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电力生产明显加快。 一、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及相关情况 原煤生产略有加快。11月份,生产原煤3.5亿吨,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日产1158万吨,环比增加72万吨。1—11月份,生产原煤34.8亿吨,同比增长0.4%。 煤炭进口降幅有所收窄。11月份,进口煤炭1167万吨,环比减少206万吨,同比下降43.8%,降幅收窄2.5个百分点。1—11月份,进口煤炭2.6亿吨,同比下降10.8%。 港口煤炭综合交易价格上涨。11月27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5000大卡和4500大卡动力煤综合交易价格分别为每吨586元、533元和474元,比10月30日分别上涨11元、10元和10元。 原油生产增速略有回落。11月份,生产原油1596万吨,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日产53.2万吨,环比增加0.3万吨。加工原油5835万吨,增长3.2%,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1—11月份,生产原油1.8亿吨,同比增长1.6%;加工原油6.1亿吨,增长3.1%。 原油进口降幅收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进口原油4536万吨,环比增加280万吨,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5.6个百分点;1—11月份,进口原油5.0亿吨,同比增长9.5%。11月30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46.84美元/桶,比10月30日的36.33美元/桶上涨28.9%。 天然气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月份,生产天然气16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日产5.6亿立方米,环比增加0.3亿立方米。1—11月份,生产天然气170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3%。 天然气进口由增转降。11月份,进口天然气918万吨,同比下降3.0%,上月为增长16.1%。1—11月份,进口天然气9044万吨,同比增长3.9%。 二、电力生产情况 电力生产明显加快。11月份,发电量64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日均发电214.0亿千瓦时,环比增加17.4亿千瓦时。1—11月份,发电量668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 分品种看,11月份,火电增速由负转正,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回落,核电降幅略有扩大。其中,火电同比增长6.6%,上月为下降1.5%;水电增长11.3%,比上月回落14.1个百分点;风电增长5.9%,回落8.8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5.3%,回落2.8个百分点;核电下降0.8%,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 附注 1.指标解释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报告中的产量数据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其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3.数据来源 进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其中11月份数据为快讯数据;煤炭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煤炭市场网;原油价格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4.天然气单位换算关系:1吨约等于1380立方米。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0%(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增速较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03%。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 分三大门类看,11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增速较10月份放缓1.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7%,加快0.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加快1.4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1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 分行业看,11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9%,纺织业增长6.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5%,汽车制造业增长11.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 分地区看,11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中部地区增长6.7%,西部地区增长5.2%,东北地区增长6.4%。 分产品看,11月份,612种产品中有439种产品同比增长。钢材11734万吨,同比增长10.8%;水泥24330万吨,增长7.7%;十种有色金属549万吨,增长6.1%;乙烯198万吨,增长11.6%;汽车278.3万辆,增长8.1%,其中,新能源汽车20.7万辆,增长99.0%;发电量6419亿千瓦时,增长6.8%;原油加工量5835万吨,增长3.2%。 11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3%,较上年同月上升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2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1%。 2020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工业增长速度,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利用该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也是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产品销售率:是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用来反映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情况。 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一)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11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11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着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工业服务业继续回升,投资消费不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一、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 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3%。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1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制造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11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 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124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2%。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1%,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为年内高点。 二、服务业进一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10月份上升0.6个百分点。1-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1月份,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6.5%、3.6%,均比10月份上升1.8个百分点。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比10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金融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1%,连续5个月位于61.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1-10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3%,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0%。 三、市场销售持续回暖,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14亿元,同比增长5.0%,比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1%。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415亿元,同比下降4.8%,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11月份,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072亿元,同比增长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442亿元,增长5.6%。