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经济何时走出负增长区间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回应说,从目前趋势看,虽然月度之间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个别指标转正,但要弥补前期疫情严重冲击仍然有挑战。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王晨婷)5月14日,商务部披露1-4月吸收外资数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指出,今年以来,一系列稳外资政策措施出台,着力加强投资促进和保护,加之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我国4月实际使用外资今年首次实现正增长。同时,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仍然处于严重低迷状态,今年吸收外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压力依然很大。 具体来看,今年1-4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86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1%,折合413.4亿美元,同比下降8.4%(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比一季度降幅收窄4.7个百分点。4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折合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8.6%)。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增长原因表示:“从长期来看,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外商投资法》,在法治框架下,外商投资环境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通过准入负面清单,便利化程度持续提高。而且中国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远高于很多发达国家,也给外商在中国投资树立了信心。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复工复产快速推进,供给需求率先回暖。与全球疫情蔓延相比,也体现了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加稳定,外商未来的投资回报预期更加稳定。” 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资政策措施。如3月9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稳外资11条”,聚焦外资企业复工复产、加大推进重大外资项目的力度、落实负面清单等五方面做好服务;3月19日,商务部就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公开征求意见,并于4月1日印发有关通知,从全力支持外企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等5方面提出24条实招。此外,国务院批复在雄安新区等46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导跨境电商全面发展,以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值得一提的是,4月当月,中国对日本、韩国两国出口均实现大幅增长。今年1-4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3.9%,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至15.6%,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1-4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值2.76万亿元,增长0.9%。 高峰表示,今年4月中国出口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供给端看,国内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国内产业产能回升,为扩大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从需求端看,日本、韩国市场需求恢复相对较快,4月当月中国对两国出口均实现大幅增长。东盟市场总体平稳,4月当月我对东盟出口增速高于总体增速。1-4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3.9%,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至15.6%,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关于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情况,高峰介绍,今年1-4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值2.76万亿元,增长0.9%,高于同期外贸增速5.8个百分点,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至30.4%。 “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对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也带来挑战。”高峰表示,短期看,疫情造成货物人员往来不便,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不畅。从长期看,中国与相关国家贸易合作基础牢固,仍然具有很大潜力。下一步,中方将继续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抗击疫情,巩固经贸发展良好势头,进一步提升便利化水平,推动经贸合作平稳健康发展。 在拉动内需方面,高峰也介绍了日前举办的第二届“双品购物节”的成绩单。在4月28日-5月10日的促销活动期间,参与电商企业达115家、品牌超10万个、网络店铺超百万家,总销售额达1825.1亿元。本次活动带动同期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4300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超过3800亿元,同比增长33.3%;活动参与商品获好评率达98%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本报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王珂)商务部14日举行的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介绍,4月28日至5月10日举办的第二届“双品网购节”期间,参与电商企业达115家,品牌超10万个,网络店铺超百万家,总销售额达1825.1亿元。活动带动同期全国网络零售额超4300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超3800亿元,同比增长33.3%,有力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新热点不断涌现。活动期间,体感游戏机销量同比增长13倍,节能电器增长2倍,按摩椅、划船机销量翻一番,智能产品、绿色食品增长20%以上。例如,我国某电商平台上,智能数码产品销量增长113%,5G手机销量增长90%。 积极缓解出口外销压力。电商平台纷纷开设出口转内销产品销售专区、专场,助力外贸企业对冲外需下滑影响。近万家外贸企业入驻电商平台,有的企业一天卖出1.6万单,和活动前相比,日均销量增长300%。 扶贫助农促进城乡双向流通。活动期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40%,其中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增长超50%;另一方面,“双品网购节”有力推动农产品进城,活动期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超过70%。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5日 07 版)
