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 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 国务院常务会议今日召开,会议听取支持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汇报,推出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稳企业保就业力度。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精准有力及时推出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减免;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减免企业缴纳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上半年达6000亿元,实施稳岗返还政策惠及8400多万职工;免收公路通行费1400多亿元。实施降准释放1.75万亿元资金;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增加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等,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2.85万亿元;对超过1万亿元贷款本息办理延期还本或付息。加大对春耕生产、畜牧业发展等支持。上述举措的成效正在显现,复工复产正逐步达到正常水平,企业困难得到一定缓解,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 会议强调,要把做好“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进一步落实落细已出台的支持企业纾困发展政策,让企业得到更多实惠,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基本民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回升。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抓紧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会议要求,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诉求,及时推出和完善相关政策。一是针对目前疫情尚未过去,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延长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相关税费政策实施期限。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收入,延长免征增值税时间。二是在年初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1.29万亿元基础上,再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力争5月底发行完毕。三是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记者郁琼源)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要求加大稳企业保就业力度。 会议强调,要把做好“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进一步落实落细已出台的支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各项政策,让企业得到更多实惠,稳定就业岗位,减轻疫情对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保障基本民生。 会议要求,要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诉求,及时推出和完善相关政策。一是针对目前疫情尚未过去的情况,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延长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相关税费政策实施期限。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延长免征增值税时间。更大力度帮助企业渡难关。二是在年初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1.29万亿元基础上,再按程序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力争5月底发行完毕。三是强化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措施。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其多渠道融资,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对于已出台的8个方面90项纾困措施精准扩面、落地见效,围绕“六保”任务,有针对性地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交通运输和生活服务业、快递业,延长相关税费实施期限。 “小微活,企业活,就业才多。这既是保就业,因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就业的蓄水池;也是保民生,有收入,才能敢消费;更是保市场主体,特别是对存量贷款推迟还本付息,让中小微企业可以缓口气,帮扶纾困效果明显。”张连起说。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记者张千千)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强化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措施。