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从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说明书中发现,参与产品理财投资的合作机构中,除基金公司外竟有不少券商“身影”。多位券商人士表示,现在投行部、资管部、研究所还有机构经纪业务部门都在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对接合作,可谓“全员出动”。 分析人士称,券商通过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加强同业合作的方式,可以用较快的速度补齐“短板”,为A股带来更多增量资金。 多渠道对接理财子公司业务 北方某大型券商资管部相关业务人员透露,最近将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最重要的业务突破方向之一,包括为理财子公司提供委托投资、托管等服务。 除资管业务外,券商投行部也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展开合作。 某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券商投行部承销各种项目,对项目了解比较多。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定增,前期会与券商投行部门交流情况。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券商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建立稳定沟通渠道,保证股权债券类项目的精准推介和充分的信息沟通,既能更有效地为理财子公司推介产品,填补银行分支机构留出的部分空缺;理财子公司也可以在债券竞争销售等项目上给予券商适当的投标分量支持。 此外,不少券商重点发力银行理财子公司相关经纪业务。 中信证券在2019年年报中提到,“银行理财子公司中已落实的券商结算模式业务招标全部中标。”中信建投亦表示,2019年公司全面推进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合作,先后与13家已开业或公告设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实现业务落地,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已完成证券服务商遴选工作,公司全部入围。海通证券也透露,公司以银行理财子公司交易商遴选为切入点,前、中、后台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和完善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 在银行理财子公司试水权益市场之时,券商研究所也敏锐地嗅到了业务契机。 “从资管新规确立银行要成立理财子公司开始,我们公司研究所和机构销售部就开始拜访一些大银行的资管部门,未来还会增加城商行、农商行。公司非常重视理财子公司成立之后潜在的增量业务收入。”南方某券商研究所所长告诉记者,考虑到银行自身在投研能力上与券商还是有一定差距,银行需求目前主要集中在投研上。 某大型券商研究所分析师也表示,“最近一直忙于给银行理财子公司培训股票相关业务。” 权益投资将增加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券商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较强的投研实力和投资经验,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加强同业合作,能提升银行理财在权益类投资的活跃度,以较快的速度补齐“短板”。 华泰证券认为,上述合作有望为A股市场带来两方面增量资金:一是非保本理财产品在规模上的增量,二是理财子公司逐渐提升其权益投资比例的增量。中性假设条件下,未来10年(2020年-2029年)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资产管理有望为A股市场带来1.34万亿元增量资金。 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范围扩大将成为深刻影响A股生态的新变量。参考海外经验,预计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增配权益类资产比重有望提升5%-10%。在理财子公司理财资金15万亿元空间假设条件下,有望为A股带来0.75万亿-1.5万亿元增量资金。 “增量资金的进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来得那么快。从已开业的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来看,仍以固收为主,不过后面会逐步增加权益类产品。”某银行理财子公司权益投资人士称。(戴安琪 郭梦迪)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 马嫡)中信证券“白菜价”债券承销引起轩然大波,低价竞争背后的原因也引发市场思考。北京商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17日,今年券商债券承销规模同比已增长超过两成,排名前五券商分食超四成蛋糕。但伴随着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不断暴露,今年已有24家券商承销“踩雷”违约债。