图片来源:微摄 中国金融网讯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就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情况答《金融时报》记者问。 问:4月份M2增长较快,请问您怎样看待当前货币供应量增长的? 答: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十分显著。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增速上升较多,货币派生能力较强,货币乘数处于6.72的高水平;M1平稳增长5.5%,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4月末超储率为1.9%,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前4个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34万亿元,同比多增2.77万亿元。存款主要流向实体经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新增存款8.7万亿元,占新增各项存款的93.2%。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5.67万亿元,同比多增2265亿元,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减少,另一方面国家加大民生支持力度,居民名义收入保持正增长;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03万亿元,同比多增2.87万亿元,企业获得了较多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对冲了收入下降,并为后续企业运营储备了资金;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合计增加256亿元,同比少增1.56万亿元,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整体来看,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 问: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以来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答: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2%,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19万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增量接近;其中,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同比多增1.42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合力推动: 一是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1-4月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8.88万亿元,同比多增1.71万亿元。其中,4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7506亿元。 二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提供的直接融资增多,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在社融中的比重明显上升。1-4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为2.68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的80%;1-4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157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二者合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0%,同比高6.4个百分点,从历史上看也处于较高水平。 三是金融体系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发力,推动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增加。1-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91万亿元,同比多5246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14万亿元,同比多4373亿元。 问:贷款总体增长速度比较快,在结构上主要表现在哪些领域? 答:当前,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金融逆周期调控力度大幅增强,信贷投放速度明显加快。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是2019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份新增1.70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 分借款主体看,企业部门贷款增速上升较快,住户部门消费贷款增长逐步恢复。4月末,企(事)业单位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7%,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9563亿元,同比多增6092亿元。4月份,个人消费贷款新增4782亿元,同比多增9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675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总体保持稳定。 企业贷款结构显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明显,突出表现为抗疫和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受信贷支持力度大,且较多中长期贷款流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注1)、服务业等关键领域。具体来看: 一是卫生和社会工作(注2)行业贷款增速大幅上升。4月末,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2%,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2.3和7.1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113亿元,同比多增122亿元(去年同期减少9亿元)。信贷继续大力支持社会抗疫。 二是批发零售业贷款增速上升较快。4月末,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8和4.3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258亿元,同比多增698亿元(去年同期减少440亿元)。 三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较快增长。4月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9和1.2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1399亿元,同比多增1132亿元。 四是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关键领域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均创近期高点。4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8%,比上月末高1.1个百分点,是2011年3月以来的高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快速增长,月末余额同比增长39.9%,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2%,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是2018年5月以来的高点。服务业(不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是2018年3月以来的高点。 此外,投向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稳定,增长10.5%,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 问:疫情发生以来,全社会非常关心普惠金融领域中的“小微”和“三农”获得信贷支持的情况,从总量数据看,当前贷款增长速度很快。能否介绍一下“小微”“三农”贷款增长的具体情况。 答:4月份,在各项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领域的信贷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策效果也进一步显现。从小微企业贷款情况看,“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特点更为突出。 一是普惠小微贷款加速增长。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包括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及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1.5个和2个百分点。前4个月,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新增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2.2%,比前3个月高0.4个百分点。 二是信贷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的覆盖面继续扩大。截至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2815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21.9%。