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参与了报告编写。报告指出,5G与金融业的融合应用,一方面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将加速金融移动化、线上化迁移,助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今年以来,5G网络建设呈现明显加速趋势。在5G赋能的诸多行业中,金融业高度关注5G技术应用,一方面金融机构希望抓住5G应用窗口期,积极合规创新,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前应对可能带来的周期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都要求金融业积极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报告》提出了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过程中形成的核心层、要素层、对象层和目标层的四层架构,以5G提升金融感知能力为核心观点,强调5G应用带来更广泛的金融感知对象、更全面的金融感知流程、更丰富的金融感知数据。 在核心能力支持下,金融创新工具、风控能力、运营成本、渠道触点、业务流程等要素都将得到明显升级,最终服务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用户三类主体的各层需求。 报告还重点分析了“5G+动产融资”“5G+智能客服”“5G+保险定价”“5G+智能理赔”等八大典型应用场景,详细描述了各个应用场景的5G技术应用情况和重要价值。 以保险定价场景为例,众安保险研究了UBI(于用户驾驶数据保险)车险,打造场景化服务满足车主的个性化需求,定价上采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描摹用户画像,并通过收集车主的驾驶习惯、车辆信息、居住地区、家庭成员等信息多维度定价,鼓励车主建立良好的驾驶习惯,以获得更实惠的报价。 在智能理赔场景下,众安保险将创新产品用于线上视频理赔,车主遇险后可进入APP或小程序实时视频连线客服,通过在 5G环境下融合视讯技术,配合丢帧补时和直播技术等,远程完成从报案、查勘、定损、交单、理算到核赔、结案的整个传统车险理赔流程,获得快速的智能定损及理赔打款服务。 《报告》认为,作为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保险行业的智慧时代已经来临,行业形态持续重塑,5G时代将给保险业注入创新活力和服务价值,在多样化场景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环节都带来巨大的应用空间。 不过,5G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还面临着硬件采购维护成本偏高、5G网络覆盖率有待提升等问题,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技术能力、硬件投入不足,对5G保持观望态度。此外,行业还面临金融场景下的5G应用标准研究欠缺、金融业对5G带来的赋能价值挖掘不够等挑战。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过程是也是5G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融合应用于金融业并最终应用于实体经济的过程,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需多重要素共同推进。 报告呼吁,建议推出针对性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更灵活的投融资方式进入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领域。同时,应发挥运营商、银行、保险、证券等各领域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通过龙头企业之间合作共建的5G+金融应用示范,广泛进行市场教育,形成共性方案,推动规模化复制。 报告建议,应鼓励ICT企业、金融企业和垂直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支持技术标准验证,实现跨行业、跨产业行业共同制定5G+金融标准,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5G+金融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进入国际标准。
今年以来,5G网络建设呈现明显加速趋势,而5G在金融业的应用前景也被广泛关注。 “5G与金融业的融合应用,一方面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将加速金融移动化、线上化迁移,助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12月15日发布的《“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中表示。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统计,截至2020年9月,全球5G用户总数超过2亿,其中,中国用户超过1.6亿,预计2025年将超过9亿。基站方面,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已累计开通5G基站超69万,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已初具规模。 在5G赋能的诸多行业中,金融业高度关注5G技术应用。一方面金融机构希望抓住5G应用窗口期,积极合规创新,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前应对可能带来的周期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影响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都要求金融业积极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报告认为,5G会提升金融感知能力,将带来更广泛的金融感知对象、更全面的金融感知流程、更丰富的金融感知数据。在核心能力支持下,金融创新工具、风控能力、运营成本、渠道触点、业务流程等要素都将得到明显升级,最终服务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用户三类主体的各层需求。 报告还重点分析了“5G+动产融资”、“5G+智能客服”、“5G+保险定价”、“5G+智能理赔”等八大典型应用场景。 参与报告编写的众安保险金融科技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举例称,在智能理赔场景下,车主遇险后可进入APP或小程序实时视频连线客服,通过在 5G环境下融合视讯技术,配合丢帧补时和直播技术等,远程完成从报案、查勘、定损、交单、理算到核赔、结案的整个传统车险理赔流程,获得快速的智能定损及理赔打款服务。 报告认为,作为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保险行业的智慧时代已经来临,行业形态持续重塑,5G时代将给保险业注入创新活力和服务价值,在多样化场景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环节都带来巨大的应用空间。 不过,报告同时分析称,5G与金融行业融合应用还面临着硬件采购维护成本偏高、5G网络覆盖率有待提升等问题,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技术能力、硬件投入不足,对5G保持观望态度。 此外,行业还面临金融场景下的5G应用标准研究欠缺、金融业对5G带来的赋能价值挖掘不够等挑战。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过程是也是5G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融合应用于金融业并最终应用于实体经济的过程,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需多重要素共同推进。 报告呼吁,推出针对性减税降费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更灵活的投融资方式进入5G与金融业融合应用领域。同时,应发挥运营商、银行、保险、证券等各领域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通过龙头企业之间合作共建的5G+金融应用示范,广泛进行市场教育,形成共性方案,推动规模化复制。同时,应鼓励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金融企业和垂直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支持技术标准验证,实现跨行业、跨产业行业共同制定5G+金融标准,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5G+金融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进入国际标准。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昨日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表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在金融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多方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不断提升金融业数字化水平,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金融力量。” 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作为经济发展的活水源头,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妍称,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非接触服务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模式,进一步加速了实体经济数字化进程。金融科技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在金融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在积极探索金融科技的落地应用方面,据李妍介绍,北京市推出了支持企业上市的“钻石工程”,创设了科技企业“钻石指数”。