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莫开伟 商业银行经营重心转移和金融资源由房地产领域流向中小微企业,不亚于一场金融革命,实施起来颇有难度,必须跨越很多障碍。 近日,央行、银保监会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政策措施,强调把经营重心和信贷资源从偏好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移到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指导意见》出台获得了全社会广泛赞同和高度认可,也让中小微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增强了渡过难关的信心。 但作为这么一项庞大的社会金融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商业银行经营重心转移和金融资源由房地产领域流向中小微企业,不亚于一场金融革命,实施起来颇有难度,必须跨越很多障碍。 之所以持这种看法,并非对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移没有信心,而是现实的阻力必须面对并大力解决: 首先,将经营转向中小微企业,有大量旧有金融制度需要破除,有太多的利益需要割舍,商业银行要做到的确需要勇气。因为向中小微企业转向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的一次经营战略转移,在这种转移中,商业银行及监管部门有很多不适合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金融制度、金融模式、金融产品等需要打破或废除,每一项制度都关系到商业银行既得的经营利益,也关系到监管部门监管定势;尤其需要商业银行及监管部门保持改革活力,探索出一条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新路来。《指导意见》30条措施,吹响了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集结号,需要银行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按照划定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步一个脚印,毫不动摇,排除一切困难,才有可能取得这场战略转移的胜利。 其次,需要消除原有的思维定势,大胆突破一切守旧观念的框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商业银行向中小微企业转型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不消除旧有经营理念,不突破旧有的思想条条框框,《指导意见》就无法落地生根,甚至有可能陷入阳奉阴违的滑稽结局,这对转向服务中小微企业百害而无一利。由此,银行机构及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金融长远可持续发展意识,确立不进行金融服务重心和金融资源转移就没有出路的改革立场,将所有金融服务意识统一到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上来,为中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再次,需要同一切违法违规行为作彻底决裂,进一步提高自律意识,这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向中小微企业服务转向,需要银行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同一切不良经营行为或倾向作斗争,严厉惩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对侵害中小微企业利益的行为实行“零容忍”,让正气占领金融经营阵地,需要金融机构及监管当局树立合规意识和法纪意识,并努力构建一种推动转向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过去很多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措施不可谓不多,但落到实处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中小微企业服务问题成了顽疾,一个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对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及由此而带来的收益难以割舍,使得金融资源过度流向房地产、楼市、股市及其他虚拟产业经济领域。此次经营转向中小微企业,更需要商业银行识大局顾大体,消除不切实际的经营幻想,遏制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回归支持实业主途,并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监督作用,迫使商业银行经营真正转向。可见,这确实有较大的难度,决不能盲目乐观。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莫开伟 商业银行经营重心转移和金融资源由房地产领域流向中小微企业,不亚于一场金融革命,实施起来颇有难度,必须跨越很多障碍。 近日,央行、银保监会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政策措施,强调把经营重心和信贷资源从偏好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移到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指导意见》出台获得了全社会广泛赞同和高度认可,也让中小微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增强了渡过难关的信心。 但作为这么一项庞大的社会金融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商业银行经营重心转移和金融资源由房地产领域流向中小微企业,不亚于一场金融革命,实施起来颇有难度,必须跨越很多障碍。 之所以持这种看法,并非对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移没有信心,而是现实的阻力必须面对并大力解决: 首先,将经营转向中小微企业,有大量旧有金融制度需要破除,有太多的利益需要割舍,商业银行要做到的确需要勇气。因为向中小微企业转向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的一次经营战略转移,在这种转移中,商业银行及监管部门有很多不适合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金融制度、金融模式、金融产品等需要打破或废除,每一项制度都关系到商业银行既得的经营利益,也关系到监管部门监管定势;尤其需要商业银行及监管部门保持改革活力,探索出一条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新路来。《指导意见》30条措施,吹响了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集结号,需要银行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按照划定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步一个脚印,毫不动摇,排除一切困难,才有可能取得这场战略转移的胜利。 其次,需要消除原有的思维定势,大胆突破一切守旧观念的框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商业银行向中小微企业转型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不消除旧有经营理念,不突破旧有的思想条条框框,《指导意见》就无法落地生根,甚至有可能陷入阳奉阴违的滑稽结局,这对转向服务中小微企业百害而无一利。