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其多渠道融资,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此前,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多项政策已经推出。包括实施降准释放1.75万亿元资金;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激励国有大型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增加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等,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2.85万亿元;对11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超过1万亿元贷款本息办理延期还本或付息。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些政策措施及时有力、针对性强,保障金融市场稳定,维护市场预期稳定,确保基本金融服务基本不受影响,有效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出相关政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能够起到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的作用。下阶段应在继续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前提下,对相关政策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3月份主要原材料产品加快增长—— 山西能源供应保障有力 本报记者 梁婧 刘存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西力保煤炭、电力等供应,煤炭企业克服困难全力复工复产。山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全省一季度原煤产量增长1.1%,煤层气产量增长5.1%,外送电量增长3.2%。特别是进入3月份,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加快增长,原煤、外送电量、煤层气产量、焦炭分别增长12.3%、13%、11.3%、6.9%。 “解全国燃‘煤’之急”“不讲条件助湖北”是山西给自己下的“军令状”。“春节期间,我们对留守工人进行统计,重新编排班次,采取‘早班能提前开机尽量提前开、早晚班交接时不关机’的办法,向时间要产能。”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东曲矿矿长刘海东告诉记者,2月份至3月份,东曲矿产量56.6万吨,比去年同期多出11.58万吨。 山西焦煤集团承担着全国20多户重点钢铁企业的炼焦煤年度长期协议保供任务。面对武钢、鄂钢等钢铁企业请求紧急增援大量炼钢用焦煤,山西焦煤集团克服困难组织生产调运,确保了钢铁企业为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鄂州“小汤山”医院的快速建设供应物资。据了解,从1月27日开始,山西焦煤有52个生产矿井和28座选煤厂相继复工。 没有签订合同的企业提出紧急需求,山西煤炭企业就特事特办,先发运后结算。截至3月底,山西七大煤企对湖北省的销售额达7.6亿元,相当于去年同期销售金额的95%。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对湖北销售激增,分别是去年的3.8倍和1.2倍;焦煤集团和晋煤集团销售金额均相当于去年同期数额的87%以上。 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是煤炭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奇兵”。 新元矿是阳煤集团智能化矿井建设示范单位,数控技术员武宇鑫介绍,新元矿利用智能化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地面远程操控、井下生产各系统之间联动控制和全数字化传输,有效减少了调度、协调方面的人员聚集。“原来开采普通综采工作面时,一个综采队劳动用工需要171人,现在只需要91人。”截至目前,阳煤集团煤矿复工复产率已达100%,一季度煤炭产量完成194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企业的“满血复活”,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精准政策支持。 山西省税务部门运用大数据手段识别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纳税人,细致梳理和分析产业链、上下游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制定“一企一策”政策清单和工作台账,“线上+线下”分类分级辅导等方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山西省国资委印发通知鼓励省属企业精准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在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和科技投入等方面给予激励。 “山西煤炭产业必须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更好发挥对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作用。”