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ICphoto 当已经退居幕后郭台铭都出面站台富士康与吉利的合作时,你就知道,对于这家代工巨头来说,造车业务已经被放到了一个多么高的位置上。 眼下新能源车的火热,像极了上一个十年初的智能手机市场,而正是这个市场,帮助鸿海和富士康站到了今天的高度上。 但,下一个增长点在哪? 已经快有 50 年历史的鸿海,在去年提出了由劳力密集行业迈向脑力密集的“foxconn 3.0”长期计划,同时强攻“3+3 领域”包括机器人、数位医疗、电动车,以及人工智慧(AI)、半导体与 5G 应用布局。 台湾北极星研究院(Polaris Research Institute)院长梁国元认为,富士康的智能手机业务利润率不高,所以一直希望能入局附加值更高的事情,电动汽车是一个理性的候选。 电动车是一个摆在鸿海面前最好的实现“升级”的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 广撒网就能多敛鱼吗? 在消费电子代工上处于王者地位的富士康,在汽车工业内还不算是个熟手。为了更快地入局,富士康开始复制过去自己在任何一次扩张中都曾使用过的方式:广泛地投资与合作。 2021 年 1 月 4 日,富士康科技集团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拜腾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鸿海不只会派驻员工进入拜腾工厂,还要在南京建立电动车产业集群。 1 月 13 日,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汽车整车、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 招揽人才也没落下,1 月 15 日,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执行副总裁郑显聪将加盟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并担任该公司电动汽车平台首席执行官。 更早地,与北汽集团共同投资开发和生产新一代动力电池与系统,与 FCA 组建合资公司生产电动汽车并从事车联网业务,联合北汽推出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向滴滴注资1.9亿美元…… 在岛内,富士康早在 2005 年就收购了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安泰电业的 100% 股权,台湾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裕隆汽车也已和富士康有电动车方面的合作。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称,目前富士康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商谈合作,他们要将台湾的电动汽车产业推向世界。 在所有合作的厂商中,拜腾是与富士康走得最近的。几近破产的拜腾,并不是理想标的,这家命途多舛的创业公司,被视作中国造车新势力大浪淘沙下的失败者。但是富士康也没办法,市面上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拜腾早在 2020 年 7 月,就宣布了业务的停摆,盖世汽车报道,2020 年底,拜腾内部邮件显示公司停工停产时间将延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在此期间,中国区内地员工待岗,不予安排工作。 但富士康依然带着 2 亿美元,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36kr 报道,1 月 22 日下午,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通过电话会议形式,出席拜腾汽车全员会,根据合作协议内容,富士康将会为拜腾汽车提供制造工艺、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加速推进拜腾汽车旗下首款车型 M-Byte 的量产工作。 拜腾的前身和谐富腾公司中,有来自腾讯和富士康的投资,但成立之后不久,双方都选择了撤资,随后拜腾又经历了毕福康出走等事件,逐渐被蔚来、小鹏们拉开差距。而撤资拜腾的富士康,开始和小鹏等其他品牌暧昧,但在市面上划拉了一圈,富士康的造车梦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坑,最终,兜兜转转一圈,只得回到前任的怀抱,选择继续押注拜腾。 富士康不一定能救活拜腾,2 亿在造车领域并不算多,此前拜腾前前后后融资了 84 亿美元,最终也是落得个失败者的命运。 但拜腾折腾的这几年,依然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资产,已经立项的车型,现成的工厂,生产资质,这都是富士康这个造车门外汉所急需的资源,所以即便没能救活拜腾,富士康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 出行,租车,造车新势力,电池,代工,自研……覆盖了汽车和出行行业的方方面面。但是没有哪个是切进了行业头部、领先位置的。 广撒网也不一定能多敛鱼,最终还是要回归企业的能力范围之内,摩根大通也认为,乐观预期也要在明年才能看到鸿海在电动车领域的成果。 诸如车机系统,屏幕,面板,连接器等元器件,这本就是富士康的强项,后者也早已靠着投资夏普、群创的方式打入了车联网的供应链;但这毕竟还是富士康的“舒适圈”,想要实现真正地转型,就是要在电子元器件之外,真正去制造底盘、三电等车辆的核心部件。 如果只是代工,那和过去有何区别? 不生产整车,也推出自己的品牌,这是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对于造车最早的承诺。 富士康过去也造过自有品牌的手机,以失败告终,整车制造计划也在 2015 年放弃。富士康仍会以第三方平台的角色进入汽车行业,但正如鸿海寻求升级一样,富士康的汽车代工模式也要升级和创新。 富士康想要的是重新定义规则,把自己过去的优势、经验复制到造车。2020 年 10 月,鸿海董事长刘杨伟第一次详细地介绍了富士康进军造车行业的思路:富士康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它希望成为电动汽车界的 Android,开源、开放。伴随着这种思路推出的,就是电动车平台 MIH。 MIH 开放电动车平台软件负责人魏国章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传统汽车产业有三个痛点,第一是硬体定义,车子只要落地,就会贬值;再来是复杂的架构,导致供应链管理难度提高;最后是封闭系统,新厂商很难参与及开发。他表示,希望能够让外界在 MIH 上看到一个“软一点的鸿海”。 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车联网等字眼,过去你是不会把它们和富士康联系在一起的。