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下一条心认准一条路铆足一股劲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 为建设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支撑 陈润儿讲话 咸辉主持 崔波出席 9月3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银川召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第一次推进会。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横下一条心、认准一条路、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咸辉主持并讲话,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出席。 陈润儿指出,要横下一条心,始终抓住重点产业不放松。抓好产业发展,是发挥区域优势、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的希望所在,是融入两个循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责任所在,是全面建成小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所在,是引进汇聚人才、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是优化产业布局、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所在,是实现四化同步、提高整体发展质量的出路所在。要把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攻点放在产业发展上,以产业大发展推动实体经济水平和经济综合实力大提升。 陈润儿指出,要认准一条路,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化布局,分区分类布局、解决摆什么的问题,优化内部结构、解决摆得下的问题,整合优势资源、解决摆得好的问题。要注重提高质量、推进标准化生产,把重点放在用标准、建标准、提标准上,以标准全面提升推动产业全面升级。要坚持市场导向、推进品牌化经营,强化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培育,加大品牌宣传,实现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要提升整体效益、推进融合化发展,抓好产业融合、产网融合、产城融合。要走出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子,电子信息产业要释放优势、夯实基础、增量突破,打造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高地;新型材料产业要发挥优势、延伸链条、集群发展,努力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产业;绿色食品产业要绿色发展、规模经营、高效安全,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清洁能源产业要加快开发、高效利用、创新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葡萄酒产业要科学定位、放大优势、融合发展,把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为“葡萄酒之都”;枸杞产业要把握定位、完善标准、叫响品牌,把宁夏“枸杞之乡”的品牌叫响;奶产业要壮大主体、保障品质、提升效益,努力打造高端奶之乡;肉牛和滩羊产业要提升品质、延链增值、合理承载,打造高端肉牛生产基地和中国滩羊之乡;文化旅游产业要挖掘价值、扩大合作、改善服务,把宁夏建设成为西部国际旅游目的地。 陈润儿指出,要铆足一股劲,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要完善产业链,两头延链补链,填补空白建链,改造提升壮链,走集群化发展的路子。要建立新体系,加快建立现代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标准体系、服务体系,促进更多生产要素融入产业发展。要培育企业家,发挥企业家作用,保护企业家权益,造就一批兴企有为、治企有方、引领创新、引领发展的企业家队伍。要提升创新力,推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以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素质。要扩大开放度,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加强开放合作交流,用好开放合作平台,优化开放合作环境,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陈润儿强调,要拧成一股绳,形成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强化机遇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事业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抓好产业发展。要强化规划引领,把握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确保规划富于时代性、前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要强化项目支撑,向上争取一批,主动谋划一批,招引落地一批,建成投产一批,以项目高质量增长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金融支持、用地保障、人才支撑。要强化统筹协同,加强省级层面统筹,推进部门协同配合,深化政企相互合作。要强化责任分工,主要领导统筹抓,分管领导主动抓,包抓领导专门抓,确保产业发展有人抓、有人盯、有人干。 咸辉在小结讲话中指出,陈润儿同志的讲话,深入分析了宁夏产业发展的现状、潜力和方向,对九大重点特色产业提出了新目标新定位,作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各地各部门要迅速传达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统一到陈润儿同志的讲话要求上来,不断增强先行区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重大任务,主要领导统筹抓,分管领导主动抓,包抓领导专门抓,层层压实责任,逐级抓好落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切实把重点特色产业优势做足、特色做亮、品牌做强,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牢坚实基础。 自治区在职省军级领导同志出席会议。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自治区设主会场,各市、县(区)设分会场。
尘埃落定!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来了。 8月23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称,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 会议指出,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 近一段时间,有市场传闻称,为控制房企有息债务规模,有关部门设置出“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再根据房企触线情况不同,分档设定有息负债增速阈值。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于房企融资是否收紧的广泛探讨。 从此次会议内容来看,监管暂未对“三道红线”作出回应,但相关部门已明确形成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综合市场分析人士观点,新规重点在于资金监测以及融资管理,在“房住不炒”和“三稳”基调下,房地产企业高杠杆、高负债经营面临较大风险。 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 上述会议强调,市场化、规则化、透明化的融资规则,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推动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健运行,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8月中上旬,房地产行业信用债发行规模高达261亿元,与今年各月相比处于高位。年内房企累计已经发行债券811只,合计融资额高达6242亿元。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对记者表示,新规体现出对房地产融资坚持稳中从紧的态度,进行总盘子管理。去年以来,对于房地产融资增速、增量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希望房地产运行处在“三稳”的状态,而对于不合规的房地产融资,今年7月份以来监管部门也加大了金融乱象治理,对于资金变相流入房地产领域的行为,随着监管合规性检查,未来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坚持“房住不炒”、坚持“三稳”是长期政策基调 事实上,坚持房住不炒,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是近年来监管一直明确的房地产市场长期政策基调。 