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今年下达的3.55万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已发行35466亿元,完成99.9%。报经国务院批准,11月11日,先行下达新增专项债券额度2000亿元,用于支持化解中小银行风险。这意味着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2000亿元专项债有望迅速发行。 今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通过专项债补充银行资本金,明确“将在今年新增的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通过认购可转债等方式,探索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相关路径”。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温州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乌海银行三家城商行发布了关于申请地方中小银行专项债券资金补充资本缺口的方案。 “随着多家银行先行试水,地方专项债资金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已迈出了从政策走向实践的一步。”业内人士分析称,尽管在落地的具体操作上仍存在一些难点,但未来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债发行很可能加速发展。 三家城商行“尝鲜”专项债注资 无论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是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角度,中小银行充实资本金都是重要的一环。 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4%,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67%,较上季末上升0.0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41%,较上季末上升0.20个百分点。其中,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补充需求尤为迫切。 从地方专项债中划出一定额度是今年监管部门为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提供的新路径。银保监会城市银行部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这笔2000亿元专项债将支持18个地区的中小银行,由省级政府负责制定具体方案。据媒体报道,这18个地区包括天津、河北、浙江、山东、广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江西、河南、湖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和银行先行试水专项债。 今年9月初,温州银行率先发布增资扩股方案,将地方专项债纳进增资扩股。该行表示,拟募资不超过70亿元用于补充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和处置不良资产。在认购方式上,由老股东按比例配股,老股东(含股东指定的关联方)未足额认购的部分,通过地方专项债券资金筹集,由温州市人民政府指定特定主体认购。专项债发行方案以中国银保监会最终批复为准。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温州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93%、8.51%、8.51%。一级资本充足率已逼近监管红线。 而在本次发行完成后,经测算,温州银行资本充足率将升至15.18%,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提升至12.75%。“通过本次发行能够提升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满足监管要求,有利于公司的长远稳定发展。”温州银行表示。 除了温州银行外,总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银行表示,已于9月2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其中,审议了《关于申请地方中小银行专项债券资金补充资本金缺口的议案》。广西北部湾银行10月初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称,将于10月26日召开年度股东大会,审议包括《第六次增资扩股方案》《申请自治区政府专项债资金支持公司补充资本金方案》在内的21项议案。 落地操作仍存难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用地方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具有多种益处。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这既有助于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适用范围,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提升中小银行资本水平,增强中小银行融资能力,推进中小银行体制机制改革,也有助于强化地方政府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 不过,从提出探索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以来,截至目前都还未补充到位。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提出,2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额度已于7月下旬下达,但进展较为缓慢,或与实际执行过程中,专项债补充银行资本金仍面临很多操作障碍有关。 “目前,申请专项债补充资本的银行较少,主要由于专项债补充银行资本的流程仍然不明确,存在落地难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项债认购资本补充工具不属于专项债原定使用范围,后续需要对专项债投向进行调整;专项债与可转债的期限可能不匹配,专项债多为10到15年期限,而可转债转股后将无固定期限,在退出机制上还需要完善;政府专项债补充银行资本的方式仍不确定。原政策确立的方式为通过专项债认购中小银行发行的可转债以探索补充资本金,但目前中小银行可转债发行规模很小,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可能需要拓宽专项债用于补充资本的途径。”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分析称。 专项债发行或将提速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今年专项债发行临近尾声,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工作或将提速,通过金融杠杆助力化解中小企业经营风险。