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管产品风险隐患一度非常严重。在规模大幅扩张的同时,资管业务风险不断聚集,乱象丛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制度处副处长张璇撰文认为,经过两年多的治理,金融机构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来自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持续增加。整体上看,风险明显收敛,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逐渐形成“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的配置结构。 文章认为,在获得明显转型成效的同时,资管产品发展仍然面临挑战:一是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其中,信托产品净值化程度不高,不少底层资产投向非标债权,转型压力较大,若投资风格比较激进,流动性紧张,一旦遭遇外部冲击,兑付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二是金融市场容量和深度有限——债券市场交易不够活跃,流动性不足,股票市场容量有待扩大,投资者结构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制约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 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与风险防控重点,文章提出,当前我国资管产品已从“抓防范、防风险”进入“促转型、归本源”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文章建议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保持合理适度的流动性,为资管产品转型提供稳健的宏观环境。二是在稳妥做好资管新规过渡期整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三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健康的金融市场,为资管产品提供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和优质稳健的资产配置渠道。四是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使资管产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金融业态的扩展和跨行业、跨市场经营的扩张,以银行理财、资金信托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资管产品体量逐渐增大;2012年以后,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证券业资管产品也加入快速增长的行列,逐渐形成了由银行理财、信托公司资管产品、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产品、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产品、保险资管产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资管产品和公募基金八大类产品组成的资管产品市场。 以资管新规为分界,我国资管产品经历了一个从野蛮生长到转型发展的过程。2020年9月末,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89.2万亿元,接近金融业表内[1]总资产的三成,仅次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管产品实现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整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仍需密切关注。 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提高资管产品监管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资管产品规范发展提供条件。 我国资管产品风险隐患一度非常严重 2016年末,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规模约达到8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约为同期我国金融业总资产增速的2倍。2017年,资管增速虽然比2016年有所放缓,但到年末规模继续扩张至94万亿。在规模大幅扩张的同时,资管业务风险不断聚集,乱象丛生。 一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以银行理财为代表,存在事实上的刚性兑付,成为银行业除M2之外为社会提供流动性的渠道,表内资金投资资管产品对贷款也有明显的替代效应,影响对流动性和传统货币传导机制的判断。2016年银行理财增速最快的时期,如果将理财募集资金与M2相加衡量社会流动性,比同期M2的增速高4个百分点左右。从价格上看,也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扭曲了资金价格。 二是利用资金池进行期限错配。资管产品普遍存在资金池运作,资产和负债两端期限错配比较严重,一旦难以募集到后续资金,又无法通过市场解决流动性问题,可能发生兑付风险,并通过嵌套产品链条向其他机构传导。 三是资管产品演化为银行表内资金的资金通道。为了绕道规避监管,以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银基合作等模式迅速发展通道业务,最终投资“非标”资产,这类业务与银行信贷本质近似,但不受严格的银行信贷监管,是最典型的“影子银行”业务。2016年末,银行通过拆借、回购等方式为资管产品提供流动资金同比增长32%;银行直接购买资管产品同比增长93%。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产品中,超过60%为银行“通道”业务。 四是层层嵌套,杠杆叠加。2016年前后,资管产品之间嵌套的规模很大,层级复杂,甚至出现过嵌套层级超过七级的产品。同时,部分资管产品负债运作,借助信用债质押回购等方式在嵌套过程中循环放大杠杆。导致2015年股灾的场外配资的资金来源中,许多就是银行理财资金。理财资金本身无法直接进入股市,但可以通过对接伞形信托-私募基金-配资公司的嵌套路径,最终进入股市,路径上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加杠杆,一旦市场波动,影响将成倍放大。 五是底层信用资产质量堪忧。以信托产品为例,2015年-2016年,信托公司的延期兑付和违约事件频频发生。截至2016年末,信托风险项目共545个,比2014年末增加185个;涉及信托资产1175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394亿元。 资管产品转型的效果和特点 针对资管产品野蛮生长的乱象,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资管新规为核心,制定并推进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建立了覆盖银、证、保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统计,基本摸清资管产品底数。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两年多的治理,金融机构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来自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持续增加,整体上看,风险明显收敛,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逐渐形成“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的配置结构;分产品看,各类资管产品的运行特点和转型效果存在差异。 (一)总量上经历了从下降到稳定增长的过程,来源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资金持续增加。 资管新规后,资管产品总体资产规模最初经历了一个逐渐收缩的阶段,2019年末比新规前(2017年末)减少约8万亿元。