早在2019年7月,央行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存在高杠杆经营的大型房企融资行为的监管和风险提示,合理管控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释放了明确信号。 上述座谈会上,央行还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适度增长,严禁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房,加强对银行理财、委托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的资金管理等。 近期,银保监会多次强调,坚决防止“影子银行”死灰复燃、房地产贷款乱象回潮和盲目扩张粗放经营卷土重来。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牢牢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 此次会议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落实城市主体责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为深刻吸取黎巴嫩贝鲁特“8·4”重大爆炸事件教训,国务院安委办立即专题部署开展硝酸铵等爆炸性重点管控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及港口货场明查暗访工作。8月7日,派出6个工作组,赴河北、山西、福建、山东、河南、陕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甘肃等11个省份和天津、青岛、上海、宁波港等4个重点港口,重点抽查辖区内硝酸铵生产、储存数量大的企业、化工园区和涉及硝酸铵流向的港口货场。 此次明查暗访聚焦重点,强化举一反三,将深入硝酸铵等爆炸性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企业、港口码头货场等作业现场,重点检查有关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硝酸铵等重点管控化学品储存管理情况、特殊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情况、港区海关运抵区安全管理措施落实情况、港区货场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运输与停放情况以及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中有关涉及港区的事故防范措施落实情况等。 明查暗访组将根据检查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反馈,提出意见建议,跟踪落实整改。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和隐患,将由国务院安委办进行督办,并纳入特别重大事故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回头看”典型问题进行督查督办。
8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下称《若干政策》),除了对集成电路产业多举措予以重磅扶持,还在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国产软件业实质性支持。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互联网电商、移动支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但在底层软件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2012年和2016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相应政策明确规定,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18年开始,国家又对重点软件企业给予“两免三减半”的优惠。 此次《若干政策》更是在财税政策上对软件产业重点扶持。根据《若干政策》,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国家鼓励的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接续年度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知识产权和市场应用方面,新政策也有明确扶持。《若干政策》要求探索建立软件正版化工作长效机制。凡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计算机(含大型计算机、服务器、微型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所预装软件须为正版软件,禁止预装非正版软件的计算机上市销售。同时,要求引导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业务发展服务外包。鼓励政府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电子政务建设、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处理工作中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交由符合条件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一位注册会计师表示,按照新政策,对于已经认定为重点软件企业且盈利期超过5年期的公司来说,此次税收优惠政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都是按照10%优惠税率。例如用友软件,公司于1988年在北京成立,2001年上市,目前公司已享受重点软件企业10%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尚未盈利或盈利期不满5年的重点软件企业。“例如科创板上市公司奇安信,根据公开资料,公司成立于2014年,2017至2019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62985.78万元、-87175.97万元和-49494.47 万元,未来公司有望享受5年的所得税减免。”
证监会7月31日消息,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0年系统年中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视频),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安排下半年重点工作。 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作了题为《集中力量办好资本市场自己的事 更好服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报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组长、党委委员樊大志通报证监会系统有关违纪违法犯罪、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方面典型案例。 中证君梳理的重点政策包括: 保持IPO常态化,推进再融资分类审核。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落地,尽快形成示范效应; 推进期货期权产品创新; 健全市场化法治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 抓好证券集体诉讼制度落地实施; 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加快落地; 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切实采取措施做好中概股情况应对,推进相关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共同打击跨境证券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风险研判,强化对杠杆资金的监测,防范和打击体系化、规模化场外配资; 加快制定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办法。 重点一: 在落实“六稳”“六保”中 进一步体现资本市场担当作为 会议强调,细化落实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举措,将前期的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可操作性和直达力,促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资本市场机制作用,更好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国资国企改革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在疫情背景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保持IPO常态化,推进再融资分类审核。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落地,尽快形成示范效应。推进期货期权产品创新。 