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恒强。民营石化巨头恒力石化8月12日晚间披露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3.58亿元,同比增长59.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17亿元,同比增长37.20%,均创历史新高。 在上半年较为特殊的宏观环境下,恒力石化交出的这份成绩难能可贵,再度展现优异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经营抗风险能力。记者留意到,自2020年初以来,已有21家券商出具了50余份研究报告,对恒力石化给予持续推荐。 炼化是业绩增长主驱动 “恒力石化经营业绩再度突飞猛进,于2019年中正式投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功不可没。”新热点投资创始人李鹏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炼化项目的投产,让公司实现了从聚酯化纤向石化全产业链的关键跨越,也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 公司披露的半年报显示,面对上半年复杂的外部环境,公司积极发挥自身经营和产能优势,实现了石油化工与煤化工深度融合发展,炼化、石化、聚酯三大业务板块的全产业链高效稳定运营。一方面公司炼化业务板块在报告期内始终保持着高负荷、低库存、经营灵活、产销顺畅的运行态势,成为公司当前利润结构的主要来源与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公司“PTA-聚酯”产业链经营运行良好,保持着合理的盈利水平,为上市公司贡献了稳定业绩,也进一步增厚公司盈利水平。 据恒力石化披露的相关经营数据,今年二季度公司化工品及成品油实现收入212.12亿元,较一季度时环比提升26.90%。李鹏岩认为这也说明公司的炼厂保持了较高开工负荷,叠加上半年低油价对炼化产品价差扩大带来的有利影响,公司盈利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公开披露的数据测算,恒力石化今年二季度单季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64亿元,较一季度环比增长56.98%。 全产业链一体化构起护城河 “从上半年行业运行情况来看,中小型企业所受影响相对较大,头部企业特别是具备中上游先进一体化原料配套产能布局的全产业链发展企业,基本上都保持着较高的装置负荷和稳定的运行态势,维持着较大的盈利空间。”恒力石化董事会办公室主任、证券事务代表高明告诉记者,“这也是行业打造先进一体化产能、实施高质量发展的重构效应、升级效果和战略意义所在。以公司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凭借全产业链纵横一体化的协同整合能力,获得基于产能、结构与运营的核心竞争优势下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盈利能力,构起了更深的护城河。” 高明表示,公司构筑的上下游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叠加完备的电力、能源、港口、码头、罐区、储运等产业配套能力,为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抵御行业波动风险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记者从公司了解到,在各项装置平稳运行的同时,公司投建的一系列项目也在高效推进,其中PTA-4号线已于今年5月份完成投产并正式转固,实现商业运营;PTA-5号线于今年6月份也已启动投料工作,预计将在下半年正式投产。公司投建的150万吨/年乙烯项目也于7月份正式投产并实现商业化运营,预计从3季度开始贡献盈利。 “公司150万吨/年乙烯装置规模为全球最大,所使用的乙烯原料基本全部由上游炼厂供应,乙烯设计收率48%,双烯收率60%,均是全球最高水平,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炼化一体化的规模集成化优势,从而提高公司化工品业务板块的产品附加值以及公司中长期盈利中枢。”高明告诉记者,今年是公司推动全产业链产能投放的第二个大年和实现全产业链完善的关键时期。公司135万吨/年多功能高品质纺织新材料项目和20万吨/年高性能车用工业丝技改等重点项目也将于今明两年陆续投产。 积极持续回馈投资者 自登陆资本市场以来,恒力石化积极回馈投资者,共同分享公司成长红利。日前,公司已正式完成2019年度权益分派计划,共计派发现金28.06亿元(含税),单次现金分红金额创下公司历史新高。据公开数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恒力石化已四次现金分红,累计派现59.85亿元(含税)。 此外,为维护公司和股东利益,继去年刚刚完成的耗资12.41亿元的股份回购外,今年3月份恒力石化又推出不低于5亿元不超过10亿元的第二次股份回购计划。