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三好市场”,长期配置优质权益资产是最佳投资方式。 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遭遇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但是中国经济展现出非常强的韧性。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也频频涌现,但是在板块不断切换过程中,能够抓住机会实属不易。 近期,《红周刊》记者专访了煜德投资总经理冯超。在他看来,股价上涨的背后,都是行业景气度的变化和公司基本面的驱动。过去10年A股市场指数虽然没能长牛,但是也并没有埋没众多好公司,企业的成长是投资收益最可靠的来源。 此外,随着注册制实行,资本市场自身的发展机制也将更加完善,机构投资者的增多也将会给市场带来更加专业化的定价。在这种情况下,好的公司一定不会被埋没,对比美国上市公司的市值演变来看,未来A股市场中,消费、医药和科技的市值占比还会继续增大。 市场从估值抬升向基本面转变 医药、科技、消费股市值还会增加 《红周刊》:今年股市赚钱效应较好,许多投资者归功于货币政策的宽松,对于明年的行情您如何看,投资逻辑是否改变了呢? 冯超:明年市场流动性会逊色于今年,因为今年救灾性质的流动性宽松到明年不会持续了。不过由于当前经济还处于恢复期,CPI下行而PPI仍然同比为负,所以明年上半年的流动性预计也会相对平稳,不会很快明显收紧。而对于股票市场来说,长期资金的持续流入仍是大的发展趋势。 今年9月之前确实存在流动性抬估值的行情,但是三季度后流动性整体已经平稳,市场从估值抬升的行情向以基本面景气度驱动的行情转变。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基数较差,随着经济恢复超预期,明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同比增长,这会使得基本面行情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但是,明年三季度的同比数据可能不会那么出色。如果当时经济好再叠加通胀,那么流动性有可能会明显收紧,这可能会成为下半年投资最大的一个风险点。当然,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唯有根据流动性环境和基本面的状况适时应对。 《红周刊》:那么回归到基本面驱动市场行情的话,您会看好哪些板块的投资机遇呢? 冯超:我们自己的股票池只有不到100只股票,在投资组合中的只有30只。涵盖了TMT、先进制造、医药医疗、新兴消费服务等行业。当前,消费是一个巨大的经济稳定器,我国现在100万亿的经济总量中,消费占比刚刚过半,相比之下,美国消费在GDP占比达到70%。所以中国也将慢慢形成以消费为基础、创新为动力的经济模式。在这个方向上,中国经济结构也在逐步转型,最初的人口红利会变成工程师红利、都市圈形成会提升产业效率、简单加工会变成技术创新、投资拉动会变成消费升级。 虽然消费、医药和科技“三驾马车”在A股市场中表现颇为亮眼,但是它们占A股的市值比重相较于美股指数结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美国标普500指数中,消费、医药、科技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值比重占据了百分之七八十,纳斯达克指数中,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但是在A股市场中,“新三驾马车”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比只有30%多,传统的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市值占比颇高。 随着A股市场的不断成熟,未来与美国市场的相似度可能会越来越高,消费、医药和科技类上市公司的市值一定还会继续增加。长期来看,几个领域未来还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此外,随着经济体的不断壮大,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也会变小。今年由于疫情,大家对于宏观经济复苏的情况非常担心。但是经济的韧性超过了大家的预期,从三季度开始,经济环比就开始转正了。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中,许多成熟的行业出现强者恒强的格局,行业的核心资源越来越向头部企业集中,这也是机构“抱团”龙头的原因。 好制度、好股东、好公司 让A股站在很好的起点上 《红周刊》: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多年的参与者,您如何看目前A股的变化呢? 冯超:我国资本市场目前站在了一个很好的起点上。当前资本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的总结概括叫做“三好市场”――好制度、好股东、好公司。 第一好是注册制的落地。所有的机制都指向了市场化,即把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交还给市场自己来解决。对比之下,美股走出了四十年大牛市行情,其实得益于美股市场化的制度,美股四十年大牛市中退市的公司数量多达3000家,而现存的上市公司数量也只有5000家,安然这种大公司因为造假而直接退市。所以,资本市场市场化的结果就是:越好的东西会给出越高的价值,而不好的东西则被清除出去。 今年发行上市的公司数量有340多家,但是到目前为止,比上市初期股价出现上涨的股票只有80多只。这也展现了市场自身的定价能力。 第二好是好的股东。首先是有定价能力,能够判断一家公司值多少钱。越成熟的市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会越多,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占比大概80%,而香港这一比例达到了90%。