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摘得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的头筹后,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的牌照又花落安联。 1月28日,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安联中国控股”)正式宣布,已获得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将发起筹建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安联保险资管”)。这是《中欧投资协定》于2020年12月30日谈判完成后获批筹建的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也是业内首家获批筹建的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 银保监会批文显示,安联保险资管由安联中国控股独资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为北京。中德安联CEO、安联控股副总经理陈良拟任董事长,拟任总经理甄庆哲则曾担任中意资管总经理。 安联集团表示,筹建安联保险资管是安联集团以安联中国控股为平台进军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重要战略举措,表明了安联集团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和长期承诺。作为安联中国控股启动在华战略布局的重要步骤,未来安联保险资管将依托安联集团全球投资平台优势和百年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经验,打造一支专业的本地投资管理团队。 事实上,安联保险资管的获批筹建也得益于中国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外资保险公司加大在华投资的政策,是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在去年12月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投资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而去年发布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一系列配套法规,则明确了保险资管产品定位为私募产品,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产品形式包括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等,其中组合类产品可以面向自然人合格投资者开放,这无疑又给保险资管行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空间。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余额3.43万亿元,其中组合类产品1.98万亿元、债权投资计划1.32万亿元、股权投资计划0.13万亿元。 而对于安联集团来说,在获得外资独资的保险资管牌照之后,其在华的“安联舰队”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容。据了解,迄今为止,安联已在中国国内9个省份和直辖市设立多家营业机构,业务范围涵盖寿险、财产险、健康险、信用保险、资产管理、旅行救援等所有核心业务。而此次获批的安联保险资管,其股东安联中国控股也是中国金融业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由德国安联集团独资设立的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于2019年11月正式成立。据了解,其近期提交的增资人民币12亿元的申请已于2020年12月获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增资后,安联集团仍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的单一股东。 就在两天前,记者独家获悉,安联中国控股旗下的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被其中方股东中信信托挂牌出清,目前竞拍期已结束,除安联中国控股外无其他竞标者,这就意味着安联中国控股可以行使其优先认购权。如一切顺利,中德安联将变身为中国又一家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由安联中国控股全资持有。
日前从相关监管人士和资管机构处获悉,上海已启动新一轮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额度发放,包括瑞士资管机构百达资管(Pictet)等正式取得QDLP试点额度。首批获得新额度的外资机构意欲何为?疫情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将如何影响资管业? 针对此轮QDLP额度背后的故事以及外资将如何搭乘中国“金融双向开放”的班车,记者日前专访了瑞士百达集团高级合伙人德普兰塔(Renaud de Planta)。他对记者表示,计划先从“走出去”的QDLP出发,建立在中国的品牌和资质,并将海外资产配置能力带给中国投资者;在“引进来”方面,下一阶段也不会排除在中国申请成为WFOEPFM(外商独资企业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资质并进一步申请成立公募基金,但布局仍需循序渐进。 QDLP是上海于2013年先试先行的创新项目,使一大批国际资管巨头“尝鲜”中国市场。接近监管的人士日前也对记者表示,2016年后开始在中国备案成为WFOEPFM的外资中,几乎都起步于上海QDLP试点,当前5家申请成为独资公募基金的外资(贝莱德、路博迈、富达国际、联博、范达)多数也参与了试点,因此试点起到了孵化作用。 不同于过去几年获得QDLP额度的资管巨头,瑞士百达资管所属的瑞士百达集团是成立时间最久(215年)、独立非上市(采取合伙人制)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机构。截至2020年6月底,集团所管理及托管的资产总值达5890亿美元,是欧洲顶尖的私人财富和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这次新一轮QDLP也吸引了更多希望“尝鲜”中国市场的外资巨头,百达就是典型。相比起过去,这一轮的新意在于,额度批复提速,此前获得额度的机构在用完额度后可随时再次申请,且单家额度较前更为灵活。机构可通过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计划投资海外众多不同标的,但QDII仅针对公募型机构,而QDLP是外资私募业务的关键部分,通过QDLP募集的资金可投到海外母公司的基金中。 