由此,银行机构及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金融长远可持续发展意识,确立不进行金融服务重心和金融资源转移就没有出路的改革立场,将所有金融服务意识统一到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上来,为中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再次,需要同一切违法违规行为作彻底决裂,进一步提高自律意识,这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向中小微企业服务转向,需要银行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同一切不良经营行为或倾向作斗争,严厉惩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对侵害中小微企业利益的行为实行“零容忍”,让正气占领金融经营阵地,需要金融机构及监管当局树立合规意识和法纪意识,并努力构建一种推动转向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过去很多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措施不可谓不多,但落到实处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中小微企业服务问题成了顽疾,一个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对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及由此而带来的收益难以割舍,使得金融资源过度流向房地产、楼市、股市及其他虚拟产业经济领域。此次经营转向中小微企业,更需要商业银行识大局顾大体,消除不切实际的经营幻想,遏制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回归支持实业主途,并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监督作用,迫使商业银行经营真正转向。可见,这确实有较大的难度,决不能盲目乐观。
银保监会网站3日消息,此前,银保监会与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出台了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相关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 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延期规模达1.3万亿元。自1月25日至5月15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1.28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金实行延期安排,涉及贷款户数75万户,共计157.8万笔。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559.9亿元到期贷款利息实行延期安排,涉及贷款户数57.9万户,对应贷款余额3.44万亿元。 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合计有73.9万户贷款本金、57.1万户贷款利息得到延期。截至5月15日,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小微企业主到期贷款延期本金分别为5437.5亿元、1070.9亿元和1010.8亿元,涉及贷款户数合计43.2万户,占全部延期还本户数的57.6%。个体工商户到期贷款延期本金为1006.4亿元,涉及贷款户数30.7万户,延期户数在各类企业中居于首位。 超过40%的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得到各种形式的接续融资支持。为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还贷后再给予融资等多种方式,对中小微企业提供1.9万亿元再融资支持,加上前述已实行临时性延期还本安排的到期贷款,中小微企业已有逾四成到期贷款本金享受接续融资支持。(欧阳剑环陈莹莹)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黄益平 政府应对这次疫情的政策,简单来讲大概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抗疫,控制住病毒风险。目前为止措施比较有效,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第二类是纾困,即帮助老百姓和中小微企业活下去,支持经济复苏。第三类是经济重建,过去四万亿财政刺激,或政府提供的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都是这一类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 关于疫情之下的中国经济前景,我分享三个方面的观察。 一、要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是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各国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受到最严重冲击的可能在中小微企业。 从全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以美联储为例,上一轮全球金融危机时,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的政策力度非常大,主要支持金融机构,并提供了很多流动性以支持整个市场和系统,重点是防止发生系统性崩盘。这次美联储的政策力度同样非常大,包括很快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几乎不限量的流动性支持,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于,上次重点支持的机构是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而这次的重点是中小微企业,当然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中国也有类似的反映。这次中国各部门和机构都遭到大冲击,其中,中小微企业所受冲击最大,过去几个月我也一直呼吁将政策的重点放在支持中小微企业上。因为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数量非常多,也很重要,贡献了60%以上的 GDP、80%以上的城镇就业率,如果中小微企业出问题,可能演变成系统性问题。 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左右,即每年约20%的中小微企业倒闭是正常现象。我比较担心的是,大批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复苏之前一起倒闭,造成大量员工失业,甚至出现大量不良金融资产,如果这三者之间再共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很可能变成一个系统性问题。所以,如今看我国中小微企业的问题,并不是关注每一家企业会怎么样,更多是关注系统性的问题。 疫情之初,我们对疫情最严重的城市采取封城措施,并在全国大范围施行隔离政策。期间很多中小微企业有几周甚至几个月没有营业收入,以至于业务基本停滞,但开支却没有停止,对现金流造成很大冲击。