但我国目前5000万个活跃的证券账户中,市值低于50万的账户占比达到87%,这部分几乎都是个人投资者。 但过去三年,中国的市场受外资的影响非常大,而外资大都是进行长期资产配置的资金,它们的业绩考核周期很长,对于中国核心资产长期看好。在A股市场不断国际化的过程中,这类投资者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而对于优质权益资产的长期配置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最好的投资方式。 第三好是好的公司。今年10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出台,这次的重点就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回顾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不乏好公司诞生。从长周期视角来看,过去二十年上涨的行业主要是消费和医药,其实反映的是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长期的增长;过去十年上涨的行业主要反映了经济转型和产生升级的力量,出现了生物医药、半导体、消费电子、汽车、互联网等行业。而近五年更多是短经济周期以及一些新的产业方向,但仍旧集中在科技、新兴消费、高端制造等。注册制改革下,各个板块尤其是科创板及创业板会提供越来越多新经济标的,未来可期! 好公司投资收益远超十年前的地产 结构性市场中沿着景气周期配置 《红周刊》:从格局演变的角度讲,我国老百姓从靠房发家致富的时代逐渐向股票投资转移,配置格局的变化是如何造成的呢? 冯超:从美国过去200年各类资产收益率数据来看,股票是其中收益率最高的。现在的美国富豪排行榜上,特斯拉的马斯克、亚马逊的贝索斯、微软的比尔·盖茨位居前列,国内的富豪排行榜也被马云、马化腾等互联网企业家占据。 财富本质是企业家背后的股权,贝索斯千亿美元的身价的载体是亚马逊的股权。而企业价值的本质是在某个领域极大地提高效率、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最终表现为公司的股权价值。当前中国很可能正处于从重资产阶段向股权阶段转型的过程中,从长期看,居民财富配置也会发生长期的结构性变化。 我国目前居民财富中,有70%还在房产中,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的养老金计划,居民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占比更高,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将是我国居民资产配置未来的长期趋势。 《红周刊》: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来选择挖掘牛股呢? 冯超:在二级市场投资过程中,预测指数很难,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有走牛基因的好标的。比如茅台在过去二十年大概上涨300倍,腾讯上涨大概1000倍。股价上涨的背后是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是不断创造价值增长。我们并不是做茅台个股的推荐,仅看茅台的数据:2000年,茅台只有11亿收入、2亿多利润;而按照推算,明年茅台大约能实现超过1000亿营业收入和500亿利润。茅台的股价反映的就是公司的成长。 《红周刊》:A股市场都有非常明显的结构性行情,今年已经经历了从医药、科技到顺周期的转变。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市场,还有哪些板块会受益于此呢? 冯超:我主要沿着基本面的景气度来进行板块配置。我认为,市场整体暴涨和暴跌都不是好事,在结构化市场中,才有更好的机会去挖掘和配置股票。板块轮动的本质是背后行业基本面的景气度变化,不论是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的医药还是必选消费类的公司,其背后都是行业景气度上升,公司基本面变好。 顺着景气周期来找,明年上半年还有很多机会可挖掘,例如汽车产业链、半导体和5G相关的公司、消费电子、化工以及新能源等行业。我们的组合延续此前景气周期的配置思路。其一,把握景气度持续改善的机械、化工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游企业,同时配置经济复苏带来的上游资源行业的价格弹性;其二,配置预期基本面改善的低估值金融股,把握估值修复的机会;其三,坚守寻找更长期的趋势,在优质的消费、医药和科技板块中选择估值与基本面相匹配的公司,长期布局。
2020年已经过半,世界经济在疫情的影响下受到了巨大冲击,很多国家都面临着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有效的资产配置策略是其财富保值、增值与传承的关键举措,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的价值在疫情之下更加凸显。 近日,新湖财富举办2020年中期资产配置策略会,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就下半年宏观经济展望及资产配策略进行了深入阐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务实可期的资产配置建议。他认为,当前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而中国经济恢复可能成为2020年世界经济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在资产配置方面,连平认为,当前固收收益预期下行,股票黄金投资升温,同时应该谨慎规避海外资产风险,将注意力更多投向国内市场,积极捕捉国内金融市场机遇。 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中国经济稳步复苏 二季度伊始,疫情开始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加速蔓延。