尽管百达在上海的WFOE此次没有选择直接备案成PFM、在中国募资并投资境内市场,而是选择通过QDLP在境内募资、投资境外母公司更有优势的产品,但德普兰塔对记者表示,事实上百达对中国资本市场已非常熟悉,并且是最早一批申请RQFII的机构,同时也通过沪港通、债券通和直接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来布局中国股债市场。另外,通过QDII计划,百达也与在内地运营业务的国际银行开展合作。今年7月,百达推出其首只北向互认基金“瑞士百达策略收益基金”。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面对激烈的本土竞争,外资开始寻求走QDLP的捷径,以此来避免直面中国的本土竞争。但这并不准确。“中国内地的本土机构竞争激烈,但我们先从QDLP开始,这是因为要建立在中国的品牌和资质。到了第二阶段,我们也不会排除申请PFM、公募基金等机会。作为长期投资者,我们一直耐心、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战略。” 谈及未来中国投资者或能通过QDLP产品接触到的海外投资策略,德普兰塔表示主要有四大策略——主题投资策略、绝对收益策略、多资产策略和新兴市场配置。 需要关注的是,疫情导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行低利率,权益投资因而变得愈发重要,这将改变资管行业;同时,股市中输家和赢家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就如2020年科技股和价值股之间的差距,因此投资指数的趋势可能会改变,主动选股将成为关键;此外,中国将成为关键的机会。德普兰塔表示,目前看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债的需求越来越大,尽管近期部分指数公司因一些原因删除了几家中国公司,但这些公司的敞口在指数中并不是很大,也不会影响主动投资者加码中国的决策。 无论是法人银行、券商、资管,在中国展业的外资机构若要成功,耐心、持续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是不二法则,而近两年入华的资管巨头深谙此道。 事实上,众多新入华的资管巨头也曾开拓了多个新兴市场国家,并都成立了公募基金,因此它们对于中国市场的挑战早有预期。 当前中国的外资机构圈不断壮大,若要谈差异化竞争之道,德普兰塔认为独立性是最大的特点,这使得百达投资战略的可持续性更强。他称,百达过去200多年来都坚持永不涉及投行业务、永不上市、永不并购的理念。不涉及投行业务的目的是保证机构和客户间的利益没有冲突;永不上市和并购是为保证不受外部股东的压力丧失独立性。
12月21日,德邦证券旗下资管子公司德邦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邦资管”)领取了中国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正式获准开业。 德邦资管于今年3月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复设立,成为券业第19家获准开业的券商资管子公司。 “德邦资管获准开业,标志着德邦证券全面布局大资管业务,向成为业内领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资产管理机构又迈进了坚实一步。”德邦证券总裁兼德邦资管董事长左畅表示,资产管理一直是德邦证券最具竞争能力和成长潜力的业务之一。经过长期积累,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德邦资管的业务亮点,不仅累计发行居行业前列,也创造了多个行业首单。近年来,德邦资管发力大类资产配置,提供符合各类风险收益水平的资产管理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 当前,大资管行业发展至新阶段,并有两大显著特点:回归本源加强主动管理和成立独立资管(理财)子公司开展业务。近年来,券商资管子公司扩容明显,设立速度明显加快。今年以来,已有安信资管、甬兴资管、德邦资管和天风资管获得证监会核准设立。 分析人士指出,在券商资管去通道、发力券商大集合改造之际,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独立开展业务的券商资管子公司在回归资产管理本源的同时,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走好差异化竞争的路线,备受市场关注。 对于资管子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德邦资管董事长左畅表示,德邦资管将围绕“产业+金融+科技”的核心思想,强力打造以主动管理为核心、另类投资为特色的资管品牌,秉承大中台理念,强化核心产品团队建立,完善产品全周期构架和管理。另外,公募RIETs的试点为另类投资业务打开了一条通路,德邦证券作为20家参与试点的机构之一,已协同德邦基金组建联合项目组,合力投入公募REITs业务的提前布局。 今年以来,德邦证券在战略迭代、人才引进、业务发展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行业热度。据悉,公司内部提出了“二次创业”,聚力打造“大资管+新经济”双轮驱动的中国领先投行,聚焦于大健康、大消费、科技、互联网、智能制造五大新兴行业,在资管、投行等业务端持续发力。资管子公司的成立将为德邦证券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引擎,持续提升大资管能力。
证券市场违法案例屡见不鲜,但每个案例的背后都是一个值得品读的故事。近日,证监会网站发布了对福建旭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诚资管”)及其相关人员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其堪称是为数不多的典型违法案例。 《证券日报》记者依据处罚判决书发现,旭诚资管实际控制的两类账户(产品和个人账户)总数高达74个,违法操纵个股达10只,被罚金额高达1.58亿元,称得上是违法金额较高的案例之一。此外,记者从中基协网站未能查到有关旭诚资管的登记和产品备案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海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一个典型的操作市场案例,其认定事实清楚、适应法律准确,同时,如果被处罚主体或个人觉得不当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包括公司和高管等,甚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从这个案例释放的监管信号是严监管、零容忍,只有遏制这种违法行为,才能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资本市场秩序,才能提升广大投资者的合规意识,打造一个透明的、有秩序的资本市场。 个股违法交易最高达782笔 记者发现,旭诚资管违法案例最大看点在于几方面:一是实控账户数量较多;二是违法操纵个股数量达10只;三是被罚金额近乎1.6亿元;四是单只个股违规交易频率较高。 具体来看,旭诚资管实际运用的证券账户数量合计高达74个,其中包括了证券产品账户和个人证券账户。