今年以来,资管产品资产规模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到9月末,金融机构存续资管产品共13.5万只,直接汇总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89.2万亿元,同比增长4.4%;比年初增加3.1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如果剔除资管产品相互之间的交易,增加更为明显,9月末资管剔除交叉后资产合计72.7万亿元,同比增长8.6%,比年初增加4.5万亿元。从募集方看,9月末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82.2万亿元,同比增长3.6%,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 从资金来源的构成看,资管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资金的增加。一是资管来源于住户的资金放量增长。9月末,来源于住户的资金余额为34.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增量的九成。二是来源于非金融企业的资金也有所增长,9月末余额为7.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604亿元。 (二)主要风险指标明显改善,整体风险呈收敛状态。 一是净值型资管产品占比稳步上升。9月末,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的64.2%,比年初提高8.7个百分点。 二是去通道进程加快,同业交叉持有明显下降。9月末,资管产品来源于同业的资金规模[2]为42.4万亿元,同比下降5.3%,比年初减少1.6万亿元;同业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为47.5%,比年初下降3.5个百分点。 三是杠杆率冲高后回落,保持基本稳定。今年一季度,资管产品平均负债杠杆率(总资产/募集资金)短暂冲高,此后有所回落。到9月末,资管产品平均负债杠杆率为108.6%,与年初持平,其中,理财产品杠杆率比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 四是非标债权资产持续减少。9月末,资管产品投资贷款、资产收益权和票据等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同比下降8.2%,占资管产品净资产的比重比年初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和占净资产比重均已降至新低。 (三)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资管产品较过往发挥了更有效的作用。 一方面是总量扩大。9月末,资管产品底层资产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资产余额合计39.4万亿元,同比增长6.3%,比年初增加2.3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占资管产品规模的44.2%,比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是资产结构改善。从资产类别看,非标资产不断减少,企业债券和股票等标准化资产占比不断提升。9月末,资管产品配置于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资产余额合计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标准化资产占投向实体经济的比重比年初提高6.4个百分点。从行业上看,新增资金以投向基建行业[3]为主,投向房地产业资金持续减少。9月末,投向基建行业的资金余额为15.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投向房地产业的资金为4.1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920亿元。 (四)资管产品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非标资产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资管资金的主要运用渠道已经转向标准化资产和金融机构表内,分别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发挥作用。 直接融资方面,住户和企业通过资管产品投资金融市场上的标准化金融资产,促进了直接融资发展。对于客户,可以依靠资管机构专业的金融服务,获得市场投资收益。对于资管产品本身,是回归代客理财本源的表现,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一是持有债券规模快速增加。9月末,资管产品持有的各类债券(不含票据)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年初增加3.8万亿元。资管持有公司类信用债规模市场占比在五成左右,其中,银行理财持有占比约为两成。二是加大对股票资产配置。9月末,资管产品持有的股票资产余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50.2%,比年初增加1.6万亿元。资管持有的股票资产约占同期A股总市值的8%,占流通市值的10%。 间接融资方面,资管产品吸收住户和企业资金,并以金融债、同业存款和存单等形式配置到银行表内,通过表内资金运用为实体经济提供间接融资。9月末,资管产品投向同业存款、存单和金融债的余额合计为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回表资金最终通过表内信贷和债券投资等投向实体经济,9月末银行表内贷款同比增长12.8%,债券投资同比增长17.2%,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五)不同品种的资管产品运行特点和转型效果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一是公募基金规模快速攀升。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在所有资管产品中发展最为亮眼,9月末公募基金资产余额19.4万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增长3.3万亿元,规模在八大类资管中已跃居第二,仅次于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传统投资领域是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加上净值化程度高,信息披露比较充分透明,在八大类资管产品中转型压力最小。同时公募基金还拥有募集方面的优势,资金来源中四成以上为住户部门资金。今年大部分时间,股市、债市收益较好,一方面吸引公募基金加大投资,另一方面也支持了净值的增长。 二是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净值化转型效果明显。9月末,银行理财资产余额为29.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万亿元;净值型产品占比为59.4%,比年初提高14.2个百分点,在全部资管产品中提高最为明显。但银行理财目前在有些时点上仍然是银行调节表内外流动性的方式,募集资金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三是保险资管持续增长,重点配置协议存款。保险资管总量不大,9月末为3.5万亿元,仅占全部资管的4%,但今年开始快速增长,下半年各月同比增速均超过30%,远高于资管产品整体的增长速度。保险资管新增的资金重点用于配置协议存款,前三季度配置的银行协议存款增量占保险资管全部资产增量的64%。 四是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和信托产品规模持续收缩。这三类产品通常位于资金链下游,随着去通道、去嵌套的推进,规模收缩比较明显。9月末,券商资管资产余额为9.8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4万亿元;基金专户资产余额为9.2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294亿元;信托产品资产余额为18万亿元,比年初减少8878亿元。 