鸿海真正期盼的,是在新能源车,这一蓬勃的全新市场上,取得集团一直期盼的技术升级,而不再只是简单的代工生产。 电动车显然和智能手机行业天差地别,OEM 模式显然行不通,富士康要在这个剧烈变化的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手机代工的另一不同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势力太复杂,并未形成明确的竞争阵营,甚至富士康造车没有可以直接对标的对手。 比如富士康的合作伙伴吉利,消息显示其已与法拉第未来(FF)进行技术和产能代工合作谈判,FF 或将效仿百度、富士康模式,利用吉利浩瀚 SEA 架构开发新车型。 BCG波士顿咨询的研究报告《倒春寒后盛夏将至,车企如何决胜新能源时代》中提到,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汽车行业将分化为三类车企:服务型车企,主动转型,拥有用户触点的服务型车企将主导终端市场;代工型车企,失去用户触点的企业,则面临淘汰或沦为代工厂;新型代工厂,行业外的第三类玩家也将积极出击,主动谋求代工厂的新角色。 为苹果,也不只为苹果 谈及富士康,苹果是绕逃不开的话题。鸿海有一半销售额来自苹果,一方面,这为鸿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以及行业领先的代工水平,但与此同时,鸿海也受制于苹果,毛利低,议价能力弱,苹果也开始扶持“备胎”制衡富士康。 在造车这个领域,苹果的计划已经不再是秘密,无非是哪年问世,是一台什么样的车子而已,台湾产业链方面的消息中,明年九月份这款“新品”就会问世。 电动车的出现,为制造行业带来了一次洗牌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对于富士康来说,就是摆脱苹果依赖症、实现技术升级。 与此同时,富士康又不能完全脱离苹果,多年的合作关系已经相当稳固,更重要的是如果拿下苹果的订单,外界对于富士康造车能力的认可度会有质的飞跃,同时自身的技术水平也会跟着苹果共同进步。 但智能手机上与苹果的故事可能会再次上演。也因此,富士康的造车计划与苹果变得更加暧昧。苹果的“新宠”立讯精密,也把汽车电子划为重要业务。 苹果一直是代工模式的忠实信徒,APPle Car 也在积极地寻找代工方。韩媒Korea IT News 最新的消息显示,现代企业集团得到了苹果的青睐,报道显示现代汽车与苹果公司计划在今年 3 月份之前签署自动驾驶汽车合作协议,并将于 2024 年左右在美国开始生产汽车。 这一消息使现代的股价上涨了将近 20%。一则传言,上涨 20% 股价,苹果效应依然魔力不减。传言中,苹果之所以没有选择富士康,是因为其对后者的造车水平感到失望。 Apple Car 还处在相当早期的阶段,也因此市面上的有完全相反的传言也并不奇怪。 摩根大通与大和证券则是认为鸿海已打入 Apple Car 供应链,成为Apple Car底盘、组件和次系统的关键供应商,认为这三大业务将启动其成长引擎。 台湾相关分析师表示,无论是单一元器件制造还是平台代工,鸿海与苹果在 Apple Car 项目上的合作是一定的,苹果依然不会抛弃富士康——这个最核心的合作伙伴。 汽车工业整体的规模是智能手机不能比的。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认为,苹果只需要拿下汽车市场 2% 的市占率,就能达到与 iPhone 相同的营收规模。 台湾产业链已经为更多地非传统汽车玩家进入做好了准备,比如与苹果一同被台湾(Apple)称为“美国双 A”的亚马逊(Amazon)也被传出将于明年 8 月份推出电动车,富士康瞄准的,不只有苹果。 富士康想要的,是更大的增长空间,而不只是为苹果一家服务。但眼下一个更显示更紧迫的问题是,富士康在汽车工业上的实力,能否满足苹果近乎严苛的要求? 尾声 1974 年成立最初,鸿海还是一家只有 10 名员工的“塑胶企业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制造黑白电视机的旋钮。 四十多年的发展中,鸿海经历了旋钮,到电脑连接器,再到 Mac 的框架,到智能手机整机代工。数次成功地转型,让鸿海这家塑胶起家的小厂,成为了代工行业当之无愧的巨头。富士康、台积电、麦格纳等企业的成功,证明了代工模式特有的优越性,也定义了现代制造业。 消费电子行业增长见缓,新能源车的大浪袭来。能否顺利完成此次转型,将是鸿海这家公司命运的又一关键节点。
你的Airpods产于山东潍坊? 在这座不足1.6万平方公里的小城里,诞生了山东首富和他的歌尔股份。 2001年,36岁的姜滨和妻子共同创立了怡力达电声(后更名歌尔股份)。没人能想到,19年后这家小公司将成长为市值超千亿的全球电声元器件龙头。 经过7年的摸爬滚打,2008年,歌尔在深交所敲钟。彼时,歌尔已在微型驻极体麦克风、手机用微型扬声器/受话器、蓝牙产品领域做到了全球领先的地位。 技术的领先+产品品质过硬,为其赢得了包括三星、惠普、LG等一众明星客户。 而这背后,离不开姜滨的“大客户战略”。 2010年,歌尔接到苹果抛来的橄榄枝,命运就此出现转折。 从为iPhone、Airpods提供声学零组件,到跻身Airpods第二大代工厂,再到被传独家代工Airpods Max,歌尔成为了近几年炙手可热的苹果产业链公司之一。 二级市场对其身份也十分买账。 2010-2020年,歌尔的股价从2.4元涨到37元,10年累计涨幅高达1439%;尤其是在2019年成功切入组装业务后,随着业绩的新一轮爆发,歌尔迎来了高光时刻。2019-2020年歌尔股价的累计涨幅超过450%,年化收益高达140%。 股价飙涨背后是市值的不断突破。从223亿到1430亿,歌尔跨越千亿市值的门槛,仅用了2年时间。 市值的暴涨使得实控人姜滨的财富水涨船高。去年4月公布的《2020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中,姜滨以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6亿元)的身家问鼎山东首富。 然而,资本追逐下,却暗藏着歌尔深度捆绑苹果的危机。 本文试图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歌尔如何成为苹果的宠儿? 深度绑定苹果能否一本万利? 押宝VR,歌尔有戏吗? 现阶段歌尔面临怎样的隐忧? 代工Airpods成就“千亿”歌尔 搭上苹果的快车后,Airpods成就了歌尔的千亿市值。 2010年歌尔通过苹果认证,向其供应电声元器件。在此后数年里,歌尔的沉浮,始终伴随着苹果产品的变迁。苹果对品质和工艺的极致要求,倒逼歌尔进行技术升级,而歌尔业绩的每一轮爆发、滑坡都逃不开苹果的影子。 iPhone 4的横空出世,打乱了手机行业的节奏,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成为新一代硬件的代表。201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速由15%扩张至75%,智能手机占比提升至22%。随后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2013年更是突破10亿部,占比接近60%。 