该指数通过数据挖掘模型和分类算法等技术手段,对几十项一级指标、近200项二级指标、超过1000个基础指标,进行全维度评判和打分。通过“钻石指数”的评估,可以客观评价拟上市公司的科创能力和科创属性。 遵从监管是金融科技稳步发展的保障。李东荣表示,金融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通过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完善金融科技合作规范、加强消费者保护与数字金融教育等举措,更好地平衡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金融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等重要关系,使数字金融生态的结构更加合理、竞合更加良性、运转更加有序。 李妍表示,监管科技的主要应用场景是风控科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关联分析等技术手段,建立全息图谱模型,加强对金融活动的风险监测,形成全息精准画像,为监管部门进行风险研判和依法处置提供决策参考,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北京市推出了“冒烟指数”,全方位整合各方面数据,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维护地方金融稳定。 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亦可助力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李东荣表示,应坚持“金融为民、科技向善”理念,针对性满足小微企业、“三农”及低收入群体、老年人与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多元金融需求,促进金融科技应用从营销获客向风险管理、流程管理、生态运营等核心环节渗透,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在直达性、适当性和匹配性上的边际改善。
12月15日,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主办的2020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在京召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就“金融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一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完善金融与科技互动融合机制。金融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做好科技创新成果的领先应用者,发挥金融业作为科技驱动型行业的创新示范效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应做好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力支持者,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布局资金链,健全覆盖科创主体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 二是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构建健康平衡的数字金融生态。金融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通过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完善金融科技合作规范、加强消费者保护与数字金融教育等举措,更好地平衡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金融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等重要关系,使数字金融生态的结构更加合理、竞合更加良性、运转更加有序。 三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金融科技深度应用。金融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注重与经济社会绿色化转型同频共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解决绿色识别成本高、资金穿透监测难、环境风险管理工具缺失等全球共性难题。同时,协同利用好中国在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两个领域的创新与规模优势,力争引领全球绿色金融科技发展。 四是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促进数字化时代金融双向开放。金融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在国家推进金融双向开放的既定政策框架下,稳妥有序推进资本、技术、人才、监管等领域交流合作。同时,力争在移动支付、数字银行、法定数字货币等优势领域,深度参与甚至主导有关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为国际金融治理改革积极贡献中国方案。 五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深化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金融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坚持“金融为民、科技向善”理念,针对性满足小微企业、“三农”及低收入群体、老年人与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多元金融需求,促进金融科技应用,从营销获客向风险管理、流程管理、生态运营等核心环节渗透,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在直达性、适当性和匹配性上的边际改善。 李东荣表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在金融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多方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不断提升金融业数字化水平,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金融力量。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步伐。彻底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不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持续提高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程度……我国金融业发展进入了纵深开放的新阶段。 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则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央行研究栏目12月8日发布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的理论文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开放》提出,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发展要以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为目标,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同时注意防控系统性风险。要以金融开放推动金融改革向精细化发展,通过高水平开放引进国际金融资源参与双循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调控、监管、市场之间更友好的结合,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通过国内金融业对外开放,可以引入国际高质量金融企业和先进管理经验、经营理念等。”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机构竞争合作,能够推动国内金融业由粗放型向集约精细化经营模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另一方面,金融业开放也将改变国内金融市场生态和政策环境,倒逼国内加快监管制度和市场规则方面改革,推动国内深度融入全球市场。 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如何继续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优化制度环境层面,陈雨露指出,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分阶段、有步骤地培育资本市场工具、扩大外国金融机构的参与、放松资本账户交易管制。此外,可以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建设为抓手,探索更高程度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为资本项目开放积累经验。”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义举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陈雨露提出,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优化内陆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李义举认为,2020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11项措施,将为上海的金融开放按下加速键。