较去年末上升0.19个百分点。招行称是受共债风险等外部因素影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良率更高达2.85%,较去年末大幅上升2.3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金额为41.46亿元,较去年末5.76亿元暴增6.2倍。 招行称,受宏观经济下行、个别对公大户不良生成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部分行业的不良率有所上升。 上半年末,招行次级类贷款出现较大幅度增长,额度为172.64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37.38亿元,增长27.64%。 《投资时报》研究员还发现,招行信用减值损失330.64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金融投资减值损失为17.37亿元,同比大增37.97%,表外预期信用减值损失更是出现暴增,由2018年同期的-1.66亿元转为上半年的17.4亿元。 十大单一借款人现四房企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强调银行要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 招行在半年报中也表示,该行积极应对外部宏观经济变化,强化对房地产行业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响应国家房地产等政策导向,动态调整内部信贷政策。 不过,上半年末,该行前十大单一借款人中有四家房地产公司,多于2018年末的三家;合计贷款金额为386.21亿元,较2018年末大增50.32%;占前十大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的34.18%,较2018年末高出8.93个百分点;占贷款总额的0.9%,高于2018年末的0.66%。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该行境内公司房地产广义口径风险业务余额4919.71亿元,较去年末增加74.24亿元,其中,境内公司房地产贷款余额2743.11亿元,较去年末增加291.90亿元。 报告期末,该行境内公司房地产领域资产质量良好,不良贷款率0.38%,较去年末下降0.71个百分点。不过,招行未披露其公司房地产贷款不良贷款生成率这一动态指标。 招行称,由于2019年上半年房地产企业信托和债券等融资渠道有所收窄,且近期相关政策有进一步收紧态势,可能会对部分中小房企和高杠杆房企带来一定资金压力。招行表示,该行将持续对房地产客户及区域资产结构进行调整,预计在宏观环境及产业政策无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该行房地产领域资产质量将保持相对平稳。
本文系招行护城河系列文章第4篇之战略篇,在本系列文章的前3篇中可以看到招行在净息差、风控和客群方面的护城河都得益于零售业务的先发优势。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从背后支撑了招行的先人一步呢? 当今天招行的零售业务被人艳羡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早在十几年前招行决定发展零售业务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样的阻碍。 力排众议战略布局零售业务 2000年左右,中国银行业还处于躺着都可以赚钱的黄金时代,没有资本充足率限制,存款准备金率也不高,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对于资金的饥渴程度极高。基本上银行只要搞定企业大客户就可以快速扩大规模,招行2002年上市后有记载的年报可以看到,业绩轻松涨20%~30%,如果赶上加息周期净利润增速达到50%~100%也是有的。 就在所有银行都沉浸在挣钱狂欢的时候,招行却毅然选择了零售业务作为战略布局方向。相比于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堪称脏活、累活,一般只有肩负政治任务的4大行才去做零售。 所以,当时对于要不要做零售业务,招行内部也是有一定争议的。最后还是招行的前任行长马蔚华力排众议,马行长当时的名言是:做零售业务今天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未来没饭吃。在明确了零售业务作为主要战略方向后,招行在执行层面做出了一系列在后人看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布局。 前瞻布局一卡通、信用卡、私人银行 招行一卡通——存折的终结者。一卡通发行之前,银行的账户以存折为管理单元,一个人名下可以拥有多张存折。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客户资产的统一管理,而且在办理客户相关业务的时候会人为制造很多障碍,用户不得不保存多个存折。但就是这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在推广的时候还是遇到很多困难,当年连招行自己的行员都不爱用,大家觉得还是存折上看到的余额数字更踏实安心。但是,招行认定了一卡通的战略意义,加大力度推广。后来的事实证明,一卡通和存折比确实具有巨大的优势。 招行信用卡——中国个人信用贷的开山鼻祖。虽然在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但是这种卡需要先存款后消费并不能算作真正的信用卡,而应该算作“准贷记卡”。直到2002年,整个银行业对于信用卡都处于观望的态度,因为标准信用卡涉及到中国银行业之前没有涉及的一个禁区——个人信贷。但是,招行并没有满足于“准贷记卡”模式,经过长时间反复地论证最终在2001年6月的董事会上由当时的董事长秦晓亲自拍板定下来招行要以事业部的形式独立运作信用卡业务,并在2002年12月3日推出了第一张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卡。 