疫情冲击下,各国经济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就业、出口、工业、房地产等各项经济数据持续走弱。世界银行6月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会将萎缩5.2%左右,多家权威机构预测还预测称2020年美国经济将出现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在此影响下,欧盟、日本等经济体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而发达国家的衰退又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负面影响,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因为自身抗疫的医疗和财政资源有限,难以有效抑制疫情传播,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 基于此,连平认为,受全球疫情和美国经济下行影响,2020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局面已经十分明确,同时下半年世界经济还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一些国家的疫情可能出现缓解,而另一些国家的疫情则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在多重矛盾冲突的影响下局面将更加复杂,这给未来世界经济的运行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对世界经济下半年的复苏还不能够报以太多乐观的判断。 由于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使得中国不断加快全面复产复工的进程,经济正在稳步复苏的轨道上前行。5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连续2个月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由降转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降幅大幅收窄。种种迹象显示,虽然还有部分经济部门未回归正常运行,但复工复产成效已现,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重振。 连平表示,中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之初确实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一轮下滑,但三月份之后,在中国经济自身韧劲、内需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撑下,经济回升的速度非常明显。制造业恢复的步伐相对缓慢,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恢复较为显著。预计下半年,各经济部门运行情况会进一步改善,基建投资增速到年底有可能达到两位数的水平,房地产投资继续维持在8%-9%的水平。在这两类投资快速增长的牵引下,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状况也会较上半年出现明显好转。下半年政策明朗,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已经发行,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逆周期政策对下半年经济增长形成有效支撑。现在谈货币政策收紧为时尚早,下半年货币政策大概率不会转向。 固收收益预期下行,股票黄金投资升温 连平进一步分析2020年下半年投资策略,他认为固收类产品收益率下行已成定局,由于政策明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融资成本,因此对固收收益影响较大的贷款利率将进一步下降。从权益类市场来看,考虑到宏观经济恢复态势比较清楚,下半年经济将进一步复苏,V型反弹的总格局可能刺激股市上涨。流动性充裕、利率下行进一步对权益类市场的基本面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中国股市的估值较低。注册制的推进提升了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虽然对下半年的资金链会带来一些阶段性的压力,但从总体来看,这些压力在当前的货币政策稳健、流动性较为充足及其他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以及海外资本加快流入步伐的背景下,不会对市场产生大的负面效应。 大宗商品市场方面,石油受疫情冲击的影响正在逐步缓解,市场需求随着主要经济体的复工复产缓慢回升,加之主要产油国有可能在减产方面达成协议,世界石油供需状况将会出现一个新的相对平衡的状态。上半年的货币需求持续加码,全球商业周期进一步探底,主要经济体面临硬着陆的风险。当前,全球投资者对短期内经济改善存疑,黄金作为一种避险资产具有重要的配置价值。 连平认为,从中长期来看,黄金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2008年至今,全球货币政策持续量化宽松,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水平越来越高,同时货币发行总量越来越大,通胀压力随之提升。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出现明显震荡,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受到挑战,国际货币体系会出现一个更为多元化的格局,人们也会倾向于选择更加稳定、能够保值的产品。在此情况下,投资者会选择更好的避险工具,黄金不论从其功能历史还是其特性来看,无疑是一种重要的避险产品。 