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天大的事很少有人管,现在大事小事争着管,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越来越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说起新变化,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马路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勇杰感慨地对记者说,他们围绕“党建+服务”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民呼我应的“96771”“幸福密码”,打开了服务群众的“幸福之门”。 “居民们之间都是家长里短的事,多跑腿、多动嘴,很多问题都容易解决。”在马路街社区,辖区有多少空巢老人、伤残家庭、优抚住户,马路街社区居委会主任李亚辉心里门儿清。 辖区开发大厦有一名独居的92岁老人姜春凤,每年过生日,李亚辉都会提着蛋糕带着居委会工作人员为老人祝寿。李亚辉说,时间长了,老人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像姜春凤这样的空巢老人,在马路街街道还有很多。”张勇杰告诉记者,为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他们探索实施了“民呼我应96771”工作法。首先是当好走访员,空巢、伤残、特扶、优抚等家庭以及困难党员、工商业户、乡贤能人、重点人员、辖区单位“9必访”。 除了走访员的“9必访”,还必须当好信息员,设施损坏、环境污染、房屋租赁、违章建筑、出行困难、风险隐患“6必报”;当好服务员,突发事件、邻里纠纷、群众诉求、就业帮扶、协商议事、志愿服务、网格巡查“7必到”;当好志愿者,红色党员队、蓝色平安队、金色童年队、绿色环保队、橙色文化队、白色医疗队、银色夕阳队“7色光”。 96771,一条热线电话连万家。“现如今在马路街辖区,这个电话的知晓率已达90%以上。”马路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会君告诉记者,通过一条热线,让居民有话直说,让热线变成办民事线、解民需线、暖民心线,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强化“智慧党建+管理+服务”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现在越来越多的辖区热心人士加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之中,仅志愿者队伍就有48支2600余人。”张勇杰对记者说,依托96771工作法,将管理和服务延伸到了社区每个角落,构建了“组织全覆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方位”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96771”这组数字已逐步成为马路街街道5个社区3万居民心中的“幸福密码”。漯河市委书记蒿慧杰说:“社区管理要坚持党建引领,用好用活党员‘双报到’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发挥志愿者服务作用,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提出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支持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以下为《意见》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 国办发〔2020〕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以下简称健身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公共服务职能,是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必然要求。为推进健身设施建设,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促进工作。争取到2025年,有效解决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瓶颈问题,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高效,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合理,健身环境明显改善,形成群众普遍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顶层设计 (一)摸清底数短板。各地区要抓紧启动本地区健身设施现状调查,评估健身设施布局和开放使用情况,对照相关标准规范和群众需求,摸清健身设施建设短板。与此同时,要系统梳理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 (二)制定行动计划。各地区要结合相关规划,于1年内编制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各年度目标任务,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增加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对确有必要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要从严审批、合理布局,兼顾社区使用。 (三)规范审核程序。各地区在组织编制涉及健身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划时,要就有关健身设施建设的内容征求同级体育主管部门意见;在审查审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时,要按照国家关于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严格把关。对于已建成交付和新建改建的健身设施,要严格用途管理,防止挪作他用。 三、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四)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各地区在不影响相关规划实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前提下,可应社会主体申请,提供城市空闲土地建设健身设施,并可依法按照兼容用途、依据地方关于临时建设的办法进行管理。 (五)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鼓励依法依规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建设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应急避难(险)需要。在不妨碍防洪、供水安全等前提下,可依法依规在河道湖泊沿岸、滩地建设健身步道等。 (六)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鼓励各地区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土地,租期不超过20年。以先租后让方式供地的,健身设施建成开放并达到约定条件和年限后,可采取协议方式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出让的土地应继续用于健身设施建设运营。对按用途需要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依照有关规定办理。依法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实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招标拍卖挂牌程序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 (七)倡导复合用地模式。