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自有一年的温度,一年自有一年的印痕。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伟大的中国人民顶风冒雪铿锵进击的姿势,必将永久镌刻在历史记忆深处。 这一年风雨如晦,这一年征途漫漫。开年未久,新冠病毒不请自来,肆虐人间,关山阻隔亲人难聚,交通中断友朋疏离,往来贸易频频受阻,世界经济遭受重创,文化交流近乎停滞,奥运盛会按下暂停键……到了年底,疫情幽灵变本加厉,多个国家又出现病毒变异,全球抗疫形势更加严峻。 这一年日月飞驰,这一年我们自强不息。在书写历史的大道上,我们同舟共济,并肩战斗,攻坚克难。面对复杂疫情,我们迎难而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发扬科学精神,把握客观规律,创造性地抗疫防疫,不但迅速地控制住疫情,而且还肩负起大国责任,科学规划、高效推进药物和疫苗研发,加班加点保障防疫物资供应,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样板。 疫情冲击了经济,影响了民生。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党中央果断应变,打出了“六稳”“六保”组合拳。财政减税降负,央行宽松货币,给实体经济送来了及时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如期兑现历史性承诺;新证券法出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平稳落地,资本市场迸发活力,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期完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 366个日夜,我们一手战病毒,一手稳经济,实现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的经济正增长,“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我们于危局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收获满满,也赢得世界点赞。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有了一年来夯实的坚实基础,有了奋斗中获得的对自己、对世界、对未来的崭新认识,新年迈向新征程,我们的目标将更加坚定,步履将更加稳健,成果也必将更加丰实。 新征程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形成,“卡脖子”难题有望突破,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将进一步增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将有更大作为。而促进公平竞争,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将取得新成果。 眼下正是寒冬时节,海外新冠肺炎疫情仍未走出至暗时刻,国内的疫情防控也不容丝毫松懈。团结一致、战胜疫情,让经济运行早日回归正轨,让百姓生活早日恢复常态,仍然是新一年里中国和世界的头等大事。我们首先要立足做好自己的事情,扩大战疫胜利成果,以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更大程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置身浩瀚时空,只有把命运紧紧相连,才能无惧艰险,坦然面对风霜雨雪。我们知道,冬天愈是严寒,春天就愈是温暖,没有春风融化不了的坚冰,没有人类战胜不了的疫情,没有团结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让我们挥别旧岁的背影,弹落身上的霜雪,敞开自信的胸襟,眺望新年的晨曦,迎接美好的春天。
日前,北京市交通委网站发布《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出租汽车行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出租汽车行业疫情防控有关工作。具体如下: 一、强化“四方责任”落实 巡游出租汽车企业、网约车平台公司要切实落实“四方责任”中企业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配备口罩、消毒液等必要的防护物品、设施,做好驾驶员培训和宣传教育,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按照要求采取相应防控措施,落实卫生健康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各项防控措施。 二、做好防控措施落实 巡游出租汽车企业、网约车平台公司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要落实到线上线下全体驾驶员,切实负起责任,进一步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健康监测,每日掌握并记录全部所属驾驶员体温状况和“北京健康宝”状态,监控并督促驾驶员落实口罩佩戴和车辆消毒通风等措施,督促从疫情发生地区回京人员落实隔离观察等措施,严防疫情传播。 (一)车辆消毒 1.重点区域:司机方向盘、座套、安全带、座椅、脚垫、后备箱等重点区域要每4小时消毒1次。若出现人员发热等情况,应立即对接触区域及设施设备进行消毒。 2.重点部位:车门把手、车窗升降按钮、后备箱按钮等重点部位要每运次消毒1次,驾驶员可随车携带使用醇类消毒湿巾对重点部位进行消毒。 3.消毒方法: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预防性消毒指引》。 (二)车辆通风 1.通风间隔:车辆通风时间间隔为每运次1次,优先开窗自然通风,确保空气流通和足够的新鲜空气供应。 2.空调使用:在室外温度和车速等条件适宜情况下,经乘客同意,可关闭车内空调,开窗通风;使用空调时,应当选择外循环模式。 (三)人员防护 1.口罩佩戴:驾驶员和乘客应全程佩戴口罩,对经劝阻后拒不佩戴口罩的乘客,驾驶员可以拒绝提供运输服务。 2.健康监测:驾驶员应当于每日发车前、收车后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和“北京健康宝”状态自查。 (四)运营管控 1.人员上岗:所有新入职驾驶员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于已入职驾驶员,企业要按防疫要求,做好核酸检测。 2.出京运营:不得出京至中高风险地区运营,巡游车企业要加强GPS监控,监测核查出京巡游车运营情况;网约车平台公司要采取技术手段,禁止网约车出京至中高风险地区运营。 3.信息登记:积极引导乘客使用非现金方式结算,后排入座,尽量减少直接或间接接触,对于使用现金支付的乘客,巡游出租驾驶员应使用“北京市出租车疫情防控乘客信息登记系统”手机程序进行信息登记。 三、加大检查监管力度 各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做好本辖区出租汽车行业的疫情防控工作。各出租汽车行业单位和个人违反疫情防控运营服务标准、未落实疫情防控企业主体责任、疫情防控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由相关执法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从重处罚。
核心观点: 1.庚子终逝,瘟病未销。环顾四海,疫情再度肆虐,病毒变异屡见不鲜。至暗时刻,疫苗乍现,绝境处似现明光。翘盼辛丑,经济或坦途或波折,皆与疫情相关。我国快进快出,来年修复空间几何?政策收敛转弯,经济扩张还能持续多久? 2.与第一波疫情不同,世界经济似已呈“免疫”特征,即确诊和死亡人数屡创新高但经济波澜不惊。缘于人类多方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明显递减。疫情复发改变的或只是经济修复的斜率而非趋势,这构成预见经济最重要的假设前提。 3.疫情冲击引致诸多尚未弥合的缺口:海外需求回升但供给未能跟上,供给缺口明显;国内服务消费改善但离常态仍有差距,需求缺口犹存。我国率先修复的生产能力、还未完成的自发修复进程,恰能弥补上述供需缺口,从而继续支撑经济。 4.展望新年,我国将继续填补海外供给缺口和国内需求缺口。叠加前期货币扩张和财政积极的滞后影响,经济或仍具备半年左右的扩张“惯性”。即使排除基数干扰,真实经济也未必羸弱。不过随着政策收敛,明年年中过后经济动能或将趋缓。 正文: 庚子终逝,瘟病未销。环顾四海,疫情再度肆虐,病毒变异屡见不鲜。至暗时刻,疫苗乍现,绝境处似现明光。翘盼辛丑,经济或坦途或波折,皆与疫情相关。我国快进快出,来年修复空间几何?政策收敛转弯,经济扩张还能持续多久? 一、疫情恶化,但经济改善? 与第一波疫情不同,世界经济似已呈“免疫”特征,即确诊和死亡人数屡创新高但经济波澜不惊。究其原因,各国封锁措施已更具针对性,需求刺激仍规模空前;此外,不少行业似较快适应线下办公向线上转变,供给韧性显著提升。 图1:经济已现“免疫”特征 数据来源:WIND,CEIC 二、缺口所在,即动能所在? 疫情冲击引致了诸多尚未弥合的缺口。海外来看,需求回升但供给未能跟上,供给缺口明显。尽管未来海外供给能力有望逐步修复,但微观证据表明,订单往往存在一定“粘性”,短期内不易迅速转移,我国出口仍能有所作为。 图2:填补海外供给缺口 数据来源:WIND,OECD 国内来看,疫情对民众某些消费习惯等影响或是永久性的,但参照历史上西班牙流感和亚洲流感等重大疫情的经历,整体服务消费回到疫情前可以期待。目前我国消费、服务业离常态仍有差距,该需求缺口或正是未来经济动能。 图3:修复国内需求缺口 数据来源:WIND 三、政策转向,则经济转向? 前期持续的社融扩张与贷款利率下行都似已现转折,政策退潮大势所趋。但历史表明,前期社融收缩与经济增长拐点之间,往往存在6个月左右的时滞。政策转向,并不必然意味经济立即转向。 图4:经济扩张有“惯性” 数据来源:WIND 展望新年,我国还将继续填补海外供给缺口和国内需求缺口。叠加前期货币扩张和财政积极的滞后影响,经济或仍具备半年左右的扩张“惯性”。即使排除基数干扰,真实经济也未必羸弱。不过随着政策收敛及经济扩张惯性消退,房地产动能有望回落,赤字率降低后基建走弱。明年年中过后,整体经济动能或将趋缓。 四、基本结论 一是与第一波疫情不同,世界经济似已呈“免疫”特征,即确诊和死亡人数屡创新高但经济波澜不惊。缘于人类多方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明显递减。疫情复发改变的或只是经济修复的斜率而非趋势,这构成预见经济最重要的假设前提。 二是疫情冲击引致诸多尚未弥合的缺口:海外需求回升但供给未能跟上,供给缺口明显;国内服务消费改善但离常态仍有差距,需求缺口犹存。我国率先修复的生产能力、还未完成的自发修复进程,恰能弥补上述供需缺口,从而继续支撑经济。 三是展望新年,我国还将继续填补海外供给缺口和国内需求缺口。叠加前期货币扩张和财政积极的滞后影响,经济或仍具备半年左右的扩张“惯性”。即使排除基数干扰,真实经济未必羸弱。不过随着政策收敛,明年年中过后经济动能或将趋缓。