谨慎规避海外资产风险,积极捕捉国内市场机遇 今年上半年,美元资产价格出现了一波较快的上升,美元指数也相应走强。但与此同时,全球美元流动性正面临快速枯竭。由于全球流动性的主要载体是美元,在全球疫情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几乎同时面临着一场金融危机,到处需要美元流动性“救急”。此时,美联储运用持有的美元资产进行抵押,充裕美元流动性,正好迎合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因此美元一时受到投资者追捧。 然而,进入下半年,面对大选、疫情等一系列情况,美国有可能进一步推进经济刺激政策,对美元汇率带来复杂多变的影响。溢出效应下,又会对美元资产带来风险。而且目前美元风险处在较高水平,因此连平建议广大投资者,下半年的投资策略要谨慎规避海外资产风险,积极捕捉国内市场机遇。 连平表示,在下半年的资产配置策略问题上,植信投资研究院推出了一个资产配置风向指标,从宏观经济、国际形势、资金链、公司和行业、基建和地产五个维度,对资产配置的未来趋势以及有关策略的选择做出不同判断。2020年下半年资产配置的风向指数是3.6,属于谨慎乐观级别。连平建议投资者合理配置固定收益类产品,大宗商品方面可以适当提高黄金投资比例,权益类方面适当提高股票及相关资产配置,房地产方面建议关注一线、核心二线城市中心房产。 植信投资研究院作为新湖财富旗下专业的金融研究平台,自成立以来,在连平博士的带领下,立足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财富管理市场走向,不断赋能新湖财富以客户为中心的私人银行服务能力迈上新阶,助力新湖财富为广大高净值人群提供更加全球化、多元化、专业化的资产配置服务。进入2020年下半年,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新阶段,新湖财富亦将充分发挥自己深耕财富管理领域的专业优势,紧抓市场机遇,以科学稳健的资产配置服务为投资者创造更多、更久的价值。
摘要: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可谓“热闹非凡”。美国大选的“靴子”终于在全世界密切关注中落了地,RCEP的成功签订或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同时海外疫苗即将入市,欧美股市迎来大幅反弹。 A股市场在11月取得了不错的涨幅,但是风格切换的苗头也越发明显。大宗商品受到全球复苏和宏观刺激政策的影响,“再通胀交易”的声音甚嚣尘上。相应地,债券市场依然很“受伤”,叠加永煤违约事件对市场情绪的重大影响,所谓的固定收益资产不再“稳固”,投资者对股债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岁末年初的关键时点,“春耕行情”会否提前到来?市场风格的切换是否已经开始,还是已经过半?信用风险是否会进一步发散形成系统性风险?量化对冲基金当前是否还有投资价值?市场如棋局,棋局万变,棋势无定,有进有退且落子无悔,方能沉稳驾驭。如何把握市场大势,动态调整大类资产配置比例,把握市场各类投资机会,本期《建信信托资产配置观点与建议》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与解析。 一、11月大类资产表现回顾 11月金融市场表现简要概括如下:全球股市大幅上涨,欧洲股市领涨全球,A股虽然涨势喜人,但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涨幅最小;大宗商品上涨,贵金属下跌;中国债市收平。 今年以来,黄金/白银和铜的涨幅独占鳌头,股市在11月大涨后,总体已是正收益,原油仍有较大跌幅,中国债市则收益偏低。 二、宏观经济关注要点与展望 资产组合收益率主要由资产配置贡献,而资产配置则着眼于宏观趋势大方向的把握与判断。因此,宏观经济基本面是驱动大类资产行情的最基本因素。建信信托资产配置,首先立足对宏观经济与趋势的研究与分析,力求为客户把握大的方向。本期宏观层面建议重点关注量化宽松或将持续推动资本市场上扬,而全球经济将面临二次衰退风险。 (一)中国经济持续反弹走势 需求端修复速度持续加快。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月加快1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投资数据已基本恢复正常。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1%,已连续九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制造业扩张还在持续。通胀仍将保持平稳状态,流动性处于相对宽松状态。CPI增速在短期内仍将维持低位,核心CPI增速稳定在0.5%的低水平。PPI仍然处在负增长通道,但回升明显,预计11月增长-1.3%。房地产整体趋稳,人民币进入6.5时代。 (二)全球经济面临二次衰退风险,疫情趋势导致衰退风险加大 美国新冠疫情迟迟未能得到控制,截至11月30日累计确诊已超1375万例,单日新增居高不下,加大了经济下行风险压力,导致美国2021年经济继续萎缩。 此外,美国大选后新旧政权更替暗流涌动,特朗普政府在外交及内政上屡出招数,使拜登政府上台后刺激政策难以落地,更增加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受疫情影响,美国就业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劳动参与率62%,就业率57%,均低于正常水平。欧洲国家新冠疫情出现了爆炸式增长,确诊病例超1500万例,法国、德国等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纷纷创下新高。欧盟国家失业率高达8%,就业人数同比下降2%。 (三)量化宽松推动全球资本市场上扬 2008-2012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推高了全球股市、债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美国推出了天量经济刺激计划,同时美联储也开启了无限QE政策,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2020年3月到11月期间,美国新增的M2已经接近40,000亿美元。