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1日讯(记者姚进)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20%,与此前持平。由于1日有2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980亿元。 1月中旬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逐步从净投放转向净回笼,1月全月净回笼2165亿元,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趋于紧张。尽管1月29日央行投放了7天逆回购1000亿元,实现当日净投放980亿元,但由于时点临近春节,市场仍然关注央行春节前的流动性操作,对近期流动性环境有所担忧。 “今年春节前的流动性环境与往年相比有3个明显不同之处,这可能是造成央行投放流动性较晚的原因。”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一是由于鼓励“就地过年”,预计今年春节外地人员返乡比例将明显减少,一定程度减少了春节前集中取现的需求;二是除夕在2月11日,与1月下旬的集中缴准日和缴税日有一定距离,因此不会出现较为集中的流动性需求“重叠”,一定程度减缓了央行集中投放流动性的需求;三是与2020年同期相比,由于地方专项债未提前发行,因此政府债券发行对流动性形成占用的影响预计相对有限,也一定程度减轻了央行集中投放流动性的压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此前表示,尽管近日央行逆回购缩量对冲到期量,但央行保持对冲操作,释放出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尽管资金利率有所上升,但并未出现“恐慌”,显示市场整体处于紧平衡格局。央行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预调微调,结合往年经验,尤其是临近春节,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保持资金面平稳无虞。 “2020年4月特殊时期那种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料难再现。前几日资金面净回笼,说明监管方面不愿意看到过度宽松的流动性导致无序加杠杆套利和资产泡沫风险,引导市场降低局部非理性投机。”周茂华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夏丹认为,近期市场出现“股债双升+局部房价上涨”局面,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预期看好、总体流动性不缺。但资产价格较快上涨尤其是楼市局部快速升温可能引发资产泡沫担忧。央行在上上周集中缴税期连续大额净投放后,上周边际调整为净回笼,是公开市场操作相机抉择的表现。 周茂华表示,资金面不会出现“断崖式”收紧,预计接下来央行将采取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从基本面看,中国经济逐步恢复,但在全球疫情拐点未明确到来、经济复苏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全球主要央行继续实施无限量化宽松政策的情况下,“稳”仍是国内货币政策主基调,这有利于支持国内经济复苏。 中信证券研报则称,央行短期流动性调节不等于货币政策全面转向,其主要考量在于提高流动性波动预期,抑制债市加杠杆。在多重因素约束下,一季度货币政策不具备全面转向的条件。
当前,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价格大幅波动,各国央行也正加速推进各自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日前,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一份最新研究报告称,在其2020年四季度向全世界65家央行发出的调查问卷显示,有86%的央行表示正在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进行研究或实验。国际清算银行认为,在未来三年内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央行很可能发行通用的CBDC。 一面是央行数字货币加速推进,另一面是各界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看法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分歧。1月29日晚,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突然将自己的社交平台简介更新为“bitcoin(比特币)”,此举引发比特币在一小时内暴涨6000美元,不久之后又暴跌10%。然而与马斯克观点不同的是,就在几日前,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卡斯滕斯发表演讲称“投资者必须认识到,比特币很可能完全崩溃”。 比特币将完全崩溃? 1月27日,国际清算银行(下称“BIS”)行长卡斯滕斯在胡佛研究所政策研讨会上发表题为“数字货币与货币体系的未来”演讲,探讨了各类数字货币当前的关系及未来前景。 