1月4日公布的2020年1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录得53,虽较11月的十年来高点下降1.9个百分点,但仍显著高于荣枯线,显示疫情后经济恢复仍在持续。 这一走势与统计局制造业PMI一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12月制造业PMI录得51.9,回落0.2个百分点,为2020年第三高位,连续十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制造业运行继续改善,供给和需求均处高景气水平。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尽管较2020年11月略有下降,但分别连续第十个月和第七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企业反馈显示,产出与新订单总量增速虽然放缓,但仍属强劲。 外需方面,在海外疫情形势仍不明朗的背景下,国内出口需求稳步改善,使得新出口订单连续第五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工业金属涨价明显,制造业企业购进价格指数升至2018年1月以来新高,带动制造业企业出厂价格指数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值。企业反映原料尤其金属涨价,制造业平均投入成本大幅加速上扬,涨幅为三年来最强劲,导致制造商也上调产品售价。 成本压力导致企业对增加用工相对谨慎,部分企业采取削减成本措施,抑制用工扩张。2020年12月就业指数位于荣枯线附近,就业趋于平稳。 市场仍维持较高活跃度,库存相关指标保持稳健。采购量连续第八个月保持扩张,但扩张速度有所放缓;原材料库存继续保持增加,但增幅有所下降;产成品库存总体较2020年11月变化不大,但细分数据显示消费品库存略有增加,资本品和中间品有所减少。 在全球需求转强、疫情结束等预期因素下,制造业企业普遍相信未来一年产量将会超过目前水平。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高位略降,大幅高于荣枯线,亦略高于长期均值。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2020年12月,疫情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消退,预计后疫情时代经济的恢复还将持续数月。考虑到2020年上半年的低基数效应,未来半年宏观经济指标同比将更为强劲。与此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压力的增加以及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这对于疫情期间相关宽松政策的退出设计尤为重要。
“疫情”、“冲突”、“衰退”,贯穿2020的经济关键词 2020年的一切经济形势都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发酵的。截止2019年,全球经济已经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慢牛”行情中稳健前行了11个年头,虽然经历了欧债危机等中间插曲,但是不妨碍第二轮“大调和”时代的来临。在这轮经济扩张期中,全球每年的经济增长中有13%来自中国,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发动机。 而新冠疫情正是首先在中国大规模爆发。从1月份的武汉封城,到后来的全国居家令,一季度的经济活动断崖式下跌,-6.8%的同比增速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跌幅。这个外部冲击来得猝不及防,让本已处于下行期的经济曲线更加陡峭向下。第二季度-3.2%的同比增速让国民经济正式进入“技术性经济衰退”(连续两个季度的GDP增速为负)。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9%,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长约为6.5%(根据蒙格斯的模型估算),因此全年我国仍可完成2-2.5%的年增长,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而世界经济的生产总量预计萎缩4.3%左右。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国及时有效的防疫措施。 与中国的严防死守相比,国外的疫情明显失控,截至北京时间12月30日,全球已有超过8227万人感染,178万人因新冠肺炎丧生。其中灾情最为严重的是美国、欧洲、印度和巴西,前二者是发达国家,后二者是“金砖五国”的新兴市场国家。发达国家是是资本和先进技术的输出地,成为重灾区的欧美国家正遭遇流动性恐慌和极高的避险情绪,这导致他们的FDI输出在2020年前三季度缩水49%,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投入更是骤减75%,这对于深陷泥潭中的第三世界人民是灾难性的。