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作为2020年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之一, 以“携手同行,维护国际物流畅通”为主题的中国航海日论坛在上海举办。A.P. 穆勒-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施索仁(Sren Skou)先生受邀发表题为“携手打造无缝链接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演讲。 马士基集团CEO施索仁: “新冠疫情使全球贸易经历了过去75年来最严峻的挑战。除了保护我们员工的健康安全之外,我作为A.P.穆勒 - 马士基集团CEO的首要工作就是确保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正常运转,从而各行各业能够始终信赖其供应链体系,把疫情对经济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到最小,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医疗物资能够顺利送达医疗机构,食品能够顺利进入厨房及餐桌。新冠疫情是全球供应链体系韧性的试金石。我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吗? 在疫情肆虐的过程中,全球供应链体系一直在正常运转:我们的集装箱船舶照常行驶,码头及仓库照常营运,集卡也照常穿梭于分拨仓库与最终目的地之间。举一个例子,当全球超过一半的经济活动处于停摆状态时,我们成功避免了食物供应链的断裂。我们一个食品大客户CEO 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由于供应链的问题,新冠疫情使其销售额下降了多少,他回答:影响是零。由于我们的努力,食品供应如常运转。 马士基许多客户都没有因为供应链的问题而受影响,这凸显了开放的贸易以及稳固的物流系统对全球进出口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政府行动力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的一线员工、海员、码头工人、仓储员工及卡车司机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维持了船舶及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其次,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使得供应链系统比以往更加强大。我们即便在家办公也可以在线实时为货主提供服务。疫情期间我们在中国及时推出了许多数字化的服务,例如电子支付、电子发票、以及AI 机器人客服功能,这些非接触的服务模式使我们的员工能够远程为客户提供服务;第三,尽管疫情使很多国家地区边境关闭,但政府还是把货物在港口以及跨境的正常流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供应链已经被许多政府部门定义为战略性活动及基础性服务,并且得到了联合国海事组织的支持。简而言之,全球供应链已经成为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政府及国际组织的推动及重视是维持贸易开放性的重要保障。 这是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为之感到骄傲。” “船员在疫情期间承受了巨大压力。疫情以来他们一直在海上不间断地工作,但这个状况不能无休止持续下去。海运承担了全球90%的贸易量,我们在目前这个关键时期更进一步认识到了海运的重要性。为了使海上供应链持续运转,我们迫切需要所有国家、所有政府机构为船员的换班提供帮助。马士基目前有6600名船员在海上工作,其中有35%的船员已超期服役。超期服役已经使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健康风险,包括身体的疲劳以及精神心理上的负担。为了执行国际安全及劳工方面的相关协定,同时也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船员的换班已经不能再拖延下去了。我们衷心感谢中国交通部及各级地方政府在船舶靠泊中国港口期间为我们的船员提供的人道主义协助。我们也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尽早同意我们的船舶在靠泊中国港口时给予船员换班方面的便利与支持。” “在我们从危机管理过渡到恢复发展的过程中,贸易将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贸易的发展与社会的长足进步高度一致。无论身处何方,个人财富的增长与所在国的贸易发展息息相关。我的国家丹麦,按人均GDP衡量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也最好地诠释了贸易的作用。其他的例子也数不胜数。孟加拉国自1980年以来出口贸易额翻了四番,贫困率也从当时的45%下降到现在的15%。韩国是另一个贸易大国,其国民一天所创造的财富是50年前的13倍。在土耳其,一个典型消费者实际收入的三分之一是由于贸易而带来的物价下降所实现的。我也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由贸易发展而带来的巨大变化。