卡斯滕斯认为,比特币更多是一种投机性的资产,而不是货币,因为它缺乏实际的价值支持。卡斯滕斯还提示,“投资者必须认识到,比特币很可能完全崩溃”。 “目前,全世界已经开采出超过1800万枚比特币,未来随着比特币接近2100万枚的开采上限后,从事比特币工作的人将遭受巨大的打击。”在卡斯滕斯看来,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应该取代法定货币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此举将严重损害世界金融市场。 卡斯滕斯说,稳定的货币对我们的市场经济至关重要,而中央银行在提供这一服务方面处于独特位置,若未来需要数字货币,应该由中央银行发行。 不过,仍有不少人对比特币转变了态度。去年12月底,比特币价格不断上行,在突破2.8万美元一枚时,马斯克称发布推特嘲讽比特币及相关从业者。然而就在1月29日晚,马斯克突然将其推特简介更新为“bitcoin”后,比特币价格瞬间拉升至3.8万美元的位置。随后,推特CEO杰克·多尔西等多位大V也纷纷效仿,将其简介改成比特币。然而,在不久后,比特币的价格却又暴跌10%。 BIS:全球86%的央行正研究数字货币 1月27日,BIS发布关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第三次调查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随着世界各国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CBDC的发展正进入“高级阶段”。调查显示,全球86%的央行正积极探索CBDC,其中有60%的央行正在尝试应用CBDC,而目前有14%的银行正在发展和试点。 报告还强调,虽然世界各国对CBDC的研究逐渐兴起,但距其全球应用仍要数年时间。2019年的调查中,有一半的央行表示,短期内可能发行CBDC,到2020年的调查中显示,更多国家下调了可能性的预期。 调查显示,多数国家的央行对于“零售型”CBDC的兴趣大于“批发型”的CBDC。零售型CBDC的服务终端为家庭和企业用户,因为对央行有直接请求权,也与现有的任何无现金支付不同,因为其无风险的特征也区别于比特币或其他代币。而批发型面向的是有限的金融机构,与当前央行的储蓄或结算账户类似,为大型的银行间支付提供新的结算方式,提供的是新的数字基础设施。 上述报告的作者Codruta Boar和Andreas Wherli表示:“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对CBDC的研究兴趣受当地情况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央行,显示出更强的动力,由于其金融普惠性和支付效率的优势,推动了CBDC的研究、应用工作。” BIS行长卡斯滕斯强调,“如果要发行数字货币,中央银行必须发挥关键作用,保证价值的稳定性,确保此类货币总供给的弹性,并监督系统的整体安全。这种制度决不能失败,不能容忍任何严重的错误。” 多国正加速试水数字货币 1月26日,深圳龙华区开展“龙华数字人民币春节留深红包”抽签活动,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数量共计10万个。此次抽签共有37.4万人参与,2月1日即可正式到指定场所消费使用。 实际上,从去年起截至今年1月末,深圳、苏州等城市已开展多轮数字人民币公开测试,在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上,中国表现出了较强的前瞻性和领先位置,这一地位也得到了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认可。日前有媒体报道,已有国有大行开始推广数字人民币钱包,网上银行APP中已开设数字人民币功能的入口,相关应用正加速推进。 另一方面,日本、欧盟、韩国和法国等多个国家正加速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测试工作。 日本央行表示,计划于今年春季开始数字货币的实证实验,设想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基本功能,创设完整的数字货币支付、结算系统,并在此系统上验证货币发行、流通等基本功能; 第二阶段是开展更加复杂条件下的功能测试,如给数字货币附加利息、设定最高限额等; 第三个阶段是选择一定区域发行、流通数字货币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等。 韩国已在2020年开展了数字货币的实质性准备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研发工作的第一阶段审核。据经济日报报道,韩国目前大部分准备工作环节已经完成,总体来看准备工作分为组织准备、法律准备、技术准备三大部分,其中技术层面的工作从去年3月份开始,将历时22个月完成。 日前,欧洲央行行长表示,希望5年内使数字欧元成为现实。2018年欧盟颁布《第五版反洗钱令》,认识到发展数字货币是必然趋势,开始规范并监督私人数字货币的使用。如今,全球企业每天的数字化交易额达数万亿美元。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央行也不得不紧跟时代潮流,并于2020年10月首次公布了发展数字欧元的计划。 