业内人士指出,眼下债券市场规模导向未得到根本改变,主承销商为争取市场份额打价格战,极易埋下风险隐患。 在当前的债券承销市场,头部券商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北京商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17日,今年券商债券承销金额达到3.28万亿元,由86家券商分食,承销规模较去年同期的2.59万亿元增长26.36%。中信证券以超过4000亿元的承销规模领跑国内各大券商。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有9家券商承销规模超过1000亿元,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在债券承销规模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年内债券承销总金额分别为4151.92亿元、4013.34亿元,市场份额分别为12.67%、12.25%,两家瓜分近1/4的市场“蛋糕”。年内债券承销额位居三四五席位的分别是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华泰证券,规模分别为1985.14亿元、1826.18亿元、1776.57亿元。从规模来看,排名前五家券商占据了超过四成市场份额。 在债券承销上积极“开疆拓土”对于券商而言本无可厚非,但部分头部券商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不惜打起价格战,则引起了行业自律组织的注意。 5月15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表示,中信证券、兴业银行在部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招标过程中,中标承销费率远低于市场正常水平,预计承销费收入明显低于两家机构核算的业务开展平均成本。交易商协会表示,两家机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市场正常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对两家公司予以警告,并责令两家机构限期整改。 今年4月27日,海南股权交易中心就曾发布公告称,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发展”)公开选聘发行中期票据主承销商,最终确定中选单位为中信证券和兴业银行,承销费率为0.03%。。这意味着海南发展每发行1亿元规模债券,两家合计才收3000元承销费。业内人士将此费用戏称为“白菜价”,直言这么低的承销费率可能连差旅费都不够。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尝试采访中信证券,但截至发稿未联系到相关负责人。 事实上,债券承销低价竞争已不是新鲜事,一些公司看似赔本的生意背后,却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北京一家中型券商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券商分类评级中,债券承销规模靠前有助于在分类评级中取得更高评级,同时规模排名也成为项目投标中的加分参考项。此外,一些券商用低成本获得债券承销资格之后,可能会在后续的销售环节通过某种操作覆盖成本,但这种方式难免会影响执业质量,埋下风险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债券违约风险不断暴露,在券商积极抢食债券市场“蛋糕”的同时,市场信用风险增加也给券商执业能力带来更大的考验。北京商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从违约日期来看,截至5月17日,今年已有24家券商及其子公司承销“踩雷”违约债。其中,纵然有市场环境的因素,但部分券商“重数量、轻质量”的行为也极易发生风控把关缺失,未充分履行适当的尽职调查义务的情况。近年间更有多家券商因债券承销未勤勉尽责遭致处罚。比如国泰君安因在担任富贵鸟相关公司债券的承销机构和受托管理人时,未能勤勉尽责地履行相关责任,在今年4月被福建证监局出具了警示函。德邦证券因承销五洋债时出现未充分核查募集文件的真实性等违规行为,2019年11月被证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857.44万元,并处以55万元罚款。 券商投行从业人士何南野指出,作为“看门人”,券商应“爱惜羽毛”,避免风控流于形式盲目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应制定相关的项目承揽、承做、承销、持续督导等各个阶段的清晰制度,并要求员工按制度严格执行,一旦发现问题,应积极进行风险处理和应对。