前4个月增加117万户。从各月增长情况看,1-2月受疫情影响,仅增长18万户。3月份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金融机构及时加大了对小微经营主体的针对性支持。3月当月增加71万户,相当于去年同期增量的四分之三;4月当月增加28万户,已基本恢复去年同期增量水平。 三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降。2020年4月,当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个百分点。 四是有七成多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投向了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截至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企业贷款分别占39.3%、29.7%和7.6%,合计占76.6%。上述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疫情中受到冲击较大,信贷资金及时支持这些企业解决流动性问题和复工复产,对“保就业”也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五是信用贷款占比提升。2020年4月末,信用贷款余额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15.5%,占比比上年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 六是涉农贷款持续回升。2020年4月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回升;今年前4个月增加2.0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25.0%,比上年全年水平高7.1个百分点。涉农贷款的稳步增长对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和疫情下保持民生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问:请您介绍一下,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情况如何? 答: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2018年还实现净下降,2019年仅上升约5.7个百分点,增幅远低于2008至2016年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的水平,初步实现稳杠杆目标。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影响,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显著的上升。 应该看到,一季度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的体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逆周期政策的制定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统筹考虑,把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在这个过程中,当前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这主要是为了有效推进复工复产,这实际上为未来更好地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虽然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但只是阶段性的。特别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成效,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明显提升,生产秩序加快恢复。人民银行对全国1万家实体企业的调查显示,4月末,工业生产基本修复到位,服务业开工率持续回升,97.5%的企业已复产,超半数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已达到或超过上年二季度平均水平。 注1: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电气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注2:社会工作是指提供慈善、救助、福利、护理、帮助等社会工作的活动。
本报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李心萍)国家邮政局14日对外公布快递业4月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90.3亿件,同比增长11.5%;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254.9亿元,同比增长5.6%。 其中,4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65亿件,同比增长32.1%;业务收入完成720.9亿元,同比增长21.7%。由此可见,4月份,全国快递的日均业务量已达2.17亿件,增幅也超过2019年25.3%的平均增幅,这充分说明,快递业已经基本摆脱疫情影响,重回高位增长。 快递业的重回高位,首先得益于行业的全面复工复产,截至3月底,主要寄递企业到岗率已达98.6%,主要寄递企业市级以上分拨中心全部恢复正常运行,主要寄递企业营业网点(不含末端备案网点)营业率达99.7%。同时网红经济、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5日 07 版)
“ABB在中国各地的工厂、分公司、办公处都已平稳有序实现复工复产,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也日趋正常。我们的业务正走出疫情期间的谷底,重拾上升趋势。” ABB集团高级副总裁、ABB中国总裁张志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此次疫情加速了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此前不久,其向一汽大众一厂涂装车间(奥迪A4L产线)提供的90余台机器人使得喷涂自动化率达到了100%,这减少了疫情之下产线对人工的依赖,从而使该车间如期复工。 国家统计局5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9257台/套,同比大增26.6%。这是中国制造快速复苏的一个注脚。4月当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9%,年内首度转正,而1-2月份、3月的这一数据分别为-13.5%、-1.1%。 受访专家认为,制造业复苏是工业超预期转正的主要原因,随着大量中小企业的复工达产,私营企业工业增长了7.0%。疫情期间电子制造等行业需求旺盛,新老基建明显提速,机器换人也在持续推进,这使得当月光缆,挖掘、铲土运输机械,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8%、40.8%、29.2%、26.6%、26.2%。 最引人瞩目的是4月汽车制造业大增5.8%,当月汽车产量为210.0万辆,增长5.1%。专家认为,在放松限购、税费减免等一系列刺激政策下,近期车市渐显触底反弹势头。 制造业明显复苏 数据显示,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但4月当月的工业增速在年内首度转正,实现了3.9%的增长。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所工程师张亚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的复工达产是4月工业数据扭负为正的主要原因。“4月三大门类中能源类相对平稳,采矿业增速则比上月回落3.9个百分点,但制造业增速高达5.0%,比上月高了6.8个百分点。” 她指出,由于前3个月制造业开工率不足,排产被推迟,积压了不少前期订单,工厂开工后存在赶进度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5月15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截至4月25日,全国规上工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已接近85%。 她介绍,4月41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长面有所扩大;统计的612种商品中60%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长面也比上个月扩大了20多个百分点。 张亚丽认为,这是因为大量中小企业在4月实现了复工复产。“此次疫情中,不同企业复工顺序并不一致,此前国企是复工的重点,其工业增速明显好于外资企业与私营企业;而随着全产业链复工的推进,4月份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开始复工,制造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多,占比也更大,这带来了工业的全面复苏。” 4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股份制企业增长4.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9%;而私营企业增长了7.0%。 