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表示,未来,山西将在全面复工复产的基础上,抓住化石能源低碳转型的“窗口期”,用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从资源禀赋、产能产量、供需趋势、价格走势等方面科学研判,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利用。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经济增长目标、2020年财政赤字率等都将会给出一个总目标,中国也将由此开始进入“后疫情”时代。 那么,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在“后疫情”时代将会如何演绎?本周,《红周刊》面对面栏目专访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他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年四季度会恢复到正常水平,恢复速度和增速都会好于其他主要国家。中国资本市场会更加受到海内外资金的认可,而A股、黄金会是比较好的配置资产。 中国经济大概率“V形”反弹 到四季度恢复至正常水平 《红周刊》:您对我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有何看法? 鲁政委:从总体走势上看,2020年的GDP增长轨迹应该是“V形”反弹。我认为最迟到今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上,而这个反弹预期会一直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红周刊》:在经历了几年去杠杆后,您认为稳增长和稳杠杆的关系该怎么平衡?会有明显加杠杆过程吗? 鲁政委:杠杆率水平不仅要纵向看,更重要的是横向对比。在此轮疫情之后,其他主要经济体财政大幅扩张,杠杆率显著上升。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杠杆率水平在横向比较下是比较低的,低于其他主要国家。对于国际投资人来说也一样,他们是横向比较的思维,当看到中国的杠杆率水平低于其他很多国家后,就会觉得中国的风险没那么大。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一家企业高于行业平均杠杆率水平,那它是比较危险的;反之那就稳健一些。所以杠杆率不是一个静态概念,当全球主要国家的杠杆率都在上升的时候,中国的杠杆率也有所上升不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不能刻舟求剑地看待杠杆率水平。 目前市场预测中国2002年的广义财政赤字率将达到10%左右,当然预算内的财政赤字率不会达到这么高,具体的数字会在5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公布。货币政策方面,短端利率(1年期以下)绝大部分已经基本调整到位了,未来下降的空间不是很大;贷款利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但整体上下一阶段会以财政政策为主。 《红周刊》: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资产来看,政策方面是否会“重拾”房地产投资? 鲁政委:我们要用平常心去看待房地产业,既不能认为房地产是洪水猛兽,也不能说要大规模刺激房地产,因为中央已经明确表示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希望在“三稳”的方向之下,房地产行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这也应该是大家所期待的。 《红周刊》:从制造业来说,当前有国家希望跨国企业能搬回本国,您怎么看? 鲁政委:逆全球化不是因为疫情而产生的,而是从2008年以来一直存在的一股潮流,只不过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影响。有媒体报道,美国、日本等有给企业搬家费、让企业搬回本国的言论,但我认为这其中有一定的炒作因素。因为从企业的角度看,搬家费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持续的运营成本才是最重要的。即便美国和日本有些企业把产业链搬出去了,只要中国的商业环境好、运营效率高,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效率就会比搬回美国和日本的企业高。跨国企业搬与不搬,关键看效率。 当然,疫情后,还是会出现一些新的动向。比如一些国家会将重点医药企业纳入战略储备物资的产业链中,要求这类医药企业可能会在国内建设一条生产线,但这并不排斥在国外继续保留一个平行产业链。 在欧美,除非是采取立法的方式,否则,政府官员的言论对企业家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企业主要还是会按照市场规律和竞争逻辑来进行选择。 全球经济“机理”是健康的 预计到明年上半年恢复正常 《红周刊》:市场依然担心此次疫情引发的危机会比2008年或1929年危机更严重。 鲁政委:有观点认为此次危机超过2008年和1929年,是因为一个重要指标——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2008年和1929年时的水平,美国目前的失业人数为2600万,1929年时失业人数为1300万,2008年时失业人数为870万。 目前来看,疫情还没有结束,失业人数还可能增加,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预测,美国失业率最终会达到16%,远超2008年时水平。 但如果从原因来看,这次经济活动停摆是由于疫情的爆发,就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突然被迫趴下一样,生理机能本身是没问题的;而2008年和1929年的危机是经济本身出现了问题,是“器官衰竭”导致“人”趴下了。所以,同样是严重的失业,但机理是不一样的。我认为,只要疫情导致的停工时间不会太长,就不会出现像之前一样的危机情况。 而实际上,无论疫苗何时投入使用,我也认为停工的时间其实不会特别长。因为大家在家待的时间越长,复工复产的意愿就越强烈,所以我认为不会出现经济危机和大萧条,我们最艰难的时候应该已经过去了。