未来,需继续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陈雨露谈到,要进一步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框架,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人民币使用的便利化程度和接受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也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和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人民币在国际应用范围和国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需求将不断增加,要顺应市场的需要,不断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投资、交易和储备功能。 不过,也需要注意,在开放环境下,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更复杂,特别是跨境资金流动易受全球金融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处理好金融开放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 李义举建议,未来,可建立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一方面,微观监管上要重点监测机构及企业的跨境交易行为,维护外汇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宏观监管上要采取合理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增强逆周期管理能力。同时,增强监管沟通,构建统一的监管框架,提升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对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当前我国应对国内外局势变化的主动举措,也是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这一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金融业将迎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又当如何积极作为、应对变局?对此,多位专家、学者表示,金融机构应该及时补齐业务短板,优化服务,更好地支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 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补上产业链金融短板 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中国产业升级成为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推进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据WIPO和CB Insights数据,当前中国已具有全球第一多的年度国际专利申请量,第二多的“全球百强”科创集群,第二多的新经济“独角兽”。基于此,通过有针对性地补短板、锻长板,中国经济有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加速产业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同时也将撬动全球价值链升级。 程实进一步表示,中国金融业在调配和优化社会资源流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伴随国际资本流入和市场准入放宽,国际金融机构料将提速进入中国市场。全球竞争者的涌入将激活鲶鱼效应,也将加快国内金融行业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资金融通等核心能力的提升,进而在宏观层面优化资源配置。 《金融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当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强对外投资,为高科技产业(如芯片制造)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更加安全且可替代的产业链提供资金支持。而目前,金融业在促进产业链金融发展上仍存在一些短板。 “金融业还存在业务范围相对狭窄、科技投入和技术储备不足、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未来应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供应链融资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整合,有效支持建立互利共赢的新型全球产业链体系。”宗良表示。 除了对中国金融机构加速转型和优化的建议外,宗良还提出,要引入外部资本和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国的高端制造产业发展。他表示,金融机构要在国际市场上募集更多资金,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居民消费产品的转型升级。 金融双向开放再深化 新格局倒逼技术升级制度完善 如上述两位专家所言,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金融服务优化至关重要。而其中,以开放促改革既是过去四十多年来的发展经验,也是为未来金融业改革的重要抓手,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在程实看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的双向开放已成必然趋势,而中国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及早筹谋,修炼内功。他提出,为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要在新发展格局中加速数字化转型。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大幅增多。运用大数据风控、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评估交易对手风险,搭建动态准入池,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境内外资本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动态监控跨境资本的频繁流动。从市场竞争角度看,金融科技则成为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外资金融机构具备更成熟的全球市场经验和高端技术产品,外资银行业务准入的放宽将会对本土金融机构形成全新挑战。而金融科技通过洞察用户需求、提升渠道效能以及精准防范风险,将显著增强本土金融机构在开放市场中的抗压能力。”程实表示。 宗良则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机构的内外布局也会因势而动,这需要相关政策、制度体系配套调整。未来可以考虑逐步放开政策,给予境外金融机构牌照,为其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制度环境,进一步推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据宗良判断,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中资金融机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可能将面临一些挑战,但这些挑战是可以克服的。“中资金融机构应当充分了解和遵守被投资国家的监管规则和法律,避免因违反当地特殊的法律和监管规则而使自身的国际形象受损;同时,中资金融机构应当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具体的,要优化境外机构的人员结构、雇佣被投资国家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此外,良好的风险防控能力是重要基础,中资金融机构需要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特别是对汇率风险等的防控能力。”
报告:我国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仍面临挑战 11月18日电(记者张千千)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17日发布的报告提出,我国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仍面临从业机构数据治理能力、法律法规、技术探索、市场接受度等方面的现实挑战,亟待解决。 名为《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研究》的报告提出,数据要素融合是指在数据要素化背景下,对单一或多个数据源的数据进行关联、组合等操作,从而获得更好的数据处理效果。 但目前从业机构数据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调研数据显示,71%的被调研银行认为自身在规范和提升数据质量方面存在挑战,认为自身数据价值挖掘能力欠缺、数据孤岛较为严重的被调研银行占比分别为59%、55%。 同时,报告提出,目前金融行业各方对技术安全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跨行业跨领域协调有待进一步强化,规范有序的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建立。 对此,报告建议,应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同意形式、免责规定等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关键节点的规则要求;加强监管政策的统筹协调,出台实施用户授权、最小够用、专事专用、全程防护等重要原则指引;加大对侵犯个人隐私、违规采集数据、非法数据买卖等危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的惩处及披露力度;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入交流,加强数据要素融合方面的信息和能力共享。 据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组建,是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促进从业机构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建立行业自律惩戒机制等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