张志强也介绍,ABB上下游供应链中有大量中小企业,其在复工过程中面临着员工返岗、物资交通、租金税费等诸多压力,而这些供应商产能的恢复直接影响着ABB等大型企业的产能恢复。 “比如他们没复工,我们在计划排产时会面临物料脱节的情况,甚至会影响交货期及合同履行。中小企业复工率明显低于大企业,而只有前者复工才能让产业链上的企业都运转起来。” 交行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生产类高频数据普遍明显回升,随着企业复工率和开工率上升,预计未来两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将保持小幅上升态势。由于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进行核算,预计二季度经济有望恢复小幅增长。 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航燕的预期并不乐观,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4月工业数据有所向好,但累计数据还是负增长,“而且我们看到的只是生产端的改善,在各方努力下,这并不困难;但需求端、价格端、工业利润、库存等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而后者不以意志为转移。” 张亚丽指出,工业品通缩加剧可能会影响工业利润的恢复,抑制工业投资与生产,目前需求侧的恢复并不一致,国内需求明显好于国外,“比如4月国内社零消费数据降幅比上月收窄了8.3个百分点,但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却比3月降低了2个百分点。” 汽车、工业机器人增势良好 从行业上看,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9.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6和5.4个百分点。相关产品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速,比如光缆、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增长都在40%以上。 张航燕表示,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方兴未艾,其上下游产业链有加速的趋势,而近期挖掘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销售火热并纷纷上调价格,说明传统的基建项目也在加快开工。 值得注意的是,4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9257台/套,同比大增26.6%,而在此前一年多的时间中,工业机器人增速持续出现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大幅下滑。 张亚丽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在经过寒冬之后正在迎来暖春,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加速了部分制造业的机器换人的步伐,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另一方面是机器人下游的电子、汽车等行业出现了明显的需求改善。 张志强表示,在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的形势下,机器人在生产线的应用凸显了极大的优势,不仅减少了用工成本,降低了车间内人员密集度,还能高效恢复生产。 他强调,中国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应用市场,但根据IFR的最新数据,2018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140台,相比新加坡的831台、韩国的774台、德国的338台,中国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在机器人的下游,4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了11.8%,其中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速为26.2%,集成电路增速为29.2%。 张亚丽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发生后,居家办公、上课的需求带动了平板电脑、计算机等电子类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中国在部分产品与零部件上加大了研发投入,加快了国产化替代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4月汽车产量为210.0万辆,增长5.1%,其中,新能源汽车7.7万辆,下降17.2%;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高达68.8万辆,同比大增12.4%。 张亚丽认为,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市场下行之后,汽车行业近期渐显触底反弹的势头,与此同时,中国在放松限购、税费减免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 截至目前,国内已执行汽车限购的8市1省中,除京津两地外,其他省市均已不同程度松绑,或增加指标配额,或全面取消限购。此外,深圳、珠海、佛山、嘉兴、南昌、乌鲁木齐等数十个城市还拿出真金白银,发放优惠券补贴新车消费。 工信部赛迪智库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副主任李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4月汽车产销两旺一方面是受疫情后补偿性消费的提振,另一方面则受湖北等地汽车产业链加速复工的影响。
成都海关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016.6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4月份同比增长36.9%、环比增长16.3%。数据说明,成都外贸虽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活力依然充沛。 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1539.7亿元,在全国综保区中排名第一,同比增长23.4%,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67.5%。其中出口765亿元,同比增长14.6%;进口774.7亿元,同比增长33.5%。 据介绍,进出口逆势增长得益于成都充分发挥作为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比较优势,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已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支撑。 疫情期间,成都全力保障国际战略通道顺畅,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成都市口岸物流办介绍,疫情期间成都在确保9条全货机航线“不停航”的同时,积极组织国际全货运包机运输。自2月7日以来,先后有11条国际客运航线开展货运服务业务,每周30班。成都对国际全货机定期航线、利用腹舱载货的国际定期客运航线,以及执行紧急空运任务的国际全货机包机给予政策支持,全力保障空中货运通道畅通。 近年来,随着成都不断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持续增长。前4个月成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655.4亿元,同比增长46.3%,其中对越南、波兰和以色列分别同比增长82.5%、3.2倍和12.9倍。 成都依托国际铁路港优势,在全国较早恢复中欧班列运行,中欧班列开行量和境外订单稳步增长。据统计,一季度,成都国际铁路港国际班列开行799列,同比增长36.3%,其中中欧班列开行447列,同比增长92.7%,运输货值126亿元,综合运营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统计显示,前4个月,成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74.6亿元,同比增长24.4%,占成都外贸进出口值的78.1%。成都目前已与上百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01家。 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36家,投资总额超过47亿美元。园区吸引了英特尔等一批高端制造企业,拥有1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6座封装测试厂。富士康、戴尔等企业的智能终端产品也在此生产,与成都市域内数百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相互关联,已经形成包括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配套项目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成为全球电脑重要生产基地。除电子信息产业外,区内还有多家航空精密仪器制造企业和生物医药企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钟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