图1:智能手机出货量变化数据来源:wind,36氪整理 与传统手机相比,智能手机对零组件的需求量和品质均有提升,这为歌尔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 2010-2014年,歌尔迎来业绩爆发期。期间营收的平均增速高达67%,归母净利润的平均增速超过80%;在2010年当年,歌尔更是创出营收同比增速13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7%的好成绩;其中,电子配件产品收入同比暴涨8910%。 图2:歌尔上市以来营收和利润数据来源:wind,36氪整理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智能手机人均持有量的提升,行业进入存量时代。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同比增速回落至10%,2016年进一步回落至2%,随后3年连续出现出货量下滑的趋势。 受此影响,2015年歌尔股份的营收和利润出现显著下滑,其中,营收增速同比下滑至7.5%,归母净利润更是迎来负增长。 苹果在智能硬件上的创新,给歌尔带来了新的生机。2016年,Airpods上市,真无线蓝牙耳机(TWS耳机)风潮就此开启。作为新一代的智能硬件,TWS耳机对于声学元器件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为歌尔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2016年歌尔扭转了业绩放缓的趋势,当年营收同比增速扩张至41%;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同比增长32%。 但是,过度依赖苹果的大客户战略,以及立讯收购美律后进军声学领域导致声学器件竞争加剧,很快又给歌尔带来了打击。 2017年,AirPods并未如期爆发,华为、小米的崛起以及苹果在其他智能硬件上的创新乏力,使得苹果的全球出货量大降。 受此影响,歌尔迎来业绩大考,传统发展路径难以为继。2018年歌尔营收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下滑,归母净利同期的下滑幅度更是接近60%。 业绩腰斩背后是股价的大跌。歌尔股价由17元下滑至6.8元,累计跌幅超过60%,市值蒸发超300亿。 在经历了业绩滑铁卢后,歌尔开始重新梳理现有的业务结构,最终形成了“零件+成品”的战略布局。成品业务的发力,叠加苹果对其工艺的认可,使得歌尔再一次转危为安。 2019年,歌尔正式切入苹果耳机组装业务。 由于组装业务相对零组件具有更高的利润分成,因此竞争格局也更为激烈。 早在2017年,立讯精密就凭借其接近100%的良品率优势,率先成为AirPods的代工厂,而苹果的老搭档英业达,也是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但英业达在产品良率上始终不达预期,促使歌尔市占率有所提升。在成功跨越了产能爬坡和良率不足的困境后,2019年,立讯和歌尔成了AirPods最大的两个组装供应商。其中,立讯精密占比60%,歌尔提升至30%,而英业达则下降至10%。 很快,TWS耳机就迎来了爆发期。2019年出货量突破1亿,其中AirPods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受益于AirPods需求扩张带来的声学零部件用量增加,以及打入组装业务后营收和利润增长预期的提升,歌尔的业绩重回增长轨道,营收和利润同比增速均达到48%,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快增速。 “深度绑定苹果”能否一本万利? 与苹果深度绑定的大客户战略,对于歌尔积累技术、扩展业务线意义重大;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歌尔充分享受到了苹果产品创新带来的趋势性增长;同时也有利于歌尔坏账率的降低。 但大客户战略的弊端也非常显著。大客户战略意味着客户资源的过度集中,对大客户的过度依赖,会降低歌尔的自主可控性,提升经营的脆弱性。尤其是当大客户产品创新乏力,经营进入下行周期后,这种风险的传递会更明显。 作为歌尔下游第一大客户,苹果业务占比超过40%,当苹果因创新乏力出现出货量下滑后,歌尔的经营同样受到极大的震动,2018年营收和利润的双下滑就是最好的例子。 深度绑定苹果的另一个弊端是歌尔的增收不增利。 歌尔业绩能否延续取决于苹果等主机厂的产品创新,这意味着如果歌尔不持续加大资本开支,就会面临技术和工艺的脱节,最终被苹果淘汰。这种业务模式属于典型的以资本开支换取利润空间的重资产模式。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这样的商业模式并不友好,属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从近5年的财报数据看,歌尔的平均资本开支+研发费用总和占到了净利润的320%,表明歌尔需要花费3倍的资本开支,才能维持目前的利润规模;同时,歌尔的资本开支+研发投入常年超过未分配利润的60%,换句话说,凭自有资金很难满足歌尔的扩张,这也是近年来歌尔频繁发行可转债进行项目扩建的原因。 图3:歌尔资本开支和研发费用占比 (单位:亿)数据来源:wind,36氪整理 但持续高增的资本开支却没有让歌尔享受到苹果的高毛利。以AirPods 2业务为例,按照249美元的价格计算,苹果销售AirPods 2的毛利润率在46%-55%,而作为零部件和组装供应商,歌尔智能声学整机业务的毛利润却仅为13%。 图4:AirPods 2成本构成数据来源:东北证券,36氪整理 押注VR,歌尔有戏吗? 全球声学元器件龙头,并不是歌尔的终极目标,歌尔股份的战略格局是成为世界级先进电子制造龙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歌尔持续加大研发和投入,在声学和光学技术上不断突破,形成了精密零组件(零件)+智能声学整机(成品)+智能硬件(成品)三位一体的业务结构。 图5:歌尔新的业务结构数据来源:天风证券,36氪整理 智能声学整机业务是市场认可歌尔的主要因素。 2016-2019年,TWS耳机出货量持续增长,GAGR接近100%。随着苹果、小米等主机厂取消赠送耳机后,TWS耳机销量将进一步提升。 据Counterpoint预测,2020 年全球TWS耳机销量有望达到2.3亿件,如果按80%的复合增长率计算,2022年TWS耳机销量将突破7亿件。而苹果仍然是目前TWS耳机领域的头号玩家,2020年1季度的市占率高达41%。 图6:TWS耳机出货量数据来源:东北证券,36氪整理 作为AirPods的组装商,歌尔目前市场份额在30%左右,随着多条产线在越南完成产能搭建,未来产能的进一步提升叠加成本持续下降,有利于歌尔市占率的扩张。 与此同时,歌尔也积极布局安卓TWS耳机,凭借优秀的制造能力以及在骨声纹传感器上的技术优势,已经成功打入华为耳机产业链。 2020年年底,市场更是频频传出歌尔独家代工苹果首款头戴式耳机AirPods Max的消息。 组装厂的身份也给歌尔带来了新的零组件增量需求。 在精密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有利于歌尔在组装业务中加大MEMS零组件的自供力,反向带动零组件业务扩张。 目前,歌尔MEMS零组件占整个精密零组件业务的比例仅为20%,提升空间巨大。 