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具体以何种形式注资,温州银行、北部湾银行、乌海银行均未在公告中明确。此前,关于这一问题存在两种讨论:一是地方财政部门及其受托人(主要为国有企业)履行其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的出资人职能,将专项债募集资金通过增资扩股的形式注资给中小银行;二是通过专项债募集资金认购中小银行发行的资本工具,如可转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 业内专家推断,在实践过程中补充机制选择方案时,不同省份的银行或者相同省份不同类型的机构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方案,后续将是一个遵守依法依规原则,一行一策,逐渐推行落地的过程。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哪些银行能够获得专项债的方式补充资本,国常会提出,将优先支持具备可持续市场化经营能力的中小银行。 “这就要求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以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控机制为前提条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娄飞鹏分析称,深化中小银行改革仍然需要围绕加强公司治理,强化履职监督和问责,优化股东结构,严格把关股东资质,规范股东行为等方面开展。 “将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和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在夯实中小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经营机制、提升竞争能力,为地方中小银行经营效率提升、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更为良好的基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
7月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公告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会议指出,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 今年以来,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备受关注。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是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方式的重要创新,将有助于中小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对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以何种方式为中小银行“补血”,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通过专项债资金购买中小银行发行的资本补充债券如可转债之外,下一步还可以探索通过国资平台或者直接注资的方式,直接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增强中小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我国中小银行数量超过4000家,资产总额约占到整个银行体系的1/4,基于“小对小”的天然对接优势,中小银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重要力量。虽然中小银行发展能力总体较好、风险可控,但受疫情影响,近段时间以来中小银行在放贷能力、资本消耗等方面压力加大。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6.14%和13.44%,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5%和12.81%,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中小银行面临着较为突出的资本金不足问题,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相对较少,政府对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高度重视,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不仅有利于中小银行发展,也有利于中小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 董希淼表示,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有助于中小银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有助于中小银行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与IPO、永续债、优先股等市场化再融资渠道有何不同? “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注入好处在于能够针对一些特定机构,推动其改革,化解和处置一些存量风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分析称。 曾刚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把改革和资本补充融为一体,促进中小银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比如城商行层面上可有些合并重组、农商行层面上可以推动省联社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释放农商行活力等。从长期看,能化解处置一些风险,帮助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展已有的市场化融资渠道,让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机制更加完善。” 具体注资方式引关注 据了解,地方政府专项债于2015年首度发行,当年发行1000亿元。2016年、2017年,其发行量分别扩张到4000亿元、8000亿元,2018年首度超过1万亿元,2019年扩大到2.15万亿元,今年则扩大到3.75万亿元。专项债将以何种方式注入中小银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地方专项债或以直接注资、持有股份、购买银行二级资本债等方式,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在具体操作上,可能是地方政府发债融资,之后通过财政注资的方式来实现。”娄飞鹏认为。 