重点2: 聚焦“建制度”主线 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会议要求,坚持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问题导向,加快关键制度创新,补齐制度短板。完善注册制制度规则,增强信息披露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审核注册的质量、效率和透明度。健全市场化法治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以更加市场化便利化为导向,稳妥推进交易结算制度改革。 重点3: 践行“不干预”理念 构建资本市场良好的可预期机制 会议指出,减少管制,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按规则制度办事,保持市场功能正常发挥;完善预期管理机制,加强宏观研判,稳定市场预期。以编制权责清单为抓手,全面清理“口袋政策”和“隐形门槛”,进一步整合规范备案报告事项。健全促进行业机构做优做强的制度机制,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 重点4: 落实“零容忍”要求 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 会议提出,落实工作部署,持续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恶性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推动建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机制,推动构建行政执法、民事追偿和刑事惩戒相互衔接、互相支持的立体、有机体系。抓好证券集体诉讼制度落地实施。多渠道、多平台强化执法宣传,传递“零容忍”的鲜明信号。 重点5: 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 平稳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落地实施 会议指出,保持改革定力,加强改革评估,进一步统筹好融资端和投资端的各项改革举措。着力提升融资端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推进科创板制度创新;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和稳定运行;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增强市场吸引力、辐射力和覆盖面。坚持内外双向发力,在投资端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举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加快落地。 重点6: 坚定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 强化监管合作 会议指出,持续推进市场、行业和产品开放,研究逐步统一、简化外资参与境内市场的渠道和方式,同步加强开放条件下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切实采取措施做好中概股情况应对,推进相关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共同打击跨境证券违法犯罪行为。修订整合现有境外上市规则,构建完整清晰的境外上市监管制度体系。健全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常态化协作机制,坚定维护香港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重点7: 坚持标本兼治 坚决打赢防范化解 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 加强风险研判,强化对杠杆资金的监测,防范和打击体系化、规模化场外配资,努力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积极推进化解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等重点领域风险,力争处置效果有新的提升,风险进一步收敛。加大私募基金风险防范和监管,加快推动出台《私募基金条例》,出台私募基金规范经营的底线要求,稳妥推进高风险个案处置。 重点8: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 会议要求,进一步落实分类和差异化的理念,强化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的监管。推进上市公司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促进归位尽责。加快推动科技监管落地见效,促进提升全行业科技化水平。加快制定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办法。创新投资者教育服务,积极培育成熟理性的股权投资文化。 重点9: 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 推动系统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会议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扎实推进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协同推进风险处置和金融反腐工作。持续推进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和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地见效。推动系统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打造“忠专实”的高素质监管干部队伍。
央行披露上半年贷款流向,未来投资将向这几个领域倾斜 段思宇 ▪ 祝嫣然 今年上半年,贷款流向了哪里? 7月31日, 央行发布的《2020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下称《报告》)给出了答案:企事业单位贷款平稳增长,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显著提升,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 据统计,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占比较大,上半年增加9.16万亿元,同比多增2.88万亿;同时,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共增加2.43万亿元,同比多增9372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第一财经表示,从统计数据上看,上半年信贷投放增速加快,且投放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企事业部门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功能明显;另一方面,普惠金融领域“量”增“质”提持续,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回落。 从信贷投向可以看出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这与上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信号颇为一致,会议指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稳投资作为今年稳增长的关键抓手,下半年重要投资方向有哪些?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表示,展望下半年,需求端修复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需求端的修复将以扩内需为主。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将成为“扩内需”的发力重点,也是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唐建伟对记者称,在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的背景下,下半年信贷投放增速预计较上半年略有放缓,新增信贷资金整体上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体现精准直达,更多向中小微、制造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倾斜。 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 根据《报告》,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07.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季末高0.8个百分点,处于2015年来最高水平。 “企业贷款增速较快主要包括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央行上半年加大了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进行了一系列降准、降息、定向支持等措施,助力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另一方面,金融去杠杆进一步推进,传统影子银行信用继续向银行表内回归,增加了贷款在全社会总信用中的占比。”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磊对第一财经表示。 