根据披露的处罚判决书显示,相应证券公司所提供的账户开户资料、情况说明及证券交易委托流水、资金流水等信息,将旭诚资管实际控制的“长安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旭诚二期证券投资(长安投资283号)集合资金信托”“长城证券(002939)-旭诚五期证券投资基金”“长城证券-旭诚十期证券投资基金”等11个产品证券账户列为违法操纵账户,同时,还包括了“兴业证券福州五一北路蔡某东”“长城证券武汉关山大道蔡某东”“东方证券福州鳌江路陈某仙”“东兴证券福州学军路陈某1”等63个个人证券账户,由此来看,旭诚资管所实控的证券账户总量高达74个。 在违法操纵个股方面,数量也高达10只,包括了博信股份、亚星客车(600213)、龙建股份(600853)、赛福天(603028)、杭电股份(603618)、正虹科技(000702)、山东威达(002026)、棒杰股份(002634)、博实股份(002698)和金利华电(300069);其中,在多只个股上都存在连续买卖、虚假申报违法行为。在单只个股上,违法交易次数最多的高达782笔,处罚判决书显示,旭诚资管在亚星客车持有期间,7个交易日中总账户共申报买入782笔,多次申买价格高于卖方价格或申买价格高于卖方价格且申买量高于卖方申卖量。 在违法交易资金量上,用时最短涉及成交金额最高的是金利华电违法交易情况。根据处罚判决书显示,旭诚资管对金利华电持有股票共计仅2个交易日,买入成交金额高达1.85亿元,卖出成交金额高达1.95亿元,获利949万元。其次是对棒杰股份的违法交易,期间共计6个交易日,卖出成交金额达3.4亿元,获利2946.75万元。另外8只个股也有不同短期买卖,获利资金也不尽相同。 对旭诚资管3倍处罚 根据处罚判决书显示,旭诚资管及其相关人员存在操纵证券市场违法行为,虽然相关涉事人员在随后认错、知错、接受处罚,并请求免于或减轻处罚,但证监会认为违法行为事实清楚,不存在应予从轻或减轻的情形,故对相关主体和人员的意见不予采纳。 证监会决定,没收旭诚资管违法所得5268.4万元,并处以1.58亿元罚款(3倍罚款);对总经理、投资经理陈贇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董事长杜闽峰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对副总经理陈晗给予警告,并处以20万元罚款;对研究员、交易员蔡兆艺和林通分别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5万元罚款。 值得一提的是,《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中基协网站对旭诚资管进行相关信息查阅,却显示“没有相关记录”,这是否意味着旭诚资管暂未在中基协进行登记备案? 北京某私募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尚未在中基协登记备案的私募机构,可能存在尚未不知需要登记备案或抱有其他心理而未进行登记备案的可能。“就目前来看,尚不知需要登记备案的可能性不大,或是公司高管存在其他想法,因此,并未在中基协登记备案。”“如果这家私募公司在募资等方面不存在局限性,那可能就不存在登记备案的需要;但从处罚判决书来看,该公司涉及的证券账户有产品类证券账户,按照通常要求来看,应当需要在中基协登记备案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仍然存在尚未进行登记备案的私募机构,对于旭诚资管是否暂未登记备案不方便进行评价或表态。”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近日在深圳举行“深圳先行示范区首届金融峰会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0年会”,以“双循环新格局与资本市场新征程”为主题,广泛邀请政府与监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及业界领袖展开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分享真知灼见、展望前沿趋势。 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出席会议并在“高峰论坛”环节发表致辞。他指出,未来我国在提升权益类投资方面还有较大潜力。老龄化和低利率两个重大结构变化对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而言,既意味着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资管行业须要为更多长期养老储蓄提供权益类资产配置机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关键在于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权益融资。他表示,未来政策的设计,包括监管的设计,应有意识地推动资管转型,更加注重和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更加注重资管结构的优化,以便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本。 以下为致辞全文整理。 资管转型如何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我认为这个话题很重要。首先,在美国的一些比较成熟的资管市场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当中,权益类的包括有一定信用风险的还是占了比较大的比重。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共同基金里面货币基金比较多。但是这些年来权益类的、风险类的资产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也包括一些另类的投资和一些特殊资产的投资。 从成熟市场看,资管资产的结构与金融机构表内资产结构有较大差异,表内相对来说是风险偏好相对适中的;表外的这一块,风险偏好比表内的明显要高。我看到有很多数据都反映出这个情况,比如国内所说的权益类等非标资产,大体相当于国外所称的另类资产,在国外大型资管机构中占有一定比重,这种情况在成熟市场比较普遍。 为什么资管市场的结构可以更倾向于具有一定风险的资产配置?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因为它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投资人自担风险,受托人则履行受托义务,投资者和管理人之间是信托关系;相反,如果是表内资产,投资者(存款人)和金融机构(银行)之间就是债权债务关系,此时的风险承担者是银行,其资金运用的风险偏好自然要低一些。同时资管相对于个人投资而言,又具有集合投资优势:一方面可以分散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专业的投资,机构投资人就专门做这些,投研能力一般强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此外,它也是一个长期投资,我们看到国外的市场中,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是资管的重要资金来源。