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美股上周五收盘涨跌不一,截至收盘,道指涨47.11点,或0.16%,报30046.37点;纳指跌27.94点,或0.23%,报12377.87点;标普500指数跌4.65点,或0.13%,报3663.45点。 据新浪财经,美国11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升幅保持温和,表明随着疫情继续给经济带来压力,生产商定价能力有限。 美国劳工部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PPI环比增长0.1%,低于10月0.3%的增幅。不包括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核心PPI比一个月前上升0.1%,较去年同期上升1.4%。预测中值是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1.5%。
图片来源:微摄 央行今日发布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人民银行统计,20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年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贷款投向呈现以下特点。 一、企事业单位贷款平稳增长 2020年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10.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季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2.16万亿元,同比多增2.8万亿元。 分期限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41.57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年末低0.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14万亿元,同比少增141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6.06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末高3.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8.78万亿元,同比多增2.91万亿元。 分用途看,固定资产贷款余额4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经营性贷款余额45.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末高6.7个百分点。 二、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提升 2020年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1.01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末高14.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84万亿元,同比多增1.25万亿元。其中,重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9.5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30.7%,增速比上年末高16.1个百分点。 2020年末,本外币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5.04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62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8%,增速比上年末低3.6个百分点。 三、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长速度加快 2020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24万亿元,同比多增1.75万亿元。 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比上年末高7.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2万亿元,同比多增1.43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年末高5.1个百分点;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216亿元,同比增长53.7%;助学贷款余额1307亿元,同比增长10.9%。 2020年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贷款余额1427亿元。考虑已脱贫不脱政策的情况,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7881亿元。 四、绿色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2020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0.3%,其中单位绿色贷款余额11.91万亿元,占同期企事业单位贷款的10.8%。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76和3.2万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21.3%和13.4%。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3.6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3.5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3%。 五、“三农”贷款增速小幅回落 2020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 2020年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5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3213亿元。农业贷款余额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6.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295亿元,同比多增2580亿元。 六、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下降 2020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9.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比上年末增速低3.1个百分点,连续29个月回落;全年增加5.17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6.1%,比上年全年水平低7.9个百分点。 2020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1.91万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末低4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65万亿元,同比增长1%,增速比上年末低5.7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末低2.1个百分点。 七、住户经营性贷款加速增长 2020年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6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末低1.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7.86万亿元,同比多增4310亿元。 2020年末,本外币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13.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末高7.5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27万亿元,同比多增1万亿元。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49.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末低3.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59万亿元,同比少增5717亿元。注1: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银发﹝2017﹞222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有关考核标准的通知》(银发﹝2018﹞351号),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的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消费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注2:绿色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发放给企(事)业法人、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用于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领域的贷款。