以AirPods pro为例,由于升级了主动降噪功能,AirPods pro对微型麦克风的需求量由2颗增加至3颗(多了一个内向式麦克风以检测耳机内的多余声波),而歌尔作为全球第一大MEMS麦克风供应商,不仅直接受益于零组件需求的扩张,而且作为组装厂也将受益于成品业务导入的更多零组件需求。 如果说声学零组件是立身之本,TWS耳机是成事之基,那么智能硬件业务就是歌尔未来的动力之源。 歌尔对VR/AR业务的布局可以追溯至2012年。 经过多年积累,歌尔在VR/AR光学技术上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从早期的OEM代工模式向ODM、JDM转型,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从产品设计、研发到制作组装的一站式垂直服务的供应商,占据了全球高端VR头显70%的出货量。 图7:歌尔在AR/VR布局数据来源:头豹研究院,36氪整理 入局较早+技术领先,为歌尔收获了索尼、三星、华为、苹果、Oculus等一众主流客户。 可以预见,如果未来VR能够放量增长,歌尔有望率先受益。可一旦“VR泡沫”破灭,歌尔新的业务突破将岌岌可危。 实际上,VR/AR早已不是什么黑科技,从2012年问世至今,至少经历了3轮炒作周期。 上一轮“AR/VR元年”中,A股VR概念股“暴风集团”所引发的一地鸡毛还近在眼前。 2014年9月,暴风推出VR眼镜并成立“暴风魔镜”,自诩为国内乃至全球投入最大的VR公司。 凭借着VR/AR概念的火爆,2015年3月上市后,暴风连续29个交易日涨停,不到3个月的时间,股价就从7元暴涨至327元,累计涨幅高达46倍,市值一度接近400亿。 然而,随着这一轮“VR/AR”热潮被证伪,激进扩张的暴风很快尝到了苦果。天量的资本开支使得暴风的财务状况日益下滑,裁员、创始人被捕等负面消息更是直接击垮了资本市场对其最后的信任。 2017年开始,陷入财务困境的暴风股价开始一路下滑,截止到2020年11月退市,暴风的股价仅剩0.28元,市值不足1亿元,留给市场一地鸡毛。 那么在近10年的成长中,为什么虚拟与现实始终得不到民用市场的认可? 首先,当前的技术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眩晕、恶心等生理不适的问题,使用者被欠佳的综合体验所劝退;其次,优秀内容稀缺+设备成本高昂,无法引起大量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得AR/VR并没有迎来真正的需求落地。 尽管目前市场的主流观点认为,5G商用的加速将有效解决时延的问题,叠加硬件端的不断成熟,VR/AR有望迎来新一轮热潮。 但36氪二级市场分析师仍认为,在技术没能真正突破、生态系统没能完全搭建形成之前,虚拟与现实的硬刚需时代还远未到来。 基于此,即便VR业务的确是歌尔新的业绩增长点,但能否成为零组件及智能声学整机一样的营收支柱,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成长背后的隐忧 诚然,2018年以来通过对现有业务的重新梳理,受益于成品线的发力,歌尔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营收和利润触底回升。但目前歌尔成长背后仍至少面临三方面的隐忧,近期其财务总监的离职,更是引发了市场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战略的关注。 对下游较弱的产业链地位,是歌尔面临的第一个隐忧。 无论是零组件业务还是组装业务,均处于产业链的中游,整个竞争环境异常激烈,目前均是多寡头竞争的格局。在声学器件上,歌尔始终受到瑞声科技和楼氏电子的竞争,且利润率长期低于瑞声科技;在整机业务上,歌尔则受到立讯精密的挑战,目前AirPods组装业务中,立讯精密的市占率为60%,而歌尔仅为30%,且在技术、研发、规模等诸多领域,歌尔与立讯仍有差距。 图8:声学器件和组装业务竞争格局数据来源:头豹研究院,36氪整理 由于歌尔的下游客户为全球一流主机厂,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稳定供应链地位,歌尔普遍采取先货后款的方式,且要为下游承担巨大的存货压力,对下游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在近5年的财务数据中,歌尔应收款项(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始终维持在35%以上的高水位,且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2020年3季度更是上升至了47%。 持续高增的应收+存货占用了公司大量的资源,且隐含着较大的经营风险。由于歌尔的毛利率低于20%(近年来不断下滑),本身利润空间狭窄;一旦下游出现产品变更或者未能按时还款,歌尔将面临大额的减值准备风险,这无疑会对其未来的经营状况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 图9:歌尔下游话语权(单位:亿)数据来源:wind,36氪 歌尔面临的另一个隐忧,是其资产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对未来盈利能力可能产生干扰。 通过对近5年财报的拆解,可以看出歌尔股份是典型的经营主导型企业(70%以上资产都是经营性资产),公司40%左右的资源来自于经营性负债,换句话说,歌尔凭借对上游较强的话语权,取得了大额的占款,支撑其近几年的经营扩张,这是制造业企业比较理想的一种状态,也是国内制造业扩张的传统模式。 但从2020年3季度报告来看,在营收规模基本稳定、净利润有所增长的情况下,歌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从55亿下降至27亿,与其当季应收账款的大幅增长形成对照,表明下游对其占款的增加,导致其利润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在变弱。 与此同时,3季报中歌尔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金额为41亿(90%以上是资本开支),远高于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靠自身经营能力已经很难满足目前歌尔的资本开支;而同期,筹资活动中取得贷款和发行债券流入现金的大幅增加,也从侧面印证了歌尔正在积极寻求金融筹资以支撑未来的规模扩张。 这种结构性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歌尔总资产周转率的下降(从1.09下降到了0.82),可能预示着歌尔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在降低,对未来盈利能力形成一定的隐患。这也是为什么,歌尔股份在公告更换财务总监和内审负责人之后,当日直接跌停,市场担忧通过举债高举高打的业务背后,有着难以言说的财务风险。 图10:歌尔资产周转率降低(单位:亿)数据来源:wind,36氪 高估值隐藏的潜在杀估值概率,是歌尔面临的最后一个隐忧。 目前歌尔股份的PE(TTM)为55倍,作为电子制造企业,行业合理的估值水平在20倍以下,台湾成熟友商的平均估值水平为14倍。 图10:可比公司估值(数据截至2021年1月27日)数据来源:wind,36氪整理 因此,即便考虑了微电子产业链向国内转移、Alot时代智能硬件驱动业绩等因素带来的估值溢价,歌尔股份的估值水平也明显偏高。 这种背景下,如果未来歌尔业绩二次爆发的逻辑失效,那么市场必然会通过调整股价的方式来平衡歌尔目前的高估值。
