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造成重大影响,对此,金融系统迅速行动,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疫情变化带来的新挑战,通过降准、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等措施,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金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正在显现,截至5月1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职工复岗率分别达到99.1%和95.4%,基本达到正常水平;全国中小企业的复工率达到91%。 数量和价格手段并用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投放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也是一次冲击、一次大考。面对异常严峻复杂的局面,人民银行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定社会预期。 在总量上,超预期投放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基础上,2月3日金融市场开市当天和2月4日累计开展1.7万亿元逆回购操作,3月、4月两次定向降准分别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4000亿元,同时还运用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 在价格上,有序引导货币、信贷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今年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各下行30个基点,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下行30个基点。4月末,10年期国债利率为2.5%,较上年高点下降0.9个百分点;1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1.1%左右,处于历史低位。 目前来看,前期采取的一系列逆周期货币政策调节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小微企业贷款实现“量增、价降、面扩”。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支持小微经营主体2815万户,同比增长21.9%。5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53.9%。4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个百分点。 精准滴灌分阶段施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 为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民银行针对疫情防控不同阶段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先后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经济恢复发展,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精准滴灌作用,支持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和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 目前来看,三批次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对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第一批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已进入收官阶段。医用物品紧张局面已明显缓解,主要生活物资供应也趋于正常;第二批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发放进度接近80%。截至5月5日,地方法人银行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含贴现)3996亿元、支持企业(含农户)52.4万户。利率均不高于贷款发放时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LPR加50个基点的要求;第三批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已经落地,人民银行分支行有序开展发放工作,与前两批次政策有序衔接,将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预计将覆盖200多万户企业。 延期还本付息减小企业资金压力 发放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中小微企业因疫情暂停营业,失去收入来源,导致房租、人力、还贷本息等经营成本压力增大。 针对中小微企业资金链紧张问题,3月1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对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困难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免收罚息,不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企业征信记录。截至4月末,银行机构已对超过1.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再次“加码”,提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同时还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认为,这意义非常重大,主要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经营成本。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将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求,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于30%提升到高于40%。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40%以上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疫情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冲击很大,大型银行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普惠金融贷款则是重要的手段。整体来看,这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5月27日晚,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11条金融改革措施,内容涉及资本市场、中小银行、非标认定、信用评级、金融开放等多个领域。这些重磅改革措施聚焦哪些方面?释放了什么信号? “改革11条”聚焦什么?新在何处? 根据统计,11条改革举措中,第一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十条提及的举措此前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或曾被公开提及。 比如,3月6日,证监会就《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转板上市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4月9日,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公开征求意见;5月初,有关部门已制定《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 “政策矩阵”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难点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这11条举措基本都是围绕小微企业展开,这一次集中发布更像是一套组合拳,政策以矩阵的形式出现,意在重申:金融要核心聚焦于服务中小微企业。 第一条举措就与商业银行改革有关,这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痛点。 当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供应有98.7%来自银行贷款,但中小企业相比于大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管理粗放、财务制度不健全、市场竞争力弱,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化运营,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旨在更好地发挥监管激励和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质效。值得注意的是,该办法提出将考核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服务情况。 除了银行,需要发挥作用的还有政府,这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行业绩效评价指引》就是要更好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作用。 其他的改革措施大多与股权融资相关,这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焦点。鲁政委表示,原来提到企业融资,大多数人会从要钱人的角度考虑,如何提供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但在资本市场,也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保护,这样才会有市场的信心和稳定。因此,《加强金融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意见》专门提到加大对金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过罚相当。 金融委4个月开会15次 这个节奏不简单! 此外,发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也透露出一些不寻常的信号。这半年来,金融委的开会频率急剧增高。 1月4日,金融委召开了今年的第一次会议,这也是2017年11月金融委成立以来的第14次会议。而到了5月4日,第28次会议召开。短短4个月间,开了15次会,相当于金融委成立后前两年的会议总数。 金融委工作节奏加快,聚焦的还是中小微企业。4月7日的第26次会议,部署的是引导信贷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工作;仅仅一周后的第27次会议,又重提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 背后的原因,金融委第二十八次会议内容里的一句话做了解释:加快工作节奏,加强政策的针对性,以“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的政策确定性,对冲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 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确实给企业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面向6422家企业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86.46%的企业受到疫情影响较大。 