当前资管产品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资管产品野蛮生长已经得到控制,在获得明显转型成效的同时,仍然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从整体上看,资管产品各项风险持续收敛,特别是产品之间、产品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复杂嵌套明显减少,与新规前相比,风险的传染性得到控制,由个体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降低。但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其中,信托产品净值化程度不高,不少底层资产投向非标债权,转型压力较大,若投资风格比较激进,流动性紧张,一旦遭遇外部冲击,兑付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是金融市场容量和深度有限,制约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资管产品是债券和股票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从近两年资管产品转型的成效和长远目标来看,资管产品转型发展需要依托成熟健康的债券和股票市场,通过加大标准化金融资产的配置,实现净值化、控制非标、减少错配等目标,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消化和对冲金融风险。 但是,我国目前债券和股票市场存在容量和深度不足的问题。一是债券市场交易不够活跃,流动性不足,债券市场交易量、平均换手率等与成熟市场还有差距,活跃程度也有待提高。二是股票市场容量有待扩大,投资者结构有待完善。2019年末,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为59.3万亿元,而美国同期约为我国的5-6倍。当前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占比不到20%,而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超过90%。金融市场承载能力的不足,对资管产品按资管新规要求选择资金来源和开展资产配置都会形成制约,不利于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风险防控重点 当前我国资管产品已从“抓防范、防风险”进入“促转型、归本源”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实现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和长远健康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保持合理适度的流动性,为资管产品转型提供稳健的宏观环境。资管产品体量庞大,目前风险防范虽然已见成效,但要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实现稳定发展,仍依赖于稳定的流动性环境。合理适度的流动性还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公众对资管产品的信心,进而维护资管产品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是在稳妥做好资管新规过渡期整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资管新规的纲领性基础性作用,压缩监管套利空间;针对各类资管产品不同的专长和特点,提高各类产品监管的精细化程度;密切关注资管转型中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健康的金融市场,为资管产品提供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和优质稳健的资产配置渠道。金融市场是资管产品转型以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依托。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夯实信用基础,增强债券市场流动性;扩大股票市场容量,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加强长期资金供给,为资管产品发展提供多元资金支持和有效投资渠道。 四是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使资管产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净值化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资管产品风险定价能力,使净值真正反映风险和收益,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我国资管产品风险隐患一度非常严重。在规模大幅扩张的同时,资管业务风险不断聚集,乱象丛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制度处副处长张璇撰文认为,经过两年多的治理,金融机构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来自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持续增加。整体上看,风险明显收敛,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逐渐形成“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的配置结构。 文章认为,在获得明显转型成效的同时,资管产品发展仍然面临挑战:一是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其中,信托产品净值化程度不高,不少底层资产投向非标债权,转型压力较大,若投资风格比较激进,流动性紧张,一旦遭遇外部冲击,兑付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二是金融市场容量和深度有限——债券市场交易不够活跃,流动性不足,股票市场容量有待扩大,投资者结构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制约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 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与风险防控重点,文章提出,当前我国资管产品已从“抓防范、防风险”进入“促转型、归本源”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文章建议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保持合理适度的流动性,为资管产品转型提供稳健的宏观环境。二是在稳妥做好资管新规过渡期整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三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健康的金融市场,为资管产品提供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和优质稳健的资产配置渠道。四是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使资管产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金融业态的扩展和跨行业、跨市场经营的扩张,以银行理财、资金信托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资管产品体量逐渐增大;2012年以后,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证券业资管产品也加入快速增长的行列,逐渐形成了由银行理财、信托公司资管产品、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产品、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产品、保险资管产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资管产品和公募基金八大类产品组成的资管产品市场。 以资管新规为分界,我国资管产品经历了一个从野蛮生长到转型发展的过程。2020年9月末,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89.2万亿元,接近金融业表内[1]总资产的三成,仅次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管产品实现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整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仍需密切关注。 