●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27日晚,德赛电池、东山精密、蓝思科技等21家苹果产业链公司发布了2020年度业绩预告,其中18家公司预喜。机构指出,苹果手机产业链仍维持高景气度,看好苹果供应链长期趋势。 业绩持续增长 在上述已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的苹果产业链公司中,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长盈科技、长电科技等14家公司业绩预增;2家公司业绩略增,1家公司业绩续盈,1家公司业绩扭亏。 蓝思科技预计2020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88亿元-50.61亿元,同比增长98%-105%。蓝思科技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的客户与产品结构健康并进一步优化,各类主要产品订单充足,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新产品生产及交付顺利。 中金公司指出,苹果iPhone12持续热销,2020年四季度销量创下单季历史新高,预计2021年一季度将延续高成长,ASP(平均售价)方面,2020年下半年蓝思配合的超瓷晶面板ASP有明显提升,预计2021年下半年有望进一步提升;APPleWatch表现超出此前市场预期,预计未来iPad有望复制iPhone的双玻璃趋势,蓝思科技将受益。 德赛电池是苹果iPhone和AirPods等产品电池供应商。德赛电池预计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0亿元-6.90亿元,同比增长25.45%-37.40%。 招商证券认为,德赛电池业绩超出预期,主要因为iPhone12ProMax需求佳及新品盈利能力提升,使得综合盈利能力同比、环比提升。此外,公司应收应付外汇对冲以及套保等措施使得汇率变化对公司影响较小。 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是苹果AirPods耳机代工厂商。在2020年三季报中,立讯精密预计2020年度净利润为70.71亿元-73.06亿元,同比增长50%-55%。歌尔股份预计2020年净利润为27.53亿元-28.81亿元,同比增长115%-125%。 歌尔股份表示,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智能无线耳机、精密零组件及虚拟现实等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盈利能力改善。 长期趋势向好 1月初,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在研报中指出,在2年连续高速成长后,AirPods出货增长将在2021年放缓。正向看待iPhone、iPad、AppleWatch与MacBook在2021年的增长。对A股苹果供应链最重要的iPhone与AppleWatch预计2021年出货量将同比增长15%-20%,分别约为2.3亿部与4100万部。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了解到,苹果iPhone代工厂富士康的iDPBG部门深圳厂区正在新增招聘员工生产iPhone。 1月13日,财信证券发布研报称,苹果延续的价格策略有利于苹果手机销量增长。不过,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用户的换机需求是否延后还有待观察。苹果在无线充电领域和光学领域的创新,将进一步推动公司无线化战略以及在虚拟现实领域的布局,利好国内无线充电以及光学领域相关厂商。同时,苹果取消标配充电器和耳机,有利于推动第三方配件厂商的业绩增长。相关上市公司将陆续披露的2020年12月营收数据值得期待,苹果手机产业链仍然维持高景气度。 郭明錤认为,中国厂商从海外竞争者取得订单的长期优势仍在,正向看待A股苹果供应链长期发展。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的供货商仍是市场关注焦点:一是具备新业务、新产品导入能力;二是能满足苹果海外生产需求能力;三是2021年新产品、新技术的显著受益者。
原标题:供应充裕 价格季节性上涨 今年水果价格不会“高烧难退” 本报记者 黄俊毅 岁末年初,全国水果价格持续上涨。不少人会问,今年的水果价格是否会像2019年那样一直“高烧不退”?就此,记者采访了业界专家。 “全国水果价格连续三个月上涨,累计涨幅达到14.6%,异动比较明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晔说。 2020年12月份,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批发均价为每公斤6.04元,环比上涨7.9%,同比上涨17.5%。从环比看,西瓜、鸭梨、巨峰葡萄、富士苹果分别上涨49.4%、6.9%、3.1%、1.5%。从同比看,鸭梨、西瓜、菠萝、巨峰葡萄分别上涨58.1%、57.9%、26.1%、1.1%。 水果价格为何持续上涨?赵俊晔表示,一方面是受节假日消费拉动,每年元旦至春节期间,水果价格都会出现季节性上涨。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水果品种因灾减产,如同比涨幅高达58.1%的鸭梨。 据介绍,受冻害、涝灾等影响,2020年环渤海湾和西北等梨主产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河北、甘肃、山西、山东减产幅度分别在50%、50%、40%、20%左右,辽宁减产10%至20%,陕西减产约10%。预计这6个省份共减产约287万吨。 “今年水果价格很难再出现‘高烧不退’的行情。”针对一些消费者的担忧,赵俊晔表示,从主要消费的水果来看,2020年苹果总体丰产,柑橘产量也持续增加。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水果消费的扩大有一定影响。“供需两方面看,今年水果价格总体上都很难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全国果园种植面积由10917千公顷增至12277千公顷,水果产量由2.44亿吨增至2.74亿吨。2020年,各地水果整体丰产,预计总产量同比增加,冬春市场供应充足。 以苹果为例,2020年新产季除陕西、山西、甘肃因受冻、雹灾略有减产外,山东、河南等主产区产量稳定,全国整体丰产。2020年,全国苹果产量预计在4100万吨以上,新产季入冷库存储的苹果约1100万吨,同比增长8%,处于历史高位。