即使欧美的疫苗能在2021年投放市场,按目前的生产效率,广大的新兴市场可能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疫情前景不容乐观。那时所造成的经济创伤可能是永久性的,毕竟这些国家的经济底子薄弱,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可以预见,蔓延的疫情虽然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但在经济层面上,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最深的受害者,世界的贫富差距再度被拉大。 如果说“疫情-衰退”组成了2020年的明线,那么“冲突-衰退”就是这部年度大戏的暗线。贸易争端、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霸权政治、单边主义、逆全球化大行其道。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特朗普、约翰逊等一干极端政客的所为。蒙格斯从来不认为个别政客有能力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一切经济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可以追根溯源的。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依靠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红利,发挥其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开始和昔日的霸主国家们分庭抗礼,尤其是在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上建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危及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开始回撤资金,甚至不惜以“卡脖子”的方式切断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流动。而这些以往隐蔽的较劲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全都表面化了,现在已经成为了公开对抗。 2021年,在不确定性中摸索前行 “疫情”、“冲突”、“衰退”依然是贯穿2021年的主线,同时它们会升级、交错、相互作用,让全球经济更加无序。归纳起来,这就是“不确定性”。 疫情方面,病毒在欧洲已经出现变异,疫苗的普及能赶得上病毒的传播吗?有些经济评论者认为我们正经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蒙格斯并不赞同。在长达11年的经济上升期中,我们并未经历如互联网泡沫、次贷市场泡沫等非理性扩张,经济基本面大致稳定,金融市场也不存在重大的系统性漏洞。新冠疫情作为预期外的非经济因素,却让经济体进入了“休克”状态:封锁、隔离、保持社交距离,这些政策直接降低了经济活动的密集度。当健康的生命体进入休克,只要措施及时到位,就能恢复活力。中国在下半年的经济复苏已经为世界提供了佐证。但是如果休克长期无法得到救治,那么就会危害正常的机能。如果疫情再持续蔓延数年,那么原先健康的经济基本面就会受损,这种损伤可能是直接的,比如经济活动由于封锁而减少,也可能是间接的,比如世界各国出于对中国垄断医疗设备制造的忌惮,开始弱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而一旦这些结构性的伤害形成,那么全球经济就有可能进入一个黑暗而漫长的寒冬期。 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21年的全球经济会实现V型反弹,例如IMF预测2021年的全球经济增速为5.2%。蒙格斯认为,这样的预测过于乐观,经济未来的走势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考虑到迄今为止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并且开始变异,而新研制的疫苗的有效性还未经过实际检验并且产能无法保证,2021年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消失是小概率事件。根据蒙格斯的模型测算,未来全球经济的趋势更接近大U字型(在底部长期停留)或耐克型(恢复缓慢且漫长),而哪种趋势将最终实现也取决于疫情延续的时间。蒙格斯的模型预测2021年全球的经济增速仅为3.5%。 冲突方面,随着拜登政府的上台,大选的不确定性已经落幕,但不代表各类冲突也随之消失。拜登政府很可能会回归多边贸易的框架内,也可能利用多边主义策略对中国实施进一步压制,美国对华的遏制在总体战略上很可能延续特朗普政府,这其中包含了大国之间的博弈,不是靠某个政党的上台就可以填补这个沟壑的。这点可以从大选之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升至历史最高位看出。围绕着疫情,中美关系、英国脱欧、中东形势、俄罗斯与北约的竞争,这一幕幕都充满不确定性,都存在着激化的可能,全世界都在观望,这也是黄金、发达国家国债等传统避险工具高位震荡的主要原因。 