又到了券商集中披露月报的时间,截至5月12日晚间,37家A股上市券商全部披露4月份月报。受到股市回暖、3月份业绩基数较低等多重因素影响,超七成上市券商4月份业绩增长,甚至有券商单月净利润环比大增3947%。就前4个月上市券商净利润而言,中信证券、申万宏源、海通证券等券商母公司口径前4月净利润排名前三。有大型券商非银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券商单月业绩为未经审计数据,和公司的记账方式有关,且只能对比母公司口径数据,整体来看,月报数据对透视券商业绩参考意义并不大。随着境外机构投资者新规落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配套政策快速推进,再加上市场交易量维持高位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券商板块估值有望持续提振。28家券商营收环比增加从母公司口径的单月营收来看,28家券商营收环比增加,9家券商营收环比下滑。中信证券、申万宏源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单月营收排名前三。其中,中信证券单月营收超30亿,达33.16亿元,排名第一;申万宏源证券以22.81亿元的营收排名第二;中信建投证券以21.1亿元营收排名第三。值得一提的是,4月份,申万宏源证券收到了申万宏源西部证券利润分配10亿元,该部分收入会在申万宏源证券合计口径营收、净利润和净资产中抵消。剔除分红因素,申万宏源证券4月份营收环比下滑两成。环比来看,红塔证券、兴业证券、财通证券、海通证券单月营收增幅十分明显,不过这基本与3月份基数较低有关。比如,兴业证券和红塔证券3月份营收和净利润都为负值,4月份扭亏为盈;财通证券和海通证券3月份营收同比下滑幅度均在七成左右。九成券商净利同比大增相对3月份股市大跌,4月份A股呈现震荡上涨态势。37家上市券商中,有28家单月净利润环比增长,9家减少。中信证券、申万宏源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依然名列前三。其中,中信证券单月实现净利润15.57亿元,环比增长26.65%;申万宏源证券单月净利润15.2亿元(包含子公司分红);中信建投证券单月净利润为10.39亿元,环比增长96.16%。有沿海地区大型券商非银首席向记者分析,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4月份业绩突出,可能是证券投资业务较为出色所致。另一家大型券商非银首席则认为,中信建投证券4月业绩或许是因为投行业绩出色,月度数据和公司的记账方式有关,可能是前个月的业绩计入下个月。就净利润环比表现来看,方正证券、长江证券单月净利润环比增幅均超10倍。其中,前者1.21亿元的净利润环比增长39倍,这主要与3月份业绩基数低有关,方正证券3月份净利润仅0.03亿元,环比下滑约99%。9家净利润环比下滑的券商中,太平洋证券、国元证券、华林证券同比下滑五成以上。去年4月份,由于A股大跌,券商业绩集体低迷,所以今年4月份上市券商月报表现相对较为亮眼。同比来看,35家有同比数据的券商中,32家券商单月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只有3家券商净利润同比下滑。不过,长江证券因去年同期收到的子公司分红拉高了基数,国元证券去年4月份根据最新会计准则调整了金额,或有一定影响。中信、申万、海通前4个月净利排名前三再来看前4个月券商业绩,证券时报记者以各券商母公司口径月报业绩简单相加(下同),计算各上市券商前4月业绩。中信证券累计营收111.16亿元,同比增长49%,排名第一;中信建投证券实现营收61.59亿元,同比增长61%,排名第二;招商证券、国泰君安、申万宏源证券、海通证券、国信证券、华泰证券、中国银河证券营收均超50亿元,跻身前九。 就上市券商前4个月营收同比增幅来看,35家有同比数据的上市券商中,26家券商营收同比增长,9家券商营收同比下滑。其中,浙商证券、中信建投、国海证券、国金证券的营收增幅均超50%,太平洋、长江证券、财通证券则同比下滑超三成。就净利润而言,中信证券、申万宏源、海通证券等券商母公司口径的前4月净利润排名前三。从同比增幅来看,21家券商同比增加,14家同比减少,其中华林证券、国海证券净利润增幅超八成;长江证券、太平洋证券则下滑明显。其中,母公司业绩增幅较大的券商中,部分含有子公司分红的因素,比如申万宏源;业绩降幅明显的券商,部分因去年母公司分红拉高基数所致,比如长江证券。
今年4月份以来,券商参与了22只新股网下申购 券商打新浮盈8941万元 超九成靠科创板“撑腰” 科创板正式开板后,不少券商重回“打新战队”,对于一些热门新股,券商的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今年二季度以来公布网下机构询价情况的22只新股中,券商已获打新浮盈高达8941万元,其中,6只科创板新股为券商来带8645万元的浮盈,占比高达96.69%。 不过,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赵亚赟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注册制实施后,新股上市后分化会比较严重,被大家一致看好的股票,多半会高开高走;而不被市场看好的股票,低开低走的可能性非常大。打新的风险会变大,收益也会随之变少。” 二季度以来A股IPO稳中推进,券商打新收益不断走高。 记者根据目前已公布的打新情况统计,从获配方面来看,今年二季度以来公布网下机构询价情况的22只新股,本轮共有54家券商自营账户及4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参与打新,平均每个账户获配7044股,累计浮盈高达8941万元。其中,券商参与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股的网下申购平均每个账户获配数量仅为595股;参与科创板新股的网下申购平均每个账户获配数量高达2.9万股。 此外,22只券商参与网下申购的新股,今年二季度以来的股价平均涨幅为128.96%。其中,沪硅产业、光云科技、凌志软件的股价涨幅超过200%,分别为369.67%、336.57%、264.93%。 易观金融行业分析师田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注册制最大的特征有两个,一个是发行量扩大,一个是市场定发行价。这两项扩大了打新标的,分散了打新资金,同时提高了打新价差。” “大家一致看好的股票,申购资金一定非常多,中签率自然会非常低。