虽然近期苹果价格略有回升,但这与春节备货期及冷库出货速度偏慢有关。目前,苹果期货价格持续下跌,说明市场供应充裕。 赵俊晔表示,全国水果市场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整体格局没有改变,但由于今年春节相对较晚,节前备货期较长,水果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在冬季水果品种供给方面,应季柑橘产量大、品种多,后期砂糖橘、脐橙等品种将大量上市,预计价格稳中有降;苹果新产季库存总量约1100万吨,处于历史高位,出库速度较上年同期偏慢,但节前客商备货积极性高,预计价格稳中有升;梨因灾减产,供给偏紧,但大量供给的苹果和柑橘对梨有消费替代作用,可抑制梨价上涨,预计价格涨幅收窄。总体来看,春节前水果价格将继续季节性上涨,但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虽然苹果造车的传闻几乎每年都会传出来,但是近期有关产业链备货、汽车提前问世的消息格外引人瞩目。从日渐崛起的新能源产业链,到苹果传统消费电子产业链,苹果造车的“盲盒”正待拆解。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消费电子与汽车产业链业内人士发现,业内对苹果造车的能力维持谨慎乐观,但是对能否提前推出汽车持怀疑态度;此外,苹果软件生态对汽车产业的智能化革新也颇受期待,软件价值崛起,而苹果手机产业链部分公司已经开始跨界备车。 汽车智能化趋势 关于苹果造车的消息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当时传闻代号为“泰坦计划”的造车项目启动,并且多次向特斯拉等公司挖人,之后又传出苹果内部在自主造车还是技术供应商的角色上出现分歧。 据媒体报道,苹果近期向和大、贸联-KY、和勤、富田等台湾汽车零组件厂提出备货要求;预计2021年9月推出APPle Car,比原先规划提早至少两年,相关台厂因为提前备货,订单饱满;此外,苹果正在与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汽车芯片,并探索在美国建立工厂的可能性。 苹果造车、汽车最早2021年问世的消息,遭到了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的质疑,其认为市场对于Apple Car过于乐观,目前苹果造车面临着研发设计、供应商、市场竞争力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郭明錤表示,Apple Car若要成功,关键不在硬件,而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但是苹果并没有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 业内也有乐观声音。时代伯乐汽车行业研究员朱自清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新车发布时点是可以灵活操作的事,往往车企都是提前三年发布新车;对于造车本身,预计苹果应该不会过深介入传统的汽车制造,毕竟这个领域毛利率低,更多可能会找代工或者贴标生产,而重点发力应该在智能驾驶领域,能结合自身的优势。 据介绍,宏观趋势上来看,中国汽车市场持续爆发,欧洲各国政策方面纷纷设置禁售燃油车时间点,保持了智能化、电动化的方向不变;另一方面,在技术上,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自动驾驶等方面更加成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对苹果造车提供了机遇。 据工信部初步统计,2020年,我国新能源(行情600617,诊股)汽车销量将达130万辆,远超行业预期;基础设施方面,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4.3万座、换电站528座,各类充电桩150万个,建成“十纵十横两环”约4.9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快充网络。 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时代、智能互联网汽车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各国禁售燃油车计划,大多数在2030年至2040年,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已定,肯定会吸引越来越多行业巨头跨界入局,苹果造车如果能在最近三年内落地,预计会加速这一趋势。 意大利某新能源汽车供应商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相信苹果有财力,有资源,以及强大的供应商管控能力,相信苹果可以将消费电子供应链管控优势发挥在汽车行业,但是苹果一旦涉足造车,同样需要面临产能瓶颈与质量管控的问题。“造一辆车对苹果是分分钟的事,难的是上规模之后,如何保证品质。这是所有造车新势力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软件定义汽车价值 在业内人士看来,苹果造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对行业生态系统的变革。 汽车分析师张翔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如果苹果造车,将成为第一家手机制造商进入汽车行业,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会带动更多的手机制造商进入汽车行业造车。苹果作为科技公司,软硬并举,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应用,可以平移到汽车领域,预计对汽车软件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苹果造车,可能会让自己的车与其他汽车差异化竞争,并且为自家的车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张翔表示。 如果以特斯拉为参考,软件价值已经成为估值关键因素。根据摩根士丹利汽车行业分析师亚当·乔纳斯(Adam Jonas)预测,特斯拉的商业模式将从汽车销售向高毛利的软件和服务收入转变。去年11月,摩根士丹利在最近三年里第一次建议买入特斯拉股票,汽车软件正是特斯拉的关键价值。据国信证券(行情002736,诊股)预测,软件销售收入在2025年将占特斯拉总体收入的14%。 而特斯拉推出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FSD)是全球售价最高的汽车自动辅助驾驶产品。2020年7月起,FSD在国内售价从5.6万元上涨至6.4万元,相当于Model 3最低售价的1/4;在北美市场,FSD最近涨价至1万美元,特斯拉CEO马斯克甚至表示,未来FSD价格可能突破10万美元。 从整个行业来看,软件成本比重也在迅速提升。