正因为是集合投资、专业投资、长期投资,资管的风险偏好可以更大一些,权益类等风险投资主要依靠资管特别是养老金等长期投资。 从我们的情况来看,资管结构中低风险的或中低风险资产占比较多。比如,R1-R5这5级,相对来说R1、R2是低风险的,R3是中风险,这三部分占了非常大的比重。我们的权益类资产比重,即使在发展较早的公募基金,只有10%左右,绝大部分还是货币类、固收类资产。中外资管结构差异,有很多复杂因素,主要是两条:一是我们的理财投资者或者资金来源中,个人普通投资人占的比重较大,机构投资人占的比重还较低,这和国外有很大不同;二是我们的长期资金比如各种各样的养老金,以及我们银行的长期储蓄,投入资本市场的还比较少。一方面,从我国居民资产结构来看,权益类等风险资产的比重在上升,但另一方面比重还很低,再加上房产的比重占比很高,居民广义储蓄真正投向资本市场的不多。无论是投资者的结构还是投资者本身的资产结构,跟成熟市场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也是未来的巨大潜力。 尽管资管增加权益投资是一个过程,但我相信这是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养老金制度改革,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完善,以及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的推进,包括一些必要的政策支持,资管的权益投资比重将有一个较大幅度增长。 第二, 从全球宏观环境变化来看:一是低利率;二是人口的老龄化。这两个重大变化可能在各个国家尤其在主要经济体当中都不同程度地正在发生并延续。 在这种情况下,资管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这当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一方面,人们的寿命在延长,养老储蓄需要在上升,当下可能需要储蓄得更多或者对我们当下储蓄的保值增值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利率尤其是无风险利率又在不断走低。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要求养老等长期储蓄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比重,以对冲长期储蓄增多叠加利率下降带来的损失。 第三,资管增加权益投资,也是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我们的发展阶段也正在发生一些大的变化,尤其是高质量发展对创新驱动的要求日益紧迫。对资管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而言,都是在把储蓄转化为资本,但关键是什么样的资本。显然,适应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需要的,是更能承担一定不确定性风险的资本,而不只是需要获取固定收益的债务融资,我们更需要能够承担不确定性、承担风险的资本。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资本形成面临更大的挑战,必须是有一定技术创新、有一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资本。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再到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会议,都特别强调要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权益融资,就是为了适应我们的实体经济转型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资管应更多地发挥风险承担能力较强的优势作用,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本,我认为这一点应成为资管转型的核心。 最后,我们的资管新规本着履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准则,推行净值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这些都非常正确且必要。在此基础上,我们政策的设计,包括监管的设计,应有意识地推动资管转型,更加注重和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更加注重资管结构的优化,以便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本。从这个角度而言,资管转型任重而道远。
记者今日获悉,12月14日,中保登牵头建设的保险资管产品集中代销业务平台——“银保通”系统正式上线。首批上线的代理销售机构包括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首家上线的保险资管机构为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另有10余家商业银行和保险资管机构正积极开展业务沟通及系统对接。首批上线的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面向机构投资者发售,首日销售额即突破6亿元。 2020年4月起,为落实中国银保监会《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充分发挥金融基础设施功能作用,中保登牵头建设“银保通”系统。该系统着眼于结合监管要求和市场需求,在代理销售机构和保险资管机构之间搭建标准、规范、高效的保险资管产品代销业务平台。通过对接口标准、持有人账户、业务流程、产品代码等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兼顾了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化运营,可以促进渠道和产品两端降本增效。 商业银行拥有传统的渠道及营销优势,具备成熟规范的销售管理体系,保险资管机构则擅长大类资产配置及长久期资金管理,注重绝对收益和稳健回报,“银保通”系统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和保险资管机构的深度协同发展。此次上线的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可以投向多种类的标准化资产和非标准化资产,通过“银保通”系统面向机构投资者销售,将进一步为资本市场引入源头活水,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据悉,下一步,中保登将在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下,稳妥推进“银保通”系统后续建设,有序增加接入机构数量,助力银行业保险业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