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建设掀热潮 产业链机遇倍增 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国的交通运输迎来更加宝贵的“黄金时期”。这是12月22日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对于中国交通的未来展望。 “智慧”是关键词之一。白皮书指出,以智慧交通建设推进数字经济、共享型经济产业发展,推动模式、业态、产品、服务等联动创新,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新型交通生态系统。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将进一步增多,相关建设将掀起更大热潮,车联网等相关产业链机遇倍增。 智慧交通发展步伐加快 进入新时代,中国交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大幅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人民出行更加便捷,货物运输更加高效,中国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智慧交通发展步伐加快。”白皮书指出,推进“互联网+”交通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充分运用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领域智能化不断取得突破。出台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和封闭测试场地建设指南,颁布智能船舶规范,建立无人船海上测试场,推动无人机在快递等领域示范应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229个机场和主要航空公司实现“无纸化”出行,全国ETC客户累计超过2亿。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全领域广泛应用,全国已有760万道路营运车辆、3.33万邮政快递干线车辆、1369艘部系统公务船舶、10863座水上助导航设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强站、352架通用航空器应用北斗系统,并在3架运输航空器上应用北斗系统,京张高铁成为世界首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高铁。智慧公路应用逐步深入,智慧港口、智能航运等技术广泛应用。智能投递设施遍布全国主要城市,自动化分拣覆盖主要快递企业骨干分拨中心。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围绕这些目标,智慧交通建设将进一步提速。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下一步将促进技术创新赋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支持运输产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 产业链多环节迎新机遇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无人驾驶概念板块累计涨幅超20%,车联网概念板块累计涨幅超10%。 这背后是业内对产业链未来前景的看好。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欧国立认为,智慧交通市场庞大,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交通、航海、航空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交通运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智能交通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今年以来,作为智慧交通建设的重点之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相关政策推动不断,行业加速发展确定性强。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显示,到2025年,预计我国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超过50%,C-V2X(以蜂窝通信为基础的移动车联网)终端新车装配率达50%;到2030年,L2-L3级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超过70%,L4级车辆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到2035年,各类网联汽车式高速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 华创证券预测,今明两年将有多家车企相继实现L3、L4级别的智能驾驶量产,L3、L4级别渗透率有望在2025年达到10%和2%,2030年进一步攀升至18%和9%。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在科技赋能下,汽车电动智能化或成大趋势,ADAS、智能座舱、新能源热管理、轻量化等领域迎国产化机遇。电动智能化浪潮中,国内车企、造车新势力、互联网企业和通信企业相互合作,中国有望凭借广阔的市场以及先进的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引领电动智能化。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测算,2016年至2019年我国车联网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14%,2019年我国车联网的规模达574亿元。中国车联网市场在2020-2025年将以2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空间将达2190亿元。 与此同时,在交通强国和新基建政策加持下,智慧高速、智慧港口等建设将掀起更大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30日,交通运输部已公开34家交通强国试点单位中23家的工作方案。其中智慧高速项目明显增多,应用更加丰富,基础设施数字化比例增加,对应的信息化投入显著增加。 申港证券认为,新一轮交通信息化建设浪潮已然开启,以交通强国和新基建为代表的政策组合将推动行业迅速发展,高速信息化行业景气度高企,有望持续向好,龙头受益更加明显。