2008年次贷危机在区域及行业中扩散较为局限对与之相较,2020年新冠肺炎是全球性的,且影响到几乎所有行业;而同时,2008年次贷危机使金融部门陷入困境,其本质是实体经济资源配置不当,属于结构失衡;2020年新冠危机根源在于健康危机及应对措施,进而对需求端和供应端均构成负面冲击,属于总量危机。因此,本次美国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创历史记录,应对疫情的信贷投放和财政刺激力度都更大,将对股、债和商品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RCEP将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 11月15日签订的RCEP协定横跨亚洲和大洋洲15国,涵盖全球30%的人口、GDP体量和贸易总额。从经济层面上看,RCEP降低了区域内商品关税成本,加快区域内资本、技术自由流动,提高了泛亚洲和澳洲区域经济体在全球的竞争力。从政治层面上看,RCEP是全球战后第二个由非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协定,与欧盟的作用类似,会在随后的时间里,逐渐增强区域内的政治互信,对缓和区域内国家关系具有深远影响,美国在亚洲地区影响力由此趋于下降,拜登重启TPP谈判将会举步维艰。 (五)提高直融比重再次被正式提出 11月25日,刘鹤副总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指出,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对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我国直接融资在2016年之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到2017年占比明显回落,在2018、2019年逐年提高。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仍以人民币贷款为主,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相比来说,欧美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比为八九成左右,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预计未来我国的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的比例将大幅提升。 三、12月资产配置策略与投资建议 展望12月,随着市场不确定性因素逐步落地,建议提前布局“春耕行情”。相比11月三大类资产的标配投资建议,本月考虑到2021年总体利好权益资产,利空固定收益资产的背景,结合岁末年初往往是市场成长/价值风格切换的时点因素,总体建议高配权益资产,低配固定收益资产,标配另类资产。 (一)权益资产:高配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综合领先指标(CLI)等显示,宏观经济周期于2020年2月触底后进入一轮复苏周期,已经连续8个月好转,并进入扩张期。基本面维持中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的观点。A股市场11月小幅反弹,中证800涨幅约3%,顺周期的有色钢铁煤炭行业涨幅居前。当前A股市场情绪在中性偏低区间,权益类资产仍有机会,建议【高配】。 具体到投资机会,建议关注三点。 一是低估值顺周期行业的补涨机会。以经济复苏为权益配置主线,疫情导致估值、业绩双杀的顺周期行业有望迎来修复。从三季度公募持仓来看,公募基金相对低配银行等低估值行业,而利率上行时期,以金融和强周期行业为代表的传统板块股价表现优于新兴成长板块。因此,以经济复苏为权益配置主线,疫情导致估值、业绩双杀的顺周期行业有望迎来修复。 二是优质龙头股自下而上的alpha(超出市场平均回报的收益)机会。受疫情影响,各行业龙头企业持续受到以外资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追捧,并获得估值溢价。A股各行业形成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中期来看仍有alpha机会。短期矛盾在于,部分行业在过去一年估值提升较为明显,例如食品饮料和医药等行业,其较高的估值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业绩。对于此类行业,短期需要关注其估值收缩的风险。 三是景气行业成长股的alpha机会。A股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新兴成长板块的电子、电气设备行业景气度较高。医药、农业和食品饮料等泛消费板块也将持续较高景气度。投资思路上建议选择风格稳定、alpha能力突出的权益管理人进行配置,获取A股中的成长股机会。倘若明年全球经济复苏,外需持续景气,可重点关注受益出口产业链的中游制造行业的投资机会,包括汽车、机械和电力设备等。 数据来源:建信信托整理 (一)固定收益资产:低配 当前经济进一步提升,PMI等先行指标不断创年内新高,货币政策也将维持稳健基调。2021年将是名义GDP的扩张期叠加流动性收紧的年份,总体利好股市,利空债市。但是考虑到紧货币的政策并不利于控制宏观杠杆率,预计货币政策不会快速收紧,债市总体的思路仍是等待机会,防守为主,主要的机会还是在含权品种方面,建议【低配】。 具体到投资机会,关注以下三点。 一是建议选择熊市行情下控制回撤能力较强的产品。 二是虽然信用风险在11月有所扩散,但风险可能是结构性的,而不是系统性的。建议根据信用利差的历史估值情况,择机选择以中高评级信用债为主,获取杠杆套息收益,同时挖掘风险可控的高收益信用产品。 三是11月转债指数震荡后小幅上行,估值压缩后相对处于较为合理的位置,后续更多是跟随正股走势,随着权益市场走强,仍有机会,可布局含转债基金。 (三)另类资产:标配 从当前成交量、波动率、市场风格、实际利率等因子来看,建议对另类资产持中性偏乐观态度,此外配置另类资产还有助于平滑大类资产组合的波动性。因此,总体建议【标配】。 具体来看,关注以下三类投资机会。 一是股票市场中性策略平均对冲成本降至8%以下,而股市成交量温和回升。虽然从市场风格表现来看,近期上证50、沪深300指数明显强于中证1000,创业板指,相对利空相对价值策略。考虑到3个主要因素中两个利好相对价值策略(市场中性策略),维持相对价值策略标配的建议。 二是商品市场震荡向上,全球经济复苏、弱美元、疫情反弹和拉尼娜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导致商品波动率逐步加大,CTA策略(即通过商品期货或者股指期货趋势性交易获利的投资策略)在未来一段时间预计仍具有较好的表现,建议标配。 三是黄金高位回调后,美债实际利率反弹后回落,美元指数延续弱势走势,黄金配置价值凸显,建议标配黄金。 四、资产配置观点与本月投资建议总结 建信信托财富管理与大类资产配置团队 建信信托大类资产配置体系依托于一支经验丰富,专注于权益投资、固收投资、量化投资、商品投资四大专业领域研究的投研团队。
我们在做投资理财,特别是股票投资时,是否应该遵循“分散配置”策略?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金融学理论告诉我们“分散配置”可以降低风险,但同时可能伴随着收益下降。 支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好好看好这个篮子”策略的观点喜欢拿巴菲特作为例子。巴菲特的一个公开策略就是“集中投资”。他曾说:“我们并不像大多数投资管理机构那么分散投资。与之相反,如果一项投资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我们可能将基金资产的40%投资于这一项目上:第一,评估决策依据的事实和推理的过程正确的概率非常高;第二,因各种因素变化导致投资内在价值大幅波动的概率非常低。” 偏好非充分分散的投资者其实并不少。耶鲁大学的James Choi教授于2020年最新发表的一项针对美国市场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少高净值人群在投资中并没有遵循充分分散配置的原则。该项研究对于1662位可控支配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有256位投资者在单一股票的配置超过了10%,占总受访者的15.4%。 那么,这部分高净值投资者为何不愿做到充分“分散配置”?这种策略行之有效的基础条件是什么?适合中国的普通投资者吗? 探究超额配置单一股票背后的逻辑 对于中小股票投资者来说,如果不清楚配置股票的逻辑而盲目集中持有一支股票,这样的行为与赌博无异。因此,了解高净值投资者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 1.风险收益预期的匹配:收益足够高,风险足够低 并不是任何股票都可以超额配置。James Choi教授的研究发现,收益足够高、风险足够低是产生超额配置单一股票的首要原因。该项研究旨在探究256位投资者超额配置单一股票背后的原因。大多受访者表示,他们选择超额配置的原因是“我相信这支股票能比其他股票带来更高的收益(I believe this stock will give me higher returns on average than other stocks in the market)”以及“我相信投资这支股票比投资其他股票风险更低(I believe this stock will give me less risky returns than other stocks in the market)”。认同这两项观点的受访者占比分别达到了45.7%与32.2%。由此可见,集中配置单一股票的主要原因还是风险、收益预期的匹配。 2.对于被投资公司信息的深入理解 除去对于风险收益的预期,对于被投资公司信息全面深入的理解也是高净值投资者超额配置单一股票的重要原因。这一结论源自经典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金融实验发现,与普通投资者相比,高净值投资者在信息获取、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当市场处于“半有效市场” (即公司股票价格无法反映市场不知道的信息)或者“弱有效市场” (即公司股票价格只能反映历史信息)的状态时,信息优势往往可以带来超额收益。一系列的相关检验发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证券市场目前都仍处于“半有效市场”的状态,因此信息优势是可以转化成超额收益的。当高净值投资者可以深入了解并分析出有效的市场信息,自然会集中投资某支单一股票。这个投资策略对于普通者的启发在于,如果没有充分的信息优势,集中配置单一股票就没有足够的逻辑支撑。 3.分散配置股票型基金的投资回报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专业股票投资机构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但股票型基金在扣除管理费之后能否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仍然是一个广受争议的话题。大量研究普遍发现,在扣除管理费之后,股票型基金最终能为客户提供的超额回报为负,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仍然是有限的。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年的收益冠军在第二年往往收益排名靠后,基金热销往往预示其接近阶段性的高点。对于有信息优势的高净值投资者而言,如果资产管理机构提供的产品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不如通过自身的信息优势以及投资渠道在某些风险收益预期比较明确的股票上进行超额配置。 了解“非充分分散”投资的要点 普通投资者投入资本市场主要为了取得更好的回报,这样的初心无可厚非。