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企业扩招聘、促双创增动能“多箭齐发”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这是21日人社部2020年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交出的就业成绩单。今年上半年,从中央到地方,围绕“稳就业”“保就业”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就业形势出现积极变化。 7月中旬以来,从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到国务院常务会议频频部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屡屡发声,一揽子政策措施接踵而至,稳企业、扩招聘、促双创、增动能“多箭齐发”。业内表示,随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持续显效,下半年就业市场将保持总体平稳,就业新空间也将加速开启。 上半年就业形势逐步回稳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5月下降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5月下降0.1个百分点。 “上半年整体就业走势前低后稳。”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指出,一季度就业开局低迷,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稳就业举措全面落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升温,就业局势逐步回稳。 “在就业优先政策作用下,上半年就业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日前表示,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呈现逐步下降态势,劳动参与率也基本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二季度各月招聘需求人数环比上升,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逐月回升。此外,大学就业景气也在逐渐回升,由4月的0.81上升至6月的1.07。 专家指出,就业形势逐步回稳,得益于疫情的有效控制、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经济的企稳回升,也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全力应对疫情冲击,打出减负稳岗扩就业保民生政策组合拳。 今年上半年,我国不断加大政策对冲稳岗位,打出“减免缓返补”政策组合拳;拓宽就业渠道保重点,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补贴力度,扩大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基层项目招募规模等;接续开展网上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强化困难帮扶兜底线,全力做好就业扶贫,确保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超过去年水平……一系列保就业举措掷地有声。 多部门部署加力保就业 目前的就业形势总体上有一些积极变化,但一些重点群体的压力仍然较大。据张莹介绍,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同比少增173万人,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同比减少496万人,大学生失业率创同期新高。 记者注意到,7月中旬以来,中央部委频频部署加大力度保就业,稳企业、扩招聘、促双创、增动能“多箭齐发”。 7月13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提出,多措并举帮助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差异化的税费、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吸纳更多就业。7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表示,下一步将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抓好已出台的系列政策落实落地。加大为企业减负力度,稳定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重要群体,张莹表示,将全面落实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举措,加大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支持力度,部署实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推进行动、专项就业服务等活动。 7月21日,“就业在线”平台上线。人社部信息中心主任翟燕立介绍,已有全国各地30多家公共职介机构(包括省级平台)成功开店,社会机构中猎聘网已经入驻,目前全网汇聚岗位达九万多个。 “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刘爱华指出,首先,要稳住市场主体,落实好减税降费、减免社保费用房屋租金等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稳住就业的基本盘。其次,要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再次,加强就业帮扶,鼓励新业态就业和灵活就业,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随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持续显效,基本面的逐步回升,企业发展能力的增强,下半年有信心保持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刘爱华说。 就业新空间有望加速开启 激发新动能、打开新就业空间也成为扩就业的重要发力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等。 相关报告显示,疫情期间“直播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的正规化,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二季度该行业对于应届生的招聘需求同比、环比分别增加349%和300%。此外,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发展领域,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就业规模。 “双创日渐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严鹏程日前指出,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作用,持续推广、重点支持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示范项目,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与带动创业就业的能力。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朱小玉表示,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序引导就业群体进入新经济领域,通过培育新个体经济,鼓励副业经济发展,支持斜杠就业模式等,将充分激发劳动者的活力与创造力,从长期看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7月14日消息,受外部环境多重因素影响,财险业经营管理风险隐患浮现,对行业风险防控提岀新的挑战。为推动财险业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银保监会将加强财险业风险防控,并开展融资性信保业务等重点风险排查。 另据记者获悉,银保监会还酝酿对不同财险公司进行差异化监管的政策,目前正在进行调研和研究。“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的思路将贯穿于未来整个财险业发展。
记者从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获悉,为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河南省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严格安全准入标准,原则上不再新增化工园区。 根据意见,河南省化工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不得进行改建、扩建(涉及环保、安全、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除外)。原则上不再核准(备案)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3亿元(不含土地费用)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建设项目(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的项目,高新技术化工产业项目,涉及环保、安全、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除外)。 此外,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建设项目,将由省市两级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联合审查等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危险化学品企业内部改造、建设项目设计变更的,应经原设计单位、具备工程设计综合资质或相应行业专业资质甲级设计单位确认。未进行物理危险性、毒性鉴定评估和登记的化学品,严禁投入生产。 与此同时,河南省支持危险化学品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对一、二级标准化达标和双重预防体系有效运行的企业,同等条件下在扩产扩能、进区入园等方面将给予优先考虑。