过去,企业退出主要是由于资不抵债而破产,如今大型的公共卫生危机突然而至,导致的不仅是资不抵债,还有流动性现金流断裂的风险。这也正是我们要关注的地方,因为它很可能是系统性风险的一个源头。 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背后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含义。 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中国城镇就业率,支持中小微企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了社会稳定。 在过去这段时间,央行、财政部也确实采取了很多措施,流动性方面的力度相比欧美要节制,其他方面与发展中国家和很多发达国家对比,也有差异。其他国家第一是直接支持企业保留就业,比如为了让工人继续有工作,保证不解雇工人的企业可以获得政府补贴;第二是提供失业救济;第三是直接支付现金。这三大政策既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同时也是让小微企业生存下去。 中国的所有政策目标也是如此。在财政方面主要是三大类政策措施,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减税,三是提供公共卫生开支,还包括减免租金、减缓缴纳社保基金,以及财政部对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利率、利息开支等补贴,都非常重要。这样的政策应该成为现在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最重要的措施,因为先要让他们活下去。 帮助中小微企业、老百姓先活下去,是经济政策的一个首要目标。 另一方面,当疫情控制住开始复工复产,这些企业还存活着,老百姓还有现金,经济复苏才有条件。如果老百姓日子都过不下去,即便疫情控制住也没有消费需求。如果企业都已经倒闭,工人都被解雇,再谈经济复苏会很困难。 二、经济复苏的驱动力会有新变化 这一次经济复苏的过程可能相对缓慢,而且充满不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结构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过去二十年我们也受到过几次大的冲击,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都受到很大冲击。我们过去的做法,基本是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增加需求、稳定经济和就业,而且两次都比较成功。 这次冲击与以往相比不同,这次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不是系统性金融危机。 政府应对这次疫情的政策,简单来讲大概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抗疫,控制住病毒风险。目前为止措施比较有效,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第二类是纾困,即帮助老百姓和中小微企业活下去,支持经济复苏。第三类是经济重建,过去四万亿财政刺激,或政府提供的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都是这一类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这次危机也有新基建、都市圈的提议。 个人判断,下一轮经济复苏会有一些较大的结构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这次出口恢复更困难,不像以前经济一复苏出口就恢复。前段时间,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把内地民工接回来,目的是希望制造业开工,但开工后发现一些出口订单被取消。这就是如今面临全球性危机的重要体现。 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意味着全球经济能否很快回到冲击前的状态,并不取决于做得最好的国家,而是取决于做得最糟糕的国家。我们需要一起把疫情控制住并恢复经济。 二是这次即便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也不可能像之前四万亿那样大。如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相比十几年前有很大变化。很多学者和官员也在反思我们在2008年的政策,当时出手很快、很重都是对的,但有没有过度、退出太慢的问题?这些是否导致经济复苏更加缓慢一些,目前不好确定。 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了,但底子也厚了。面对未来的发展,可能也有不同的亮点。 亮点一,消费也许会成为下一轮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创造过两个全球性的经济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中国出口了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品,国际市场上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中国出口状况决定国际市场状况,在所谓的劳动密集型、相对比较低端的制造业市场,中国曾经一度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个故事,是在大宗商品市场,由于中国的投资力度非常大,对这些大宗商品的需求很强,很多出口大宗商品的国家,一度经历了所谓的超经济周期发展,即十年、二十年没有经济衰退。 今后可能会有不同的故事,消费可能就是中国经济下一个故事的主角之一。 不过短期看,消费也有不少困难,特别是很多缺乏良好社会保障的普通老百姓,几个月收入明显下降,即便疫情控制住了,消费复苏也会比较困难。 亮点二,这次危机过程中,数字经济发挥了很大作用。受疫情影响,封城后很多活动都被迫停下来,但是线上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活跃,比如网购、在线会议、线上教学。很多餐馆在疫情期间开始做外卖,很多制造公司的线下店关门后把业务转到线上。没有数字技术,这些都不可能发生。 数字经济我称之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在宏观经济受到冲击的时候,数字经济至少减缓了部分冲击,这在数字金融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很多网络贷款在疫情期间依然线上进行,而实体银行门店基本上都关门。经过这次疫情,个人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会迎来新的高峰。尤其是新基建的实施,投资数字技术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将带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潮。 三、疫情后两大风险预测 疫情过后,个人猜测,世界经济格局也许会发生结构性变化,其中隐含的风险值得每个企业、每个人关注。 第一个风险是疫情过后逆全球化的政策找到新动力。 比如,疫情冲击将过去供应链存在的风险一下子暴露出来,一些政府和企业家觉得把口罩供应链放在本国内才更加放心。我并不认为由此我们就走上逆全球化的道路,在这次公共卫生冲击之前,我们就一直谈论中美经济会出现所谓的局部脱钩。我现在仍然认为是局部脱钩,但会不会比疫情冲击以前脱钩程度更高?尽管这并不属于经济问题,更多是出于风险管理甚至政治需要,但是对于这类风险要足够重视。 