1月14日,记者获悉,钉钉正式发布6.0版本,并公开新的进化方向。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钉钉不仅仅是一个沟通工具,新钉钉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企业协同办公和应用开发平台,让所有业务环节的微小创新变得更容易,让进步发生。” 据悉,这是“云钉一体”战略后,钉钉最重要的版本升级。具体来看,钉钉6.0带来3个重要变化:第一,推出钉钉宜搭等低代码开发工具,让不懂代码的用户,也能快速开发新应用;第二,推出角色工作台,让CEO、HR、财务、老师等不同角色拥有自己的专属工作台;第三,推出全新协同办公套件,让用户可以打破组织边界,进行“以事为中心”的协同,整合项目、邮件、文档、日志、日历、知识库、审批、待办等功能。 张建锋认为,基于云钉一体的“低代码开发”,将成为新一代的软件开发方式。“我们希望,未来3年在钉钉上能长出1000万个钉应用,让云从IT的价值真正变成数字生产力”。 所谓低代码开发,即无须编码或只需少量代码就可以快速生成应用程序,在钉钉,企业的应用开发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即可完成。 钉钉全新的6.0版本中,低代码开发工具宜搭会与钉钉深度融合,升级为钉钉宜搭。过去3年,阿里巴巴集团已通过宜搭构建了12700个应用,其中绝大部分是由HR、财务等不具备开发经验的岗位员工搭建,这些应用通过钉钉集成后,形成了支撑阿里巴巴十几万人的工作平台。 此前,包括简道云、氚云等在内的第三方低代码开发工具已经入驻钉钉。最新数据显示,钉钉开放平台入驻的开发者超27万,开发者服务的企业组织数超过640万家。整个钉钉平台长出的“钉应用”超70万个。 此外,钉钉宣布全面开放底层能力和1300个API接口。钉钉群聊、智能人事、客户管理等基础产品接口正式对外开放,合作伙伴与客户能将自身业务应用,更深度融合到钉钉群、工作台等主要场景中,本次开放接口数量超出以往总和。目前,钉钉生态合作伙伴覆盖销售、应用、定制、部署、培训等多种类型服务商。 目前,钉钉用户数突破4亿,包括企业、学校在内的各类组织数超过1700万。
据中国银行官网消息,12月18日,中国银行联合中国联通推出基于5G消息的金融应用试点平台,并率先在海南开展“5G消息志愿者”首批试点,让志愿者用户使用支持5G消息的定制手机,体验基于5G消息的金融应用。 5G消息是短信业务的升级,支持丰富的媒体格式,无需下载客户端,即可实现“消息即服务”。自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智慧海南总体方案(2020-2025年)》以来,中国银行以“金融+科技”创新,积极参与智慧海南建设,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能力。5G消息金融应用试点是中行支持智慧海南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客户收到5G消息后,点击即可进入相应活动页面,不仅可以查询各类金融业务和资讯,还可以办理各项银行业务。相较于传统短信,5G消息支持音视频、文件、定位等形态多样的服务。5G消息用户不用下载APP,也可以享受类似APP的交互体验。 中行本次推出的基于5G消息的金融应用试点平台,涵盖了账户查询、信用卡办理、外币预约、牌价查询、贷款查询、优惠活动等高频应用场景,实现了金融机构、运营商和客户三方的无缝链接。5G消息可实现消息加密传输,能够更好地防范伪基站短信诈骗等潜在风险,有效守护客户信息安全。 中行将以本次5G消息的金融应用试点为起点,加快场景生态建设步伐,广泛开展跨界合作,着力打造基于5G消息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将5G应用融入旅游、教育、医疗、康养、绿色金融等服务场景,持续提升5G时代移动金融服务综合能力。
71.8万个5G基站、全球最大5G网络、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将超8000亿元......这是我国5G目前的发展状况。5G正在渗透并重塑各大行业,而金融也是5G重点发力的领域之一。2020年12月,中国信通院发布了《“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由信通院牵头,联合工行、银联、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等12家单位共同编制。在这份报告中,信通院详细阐述了5G如何提升金融业感知,总结了5G金融应用对金融机构、金融用户、金融监管三类服务主体带来的影响。5G在金融行业的多个环节或者产品形成影响。比如以供应链金融为例,它围绕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大提升了供应链整体协同效应。但供应链本身存在固有问题,比如各个环节不一定能做到信息透明、信用传导有限。因为供应链中,不是每一个环节都能具备数字化能力。而5G的广泛应用可以弥补部分“断点”,例如5G在物流仓储中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的透明度得以提升,实现供应链数字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满足更多融资需求。5G还可以通过在各个行业扩大应用数据,从而提高金融行业的效率。比如5G可以应用于车联网,基于5G车路协同数据,可以扩大汽车保险所要感知的数据,从而提高车险的服务效率。5G可以促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5G时代,云网融合能力前所未有。以金融机构办公解决方案为例,可以采用5G LAN技术。5G LAN技术具备类似于局域网的安全性,同时能够承载高清实时会议,助力金融机构人员安全可靠的云办公,形成随时随地可以接入的办公“局域网”。5G终端的丰富,还将进一步改变支付方式。未来随着零售终端向5G终端升级,更加多元化、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也将出现。此外,5G还可以丰富金融监管手段,通过5G+物联网,可以对相关信息多维度、全天候的收集获取,这就奠定了以主动识别为核心要求的新型监管模式的最基础能力。报告还特别指出了5G时代的金融风控相比4G时代,有较大区别。4G时代风控的开展更多是以财务账面等静态数据为依托,风控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5G网络下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等海量异构连接终端产生的大量高频多维数据成为了判定风险与控制风险的可靠依据。比如某运营商使用5G网络连接海量终端,实时收集和回传人物、设备、系统、行为等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提升信贷风控能力。风控是金融的核心,5G时代,多维度的监控数据将优化现代风控机制与运营手段,下一代风控体系将更加智能。来源:中国信通院《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20)》(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记者:张铭研5G在今年将加速跑,在基础设施和应用两端同时前进。近期,三大运营商对5G基站采购招标全部完成,总额超过700亿元的。这意味着,中国5G网络建设正式进入加速跑。与基础设施一起推进的是应用场景,比如,北京西城区计划通过三年时间,结合5G覆盖在全区推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垃圾分类等一系列项目落地,惠民便民。