一位资深研究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一些地方政府本身以财政局、国资委及国有企业的方式持有中小银行股权,因此发行专项债后可通过原有股东注资中小银行,一是符合银保监会关于股东资质的要求,二是这个链条运作相对比较成熟。 此外,业内专家称,还可以通过认购中小银行发行的资本补充工具的方式为其补充资本。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后,以发债资金向中小银行认购新发行的可转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支持中小银行资本补充。 对于哪些银行可获得资本补充,国常会提出,将优先支持具备可持续市场化经营能力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专项债资金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应坚持‘救急不救穷’原则,优先选择经营规范、发展较好的中小银行。同时,要落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探索建立专项债资金补充资本的退出机制。”董希淼表示。 曾刚预计,在实践过程中补充机制选择方案时,不同省份的银行、相同省份不同类型的机构也会选择不同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可能还是“一行一策”“一事一议”,根据银行实际情况选择具体方案。 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是根本 值得关注的是,积极推动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小银行改革,实现其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作用。 为此,国常会强调,将中小银行完善治理、健全内控机制等作为支持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条件。 “下一步应加快建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引导中小银行进一步完善风控和公司治理,促其回归服务中小微实体本源。”董希淼认为。 在构建资本补充长效机制方面,董希淼建议,一方面,坚持内外源相结合进行资本补充。内源性资本补充主要依靠提升盈利能力,通过利润留存补充资本,并适当控制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外源性资本补充需要从审慎角度出发,统筹运用境内外各类资本工具适当补充,比如优先支持中小银行公开上市,适时通过优先股、永续债、可转债等资本工具补充资本。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统筹配合,继续加强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支持力度,并引入更多的资金进入中小银行资本债券发行市场。 “从长远看,应建立更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更好地控制风险并提升资本集约化发展水平,让同样的资本金可以支撑更多的风险资产,推动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曾刚表示。
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又获政策支持。7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会议明确,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财政部门多是本地中小银行的重要股东,中小银行也主要对接服务当地中小微企业。由此,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补充中小银行资本,能够较好地体现权责对等,实现激励相容。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监管部门的意图来看,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并非“一劳永逸”、“一补了之”,关键是以此为契机,促进中小银行改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补充资本与推动改革兼备 从会议内容来看,被要求用于有一定收益公益性项目的专项债,不仅成为了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新途径,还兼具推动中小银行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 会议指出,一是优先支持具备可持续市场化经营能力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增强其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保就业能力。二是以支持补充资本金促改革、换机制,将中小银行完善治理、健全内控机制等作为支持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条件。三是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银行及股东主体责任、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在全面清产核资、排查风险并依法依规严肃问责的前提下,一行一策稳妥推进补充资本金,地方也要充分挖掘其他资源潜力给予支持。四是加强监管和全过程审计监督。对专项债合理补充资本金建立市场化的到期及时退出机制,严防道德风险。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一是能够稳妥化解中小银行的潜在金融风险,二是主要考虑到中小银行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主要地方金融力量,增厚资本有利于增加其信贷投放能力,从而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 此外,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今年专项债额度增加且不得用于土地收储和与房地产相关项目背景下,用专项债来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更具可行性。 业界分析或有三种“补血”方式 会议提到,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来帮助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但除了可转债、专项债资金还能够通过何种方式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以及主要为哪些中小银行补充哪一级资本,这些都尚未明确。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表示,目前来看,发行可转债的银行基本都是上市银行,其中有一部分是上市的中小银行,这些银行补充资本渠道较多,比如定增、配股等。但实际上,非上市的部分中小银行才是真正需要补充资本的群体且补充资本渠道匮乏。如果后续专项债还可用于购买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帮助更大。 “专项债资金的支持对象,更可能是地方政府持股或者实际控制的中小银行,用以补充其核心一级资本。目前中小银行普遍面临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压力大的问题。如果是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或者二级资本,可以用发行永续债或者二级资本债等其他方式。”廖志明说道。 他进一步表示,可能有三种注资方式,一是发行专项债后,由地方政府注资给受其控制的中小银行,可能以每股净资产作为定价基础;二是地方政府以专项债资金认购可转换债,中小银行再以可转债转股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三是可能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为中小银行注资。 除了利用专项债资金来认购可转债这一方式,王青也认为,未来地方财政部门可能通过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能,以增资扩股方式补充银行资金;另外,也可能推动一些中小银行加快改革重组,通过引入外部资金来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紧迫性凸显 银行资本补充可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两大渠道。内源性渠道主要是每年的留存收益以及部分超额拨备;外源性渠道主要有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发行可转债、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持续增大。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目前我国商业资本补充工具较少,尤其是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匮乏。对于非上市中小银行而言,一般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可以使用的一级资本工具更是有限。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4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曾表示,支持地方向部分高风险中小银行注入资金、可变现资产,或者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注资的方式,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鲁政委也谈到,未来中小银行将主要通过四个渠道补充资本。除了内源性资本、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还提到了地方财政、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国企进行注资,以及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参与补充资本。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务院金融委要求,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制定了《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拟于近期正式出台,重点推动中小银行持续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内循环下当前中国经济修复的驱动力正在发生转换,基建和地产的作用相对减弱,消费将接棒重回第一驱动力轨道,中国经济正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四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6%以上,全年GDP增速或位于2%-2.5%之间。 二季度新冠疫情得到控制以来,中国经济在逆周期调控和密集纾困政策的加持之下持续修复,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已由负转正、GDP累计同比增0.7%,总体恢复形势相对乐观。但三季度的情况似乎不能令市场满意,当季4.9%的GDP增速低于机构此前预期的5%以上。 不及预期的背后,是近期经济修复的驱动力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三季度数据来看,尽管工业生产和出口均保持较高增速、消费也出现明显回升,但基建、地产投资作为传统刺激路径下的主要驱动因素,支撑作用正在减弱。从三驾马车的量化表现来看,投资对GDP的强力拉动仅在二季度得到体现、三季度已回落至疫前正常水平,消费则在迅速回升,四季度经济修复将从前期的投资驱动重回消费驱动。 一、基建疲软是三季度增长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发债放量之下基建表现疲软,是导致经济增速不及预期的主要因素。今年专项债新增额度较往年大幅增加、发行进度明显提速,加之传统经济刺激手段来看基建往往发挥较大作用,在二季度之时有不少市场机构预期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会明显抬升。但实际上自5月以来,基建投资当月同比增速就在持续下降、9月已降至4.8%。基建投资在二季度发挥了经济稳定器作用之后,迅速回归正常、并未如08年那样发挥加速器的作用。 从原因来看,一是专项债资金投放进度可能偏慢、使用效率不足。1-9月全国专项债净发行额度约为3.31万亿,大幅高于1-9月全国政府性基金账户累计赤字的2.3万亿;考虑到专项债资金实际上主要用于弥补政府性基金赤字(还有部分用于置换存量债务),上述差额或说明部分专项债资金在募集后尚未形成实际项目支用(无法体现在政府性基金收支中)。此外,优质项目不足不仅导致投放进度偏慢,还使得专项债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远低于25%上限;数据显示,1-8月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项目共631个,涉及项目资本金共1974亿元,占同期专项债总规模仅为8.58%。 二是棚改专项债恢复发行,专项债资金用于基建占比下降。7月以来,监管允许地方有条件恢复发行棚改专项债;截至10月23日,7-10月各地已合计发行棚改专项债超过3800亿元,占全部专项债发行金额的11.3%,9月、10月当月棚改专项债发行占比均高于30%;受此影响,专项债资金投向为基建的累计占比已从6月的76.3%下降至70%以下。 三是预算内基建类支出受到减税、民生类支出的挤占。从政策效率和导向来看,今年新增财政赤字及直达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减税缺口和民生目的,基建不如减税和纾困也符合我们近年来的一贯判断。1-9月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中基建类支出同比下降12.2%,跌幅显著高于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的1.9%;从支出分项来看,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类支出增速明显较高。