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提高资管产品监管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资管产品规范发展提供条件。 我国资管产品风险隐患一度非常严重 2016年末,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规模约达到8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约为同期我国金融业总资产增速的2倍。2017年,资管增速虽然比2016年有所放缓,但到年末规模继续扩张至94万亿。在规模大幅扩张的同时,资管业务风险不断聚集,乱象丛生。 一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以银行理财为代表,存在事实上的刚性兑付,成为银行业除M2之外为社会提供流动性的渠道,表内资金投资资管产品对贷款也有明显的替代效应,影响对流动性和传统货币传导机制的判断。2016年银行理财增速最快的时期,如果将理财募集资金与M2相加衡量社会流动性,比同期M2的增速高4个百分点左右。从价格上看,也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扭曲了资金价格。 二是利用资金池进行期限错配。资管产品普遍存在资金池运作,资产和负债两端期限错配比较严重,一旦难以募集到后续资金,又无法通过市场解决流动性问题,可能发生兑付风险,并通过嵌套产品链条向其他机构传导。 三是资管产品演化为银行表内资金的资金通道。为了绕道规避监管,以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银基合作等模式迅速发展通道业务,最终投资“非标”资产,这类业务与银行信贷本质近似,但不受严格的银行信贷监管,是最典型的“影子银行”业务。2016年末,银行通过拆借、回购等方式为资管产品提供流动资金同比增长32%;银行直接购买资管产品同比增长93%。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产品中,超过60%为银行“通道”业务。 四是层层嵌套,杠杆叠加。2016年前后,资管产品之间嵌套的规模很大,层级复杂,甚至出现过嵌套层级超过七级的产品。同时,部分资管产品负债运作,借助信用债质押回购等方式在嵌套过程中循环放大杠杆。导致2015年股灾的场外配资的资金来源中,许多就是银行理财资金。理财资金本身无法直接进入股市,但可以通过对接伞形信托-私募基金-配资公司的嵌套路径,最终进入股市,路径上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加杠杆,一旦市场波动,影响将成倍放大。 五是底层信用资产质量堪忧。以信托产品为例,2015年-2016年,信托公司的延期兑付和违约事件频频发生。截至2016年末,信托风险项目共545个,比2014年末增加185个;涉及信托资产1175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394亿元。 资管产品转型的效果和特点 针对资管产品野蛮生长的乱象,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资管新规为核心,制定并推进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建立了覆盖银、证、保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统计,基本摸清资管产品底数。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两年多的治理,金融机构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来自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持续增加,整体上看,风险明显收敛,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逐渐形成“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的配置结构;分产品看,各类资管产品的运行特点和转型效果存在差异。 (一)总量上经历了从下降到稳定增长的过程,来源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资金持续增加。 资管新规后,资管产品总体资产规模最初经历了一个逐渐收缩的阶段,2019年末比新规前(2017年末)减少约8万亿元。今年以来,资管产品资产规模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到9月末,金融机构存续资管产品共13.5万只,直接汇总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89.2万亿元,同比增长4.4%;比年初增加3.1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如果剔除资管产品相互之间的交易,增加更为明显,9月末资管剔除交叉后资产合计72.7万亿元,同比增长8.6%,比年初增加4.5万亿元。从募集方看,9月末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82.2万亿元,同比增长3.6%,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 从资金来源的构成看,资管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资金的增加。一是资管来源于住户的资金放量增长。9月末,来源于住户的资金余额为34.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增量的九成。二是来源于非金融企业的资金也有所增长,9月末余额为7.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604亿元。 (二)主要风险指标明显改善,整体风险呈收敛状态。 一是净值型资管产品占比稳步上升。9月末,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的64.2%,比年初提高8.7个百分点。 二是去通道进程加快,同业交叉持有明显下降。9月末,资管产品来源于同业的资金规模[2]为42.4万亿元,同比下降5.3%,比年初减少1.6万亿元;同业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为47.5%,比年初下降3.5个百分点。 三是杠杆率冲高后回落,保持基本稳定。今年一季度,资管产品平均负债杠杆率(总资产/募集资金)短暂冲高,此后有所回落。到9月末,资管产品平均负债杠杆率为108.6%,与年初持平,其中,理财产品杠杆率比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 四是非标债权资产持续减少。9月末,资管产品投资贷款、资产收益权和票据等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同比下降8.2%,占资管产品净资产的比重比年初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和占净资产比重均已降至新低。 (三)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资管产品较过往发挥了更有效的作用。 一方面是总量扩大。9月末,资管产品底层资产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资产余额合计39.4万亿元,同比增长6.3%,比年初增加2.3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占资管产品规模的44.2%,比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是资产结构改善。从资产类别看,非标资产不断减少,企业债券和股票等标准化资产占比不断提升。9月末,资管产品配置于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资产余额合计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标准化资产占投向实体经济的比重比年初提高6.4个百分点。从行业上看,新增资金以投向基建行业[3]为主,投向房地产业资金持续减少。9月末,投向基建行业的资金余额为15.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投向房地产业的资金为4.1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920亿元。 (四)资管产品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非标资产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资管资金的主要运用渠道已经转向标准化资产和金融机构表内,分别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发挥作用。 直接融资方面,住户和企业通过资管产品投资金融市场上的标准化金融资产,促进了直接融资发展。对于客户,可以依靠资管机构专业的金融服务,获得市场投资收益。对于资管产品本身,是回归代客理财本源的表现,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一是持有债券规模快速增加。9月末,资管产品持有的各类债券(不含票据)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年初增加3.8万亿元。资管持有公司类信用债规模市场占比在五成左右,其中,银行理财持有占比约为两成。二是加大对股票资产配置。9月末,资管产品持有的股票资产余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50.2%,比年初增加1.6万亿元。资管持有的股票资产约占同期A股总市值的8%,占流通市值的10%。 间接融资方面,资管产品吸收住户和企业资金,并以金融债、同业存款和存单等形式配置到银行表内,通过表内资金运用为实体经济提供间接融资。9月末,资管产品投向同业存款、存单和金融债的余额合计为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回表资金最终通过表内信贷和债券投资等投向实体经济,9月末银行表内贷款同比增长12.8%,债券投资同比增长17.2%,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五)不同品种的资管产品运行特点和转型效果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一是公募基金规模快速攀升。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在所有资管产品中发展最为亮眼,9月末公募基金资产余额19.4万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增长3.3万亿元,规模在八大类资管中已跃居第二,仅次于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传统投资领域是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加上净值化程度高,信息披露比较充分透明,在八大类资管产品中转型压力最小。同时公募基金还拥有募集方面的优势,资金来源中四成以上为住户部门资金。今年大部分时间,股市、债市收益较好,一方面吸引公募基金加大投资,另一方面也支持了净值的增长。 二是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净值化转型效果明显。9月末,银行理财资产余额为29.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万亿元;净值型产品占比为59.4%,比年初提高14.2个百分点,在全部资管产品中提高最为明显。但银行理财目前在有些时点上仍然是银行调节表内外流动性的方式,募集资金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三是保险资管持续增长,重点配置协议存款。保险资管总量不大,9月末为3.5万亿元,仅占全部资管的4%,但今年开始快速增长,下半年各月同比增速均超过30%,远高于资管产品整体的增长速度。保险资管新增的资金重点用于配置协议存款,前三季度配置的银行协议存款增量占保险资管全部资产增量的64%。 四是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和信托产品规模持续收缩。这三类产品通常位于资金链下游,随着去通道、去嵌套的推进,规模收缩比较明显。9月末,券商资管资产余额为9.8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4万亿元;基金专户资产余额为9.2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294亿元;信托产品资产余额为18万亿元,比年初减少8878亿元。 当前资管产品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资管产品野蛮生长已经得到控制,在获得明显转型成效的同时,仍然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从整体上看,资管产品各项风险持续收敛,特别是产品之间、产品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复杂嵌套明显减少,与新规前相比,风险的传染性得到控制,由个体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降低。但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其中,信托产品净值化程度不高,不少底层资产投向非标债权,转型压力较大,若投资风格比较激进,流动性紧张,一旦遭遇外部冲击,兑付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是金融市场容量和深度有限,制约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资管产品是债券和股票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从近两年资管产品转型的成效和长远目标来看,资管产品转型发展需要依托成熟健康的债券和股票市场,通过加大标准化金融资产的配置,实现净值化、控制非标、减少错配等目标,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消化和对冲金融风险。 但是,我国目前债券和股票市场存在容量和深度不足的问题。一是债券市场交易不够活跃,流动性不足,债券市场交易量、平均换手率等与成熟市场还有差距,活跃程度也有待提高。二是股票市场容量有待扩大,投资者结构有待完善。2019年末,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为59.3万亿元,而美国同期约为我国的5-6倍。当前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占比不到20%,而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超过90%。金融市场承载能力的不足,对资管产品按资管新规要求选择资金来源和开展资产配置都会形成制约,不利于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风险防控重点 当前我国资管产品已从“抓防范、防风险”进入“促转型、归本源”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实现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和长远健康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保持合理适度的流动性,为资管产品转型提供稳健的宏观环境。资管产品体量庞大,目前风险防范虽然已见成效,但要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实现稳定发展,仍依赖于稳定的流动性环境。合理适度的流动性还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公众对资管产品的信心,进而维护资管产品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是在稳妥做好资管新规过渡期整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资管新规的纲领性基础性作用,压缩监管套利空间;针对各类资管产品不同的专长和特点,提高各类产品监管的精细化程度;密切关注资管转型中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健康的金融市场,为资管产品提供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和优质稳健的资产配置渠道。金融市场是资管产品转型以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依托。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夯实信用基础,增强债券市场流动性;扩大股票市场容量,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加强长期资金供给,为资管产品发展提供多元资金支持和有效投资渠道。 