据德勤测算,预计到2030年,软件成本占整车物料清单的比重将从目前不到10%增长到50%,这里的软件包括程序开发、AI算法、操作系统,以及软硬件一体化程度高的控制器、芯片等电子硬件。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集成度更高,间接降低了硬件升级换代成本。以特斯拉为例,高度集成车内仅有车身控制器和中央控制器,车辆可以通过匹配的软件对预埋硬件进行在线升级(OTA),使得汽车这种低更换频率的耐用消费品,也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持续迭代升级。 朱自清表示,OTA是未来的趋势,软硬解耦是OTA发展的需要,所以持续升级实质上是涉及软件和硬件关系的。前述新能源汽车供应商向记者表示,长远来看,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智能化变革,未来汽车数量未必会增多,而更关键在于提供 “智能出行体验”。 巨头产业链的重合 朱自清表示,参照苹果手机进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事实上并没有给中国手机产业带来威胁,反而促进了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特斯拉进入中国与苹果手机进入中国类似,优化了中国汽车产业链,发展了一批国内优秀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爆出苹果造车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地区企业,而非老牌欧美汽车零配件厂商,并且与特斯拉供应商高度重合。 消息中所指的备货苹果汽车的企业中,和大工业为内齿轮制造厂商,特斯拉供应商,生产重型机车、汽车及产业机械之齿轮等传动零组件,产品主要外销欧美等。财报显示,从2020年9月份公司营业收入开始恢复增长,到11月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出现了明显转机,并且正在进行扩产。另外,贸联-KY被称为特斯拉概念股的指标性大厂,从事汽车线束生产,营业利润率已创历史新高。 A股从事新能源车载充电机业务的某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特斯拉挖了很多苹果的人去做采购,采购对象也是以原有苹果供应链企业为主。该负责人表示,苹果有财力、有资源,更重要的是强大的供应商管控能力,这个优势相信可以发挥到汽车行业,而强调自主可控是巨头们一致目标。 朱自清指出,对于汽车来说,核心的部件,比如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系统,未来肯定是掌握在整车厂手里;手机也是一样,核心的东西手机厂商肯定要拿在自己手中。苹果在智能手机也正是如此布局,从基带芯片到电源管理芯片,从自研到收购,一步步掌控手机核心;而特斯拉在采用自研芯片及平台后,较之前使用英伟达芯片的自动驾驶平台成本降低了20%。 产业链跨界“备车” 从造车进展来看,苹果手机产业链公司已瞄向了汽车领域,结合所长,跨界布局。 其中,富士康动作频频。去年,富士康不仅发布了电动汽车底盘和软件平台“MIH EV开放平台”,宣布2024年将推出固态电池;富士康还化身“白衣骑士”,计划向拜腾汽车投资2亿美元,目标2022年第一季度开始批量生产拜腾汽车旗下概念车型M-Byte。 此前,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称,全球电动车市场2025年~2030年将达到每年3600万辆的规模,而富士康的目标是2025年至2027年间拿下电动汽车市场10%的份额。目前富士康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商谈合作,未来约300万辆汽车将使用其平台。 电子产业分析师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如果苹果造车,会有机会考虑原供应链厂商,但估计还是以台企和外资厂商为主导。 不过,朱自清表示,参照苹果手机进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苹果促进了中国的手机产业链优化、升级;特斯拉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也经历了类似历程,已经对中国汽车产业链进行了优化,发展了一批国内优秀的供应商,所以国内供应链也有望在苹果造车中“分一杯羹”。 A股中,蓝思科技(行情300433,诊股)既是苹果盖板供应商,也是特斯拉的全球一级核心供应商。去年公司抛出了募资150亿元的定增方案,其中募投项目之一是投资45亿元建设“长沙园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项目”。蓝思科技2019年年报显示,大尺寸防护玻璃在2019年营收达到37.94亿元,同比增长近4成,系蓝思科技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西南证券(行情600369,诊股)研报显示,公司当前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是中控屏及B柱的主要配套商。 另一家苹果、特斯拉供应商安洁科技(行情002635,诊股)就将业务发展目标定位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去年公司披露定增募集资金15亿元,其中4亿元投入新能源汽车及信息存储设备零组件扩产项目。 据透露,目前安洁科技已为国际知名新能源汽车客户配套金属件,目前也正在切入新能源汽车MIM件业务。 水晶光电(行情002273,诊股)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指出,汽车电子领域的发展是公司的重要部分,公司已有产品用于车载摄像头,平行显示系统(HUD)产品目前和整车厂合作正小批量生产中。 近期,半导体公司也重金布局汽车芯片业务。今年1月,闻泰科技(行情600745,诊股)控股股东闻天下投资建设的12英寸车规级晶圆制造项目开工建设。另外,华润微(行情688396,诊股)、长电科技(行情600584,诊股)、通富微电(行情002156,诊股)等发布的定增方案中,涉及到功率半导体封测、车载品智能封装测试、汽车电子等相关项目。