但是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我们需要重点梳理以下两大超额配置单一股票的投资要点。 1. 市场信息 高净值投资者在拥有更多可供投资的金融资产的同时往往也雇佣了专业团队为其提供金融顾问服务,深度挖掘市场信息。相比之下,很多不愿意雇佣专业团队的普通投资者在这一点上往往处于劣势。若无法获取足够的市场信息,集中配置单一股票则无法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因此,普通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首先需要判断自己是否在某一领域拥有充分的研究或者相关的工作经历。若有,我们便可以该领域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深入挖掘市场信息;若没有,我们则需要认真考虑集中配置某支股票的策略是否理智。 2.投资时限 在针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大量调研中,投资时限始终是美国普通投资者最关注的因素之一。投资时限的背后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所衍生出的人生长期财务规划。如果没有合适的投资时限,即使能够选择出优秀的股票,投资者也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超额收益。从1926年至2007年,美国大市值股票的平均年化收益为12.3%,远高于美国3.1%的平均通胀率。但是在这90年间,这些大市值股票有数年出现负收益的情况,表现最差的一年甚至达到-40%。这说明我们在享受大市值股票超出市场表现的收益的同时,也必须承受价格波动的投资风险和时间成本。 以巴菲特投资入股的比亚迪为例,巴菲特旗下的MidAmerican在2008年以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25亿股的比亚迪H股,交易价格为18亿港元。到目前为止,这批股票的市值达到了346亿港元,该笔投资得到了19倍的回报,年复合回报率接近30%。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模仿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能够在2008年买入比亚迪并且一路持有到今天的又有多少呢?有时候,投资者不能长期持有某支股票并非是出于追涨杀跌的短期行为,而是为了应对生活中的的各类需求(例如偿还房贷车贷、应对突发疾病等)调动资金。因此,当我们想长期集中配置单一股票时,这笔投资所能提供相应回报的时限也非常重要。 普通投资者否应该尝试“非充分分散”的策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我们的风险偏好是否与“非充分分散”策略的内在逻辑相匹配?其次,我们是否具备采取这种策略的基本条件,即对投资标的具备深度研究的能力和资源?第三,我们是否具备长期持有某个标的的意愿和能力? 截至目前,各项针对中国居民投资行为的研究均表明,中小投资者尚不具备上述的三大能力。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美国嘉信理财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中有两项有趣的发现: 第一,中国新富人群(基本等同于中产投资者)自认为其投资行为日趋谨慎,然而大部分新富人群的资产配置类型仍然较为激进,且在部分大类资产中的配置较为集中。换言之,新富人群对自身投资行为的认知与其实际采取的高风险投资行为相矛盾。这表明,我们在很多时候并不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在投资时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当他们所持有的股票收益达到10%以后,67%的受访者会选择增持该股票。这说明投资者仍然存在追涨杀跌的行为,他们往往希望通过择时的方式(即希望寻找到一个最低的买点买入股票,最高的卖点卖出股票)进行投资,在短期内获得投资回报。 上述两项发现中所展现的中国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均与“非充分分散”策略所需要的金融素养相违背。因此,中国居民在尝试“非充分分散”策略前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培养个人的信息优势和长周期投资的意愿,进一步夯实自己的金融投资基础。
人民币债券变身“战略性避险资产”:外资继续逆势加仓,9月1341亿! 尽管美国大选不确定性触发全球资本从新兴市场回流避险,海外资本加仓人民币债券的热情却依然不减。 10月10日,中央结算公司发布的9月债券托管量最新数据显示,当月境外机构的人民币债券托管面额达到25960.55亿元,较8月环比骤增1341亿元。 在对冲基金BMO Capital Markets策略分析师Aaron Kohli看来,9月海外资本持续加仓人民币债券逾千亿,殊为不易。近日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报告表示,由于美国大选引发不确定性令避险情绪加剧,全球资本正在撤离新兴市场国家资产。 其中,彭博巴克莱发展中国家主权美元债券指数下跌1.9%,出现3月以来的首次月度下跌。 “所幸的是,9月人民币持续延续升值趋势,加之当月央行相关部门出台《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定》),以及中国政府债券被纳入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都驱动海外资本在从其他新兴市场撤资同时,依然对人民币债券格外青睐。”他分析说。 IIF数据显示,9月除了欧洲地区与拉丁美洲新兴市场国家资金流入分别达到11亿与16亿美元,其他地区新兴市场都出现了资金流出。其中海外资本从中国股市撤离约40亿美元(约270亿元人民币),幸好人民币债市资金实现净流入,缓解了亚太地区资本流出压力。 