而一般的新股,或者不被大家看好的股票,虽然中签率高,但涨幅有限。当然这也跟大盘走势,流动性充裕情况以及人气等很多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新股破发虽然不会成为常态,但肯定会比之前增加。”赵亚赟进一步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田杰表示,“注册制之下,大家更关注与注册制配套的改革措施,例如监管从严、遏制股价操作、加大管理层监管、加大信息披露等,配套措施如果做得好,对市场的垃圾股炒作也是有抑制作用的”。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5月8日周五A股市场继续回升,三大股指高开高走,特别是以白酒、家电、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消费白马股继续上攻带动了整个市场的人气,白酒的龙头股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带动白龙马股整体的崛起,近期无论是两融的资金还是外资流入最多的也是这些白龙马股,这证明了我的观点,白龙马股是真正值得持有的股权,从2016年我提出白龙马股到现在,很多白龙马股的股价已经涨了好几倍,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同时又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我一直建议大家跟着外资去投资,外资多数都是注重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外资大量流入的股票往往是基本面好的,从外资流入的前10名的股票来看,几乎清一色都是白龙马,这再次说明了白马加行业龙头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向。科技股也开始有所表现,近几天包括新能源汽车、计算机、软件等板块,也开始活跃,很明显科技股在大幅调整之后也具备了一定的配置价值。 从政策面来看,利好再次到来,央行取消了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限制,这可能会吸引上千亿的资金流入到中国资本市场,5月7日央行和外管局发布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明确并简化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要求,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这将会引导更多的外资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包括股市和债市,也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民币国际化思维、项目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之前的QFII额度已经提到3000亿美元,并没有用完这个额度,甚至还剩很大的空间,但是央行直接取消了QFII的额度限制,表明了我们对外开放的决心非常大。同时对于资金汇出会出简化了流程,取消了额度限制,这就方便了外资的流进流出,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入场,中国这几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大踏步加快。 A股先后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富时罗素国际指数以及标普道琼斯指数这三大国际指数体系,事实上很多国外的指数基金都是按照这三大国际指数来设计的产品,所以在A股纳入因子不断提升的情况之下,这些指数基金要被动配置A股,另一方面,很多主动对冲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也是这三大国际指数,所以在A股的纳入因子不断提升之后,主动资金也要配置A股,这就是为什么过去两年外资每年流入A股达到3000亿左右,并且还在不断加速,今年4月份外资流入A股就超过500亿,实际上就是A股在国际指数里面的纳入因子不断提升,无论是被动资金还是主动资金,都会流入到A股市场,那又加上了A股本身估值就处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底部,对外资也具有较大的投资吸引力,当然外资流入的并不仅仅是低估值的股票,更多的是像白酒、食品饮料等消费白马股这些估值并不低的股票,因为外资他们更加崇尚价值投资,真正好的公司会给你带来惊喜,这些白龙马股才是真正代表中国实力的好企业,所以外资愿意去买这些公司。 在证券市场上,这两年外资流入的速度也很快,去年4月中国债券正式纳入彭博巴克莱国际指数、国际债券指数,外资对中国债券的配置也在不断加速。这些都会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所以有人感慨外资在A股历史大底的时候大量流入,抢筹了很多优质的股票,确实非常可惜,我们更应该在这个时候坚守价值投资,赶在外资之前去买这些好的公司,或者通过买一些优质基金来做这些好公司的股东,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分享A股市场的成长。我在知识星球的价值投资圈一直强调,只有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才能真正把握市场好的机会,和好企业一起成长。