另从信贷期限分析,企事业单位贷款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42.51万亿元,同比增长12.4%,与一季度增速相当。“不过,二季度同比多增1149亿元,较一季度同比多增1.29万亿元明显减少,反映出疫情冲击过后企业短期流动性需求趋于平稳。”唐建伟称。 与此同时,二季度中长期贷款投放进一步加快,同比增长13.4%,增速较上季度末高1.6个百分点,实现同比多增9484亿元,在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量中占比达65%,有观点表示,未来,随着“两新一重”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将更加凸显。 而从企业投向来看,业内的共识在于,下半年信贷投放的重心将倾向于制造业和中小企业。近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对此,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对记者称,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回归到灵活适度,不再要求降准降息等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精准导向”,这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将以结构性操作为主,信贷投放更多向中小微、制造业等领域倾斜。 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与今年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直接点名“降准、降息”相比,这次会议的表述,表明阶段对冲性货币政策将继续退出,未来结构性政策将担当重任,在“量”和“价”上同时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倾斜。年内创新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储备充裕,如目前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贷款延期支持工具额度均剩余一半以上。 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小微企业始终是政策关注的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小微企业是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今年上半年,普惠金融服务迈上新的台阶。截至二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达19.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比上季末高3个百分点。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下半年,普惠领域信贷增速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唐建伟就提及,一来,大型商业银行将持续落实高于40%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要求;二来,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拓宽将缓解资本约束;再者,普惠领域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有所完善,再加上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提质的局面仍将优化。 未来投资重点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今年以来,新基建的重要性频迎政策红利,各地也在集中加码新基建项目。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刘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基建是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5G、大数据等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对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起到带动效应。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硬缺口”,短期通过新基建投资虽难以完全弥补,但其对稳就业、稳预期仍起到积极作用。 海通证券认为,新基建主要聚焦科技,与我国产业结构向信息化调整的方向一致。从整体投资规模来看,新基建虽然相比老基建较小,但是增速很高,预计2020年新基建投资规模达3万亿元左右,几大领域同比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甚至过百。 当前,各地都在加紧部署新基建。比如,上海市发布的新基建行动方案显示,首批重大项目3年投资2700亿元;福建省公布的2020年度数字经济重点项目中,数字新基建项目52个,总投资729亿元。 赛迪智库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从长期来看,新基建是未来规划的重点方向。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压等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带动投资累计或将超过17万亿元。 不过,业内专家也提醒,地方积极发展新基建的同时,也要注意“新基建”的发展不能简单地走“老基建”之路。要避免一哄而上,考虑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实际。要根据财力和债务情况循序渐进推进,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风险。 与此同时,大力加快新基建,并不意味着忽视“铁公基”等传统基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样强调了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泰证券认为,投资中的发力重点仍然是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受下游需求压力,短期难以修复,房地产开发投资难以出现明显回升,基建投资仍是发力重点。 发改委日前表示,交通方面,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水利方面,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46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7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20~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1.29万亿元。其中有96项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 下半年,投资托底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基建投资是重要发力点。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在交通、水利、社会民生等基础设施领域存在不少短板,相关领域投资仍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业内分析,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但综合运营质量和效率仍有待提升,尤其在西部地区,交通和水利设施薄弱环节仍然较多,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设施互联互通需求仍然很大。 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激发巨大的投资空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认为,从需求角度来讲,城镇化的推进将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发掘出中国长期增长的最大潜力。长远来看,必须十分坚定地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吸纳与培养新市民,持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 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老旧小区改造为例,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负责人刘世虎7月2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除了本身产生的更新改造投资以外,还会带动行业上下游多个行业的产业发展,并且会带动居民户内改造、装饰装修、家电更新。 刘世虎强调,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能够在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对于稳定投资增长、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