四是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使资管产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净值化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资管产品风险定价能力,使净值真正反映风险和收益,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12月21日,河北资管成功发行2020年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本期债券及债项主体信用评级均为AAA级,发行规模5亿元,主承销商为财达证券,联席主承为中信证券。 本期公司债券采取无担保、纯信用方式发行,票面利率5.5%,债券期限为3年。业内人士表示,本次债券在年末资金面紧张及高信用评级债券违约双重冲击的大背景下,该债券以相对同资质、同期限较低的票面利率成功发行,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河北资管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河北资管是经中国银保监会授权、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省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国有控股资产管理公司。2020年6月,河北资管获评AAA级主体信用评级,成为河北省国资委一级监管企业中第6家AAA级公司。 河北资管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发行首笔公司债券以来,公司已成功发行各类直接融资债券规模超20亿元,通过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着力做强不良资产主业,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作为类金融企业,公司将提高资本市场运行能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 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邦证券)旗下资管子公司德邦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德邦资管)本周领取了中国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正式获准开业。 “德邦证券未来五年的目标是打造以‘大资管+新经济’双轮驱动的中国领先投行。”德邦证券董事长金华龙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德邦证券要打造“服务新经济”的能力,投资银行、卖方研究、一二级市场投资等业务均聚焦于大健康、大消费、科技、互联网、智能制造五大新兴行业,并且持续投入资管、公募基金等业务,打造具备行业竞争力的投研能力和人才体系。 形成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投资干久了,更了解哪些行业在未来具备高增长潜质,值得深耕和布局;券商干久了,也更懂得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融通。”具有七年全球市场股权投资经验的金华龙指出,从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金融企业通过专业化程度来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在特定产品或服务上的专项优势,能够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在公司内部,金华龙强调“全面聚焦”,包括一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投资、投行业务、卖方买方研究向五大新兴产业高度聚焦,构建专业赛道的品牌力和行业研究的信息共享。 根据金华龙介绍,德邦证券投行业务今年以来业绩表现呈上升之势。2020年上半年,公司投行、债券等领域创下多项业内首单纪录,包括科创板在内,股权项目承销家数达到行业前20名;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7月,德邦证券债券业务累计发行规模同比增长近30%;经纪业务新开客户数同比提升144%;权益类金融产品销售规模则同比大幅增长212%。 卖方研究未来也将成为德邦证券的重点发力方向。根据金华龙透露,德邦证券目前在筹建卖方研究所,最重要的是打造机构客户服务能力,包括定价能力和价值传递能力,卖方研究将成为德邦证券连接机构客户的重要抓手,“我们已经在市场上招兵买马,目前行业头部的销售交易团队已到岗,所长、副所长虚位以待”。 发力大资管 资产管理一直是德邦证券最具成长潜力的业务之一,而资产证券化又是德邦证券的业务亮点,自2015年以来,德邦证券累计发行212单企业ABS,规模累积约4500亿元。2020年上半年,德邦证券新发ABS规模同比增幅高达86%。 “德邦证券要持续建设‘大资管’能力,包括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公募基金业务,要将‘大资管’打造为旗舰业务。”金华龙介绍称,在未来的发展中,德邦证券将深挖新零售、医药、地产、物流等行业。在巩固ABS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将建立投融一体的ABS生态圈,涵盖行业研究、Pre-ABS及ABS承揽承销、ABS投资和ABS指数发布等,推动资金端与产品端紧密联动,不断提升业务渠道与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德邦证券出资10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德邦资管的申请获得证监会批复。金华龙表示,德邦资管也将积极争取公募牌照,秉承“产业+金融+科技”的核心思想,专注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树立资产证券化业务和大类资产配置业务的特色品牌标签,规模与创新并举,实现“资产配置+精品投行”的正向循环。 开始搭建合伙人体系 人才是券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德邦证券于近期发布“千人招聘计划”,预计在三年内招聘三千人。金华龙强调,这不是一句口号,是德邦证券实实在在推行的人才计划。今年以来,德邦证券在招聘方面全面发力,社招、校招均有大比例提升。 德邦证券在人才机制方面的另一项特色,在于金华龙反复提到的合伙人体系。多年来券商人员的高流动性成为常态,金华龙谈道,德邦证券需要纳才,更需要留才和育才。德邦证券已在搭建合伙人体系,有公司层面的,也有部门层面的。以各业务条线的合伙人为例,合伙人既要承担部门的责任和压力,也要分享部门的发展成果。希望通过合伙人与整个组织的高度绑定,能让所有人朝向共同目标,打造一个具备高度竞争力的善战型组织。 “今年德邦证券初步完成了‘筑巢引凤’,包括完成了战略的全面优化;完成了管理体系、风控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打造;完成了全新企业文化的落地,凝聚起了组织的力量。”金华龙表示,要用好的岗位吸引人,将好的人放在合适岗位。德邦证券的重点招聘方向包括投行、资管和卖方研究,而科技与数字化的高层级人才也被纳入德邦证券的重点招聘范畴。