虽然国外患病人数还在增加,但感染人数爆发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未来会逐步回落。我判断全球经济的低点会在今年二季度出现,三季度经济增速会好于二季度,一直恢复到明年上半年,之后可能恢复到之前的正常水平。 《红周刊》:那么怎么出现了原油期货负价格现象呢? 鲁政委:从交易细节来看,这是一次由于库容不足所导致的对于无法进行实物交割者的“逼多”行为,但从实质上看,这也表明美国原油期货市场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考虑此次负油价事件,让人们意识到很多国外交易者实际上是很难在其内陆的库欣地区(WTI期货合约交割地)进行实物交割的。因此,我认为,未来WTI这个市场对全球的影响力会逐渐下降,全球投资人会产生寻找更为合适的新定价锚市场的潜在诉求。 必须特别提醒的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扩展一下视野,短期来看,负油价是个奇葩。但从长期来看,我认为这是对我们的一个警示,因为原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是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而碳一旦排放出来就很难被消弭、捕捉。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所能容忍的温度升高是有上限的,这就意味着地球对碳的库容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越过某一个边界,石油、煤炭最终很可能都要变成负资产,到那时就会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红周刊》:还有美联储释放巨量流动性的问题,这可能正埋下新的重大隐患? 鲁政委:我认为还好,美联储从2008年释放大量流动性之后,然后从2011年前后便开始为退出做准备,最终一直到2018年到达了加息周期的顶部,所以他们已有了QE退出的经验。 另外,大家不能机械地看货币发行量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货币量和人们的心理有关系,不能因为我们看到直接从美联储那里释放了很多所谓的“水”出来,就认为经济里面的“水”很多。实际上,影响“水”的多少的是双层机制,一层是央行,另外一层是经济本身,后者对应货币的流通速度。而流通速度跟经济增长情况有关,以前实体经济正常运转时,央行释放的1块钱,可以变成5块钱,但疫情导致了很多企业停工,货币流动速度变慢了,1块钱只能变成3块钱,另外2块钱需要靠央行来补足,所以美联储释放的流动性没有我们感受到的那么多。近期美元指数一直在走强,也是这个原因。 全球“水漫金山” 股市、黄金是“方舟” 《红周刊》:现在各个国家的投资人都在担心自己国家的货币贬值,您认为全球资产的“锚”是什么? 鲁政委:在危机中,大家都在寻找稳定的“锚”,但问题是我们有过“锚”吗?黄金价格的波动性极高,已经从昔日的货币王座上跌落了下来。货币有两个价格,在国内表现为利率,在国外表现为汇率,任何一个下降都是一种货币条件的放松,国内降息能舒缓经济,所以不应该认为人民币走弱对经济不利。 还有观点认为,一些优质企业可以当作资产“锚”,因为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这些企业依然赚钱。但实际上,有两重因素导致了这些企业股价的上涨:第一重因素,是这些企业业绩增长带来了股价上涨,跟货币没有任何关系;第二重因素,是货币因素,如果一家企业盈利没有增长,股价还在上涨,这就和发行货币有关系了。 《红周刊》: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哪些是能够避险的资产? 鲁政委:在全球“水漫金山”的时候,只能投资于“实物资产”以规避风险,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经济学上的“实物资产”,第一类是股票,第二类是房子,第三类是黄金这样的资产。我认为,目前股票是在长期最值得增加配置的资产,但要做组合投资;贵金属未来也还会有较好的增长空间;矿产也是比较好的配置方向,但要做区分。 《红周刊》:A股的估值会水涨船高吗? 鲁政委:估值水涨船高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共同规律,但估值的上涨也需要经济和企业盈利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货币政策偏宽松,中国经济前景更明朗,企业复工也在稳步推进,我们现在这两个条件都具备。 但海外投资人对我国A股熟悉程度仍有待深入,在我们谈中国资产的吸引力的时候,我们真正需要使用的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差异。我国的规则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高,海外投资人越熟悉,风险调整因子的影响就越会小。■ (本文已刊发于5月2日的《红周刊》)原标题《中国经济有V形反弹可能 “水漫金山”下配置资产首选股票——专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赞扬了美联储减轻冠状病毒影响的行动,但表示对其后果感到担忧。 巴菲特上周六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度投资者会议上说,在疫情期间苦苦挣扎的公司应该感谢美联储提供的低息融资,正是这些融资帮助它们渡过了难关。巴菲特没有提及具体的担忧,只是说他担心长期的影响。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们真的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他说,“我认为总的来说,它们是正确的,但我不认为它们没有后果,我认为如果推动得足够远,它们可能会产生极端的后果。但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同样会有极端的后果。” 随着冠状病毒的蔓延导致美国各地的企业突然停止运营,美联储迅速采取了行动。