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对中小微企业的关注贯穿于各类政策文件和会议之中。4月份公布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意见明确提到,要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近日出台的完善经济体制的意见中,中小企业被四次强调,内容从资金支持到发展、制度,涵盖方方面面。 中小微企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现有约2000万个小微企业法人,占市场法人主体的90%以上。与此同时,占全国企业总数90%的中小企业贡献了80%的就业、70%的技术创新、60%的GDP和50%的税收。这意味着解决好中小微企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六稳”和“六保”中最重要的民生和就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综合施策,千方百计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系统迅速行动,不断改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落实落细现有政策措施,因时因势创新应对举措,帮助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综合施策化解融资难题 中国证券报:目前,人民银行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效如何?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更显困难,人民银行对此出台了哪些具体举措,成效如何? 陈雨露:首先,应该看到,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具有长期性和必然性。这既有市场经济存在产能过剩,大多数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生产经营困难的宏观方面原因,也有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生命周期普遍较短,抗风险能力弱,银企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贷款风险溢价较高等微观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堵点”“难点”,综合施策,千方百计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创新发挥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构建“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框架,同时运用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贷款投放。 二是创新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2019年,我们推出了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三支箭”政策,其中一项重要政策就是,由人民银行提供部分初始资金,依托专业机构市场化运作,通过设立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信用保护合约等方式,为民营企业发债提供信用支持。2020年1-4月,民营企业发债约2665亿元,净融资规模达到1020亿元,发行量和融资规模均创三年来单季度新高。 三是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支持。我们积极发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渠道。2019年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新注册小微用户1.7万家,促成融资8465亿元。 四是创新改进征信服务。发挥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作用,指导市场化征信机构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有效解决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统一的中小企业库已为全国261万户中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为近1.9亿余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特别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系统迅速行动,3次降准释放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增加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不断改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小微企业贷款实现“量增、价降、面扩”。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支持小微经营主体2815万户,同比增长21.9%。五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53.9%。2020年4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个百分点。 二是民营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2020年4月末,非国有企业贷款余额49.2万亿元,较年初新增3.1万亿元,同比多增1.6万亿元,余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1.5%,增速比去年同期高5.2个百分点。2020年1-4月,民营企业发债约2665亿元,净融资规模达到1020亿元,发行量和融资规模均创三年来单季度新高。 三是小微金融债券和资本债券发行提速。2020年1-4月,已有22家商业银行发行2172.8亿元小微金融债券,超过去年全年发行规模;中小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542.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46.5%。 因时因势创新应对举措 中国证券报: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为加快恢复经济生产生活正常秩序,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如何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全面落实复产复工要求? 陈雨露: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的工作要求,落实落细现有政策措施,因时因势创新应对举措,帮助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一是强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和结构引导作用,引导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保市场主体、促进就业营造有利货币金融环境。落实好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资金重点投向涉农、外贸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重的产业。 二是创新推出新的政策措施。延长和完善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年内还本付息资金压力。对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民营企业、部分行业龙头、重要产业链企业,提供增信支持,支持低评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实施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方案,提高信用贷款的占比。 三是继续完善政府性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重要作用,扩大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融资担保费率。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补充。 四是发挥多层次金融市场融资支持作用。加快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金融债券3000亿元,专项用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推动应收账款更多使用权责清晰的商业汇票,确保实现中小微企业全年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目标。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也是央行工作中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据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近期举办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19年,央行承办的建议和提案中有80多件涉及这一问题,其中还不包括全国人大以此为专题的重点督办件。对此,央行制定了专项工作计划、工作方案,专门赴宁波、台州、深圳、广州、合肥、长沙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近几年,央行在出台政策时,也充分参考了建议和提案中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比如在缓解融资难方面,去年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共释放了长期流动性2.7万亿元;同时通过再贷款、再贴现这些工具提升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去年共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2048亿元,比2018年多800亿元左右。 陈雨露表示,在缓解融资贵方面,央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都实行了政策性的低利率,还通过市场化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最近,央行的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所缓解,得到了普遍认同。 今年以来,央行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提供再贷款再贴现支持1.8万亿元;二是支持政策性银行增加3500亿元民营小微企业专项信贷额度;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增加3000亿元低息贷款,定向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个体工商户;四是加大债券融资支持力度;五是推动核心企业和国有大行等与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对接。