90年代中期我生活在中国,当时中国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由于贸易带来的好处,中国已经使国民完全摆脱极端贫困的状态。 但我们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新冠疫情告诉我们,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是很脆弱的。疫情以前,全球一半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足5.5 美元,全球有20亿劳动力为非正式员工,一半的人口在疾病及失业情况下得不到社会保障。亚洲有数以百万计的女性制衣工面临失业的危险。国际劳工组织警告与疫情相关的失业人口今年夏季将达到1.95亿,另有10亿个低收入工作岗位受到影响。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平均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与差异有可能扩大。 新冠疫情展示了国家、经济及社会可以形成巨大的协同效应。为了使贸易在复苏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我们必须在以下三个优先方面展示我们的决心与意志: 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坚持贸易自由化:保护主义相当于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增加税负,这是最不应该采取的措施。由于保护主义抬头,在疫情以前贸易的增长就已经显示了下降的趋势。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的提示,虽然美中贸易摩擦占据了新闻媒体的头条位置,但美中贸易摩擦仅占2017年以来全球贸易争端的四分之一。保护主义抬头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现在是时候拨乱反正了。消除目前的贸易扭曲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数万亿美元的刺激。 在开放的贸易中恢复信任:认为贸易的好处并没有在两国或者两个经济体之间及内部平均分配是导致贸易保护抬头的根本原因。新冠疫情有可能放大这种认知,把贸易作为寻求短期政治利益的武器,从而削弱全球市场的互信。为保证可持续的复苏,我们强烈敦促恢复一个基于规则、且每个参与者都严格遵守的贸易体系。政府也应该采取措施,确保贸易所带来的收益能够在国家范围内平均分配。 构建一个充满韧性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新冠疫情告诫大家全球供应链是我们所共有的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业界的领导者,我强烈感受到要使责任得到落实,与客户、合作伙伴、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的对话至关重要。马士基致力于发展综合的全球集装箱航运物流业务,我们将一如既往提供一个具有韧性与活力的物流供应链体系,保证企业、政府、劳动者及消费者能够在开放的贸易系统中实现互信,为一个繁荣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必须牢记,在后疫情时代有许多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需要我们面对,其中之一就是气候的变化。我们这个行业拥有巨大的潜力来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在抗击气候变化方面贡献力量。马士基已经宣布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我们目前正在开发新的技术使这个目标变为现实。节省燃油的做法、创新的技术以及颠覆性的设计方案使马士基集团在能源效率的提升方面走在前列,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是全球性的,凭借一个国家、一个公司的力量远远不够。航运以及燃油链条上的脱碳行动需要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其中包括船公司、物流提供方、研究机构、技术开发者、客户以及政策制定者的交叉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对行业做出改变并取代化石燃料的传统方式。中国是全球航运业的领导者,在有效应对气候挑战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以来,农业银行以“互联网+供应链融资”产品“链捷贷”为抓手,持续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和信贷支持力度,助力疏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自产品上线以来,已与中建集团、TCL集团等230多家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累计服务超7000户上下游企业,共发放贷款近7万笔、约470亿元,笔均贷款66万元。 “链捷贷”是农业银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研发的线上供应链融资产品,基于核心企业信用,以应收账款、存货、订单和预付款融资等形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资金支持,具有“全线上、无接触、适用广、流程快”的特点。在银企系统直连模式的基础上,农业银行创新对接中企云链、简单汇等横向行业整合平台,促进供应链企业跨行业整合,提升产业链水平。目前该行已与中车、中铁、中建等124家核心企业通过中企云链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累计为企业融资95亿元。 农业银行积极支持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扩大产能,进一步拓展产业链金融服务辐射范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蒙牛集团商圈为例,目前已累计支持该商圈上下游企业494户,投放贷款23亿元。 根据上下游企业需求、供应链情况、核心企业系统及数据情况,农业银行创新“保理e融”“票据e融”“应收e贷”“订单e贷”等多项子产品,一企一策制定差异化的产品组合方案,涵盖应收、预付款、存货、信用等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流场景,进一步扩大上下游企业的服务范围。 针对传统保理、票据贴现等供应链业务仅覆盖到少量一级供应商,难以将核心企业信用背书传递至上游多级供应商的问题,农业银行运用区块链等最新金融科技,研发上线“保理e融”和“e账通”等“核心企业应付账款多级流转”产品,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在供应链上的传导,让末端小微供应商获得低成本资金。
7月1日起,北京、天津、广州等10地海关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监管试点。这也意味着中国的跨境电商,由个人海淘时代、商业零售(B2C)时代,正式迈进B2B时代。 专注于一体化供应链20载的东方嘉盛,近年来正在布局跨境电商企业。公司董秘李旭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政策把跨境电商的数据从传统一般贸易出口中精准地识别、统计出来,将为商务、财政、税务、外汇等部门出台相应配套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此外,新政策还将对接广交会、进博会等重大展会,通过广交会等线上成交的货物,可通过新的监管方式通关,享受新模式带来的通关便利。东方嘉盛深耕一体化供应链近20年,在跨境通关以及海关监管区仓储管理领域拥有核心供应链专业服务优势,近年围绕跨境电商领域专门打造了跨境电商产业数字供应链生态圈,从长远来看,预计公司会受益新政策红利。 李旭阳表示,前不久,我国在原有的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基础上,又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其扩容速度之快、布局之广,前所未有。东方嘉盛将积极利用重大机遇扩“增量”,及时抓住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容、出口监管试点启用等有利契机,打造跨境电商一体化产业链园区。与此同时,充分探索利用新一代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的包括信息系统支持、智能订单管理、智能仓储物流、智能通关报关等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助力更多外贸企业“扬帆出海”,培育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0%。今年前5个月,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逆势增长,同比增长12%。随着本次新监管方式的开通,简化出口申报程序,降低物流成本,大大提升通关效率,有助于外贸企业“稳订单”,为保就业保市场主体提供强力支撑,与此同时,在跨境电商业内有深度布局的相关企业也有望得到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
近日,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神州控股)旗下科捷集团与马来西亚物流公司LINECLEAR(简称:逨科快递)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 根据该份备忘录,双方将在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开展物流、仓储、订单履行、分销和货运业务机会的联合合作;在马来西亚(包括但不限于东南亚其他国家)开展物流、仓储、订单履行和分销业务机会的联合业务和营销合作,神州控股相关业务在逨科公司的技术部署等。 神州控股首席运营官郭郑俐评价双方合作时指出,“作为供应链服务专家,科捷旨在向中国或当地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专业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仓储运输、清关服务等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科捷在中国拥有众多大数据、AIoT核心科技产品以及庞大仓储网络和客户群,此次与在本土市场具有领先优势的逨科强强携手、优势互补,势必将大大促进双方在中国、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依托“供应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核心战略,科捷持续打造协同层的物流协同管理软件、并通过与神州控股“软件互联网”产品的结合,提高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效率。 