一位欧洲大型资管机构亚太区首席代表向记者表示,人民币债券之所以受到全球资本持续青睐,更重要的因素是当前欧美疫情卷土重来导致这些国家央行继续加码货币宽松措施,引发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继续激增,反而大幅提升了兼顾高信用评级与相对高收益的人民币债券吸引力。 “事实上,越来越多海外大型资管机构早已将人民币债券作为一种独立的避险资产进行战略配置,意味着人民币债券仍将在相当长时间迎来海外资本加仓潮。”他指出。 9月汇率升值收窄难改机构加仓热情 在多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看来,9月海外资本之所以加仓人民币债券逾1341亿元,最主要的驱动力不再是人民币汇率升值,而是一系列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新政落地。 “尤其是《规定》)取消单币种(人民币或外币)投资的汇出比例与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人办理即期结售汇的限制,令众多海外投资机构打消了资金入境容易出境难的顾虑,纷纷开始战略性配置人民币债券。”一位华尔街大型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比如他所在的全球资管机构在《规定》出台后,计划将人民币债券的配置比例从4%提高至9%,成为仅次于美债、欧债的第三大债券配置品种。究其原因,中国经济复苏前景好于欧美国家且债券收益率高于欧美同期债券,加大人民币债券持有到期额度反而能抬高债券类投资组合的收益性。 他承认,相比8月人民币汇率大涨逾1500个基点,9月汇率涨幅仅有约500个基点,某种程度会令不少海外主动投资型机构一度放缓加仓人民币债券的步伐。所幸的是,9月底中国政府债券被纳入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带动不少全球债券ETF机构被动加仓人民币债券,有效填补了上述“缺口”。 “这两天,不少主动投资型机构又开始入场加仓人民币债券。”一家香港银行债券交易员透露。究其原因,一是节假日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快速上涨趋势,吸引他们继续加大人民币资产配置博取可观的汇率升值收益,二是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最新数据显示长期美国国债的空头头寸达到历史最高水准逾62万份,令他们担心美债价格可能剧烈波动,纷纷转投价格波动幅度相对平稳的人民币债券避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调低至0%导致10月12日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但这没有影响他们继续加仓人民币债券的步伐。 “尽管人民币涨势趋缓将削弱人民币资产的汇兑收益,但中美利差保持高位运行,足以让他们收获预期投资回报。”他分析说。本月以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反弹至0.78%(较9月底回升约10个基点),但同期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徘徊在3.198%附近,令中美利差保持在241个基点,令这些加仓人民币债券的海外主动投资型机构在扣除交易成本后,依然能坐享180个基点的年化无风险利差收益;甚至部分操作风格激进的机构采取2-3倍资金杠杆加码人民币债券,实际年化无风险利差收益可以达到逾400个基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资本持续加仓人民币债券与A股的驱动下,10月12日人民币汇率呈现先跌后涨趋势,截至当日12日12时,离岸人民币汇率徘徊在6.7183,单日跌幅从盘初逾500个基点收窄至278个基点。 变身“独立战略性配置品种” 值得注意的是,在IFF警示全球资本正撤离新兴市场之际,人民币债券继续赢得海外资本青睐,实属不易。 “由于美国大选不确定性加大,很多欧美大型资管机构都在调仓——削减新兴市场与欧美股票持仓,转而加仓高信用评级且高收益的债券避险。”BK Asset Management宏观经济研究主管Boris Schlossberg向记者透露。中国市场也不例外——9月海外资本从A股撤离约40亿美元(约270亿人民币)同时,转而加仓人民币债券约1341亿元。 在Boris Schlossberg看来,这背后,是越来越多海外投资机构将人民币债券视为独立的避险资产进行战略配置。毕竟,中国经济复苏程度远远好于其他国家,给人民币债券带来更高的收益性与安全性。 记者多方了解到,越来越多欧美大型资管机构正将人民币债券从新兴市场债券投资组合“独立”出来,作为一种战略性配置债券资产。此举可以令人民币债券配置比例不再受到新兴市场债券投资组合上限的约束,从而大幅提高人民币债券的配置比重。 前述华尔街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他们之所以能将人民币债券配置比例调高至9%,主要得益于将人民币债券作为“单独品种”进行战略配置。因为他们内部估算,现有的人民币债券配置比例可能无法“跟上”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持续抬高人民币债券的纳入比重,需要赋予人民币债券新的配置额度;此外全球疫情卷土重来,令基金投资委员会意识到大幅加仓人民币债券,可以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并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他表示,目前金融市场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一方面海外资本单月加仓人民币债券规模突破千亿,有效提振人民币汇率趋于平稳升值,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持续平稳升值,又带动更多海外资本加快人民币债券的配置步伐,令人民币债券的吸引力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