截至7月底,公司已累计回购股份777.99万股,累计支付金额9996.13万元。 “在今年疫情期间,公司推出回购计划也是为了持续履行对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市场责任,用实际行动维护公司市值合理稳定与全体股东核心利益。”高明告诉记者:“再次回购,也充分表明上市公司和管理层对公司经营业绩、战略发展与投资价值的坚定、长期看好。” 此外,记者还留意到,公司2017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时曾对交易标的恒力投资业绩作出承诺,即2017年至2020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亿元、8亿元、10亿元和10亿元,据此测算,恒力投资(合并报表)截至2020年末累计净利润应不低于34亿元。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恒力投资累计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6.78亿元,已远超承诺业绩。 公司披露的公告还显示,2020年上半年,恒力投资净利润约为4.40亿元(未经审计),占相关重组交易方2020年度承诺业绩的44.05%。 多家券商一致看好 恒力石化持续稳定的优异表现,也获得多家券商的一致看好。据WIND数据终端统计信息,自2020年1月1日以来,已有21家券商出具了50余份研究报告,对公司给予重点推荐。 方正证券在8月13日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判断公司化工品量价齐升带动第2季业绩,认为第3季业绩有保证。 方正证券在研究报告中表示,受益于2019年2季度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项目实现全面投产,化工品和成品油成为公司业绩大幅提升的驱动力。2020年2季度,公司启动二期360万立方米新原油罐区建设,加上已有的320万立方米一期罐区,恒力炼化目前合计具备约600万吨的原油储备能力。随着原油价格企稳回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恒力炼化三季度在库原油低成本锁定下的超额盈利能力。方正证券认为公司是聚酯产业链龙头,炼化项目稳定产出,乙烯项目顺利投产将大幅提升业绩,坚定看好恒力石化长期发展。 开源证券针对恒力石化半年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公司穿越周期迎来业绩释放,2020年2季度业绩明显环比改善。认为公司作为民营大炼化行业领军者,拥有突出的一体化优势、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乙烯、PTA、聚酯新项目持续发力与降资产负债率并行,高质量发展将助力石化航母行稳致远。
保龄宝的股东户数下降幅度最高。8月11日,保龄宝在互动平台上披露了公司股东人数最新情况,公司股东人数为32304人,较2020年7月31日减少了14064户,环比减少30.33%。 保龄宝近5日连续拉升,昨日盘中创历史新高,自6月份公司股价启动以来,累计大涨248%。根据天风证券的研报,该公司属于功能糖行业龙头,受益于“减糖”大趋势,业绩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股东户数降幅居次位的是英飞特,最新股东户数为12698户,较上次报告期(一季度末)下降24%,8月以来该股累计下跌9.71%。公司于8月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拟减持不超过约29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比例不超过0.14%。 筹码集中股跑赢市场 市场表现方面,最新一期股东户数降幅超4%的34股,8月以来平均上涨5.97%,跑赢上证指数5个百分点,涨幅居前的有瑞特股份、保龄宝和超华科技等,分别上涨49.85%、28.52%、27.57%。 瑞特股份披露的最新股东户数显示,公司股东人数为11135户,较上期(7月10日)减少1441户,环比下降11.46%。公司股价连续3日涨停,公司主营业务是技术壁垒高、附加值高的船舶电气和自动化系统。 8月以来,筹码集中股中,股价下跌的有甘肃电投、津膜科技和英飞特,分别累计下跌9.4%、8.8%、7.4%。 6只筹码集中股 上半年业绩预增 数据宝统计显示,上述筹码集中的34股中,上半年业绩预增的有欣龙控股、保龄宝、海能实业、天源迪科、汉宇集团和东杰智能,其中欣龙控股业绩预告净利增幅下限为2232.85%。 欣龙控股股东户数环比下降4.46%,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4亿元~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32.85%~2994.58%。近期公司二股东海南筑华向深圳国际仲裁院提交相关仲裁申请,请求解除此前与第一大股东嘉兴天堂硅谷签署的《表决权委托协议》。 