与金融危机期间的做法类似,美联储将短期基准利率下调至接近于零的水平,并开始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不过,这一次它扩大了操作范围,向不同规模的企业发放贷款,购买了货币市场基金和市政债券,并购买高收益率的公司债券。 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市场,但也引发了与公共救助行动相伴而来的道德风险问题。不过,巴菲特表示,在当前操作下能够借款的公司,“应该向”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和其他央行官员“致感谢信”。 在美联储出手干预之前,企业债券市场已经陷入停滞,与政府债券的息差达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的数据显示,自那以来,美国的债券发行量出现了爆炸性增长,3月份和4月份分别创下了2533亿美元和2618亿美元的新纪录。尽管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企业信贷安排(美联储宣布将通过其购买企业债券的工具)尚未投入使用,这种情况还是发生了。 尽管企业债务的反弹表明资本市场正在恢复运转,但它也引发了这样一种担忧:那些资产负债状况不佳的企业正在受到人为的扶持。 SIFMA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的债券发行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78.1%。“我自己的感觉是,美联储在进入高收益债权市场方面走得太远了。但我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时间会证明其后果,”安联首席经济顾问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Mohamed El-Erian)表示。“美联储几乎为所有人开放了高收益市场,这引发了对僵尸公司的担忧,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谨慎,因为这会侵蚀美国的特殊之处。” 金融危机时期,巴菲特在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金融公司持有大量股份,为那些已经关闭的市场提供了资本和流动性。事实证明,这两家公司也同样给伯克希尔带来丰厚的利润。 但巴菲特在这段时间增加大量持有现金,并没有采取任何重大的买入行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交易是他从航空股中撤出。他说,美联储的举措基本上消除了他在上次危机中发现的那种廉价交易。 “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有吸引力的东西……美联储做了正确的事情,他们做得非常迅速,这是他们应该做的,我向他们致敬。”“我们没有做任何事,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有吸引力的事情。这种情况可能很快改变,也可能不会改变。”
自AWS掀起“云革命”以来,云服务在过去十余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全球蓬勃扩张,撑起了千亿美元级别的市场规模。2020年,站在启蒙期末尾的全球云服务市场,在疫情爆发、经济波动、巨头加速布局等系列宏观环境的剧烈震荡下,正在面临更多的变数。 不过,像婴儿总会长大一样,企业上云大潮不可逆,云计算的大好未来不容置疑。Gartner曾给出预测,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在2022年有望突破5400亿美元,并依然保持15%以上的规模增速。 这场由大洋彼岸发起的“云革命”,在中国引发了更强的共鸣,狂奔成为市场的主旋律。沙利文报告曾给出预测,中国垂直云服务行业2018年到2023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6.7%。 但基于差异的企业文化和技术进化速度,两个最大市场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据沙利文报告,2018年中国云服务占整体IT的支出渗透率只有4.5%,而同期的美国云服务市场,则达到了13.8%。 中国的云计算巨头正意图快速弥补这种差距。近日,阿里云公开宣布要在未来3年投入2000亿用于云服务的全面建设;独立云服务供应商金山云向SEC提交了首份招股书,向海外资本市场发起首次冲击。 巨头在明面上的博弈加码,会形成更针锋相对的竞争格局,更会驱动整个云服务市场的疾速增长。 阶段性胜利 云服务过去被认为是互联网和科技企业的专属,但今天传统企业对上云的热衷度,已经完全打破这种陈规,云服务成为普遍被认可的企业服务工具。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行业结构中,除互联网行业外,交通物流、能源、制造、医疗、政府等传统产业分别已经占据3%到8%的比重。 云服务已经跨过了第一道最难的教育坎,开始走向普及阶段,成为传统产业的核心数字化工具。 启蒙之后,中国云服务市场规模迎来了全新的里程碑。Canalys在今年3月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19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7亿美元,增速为63.7%。 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竞争格局,在漫长的价格战和基建战之后,基本稳定。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坐镇第一梯队,在各自圈定的优势领域内继续扩张。 全球云服务市场如出一辙。目前,AWS、Azure、阿里云、IBM、谷歌云等组成第一梯队,在全球市场凶猛扩张。来自Synergy Research的报告显示,在公有云市场,前五大服务商控制了超过75%的全球市场。 从区域化到全球化,从互联网企业到传统企业,从0到千亿规模,云服务今天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果实可以说极为丰硕。 