此外,还对符合条件、流动性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和利息给予临时性延期偿还安排。 这些措施对于引导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降价以及减轻负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1.5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前4个月,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新增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2.2%,比前3个月高0.4个百分点。 近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下称《意见》)。川财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市场主体活力有望进一步增强。在《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中,除继续贯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外,还特别强调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民营企业有望迎来更大发展契机。 在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上,《意见》提出,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支持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健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还提出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还是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仍不高。”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有利于疏通投融资之间的各个环节和渠道。同时,能够激发投资者以及市场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投融资规范、健康发展。鼓励直接融资,使得融资结构适应新的变化,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分担了传统银行的风险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减轻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创业企业快速成长,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同时,李湛认为,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融资机制,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的活力与动力。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优化供给结构;三是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监管层应建立好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本报记者 刘琪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也是央行工作中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据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近期举办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19年,央行承办的建议和提案中有80多件涉及这一问题,其中还不包括全国人大以此为专题的重点督办件。对此,央行制定了专项工作计划、工作方案,专门赴宁波、台州、深圳、广州、合肥、长沙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近几年,央行在出台政策时,也充分参考了建议和提案中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比如在缓解融资难方面,去年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共释放了长期流动性2.7万亿元;同时通过再贷款、再贴现这些工具提升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去年共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2048亿元,比2018年多800亿元左右。 陈雨露表示,在缓解融资贵方面,央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都实行了政策性的低利率,还通过市场化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最近,央行的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所缓解,得到了普遍认同。 今年以来,央行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提供再贷款再贴现支持1.8万亿元;二是支持政策性银行增加3500亿元民营小微企业专项信贷额度;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增加3000亿元低息贷款,定向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个体工商户;四是加大债券融资支持力度;五是推动核心企业和国有大行等与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对接。此外,还对符合条件、流动性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和利息给予临时性延期偿还安排。 这些措施对于引导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降价以及减轻负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1.5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前4个月,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新增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2.2%,比前3个月高0.4个百分点。 近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下称《意见》)。川财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市场主体活力有望进一步增强。在《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中,除继续贯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外,还特别强调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民营企业有望迎来更大发展契机。 在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上,《意见》提出,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支持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健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还提出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还是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仍不高。”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有利于疏通投融资之间的各个环节和渠道。同时,能够激发投资者以及市场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投融资规范、健康发展。鼓励直接融资,使得融资结构适应新的变化,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分担了传统银行的风险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减轻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创业企业快速成长,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同时,李湛认为,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融资机制,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的活力与动力。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优化供给结构;三是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监管层应建立好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纾困赋能扩需求 注动力增活力拓空间 一揽子政策措施加码护航民营中小企业 护航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利好持续释放。从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从帮助开拓“两个市场”到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到力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措施,纾困赋能扩需求多路并进,为民营中小企业持续注动力、增活力、拓空间。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指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项决策部署和惠企政策正在加快落实,中小企业经营情况出现积极的边际变化。但也要看到,经济全面复苏需要时间,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复杂严峻的局面。 近一个月,国务院相关部署层层深入,力度不断加大。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研究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支持。4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动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3个月租金。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其多渠道融资,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从中央部门到地方也在加快行动,合力打出纾困、减负、赋能组合拳。 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中小银行加大涉农、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导实际利率下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和制造业信贷投放,支持企业恢复发展。 