今年以来,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面对极其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这一年,中国经济扛住压力测试,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全球经济贡献了积极力量,显示了中国经济韧性足、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运行新意十足、亮点频现,折射出中国经济蕴含的潜力和底气。本报从今天起推出“2020,稳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聚焦一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成果、新趋势,以期帮助海内外读者更好地读懂中国经济。 ——编 者 转正!转正!中国GDP在今年二季度实现当季正增长,前三季度增长了0.7%,全年正增长已成定局。各行业领域紧紧跟上,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餐饮零售到汽车建材,“转正”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高频词。 回眸即将结束的2020年,中国经济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一季度GDP同比回落6.8%。但二季度以来,随着中国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神州大地生机勃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权威国际机构均预测,中国将是今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个唯一“正增长”,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殊为不易,其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而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更显难得,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支持,提振全球战胜疫情的信心。 “订单排到明年5月” 为满足市场需求,又新增了3条生产线!在湖北省秭归县瑞彤制衣有限公司的工厂内,10余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每天近2000件羽绒服、夹克从车间进入仓库,等待发货。 “订单已经排到明年5月。”瑞彤公司董事长张帮富对 瑞彤公司的向好景象,折射疫情“大考”下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暖意。 暖意,来自主要指标向上攀升—— 观察“三驾马车”,可以看到,二季度,投资率先转负为正,同比增长4.8%;6月份,外贸进出口增速双“转正”,到11月份进出口累计增速已连续第三个月保持正增长;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中国经济走出了喜人的上扬曲线。 暖意,来自就业民生不断改善—— 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3%;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暖意,来自市场预期持续向好—— 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上升,均连续9个月高于临界点。近日,全球跨国企业首席财务官上调中国经济展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政策研究室主任玛吉特·莫尔纳称赞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率先复苏,对世界意义重大。 “转型帮我们化危为机” 客商来不了、货物运不出、订单被取消……回想起几个月前的困境,浙江义乌爱普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云龙至今都觉得难受:“我们主要做出口,但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公司的生产销售大幅下滑。” 咋办?迎难而上,主动求变。黄云龙转向国内市场和线上销售,抓住时机在电商平台拼多多上线爱普特官方店铺,并推出工厂直播。“触网”的效果超出预期:订单逐渐增加,在今年“双11”当天更是收获了破纪录的超百万单销量。 “在此之前,我们做了10年的传统加工制造和线下销售,转型并非易事。”黄云龙向记者坦言,但不转型就没出路,“线上转型帮助我们化危为机,未来会进一步加大投入。”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亿市场主体积极转型、加强创新、危中寻机,新的增长点竞相涌现。 春节后开工第一周,超3亿人使用在线办公软件;仅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前10个月,工业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产量同比增长20%以上,网上零售额增长10.9%;“双11”当天,快递量再创新高,达6.75亿件……电商直播、在线办公、在线教育、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成为中国经济基本盘的有力支撑。 在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毛旭新看来,中国推进数字经济等领域建设,不仅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对明年发展前景很乐观” 企业勇闯难关,政策倾力驰援。今年以来,一连串助企纾困的政策“组合拳”密集打出,为中国经济稳定复苏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果不是政策给力,很难想象今年还能成立新公司!”最近,瑞熙(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斌忙着和合作伙伴设立聚焦智能制造的合资公司。林斌告诉记者,在企业经营最困难的时期,税费减免帮了大忙,今年已减免超34万元,“我们又恢复了元气!” 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超2万亿元,全年将超2.5万亿元;截至10月底,中央财政直达资金1.7万亿元基本下达到位;前10个月,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全年将让利1.5万亿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杰弗里·冈本认为,中国采取的大规模防疫措施有效控制疫情,同时出台宏观经济和金融支持政策减轻疫情冲击,推动了经济迅速复苏。 一路披荆斩棘,成果来之不易。展望明年,持续复苏的中国经济更值得期待。 林斌介绍,进入四季度,公司订单井喷式增长,合作伙伴已延伸到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我对明年发展前景很乐观。” 经合组织日前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3。玛吉特·莫尔纳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中国不仅将继续向其他国家提供产品,其对外国原材料和消费品的需求也逐步复苏,这对世界经济十分重要。 越是困难越向前。在这个特殊之年,中国经济航船迎风搏浪,一个个奋力突围的故事令人提气,更让人坚定了前行的信心。
随着造车新势力在海外表现优异,新能源板块成为投资者密切关注领域。 12月22日,合纵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复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南雅城磷酸铁产能已经达到3万吨,宁乡新基地二期3万吨扩产建设已经开始,宜宾新基地建设也开始推进,预计2021年上半年公司将拥有6万吨磷酸铁产能,立志成为国内磷酸铁行业龙头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合纵科技主要经营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和相关技术服务、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四氧化三钴、氢氧化钴、磷酸铁等,是全球重要的电池材料供应商。 根据公布的数据,11月份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达12.7GWh,同比增长40.7%,环比增长29.1%,其中磷酸铁锂电池产量达5.4GWh,同比增长49.3%,环比增长25.1%,占比约42.5%。同期装车量达10.6GWh,同比增长68.8%,环比增长80.9%,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4.7GWh,同比增长91.4%,环比增长95.5%,占比约44.3%。 据悉,从目前的产量和装机量上分析,磷酸铁锂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回暖,由年初不到15%的份额到如今40%以上的产销份额。一方面是由于今年年初以来推出的使用磷酸铁锂车型比例显著上升,另外一方面,比亚迪搭载刀片电池的“汉”销量不断创下新高,11月份销量达1.01万辆,环比增长33.9%,7-11月累计销量达2.84万辆,直接带动磷酸铁锂需求量上升。 据了解,合纵科技受益今年磷酸铁锂市场爆发,公司磷酸铁订单供不应求,预计未来几年需求将呈持续增长。公司一直致力于产品的技术更新,目前磷酸铁产品分别升级为B14和G01,产品压实达到2.60g/cm3,1C放电容量145mAh/g,高容量高压实型磷酸铁锂可以大幅提升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其中,YCP-104型磷酸铁为YCP-103型磷酸铁的升级产品,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动力型高压实磷酸铁产品。 业内人士分析,“磷酸铁锂具备优异的循环性能、安全性以及高性价比,在中短续航乘用车以及储能市场具备明显优势。未来两三年是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平价、储能项目提升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关键期,高性价比与高安全性将是未来全球锂电池市场关注的重点,磷酸铁锂电池在全球尤其是海外市场的需求具有强增长潜力”。 不仅如此,12月8日,合纵科技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注册批复,此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主要为抓住市场发展机遇,丰富产品结构,增加盈利增长点。 近年来,合纵科技已经形成了电力设备和新能源锂电两大产业板块布局,并持续围绕两大产业进行市场、技术和产品的开拓。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是公司充分挖掘在电力板块深耕十余年以来在产品、技术和市场资源的积累,将推动公司现有电力装备业务向智能化、科技化的提升,助推公司双轮驱动的良性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公司将用于配用电自动化终端产业化项目、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备制造项目、配电物联网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拓展新的市场领域,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十三五”期间,河北形成了包括主板、科创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私募股权市场、债券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辖区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2049.72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加1031.67亿元,增长超过1倍。 河北证监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末,辖区上市公司数量60家,较“十二五”期末增加7家(不包括迁址和退市公司),其中主板36家,中小板11家,创业板13家,全国占比为1.46%,居全国第14位。另有6家企业过会待发。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202家,增加104家,全国占比为2.45%,居全国第12位。区域股权市场(石交所)挂牌公司数量673家,增加474家。 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更加凸显。“十三五”期间,辖区股权融资额1908.15亿元,债券融资额2490.28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加840.44亿元和1829.28亿元,分别增长78.71%和276.74%。 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更加多样。据河北证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11月末,辖区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较“十二五”期末增加104家,增长106.12%;融资额由14.80亿元增至67.69亿元,增长357.36%。区域股权市场挂牌公司数量673家,增加474家,增长238%,融资额由2.5亿元增至183.52亿元,增长约72倍。辖区私募基金管理人127家,私募基金管理规模520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加424.77亿元,增长446.04%。 河北证监局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行业机构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启用拟上市公司辅导监管信息系统,简化申报流程。截至今年11月末,辖区有证券公司1家,分公司39家,证券营业部252家,较“十二五”期末分支机构增加55家,增长23.3%;证券投资咨询机构5家;期货公司1家,分公司10家,期货营业部36家,较“十二五”期末分支机构增加9家,增长24.32%。
