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佩蒂股份披露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00万元至4600万元,同比增长78.79%至100.60%。公司表示,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海外工厂的出货量持续增加。 鸡肉是佩蒂股份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占总成本约25%。今年以来,原料鸡肉成本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使公司二季度的盈利能力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佩蒂股份表示,受益于鸡肉原料成本的下滑,公司成本端缓解有望加速显现。同时,随着高毛利产品的占比有所增加,加上海外生产基地出货量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有所改善,将带动利润的增长,盈利能力也将逐季提升。 据了解,在疫情背景下,佩蒂股份海外市场需求仍保持稳定的持续增长。从中长期来看,公司立足研发,以高度绑定海外客户的ODM模式支撑未来成长。随着下游大客户销量增加以及新市场新客户的开拓,以及海外产能的大幅度补充,公司海外业绩有望实现持续增长。天风证券曾在研报中预计,未来公司海外业务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 同时,佩蒂股份努力把握国内市场的机遇,立足科学养宠,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目前,公司在国内市场已形成以“好适嘉、齿能、爵宴、Smartbalance、ITI”五大品牌产品矩阵,线上投放“旗舰店+专营店+直播带货+专业分销”的全方位销售渠道,专有产品则在线下形成“宠物店+宠物医院+商超”的渠道营销体系。形成线上营销渠道与线下实体店的互融互通,进一步提升公司销量和品牌影响力。 有分析人士认为,受益于成本端边际改善等多因素助力以及下半年节假日和大促活动的推动,佩蒂股份海外订单将保持饱满状态、国内品牌影响力将逐渐提升,公司下半年利润率将得到显著改善,有望带动业绩的超预期增长。
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逆势而上,均呈现两位数逆势增长的态势。海关总署近日最新数据显示,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进出口增长26.2%,其中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24.4%,同期我国整体的货物贸易额同比下降3.2%。 来自地方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量高歌猛进。郑州航空港上半年累计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6094.60万单,实现交易额47.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11%和119.43%。宁波空港跨境电商前5月实现量价齐增,累计验放127.56万票,价值1.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倍和4.5倍。 “上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传统的获客渠道基本被截断,新客户来源成了最大的问题。”江苏贝尔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的跨境电商主管告诉记者,地板行业偏向传统的贸易类型,此前挖掘客户主要依靠线下展会,疫情影响下跨境电商成为新的销售渠道。 另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吉宏股份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国外疫情的蔓延导致消费者部分线下生活和消费需求转移至线上,公司调整电商业务的产品品类和重点销售区域后,跨境电商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幅高达48.63%。 实际上,大量外贸企业逐渐转向跨境电商渠道开展业务。阿里巴巴跨境零售电商平台速卖通的数据显示,疫情在海外开始蔓延的3月份,速卖通上商家新开店数环比增长了132%。中国制造的家电、家居、玩具、电子消费等用品的海外销量也都在快速增长,电冰箱在西班牙市场增长700%,假发在欧美市场成交额翻倍增长。 “跨境电商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区别于其他贸易方式的优势,自身的成长动力足,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记者。 上半年对于跨境电商的支持政策接踵而至:3月底海关总署发布政策,全面推广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4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雄安新区等46个城市和地区新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6月底,稳外贸座谈会提出加快发展跨境电商、鼓励多元投入建设海外仓;7月份,海关新增跨境电商B2B监管方式开启试点。 其中,新监管方式试点为规模化的跨境电商出口提供了更好的通关服务。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在北京、天津等10个海关的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开启了规模化‘卖全球’的新征程。” 据悉,采用新模式通关的企业,可享受一次登记、一点对接、简化申报、优先查验、允许转关、退货底账管理等通关便利。试点以来,截至7月7日,10个试点海关共验放跨境电商B2B出口报关单和申报清单26.6万票,货值2.5亿元人民币。 “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政策、制度、管理和服务创新,加快推动跨境电商健康有序发展。”商务部发言人高峰说。 李魁文也表示,将致力于构建面向全球的高质量跨境电商寄递服务网络。海关总署将继续主动和世界海关组织等国际组织共同研究优化跨境电子商务世界贸易规则,与万国邮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关就多边数据共享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记者陈妮希 华为突然提前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年报,超出市场预期。 7月13日晚23点左右,华为一反往常白天公布的习惯,在官网低调披露了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4540亿元,同比增长13.1%,净利润率9.2%。 华为表示,当前各国正在努力应对疫情挑战,ICT技术不仅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经济复苏的引擎。华为愿意和运营商、各行各业伙伴一起努力,保障网络稳定运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助力各国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 消费者业务占比已经达56.34% 从营收来看,华为三大业务板块中的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分别为1596亿元、363亿元、2558亿元,对应同比增长8.94%、14.87%、15.85%。 其中,增长最快、贡献营收最多的,还是消费者业务。2018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超过运营商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此后消费者业务营收贡献的占比不断扩大,2019年消费者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今年上半年,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占比已经达到56.34%。这也意味着,手机不再只是华为的副业,已经成为华为业绩增长的“头号功臣”。 根据信通院最新公布的数据,2020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近2.5亿台,同比下降了16.1%。不过零售数据显示,5月华为系手机在整体大盘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市场份额上升至45.21%,同比增幅8.56%,为前五大手机阵营中,唯一一家获得正向增长的手机厂商。 对于2020年的业绩,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在接受采访时预测,华为在2020年应该还是会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不会太高,估计2020年会在10%左右。如今看来,华为上半年增速已经超过了10%,超出市场预期。 线上渠道助力消费者业务逆势增长 从销售渠道商来看,华为消费者业务快速增长,离不开线上渠道的鼎力支持。 去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公布“1+8+N”(1代表手机,8代表平板电脑、PC、VR设备、可穿戴设备、智慧屏、智慧音频、智能音箱、车机,N代表泛IoT设备)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华为消费者业务全面铺开。 随后,以京东、天猫为代表的电商渠道为华为提供渠道、营销、服务等全方位的支持,助推华为实现逆势增长,有力提振了行业士气。 今年上半年,华为京东强强联手大动作频频:2月,启动“超级发布会”新品入市计划;3月,联手推出“一站式以旧换新”服务;同月,“换新季”活动重磅来袭;在京东打造“总裁价到”系列直播,华为中国区总裁鲁伟、华为手机总裁何刚纷纷进入直播间零距离对话消费者,实现从流量到销量的高效转化,当天华为P40Pro在6000元以上价位段销量排行中雄踞榜首,并与华为Mate30Pro5G、华为P40Pro+一起占据了TOP5中的三席。京东618期间华为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50%,以华为、荣耀等领衔的一众大牌手机也成为了榜单赢家。 同样,天猫也宣布,华为是今年“天猫618”首个成交破1亿元的品牌淘宝直播间,全系产品的同比增长均超100%。早在天猫618开局首日,华为等32个品牌成交额就已超1亿元,如今华为更是成为了618活动期间首个成交破1亿元的品牌淘宝直播间。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icAnalytics(SA)7月5日发布的数据,今年5G智能手机市场预计将达到2.34亿台。目前,华为正在加速完善全渠道布局占据有利地位,接下来的发展值得市场期待。
7月15日晚间,山东辖区A股上市公司的首份2020年半年报出炉。沃华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73万元,同比增长190.14%。基本每股收益0.23元,上年同期为0.09元,同比增长155.56%。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中成药企业,沃华医药构筑了以沃华®心可舒片、骨疏康胶囊/颗粒、荷丹片/胶囊、脑血疏口服液四大独家医保产品为支柱的独家产品线。公司方面表示,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化危为机,沃华医药方面适时推出了“增量倍增”激励政策,推动“四大独家医保支柱产品”全模式、全终端持续发力。特别是公司抓住国家医保局关于慢性病医保药品“长处方”的政策机遇,全力推广沃华®心可舒片独有的“双心效应”治疗机制,充分利用骨疏康胶囊/颗粒在处方药和OTC“双跨”优势,推动公司治疗慢性病产品的销售。 