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980亿元,同比下降0.6%;商品零售34534亿元,增长5.8%,连续5个月正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11月份,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43.6%、32.3%、24.8%。网上零售持续增加。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比1-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 四、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升,民间投资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比1-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1月份环比增长2.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3.5%,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8%,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08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1-10月份为同比持平;商品房销售额148969亿元,增长7.2%,比1-10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2%,比1-10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5%,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转正。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比1-10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8%、10.0%。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7.5%。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6.1%、13.9%。 五、货物进出口增长较快,贸易结构不断改善 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0919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17995亿元,增长14.9%;进口12924亿元,下降0.8%。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071亿元。1-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90439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出口161291亿元,增长3.7%;进口129148亿元,下降0.5%。贸易结构调整优化。1-11月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4%,占出口额的59.3%,发挥了出口支柱作用。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4%,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六、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下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下降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11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9小时。 七、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收窄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10月份为上涨0.5%;环比下降0.6%。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1-10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1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7%,衣着下降0.3%,居住下降0.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5%。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下降12.5%,粮食上涨1.4%,鲜果上涨3.6%,鲜菜上涨8.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10月份持平。 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5%,降幅比10月份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6%,降幅比10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2.5%。 总的来看,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六稳”“六保”任务落实取得新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受疫情反弹影响,世界经济恢复艰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新老问题交织,结构性矛盾凸显,推动经济持续回升仍面临不少挑战。下阶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附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5)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6)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7)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8)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11月份国民经济恢复态势持续显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11月份,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着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工业服务业继续回升,投资消费不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 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3%。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1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制造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11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 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124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2%。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1%,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为年内高点。 服务业进一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10月份上升0.6个百分点。1-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1月份,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6.5%、3.6%,均比10月份上升1.8个百分点。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比10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金融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1%,连续5个月位于61.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上海证券报记者26日从豫园股份旗下东方美学生活平台东家获悉,东家APP年度最大的活动“传家节”昨日顺利收官。在12月11日至25日的15天活动期,东家“传家节”推出450多个直播专场,吸引30余万人参与,总成交额10255.16万元,销售额同比增长76%。 其中,文化艺术品、茶叶最为明显,分别增长约80%和120%,玉石首饰紧随其后,增长约40%。重器拍场中,一件苏州玉雕名家王一卜的新疆和田籽料黄皮白肉独籽小摆件,以157.5万元落锤。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非标品、非生活必需品的热销,进一步印证了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贝恩发布的《202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势不可挡》显示,今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萎缩23%,但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一枝独秀,将逆势上扬48%,达到3460亿元,线上平台作为增长引擎的趋势依然持续。 东家总裁孟文博说,东家APP的主要消费群体为30岁至50岁用户,平均客单价在3000元左右。本次东家“传家节”呈现出一些“破圈”的新特点,“千禧一代”的购买力得到展现,目前平台85后人群占30%以上,而后起之秀“Z世代”消费增速最高,达到150%。平台上的一些小众好物,他们是重要的消费人群。