其中,法国也处于较早开始央行数字货币测试的国家行列中,2020年5月,法国与该国兴业银行合作,成为首个在区块链上成功试用数字欧元的国家。去年7月,法国央行法兰西银行,公布了8名参加央行数字货币(数字欧元)测试的候选人名单,包括埃森哲(Accenture)、汇丰银行和兴业银行(societegenerale)等主流银行业巨头。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撰文指出,比较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战略考虑,前者更注重支付的个人隐私保护、系统安全和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等;而后者更希望通过数字货币增强金融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支付效率,增加流动性,增强本国货币主权等。换句话说,在未来的世界,随着技术的普及与价值交换的场域不同,在数字金融时代,货币存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编辑:文静)
上周缴税高峰期央行连续多日加大资金净投放力度,本周缴税时点一过央行恢复单日仅20亿元的“洒水”式投放,仅两日净回笼资金就超3000亿元。操作反转之快让市场直呼“意外”,但也反映出央行对市场短期流动性供给的鲜明态度——维持市场资金面的紧平衡,即市场真需要资金的时候自然会及时供给流动性,但资金需求高峰一过便会回笼多余资金,防范资金加杠杆带来的风险。 近期股市情绪高涨,市场对货币政策取向更加关注。央行流动性投放稍有风吹草动,哪怕是个别学者对货币政策、金融市场表达看法,也会牵动市场敏感的神经,并借由情绪的起伏放大股市的波动。 过度放大央行短期流动性操作对股债市场的影响,或许有市场博弈的目的。但从近几日市场资金利率走势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注意:银行间隔夜资金品种的加权平均利率(DR001)与7天期利率(DR007)不相上下,交易所的GC001利率甚至高于GC007。隔夜利率与7天期利率的“倒挂”,反映的是市场预期隔夜资金紧张的局面不会持续。 同时,从历年春节前的资金面变化情况看,春节前倒数第二周由于涉及跨节资金需求,届时才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中之重。在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的政策取向下,市场不必过于担忧央行节前的流动性供应规模。预计后续央行会通过重启14天期逆回购操作、提前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操作选项适度增加资金投放量,资金利率将随之下行至合意水平。 央行行长易纲昨日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视频会议时指出,将确保央行采取的政策是具有一致性、稳定性和一贯性的,而不会过早地放弃支持政策。但他也强调,未来货币政策会保持平衡,在支持经济复苏的同时,防止金融风险。这意味着,今年的流动性投放操作将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稳定杠杆率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双底线思维下资金供给将保持合理中性。因此,市场对资金面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的预期都没必要,市场利率将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中枢运行。
《金融时报》刊发文章引述专家观点: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义举认为,公开市场操作在春节前或将加大资金投放量以应对需求。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也认为,央行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预调微调,结合往年经验,尤其是临近月底和春节,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保持资金面平稳无虞。 1月28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临近月末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当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利率维持在2.20%。考虑到当日有2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净回笼资金1500亿元。 进入本周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结束了此前的“地量”操作,规模逐渐放量,但资金面维持净回笼的状态。叠加春节前一段时间流动性需求上升,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上升。1月28日隔夜Shibor报3.02%,7天期Shibor报2.98%,均较元旦前后水平出现明显上升。 