第二个风险是如今很多国家都在采取所谓不惜一切代价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美国、日本、欧洲都采取了几乎是无限度的量化宽松政策,财政政策也在加大力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疫情过后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很可能从105%上升到122%。 个人认为,大危机来临时,采取不惜一切代价的政策无可厚非,因为要防范系统性崩盘,但我同时也比较担心,危机过后退出这些政策很难。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很多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至今没有退出,经济也没有明显复苏。 太宽松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推出时容易得人心,但退出就会在政治上遭遇比较大阻力,因为紧缩一般不太受欢迎。所以,如果未来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退出时步履维艰,甚至永远不退出,意味着全世界流动性持续泛滥,要么造成通货膨胀压力,要么造成金融市场的压力,总归是有风险,甚至可能造成金融危机级别的巨大冲击。我们需要对此类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做充分估计,预先准备应对举措。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中小微企业”。 受疫情冲击,中小微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聚焦中小微企业纾困,为助力中小微企业“活下来”建言献策。 “国家政策像‘阳光’,很充足,民企都感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方大集团(行情000055,诊股)董事长熊建明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但只有‘阳光’不够,还需要落地形成‘雨露’,民企才能‘返青’活下来。”熊建明认为,金融部门应和地方政府加强配合,给民企活下去的机会。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减税、降费、输血,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致力于提升中小微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共同渡过难关。 减税降费政策坚决落实 李克强总理5月22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共有36次提到企业,9次提到中小企业或中小微企业。政府工作报告设置专门章节阐述对支持中小微企业作出的安排。李克强说:“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会后,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自己的《政协日记》中写道:“一句‘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让我几乎泪光闪闪。” 对于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许多具体指标。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促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相关部委今年下半年继续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做到应减尽减,应退尽退,应免尽免。”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敖东(行情000623,诊股)董事长李秀林今年如此提议。 李秀林建议,对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亏损企业,应给予更多税收优惠支持。建议放宽退税条件,由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改为期末有留抵即可退税。针对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企业应给予更多减税降费的政策支持,出台鼓励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考核激励制度,并明确规定企业因减税降费所节省资金的使用范围,所节省资金可用于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扩大再生产、员工福利等,把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建议适当下调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由最低缴纳5%降至3%,切实减轻企业用工压力;建议进一步降低社保缴纳比例,如养老保险参照厦门、深圳等地做法,全国范围内企业缴纳比例统一调整为12%或13%。全国人大代表、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也建议,允许因疫情导致阶段性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延迟缴纳社会保险费。 姚劲波还建议推行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模式,可实现企业间快速高效的人力资源互补,分担公司成本,增加就业容量,缓解临时性供需矛盾。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云意电气(行情300304,诊股)董事长付红玲今年提出的建议之一是降低中小企业的所得税。她认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投入较大,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可以更好地扶持真正质地优良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让他们把更多的钱投在创新创造和研发经费上。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行情000876,诊股)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出的建议之一是发放就业专项券,稳住就业底盘。建议发放500亿~1000亿促进就业专项券,主要针对企业绝对新增就业,一个岗位发放1万元就业券,可用于冲抵员工社保,不分所有制一视同仁。 兜底输血很有必要 5月2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召开视频会议。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主席蒋颖在发言时提出,政府下阶段对企业的帮扶需要有底线思维、平台思维和创新思维。“该兜底时要兜底,小微企业仍需直接输血,只有保企业才能保就业。”蒋颖说,“作为吸纳就业主体的中小微企业,更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扶持。” 蒋颖表示,考虑到生存紧迫性以及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建议政府设立中小微企业纾困基金,以股权或债权形式为其提供现金流支持,同时为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提供全额担保,并将这些支持与企业保留雇员、复工复产或数字化转型等挂钩。在政策落实上,建议持续下沉,由基层政府、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等共同参与,并加强宣传,鼓励中小微企业申请并落实。 兜底输血很有必要,多位代表委员深有同感。