今年初央行正式宣布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到2021年底,让仍有大量非标等资产来不及处置的银行暂舒一口气。近期有消息称,如果超过2021年底尚未处置完,还可以再推迟至更晚。记者也从多位国有大行、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人士处获悉,目前主要是用“一行一策”的方法,使得一些无法在2021年到期的非标资产平稳过渡,期限延长至2025年。但部分城商行人士表示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不过,即便是推迟,也并不是走回头路,新产品仍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推进。 银行过渡非标压力缓解 早在今年年初,各大理财子都在发力增发新产品,一方面是为了做大规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那些难以做到净值化、缺乏流动性的老产品接过来。 "我们开始和一些持有老产品的客户沟通,希望能够将老产品过渡到新发的产品,部分可能会出现收益率下降的情况,这涉及到大量的沟通问题。"管理资金规模近百亿元的某国有大行理财子投资经理当时对记者表示。 “就目前情况来说,如果2021年过渡不完的,都可以推迟到2025年,至少大行和股份行都可以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另一股份行理财子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难过渡的产品主要是非标资产,尤其是期限较长、流动性差的部分,例如产业基金、PPP(公私合营)项目等。此外,虽然永续债属于标准化资产,但因为量大、流动性差、价格不高,导致市场承接意愿较差,因此部分需要银行内部自行消化。 目前,据记者了解,理财子发行新产品去接旧资产的压力有所缓解。“近期,总行似乎并不像之前那么急着找理财子发新产品来接旧资产了 ,例如之前要接老产品里的永续债,现在可能不那么急了。总行仍存在过渡不完的非标资产,尤其是2018年银行都投了不少和棚改等相关的长期非标。” 另一大行理财子投资经理对记者称。 今年3月,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对于存量理财资产,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安排:一是理财子陆续发行符合新规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进行对接。例如,交行去年12月将21只存量产品(规模约1000亿元),通过变更管理人的方式移植到交银理财,对应的存量资产也进行了移植;二是安排表内资金承接,无法承接的推进标准化改造后通过交银理财发行理财产品对接;三是对违约债券、不良非标资产、部分未上市股权、另类投资等资产“一事一议”专项处置。他当时提及,需要延期的资产规模大约1000亿元,主要是PPP、非标为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等。 事实上,1000亿元在同业里并非大数目。另一家国有大行资管部负责人当时对记者表示,他所在银行的老产品超过1万亿元,其中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非标类产品大约占五分之一,还有产业基金、永续债、优先股、同业资产等,如果以2020年划一道线,那么未能及时处置完的资产大约还有3000亿-4000亿元左右。 工银理财董事长顾建纲在8月时也提及,银行理财存量资产中,不仅是非标,标准化资产的处置安排更要引起监管的重视,全行业存量资产中大概有15万亿元的债,建议对以持有到期为目的的债券成本法估值规则,包括非标转标等部分监管细则,给予灵活的处置和安排,更好地打通银行理财服务实体经济的高效路径。 资管新规“开弓没有回头路”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资管行业倒退回原状,资管新规“开弓没有回头路”,这已是行业共识。 “新产品还是完全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非标资产要求做到期限匹配。不过之前总行老产品里的一些永续债等,预计还是会部分分摊到新产品并逐步过渡。”上述大行投资经理表示。 “绝对不是重回老路,现在理财子的发力重点落在‘固收+’,同时也要发力多元资产业务。”上述股份行理财子人士对记者称。 金稳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陶玲今年8月时就提及,过渡期总要过去,行业总要归于常态,资管行业的未来,取决于继续深化资管行业改革的决心和行动。 陶玲当时说,在整改过程中发现,新产品发行续接老资产的能力有限,存量非标资产规模较大,面临处置困难。当前,疫情加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金融机构落实资管新规面临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重约束,为此,经过反复研究和测算,延长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延长过渡期并不是改变资管新规的原则和标准,而是,降低金融机构整改压力,减轻对金融市场冲击,稳定实体经济融资,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造成信用过快收缩。在执行上,要求金融机构承担主体责任,监管部门逐季监测实施。对少数过渡期结束时仍未整改完成的金融机构进行个案处理,避免刚性整改“一刀切”的不利影响。 理财子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挑战并不小。除了投研能力、人员招聘方面,作为独立法人,很多基本的责任需要理财子自负,例如做反洗钱和消费者保护的工作。在过去,银行理财主要落在银行资管部,消费者保护则是由零售部门来做,反洗钱由法律合规部负责,因此这些短板必须要补上,这是主体责任意识。兴银理财总裁顾卫平此前称,理财子除了建立自己的投研体系以外,还要建立市场化的机制,这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去磨合。
资管新规过渡期再延长系误读,资管业务改革方向不变 中国证券报 彭扬 资管新规过渡期不会再延长! 近日关于“资管新规过渡期或再延长”的消息在市场引发热议。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资管新规过渡期再延长系误读,资管业务改革方向不变。大部分待整改资产应能在2021年底前完成,只有极少数机构申请个案处理。而且,申请个案处理的机构需说明具体原因,锁定存量资产,列清资产明细及处置方式,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个案处理。 推动金融机构早整改早转型 “在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个案处理有助于逐步缓释存量风险,避免刚性整改和‘一刀切’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业内有关人士称。 事实上,今年7月央行宣布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年底已充分考虑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个案处理情况只是个别现象,并非资管新规过渡期再延长。 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以及资管业务整改进程来看,资管新规过渡期不宜延长过多。此前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过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确保资管业务顺利转型,实现老产品向新产品的平稳过渡。将过渡期延长1年,可以鼓励金融机构“跳起来摘桃子”,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推动金融机构早整改、早转型。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在7月份资管新规过渡期调整政策公布后,金融机构存量业务整改进展顺利,资管产品持有的非标资产显著下降,净值型资管产品比例稳步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此前表示,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坚持资管新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密切跟踪监测资管业务规范整改的情况,稳妥有序推进资管行业的整改与转型。 资管业务改革方向未出现变化 需要强调的是,延长过渡期并非意味着资管业务改革方向出现变化。此前,央行有关负责人明确,过渡期延长的政策安排,综合考虑了疫情冲击、宏观环境、市场影响、实体经济融资等因素,是本着实事求是原则作出的决定,坚持了资管新规治理金融乱象、规范健康发展的初心和底线,不涉及资管业务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并不意味着资管业务改革方向出现变化。 这种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前期化解风险的成果,推进资管业务持续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稳定对实体经济的融资供给,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孟辉在“2020中国银行(维权)业理财发展论坛”上表示,银行理财整改工作要夯实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按照“一行(司)一策”原则,锁定2019年年底的不合规产品和存量资产,在统一的政策框架内,由金融机构自主制定整改计划,编制整改资产台账,实现清单制管理,明确内部职责和分工,确保存量待整改资产按计划有序处置完毕。 