中国要有新的定位和长远的布局 根据蒙格斯的模型估算,我国在2021年的经济增长有望达到8%以上,这并非意味着我们的潜在GDP存在上升势头,更多是因为2020年的GDP基数较低。我们早已不再盲目地追求GDP数字了,我们更多注重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新基建,都是在为质量型经济发展铺路。因此,在抗疫的下半场——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我们应优先关注结构性的均衡特征。 截止目前,本轮复苏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成为主要动力,分别为GDP增长贡献了5.0和2.6个百分点。这两大支柱行业也是固定投资完成额恢复最快的:第一季度它们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8.1%和-30.5%;而到第三季度,它们的累积同比增速已经达到3.8%和0.2%。导致房地产投资复苏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开发商融资渠道改善和货币政策的放水,而导致基建投资信心恢复的主要原因则是宽松的财政政策。2020年中央政府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累积发行1.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制造业和消费行业的复苏乏力。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值分别为-4.4%、-2.3%和1.7%。国内需求降低,外贸出口受阻是制造业萎靡不振的直接原因,制造商倾向于使用既有产能来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增加投资,因此前三季度制造业的固定投资完成额的同比增长为-6.5%。由于造血能力下降,制造业原本的部分优质资产开始沦为不良资产,制造业向银行的借贷也呈现不良贷款高企的现象。根据蒙格斯建立的行业风险监测体系,除酒、饮料、农副食品等快消类制造行业外,传统的制造业,如汽车、机械、服装等,都已亮起红灯。 从宏观调节的角度看,重整消费应该是工作重心。2019年,消费贡献了全国55%的GDP,消费不兴,经济不兴!蒙格斯的观点认为,过于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对经济有错误的引导作用。货币的放水,主要推高了资本的价格,如股市和楼市,深圳千万“刚需房”就是例子。而财政过松,让紧缺的社会流动资源向过度扩张型投资聚集,比如房地产和重置式基建。过度投资对有效消费有挤出效应,这是经济学的共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并没有真正解决就业和劳动人民的实际工资低的问题,而这群基数庞大的劳动者才是消费的有生力量(边际消费值最高)。因此,2021年的政策引导应着重稳就业和稳物价,增加中低收入群体对未来工作稳定性和工资增幅的预期值。 另一点阻碍经济恢复速度的因素是我国的实际利率太高。我国现有国债的平均收益率为3.3%,核心CPI值为0.5%,实际利率高达2.8%,而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已普遍施行零利率或负利率。实际利率虚高,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2021年的另一个宏观审慎政策的重点或许是通过基准利率调节、公开市场操作,配合上必要的外汇调节,降低市场对未来长期利率走势的预期,从而给利率曲线以下探的空间。 总结 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疫情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它依然萦绕在人们的生活中。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经济活动的轨迹,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天地互联,使信息、资金、技术、劳动力的交流逐渐摆脱了国家、区域的束缚,这本该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大融合”时期。而新冠疫情正逐步将“大融合”变成“大隔离”,国与国之间交流减少了,区域和区域之间也不再频繁地联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降低了,生怕一个不小心这致命的病毒就钻进了身体。我们尚不敢定论疫情将引起另一个大萧条,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正悄然地改变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从而改变经济发展的轨迹。随之而来的是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唯有拥抱不确定性,在不可预测的经济迷雾中寻找些许亮光,运用好手中的政策工具,在暴风雨后重新定位已经偏离航线的经济巨轮。 愿病毒和厄运远离,愿太平和繁荣重临,愿我们都能一扫2020年的阴霾,沐浴在2021年金灿灿的阳光之中!