实丰文化、超华科技、陇神戎发、特发信息、冰山冷热和安妮股份预计上半年业绩增幅出现下滑,下滑幅度均在100%以上。 最新筹码集中度居前个股 代码 简称 最新 股东户数(户) 下降幅度(%) 行业 002286 300582 002862 300723 300512 002949 300047 300275 001872 300600 002960 002235 000886 002288 002895 保龄宝 英飞特 实丰文化 一品红 中亚股份 华阳国际 天源迪科 梅安森 招商港口 瑞特股份 青鸟消防 安妮股份 海南高速 超华科技 川恒股份 32304 12698 5523 8288 15072 10366 34138 9200 22365 11135 13100 49482 77642 64948 19306 -30.33 -24.27 -20.51 -18.21 -15.23 -14.29 -11.72 -11.54 -11.46 -11.46 -10.33 -10.03 -9.08 -8.72 -8.68 农林牧渔 电子 轻工制造 医药生物 机械设备 建筑装饰 计算机 机械设备 交通运输 国防军工 机械设备 轻工制造 交通运输 电子 化工 (本版专题数据由
大盘调整、股价波动令人揪心,对于高价股而言更为明显。不过,调整归调整,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业绩始终是王道。 记者注意到,在A股110多家“百元股”中,已有65家公司预告或披露了上半年业绩情况,“增多减少”是关键词。结合近期股价走势来看,绩优公司明显较为抗跌。 百元股半年度业绩增多减少 上海证券报资讯统计显示,在预告或披露上半年业绩的65家公司中,有48家公司业绩预增或确定增长。 详情请扫二维码↓
8月12日晚间,国泰君安发布2020年半年报显示,国泰君安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8.12亿元,同比增长12.18%;实现净利润54.54亿元,同比增长8.64%。 具体来看,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加5.01亿元,增幅15.9%,得益于上半年证券市场交易量的增长;投资收益同比减少4.53亿元,降幅12%;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加14.71亿元,增幅130.61%,系子公司大宗商品交易量增长。 据记者统计,目前,已有12家券商发布了半年报、业绩快报或者业绩预告,其中有11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具体来看,华林证券、国泰君安披露了半年报,8家券商披露了业绩快报,其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光大证券、国元证券、东北证券、东吴证券、浙商证券2020年上半年业绩实现稳步增长,分别实现净利润为89.26亿元、45.78亿元、21.52亿元、6.18亿元、6.66亿元、10.31亿元、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47%、96.54%、33.74%、42.77%、12.98%、37.33%、36.61%。而中原证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3亿元,同比下降87.49%。另外,国海证券、第一创业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50%。
在中期业绩这场大考里,疫苗股作为香饽饽自然吸引了诸多市场目光。 毕竟,虽然新冠疫情带来黑天鹅阴云,但在资本市场上,其作为2020年最为闪亮的概念,大放异彩,谁碰谁涨,股价可以从麻雀变凤凰。 今年以来,疫苗指数累计上涨近160%,股价翻倍的个股不再少数,现有所回调。 数据来源:Wind 然而,大浪淘沙过后,是不是金子才是关键,而正如前几日疫苗概念的频繁回调一样,那些热门的大牛股的表现可谓是要么平平无奇,要么爆雷不断。 8月11日收盘,A股疫苗板块延续此前颓势,较为低迷。 数据来源:Wind 大牛股业绩纷纷跳水 1.西藏药业业绩平平 首先来看,新晋“大牛股”西藏药业,自今年6月中旬,该公司与斯微生物缔结面向全球的独家战略合作关系之后,其股价便开始起飞,目前其股价涨幅接近5倍。 而相对于飞跃龙门的股价,其业绩就逊色不少,较为平淡。 根据最新财报,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1.57%;净利润2.2亿元,同比增长39.76%。 同时,西藏药业趁着近期跌停回调也给投资者打了一剂预防针。 “当前合作涉及的预防性疫苗产品在中国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存在研发失败的风险。而如果研发失败,已支付给斯微生物的资金、相关临床费用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官方公告 而市场显然意识到对其期待过高,8月10日该股跌停,而自8月以来,该股累计跌幅已超15%。 