2020年底实现北京金融街区域5G全覆盖,2021年实现全区5G全覆盖。5G赋能:金融科技让金融服务真正融入生活其实,5G的应用将对金融行业产生深远的甚至是颠覆性影响,因为5G加速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领先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具体来看,金融科技因为有5G的支撑,让金融机构从触客渠道、风控逻辑、产品形态、服务和响应效率等等方方面面重塑和提升,并且让金融服务融入到客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不同的场景,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科技进行差异化定制。如在保险领域,保险公司依据更准确、实时的数据,可以提供采取基于使用量的保险的汽车保险、基于物品传感器的财产保险、基于可穿戴设备的人身保险等险种。如在银行领域,银行业在2019年多家银行开展5G银行网点。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列举了几项5G场景下银行业务的具体变化,如“在应用层面,5G网络的高速传输和低延迟性可以为金融业务流程带入更多的‘实时属性’,如人脸识别的更广泛应用、基于微表情的实时风控、新的支付手段、人机交互的普及甚至远程开户的放开等等,在5G环境下都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国家支持:2020年金融科技从战略走向落地走过元年,金融科技将从战略走向落地。众所周知,2019年,央行正式发布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第一次对金融科技进行系统化的归纳与论述,是金融科技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规划鼓励金融机构在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立健全企业级大数据平台、利用开放银行工具拓宽金融服务渠道、轻型化金融服务模式、监管科技等领域有适度前瞻性布局。2020年监管体系将更完善,区域监管创新可期。预计未来金融科技的监管将坚持持牌经营、合法合规、权益保护原则,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加大科技运用力度,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的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同时,监管将推动机构间、系统间的横向数据开放、创新成果共享等工作,在金融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上将有新举措。天赐良机:疫情成为金融科技发展重要契机疫情期间,金融科技连接了金融机构和企业,成为实体企业的重要支持。同时,国家提出包括5G在内“新基建”的战略,将从底层变革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从金融行业自身发展来看,2020年也将成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大机遇。因为银行的资产结构正发生变化,过去在资产端以国企、优质民营企业为主,现在小微、零售类资产比例会增加。银行必须利用科技拓展业务半径,挖掘长尾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普惠金融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而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央行与银保监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显著增强了民众的金融服务获得感。金融科技帮助普惠金融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和降低成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例如采集整合数据,自动获取信用记录,评估客户授信额度等。降低成本方面。比如在营销环节,金融科技企业以数字化营销代替传统金融机构人工获客;比如在风控环节,通过创新金融科技形成有效的智能风控,可以实现风险用户分层。
12月15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参与了报告编写。报告指出,5G与金融业的融合应用,一方面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将加速金融移动化、线上化迁移,助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今年以来,5G网络建设呈现明显加速趋势。在5G赋能的诸多行业中,金融业高度关注5G技术应用,一方面金融机构希望抓住5G应用窗口期,积极合规创新,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前应对可能带来的周期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都要求金融业积极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报告》提出了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过程中形成的核心层、要素层、对象层和目标层的四层架构,以5G提升金融感知能力为核心观点,强调5G应用带来更广泛的金融感知对象、更全面的金融感知流程、更丰富的金融感知数据。 在核心能力支持下,金融创新工具、风控能力、运营成本、渠道触点、业务流程等要素都将得到明显升级,最终服务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用户三类主体的各层需求。 报告还重点分析了“5G+动产融资”“5G+智能客服”“5G+保险定价”“5G+智能理赔”等八大典型应用场景,详细描述了各个应用场景的5G技术应用情况和重要价值。 以保险定价场景为例,众安保险研究了UBI(于用户驾驶数据保险)车险,打造场景化服务满足车主的个性化需求,定价上采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描摹用户画像,并通过收集车主的驾驶习惯、车辆信息、居住地区、家庭成员等信息多维度定价,鼓励车主建立良好的驾驶习惯,以获得更实惠的报价。 在智能理赔场景下,众安保险将创新产品用于线上视频理赔,车主遇险后可进入APP或小程序实时视频连线客服,通过在 5G环境下融合视讯技术,配合丢帧补时和直播技术等,远程完成从报案、查勘、定损、交单、理算到核赔、结案的整个传统车险理赔流程,获得快速的智能定损及理赔打款服务。 