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1月金融统计数据来看,当前经济基本面呈现三方面特点:一是社会融资增速出现拐点;二是融资结构继续改善;三是经济复苏动力仍然强劲。 从总量来看,11月新增人民币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略高于10月;11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8%,比10月末低0.1个百分点,较6月的年内高点已回落0.4个百分点。1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同比增量为3月以来最低水平;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6%,比10月末低0.1个百分点,年内首次出现回落。社融增速回落,表明4月以来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已由货币端传导至信用端。 从结构来看,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5049亿元,同比多增360亿元,增幅下滑至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表明房地产市场进一步降温;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5887亿元,同比多增1681亿元,增幅较10月小幅回落,表明实体经济复苏环境下企业贷款需求仍然强劲。 新增社融中,贷款和政府债券仍然是主要支撑因素,但表外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均同比少增。11月三项表外融资合计减少2044亿元,同比多减981亿元,在经济内生性动力逐渐增强之后,监管对于非标融资的监管仍在收紧。企业债券净融资862亿元,创2018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同比少增2468亿元,为2017年12月以来的最低值。11月信用债违约事件冲击之下,市场风险偏好明显下降,成为企业债融资大幅回落的主因。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11月末M2同比增长10.7%,较10月末高0.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速度加快和结构性存款压降临近尾声,共同推升了M2增速。M1同比增长10%,较10月末高0.9个百分点,创2018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存款活化程度继续提高,表明企业购买原材料、加大补库存以及扩大资本开支的意愿上升,预示着经济复苏动力仍然充沛。 这一点可以从其他数据得到佐证。据海关总署统计,11月出口同比增长14.9%,远超市场预期,达到年内最高水平。由于其他经济体仍然受困于疫情,生产尚未完全修复,只能加大从中国的进口力度,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全球金融海啸之前“中国生产,世界消费”的状态。而出口发动机加速之后,一方面将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速反弹,另一方面也将通过扩大就业进而拉动消费和服务,整个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并至少延续至明年上半年。 尽管11月CPI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但主要受到食品尤其是猪肉价格的扰动。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长0.5%,保持稳健,PPI则在加速回归正增长区间,因此,物价并不存在持续通缩基础,不会成为货币政策的掣肘。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回归正常化。在近期的一系列表态中,央行已经传达出政策将转向中性的信号。《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和“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强调,预示着明年的整体信用增长将会边际收敛。 因此,笔者预计11月社融增速见顶之后,后续将会继续回落。特别是在明年政府债券发行回归常态和高基数的联合作用下,明年上半年社融增速将会加速下滑,全年增速预计为10%左右,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吻合。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引导下,经济增速将逐渐向潜在产出增速回归。(王静文)
图片来源:微摄 央行1月12日发布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M2连续10个月两位数增长。 一、广义货币增长10.1%,狭义货币增长8.6%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5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低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43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全年净投放现金7125亿元。 二、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802亿美元1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7.8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9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1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39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38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4706亿元。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170亿元。 12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6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全年外币贷款增加802亿美元,同比多增881亿美元。12月份,外币贷款减少377亿美元,同比多减300亿美元。 三、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9.65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315亿美元 12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18.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1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9.65万亿元,同比多增4.2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6.57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393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6万亿元。12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2093亿元,同比多减8088亿元。 12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893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全年外币存款增加1315亿美元,同比多增1014亿美元。12月份,外币存款减少16亿美元,同比多减94亿美元。 四、12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3%,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36% 全年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339.66万亿元,日均成交5.38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3.5%。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6%,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9.3%,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8.1%。 12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3%,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68个和0.79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36%,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69个和0.74个百分点。 五、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22万亿美元 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2万亿美元。12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5249元人民币。 六、202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6.77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81万亿元 2020年,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4.79万亿元、1.98万亿元、1.05万亿元、2.76万亿元。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注2: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注3:报告中的企(事)业单位贷款是指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