10月21日国常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截至9月底已有1.57万亿元直达资金下达到市县使用单位,用于补充地方财力、保证减税降费到位、支撑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 上述情况下,考虑到地方已开始为明年储备项目、专项债发行已至尾声,四季度基建投资大概率按目前态势平稳增长、难有明显抬升。 二、融资收紧打压拿地和销售,地产投资高增或已见顶 今年2月的低点之后,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迅速恢复、并于6月回正;9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升至12%,在所有投资分项中表现最好,对经济恢复起到较大支撑作用。 但与此同时,部分实体贷款违规流向房地产领域、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较快的问题仍然存在。疫情爆发后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显著加大,但一些贷款违规变换资金用途,以多种形式直接或间接(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等)投向房地产领域;违规信贷作为首付进一步撬动按揭,6-9月全国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均在6000亿左右,深圳、宁波等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迅速。上述情况下,前期深圳已暴露出贷款投向问题,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向辖区各商业银行下发通知紧急自查房抵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情况。 为遏制乱象、减少房地产挤占实体金融资源,近期监管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房地产融资进行收紧。一方面,通过“三道红线”控制房企有息负债规模,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形成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即“三道红线管理规则”);另一方面,通过窗口指导收紧房贷额度,多家媒体报道监管部门已要求大型银行控制房贷规模、新增涉房贷款占比需降至30%以下,导致不少银行按揭贷款额度紧张、前期火爆的房地产经营贷贷款条件也被调高。 对房企而言,融资收紧导致其资金面紧张,应对策略转向减少拿地、加速推盘。当月同比数据显示,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增速自6月高位之后一直在下降,8月、9月已均为负增长;新开工面积走势也一样,9月增速仅为-2%,暗示房地产投资即将回落。加速推盘的结果是,5月以来房市销售火爆,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保持高增,尤其是一线城市。 近期销售有所回落。数据显示,近年房企开发贷、境内外发债、非标等融资渠道持续收窄,现金流更多依赖预付、按揭等销售回款,已处于紧平衡状态;2016年后销售回款占房企资金来源持续保持在50%以上。但近期房贷收紧之下,10月的销售情况已有回落,截至10月18日,30城商品房成交数据显示,一线、三线城市销售面积当月同比均有明显回落,二线城市则延续负增长。 目前而言,收紧融资的监管政策即将对房企拿地和销售形成双重打压之势,尽管热点城市和刚性需求仍将对销售提供支撑,但短期内地产投资增速或已至高点、四季度可能缓慢下行。 三、中国经济修复将重回消费驱动 从宏观环境来看,三季度疫情近乎完全消退,为消费明显回暖(尤其是服务业)创造了条件。“三驾马车”中消费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抬升显著、达到1.71%。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的实际累计增速已经回正(0.6%),收入端的修复将为居民消费提供支撑,四季度中国经济大概率重回消费驱动。 三季度社零加速修复,可选必选齐增长。9月社零当月同比3.3%;食品烟酒、服装、家具、石油制品等零售有不同程度改善;汽车、化妆品、金银珠宝同比维持高增;仅通讯器材在上月反弹后出现回落;此外,餐饮收入稳步修复,降幅收窄至2.9%,预计下月将重回正区间。值得关注的是,9月限额以下社零增速反弹至1.2%,年内首次正增长,中小零售企业经营出现回暖信号;线下社零当月同比也接近回正,社零增长不再只依赖网上销售的拉动。 进口高增是当前居民消费快速复苏的另一个证据。9月进口同比增13.2%,远超预期和前期水平。除芯片备货的一次性因素带动外,其他主要品类亦多有正面拉动;农产品(+23%)、化妆品(+40.1%)、汽车(+32.8%)、计算机(40.2%)等消费相关品类,均取得较为明显的增长。 综上所述,内循环下当前中国经济修复的驱动力正在发生转换,基建和地产的作用相对减弱,消费将接棒重回第一驱动力轨道,中国经济正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四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6%以上,全年GDP增速或位于2%-2.5%之间。
记者从安徽省财政厅了解到,随着安徽省2020年最后一批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完毕,全年用于支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项目的专项债券资金已达46亿元。 据了解,安徽省目前已发行的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专项债券的发行期限主要集中在5年期、7年期与10年期,涉及淮南、滁州、阜阳等五个地市的11个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居民迁建工程、安置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迁建及配建工程、农田水利建设与安全饮水工程、退洪闸新建工程等。 据悉,安徽省财政厅将持续督促相关市县加快行蓄洪区安全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尽快发挥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淮河行蓄洪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