流动性需求上升背后,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研究院研究员李义举表示,一是1月份是企业的缴税期,企业缴税行为将增加财政存款,根据历年数据来看,1月份财政存款一般会增加6000亿元以上。二是1月份是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集中投放时期,叠加我国经济正处于疫情影响后的快速恢复时期,企业信贷需求较为旺盛。三是春节将近,未来一段时间居民现金需求量也会逐步增加,以满足其消费或支付需求。 不过与往年相比,今年节前流动性需求是有所下降的。李义举认为,主要是2021年并未提前下达地方债额度,导致1月份债券供给量有所下降,降低了货币市场流动性的需求。另外,由于疫情反复的影响,大量居民将就地过节,这将降低居民取现需求。 公开市场净回笼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对此,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尽管近日央行逆回购缩量对冲到期量,但央行保持对冲操作,释放出央行在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尽管资金利率有所上升,但并未出现“恐慌”上升,显示市场整体还是处于紧平衡格局,月底和春节临近,央行节前将呵护资金面。1月28日上午,DR007下跌83个基点,说明货币市场流动性状况明显缓解。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流动性环境,周茂华表示,2020年4月特殊时期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料难再现。近几日资金面净回笼,传递出监管方面不愿意看到过度宽松流动性导致无序加杠杆套利和资产泡沫风险,引导市场降低局部非理性投机。 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夏丹认为,近期市场出现“股债双升+局部房价上涨”局面,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预期看好、总体流动性不缺。但资产价格较快上涨尤其是楼市局部快速升温可能引发资产泡沫担忧。央行在上周集中缴税期连续大额净投放之后,本周边际调整为净回笼,是公开市场操作相机抉择的表现。 李义举也认为,当前防风险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宏观杠杆率为270.1%,较2019年末提高10.07个百分点。这也是货币市场利率有所回升的一大背景。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基于此,周茂华认为,资金面也不会出现“断崖式”收紧,预计接下来央行将采取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从基本面看,中国宏观经济逐步恢复正常,但在全球疫情拐点未明确到来、经济复苏步伐不确定性以及全球主要央行仍在实施无限量宽松政策的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稳是主基调,有利于支持国内经济复苏。 李义举也表示,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同时更加侧重于结构性政策。包括在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延期的基础上,继续采用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短期从流动性来看,李义举认为,公开市场操作在春节前或将加大资金投放量以应对需求。周茂华也认为,央行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预调微调,结合往年经验,尤其是临近月底和春节,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保持资金面平稳无虞。
稳字当头、不急转弯、合理充裕犹在耳畔,在春节前,主动大幅收紧流动性显然不合常理。而就在1月29日,央行再度恢复净投放,是个好现象。 “央行持续净回笼是什么意思?”研究员发出灵魂一问。 稳字当头、不急转弯、合理充裕犹在耳畔,在春节前,主动大幅收紧流动性显然不合常理。 而就在1月29日,央行再度恢复净投放,是个好现象。 资金市场情绪持续紧张 资金面很久没像近几天这么受关注了。 研究员狂发报告: 来源:微信公众号 这一切,皆因为,资金利率紧出了熊市中也罕见的高度。 1月28日,上交所隔夜回购利率GC001最高上行至9.99%,加权平均利率升至6.398%。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DR001加权平均利率升至3.0487%,距常备借贷便利(SLF)隔夜利率3.05%仅差0.0013%。 1月29日截至11:44,DR001续涨22个基点,加权平均利率升至3.33%,超越SLF近30基点,一举突破利率走廊上限。 场内回购方面,1月29日上午,上交所回购利率波动较大,临近11时,GC001再现快速拉升,最高涨至8%,后出现回落,截至上午收盘报6.45%。 来源:Wind 1月28日,Shibor继续全线走高,其中隔夜品种大涨26BP至3.28%,继续与7天期品种倒挂。跨春节的14天品种也涨超20BP,报3.80%。 