公司方面称,报告期内,公司的“四大独家医保支柱产品”销售未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实现高速增长。其中沃华®心可舒片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9.05%,骨疏康胶囊/颗粒零售市场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83.11%,脑血疏口服液较去年同期增长25.58%。 对于疫情期间,线下推广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公司方面表示,公司早已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今年的疫情反而加速了这一转型进程。公司经过调研后确定了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的营销策略,线上营销包括线上学术、线上招商等方式,这些灵活的方式不仅扩大了客户覆盖面,还显著降低了营销费用。随着疫情的逐步放缓,公司也将加速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销售收入持续增长。 由此,公司也预测2020年1-9月份可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在1.35亿元至1.61亿元之间,较上年同期的增幅在160%至210%。
“督促银行保持利润合理增长,做实利润、用好利润”是银保监会关于银行利润的最新表述。记者昨日从行业内获悉,一些银行接到了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适度控制”利润增速;不过,亦有华南、华北地区的地方监管人士告知记者,目前没有针对利润增速提出单独具体要求,而是根据总体要求对机构进行指引。 记者15日获得的一份指导文件显示,对于银行利润,明确要求“审慎反映”和“严控增长”。并提出,统筹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对利润的影响,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反映经营收入,不得盲目追求利润增长,更不得以少提、缓提拨备等方式实现利润不实增长。这份文件已经由某地方监管部门下发至某地方法人银行。 上述指导文件披露,监管主要关注上市和发行二级资本债、同业存单等市场关注度高、信息披露要求高的机构,以加强引导,要求这些银行“坚持审慎反映利润,利润增长不得与当前经济下行态势脱节”。 一位区域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新增贷款的利率较低,实质是让利企业,降低了银行的息差,从而控制了全行的盈利增速。“今年贡献利息收入的主力还是存量贷款,这部分贷款大多是今年之前签署的长期贷款,大概会滚动4到5年。而银行向企业让利的部分主要是在今年的新增贷款中体现。”他表示。 该信贷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新增贷款来源:大部分是“纯”新增贷款,即新老客户的新增贷款需求;另一部分是存量客户为获得较低的贷款利息,“还旧贷新”形成的贷款,即还掉过去较高利率的贷款,再借贷新的低息贷款。 他同时表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经济恢复期里,新增贷款的增速和规模等情况将持续影响银行的利润增速。 记者了解到,某地区监管部门要求辖内银行不能同时存在“高利润”“高拨备”“高不良”这三种情况。在当地某银行机构人士看来,化解这“三高”的关键是加大拨备计提。 指导文件也对进一步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提出明确要求。指导文件显示,在当前形势下,每季度提取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占减值损失前利润的比例原则上须高于上年同期;对存在拨备缺口的机构,实现的利润应全部用于弥补缺口,缺口弥补完之前不得有净利润。 上述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说,在疫情冲击之下,银行提高拨备很有必要,“银行经营的就是风险,风险暴露往往不期而至,怎么未雨绸缪都不为过,要随时做好多年‘储粮’一夜用尽的准备”。 指导文件显示,不良处置和核销规模要较上年有大幅增长;督促机构将可用财务资源全部用于核销处置。因监管下调贷款损失准备要求所形成的超额拨备,只能用于核销,不得用于增加利润、形成分红或发放奖金。 从金融监管部门到银行机构,一个共识正在形成:在当前形势下,要将财务资源更多地用于提取拨备、转增资本、核销处置,可以为应对下一步风险暴露做好储备。
日前,安踏体育(02020.HK) 披露了2020年中期业绩盈利预警及2020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最新营运表现公告。 上半年收益或超预期,FILA实现正向增长 据安踏2020年中期业绩盈利预警公告,于2020年上半年报期,其预期收益较去年同期持平或下降不超于5%,超出原有预期;未计及分占合营公司亏损,其股东应占溢利较去年同期将减少不超过25%;已计及分占合营公司亏损,其股东应占溢利较去年同期将减少不超过35%。 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纺织服装作为可选消费品受疫情影响较大,虽然进入二季度后行业实现全面复工,但以北京为代表的地区性疫情反复,依然导致品牌服装恢复情况持续波动。另一方面,疫情之下多家服装企业,甚至不乏巨头,纷纷裁员以管控成本,而安踏至今坚持不裁员,反维持较去年同期更高的薪金水平,股份奖励按会计准则也已于本报期完成入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人力成本居高,短期内掣肘了业绩弹性。 而据安踏2020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最新营运表现来看,按零售价值计算,较去年同期,2020年上半年,FILA的零售金额取得中单位数的正增长;其他品牌的零售金额取得高单位数的正增长。