不仅如此,在2003年5月21日,招行收到了人行发来的非正式内部问题件,大意是说从2003年6月1日起允许居民非贸易项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招行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用2天的时间制定了所有的支持流程。2003年5月29日当人民银行宣布此消息的时候,招行的广告同步放送:境外消费,境内人民币还款。 经此一役,招行信用卡声名鹊起,发卡量一路飙升。到2005年4月8日,招行信用卡发行量突破500万张,名列全国第一,占全国信用卡发行量的1/3。2007年初,招行信用卡实现盈利,比原来预计的8年盈利提前了4年。正是17年前招行信用卡的战略布局,奠定了今天招行在个人信用贷领域的霸主地位。 私人银行——第一家摘取王冠明珠的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是高附加值,但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极高。中国的银行一直都没有涉足这一领域,直到2007年迎来了国内第一家吃螃蟹的银行。经过12年的努力,招行的私人银行已经成为国内最优秀的私人银行。2008年,按照1000万的门槛标准,招行全行达标的客户不过3000人,到2018年招行私银客户已达到7.29万人,12年的时间客户增长了接近20倍。客户AUM超过2万亿,国内排名第一。 从中国银行业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在规模取胜的银行1.0时代,招行未雨绸缪布局了零售业务,所以在其后的以结构和质量取胜的银行2.0时代才能获得超越同业的竞争优势。而招行的掌舵人也敏锐地捕捉到金融科技对即将到来的银行3.0时代具有重大的影响,招行已经在积极布局金融科技,拥抱金融科技。过去20年,招行每一次成功背后的护城河都来自于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这才是招商银行最核心的护城河。■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近日曝光的招行行长田惠宇内部讲话,谈及“不能忍受员工收保险公司回扣”,受到了市场诸多关注。对于银行保险业务这一潜规则,保险公司人士表示,也期待解决。 招商银行 对“回扣”采取措施 拥有零售优势的招行是保险代理业务的大户,代理保费规模仅次于农行、工行,曾在2015年、2016年连续代销千亿元以上保费。 7月26日,田惠宇上述内部讲话稿被曝光,这份直陈内部各种弊病的讲话,提到了“最不能容忍员工收保险公司回扣”。他称“这不是个别现象”,要对此采取果断措施,对内开除,对外取消相关保险公司准入资格。随后,外界很快将关注点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 当晚,多家媒体报道华夏人寿、泰康保险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其产品被招行暂停销售。 7月27日,两家险企均作出回应。华夏人寿称,招行和华夏双方因系统升级问题暂时停止新业务合作,不涉及准入资格取消问题。泰康人寿则称,自2002年合作以来,招商银行是泰康人寿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友好合作。关于此事,以招行对外披露的信息为准。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田惠宇提到的“回扣”问题,已远远超出招行和两家保险公司本身,这道出了一个银行保险业务里长期存在的潜规则——手续费违规支付。 银行是保险销售的重要渠道,2018年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约8000亿元,大约贡献了人身险保费的三成。今年年初,银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工作会议上即指出,银行渠道在保险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两点,一是销售误导;二就是手续费违规支付。后者具体表现为:保险公司及其人员以不同名义和形式,向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或经办人员支付协议规定佣金之外的其他费用,造成财务不真实、不透明。 而这种回扣类费用,业内也称之为“小账”,是针对保险公司与银行签订的代理手续费用“大账”而言的。回扣的钱,是保险公司通过虚列各种费用——如开会、培训、活动、宣传材料等费用套取来的资金。长期以来,“大账+小账”几乎成了银保的常规做法,这不仅抬高了险企成本、增加了合规风险,也影响了行业风气。 保险公司 也期待解决老问题 有从业多年的保险公司人士表示,银保回扣、小账的问题在行业普遍存在,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得到解决,对保险公司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不过,此前各方也曾尝试过整治和解决,但难度较大。在追逐保费规模的压力下,银行渠道的竞争激烈,保险公司的手段非常有限,支付手续费是一个避不开的方式。此前甚至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某一地区的保险同业达成自律,约定不给银行回扣,但变成保险公司给予自己的银保专员佣金,银保专员再给银行员工费用。 对于银保渠道上述问题,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曾经针对银行、保险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监管主体不一致、监管目标不统一、监管领域重叠、监管标准不一等因素,未能形成对银行代理保险全流程统一监管。 据了解,为妥善解决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规范,“合并”后的银保监会正在酝酿管理新规。业内人士认为,银保监会拟出台的新规,或使得银行保险内控管理更为合规,有助于解决银保业务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