支持对健身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功能整合。在不改变、不影响建设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复合利用土地建设健身设施,通过与具有相容性用途土地产权人达成使用协议的方式促进健身设施项目落地。在养老设施规划建设中,要安排充足的健身空间。 四、提升建设运营水平 (八)简化审批程序。各地区要加大健身设施建设审批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协调本地区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体育、水务、应急管理、园林、城市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简化、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健身设施项目审批效率。 (九)鼓励改造建设。各地区要统筹体育和公共卫生、应急避难(险)设施建设,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战两用改造,在公共体育场馆新建或改建过程中预留改造条件,强化其在重大疫情防控、避险避灾方面的功能。有关改造应符合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具体要求由体育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等部门另行制定。支持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馆、装配式健身馆。“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十)落实社区配套要求。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新建小区实际和应急避难(险)需求配建健身馆等设施。社区健身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居住小区,要紧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建设社区健身设施。不具备标准健身设施建设条件的,鼓励灵活建设非标准健身设施。 (十一)支持社会参与。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室外健身设施在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由各相关方协商依法确定健身设施产权归属,建成后5年内不得擅自改变其产权归属和功能用途。社会力量可申请利用尚未明确用途的城市空闲土地、储备建设用地或者已明确为文化体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块建设临时性室外健身设施,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且不能影响土地供应。 (十二)推广委托运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规范委托经营模式,编制和推广政府委托社会力量运营公共体育场馆示范合同文本。鼓励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筛选运营团队,鼓励将公共体育场馆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工作委托社会力量承担,提高运营效率。 (十三)推动设施开放。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支持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在政策范围内采取必要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区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本地区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充分挖潜利用现有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对开放程度低、使用率低、服务对象满意度低的,要求其限期整改。加强对公共场所室外健身器材配建工作的监管,确保健身设施符合应急、疏散和消防安全标准,保障各类健身设施使用安全。 (十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方要积极执行场馆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建立完善预约制度,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手机客户端、官方网站、电话等多种渠道开放预约并做好信息登记,确保进出馆人员可追溯,并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及时调整入馆限额。对开放式室外健身设施,其管理者要进行必要的人流监测,发现人员过度聚集时及时疏导。 五、实施群众体育提升行动 (十五)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体育总局要加强统筹指导和顶层设计,结合开展“我要上全运”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打造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国社区运动会”,充分发挥社区体育赛事在激发拼搏精神、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项目推动和综合保障,激发社区组织协办赛事活动的积极性,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体育俱乐部承办社区体育赛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承接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和培训项目。赛事组织方要严格落实防疫等安全管理要求,制定相关预案。 (十六)推进“互联网+健身”。依托现有平台和资源,委托专业机构开发基于PC端、移动端和第三方平台的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集成全国公共健身设施布局、科学健身知识、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等内容,实现健身设施查询预订、社会体育指导员咨询、体育培训报名等功能,并作为“全国社区运动会”的总服务保障平台。依托该平台,运用市场化方式打造“全国社区运动会”品牌,鼓励各地区正在开展或拟开展的线上、线下社区赛事活动自愿加入平台,为相关活动提供组织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撑,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十七)推动居家健身。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健康中国行动系列工作中大力推进居家健身促进计划,鼓励各地区与线上运动平台合作开办居家健身课程。鼓励体育明星等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健身直播活动,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激发群众健身热情。 (十八)夯实组织人才基础。各地区要加快制定完善社区体育相关标准和制度规范。培育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 体育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落实本意见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台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贯彻落实本意见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做好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抓紧细化健身设施规划、用地、开放运营等政策和标准,完善开展社区体育和居家健身的措施,指导地方做好有关工作。各地区要将健身设施规划建设、开放利用和开展群众体育纳入重点工作安排,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提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具体贯彻落实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 2020年9月30日