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今年建议设立国家中小企业救助或振兴基金。广东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建议是,针对创办不满三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中小企业,成立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疫情脱困专项援助基金,统一向社会集中采购可预防并应对危机的供应链、运营管理等培训服务和法律、会计、资产评估、专利代理等专业服务,帮助企业防范经营风险。 “有些民企只是暂时困难,内在还是很好的,给些支持就能继续发展。”熊建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国家提出了“六稳”和“六保”,就业是其中最重要的。企业是一条船,如果船没了,人就掉水里了。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程实、钱智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20年两会期间,“直达性”经济政策创新成为新亮点之一。随着货币政策强调“直达实体经济”,财政政策强调“直达市县基层”,纾困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工具箱亦有望顺势扩容。我们认为,纾困中小微企业,关键在于降低刚性成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由于刚性成本相对更高、现金流韧性更低以及末梢更为脆弱,中小微企业在应对成本压力时存在先天短板。基于此,两会期间推出的一系列“直达性”政策措施,有望针对性地修补上述短板,进而收获实效。更为重要的是,放眼长远,“直达性”政策工具的落地,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机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的强化升级为代表,新一批政策协同点或将出现,在绕过“财政赤字货币化”争论的同时,务实推动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进一步下沉化、长效化。 纾困中小微企业,关键在于降低刚性成本。对于2020年中国经济的“六稳”“六保”,纾困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是核心发力点之一。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以租金、薪酬、税费为代表的刚性成本对实体经济的压力持续凸显。而受制于三大因素,中小微企业在应对这一压力时存在先天短板。 第一,刚性成本相对更高。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0年4月,较之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创造每单位营收所依赖的自有资产仅为近50%,而所需的人力则为1.9倍。由此,以私营为主的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重人力”的经营特征,决定了其需要相对更多地租用设备场地、雇佣员工,刚性成本占比相对更高,更难以调整缓冲。 第二,现金流韧性更低。历史经验显示,经济增速的下滑会对私营企业的资金周转产生显著压力。例如,2017年至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0.8个百分点,私营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由28.8天上升至43.8天。由此,在中性情景下,假设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能够维持于3%左右,那么在不考虑纾困政策效应的条件下,私营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料将显著拉长,并进一步逼近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的现金储备红线(3个月)。 第三,末梢更为脆弱。从结构来看,聚集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家政维修等)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整个中小微企业体系的末梢,也是吸纳中低收入人群就业的重要载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这一末梢的脆弱性被进一步放大。我们以CPI分项中的家庭服务、邮递服务、衣着加工服务的同比表现均值,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价格的指示信号。数据显示(详见附图),今年1月至今,劳动密集型服务的价格增速已经低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并且明显弱于同期CPI的整体水平。这表明,相较于整体经济,当前总需求不足对此类小微企业的冲击更为严峻;相对于成本,此类小微企业的收入下降更快。由此,这类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对刚性成本的支付能力进一步弱化。 降低刚性成本,“直达性”政策组合有望实现精准突破。从今年两会政策信号来看,围绕降低中小微企业的刚性成本,新一轮政策正在进行“直达性”的部署和发力。其一,针对刚性成本负担问题,加码减税降费,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同时多种途径减免或降低租金、用电、通讯等经营成本。其二,针对现金流韧性问题,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根据近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的讲话,这些工具将包括:1)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2)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3)改进政府性担保机制;4)加大债券市场融资支持;5)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其三,针对末梢脆弱性,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使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同时激活各类结余、沉淀资金,用于惠企利民。上述“直达性”政策组合紧扣中小微企业的关键短板,在三个层面同步发力,有望在纾困中小微企业、保市场主体层面收获实效。 基于“直达性”工具,“货币-财政”政策新协同或将形成。从全局视角来看,基于上述“直达性”政策组合,我们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或将构建一批更加触及微观、重心下沉的新协同点,也为日渐激烈的政策搭配争论提供一个务实的解题思路。其中,根据目前的政策基础和现实国情,我们预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有望率先成为此类协同点。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是打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举措之一,尤其是对远离直接融资的小微企业尤为重要。我国目前虽然构建了三层融资担保组织体系,但是较小的资本金规模制约了其实际作用。借助“直达性”政策组合,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望在这一点聚力突破。