这一点从外资过去几年的投资回报也可以看出,超额收益很大,就是因为这些外资配的基本上都有这些业绩好的白龙马。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白龙马之外,外资还在疯狂抢筹一些科技龙头股,比如5G、芯片、半导体这类股票也成为外资配置的对象。虽然中国的科技股和美股相比技术差距比较大,但是体量差别也很大,美国以FANG为代表的科技股市值都是动辄就是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科技股现在还在初创期成长期,市值也就几百亿人民币,大的也就上千亿人民币,这完全不在一个体量上,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科技股成长性会更好,未来的增长空间也更大。这就是外资配置A股科技股的一个逻辑,当然它的配置资金的比例来看还是以白龙马股为主,科技股的占比较小。 从2009年起我就建议大家关注消费、券商和科技这三大方向,现在消费白马股已经创出历史新高,走出了很强劲的走势,科技股也在抄底资金入场的带动之下开始表现,券商股是行情的风向标,往往在行情趋势确立的时候会有不错的表现,科技股应该是不会缺席市场的回升,所以对于券商股也可以趁市场震荡的时候去配置一部分券商,现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对外开放,从4月1日起外资券商就完全可以进入到境内来进行营业,而现在已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外资券商都是巨无霸,包括像高盛、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野村证券等等。 这些外资巨头券商的来临确实加大了国内券商业的竞争,让很多人惊呼狼来了。我和我北大光华导师曹凤岐教授在当年2000年中国加入WTO的时候的观点一样,就是狼来了要与狼共舞,外资券商进入到中国资本市场确实会加大国内券商业的竞争力度,但是同时也会形成鲶鱼效应,促使国内的券商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实力强的券商,才能够脱颖而出,分享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外资券商大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本身就说明他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是看好的。 资本市场如果有十年的发展,我把它定义为黄金十年,券商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所以对于券商行业建议大家可以配置大券商为主,中小券商短期之内的股价波动股价弹性较大,但是从竞争力来看,大券商的优势更加明显。现在A股市场已经确认完成了探底的过程,进入到震荡反弹阶段,其实在4月份我就给大家讲到A股已经完成探底,虽然外围市场还存在波动,但是A股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A股本身估值也很低,不具备大幅下跌的空间,又加上我国在疫情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基本上控制住疫情,全国企业、商场餐馆复工复产,情况都比较良好,所以经济面回升应该是全球范围内来看都是最快的,经济面的回升是股市长期走强的基础,又加上我国建设新基建、大力发展其他领域的科技行业,这些都会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中国资本市场在未来十年具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居民储蓄大转移的方向也是从银行楼市流入到资本市场,大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未来主要的机会都是在A股市场。但黄金十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很多次的波动,甚至是大幅回撤,所以大家还要坚守价值投资理念,通过持有优质股票是应对市场波动最好的策略。我在去年4月份出版的书《跟杨德龙学投资——如何穿越牛熊周期》,就明确讲到只有持有优质的白马股才能够穿越牛熊周期,才能够不用理会短期市场波动,而随着机构投资者占比的不断提升,未来绩差股和题材股将会越来越被边缘化,市场分化的格局应该是一个常态,过去那种齐涨齐跌的走势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A股市场生态的变化。
(原标题:上市券商一季度新进重仓64只个股 3家投资收益同比大增-证券日报网) 4月份即将收官,券商一季报正在密集披露,2020年一季度证券行业经受住了国内外疫情的冲击考验,总体运行平稳。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券商第一大收入来源的证券自营业务,在今年一季度“败下阵”来,从证券业协会最新发布的券商一季度经营数据来看,经纪、投行业务“挑大梁”,自营拖后腿,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同比减少43%。某券商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对券商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拖累证券公司权益类投资的业绩。一季度股市、债市表现为债牛股弱,投资业务的波动性加大,导致投资业务下滑幅度较大。