《报告》认为,作为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保险行业的智慧时代已经来临,行业形态持续重塑,5G时代将给保险业注入创新活力和服务价值,在多样化场景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环节都带来巨大的应用空间。 不过,5G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还面临着硬件采购维护成本偏高、5G网络覆盖率有待提升等问题,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技术能力、硬件投入不足,对5G保持观望态度。此外,行业还面临金融场景下的5G应用标准研究欠缺、金融业对5G带来的赋能价值挖掘不够等挑战。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过程是也是5G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融合应用于金融业并最终应用于实体经济的过程,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需多重要素共同推进。 报告呼吁,建议推出针对性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更灵活的投融资方式进入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领域。同时,应发挥运营商、银行、保险、证券等各领域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通过龙头企业之间合作共建的5G+金融应用示范,广泛进行市场教育,形成共性方案,推动规模化复制。 报告建议,应鼓励ICT企业、金融企业和垂直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支持技术标准验证,实现跨行业、跨产业行业共同制定5G+金融标准,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5G+金融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进入国际标准。
今年以来,5G网络建设呈现明显加速趋势,而5G在金融业的应用前景也被广泛关注。 “5G与金融业的融合应用,一方面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将加速金融移动化、线上化迁移,助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12月15日发布的《“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中表示。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统计,截至2020年9月,全球5G用户总数超过2亿,其中,中国用户超过1.6亿,预计2025年将超过9亿。基站方面,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已累计开通5G基站超69万,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已初具规模。 在5G赋能的诸多行业中,金融业高度关注5G技术应用。一方面金融机构希望抓住5G应用窗口期,积极合规创新,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前应对可能带来的周期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影响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都要求金融业积极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报告认为,5G会提升金融感知能力,将带来更广泛的金融感知对象、更全面的金融感知流程、更丰富的金融感知数据。在核心能力支持下,金融创新工具、风控能力、运营成本、渠道触点、业务流程等要素都将得到明显升级,最终服务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用户三类主体的各层需求。 报告还重点分析了“5G+动产融资”、“5G+智能客服”、“5G+保险定价”、“5G+智能理赔”等八大典型应用场景。 参与报告编写的众安保险金融科技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举例称,在智能理赔场景下,车主遇险后可进入APP或小程序实时视频连线客服,通过在 5G环境下融合视讯技术,配合丢帧补时和直播技术等,远程完成从报案、查勘、定损、交单、理算到核赔、结案的整个传统车险理赔流程,获得快速的智能定损及理赔打款服务。 报告认为,作为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保险行业的智慧时代已经来临,行业形态持续重塑,5G时代将给保险业注入创新活力和服务价值,在多样化场景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环节都带来巨大的应用空间。 不过,报告同时分析称,5G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还面临着硬件采购维护成本偏高、5G网络覆盖率有待提升等问题,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技术能力、硬件投入不足,对5G保持观望态度。 此外,行业还面临金融场景下的5G应用标准研究欠缺、金融业对5G带来的赋能价值挖掘不够等挑战。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过程是也是5G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融合应用于金融业并最终应用于实体经济的过程,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需多重要素共同推进。 报告呼吁,推出针对性减税降费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更灵活的投融资方式进入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领域。同时,应发挥运营商、银行、保险、证券等各领域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通过龙头企业之间合作共建的5G+金融应用示范,广泛进行市场教育,形成共性方案,推动规模化复制。同时,应鼓励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金融企业和垂直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支持技术标准验证,实现跨行业、跨产业行业共同制定5G+金融标准,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5G+金融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进入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