据了解,2020年伊始,神州控股宣布启动“捷盟”生态合作伙伴计划,与政府、客户以及供应商、院校等多层面合作伙伴携手,共建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生态联盟双引擎驱动模式持续提升服务竞争力,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并实现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链整合。此次与逨科公司的合作将是科捷强化生态能力、开辟国际市场的又一重要战略落地,将将助力科捷的业务进一步走向海外,完善国际化布局。
近日,民生电商消息表示,旗下粮食产业资产数字化科技平台民农云仓自2019年底上线运营至今,合作银行已超过10家,累计获得授信超过30亿元,形成了一个以锁定农业供应链企业作为核心服务对象的资金平台。 作为国内首个垂直于粮食产业的资产数字化平台,民农云仓通过应用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实现粮食行业的智能金融监管与资产数字化,将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粮食资产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成功对接,构建了粮食供应链融资的科技通道。截至目前,其已获得民生银行、中关村银行、九江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授信超30亿元。 金融专家分析,民农云仓的核心,是利用科技而非依赖人控制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恰恰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的痛点,这也是该平台能够快速获取风控严格的银行等机构信赖的原因。 在仓内资产的监管环节,为确保粮食资产安全,民农云仓通过粮食对收储流程的分析,利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设置实物感知、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反欺诈等手段,实现监管24小时不间断地智能化盯防。同时,提炼出金融监管仓体系的监管流程与标准,将粮食资产赋予金融属性,打造智能金融监管仓,有效识别、控制存货监管风险。 而借助区块链技术,民农云仓以科技手段构建了融资方、资金方、监管方的有效互信机制,极大压缩了从实物资产到银行资金的转换路径。农产品资产“上链”,对仓内资产实现形成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和追溯,通过智能合约生成数字仓单,将数据变成可信数字资产,提升了供应链上的融资效率,实现了有效的信用风险控制。 此外,利用微信小程序实现资产远程的监管、操作等,也极大便利了资金方、监管方的贷后管理。通过小程序,资金方不仅能通过云屏实时监管仓内资产,更可以获取风险预警、市场信息、贷后资产处置等操作。围绕资产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在移动端实现。 此前,民农云仓已经成功在玉米产业链中落地,协助产业链企业实现融资近10亿元。据悉,该平台后续会携手银行逐步扩展到小麦、白糖等垂直产业,让更多三农企业受惠科技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近期,中概股掀起回归潮,搅动港股打新风云,行业大白马股价连创新高。背后是黑天鹅满天飞、全球政经环境波诡云谲的背景下,市场对于确定性的痴迷。 电商作为拉动国内零售消费的主力,在疫情前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从以下两张图可以看到,零售电商在短暂的“暂停键”之后,快速回血,而且渗透加速。行业的高景气在公司业绩上逐步得以兑现,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的市值也在持续站上新台阶。 (来源:国家统计局) 反观近日落幕的“618”电商大促,一早便硝烟弥漫,促销力度再次升级,抖快等短视频平台入局,“三国杀”演变成大混战,战况空前。 而作为电商界的年中大促,同时也是疫后最大规模的购物节,意义也远胜往日。尤其对京东来说,可谓是“三喜临门”,店庆、电商大促以及回港二次上市都在这一天,也唤醒了市场超高的打新热情。 凭借在认购人数、募资规模及冻资额三方面的领先优势,京东一举拿下了今年港股的“三料新股王”称号。对投资者而言,大家对长期持有京东仍有些分歧。所以大家非常关心此次京东“618”的表现,这有助于消除市场偏见。 一、“618”战绩如何? 据星图数据显示,18天的大促期,全网GMV达到4573亿元,同比增速达43.78%,且火爆程度明显高于去年“双十一”,多家平台均表现靓丽。其中,京东订单金额达到2692亿元,同比增速达33.6%,较去年26.6%明显提速,创下历史新高。 从品类来看,家用电器、手机通讯、美妆个护类是三大主力。