12月23日,由公益时报主办的“2020中国公益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公益年会以“社会公益的绽放时代”为主题,对品牌美誉度良好、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积极向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理念超前的优秀企业进行了表彰。龙光集团(03380.HK)凭借在精准扶贫及抗击疫情中的优异表现,荣获“年度公益企业奖”。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带来新的挑战。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还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一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龙光以“责任筑城,臻心建家”为品牌发展理念,在致力于构建美好生活的同时,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持续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探索有效的扶贫模式,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贡献力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龙光还专门成立了龙光慈善基金会,聚焦扶贫、教育、社区、志愿服务等板块,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迄今已开展公益项目200余个,公益足迹遍及全国20余城,捐赠达8.5亿元。其中,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龙光第一时间启动捐赠程序,联合龙光慈善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援湖北、广东等相关地区用于疫情防控工作,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肯定。
回望过去的366天,好像很难找到一个词来精确地形容这个充满意外的2020年。 这一年我们邂逅了许多只黑天鹅,也无数次见证历史。疫情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跌宕起伏间,几家欢喜几家愁。从武汉封城到美股四次熔断,从原油暴跌到比特币、黄金大涨,从中美摩擦到RCEP,从华为被围阻到双循环……这一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段历史,难以忘怀。 站在新旧年的交替之际,关于2020年的资本市场,让我们一起用10个关键词,来回顾波谲云诡的一年! 01 疫情 2020年1月11日,在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到两周后,北京通报了首个致死病例。 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到了3月,这场疾病被确认为大流行病,肆虐全球。一个月后,全球一半人口被封锁,各国政府手忙脚乱地阻止疫情传播。 这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截至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累计近8464万例,死亡人数近184万例。经济停滞、企业破产、集体失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经济将萎缩4.4%,这场疫情堪比1929年大萧条的大危机。 直到2020年结束,全球疫情危机还在继续,经济复苏之路依然阴云密布。 02 牛市 疫情肆虐,各国为了缓解防控封锁带来的经济衰退和破产失业潮,纷纷出台大规模的救助计划,俗称:放水。 美联储3个月放水超3万亿美元,换用“平均目标通胀制”,维持长期零利率环境;日本三轮救济+刺激计划,累计向市场投放2.9万亿元;12月,欧洲议会同意欧盟的1.8万亿欧元刺激计划,并推出价值7500亿欧元的复兴基金计划…… 疫情之下,2020年全世界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流动性最宽松的金融环境,加之实体经济难以启动,资金大量流入资本市场,将股市一步一步抬至巅峰。 截止到年末,美国三大指数屡创新高,其中纳斯达克指数当年累涨43%;日经225指数创近30年新高,累涨16%;韩国综指涨32%,创历史新高;就连放水最少的中国,A股也在7月份有一波小牛市,创业板指年内涨幅64%,创近5年的新高。 03 拜登 2020年还是美国大选之年,原本万无一失能够连任的特朗普受疫情应对不力的影响,在大选中落败,77岁的民主党候选人、原奥巴马政府副总统乔·拜登以306票选举人票当选美国下一任总统。 11月24日,拜登在接受NBC电视台采访时,讲述了他就职后100天的执政计划,内容包含税率改革、移民政策、抗击新冠、改善气候环境等政策举措。因为其极力主张发展基建和清洁能源,胜选后美股港股A股的光伏发电、风电等概念迎来一波热潮。 对中国而言,公然封杀华为Tiktok等出海中企、限制中国购入芯片的特朗普下台,换一个传统政客对话,大部分专家认为至少有利于修复中美表面的裂痕,让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04 注册制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大幕开始启动。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上市仪式在深圳举行。 从审批制向注册制转轨,说到底就是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将资本的“审核权”从证监会转到市场主体,包括交易所和各类中介。其实也是一个从“人治”向“依法治市”转变的过程。 理想状况下,注册制全面落地后,A股股价重新寻锚定价要分三步:理性化(理性回归)——港股化(价值回归)——美股化(专业回归)。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在现实中可能会有较大的偏离。 