来源:Wind 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编制的资金市场情绪指数显示,最近市场情绪持续处于紧张或极紧张状态。 来源:Wind 央行到底什么意思? 不管是研报中,还是群里面,亦或者公号里,人们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来源:微信公众号固收彬法 从去年8月开始,央行一改净回笼姿态,连续5个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净投放,特别是,连续超额续做MLF,单月7000亿元、6000亿元、5000亿元、10000亿元、9500亿元,满是“浓浓的爱”。 就在上一周,面对税期高峰,央行还投了6140亿元逆回购,单周净投放5980亿元。 这才过了一周,2405亿元、780亿元、1000亿元、1500亿元,一连四天净回笼,纵然资金面已显著收紧。 央行到底什么意思?市场人士脑洞大开,机构研报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技术性因素使然——财政投放节奏和力度不易预测。例如,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张旭称,在我国,央行既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财政资金投放的相关安排,也无法把握财政投放的节奏,历史上时常有月末财政投放进度低于预期而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情况。 近几日,央行连续提示,临近月末“财政支出大幅增加”。从以往看,因月末财政支出增多,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更倾向于净回笼资金。 然而,这个月末不一般,处在春节前,而且资金紧,市场机构对财政投放的感受不明显。因此,更多人担心,资金紧张并非因为季节性、技术性因素,更多归于央行主动收紧的行为。 有人猜测,这是房地产调控措施的一部分,最近各地都在出台房价控制措施,比如上海、深圳、杭州,货币政策也要适度控制“水龙头”。 有人猜测,信贷需求旺盛,微观调研反馈信贷额度不能超过去年,这种情况下资金面不能太松,避免宏观杠杆率继续抬升。 有人猜测,前期回购余额大幅上行,央行加大资金利率波动性,以防止加杠杆行为助长资产价格泡沫。 “近期的房价、股市、大宗商品表现都表明流动性充裕甚至‘过剩’嫌疑,我们不要忘记‘千招万招,管不住货币都是无用之招’。”有卖方大佬如是说。 恢复净投放是个好现象 稳字当头、不急转弯、合理充裕犹在耳畔,在春节前,主动大幅收紧流动性不合常理。 特别是,短端利率突破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SLF利率,表明适时适度增加流动性供应,满足金融机构合理需求已经显得必要且迫切。 多数人相信,央行的操作将根据流动性形势变化而有所调整,资金面预计将会有所缓解。 江海证券研报指出,疫情还在反复,信用风险也难说已经明显缓和,基本面角度并不支持央行持续收紧流动性。加之即将面临春节期间的流动性需求,流动性收紧是有边界的。 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固收研究团队称,今年由于鼓励就地过节,加上疫情改变很多生活习惯,比如取现压力大为降低。预计下周央行仍会提前操作2月份MLF、OMO(7+14天);另外,从以往经验看,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也会在2月份。此外,SLF等也可以帮助央行控制资金面尾部风险。 国盛证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春节之前市场有大量流动性需求,从往年情况来看,央行会通过OMO、MLF以及CRA等多种工具投放1.5-2万亿的流动性,今年预计也不例外,而下周将是观察央行春节前操作的关键窗口。 1月29日,央行恢复净投放,是个好现象。29日,央行继续开展1000亿元逆回购,对冲到期的20亿元逆回购之后,净投放980亿元。 来源:人民银行官网
1月29日,市场有传言称央行上调SLF利率,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我们注意到了有关传言,这一传言完全不属实,人民银行已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 中证网讯1月29日,市场有传言称央行上调SLF利率,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我们注意到了有关传言,这一传言完全不属实,人民银行已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