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或将迎来首个落地案例。 日前,温州银行发布《关于实施温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方案的公告》。备受关注的是,该方案除了提及由老股东配股之外,还计划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注入”资本。 据了解,这是今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后,首次出现公开地方银行计划用专项债募集资金的信息。 上述公告显示,此次增资扩股发行数量不超过23.73亿股,拟募集资本70亿元,发行对象为8月31日登记在册的全体股东,并要求股东于9月11日前到该行签订认购协议并足额缴纳认购资金。 同时,公告强调,若股东未在此公告规定期限内签订认购协议,也未指定关联方签订认购协议,则视作该股东自愿放弃此次增资扩股发行股份的认购权利。这也意味着,此次增资扩股可能会出现未足额认购的情况。 对此,在其认购方式中,温州银行提及了两种方式:由老股东按比例配股,老股东在其认购额度内可指定其关联方进行认购;而老股东(含股东指定的关联方)未足额认购的部分,通过地方专项债券资金筹集,由温州市政府指定特定主体认购。专项债发行方案以中国银保监会最终批复为准。 据了解,使用地方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实施方案由省级政府结合辖内实际牵头制定,方案成熟一个上报一个,经由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由省级政府向财政部提出正式申请。 对于专项债补充银行资本的路径,厦门国际银行投行与资管部分析员任涛认为,考虑到专项债的募集主体为地方政府,一般来说,其会将专项债募集的资金委托或注资给一家国有企业(可能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由这家国有企业作为特定投资者,去参与银行的增资扩股。 由于专项债是债务型工具,面临到期偿还、退出等问题。对此,任涛认为,后续这家国有企业可以通过银行分红或股权转让等形式偿还专项债本息;至于退出方式,可以将认购的股权转让出去,或通过银行IPO实现退出。“这次温州银行增资扩股的发行价打了七折,后续若有新的投资者进入,政府指定的特定投资主体也可以顺势退出。一般专项债的期限是3年、5年或7年,而在此期限内,温州银行可能还会有不少动作,例如引进新的投资者、上市等。” 实际上,在资本承压下,温州银行一直在筹备上市。2019年2月,浙江证监局受理并公示了中金公司对温州银行A股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期大致为2019年1月至12月。但此后,并未有进一步实质性消息传来。 与上市银行相比,非上市中小银行的资本压力更明显。鼓励地方政府专项债“注资”银行,有助于拓宽地方中小银行的融资渠道。 而发行地方政府债,重要的前提之一是要有额度。7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而据了解,今年专项债注资中小银行的额度初步确定为2000亿元,约占全年新增专项债额度的5.3%。
□ 温州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拟增资扩股募集70亿元,地方政府或以专项债资金认购。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温州银行拟增资扩股 温州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经浙江银保监局批复,公司将实施增资扩股工作。此次增资扩股发行数量为不超过23.73亿股,发行价为2.95元/股,据此估计募资额度最高达70亿元。 在认购方式方面,温州银行提到两种方式:由老股东按比例配股,老股东在其认购额度内可指定其关联方进行认购;老股东(含股东指定的关联方)未足额认购的部分,通过地方专项债券资金筹集,由温州市政府指定特定主体认购。专项债发行方案以中国银保监会最终批复为准。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迈出实质性步伐。据了解,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是2000亿元,将支持18个地区的中小银行,允许省级政府按照规定发行专项债券,用于认购中小银行可转换债券等合格资本工具。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支持地方政府继续通过多种市场化途径引进投资,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同时,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认购中小银行可转换债券等合格资本工具,帮助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夯实发展基础。 多渠道“补血” 除此之外,近期中小银行登陆资本市场“动作”频频。在过会近两个月后,厦门银行(601187)日前发布公告称,将于9月16日进行申购。8月27日,重庆银行成功过会。此外,更多中小银行积极通过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补血”。 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56%和12.23%,较上季度末均有所下降。 分析人士认为,前几年积累的资本缓冲将在今年逐步释放,无论是从金融服务实体出发,还是从银行平稳有序经营和未来业务发展出发,持续的外部资本补充必不可少。 业内预计,相关政策措施有望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优先股和永续债的支持力度,并针对中小银行进行资本工具创新。考虑到优先股和永续债发行主体资质已有所下沉,未来中小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债发行有望继续提速。 持续推进兼并重组 业内认为,通过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将补充资本和改革关联到一起,可以推动中小银行体制机制改革。 事实上,夯实资本实力正是中小银行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除此之外,提升内控能力也必不可少。对于部分经营风险较高的银行来说,兼并重组可以帮助其完善治理体系。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日前强调,要深化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督促城商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治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立足兼并重组的角度,中信建投(601066)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认为,由于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差,兼并重组可以改善中小银行经营状况,有助于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程度。兼并重组可以拓展银行异地经营,对于被兼并方来说,可以获得技术、人力等方面的输入。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日前发布报告建议,利用政府注资补充银行核心资本的契机推动中小银行治理体系改革;搭建中小银行各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平台,提高中小银行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于一些服务能力差、经营风险高的银行,探索通过合并、并购等方式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