每个试点县市区将明确一项牵引性改革作为重点,配套相关改革措施,做到集成中有重点、重点中有协同 将试点任务纳入重大改革试点联系和重点改革专项调研督察。试点原则上2025年前完成 四川省委深改委日前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方案》。7月3日,记者从省委改革办获悉,合江县、南部县、邻水县、开江县、峨眉山市、隆昌市、绵阳市游仙区、遂宁市船山区、宜宾市翠屏区共9个县市区入选首批试点名单。 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改革破题的重要载体,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的建设改革任务为重点,统筹落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部署的改革举措,探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城乡融合发展和基层治理等方面体制机制,以系统思维推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融会贯通,形成叠加放大效应,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构建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微观主体更有活力、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的县域发展体制机制。 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在上述9个县市区选点布局,主要是因为这些县市区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代表性区域,如川渝毗邻地区、万达开统筹示范区、成渝发展主轴等,且具有一定经济、人口、面积体量,特色和比较优势突出。同时,在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具备较好改革基础。此外,对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具有支撑性作用。 根据安排,每个试点县市区将明确一项牵引性改革作为重点,配套相关改革措施,做到集成中有重点、重点中有协同,为推动县域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试点推进实施将由试点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责承担,统筹做好方案制定、组织实施、评估验收、总结推广等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和项目化推进。建立集成改革试点推进机制,将试点任务纳入重大改革试点联系和重点改革专项调研督察。试点原则上2025年前完成。 四川省将强化对试点县市区的政策支持,省级经济社会方面的计划下达、指标分配等,凡安排到市州且符合单独下达条件的,试行扩大安排到试点县市区。省级权限范围内的改革事项,试点县市区均可开展;省级部署改革试点,优先考虑试点县市区。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对试点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
投资效率显著提高 精准投资效果显现 重点项目投资是今年稳投资稳经济的重要内容。近期,各地陆续发布今年前五个月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从已发布数据看,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重点项目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或与去年持平,且投资效率明显提高,精准投资效果显现。未来,各地将进一步加快新项目开工,并在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方面持续推进一批大项目。 陕西省发改委近日发布消息,今年前五个月,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50.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4.8%,超过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其中,5月完成投资634.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6%,比1至3月完成投资总量多121亿元,比4月完成投资多33.2亿元,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安徽省前五个月纳入投资计划续建和计划开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880.9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5%以上。储备项目完成投资101.32亿元,重点项目合计完成投资5982.26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计划内完成投资高于序时进度3.3个百分点。 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西、江苏等省市重大项目投资增速也在不断加快,对于稳投资稳经济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精准投资效果也开始显现,投资效率显著提高。在不少省市下一步推进的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新基建、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等为重点领域。 北京市发改委近日透露,将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同时,投资将更加精准,主要涵盖轨道交通及市郊铁路建设、加大民生补短板建设、绿地生态环境建设、怀柔科学城建设、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等。 甘肃省日前召开会议,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持续做好稳投资工作,强化要素安排和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高质量项目促进高质量发展。优先保障和倾斜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解决项目建设面临的要素瓶颈制约,发挥好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业内专家表示,前五个月,重大项目投资增速明显,有效助力了稳投资稳就业。而精准投资、不搞“大水漫灌”,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短板领域,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以合理方式调动市场存量资金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扩大了投资有效性。下一步,各相关部门应抓紧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近6000亿元贷款投向重点领域 在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黑龙江全省银行业机构累计投放贷款近6000亿元,为全省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民生、普惠、“三农”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提供了有效支持。通过实施下调利率等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约成本超7亿元;对近3000户的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 黑龙江省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刘丽欣介绍,省银保监局通过用好稳企稳岗基金政策,引导机构通过政银担合作风险分担模式,撬动更多银行贷款投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以及吸纳就业多、资金暂时遇到困难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全省银行业共发放风险补偿贷款79.4亿元,惠及企业2437户。同时,积极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全省保险公司承保政策型、商业型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综合险8843单,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9.84亿元,激励企业复产达产,缓解就业压力。发布倡议稳岗稳员,指导保险公司参与全省大型线上招聘“春风行动”新增用工近2万人。 全省银行业主动对接重要医疗物资生产加工企业,省内1328家防疫物资和生活必备品生产企业获贷915.2亿元。落实生猪稳产保供政策要求,增加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200元~500元/头。对受疫情影响的贫困户,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办理业务,期间发生逾期的不纳入征信失信记录。全省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近60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17万户(次)。通过债委会机制救助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 银行机构主动对接粮油生产加工企业金融需求,开通“绿色”通道,促进农民余粮顺畅销售,19家银行机构累计发放2019粮食年度收购贷款1015亿元,同比多发放102.3亿元;支持收购秋粮825.3亿斤。信贷资源向农业生产等重点领域倾斜。以线上加线下等多种方式,发放999.7亿元备春耕贷款。积极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农业生产加工企业、种养殖业、农资批发零售等行业客户累计发放贷款400余亿元。试点“保险+期货”,保障种粮农民利益,同时推动农业保险增量扩面。圆满完成2019粮食年度秋粮收购的资金支持保障。 投放“百大项目”贷款418.4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出台进一步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政策,引导机构从黑龙江省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制造业领域、现代产业集群领域、现代农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外贸领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力度,打造“龙头企业+小微企业”“专业化经营+特色产品”“核心企业+伙伴银行”的服务模式。截至5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为黑龙江省51家龙头企业授信1194.3亿元,支持龙头企业减少对上下游企业资金占用,帮助上下游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楚江新材近日在互动平台上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董事会已将顶立科技分拆上市列入2020年公司重点工作计划,公司将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稳步推进,未来如有进展,公司会按规定进行公告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