并且,第二季度安踏和FILA流水较第一季度有明显复苏,下半年或有望继续改善,按照安踏对下半年流水增长的指引,安踏流水将增5-10% ,FILA流水将增20-30%。 与此同时,安踏方还表示:集团目前现金储备充裕,具有抗风险能力及可靠往绩记录,且未来将继续努力降低成本,管理层有绝对信心能保持优于预期的表现。安踏董事会估计,集团于2020年6月30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超过3个月的银行定期存款以及已抵押存款总值不少于2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较去年底增加60%左右。安踏强调,目前,由于国内疫情比预期反复,不确定性增加,要将库存健康放于首位,以保障未来健康、高质量地持续性增长。 实际上,除上述业绩转好信号外,安踏近期以618电商业务爆发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动作中,也已释放出不少积极信号,充分体现出作为龙头的韧性。如今已至年中,疫情阴霾并未完全消散,当下投资视角中,基本面的韧性比业绩的弹性更重要。 数字化突围效果显著,618强势增长 疫情以来,安踏在数字化转型这条道路上俨然开启了加速奔跑模式,营销上频现“精准垂钓”打法,实现渠道与内容、人群和商品的超级匹配;产品上以消费者为导向,持续推出极具竞争力的科技新品。直观表现为,安踏的电商业务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618活动中,安踏集团累计成交14.3亿,同比增长78%,创下新的纪录;快递包裹近600万个,客服接待人次突破500万。同时,以鞋服销售金额总和排名,安踏品牌位列运动类目第三,国内第一;斐乐品牌位列运动类目第五;安踏儿童位居母婴类目第四,斐乐儿童排名第九;此外,始祖鸟、萨洛蒙等品牌均进入户外类目前十二强,增速行业领先。 消费品的竞争逻辑,最根本纬度是人、货、场的打通和整合,随着Z世代人群(1995-2009年间出生)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人开始成为尤为核心的竞争要素。这类消费群体追求品质、个性化主见、注重互动和体验,购买力也更强,可以说直面Z世代人群,就是直面未来市场。 据尼尔森消费者调查数据显示,安踏的主要消费人群主要就是Z世代人群。其超过60%的安踏消费者是酷爱运动、追逐个性、喜欢表达自我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安踏天猫店的粉丝里,95后的年轻人占比更是高达75%以上。
上半年入账1.52万亿元 五大上市险企保费同比增长6.3%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截至7月14日,A股五大上市险企皆已发布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共实现保费收入(本文相关数据均指“原保险保费收入”)约1.52万亿元,同比增长6.3%,较一季度4.07%的同比增幅明显改善,说明二季度险企正在逐渐摆脱疫情影响,加快自身发展步伐。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累计实现保费收入约428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82亿元增长13.2%;中国人保实现保费收入335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213.8亿元同比增长4.2%;中国平安共实现保费收入4452.4亿元,与去年同期的4462.4亿元基本持平;中国太保取得保费收入2152.7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070.25亿元增长4%;新华保险收获保费收入968.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39.9亿元大增31%。 从上市险企的不同业务类型来看,上半年财产保险业务保持较快增长,寿险业务受新冠疫情影响较为明显。例如,太保产险及其子公司安信农险上半年取得保费收入769.28亿元,同比增长12%;平安产险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1441.2亿元,同比增长10.5%;人保财险取得保费收入2456.39亿元,同比增长4.38%。 从财险业的车险和非车险业务来看,上半年,非车险业务依然保持较高增长,车险增速却相对较慢。具体来看,太保产险的车险保费收入为479.61亿元,同比增长4%;非车险保费收入为289.67亿元,同比增长28.9%。平安产险的车险保费收入约956.5亿元,同比增长3.6%;非车险保费收入约为403.6亿元,同比增长26.4%。人保财险的车险保费收入1310.2亿元,同比增长2.8%;非车险种的意外伤害及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1.4%,农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6%。 从人身险业务来看,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的保费收入同比呈现分化态势。其中,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依然保持较高的同比增速。中国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个人新业务收入约719亿元,同比下降15%;个人业务续期业务约2148.5亿元,同比下降1.9%。太保寿险的代理人渠道新业务收入为190.65亿元,同比下降27.5%;续期业务为1073.24亿元,同比增长6.7%。由此可见,上半年人身险公司的代理人渠道新业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 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我国保险业在负债端和资产端的改善还将持续,上市险企在资本市场的价值也将进一步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