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进一步帮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介绍称,全国向320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423亿元,中小微企业受益面大幅扩大;国务院国资委介绍称,国有企业主动让利,降电价、降气价、降房租、降资费。 在企业转型赋能方面,工信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积极上平台,切实解决产品滞销、订单不足、人才不够等问题,帮助更多中小企业降低采购、分销、融资等成本,线上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同时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通过数字化赋能成为标杆中小企业,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加快转型。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当前,护航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掷地有声,并不断加码升级。“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恢复和‘六保’的重要力量和关键一环。新一轮政策更加注重回应企业的需求和关切,以及政策的落实效果,更加关注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改革,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说。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指出,通过减税降费等阶段性措施,实质性降低民营中小企业运营成本、拓展盈利空间,充分体现国企责任担当,通过主动让利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减负增活力等,也是近期政策的突出特点和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促进民间投资,引导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重要的施策方向。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强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突出抓住两大方面,一是努力扩大总需求,二是加大金融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其中,在努力扩大总需求方面,会议提出,要加快重大项目投资、促进民间投资,与此同时注意发挥消费需求的重要作用,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不少地方展开行动。比如,北京市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措施,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吉林省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激发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活力。青岛西海岸新区出台《关于加快培育优势高成长民营企业的十二条政策》,加快培育优势高成长企业集群,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供需双侧下降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政策着力点要进一步聚焦于扩大需求和恢复供应上,必须优先解决需求不足问题。 刘兴国认为,市场预期不佳、整体盈利水平不高等制约民间投资增长,未来要加力完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多措并举激发市场需求。 在刘哲看来,民间投资恢复需要经历流动性改善、盈利恢复和信心提升三个阶段。在前期金融支持、减税降费等政策加快落地后,企业流动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当前,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企业生产和盈利均进入恢复期,但消费端恢复仍弱于供给端。“下一步关键在于采取针对性措施,集中力量实现‘三同步’,即推动消费与供给同步复苏,上下游产业链同步复苏,大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同步复苏,打通供需良性循环,保证企业盈利改善的持续性,提升企业中长期的经营和发展的信心,进而稳投资、促投资。” 一方面要帮助民营中小企业纾困减负,一方面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如何兼顾实现目标?刘向东指出,对于民营中小微企业,纾困仍是紧要之事,同时还需要在纾困过程中引导企业及时转型,聚焦主业,提升竞争力,这也是民营中小微企业今后抵御风险的重要支撑。 刘兴国表示,民营中小企业脱困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政府或金融机构帮扶,要想在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只有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才有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班娟娟)
本报记者 刘萌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突出抓住两大方面,一是努力扩大总需求,二是加大金融对市场主体的支持。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这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背景下,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的首次会议。 “稳投资”“促消费”扩大总需求 在努力扩大总需求方面,此次会议提出要加快重大项目投资、促进民间投资;与此同时注意发挥消费需求的重要作用,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基建投资仍将是主流。应特别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大力推动新基建,为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国家战略和重点规划,研究制定新基建的配套政策,以此为相关项目的立项、评估提供决策参考,此外还应探索创新、科学的投融资及管理运营模式,加强国际合作,并向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开放更多的参与空间,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 对于如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等优惠政策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刺激人们积极消费,并探索启动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以提升未来居民消费占整体消费的比重。另一方面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消费。推动改善现有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加强线上线下融合,附加科技基因,促进消费市场向科技化、线上化升级。 盘和林表示,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此前几次会议推出了减税降费、加大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措施,目前中小企业仍面临供需双侧下降的难题,需要通过针对性措施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销费、促投资,推动消费与供给复苏,此次会议系统性、针对性更强。 此外,会议还提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稳步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服务业需求的正常化。 加大金融支持 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在加大金融对市场主体的支持方面,会议提出总量政策要注重结构化取向,提高专业性,用好信用贷款、融资担保、政策性贷款、贴息、应收账款融资、产业链融资等各类政策工具,努力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中小微企业受到此次疫情的冲击更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凸显。货币政策在总量宽松的同时,更加注重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而使得总量政策更具针对性。”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后的货币政策将更加侧重定向的货币宽松,以加强对涉农、抗疫相关、中小微企业群体的宽信用支持,通过定向降准、TMLF给予中小银行和普惠金融业务开展更好的银行更多的流动性,或者实施定向的政策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谈到本次会议对中小企业支持的方向和力度与此前有何不同,陶金表示,首先,会议提出的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更强调“务实管用”,更有针对性,即对不同领域、受冲击程度不同的中小企业进行分类别的精准支持,不强调政策力度,更强调政策实效。其次,“结构性政策”被放到了更加显要的地位,这意味着为了政策切实落地,宏观政策需要给予定向的精准配合,更有必要调整当前部分优惠性贷款等定向政策的使用标准,使更多的企业得到实惠。 付一夫认为,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中小企业,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发力:第一,应着力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要素成本,主要包括小微企业用电、用气和物流成本的下调;第二,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对于因疫情而遭受生产经营重大损失的小微企业要适当给予财税减免,减轻企业社会保险费用的负担;第三,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微企业可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小微企业可适当减免房租,等等。 会议还强调考虑疫情导致的某些经济停摆和企业“休克”情况,制定务实管用的阶段性政策。“除了对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不同地区及行业的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例如给予定向补贴、减税降费、保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外,还需推动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帮助企业转型,有针对性为企业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养计划,鼓励电商平台对企业进行帮扶等等,形成系统性的中小企业培育帮扶体系等。”盘和林表示。(编辑 张伟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