一方面,财政资金“直达”基层之后,或将适度补充政府性担保机制的风险“补偿池”,从而用好融资担保机制的放大倍数,服务更多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在“补偿池”扩容的基础上,一行两会或可提供便利性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此举不仅可以直接补充资本金缺口,并且由于外部战略投资者的进驻,政府性担保机构有望在保持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进一步通过发行债券、资产重组、IPO等方式,更广泛地运用资本市场资金。基于此,政府性担保机制的资本约束被双向打开,对中小微企业的增信、输血功能有望显著增强。基于上述的政策协同,推演至全局,一方面,得益于增信环节的强化,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有望切实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的健全,扩张中小微企业信贷对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压力将系统性下降,提升了专项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和覆盖面。由此,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全局将得以进一步盘活。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上述“货币-财政”政策新协同机制最终落地,其与美国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主街贷款工具”(Main Street Lending Facility)相比,既存在相似点,也具有差异性。一方面,相似点在于采用“政府+市场”的方式调节信贷配置。在“主街贷款工具”中,美国财政部出资提供担保,美联储出资提供杠杆。而对于贷款的流向、风险的评估,则由银行的出资方向、出资份额进行市场化调节。在上述中国模式中,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资源起于财政货币政策,但是最终由市场配置,避免了粗放式政策调控对市场效率的扭曲,使该项举措能够有望成为一项常规性、长效化措施。另一方面,不同点在于央行独立性的取舍。在“主街贷款工具”中,美联储跟随美国财政部出资,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在上述中国模式中,财政出资金直接参与,央行“出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并未导致央行流动性的被动投放,绕过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巨大争议,更易于在中国政策环境下加以务实推进。 (本文作者介绍: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为全球宏观、中国宏观和金融市场。)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黄益平 政府应对这次疫情的政策,简单来讲大概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抗疫,控制住病毒风险。目前为止措施比较有效,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第二类是纾困,即帮助老百姓和中小微企业活下去,支持经济复苏。第三类是经济重建,过去四万亿财政刺激,或政府提供的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都是这一类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 关于疫情之下的中国经济前景,我分享三个方面的观察。 一、要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是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各国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受到最严重冲击的可能在中小微企业。 从全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以美联储为例,上一轮全球金融危机时,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的政策力度非常大,主要支持金融机构,并提供了很多流动性以支持整个市场和系统,重点是防止发生系统性崩盘。这次美联储的政策力度同样非常大,包括很快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几乎不限量的流动性支持,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于,上次重点支持的机构是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而这次的重点是中小微企业,当然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中国也有类似的反映。这次中国各部门和机构都遭到大冲击,其中,中小微企业所受冲击最大,过去几个月我也一直呼吁将政策的重点放在支持中小微企业上。因为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数量非常多,也很重要,贡献了60%以上的 GDP、80%以上的城镇就业率,如果中小微企业出问题,可能演变成系统性问题。 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左右,即每年约20%的中小微企业倒闭是正常现象。我比较担心的是,大批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复苏之前一起倒闭,造成大量员工失业,甚至出现大量不良金融资产,如果这三者之间再共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很可能变成一个系统性问题。所以,如今看我国中小微企业的问题,并不是关注每一家企业会怎么样,更多是关注系统性的问题。 疫情之初,我们对疫情最严重的城市采取封城措施,并在全国大范围施行隔离政策。期间很多中小微企业有几周甚至几个月没有营业收入,以至于业务基本停滞,但开支却没有停止,对现金流造成很大冲击。过去,企业退出主要是由于资不抵债而破产,如今大型的公共卫生危机突然而至,导致的不仅是资不抵债,还有流动性现金流断裂的风险。这也正是我们要关注的地方,因为它很可能是系统性风险的一个源头。 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背后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含义。 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中国城镇就业率,支持中小微企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了社会稳定。 在过去这段时间,央行、财政部也确实采取了很多措施,流动性方面的力度相比欧美要节制,其他方面与发展中国家和很多发达国家对比,也有差异。其他国家第一是直接支持企业保留就业,比如为了让工人继续有工作,保证不解雇工人的企业可以获得政府补贴;第二是提供失业救济;第三是直接支付现金。这三大政策既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同时也是让小微企业生存下去。 中国的所有政策目标也是如此。在财政方面主要是三大类政策措施,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减税,三是提供公共卫生开支,还包括减免租金、减缓缴纳社保基金,以及财政部对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利率、利息开支等补贴,都非常重要。