[摘要]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支持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在政策范围内采取必要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区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本地区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提出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支持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以下为《意见》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以下简称健身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公共服务职能,是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必然要求。为推进健身设施建设,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促进工作。争取到2025年,有效解决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瓶颈问题,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高效,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合理,健身环境明显改善,形成群众普遍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顶层设计 (一)摸清底数短板。各地区要抓紧启动本地区健身设施现状调查,评估健身设施布局和开放使用情况,对照相关标准规范和群众需求,摸清健身设施建设短板。与此同时,要系统梳理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 (二)制定行动计划。各地区要结合相关规划,于1年内编制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各年度目标任务,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增加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对确有必要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要从严审批、合理布局,兼顾社区使用。 (三)规范审核程序。各地区在组织编制涉及健身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划时,要就有关健身设施建设的内容征求同级体育主管部门意见;在审查审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时,要按照国家关于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严格把关。对于已建成交付和新建改建的健身设施,要严格用途管理,防止挪作他用。 三、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四)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各地区在不影响相关规划实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前提下,可应社会主体申请,提供城市空闲土地建设健身设施,并可依法按照兼容用途、依据地方关于临时建设的办法进行管理。 (五)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鼓励依法依规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建设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应急避难(险)需要。在不妨碍防洪、供水安全等前提下,可依法依规在河道湖泊沿岸、滩地建设健身步道等。 (六)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鼓励各地区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土地,租期不超过20年。以先租后让方式供地的,健身设施建成开放并达到约定条件和年限后,可采取协议方式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出让的土地应继续用于健身设施建设运营。对按用途需要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依照有关规定办理。依法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实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招标拍卖挂牌程序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 (七)倡导复合用地模式。支持对健身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功能整合。在不改变、不影响建设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复合利用土地建设健身设施,通过与具有相容性用途土地产权人达成使用协议的方式促进健身设施项目落地。在养老设施规划建设中,要安排充足的健身空间。 四、提升建设运营水平 (八)简化审批程序。各地区要加大健身设施建设审批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协调本地区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体育、水务、应急管理、园林、城市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简化、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健身设施项目审批效率。 (九)鼓励改造建设。各地区要统筹体育和公共卫生、应急避难(险)设施建设,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战两用改造,在公共体育场馆新建或改建过程中预留改造条件,强化其在重大疫情防控、避险避灾方面的功能。有关改造应符合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具体要求由体育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等部门另行制定。支持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馆、装配式健身馆。“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十)落实社区配套要求。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新建小区实际和应急避难(险)需求配建健身馆等设施。社区健身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居住小区,要紧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建设社区健身设施。不具备标准健身设施建设条件的,鼓励灵活建设非标准健身设施。 (十一)支持社会参与。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室外健身设施在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由各相关方协商依法确定健身设施产权归属,建成后5年内不得擅自改变其产权归属和功能用途。社会力量可申请利用尚未明确用途的城市空闲土地、储备建设用地或者已明确为文化体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块建设临时性室外健身设施,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且不能影响土地供应。 (十二)推广委托运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规范委托经营模式,编制和推广政府委托社会力量运营公共体育场馆示范合同文本。鼓励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筛选运营团队,鼓励将公共体育场馆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工作委托社会力量承担,提高运营效率。 (十三)推动设施开放。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支持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在政策范围内采取必要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区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本地区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充分挖潜利用现有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对开放程度低、使用率低、服务对象满意度低的,要求其限期整改。加强对公共场所室外健身器材配建工作的监管,确保健身设施符合应急、疏散和消防安全标准,保障各类健身设施使用安全。 (十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方要积极执行场馆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建立完善预约制度,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手机客户端、官方网站、电话等多种渠道开放预约并做好信息登记,确保进出馆人员可追溯,并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及时调整入馆限额。对开放式室外健身设施,其管理者要进行必要的人流监测,发现人员过度聚集时及时疏导。 五、实施群众体育提升行动 (十五)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体育总局要加强统筹指导和顶层设计,结合开展“我要上全运”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打造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国社区运动会”,充分发挥社区体育赛事在激发拼搏精神、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项目推动和综合保障,激发社区组织协办赛事活动的积极性,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体育俱乐部承办社区体育赛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承接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和培训项目。赛事组织方要严格落实防疫等安全管理要求,制定相关预案。 (十六)推进“互联网+健身”。依托现有平台和资源,委托专业机构开发基于PC端、移动端和第三方平台的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集成全国公共健身设施布局、科学健身知识、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等内容,实现健身设施查询预订、社会体育指导员咨询、体育培训报名等功能,并作为“全国社区运动会”的总服务保障平台。依托该平台,运用市场化方式打造“全国社区运动会”品牌,鼓励各地区正在开展或拟开展的线上、线下社区赛事活动自愿加入平台,为相关活动提供组织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撑,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十七)推动居家健身。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健康中国行动系列工作中大力推进居家健身促进计划,鼓励各地区与线上运动平台合作开办居家健身课程。鼓励体育明星等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健身直播活动,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激发群众健身热情。 (十八)夯实组织人才基础。各地区要加快制定完善社区体育相关标准和制度规范。培育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 体育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落实本意见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台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贯彻落实本意见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做好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抓紧细化健身设施规划、用地、开放运营等政策和标准,完善开展社区体育和居家健身的措施,指导地方做好有关工作。各地区要将健身设施规划建设、开放利用和开展群众体育纳入重点工作安排,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提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具体贯彻落实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 2020年9月30日
9月27日,家乐福加入苏宁整整一周年,其商业定位从“一站式购齐”向“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一站式购齐”转变,围绕商品、店面、供应链和到家业务展开了“四大升级”。 这种“四大升级”正在迎来更多验证的机会。9月30日,家乐福五家店同一时间开门纳客:成都新都店、淮安金湖店、沈阳苏宁屯店;北京八里庄店重装开业;而位于上海的社区生鲜店则是家乐福首创业态。家乐福中国CEO田睿表示,“未来家乐福的门店业态规划是1+2+1。1是社区生活中心,即大卖场的迭代版,2是指标超和精选店,最后一个1代表社区生鲜店”。 家乐福深耕细作会员群体 据悉,在家乐福的版图规划中,“1+2+1”排兵布阵的背后逻辑其实是用户消费场景的“远中近场”和商圈布局。远场的社区生活中心辐射半径3-5公里,中场的社区标超和精选店分别匹配社区和商圈,辐射半径1公里至2公里,近场的社区生鲜店,立足于用户的家门口,辐射半径0.5公里至1公里。 其中,精选店作为家乐福的全新业态,今年4月在重庆开出第一家店,目前已发展至10家。9月30日开业的沈阳苏宁屯店以及重装开业的北京八里庄店均为精选店,面积4000平左右,主打进口、网红商品,为城市新中产、年轻人群营造充满活力的潮流生活消费场景。 4月底开业的“家乐福精选”重庆美联店成为当地市民的焦点。开业当天,人潮涌动。据家乐福官方数据透露,当天销售额突破200万,到家订单突破1500单。 社区商圈是家乐福的发展重点。“家乐福精选”选址于商圈,辐射的是1.5公里至2公里的社区,目标人群是新中产阶层和年轻群体,他们对店面形象、购物体验、商品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 数据显示,家乐福近5000万会员中,三份之一是新中产阶层,可以说,“家乐福精选”门店的开业,是对会员的深耕细作。 苏宁全场景零售生态圈加持 家乐福方面介绍,公司与民生类商品的生产制造商,尤其是头部品牌有悠久的合作关系,始于2007年的生鲜直采模式如今已联结600多家农业合作社;全球购模式则专攻零食、酒水、调料等分类。可以说,家乐福现有的供应链基础,为精品超市提供了相当庞大的选品池,并且对国内大牌的高端新品,家乐福有着近水楼台的选品优势。 与此同时,家乐福的商品池基于数据分析进行品类汰换,淘汰低效商品,引入新品。田睿表示,“今年家乐福引入2000支网红商品,在门店销售的情况非常不错。”这些新品为精品超市提供了新鲜的“时尚血液”。 苏宁致力于打造全场景的智慧零售生态圈,旗下各产业在协同获客、相互导流效果显著。家乐福精选店的选址定位在大型购物中心内,苏宁广场成为首选。例如,家乐福苏家屯店位于同期开业的苏宁易购广场,该广场汇聚苏宁影城、苏宁易购电器店等自有品牌产业,一站式的购物娱乐生活体验也满足了市民的全方位消费需求。 随着中国零售业发展的日新月异,用户的消费需求趋向多变、分层,对一站式购齐提出新的要求,家乐福经过一年的思考和摸索,重新定义实体店的千店千面,重塑能够满足用户多层次的、多场景需求的一站式购齐。依托苏宁全场景的智慧零售生态圈,共享供应链优势,提升品牌价值,家乐福将带给消费者全新的购物体验。