中国经济编者按:12月10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将鼓励相关地区优化汽车限购措施,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高峰表示,为进一步巩固消费持续回暖态势,今年底明年初,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从市场体系建设、开展消费促进活动、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促消费工作。 商务部此前表示,我国消费市场将保持持续回暖、加快复苏态势,初步预计2021年社零总额将进一步回升,有望实现较快恢复性增长。近期,重点消费领域(包括家用电器、家具、汽车行业)获得20家以上机构推荐的个股共26只,机构预计明年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将是消费。 商务部发利好 推动重点消费行业持续增长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2月10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底明年初,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从市场体系建设、开展消费促进活动、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等方面,开展一系列促消费工作。包括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以及对居民购买智能家电、绿色家具进行补贴。 “我们将着力推动扩大重点商品的消费。”高峰说,要鼓励相关地区优化汽车限购措施,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 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对居民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给予补贴。 “新一轮汽车下乡的政策将有力拉动自主品牌、合资品牌汽车以及轻卡、微卡的销售。以旧换新方面,相关补贴及配套措施将有助于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落地实施。”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记者表示。 商务部还表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给予补贴;鼓励发展“互联网+废旧物资回收”新模式,促进家电家具等更新换代。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月,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为208.1万辆,同比增长8%。自今年7月以来,国内乘用车销量一直保持着8%左右的同比增速,市场稳步回暖。新能源汽车消费火热是汽车消费回暖的重要原因。今年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16.9万辆,同比增长136.5%,环比增长26.8%。 家电消费也在近期回暖,10月限额以上家电音像类零售额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增长2.7%。消费增长背后,企业产量也在增长。工信部数据显示,10月当月,全国家用电冰箱产量同比增长25.8%;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1448.9万台,同比上升0.2%;家用洗衣机产量840.6万台,同比增长10.2%。 而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在提振餐饮消费方面,商务部将在指导督促餐饮行业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鼓励企业弘扬传统特色,创新提升菜品,推介优质特色餐饮;指导企业创新运营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积极发展在线下单、无接触配送等餐饮消费新模式。同时,出台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的政策举措,完善促进餐饮节约和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优化餐饮经营服务规范,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 重点商品消费增长可期 机构看好明年经济增长 据中国证券网报道,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前期各类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大量出台,特别是新能源车消费刺激力度较大,2021年汽车类消费将是重点关注领域。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汽车消费增长回升,这一增长势头将延续到2021年。与汽车使用相关的石油及其制品类消费增长也将显著加快。 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透露,明年财政政策会加大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支持力度。比如,针对汽车产业链上的生产或核心零部件企业进行减税降费或补贴等。这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促使汽车消费价格下降,从而惠及消费者。 “汽车、家电、餐饮等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是消费市场的顶梁柱,是扩大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此前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汽车下乡,实施汽车、家电、家具以旧换新,给地方更大自主权,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负责人王斌说:“综合研判,临近年底,消费市场将保持持续回暖、加快复苏态势,初步预计2021年社零总额将进一步回升,有望实现较快恢复性增长。”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重点消费领域(包括家用电器、家具、汽车行业)获得20家以上机构推荐的个股共26只,其中获得30家以上机构推荐的个股有7家,上汽集团居于首位,获得37家机构推荐。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逐步发力,11月销量达5.7万辆,五菱宏光MINIEV是公司旗下产品,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24.6%。 美的集团获得33家机构推荐,其股价年内累计上涨50.04%,表现相当强力,不断突破历史高位。美的集团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业绩有些许下滑,第三季度恢复了增长趋势,三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已由负转正。 国际投行高盛日前在对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展望时预计,明年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将是消费。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闪辉表示,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领域来看,消费领域的复苏将成为明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12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发布的《2020年11月全国乘用车销售情况综述》显示,前11月乘用车销售1779.3万辆,同比下降7.6%,降幅比1-10月收窄2.3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11月,乘用车销量继续保持在200万辆以上规模,销量环比和同比均呈增长。当月共销售229.7万辆,环比增长8.9%,同比增长11.6%。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四大类乘用车品种销量均呈增长,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增速更快;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乘用车品种销量呈不同程度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增速更为明显。 1-11月,乘用车共销售1779.3万辆,同比下降7.6%,降幅比1-10月收窄2.3个百分点。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销量略有下降,其他两类乘用车品种依然呈较快下降,多功能乘用车(MPV)降幅更为明显。 从品牌来看,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环比和同比均延续了上月增长势头,且增幅继续高于全行业。当月共销售95万辆,环比增长9.3%,同比增长17.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4%,占有率比上月提升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在主要外国品牌中,与上月相比,美系和法系品牌销量增长较快,其他外国品牌增速略低;与上年同期相比,美系品牌销量呈快速增长,日系小幅增长,德系略有下降,韩系和法系依然呈较快下降。11月,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1%、52.2%和71.7%,与上月相比,中国品牌SUV市场占有率略有下降,中国品牌轿车和MPV保持增长。 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70.3万辆,同比下降10.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7%,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在主要外国品牌中,与上年同期相比,日系、美系和德系销量呈小幅下降,韩系和法系降幅依然明显。1-11月,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0.2%、49.1%和68.1%,与上年同期相比,中国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呈一定增长,中国品牌SUV和MPV依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