数据来源:Wind 此外,私募大佬葛卫东退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其姐姐葛贵兰凭借4.41%的持股比例新进成为公司第三大流通股东,持股数量同样为1093.67万股,占总股本的4.41%。 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 数据来源:Wind 2.沃森生物业绩预亏 沃森生物也同样让市场“大失所望”。 今年6月下旬,其与艾博生物合作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临床试验申报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这是mRNA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首次在中国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沃森生物在研产品进展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但这一利好显然与业绩预告形成较大反差,2020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6100万元-6600万元,同比下降22%-28%。 受此影响,其股价便开始震荡下跌,今日跌近3%,要知道今年以来其累计涨幅超过138%。 数据来源:Wind 可以玩味的是,公司大股东在公司颇受瞩目的阶段频频减持自家股票,而投入对手康泰生物的怀抱。 “公司大股东刘俊辉及其一致行动人黄静从4月9日起至6月23日期间,合计减持24次,减持股份逾千万股,套现约4.2亿元。”——官方公告 而根据康泰生物发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在康泰生物近30亿元的非公开发行中,以110元/股的认购价格,刘俊辉将认购超3亿元的份额,占比已超10%。 对此,深交火速下发关注函,询问其是否违背了同业竞争承诺的问题,而刘俊辉表示,仅是出于对发展前景的看好进行的财务投资,且其认购的康泰生物股份份额较低,对两家公司仅构成财务投资而未参与生产经营决策。 “2020年上半年,康泰生物实现营业收入8.70亿元,同比增长7.71%;扣非净利润2.54亿元,同比上涨3.53%...近日与阿里斯康签署中国内地市场独家授权合作框架协议。”——官方公告 康泰生物在研产品进展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这就意思了,难道真应了“人家的饭菜都是香的”这句俗话,倘若其对康泰生物发展前景真的看好,是否意味着其对自家公司的经营情况存在一定的不自信,毕竟沃森生物也是深交所长期的重点关注对象,曾因财务指标出现多处背离之处而受到连环询问。 此外,市场较多关注的以下相关概念标的也表现不及预期。 连续三年年报被出具“非标”的未名医药业绩继续颓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未名医药预计亏损6665.43万元——9998.15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由盈转亏(去年同期盈利2565.53万元)。 但其股价与业绩整体出现背离之势,今年以来已累计上涨超过216%,现有所回调。 数据来源:Wind 而相对于大涨的股价,作为血制品医药龙头的华兰生物也表现平平。 根据最新财报,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87亿元,同比下降1.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2亿元,同比仅仅增长0.94%。 今年以来,华兰生物股价累计上涨超122%,市值逼近1100亿元,而这也受益于其也搭上了疫苗概念的快车。 “目前公司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推进顺利,目前公司正陆续提交新冠肺炎疫苗申报临床所需的相关资料。”——官方公告 数据来源:Wind 炒作背后的泡沫 基于上述,可以发现,近期炒得红火的疫苗股业绩表现并没有多么“逆天”。 而业绩不及预期充分反映了过热情绪下的泡沫有多大,即炒作情绪过热了。 本次疫苗股也是乘着这股炒作之风直冲云霄,要知道A股的涨跌走势习惯于提前消化预期,即市场炒作也是基于此。 疫情时期,人们寄希望于疫苗的及时出世,来挽救千万生命,而这一量价齐升的市场蛋糕潜力之大可想而知。 国内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的潜在市场与利润测算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 然而,有句话叫做“你觉得只是你觉得”,由于市场炒作的通常是一种预期,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可能性,这便意味着它存在不确定的变数。 尤其是在这一特殊时期,新冠疫苗作为防控全球疫情的“灵丹妙药”,或将凸显其公共服务属性,虽具备盈利潜能,但在一定时期内或更倾向于公共产品定价,这便意味着:一旦盈利低于预期,入局疫苗的标的就难以出现爆发式增长,名为回调风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便会悬于头顶。 “我们的目标还在于确保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而公正地使用该疫苗。同时,在疫情大流行期间我们不会从疫苗中获得任何利润,会以non-profit(非营利)的价格销售。——阿斯利康公司 除此之外,疫苗研发具备高门槛,对技术资金要求较高,不少不具备规模优势的公司也只是为了蹭概念炒股价,随着近期有公司接连发布澄清及减持公告的释出,就可以看出,在这一题材持续火爆之下,你以为的肥肉可能只是“虚胖”。 这也就是为什么近期疫苗股出现震荡回调的原因,毕竟市场投资者也多少有所意识到,当主营业务与新冠疫苗研发直接相关的公司业绩缺乏亮眼表现,相关标的一飞冲天的股价就显得底气不足了,短期获利资金出逃意愿较为明显。 疫苗股还有未来吗? 也许是时候该意识到,疫苗股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香。 但这不意味着这一关键的细分医药板块完全没有机会。 毕竟我们仍知道的是,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依然严峻。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2023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73万例,其中,美国、印度、巴西等地的疫情还在反复爆发。 数据来源:微博 而在这一关键时期,医药,尤其是疫苗的发展潜力还是需要被肯定的。 “目前全球约有165种疫苗处于试验阶段,26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六种已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三种来自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 国内新冠疫苗研发进度概览以及预测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 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之下,本就受监管强化的疫苗行业的潜力空间有望进一步被打开,大概率迎来黄金时期,尤其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人们预防保健意识水平不断深化,接种率得以提升,重点品种批签发表现有望向好,使得相关入局的企业得到布局机遇,其中,优质头部企业的稀缺性或将进一步凸显,率先享受增长空间带来的红利价值,例如利好创新型疫苗医药企业(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 结语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一把将疫苗行业推上了市场风口,备受瞩目。 在各路人马的积极入场后,无论是医药指数,还是相关热门个股都处于一定的高位,而这主要归功于市场炒作的驱动,但这一大涨里的水分也不少,投资者需要对真正受益的龙头进行辨别,中期业绩的表现——是否符合市场预期,或许可以让市场对疫苗板块的热情理性冷却,对蹭概念来拉高估值的鱼目混珠之象得以清晰。 但作为今年的热门板块,疫苗概念依旧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毕竟新冠疫情正在进行时,行业拐点正在到来,本次震荡下跌是对中期业绩的消化,亦是对前期快速拉涨的修正。基于目前A股市场结构性机会较为充足,短期调整或为部分个股带来一定的机会,毕竟市场依旧想要以合理的价格入手优质的股票。
近半数新冠疫苗概念股业绩下滑。 疫苗概念股是2020年A股市场最大的明星,疫苗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64%,七成成份股股价翻番。股价涨势傲视A股的同时,相关公司的疫苗进展及业绩表现引发市场关注。随着上市公司中报业绩陆续披露,疫苗概念股迎来了连续三日的股价回调。 五倍新冠疫苗热门股“业绩平平” 昨晚两只热门疫苗股华兰生物(002007)和西藏药业(600211)发布半年报。西藏药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1.57%;净利润2.2亿元,同比增长39.76%,与公司股价年内近500%的涨幅相比,这一业绩表现显得“平平无奇”。 6月中旬,西藏药业公告与斯微生物缔结面向全球的独家战略合作关系,涉及新冠疫苗产品的合作对价约3.5亿元。自此,公司股价开启腾飞之路,不到两个月收获了14个涨停板,涨幅近200%,市值超过300亿元。不过随着近期疫苗股普遍回调,公司已在5个交易日内录得3个跌停。 对于新冠疫苗的进展,西藏药业在半年报中回应称,当前合作涉及的预防性疫苗产品在中国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还需要经过临床试验批准、临床I期、II期和/或III期试验、上市批准、生产设施认证/核查(如适用)等主要环节,方可上市,存在研发失败的风险。