9月25日,旭辉领寓全国首个租赁社区——柚米社区上海浦江华侨城店正式启幕。 作为旭辉领寓旗下首个集居住、办公、商业、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型租赁社区,上海华侨城柚米社区地处闵行区浦江镇核心区位,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占地面积超过6.3万平方米,由8栋楼宇组成,包括2栋商办楼、1栋独立办公楼及5栋公寓楼。其中5栋公寓楼为旭辉领寓自持,是旭辉领寓迄今为止全国已开业体量最大的项目。公寓部分体量超1800套,第一批822套房源先行入市,预计全部开业入住后社区总人数可达4000人。自今年7月开放以来,项目入住率已超70%。 2019年,旭辉领寓推出“轻重并举,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并坚定不移地聚焦综合型租赁社区业务。旭辉领寓CEO张爱华表示,一个好的社区应该具备八个维度的要素:多元化的客群、多元化的产品、多元化的服务、千人以上的体量、完善的商业配套、社交空间(庭院和公区)、IOT智慧平台以及社群。未来,旭辉领寓将始终坚持“以客户体验为核心”,以华侨城柚米社区为蓝本,持续打造更多兼具产品力和社群力的大社区。 2020年是旭辉领寓成立四周年。目前,旭辉领寓旗下项目布局全国18座城市,已拓房源逾74400间,开业房源28730间,服务近20万人次。(完)
商报讯 为进一步加强巡防绿色理念,有效减少出行碳排放,切实提升军民共建的合作基础和能力建设。近日,驻浙空军某部与青桔单车开启“军民合作”新模式,共享单车作为巡防装备正式加入空军。同时,为深入开展拥军爱军和社区共建活动,杭州青桔向江干区明月桥社区也捐赠了一批定制版青桔单车,作为工作人员日常通勤使用。 捐赠仪式上,双方就绿色骑行、安全宣传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共倡共享、低碳、环保、节能的绿色出行新方式及安全理念。在装备空军基地和街道社区后,巡防人员可以快速灵活对所辖区域进行日常巡查,方便官兵开展日常警情巡逻。同时,青桔单车按照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借助单车进入社区,让社区管理更加有序、服务更加完善,满足社区居民短途出行需求,助力城市慢行交通发展,让青桔单车成为杭州一道保障安全的美丽风景线。 据了解,青桔将持续推进对部队官兵的车辆捐赠活动,助力更多官兵便捷执勤。同时,青桔也将发挥企业优势,在低碳出行上配合做到共建共治。未来,青桔将秉承滴滴出行“让出行更美好”的使命,驱动创新、优化管理、深耕产研,在对部队官兵的助力上,也将尝试更多探索。
2020年,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在寻求变革,在大环境的变化中找到异军突围的路径,是每家企业的领导人都在摸索的问题,而今天,东原集团给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答卷。 用科技思维 打造社区生态闭环 9月15日晚,“东原集团2020开发者大会”在杭州拱墅区的运河文化发布中心举行。这是东原自成立以来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集团战略发布会,大会从集团的战略发展层面,向大众展示了东原的战略布局与发展潜力、社群IP运营、产品的流程化打造等等。 而之所以用“开发者大会”命名,是因为东原集团发布了一个名为“原Store“的社区生态闭环概念,向外界展示东原正在以科技公司的思维,研究应对当下客户对社区生活的全新需求。 在这次的发布会上,迪马股份兼东原集团董事长、原store发起人罗韶颖发表了名为《仍是少年》的演讲,阐述了成立16年以来,东原始终保持着一份“少年感”的纯真与无畏,满怀勇气和希望面对这个世界,并以此为原点,用爱发现问题,用善意解决问题,逐渐形成了“原Store”这一独特的生态搭建能力。 罗韶颖介绍,“原Store”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版本,持续不断地为客户提出更优质的生活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犹如一个个“APP”,都将在未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商业个体,增加客户使用社区的坪效,填充大家的社区生活,继而赋能社会,在城市里开发服务场景和空间。 “原Store” 激活三大应用系统 “原Store”的出现,将带领地产从专注于造房子,向激活社区、激活街区甚至是激活城市转变。 “原Store”的聚合效应,使得东原物业逐渐建立起业内差异化明显的领跑势头,其下形成了多个独具特色的原创运营品牌,比如“原·聚场、童梦童享、超级工厂”等应用系统。 “原·聚场”是国内首个社区社群实体空间品牌。它以社群之名,让业主与社区、城市和社区产生无限连接,共建、共创、共享生活的热爱。 “童梦童享”是全国首个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社群空间,它和“原·聚场”一样,是“原Store”首批社区应用APP,都是开发早、发展成熟、对客户生活有影响和帮助的服务系统,也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一直迭代和完善,不断优化社区、城市的生活。 “超级工厂”则是东原于今年提出的关于产品质量保障与管控的全新生态应用。过去的16年,东原在产品力的打造上,获得了行业内和客户的诸多认可。现在,东原将工业化的标准打造在房地产行业上,通过“全透明、全标准、全档案”,与业主之间建立可靠的信任机制,切实保障业主的未来生活。 这三个应用系统都是东原基于对客户需求的研究和思考,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断的迭代,最终应用于城市的服务。其中,凭借“原·聚场”等标杆产品及其效应,东原物业目前位列社区运营TOP1。 锐意变革 背后的业绩高速发展 此次开发者大会除了概念以外,在形式上也有别于传统的地产发布会形式,而是通过故事型短片、极具创新的概念视频、娓娓道来的TED式演讲,用紧凑的节奏和满满的干货,让来宾更加专注和聚焦于内容本身,开创了行业知识分享型发布会的先河。 东原集团锐意进取、大胆革新的背后,是母公司迪马股份出色的业绩表现——2019年,迪马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96.97亿元,同比增加48.71%;净利润21.85亿元,同比增加107.28%,在行业之中十分亮眼,而东原集团本身也先后荣获“2020中国新社区文化运营TOP1”、“2020年中国最具创新力房企”等殊荣。 据悉,东原之所以选择在杭州举办这次发布会,是因为杭州在其全国布局中的重点战略地位。2020年,东原集团在杭州的9个项目销售140亿元,并在上半年进入了杭州房企排名前十。 未来,东原表示将会继续坚持长期主义的发展战略和人人都是产品官的理念,发现业主生活中的痛点和问题,以创新为路径,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协同各方资源,为客户及行业不断带来更优质、更新颖的生活解决方案,持续满足客户的生活需求,最终助力城市的人居美好生活。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