从一季报的数据可以看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不少中小券商在自营方面降幅较大,但头部券商彰显‘韧性’,收益暴增的并不在少数。”截至《证券日报》记者发稿,已披露2020年一季报的上市公司中,116只个股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了券商的身影,持仓数量合计13亿股,持仓市值约222.23亿元。一季度券商新进64只、增持15只、减持27只。其中,有9只新进个股的券商持仓市值超1亿元。分别为:科伦药业、正邦科技、精研科技、雅克科技、大华股份、网宿科技、晶方科技、创业慧康、平煤股份。截至《证券日报》记者发稿,已有14家上市券商披露了2020年一季报,但目前仅有中信建投、中国银河、长城证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双增长。而这三家一季度表现亮眼的券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投资收益“成绩单”非常漂亮。其中,长城证券一季度实现投资收益4.38亿元,同比暴增6212.15%。对此,长城证券给出的变动原因为,主要系金融资产实现收益增加。中国银河一季度实现投资收益14.44亿元,同比大增1245.45%。中国银河给出的变动原因直接为自营投资收益增加。同时,中信建投一季度的投资收益业绩也很优异,高达16.33亿元,同比增长140.65%,主要是本期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增加所致。从目前的券商重仓股数据来看,中国银河在今年一季度新进持有了5只个股,广信材料、长城军工、科斯伍德、晶方科技、中环环保,分别新进持有90万股、95万股、153万股、230万股、268.5万股。从中信建投的重仓路线来看,今年一季度新进持有7只个股,国联股份、精研科技、探路者、三泰控股、强力新材、正邦科技、科伦药业,分别新进持有43.93万股、160万股、500万股、644.15万股、649.33万股、1004万股、1262.88万股。
券商科创板“掌控力”榜单出炉!“三中”占据33%市场份额,华泰、中信、海通“存货”最多 作为资本市场的“先行试验田”,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在平稳运行9个月之际,经验被推广到创业板,一场存量+增量改革正在拉开大幕。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科创板的“先行经验”让投行对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预期更加明确,那么各家券商在科创板项目中积累的经验,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其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下的竞争力。 业内人士及研究机构均认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将增厚投行收入,资源会继续向头部投行集中。具体哪些券商最可能受益?梳理科创板改革中各家券商的表现,基本可以管窥一二。 随着4月29日光云科技完成“云上市”,科创板正式步入百家时代,各家投行的成绩如何?就保荐承销数量以及收入来看,“三中”(中金、中信、中信建投)合计保荐了33%的企业问鼎科创板,相关收入也大幅领先。就申报中企业来看,华泰联合证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等4家券商服务的拟科创板企业数量较多。 值得一提的是,注册制下,中介机构、发行人以及投资者最关心但同时也最艰难的事项之一是定价。目前已完成发行的100家科创板企业而言,有96家企业发行市盈率高于23倍。梳理发现,这9个月来,发行市盈率高的科创板股票,普遍涨幅更大。 承销保荐数量排名:“三中”实至名归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目前顺利登陆科创板的100家上市公司,由36家券商担任保荐机构。哪家券商承销保荐企业数量多,就意味着业务经验更丰富,在后续承销保荐中有更大的业务机会。 就承销保荐数量来看,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信证券合计保荐了33%的企业问鼎科创板。其中,中金公司为14家科创板企业“保驾护航”,数量排名第一;中信建投保荐了11家科创板企业(含1家联合保荐)完成上市,排名第二;中信证券保荐9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排名第三。 此外,国泰君安、国信证券、广发证券分别保荐6家科创板企业,华泰联合证券保荐5家,民生证券保荐4家。 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板企业的选取标准有了新的定位,且允许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登陆创业板。而这些规定在科创板规则中虽已有体现,但相关项目数量并不多,也就是说,在注册制改革的大幕下,有多类型企业保荐经验的券商在后续创业板改革中,也将占据更大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中金公司更是优势凸显。比如,科创板唯一一家红筹企业华润微电子,特殊表决权上市的优刻得,百奥泰、泽璟制药等未盈利企业,保荐机构均为中金公司。作为具有国际基因的传统“投行贵族”,中金公司投行业务经验在注册制下优势明显。 