如果研发失败,已支付给斯微生物的资金、相关临床费用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中报显示社保基金首次现身西藏药业十大流通股东之列,持股占比1.29%,此外,私募大佬葛卫东退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其姐姐葛贵兰凭借4.41%的持股比例新进成为公司第三大流通股东。 另一只华兰生物昨晚发布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87亿元,同比下降1.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2亿元,同比仅微长0.94%。公司近期在互动易平台对新冠疫苗进度做出回复,称目前公司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推进顺利,目前公司正陆续提交新冠肺炎疫苗申报临床所需的相关资料。今年以来,华兰生物股价累计上涨了126%,市值突破1100亿元。 近半数新冠疫苗概念股业绩下滑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从已披露中报、快报和业绩预告的公司来看,当前A股涉及疫苗研发及参股疫苗研发企业的上市公司中,中报业绩上升和下滑的企业各占半壁江山。主营业务与新冠疫苗研发直接相关的公司业绩却缺乏亮眼表现。 智飞生物(300122)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9.94亿元,同比增长38.8%;实现归母净利润15.05亿元,同比增长31.18%;新冠疫苗研发进度方面,公司与微生物所合作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目前处于临床二期阶段,属于国内第一梯队。 沃森生物(300142)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6100万元-6600万元,同比下降22%-28%。目前,公司与艾博生物共同合作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已收到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6月26日沃森生物发布消息表示,我国首个新冠mRNA疫苗进入Ⅰ期临床试验,获批临床3组研究,每组样本量56人。 复星医药(600196)上周宣布,在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后,截至目前,已有72名受试者接种BNT162b1疫苗。复星医药和 BioNtech正在中国共同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产品,该试验是BioNTech全球开发计划的一部分。 此外,即将登陆科创板的“新冠疫苗”第一股康希诺正筹备新冠疫苗三期临床试验。金雷股份(300443)、电广传媒(000917)均间接持有公司股份。 热门疫苗股中,业绩表现最差的是未名医药(002581)。业绩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亏损6665.43万元至9998.15万元。而去年同期,公司盈利2565.53万元。此外,公司已连续三年的年报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上半年巨亏的业绩预告发布后,公司股价连续走出两个一字跌停板,此前,公司股价最高涨至34.1元,不到半年股价上涨超300%。 全球6种新冠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放眼全球,当前新冠疫苗在各国的研发进展如何? 8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目前全球共有165种疫苗处于试验阶段,其中26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的6种疫苗中,3种来自中国。国内的三支团队分别是科兴生物、中生集团的北京所和武汉所。 在当地时间8月10日世卫组织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迈克尔·瑞安表示新冠疫苗研发已取得巨大进展,归功于所有致力于此的研发人员,相信将会获得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挑战在于如何提升产量并分配。 声明: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重塑了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常态”。居家隔离的日子里,人与人之间全靠互联网的光纤维系,普通的生活场景也迸发出不少奇思妙想,其中不乏一些老传统演变出的新花样。