其中,美妆个护类,天猫占比高于京东与拼多多;但大家电、厨房电器、生活电器品类销售额中,京东占比则高于天猫和苏宁,牢牢把握着家电类的优势。此外,全网成交过亿元共283个品牌,同比增长28.1%。京东就占到了187个,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笔者认为,此次“618”是疫后需求回暖、客流向线上加速转移及平台促销力度提升等因素集中导致的结果。此外,值得留意的是,伴随抖快入局,此次电商大战,展现出物流跟随市场进一步下沉、场景直播化的明显趋势。 物流方面,跟随市场进一步下沉,末端物流成主攻环节。 其中,阿里菜鸟通过供应链“预售极速达”在天猫618期间将预售包裹下沉到配送站点和财年驿站,批量包裹实现一小时送达,超过一半半天达,80%以上当日达,截至18日中午12时,天猫618购物季的包裹有七成已经送达。 京东近两年推出的下沉抓手“京喜”,此次首度入局“618”。公开数据显示,期间日均单量超过700万单,618当日突破1000万单,移动端DAU环比增长超两倍,产业带订单量增长211%,34个中小品牌销售过亿,成其增量场。 京东物流则进一步升级“前置仓”模式,将超过10亿件商品提前部署到距离消费者最近的730个仓库,22个城市实现“分钟级”配送,90%行政区县仓配订单实现24小时达。据京东物流公布数据显示,六线城市配送单量增幅是一线城市的1.5倍,仓配一体订单当日达和次日达占比超91%,全国24小时达覆盖区县占比超过90%,智能仓处理单量同比增长106%。 与此同时,京东物流开放战略得到深入推进,其中个人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311%,大件开放业务单量同比增长230%,开放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80%。 流量方面,直播成引流主场景。 各电商平台与抖、快等短视频平台建立“带货联盟”,明星、网红、公司高管等不同角色人员直播带货,加速电商渗透与“破圈”。有人认为,这些短视频等直播平台将与电商构成竞争甚至会威胁到其地位。目前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其更多的意义在于为电商导流。 战局升级,市场对京东的战绩也已达成高度共识。在行业白马股价连创新高之际,京东的股价同样持续站上新台阶,目前总市值已突破900亿美元,直奔千亿美元大关。京东能否站上千亿美元?下一个增长点又在哪? 二、价值回归之后,“第二曲线”在哪? “市场短期看是投票器,长期看是称重机。”通过复盘京东上市以来的“两次腾飞”,分别发生在2017年至2018年1月以及2019年至今。不难发现,对京东而言,这两段期间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重大变革带来的经营质变。京东通过在商业模式、组织架构、技术、渠道、市场、供应链等多个方面,推动变革与升级,实现了扎实的业绩改善。 (来源:WIND资讯) 2018年,“内忧外患”交叠,京东股价重挫,但在2018年11月底触底后,走出一条漂亮的“深V”曲线,背后是京东2019年深度调整后的价值回归。 至于具体表现,此前我们分析过,主要体现在用户规模、营收及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及自有现金流的持续改善。与此同时,“一号人物”刘强东在2019年也已逐步放权前端业务,退居幕后布局战略、文化、组织、机制、人才。 今年疫情,无疑又给京东的发展添了一把火。而在东哥退隐后,Q1超预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回应了市场一直存在的偏见。 如果说电商零售是京东的“第一增长曲线”,那未来的“第二曲线”在哪? 今年5月,刘强东发布全员信,宣布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转移成为一家技术驱动供应链服务公司,并将供应链的优势服务发挥放大并将供应链的优势发挥放大,并应用于产业场景中,和合作伙伴一起降低行业成本,提升社会效率”,给出了明确答案。 可以预见,随着电商成为消费必需手段,配套的物流仓储、资金结算支付等供应链体系也将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极具商业想象力。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如今的京东又有多大的空间及机会? 三、京东的胜算与机会 尽管玩法、渠道、场景及市场等都在变,但电商的竞争本质不变,一直围绕在“多”、“快”、“好”、“省”四个方面。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好”与“快”,这两大标签也早已占领用户心智,背后则是其自营体系下对于品质的把控及物流仓储能力的长期构建,可以说这与供应链、技术能力共同搭建起的“底层基建”,造就了京东的护城河,也支撑起了商流的高效运转。 1)京东的“底层基建” 我们知道,与阿里走“综合平台”路线不同,京东是以自营3C产品起家,之后又自建物流仓储体系,模式明显更重。虽然在规模上注定无法与阿里相提并论,但却有极高的壁垒: 一方面,物流仓储一体化一直是京东有别于其他电商独有的能力,既能保障配送效率,这点在一季度疫情期间有明显体现,又能在规模效应下实现成本领先优势,这点完全可参考亚马逊的发展路径,这也是为何京东能不断定义快递行业标准的原因所在。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京东拥有的物流网络覆盖中小件、大件、冷链、B2B、跨境及众包等六大细分领域,合作供应商超过2.4万家,全国自有仓库超过730个,仓储面积约1700万平米,配送月仓储人员超过17万人。 