春节后,预计DR007维持在2.2%中枢附近宽幅震荡的概率大,主因来自央行对流动性中性偏紧的把控。持续释放短端流动性会导致机构加杠杆意愿增强,使得债市杠杆率高企,与稳杠杆的金融稳定目标背离。我们预计DR007宽幅震荡将一直延续到三季度末。四季度随着经济增长及就业逐渐面临压力,货币政策存在边际转向宽松的可能性。 浙商证券(行情601878,诊股)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当前流动性的紧来自于之前意外的松,央行意在纠正市场前期对流动性过度宽松的预期,宽松行为结束后机构收缩的影响比央行大。当前货币政策以金融稳定为首要目标转向稳健中性,未来DR007仍然是短端流动性最重要的指标,央行所有的意图都会在其中,春节后DR007维持2.2%中枢宽幅震荡的概率大,一直延续到三季度末。未来央行政策调控,信用端比货币端更重要,一季度末是信用收缩重要观察期,大类资产的决定逻辑将转变为信用影响利率、估值,进而影响各大类资产。 流动性的紧来自于之前意外的松 1月中旬央行减量续作到期MLF及TMLF后,19日以来流动性骤然趋紧,DR007持续位于7天逆回购利率上方,1月27、28两日DR007和DR001均收超3%。我们认为近期流动性的紧来自此前意外的松,11月起央行意外宽松来自于11月“永煤”债事件之后,保障信用债发行,11月30日的2000亿MLF,12月中旬超量续作到期MLF等宽松操作均超市场预期,带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明显回落。而近期央行收紧意在纠正市场前期对流动性过度宽松的预期。一方面,1月信用债发行已显著改善,另一方面,11、12月债市杠杆率已有抬头,此时央行边际收紧纠正预期,而机构情绪进一步叠加,宽松行为结束后机构收缩的影响比央行大。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通胀哪个导致了收紧? 三个变量中,一定是稳定宏观杠杆率触发央行政策收紧。2020年10月易纲行长两次“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措辞已做了预期引导,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了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均标志着当前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货币政策以金融稳定为首要目标转向稳健中性。对于地产价格泡沫,我们认为仍存在城市间结构分化,2020年涨幅主要体现在一线城市,在因城施策的政策导向下,上海、深圳近期已出台相关调控政策,央行、银保监会建立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完善地产长效机制,总体看,抑制地产并非货币政策收紧的主因。对于通胀,我们预计央行核心关注的通胀指标CPI同比增速在2021年峰值出现在6月达到2.5%,较难成为牵制货币政策的首要因素。 金融稳定作为首要目标是否只管宏观杠杆率? 一定不是,金融稳定没有统一的定义,宏观杠杆率只是其中一方面,也包括金融市场的空转、套利等行为。如2016年央行缩短放长去债市杠杆,2017年货政报告连续三个季度持续强调落实防风险和去杠杆要求;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坚决遏制借隔夜资金加杠杆,2017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市场主体应不断增强流动性风险意识,科学规划流动性特别是前瞻安排跨季资金来源,“滚隔夜”弥补中长期流动性缺口的过度错配行为和以短搏长过度加杠杆的激进交易策略并不可取”,金融市场不规范及相关乱象也是金融稳定范畴之一。 稳增长和保就业带来的货币政策宽松确定性强,临时性宽松要防范央行反转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实行多目标制,在判断货币政策取向时只能抓主要矛盾,对央行最终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依据首要目标判断政策取向。一般情况下,当央行将稳增长、保就业作为首要目标时,采取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此时的宽松政策确定性较强,但若是出于短期维稳的临时性宽松,市场要防范央行反转。2020年11月起的宽松操作核心是从维稳信用债发行的角度出发,当时的经济增长明显处于过热状态,就业市场运行良好,属于央行临时性宽松。 未来DR007仍然是短端流动性最重要的指标,央行所有的意图都会在其中 央行将DR007作为核心的市场利率锚,DR007围绕7天逆回购政策利率波动,其以利率债作为质押品,最大程度消除了信用风险溢价,是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松紧状况的有效市场利率,我们提示,未来DR007仍然是短端流动性最重要的指标,央行所有的意图都会在其中。但是也需强调,DR007要看中枢,不能看高点,拉长时间线,一段时间的波动中枢更加体现央行政策意图,个别时点可能存在扰动因素。 春节后DR007维持2.2%中枢宽幅震荡的概率大,一直延续到三季度末 春节后,预计DR007维持在2.2%中枢附近宽幅震荡的概率大,主因来自央行对流动性中性偏紧的把控。持续释放短端流动性会导致机构加杠杆意愿增强,使得债市杠杆率高企,与稳杠杆的金融稳定目标背离。我们预计DR007宽幅震荡将一直延续到三季度末。四季度随着经济增长及就业逐渐面临压力,货币政策存在边际转向宽松的可能性。 一季度末,是信用收缩重要观察期,未来信用比货币更重要 我们认为未来央行政策调控,信用端比货币端更重要。2021年信贷、社融等实体部门负债端数据将经历压降的过程,一季度信贷需求旺盛,提示一季度末是信用收缩重要观察期,央行除了通过MPA考核(如调整其中个别参数)压低各银行广义信贷增速,可能还会增加月度窗口指导,我们大概率将看到3月信贷数据的明显回落。大类资产的决定逻辑将转变为信用影响利率、估值,进而影响各大类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