不同的突围法则 阶段性胜利背后,是不同巨头演示的突围法则。 阿里云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云服务商。一方面,阿里云选择的是自研路线,没有采用已有架构,其飞天系统最早与2008年便开始萌芽,而后更是在集团内部全面“去IOE化”;另一方面,阿里云早期便笃定了高投入的发展战略,当时马云更是承诺“每年投10个亿”,有数据显示,阿里云从2009年到2018年,共计投入超400亿元。 高投入和对自研技术的信仰,让阿里云打造出了丰富的云服务产品生态,而起步时间较早也成为阿里云获客的一个先发优势,目前阿里云已经成为38%的全球500强企业和80%的中国科技企业的选择。 与阿里云不同的是,腾讯云入场较晚,但因为业务生态优势明显,收割了很多与社交相关的企业客户,比如电商领域的微店、贝贝网、每日优鲜。显然,电商和微信生态契合度高,且微信庞大的社交生态为电商引流明显,所以在微信内生存的电商,选择腾讯云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金山云的成长路径更为特殊。在招股书中,金山云将自己定位于“独立云服务商”,从企业基因上看,阿里云和腾讯云目前都是阿里和腾讯各自的一个业务,而非独立于集团之外,而金山云则是垂直的云服务商。 金山云脱胎于金山软件,这为其奠定了浓厚的企业服务基因。早期小米和金山云存在战略协同关系,所以小米成为金山云最早的一批云服务客户。不过今天的金山云破圈非常成功,据公开数据,2019年金山云优质客户(年收入贡献70万以上)数量达到243个,公有云优质客户的收入净留存率高达155%。 金山云走上发展快车道一是凭借其对趋势的有效判断及准时入场,比如在2014年,金山云预测手游爆发期即将到来并开始布局游戏行业的云服务,2016年金山云再看中移动视频,并集中进行投入,也因此收获了字节跳动、B站这样稳定合作多年的行业头部用户。 二是金山云的“标杆打法”。在金山软件时代累积的企业服务经验,让金山云下定了树立云服务企业标杆的发展思维,这让金山云在早期的游戏、视频,以及后期的金融、政务等领域都拥有了引流式示范案例。 云服务市场的成长与云服务巨头的成长相辅相成,云服务巨头们不同的突围法则,其实就是云服务市场可塑性和成长性的最好证明。 云服务的新增长点 谁也不会料到,全球云服务市场的爆发竟是被突发的疫情所驱动的。Zoom、钉钉、金山文档等云办公软件在过去几个月见证了活跃用户的爆发式增长。 2020年的全球云服务市场,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增长开头。对于中国云服务市场而言,低渗透率的产业,比如金融、政务、制造等,会为云服务市场未来增长作出主要贡献。一方面,产业互联网、物联网、金融科技等新兴概念,有政策红利的加持;另一方面,云服务巨头正在加速布局互联网产业以外的领域。 金融领域目前处于金融科技的初级阶段,用户需求升级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大型金融机构会寻求更全面的转型升级,以系统化提升整个机构的办事效率,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生存需求更迫切,所以更需要一站式的快速上云方案。因此,大机构深度上云、中小机构规模上云会成为金融领域未来几年的核心增长点。 至于制造领域,目前在光伏、化工、家居等产业领域,其实已经有巨头建立起行业性的解决方案和平台,而工业企业往往呈现区域化、集群式的分布特征,未来,这些已经有解决方案的制造领域,会率先迎来企业的规模化上云潮。 在政务领域,目前政务云对省级行政单位的覆盖范围非常高,但是政务云的开发和使用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政务功能并未迁移到云端,因此后期服务生态的整合,以及政务云平台数据中心的进化,会成为云服务规模增长的有力驱动点。 除了金融、制造、政务等传统领域外,出行、家居等传统领域企业对上云同样有着非常明显的需求,比如传统汽车厂商与互联网企业正在共建车联网、传统家居企业与云服务厂商共建智能物联家居等等。这些领域内企业的规模化上云,都会成为云服务市场未来的可观增长点。 云服务下个十年的关键词:稳定增长 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巨头的市场份额变化证明马太效应越发明显,时间越往后推,云服务市场的门槛就越高。但巨头间博弈的激烈程度不会下降,甚至博弈的战线还在越拉越长,腾讯云正在加速出海,直面AWS、阿里云等劲敌的海外战线,金山云开启IPO,也会刺激到其他云服务商的融资节奏。 不过,所有云服务商都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快速增长。阿里云2000亿的大手笔,是在投资未来,寻求在全球市场把脚跟站得更稳;金山云用IPO加速发展节奏,融资后的扩张战略或许会更加野蛮,而资本市场的监督也会逼出金山云更大的增长潜力。 因此,云服务市场,将会迎来头部厂商集体发力、集中发力的增长时代。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等头部云服务厂商,会按照各自的战略节奏,一方面去巩固优势领域,另一方面去开垦新兴领域。巩固既定优势和寻找新的增长赛道,依然是云服务厂商们未来增长方法论的核心。 可以确定的是,厂商们的竞争焦点会转向传统领域企业的云服务需求。政策重点关注、上云条件不断成熟、行业上云方案不断完善的传统产业领域,短时间可能会大规模复刻启蒙期的增长规则,领域内的头部企业率先实现全面上云,起到示范作用。 不过变数依然存在。 虽然云服务今天在中国的声量已经很大,但是中小传统企业大规模上云还未发生,因而对这一片公认蓝海的开发,也将给一些云服务厂商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金山云冲击IPO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分拆上市可能会成为其他头部厂商未来的选择,云服务市场此起彼伏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刺激市场规模的扩大。 无论市场内的竞争激烈程度如何,中国云服务市场未来十年仍然会整体处于快跑阶段,诸多传统领域的数字化升级,则会让这个市场迎来更多的突破性发展高潮。 刘旷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