另一方面,自营体系下形成的供应链能力,除规模效应之外,通过与供应链深度绑定,既能让用户感知更好的服务体验,也有助于深挖链条价值,创造新的增长点。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京东的消费者净推荐值达21.8%,居全国首位。 此外,技术能力也一直是京东的战略重点。既有助于提升内部经营效率,同时对外输出实现商业化。而在供应链及物流仓配一体化能力基础上,京东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来实现智能化迭代。目前,京东物流已投入运营的25座“亚洲一号”是目前亚洲最大规模智能仓群,70个不同层级的机器人仓也是全国最大规模的机器人仓群。 京东近几年的费率变化也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势。2016年以来,除研发费率总体维持上升态势外,其余包括履约费率、市场推广费率、管理费率总体趋于下滑。今年Q1,受疫情影响,履约成本有所抬头,但还是稳定在7%左右。可见京东在规模效应驱动下,经营效率在持续提升。 2)未来机会 我们此前分析过,京东下沉市场的渗透率明显低于另两家,仍有提升空间,这是机会之一。据天风证券的数据显示,京东2019年双11用户城市线分布图中,京东三线以下的用户仅为37.5%,而手机淘宝为50.1%,拼多多为53.3%。 “京喜”作为京东抢占下沉市场的主力,上线仅两年,一路高歌猛进。2019年京东新增用户中,70%来自下沉市场,同年10月,“京喜”接入微信一级流量口。随后“双11”京喜小程序DAU超6800万,今年2月MAU更是超过了1.34亿。 尽管目前看下沉用户群体在客单价上并无优势,但伴随电商持续渗透,用户对多品类购物频率增加,总体还有进步一提升空间。据天风证券数据显示,京东在2017年实现了SKU的快速扩张,同比增长382%。且在新品类持续拉动用户支出。总体来看,京东活跃买家人均支出稳步提升。 第二大机会在于,对外输出技术服务,拉动服务收入增长。2017年京东开始将技术能力产品化,对外输出技术服务。截至2019年Q4,京东技术服务收入占比从年初的10.27%升至12.29%,增超2个百分点。刘强东曾在2019年三季度电话会议里明确表示:“未来技术服务收入将成为京东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除了对外开放技术能力之外,京东早在2012年就开始对外开放物流平台,未来通过向供应链商家开放物流能力,将进一步做大服务收入规模,这是第三大机会。更进一步来看,通过物流很有可能进一步撬动商流规模,实现运销联动,有望形成商业闭环。 之前我们判断认为,服务收入是京东未来是否能扩大盈利和提高估值的关键,因为服务收入具有更高的毛利率和净利润。这点依然可参照亚马逊商业模式演进路线,其不靠零售业务赚钱,而主要通过云计算服务盈利。 总的来说,市场下沉及服务收入增量,将成京东价值重估的基础,契机可能会是什么? 3)重估契机 流动性往往是价值重估的基础。京东在纳入恒指及港股通之后,伴随外资及南下资金流入,将成为推动其价值重估的契机。 近期,美银、高盛、杰富瑞等专业机构纷纷发布买入评级报告一致看多京东集团-SW,这显然是个积极的信号。 尾声 今年注定是不凡的一年,从疫情突袭、油价跳水到金融市场惊变等频刷三观。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危机相伴,新旧相生。不论是从战略转变、股价位置及资本市场安排,京东的位置都得以拔高,也意味着新的起点。 如果说京东在2019年完成了价值修复,那2020年将开启质的增长。而Q1及“618”期间的靓丽表现,无疑将为其全年增长奠定基础。 目前,国内物流服务供应链市场已在百万亿元规模以上。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物流服务供应链市场规模达到300万亿元。这对支撑京东千亿美元市值,显然并非难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京东赴港上市,集团旗下拆分多家子公司,包括京东物流、京东数科、京东健康、达达,已申请豁免权(3年内将子公司分拆并在港交所上市),而达达集团(DADA)已于今年6月5日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京东整个业务版图日渐清晰起来,也可见其背后的野心之大。
今年新冠疫情使银行业突迎考验。除了净利润下滑、减值损失增加,银行业还须快速调整,保证在特殊情况下正常服务客户。 不过,机遇和挑战并存。今年一季度,德意志银行集团虽因疫情影响,贷款损失准备金较去年低峰时期上涨至5.06亿欧元,但我们核心银行业务调整后税前利润同比增长32%至11亿欧元,亚太地区是主要增长点。 未来,银行业需要不断强化应对冲击的应变能力,同时亚太供应链多元化的趋势以及中国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也将为银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疫情冲击考验银行应变能力 没有一个金融机构会料到,疫情竟为日常业务的运作带来了如此多的挑战。 基础设施关停的意外事件出现在了今年3月17日周二一早。当时,菲律宾央行宣布即日起暂停外汇交易,市场旋即关闭,致使多家企业出现收付款困难:工资和养老金发放、还贷、公司间资金调度、销售收入流程均受到了影响。 我们即刻查看了隔夜收到的所有付款委托,在与当地团队合作评估确认能结算后,迅速完成了付款。之所以德银可以迅速响应,是因为银行决定利用自身储备的菲律宾比索流动资金,确保客户支付需求如常。 