这样的政策应该成为现在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最重要的措施,因为先要让他们活下去。 帮助中小微企业、老百姓先活下去,是经济政策的一个首要目标。 另一方面,当疫情控制住开始复工复产,这些企业还存活着,老百姓还有现金,经济复苏才有条件。如果老百姓日子都过不下去,即便疫情控制住也没有消费需求。如果企业都已经倒闭,工人都被解雇,再谈经济复苏会很困难。 二、经济复苏的驱动力会有新变化 这一次经济复苏的过程可能相对缓慢,而且充满不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结构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过去二十年我们也受到过几次大的冲击,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都受到很大冲击。我们过去的做法,基本是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增加需求、稳定经济和就业,而且两次都比较成功。 这次冲击与以往相比不同,这次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不是系统性金融危机。 政府应对这次疫情的政策,简单来讲大概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抗疫,控制住病毒风险。目前为止措施比较有效,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第二类是纾困,即帮助老百姓和中小微企业活下去,支持经济复苏。第三类是经济重建,过去四万亿财政刺激,或政府提供的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都是这一类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这次危机也有新基建、都市圈的提议。 个人判断,下一轮经济复苏会有一些较大的结构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这次出口恢复更困难,不像以前经济一复苏出口就恢复。前段时间,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把内地民工接回来,目的是希望制造业开工,但开工后发现一些出口订单被取消。这就是如今面临全球性危机的重要体现。 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意味着全球经济能否很快回到冲击前的状态,并不取决于做得最好的国家,而是取决于做得最糟糕的国家。我们需要一起把疫情控制住并恢复经济。 二是这次即便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也不可能像之前四万亿那样大。如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相比十几年前有很大变化。很多学者和官员也在反思我们在2008年的政策,当时出手很快、很重都是对的,但有没有过度、退出太慢的问题?这些是否导致经济复苏更加缓慢一些,目前不好确定。 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了,但底子也厚了。面对未来的发展,可能也有不同的亮点。 亮点一,消费也许会成为下一轮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创造过两个全球性的经济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中国出口了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品,国际市场上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中国出口状况决定国际市场状况,在所谓的劳动密集型、相对比较低端的制造业市场,中国曾经一度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个故事,是在大宗商品市场,由于中国的投资力度非常大,对这些大宗商品的需求很强,很多出口大宗商品的国家,一度经历了所谓的超经济周期发展,即十年、二十年没有经济衰退。 今后可能会有不同的故事,消费可能就是中国经济下一个故事的主角之一。 不过短期看,消费也有不少困难,特别是很多缺乏良好社会保障的普通老百姓,几个月收入明显下降,即便疫情控制住了,消费复苏也会比较困难。 亮点二,这次危机过程中,数字经济发挥了很大作用。受疫情影响,封城后很多活动都被迫停下来,但是线上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活跃,比如网购、在线会议、线上教学。很多餐馆在疫情期间开始做外卖,很多制造公司的线下店关门后把业务转到线上。没有数字技术,这些都不可能发生。 数字经济我称之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在宏观经济受到冲击的时候,数字经济至少减缓了部分冲击,这在数字金融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很多网络贷款在疫情期间依然线上进行,而实体银行门店基本上都关门。经过这次疫情,个人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会迎来新的高峰。尤其是新基建的实施,投资数字技术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将带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潮。 三、疫情后两大风险预测 疫情过后,个人猜测,世界经济格局也许会发生结构性变化,其中隐含的风险值得每个企业、每个人关注。 第一个风险是疫情过后逆全球化的政策找到新动力。 比如,疫情冲击将过去供应链存在的风险一下子暴露出来,一些政府和企业家觉得把口罩供应链放在本国内才更加放心。我并不认为由此我们就走上逆全球化的道路,在这次公共卫生冲击之前,我们就一直谈论中美经济会出现所谓的局部脱钩。我现在仍然认为是局部脱钩,但会不会比疫情冲击以前脱钩程度更高?尽管这并不属于经济问题,更多是出于风险管理甚至政治需要,但是对于这类风险要足够重视。 第二个风险是如今很多国家都在采取所谓不惜一切代价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美国、日本、欧洲都采取了几乎是无限度的量化宽松政策,财政政策也在加大力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疫情过后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很可能从105%上升到122%。 个人认为,大危机来临时,采取不惜一切代价的政策无可厚非,因为要防范系统性崩盘,但我同时也比较担心,危机过后退出这些政策很难。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很多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至今没有退出,经济也没有明显复苏。 太宽松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推出时容易得人心,但退出就会在政治上遭遇比较大阻力,因为紧缩一般不太受欢迎。所以,如果未来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退出时步履维艰,甚至永远不退出,意味着全世界流动性持续泛滥,要么造成通货膨胀压力,要么造成金融市场的压力,总归是有风险,甚至可能造成金融危机级别的巨大冲击。我们需要对此类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做充分估计,预先准备应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