特斯拉日前表示,很遗憾2020年的销售任务没有完成,本来定的目标是卖50万辆,结果只卖了499550辆。当然,这个表态比较矫情,与目标只有450辆差距,完全就是“毛毛雨”。 相信没有谁会去计较特斯拉差的这450辆,就算没有完成2020年的计划少了年终奖,但2021年对于特斯拉来说却是一个大年。刚刚跨入2021年,特斯拉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国产特斯拉Model Y车型两款定价为33.99万元、36.99万元,分别下调14.81万元、16.51万元,这个价格比以前的预估价调低了三成左右,对市场堪称具有超级杀伤力。作为一款中级电动SUV,Model Y的价格连国产卖得最好的蔚来ES6的价格都不到,只有ES8的2/3,而且这个价格已经低于BBA的中型SUV燃油车。也就是说,国产Model Y不仅将秒杀国内一众高端电动车品牌,甚至会吸引不少意欲购买BBA中型SUV的目标群体。 买家的反响说明一切。仅仅元旦一天时间,就给特斯拉带来超过10万个Model Y订单,甚至将特斯拉官网都挤瘫痪了而无法访问。面对从天而降的近10万辆特斯拉Model Y订单,马斯克肯定笑得合不拢嘴。 市场是不相信眼泪的,虽然蔚来、小鹏第一时间表示“不害怕”,但怕也没用。特斯拉现在一年的交付是50万辆以上的基数,蔚来去年全年销售只有4.37万辆,理想3.26万辆,小鹏2.7万辆,加起来也只有特斯拉的1/5。这还是在特斯拉只国产了Model 3的情况下。 聪明的资本市场也给了特斯拉不错的预期。2020年特斯拉没有完成50万辆的交付,但这一年特斯拉的股价上涨了743%,要知道特斯拉2020年三季度盈利才3.31亿美元。马斯克一度想卖身的苹果,2020年Q3净利润达到113亿美元,去年全年才涨了81%,特斯拉的营收体量不足苹果的1/6,净利润更是连苹果的零头都不到,但总市值却可以达到苹果的1/4强,这就是“后浪”的价值。 特斯拉引领出来的效应和当初苹果刚刚入中国市场差不多,也就是说,A股特斯拉产业链的好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当年iPhone 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A股的苹果产业链出了一大群牛股,而电动车的产业链更长,产值更大,特斯拉的国产化刚刚开始,要想达到马斯克每年2000万辆的交付目标,中国市场和整个产业链得有多大的期待?而且与苹果相对闭环的生态环境不同,特斯拉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使用环节,对国内市场和产业链的依赖度会更大,比如充电桩领域,现在车桩比是3.5比1,随着电动车扩容,充电桩的需求会更大。 特斯拉虽然在上海忙着生产Model 3和Model Y,但它也在上海建一个超级充电桩厂,就是大规模生产具备液冷快充技术的V3超级充电桩,实现10分钟充电42%的目标。按照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到2025年车桩比要达到1比1,2020年11月充电桩只有70万个,到2025年全国新能源(行情600617,诊股)车保有量将超过500万辆,也就是说这4年充电桩的缺口达到430万个,这是一个怎样的发展空间?现在的充电桩市场像不像N年前的互联网初期?谁拥有了渠道先进,谁就是王者,这是一个新的风口。
12月31日,苹果App Store共计下架达46713款应用程序,其中绝大部分是游戏类应用,当日被下架的手游高达39178款,这一数字已经超过此前苹果在8月1日下架的26961款。目前,App Store中国区在线游戏应用数量达12.5万款。 游戏行业版号监管的另一只靴子已落地。移动应用分析平台七麦数据统计,12月31日,苹果APP Store共计下架达46713款应用程序,其中绝大部分是游戏类应用,当日被下架的手游高达39178款,这一数字已经超过此前苹果在8月1日下架的26961款。目前,App Store中国区在线游戏应用数量达12.5万款。 就下架游戏名单来看,本次苹果清理力度惊人,包括大量海外游戏公司、本土公司知名IP产品以及独立开发者的作品,如《NBA2K20》、《刺客信条:本色》、《侠盗猎车手:罪恶都市》、《仙剑奇侠传》等,不少游戏曾位居苹果榜单前列,并获得App Store推荐。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知名运营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下架无版号的游戏,可以看作是游戏行业的一种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此举对行业而言短期有阵痛,长期是好事,“如此重的打击无版号游戏,对中小游戏团队影响非常大。从长远来看,利好的是具有产品力的公司。” 付费游戏仅剩3000款 2020年,苹果对游戏版号的规定收紧,其分别在2月份和7月份分别发布提醒和新增填写版号入口等。7月8日,苹果向部分开发者邮件通知7月31日之后该游戏将无法继续在中国区App Store上使用,8月1日中国区App Store游戏大规模下架近3万款。 12月初,苹果再次推送通知给游戏开发者称,12月31日之后,未按要求提交的游戏,将无法在中国区的App Store上提供,直到提交游戏版号。此举被看作是2021年前的一次彻底的清理行动。 据追踪全球应用的数据提供商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苹果公司2019年在中国区App Store上架了27.2万款游戏。在2020年,至少有超过10万款游戏从中国区App Store下架,数量远超2019年下架的2.5万款。 本次下架事件发生前,中国区App Store游戏应用有16.4万款,截至1月4日在线游戏数量仅剩12.5万款,换句话说,24%的游戏受到波及。另外,从近3年App Store数据来看,在线游戏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目前在线游戏数量相比2019年下降了53%。 此次下架的游戏有两大特点,第一,下架的绝大多数为无版号游戏;第二,有内购的免费游戏下架数量最多。 此次下架的游戏中,有内购游戏的下架数量为31600余款,其中含有应用内购买的免费游戏下架的数量最多,达29800余款,占比76%,其次是付费无内购游戏。 除此之外,根据七麦数据统计,当前在线游戏中,免费游戏约12.2万款,付费游戏约3000款,占比仅为2%。不含应用内购买项目的游戏约12.3万款,含应用内购买项目的游戏约0.2万款,占比1.5%。 游戏内容趋向精品化 事实上,2019年以来,游戏版号发放全方位收紧。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游戏版号发放数量分别为9384款、2141款、1570款、1316款,呈逐年递减趋势。具体到手游类型,2020年仅有1213款手游产品获得版号。但据天眼查数据,截至到2020年3月31日,全国共有26.4万家游戏企业。 “行业洗牌进一步加剧。”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版号申请难,数量稀缺,且多数游戏版号集中在少数头部游戏企业手中,尾部厂商空间被挤占。” 而游戏大多存在生命周期。可以预见,一旦目前存量游戏的生命周期结束后,同时版号管控持续收紧,未来,市场上年新增游戏应用可能仅维持在千款左右。 但上述运营经理告诉记者,“1000多款优质游戏,已经足够满足用户需求了。” 不仅如此,“版号规定是有限制的,游戏发布后该版号就不可以再用了,但现在‘套壳’现象仍然存在。”上述运营经理认为,“没有版号(的游戏)本身就是违规的,早就该下架了。”从版号限量调整,到审批的游戏类型涵盖,可以看出,监管的目的是让有创意性的、有产品力的、有市场化能力的产品能够进入市场。 “市场重新洗牌后,很多手段低端的团队丧失了生存空间,精品化的产品团队可以获得更好的向上空间”,该运营经理表示,“从用户侧来看,用户也不需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劣质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