此外,在危机下如何为企业客户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至关重要。以德银的一家大型国际能源及大宗商品交易客户为例,不久前,该公司在亚洲仍主要依靠电子邮件这一传统方式执行印度尼西亚卢比和马来西亚林吉特交易。由于需要报价和确认,加之涉及该企业多个部门,流程较长,但疫情期间市场波动尤为剧烈。于是德银与客户共同评估了工作流程,该企业开始通过Autobahn执行马来西亚林吉特交易,并计划增加印度尼西亚卢比。由此,工作流程更为顺畅,业务交易量也随即上升。德银的Autobahn FX能清楚掌握公司的外汇持仓状况,起到支持作用。 居家办公本身也一大挑战。受全球疫情影响,外汇市场波动加剧且流动性趋紧,企业客户的外汇风险管理需求也在攀升。银行需要跨时区的外汇交易支持,配合企业居家远程办公的需求,确保从交易的每个环节做到无缝衔接。某中资跨国企业与德银的外汇交易量同比上涨近5倍,过半交易在非亚洲交易时段完成。德银借助其全球交易平台,实现上海、香港、伦敦和纽约交易团队间的紧密协作,为客户提供跨时区的外汇交易服务。目前该企业与德银的外汇交易量,占其总交易量的比例从疫情前的25%升至逾40%。 供应链多元化是中外跨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疫情也使得供应链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当下很多讨论是关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实际对供应链布局的讨论早在疫情前就已开始,且不仅是外资企业,中资企业也有考虑。但比起供应链“转移”的说法,不如说是供应链在“多元化”发展。 例如,中国公司也开始在越南设厂,尤其是电子装配;汽车等制造业则更多开始在印度设立工厂。一些中资手机制造商在印度也有很大的制造基地,生产成本较低;此外,一些更加基础的制造业则开始转向印尼。 印度、越南和印尼将受益于这种供应链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角色难以撼动。在多元化布局过程中,企业将更需要其银行伙伴提供更加全面的现金管理、贷款、贸易融资、外汇和利率业务支持。 另一个趋势则是,供应链会变得越来越短和本地化。未来企业将越来越关注到达目标市场的速度,注重提高整个价值链的协调性和透明度。如果供应商远在另一片大陆,这些目标就很难实现。相比起过去的远程跨区域贸易,未来区域内贸易量可能显著增长。 具体在亚洲,麦肯锡的研究显示,52%的亚洲贸易为区域内贸易,这一比例远高于北美。这也印证了我们在亚太看到的新趋势——企业建立自给自足的区域供应链,服务亚洲市场。 这还引申出另一个问题——贸易结算货币本地化。我们过去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帮助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人们习惯用美元作为贸易结算货币(invoicing currency),如果中国和印度做贸易,为什么还要用美元?其实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和印度卢比。今年3月,美元荒导致市场巨震,我们为何还要将自己暴露在这种风险之下? 加码布局中国在岸金融市场 亚太地区是德意志银行利润增长的核心来源地区,中国无疑是主要增长点。中国GDP占到亚洲的50%,排在第二位的日本GDP占比仅19%,第三位的印度仅10%。除了顺应上述亚太地区发展趋势、推动传统公司业务,林戴威也表示将把握中国金融开放的机遇,引入更多国际投资者。 债市开放是过去几年的亮点。德银也是债券通下最活跃的做市商之一。当前外资已持有近10%的中国国债,在3月的全球金融市场巨震和赎回潮中,中国市场的资金流出十分有限,未来外资仍将增持人民币债券。作为中介机构,德银也希望为投资者提供托管、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现金管理等“一站式”服务。 眼下布局中国债市国际投资者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央行,这类投资者会通过增持人民币资产来加速多元化配置进程;二是被动型的指数投资机构,鉴于国际主流指数开始纳入中国债券,这类机构也会继续增配以实现追踪指数的目的;再来就是主动基金管理人,他们可能是对冲基金、银行、资管机构等。中国债市是一个有流动性、有深度的市场,且收益率仍较欧美市场高出很多,因此对这类机构具备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德意志银行获批成为银行间债市首批外资A类主承销商,我们也在加速扩容承销业务团队。目前外资的主要配置需求仍然集中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对于信用债的配置较少。如今外资行能够主承销中国信用债,他们也将对海外投资人更多推介其所承销的债券,同时也可将国际上好的经验和方法引入,加速市场化改革。 此外,若要真正推动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除了将资金引进来,还需要增加在岸和离岸市场的私营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能力和活跃度。鉴于离岸市场并没有真正的央行,如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有意增加对离岸人民币的使用,还须加强保持短期利率水平稳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