另外,对于资管业务规范整改,监管部门也仍然秉持奖罚分明的态度。过渡期延长政策已经明确,对于2020年底年前完成整改任务,或整改虽延至2021年年底,但进度快于计划,能提前完成整改任务的金融机构,在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资本补充工具发行和开展创新业务等方面给予适当激励。对于未按计划如期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务的金融机构,除在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开展创新业务等方面采取惩罚措施外,视情形采取监管谈话、监管通报、下发监管函、暂停开展业务、提高存款保险费率等措施。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在日前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专委会主办、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承办的“银行保险资产管理合作与发展圆桌会议”上,与会的业内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随着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作为大资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和保险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和挑战,这需要两个行业之间深化交流合作,在不确定性面前,通过合作创造更多的确定性。 银行资管业务回归本源 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副主任蒋则沈在发言中表示,资管新规的发布和实施,对资管行业整体变革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银行理财首当其冲。从过去两年银行理财的发展来看,改革转型、回归本源,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关键词和普遍共识。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资管产品总额接近82.9万亿元,规模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四分之一,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资管业务主体均参与其中。其中,银行保险资管余额45.6万亿元,占据我国资管市场的半壁江山。 蒋则沈认为,从资管机构自身看,资管新规发布后,监管部门从坚守风险底线出发,坚定推进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转型,坚决遏制影子银行风险,下大力气拆解交叉金融多层嵌套,引导资管业务回归本源。银行理财业务法人化转型是重要的政策着力点,这一政策旨在引导强化银行业务与理财业务的法人隔离,推动银行理财进行独立化、专业化、市场化改革。 “改革的既定方向就是为了让银行理财坚定受托理念,形成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事、专业的能力管专业的钱。从金融业功能来看,资金融通是其本质职责,资管行业作为金融业的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好资管理财的金融功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和市场需求,既是我们的课题也是任务。”蒋则沈认为,资管行业要主动适应直接融资体系建设的特征和进程。未来,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化,金融机构对于资产的生成和定价也将更加丰富灵活,资管行业运营模式发展创新正当其时。 保险投资多元化趋势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近21万亿元,保险资管在资管行业中逐渐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保险资管以管理长期资金、追求绝对收益见长,在资产负债管理、大类资产配置、固定收益投资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曹伟清在发言中表示,面对资管行业改革转型,要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业务质效,打造“一核五能”能力体系,即以价值创造为核心,锻造以投研能力为根本、风控能力为基石、运营能力为保障、科技能力为引擎、机制创新为动力的五大能力。 曹伟清认为,保险资管机构管理长期资金经验丰富,风控体系较为完备,投资回报稳健,服务实体经济和深度参与养老金管理的能力较强。未来,保险资管行业与银行理财机构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也具有坚实基础。 银保资管合作出现新契机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在发言中表示,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保持着多层次、广纬度、深融合的合作态势,在支持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资管新规的发布和银行理财公司的成立,银行资产管理与保险机构资产管理的合作也展现出新的契机。 “目前,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与保险已在资金委受托、资本补充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在养老金融产品、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开展积极探索。”曹德云说。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银行理财资金以专户形式委托规模达1338亿元,购买保险资本产品规模达4426亿元,保险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达2840亿元。 与会人士表示,在项目资产合作方面,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深厚的客户基础。近几年,随着监管改革,银保资管合作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在保险资金项目投资过程中,商业银行承担独立监督人和资产托管人角色,成为保险资管产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银行在加速不良资产处置的过程中,存在与保险资金相吻合的资产,即不良资产当中的优质资产。 就银保渠道如何深化合作,曹伟清建议,一是在长期资产管理上可以加强优势互补。商业银行持有大量长期信贷资产,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为保险资管提供长期资产;同时,商业银行也盘活了长期资产,腾挪出更多信贷资金,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二是在股权投资管理方面加强合作。保险资管机构具有股权投资能力优势,具备条件成为扩大直接投资、增加股权投资、降低宏观杠杆率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扩大股权类金融资产供给,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在养老金管理上,银行业和保险资管业加强横向业务沟通合作,可以共同提升养老金、企业(职业)年金的管理服务水平,助力国家多层次养老金体系构建,共同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四是在产品投资管理上,银行理财在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过程中,对于低波动、绝对收益特征的产品尤其重视,而保险资管具备的绝对收益特色和风险管理优势恰好与之匹配。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可以直接投资保险资管产品,保险资管机构也可以直接作为银行理财的投资顾问提供投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