05 人民币 2020年是人民币疯狂升值的一年。从5月下旬开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路下行,从7.14连续突破7、6.5的大关。截止到上一个交易日结束,报6.533点,人民币累计升值8.46%。 核心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即使复工复产,成为当年全世界唯一的经济正增长国家;第二、美联储实施大幅宽松政策,年末罕见胶着的美国大选进一步拖累美元指数,中美利差持续走扩;第三、我国金融领域顺势加速对外开放,人民币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持续上升。 换句话说,人民币的大涨,源于——全世界都在疯狂印钱的时候,中国在认认真真地搞生产。 06 芯片“国产替代” 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一项新规定试图“切断”对华为的芯片供应,要求使用美国软件和技术的半导体供应商在向华为出售产品之前,必须获得美国政府发放的许可证。 8月1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升级禁令,全面封杀华为向第三方采购芯片。 面对芯片断供的威胁,敲响了科技产业的警钟,由此掀起一股芯片国产替代的浪潮,力争摆脱外部的绝对控制权,也因此,中芯国际从受理到上市用时不过46天,堪称“闪电侠”。 资本市场上,也迎来了一波芯片炒作的风口。 但到目前为止,这一块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华为为了应对制裁,已经将荣耀拆分出售,汽车制造商也被芯片缺货的波及,生产受到限制。 07 双循环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政治局常委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后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被认为是国际经济不稳定的大趋势之下深耕国内需求的主要战略转向。 从结果来看,催生了过去下半年的“大消费”行情。 据统计,2008年以后,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左右。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第一大经济体;此外,过去每年30%的市场扩张在中国。 在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的背景之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深耕国内这块大市场是自然而然的,不管外部有什么不确定性,双循环的战略至少能够保证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 简而言之,“保3争7”。 08 信用债违约潮 2020年10月下旬以来,由于疫情期间放水带来的货币宽松黄金,企业因资金成本降低而过度借债加杠杆,而随着央行和政府开始收紧流动性、定调宏观去杠杆,融资环境恶化加之债券大量到期,导致违约事件频发,打破了历来刚性兑付的神话。 从沈阳盛京能源两只存续PPN违约、青海国投永续延期,到华晨私募债违约、紫光集团不赎回“15紫光PPN006”,再到双11当天永煤控股的实质性违约,接连重创了信用债市场。 整体来看,本轮违约潮中,国企占据半壁江山,违约规模为259.1亿元,已超过民企规模258.7亿元。1200多亿规模的违约债券中,AAA级企业的违约规模占比已接近50%。涉及的主要行业从周期性产能过剩的行业向房地产、消费、金融等多行业全面扩散。 09 反垄断 2020年是反垄断的大年,无论国内外都展开了对巨头们的权力限制。 从社区团购的营销模式被官方批评之后,国内掀起了一波反垄断的浪潮。先是12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三起未依法申报的投资收购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4日,市场监管总局调查组进驻阿里,就“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开展调查;30日,美团因取消支付宝渠道遭遇反垄断诉讼,被法院受理审查……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12月18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为2021年的重点工作任务,这将反垄断的意义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层面——反垄断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针对几家互联网巨头,而是为了完善市场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内的反垄断虽然才刚刚上手,但预计将会是接下来两三年的一个主旋律。 10 机构抱团 回到股市,2020年是中国的“价值投资”大年,机构依旧完胜散户。同时,全年沪深300上涨24%,创业板上涨65%,但全年有近2000只股票下跌,占比接近50%,A股市场从未有过如此极端的分化。 疫情导致的全球大水漫灌、高层大力发展专业投资机构、注册制导致股票供给增多和退市公司增加、优质公司稀缺、多数新股上市一步到位等,众多宏观和微观因素交织在一起造就了2020年的分化格局。 从半导体,到白酒、医药、新能源车、光伏,板块轮换行情之中,抱团投资和投机相互交织,完成了对散户的一次次的围猎。 随着注册制的进一步推进,散户加速出局,机构、外资、国家队等大资金对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抱团核心标的这个现象,大概率还会长期持续下去。 结语 2020年,堪称无奇不有,时常会发生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投资者每天都在“见证历史”。 但总归,这个世界是在慢慢变好的,毕竟A股离3500点就一步之遥了…… 风风雨雨的2020年即将过去,实“鼠”不易;新的2021年来临,希望“牛”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