就拿上市公司的业绩说明会来说,以往主要以现场会议为载体,疫情发生后,两市上市公司纷纷依托线上平台,彻底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用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资者参与,颇有百花齐放之势。单就沪市而言,今年就有600余家公司举办线上年报业绩说明会。 谈起业绩说明会,其实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老模式”,在年报披露后开得最普遍,是对财务信息、经营状况、战略规划补充解读的重要渠道。梳理今年沪市公司业绩说明会,可以发现不少新变化。首先,上交所更加主动,市场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意识更强,以公司年报业绩为核心,搭建起公司与投资者线上沟通交流的平台。疫情防控期间,上交所多次发声,引导鼓励沪市公司通过线上模式召开业绩说明会,还为公司提供免费的平台和沟通渠道。依托互联网的便利性和交互性,今年的业绩说明会以更加生动、透明、有序的方式拓宽了互动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其中的企业既有沪深300公司代表、A+H公司龙头,也有中小市值的排头兵,涵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覆盖31个省区市,公司资产体量从亿级至几十万亿级不等。 其次,上市公司的主动性和重视度显著增强,投资者等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大大提升。上市公司层面,八成以上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亲自率领高管参与互动。“级别”高了,与投资者的距离却更“近”了,原本囿于参与范围和沟通模式的“刻板”之感消于无形。以往不少惯常使用第三方平台、仅邀请机构投资者的沪深300指数成分公司,或只在香港召开说明会的A+H公司,也在今年着力优化了相关安排。其业绩说明会主动对接平台支持多地分别举办或同步直播。这些公司还专门邀请中小投资者参与,提前发布公告向全市场征集问题,对全体投资者做到了“一碗水端平”。为了更便于投资者直观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很多公司还丰富交流形式,精心准备海报、视频、音频及PPT。 参与主体层面,投资者及市场多元力量高度参与,重塑原有模式。统计显示,今年沪市公司业绩说明会参与投资者数十万人。值得一提的是,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也参与沪市公司业绩说明会。在中信证券、海天味业、新泉股份等公司的业绩说明会上,投服中心代表中小投资者积极发声,发挥专业作用,与公司深入探讨重大焦点事项,提升了业绩说明会的质量。券商行业分析师、主流媒体等也没闲着,对其关心的公司结合业绩说明会的情况开设专栏深度点评。开得好、开出特色的说明会,还有不少媒体跟踪报道。 今年业绩说明会开得确实与往年不一样,更加专业、红火。但看似热闹的背后,难免有公司半推半就,自发动力没那么强。个别公司报喜不报忧,光顾着谈美好发展和增长潜力,对遇到的困难和潜在的风险寥寥数语。与投资者沟通时,有些公司只是简单谈谈数据、聊聊过往,缺乏对业绩实质与变化原因的深入探讨,还停留在“数据播报”的层面。投资者这边,也有些不是那么关心,参与积极性参差不齐。其中,有些受限于自身的专业度、理解力,提不出真正切中公司、行业要害的问题,有些可能还是抱着跟风炒一把的心态,一门心思挖掘公司的概念、热点,对实际经营情况和发展规划兴致不大。 如此这般,恐怕根子还是在市场机制上。业绩说明会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直接互动交流的平台,要取得实效不能光靠公司“一味输出”,或投资者“一厢情愿”,而是双方能各取所需。对投资者而言,要在业绩说明会上得到有用的信息,加深对公司的理解,以更好做出投资决策;对上市公司而言,召开业绩说明会,是希望投资者能对公司价值有更多的认同,为做好主业增添更大动力。要实现二者诉求的平衡,离不开公司价值与市场估值的动态均衡。尊重投资者、充分交流的公司受到更多认可,关注价值、敬畏市场的投资者有更好回报,业绩说明会自然能产生“说者有意,听者有心”的化学反应。 凡事不可一蹴而就,今年的业绩说明会有了新的变化,再往深里走,可能还有不少文章要做。首先,要在监管引导和市场推动下,一以贯之地办下去,把业绩说明会的“新变化”变成“新常态”。其次,还要讲专业。业绩说明会怎么才能开得好,还是有讲究的。出席的人员要有分量,讲述的内容要有深度,交流时要懂投资者,讲到投资者真正关心的事。投资者也要做好功课,提高专业分析能力。当然,说到底,还是要推动市场机制的持续优化,让业绩说明会真正变成公司传递价值、投资者发现价值的沟通桥梁。这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就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样式,市场的活力在不同参与方的互动中得以激发。 【更多内容详见沪市监管锐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