申报中的企业数量:华泰、中信、海通、国君各超10家 当然,由于每家企业完成上市节奏不一,券商服务的在审项目更能说明整体实力和后劲。 Wind数据显示,就提交申报的科创板企业(包含在审、中止及终止)来看,华泰联合证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等4家券商服务的拟科创板企业超10家,民生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光大证券、兴业证券、申万宏源承销保荐服务的企业均超5家。 根据科创板规则,申报企业在中止及终止6个月之后,可以重新提起上市。近期,已有撤回和中止的企业再次发起上市冲刺。 比如利元亨,它作为首批9家科创板受理企业而备受关注,但半年后却主动要求撤回注册申请文件。今年4月份,利元亨重新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仍为民生证券。 保荐承销费用:头部券商最受益 一项改革推出,利好券商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增厚业绩,科创板对各家承销保荐机构带来了多少收益呢? 9个月来,这1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共为承销保荐机构带来67.74亿元的承销保荐费,而去年一年全行业共收获96.58亿元的承销保荐收入,可见贡献之大。 券商中国记者据Wind数据粗略计算,共有17家券商从科创板中获取的承销保荐收入超过1亿元,其中10家券商收入超2亿元。(注:一般情况下,联合承销商分得首发收入较少,上述统计数据中把承销保荐费用计入主承销商) 中金公司以11.97亿元的收入遥遥领先,中信建投证券和中信证券该项收入均超6.5亿元,国泰君安、华泰联合证券该项收入则在3.7亿元上下。 科创板跟投项目整体浮盈 除了承销保荐收入外,科创板企业保荐机构必须对项目进行跟投。目前情况来看,9个月过去了,保荐机构整体处于浮盈状态,仅有两家券商浮亏。 按4月30日收盘价计算,参与跟投的36家券商跟投浮盈合计50亿元。其中,中金公司以11.31亿元账面浮盈居首,中信、海通、国君浮盈均超4亿元,这四家券商浮盈占行业跟投整体浮盈的半壁江山。 浮亏的两家券商为中天国富证券和英大证券。不过由于浮盈(亏)随股市波动而变化,跟投机构所持股票限售期为两年,暂时的盈亏还不能说明最终业绩情况。此前也有大型券商另类子公司负责人表示,不排除最终会有券商跟投亏损,但如此才能更加促使整个行业产生更合理的定价机制。 业内人士认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亦利好头部券商,长期看,市场份额向龙头投行集中趋势将不断强化。 考验定价能力,但已有经验可循 注册制下,中介机构、发行人以及投资者最关心的也是最艰难的一个改变就是定价。华泰联合证券负责人就表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下,市场份额将会向具有行业研究能力、销售定价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的券商继续集中,当务之急要提升这些能力。 就目前已完成发行的100家科创板企业而言,除了中国通号发行市盈率18.8倍,以及3家未实现盈利企业不适用市盈率算法外,其他96家企业发行市盈率均高于23倍,不高于23倍市盈率为审核制下上市公司的发行价要求。 具体来看,有6只新股发行市盈率超过100倍,其中微芯生物在扣除2018年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摊薄后,市盈率为467.51倍,创下科创板市盈率纪录。虽然这么高的发行市盈率,但是微芯生物上市首日依然大涨366%,虽然此后股价一直震荡下行,最新收盘价49.15元依然较20.43元的发行价高出140%。 梳理发现,9个月来,科创板股票发行市盈率高的股票,涨幅普遍更大,比如中微公司首发市盈率170倍,至4月底区间涨跌幅480%,这或许意味着机构投资者以及市场对这些企业的未来预期空间普遍较大。发行市盈率较低的上市公司比如中国通号,9个月来整体涨幅为5.3%。 海通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板块定位和创新创业企业特点,创业板制定了更加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有的企业尚未实现盈利,不能使用传统的市盈率等估值方法。另一方面,投资者可能无法识别企业的长期价值,易与企业产生意见分歧,导致企业估值与定价难度加大。另外,随着注册制不断推进,新股的稀缺性将逐渐下降,还会出现发行失败风险,券商销售难度亦增加。因此,创业板注册制对券商的估值定价及承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但毕竟科创板试验田已稳步“先行”,有头部券商投行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预计新增项目的审核流程、规则与科创板类似,大家已经习惯了科创板的节奏,不会再手忙脚乱。” 记者向多家投行负责人咨询了一个较为“尖锐”的问题,即创业板和科创板均施行注册制的背景下,若一个发行项目符合双边的上市条件,保荐机构会作何推荐呢? 大家的回答也较为一致,登陆哪个板块要与发行方商议决策,尊重发行方的意愿。作为保荐机构,会对项目进行判断,若保荐项目科创属性更强,会推荐上科创板;未来监管也会进一步对创业板行业范围进行界定。证监会亦表示,会按照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的原则,统筹推进创业板改革和科创板发展。 (责任编辑: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