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规则适用指引第3号——信息披露分类监管》。《指引》着眼公司、事项“两区分”,突出监管重点,实施差异化监管安排。根据信息披露质量、规范运作水平、风险严重程度等确定重点监管公司,根据披露事项对投资者利益、证券价格和市场秩序的影响等确定重点监管事项,以明确“管少”的范围。紧盯重点公司重点事项分类监管是上市公司持续监管的基本方法。在信息披露分类监管中,上交所的监管重点涉及重点公司和重点事项两个维度。重点公司方面,上交所将4类公司纳入范围,对其信息披露事项进行重点关注。主要包括股票被实施风险警示、年度信披评价为D、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年度内控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等。整体来看,这类公司风险集中、家数较少,一直以来是市场和监管重点关注的对象,对其重点监管,符合市场期待和实践情况。重点事项方面,主要包括“财务信息或重大事项的披露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通过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关联交易等形式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利用信息披露炒作概念,影响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或者投资者投资决策”等8项。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无论是4类重点公司还是8类重点事项,都是市场实践总结出来的。《指引》的出台更多偏向于指引性,告诉市场哪些是重点关注的,上市公司要往规范运作的方向走。”上交所表示,对于纳入重点监管范围的公司和事项,将对其相关信息披露予以重点关注,视情况实行事前审核,并结合风险情况暂停其信息披露直通车业务、开展现场检查,管精管好。对于未纳入重点监管范围的正常公司和事项,上交所根据实际情况简化信息披露要求,实行事后审核,并重点做好其日常信息披露和业务办理的服务支持。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在资本市场中,交易所是监管方,也是服务方。近年来,上交所一直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寓监管于服务。《指引》除了立足监管,也着眼于服务,推动提升公司信披有效性、增进融资便利度。在分类监管中,这一理念依旧保持,服务内容丰富。《指引》显示,上交所向上市公司提供政策咨询、市场培训、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创新产品等专项业务支持,支持上市公司积极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深化市场沟通,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行业信息披露质量、加强同行业交流。同时,上交所为全体上市公司依法依规开展资本市场活动提供支持,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例如,对于最近一个年度信披工作评价结果为A或B的公司,支持其根据实际情况简化信息披露要求,对符合规定的支持申请适用中国证监会再融资、并购重组快速审核通道。对于最近一个年度信披工作评价结果为C或D的公司,提供针对性服务,重点引导和支持其规范运作、化解风险、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黄一灵)
日前,河南省印发《202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提出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便利性等22项任务。据了解,这是河南省自2014年发布《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在户籍政策方面动作最大的一次调整。 河南此次《重点任务》提出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包括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便利性、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完善“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 之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 “河南取消落户限制的目的在于吸引更多人口进城落户,提高城镇化率。”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南大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建国认为,近年来,我国除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超大城市以外,大多数大城市的落户门槛正在不断降低。《2019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已达1035.2万,比上年增加21.6万人,增长2.1%。 同时,《重点任务》提出“全面取消除郑州市中心城区之外的其他市县和省辖市落户限制”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郑州中心城区,则重在落实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在城镇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群体“零门槛”落户政策。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综合实力更加坚实。”孙建国认为,此次郑州中心城区对重点群体“零门槛”落户政策,是郑州在城市发展整体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后的必然,而放宽落户限制只是吸引人才的第一步,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持续投入更是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 此外,河南《重点任务》还提出推行省内跨地市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实行网上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提高居住证发证量和含金量,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返乡入乡创业等进城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根据河南省统计局2020年3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年末,河南全省总人口为1095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12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21%,比上年末提高1.5个百分点。此次河南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争取全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200万人左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子佩)
“‘十四五’是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依靠环境科技、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创新,才能真正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9月16日,在2020华南生态环境创新技术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国际环保创新创业大会上,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说道。 据悉,2020年5月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将环保产业列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发展,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推动环境保护监测处理设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水治理跨行业多领域协同发展。到2025年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环保产业聚集带,在粤东西北形成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带,建成国内先进的环保产业集群。 陈金銮指出,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争取出台更多促进环保产业的政策措施,不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为环保企业发展解决难题。这些措施将具体包括: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环境保护技术攻关和优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拓宽做实环保产业市场;会同有关部门出台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鼓励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园区积极探索环境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环保服务业的水平等。(张问之)
银保监会银行检查局副局长朱彤9月14日在银保监会新闻通气会上表示,2017年以来,经过持续深入的乱象整治,银行业生态得到积极净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取得突破,银行业审慎合规运行的氛围进一步稳固,乱象整治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他表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一是全力以赴支持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出台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积极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截至6月末,对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2.46万亿贷款本息实施延期,对97.1万户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融资余额达到41.8万亿元。 二是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本,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截至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速28.4%,较各项贷款高15.3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94%,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76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批发+大型银行的头雁效应+股份制银行跟进+中小银行深耕”的普惠金融服务梯队初步形成。 三是金融供给持续优化。严查资金违规流入“两高一剩”等限制性领域的行为,破除无效供给,加大有效供给。银行机构新增各项贷款稳步增长,重点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今年前7个月制造业贷款新增1.6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新增贷款占比近六成。 四是“房住不炒”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持续开展30多个重点城市房地产贷款专项检查,压缩对杠杆率过高、财务负担过重房企的过度授信,加大对“首付贷”、消费贷资金流入房市的查处力度,引导银行资金重点支持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民生工程和居民合理自住购房需求。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稳步增长,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助推房地产民生属性逐步回归。 朱彤表示,银行机构合规文化持续厚植。随着金融反腐的不断深入,违法成本的不断加大,“合规创造效益”、“合规从高层做起”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银行机构自我纠偏的自觉性有所增强。前两年银行机构自查发现问题34.62万个,整改率达到92%,其中2019年发现问题已完成整改82%;合规制度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银行机构对标监管要求,普遍将“问题整改”上升到“问题治理”层面。 据悉,银保监会今年将继续开展银行保险机构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防止乱象反弹回潮。一方面,对中小机构公司治理薄弱、信贷领域问题多发、资管转型发展不规范、各类“伪创新”层出不穷等问题进行持续深入整治;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的环境,对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等乱象反弹苗头严查严处,消除问题隐患,确保金融纾解民营小微企业困难、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据9月11日消息,上海银行保险业发展锁定新坐标。近日,上海银保监局下发《关于推动上海银行业和保险业差异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差异化功能定位,围绕上海科创中心、上海自贸区与临港新片区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关于《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上海银保监局副局长刘琦介绍,当前银行保险机构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市场主体转型发展的意愿虽有所增强,但力度仍需加大、质效仍需提升;同时,部分市场主体现有的经营管理机制还无法完全适应转型发展要求。 在此背景下,《实施意见》将重点聚焦7个领域:提高政治站位,直面风险挑战,增强发展动力;持续完善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聚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优化转型发展工作机制,改进丰富业务发展方式;精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和清廉金融文化建设。
为推动上海金融业差异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质效,记者获悉,近日上海发布了《关于推动上海银行业和保险业差异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分为七部分,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银行保险机构明确主要功能定位,持续完善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聚焦上海“三大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在信贷管理、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优化转型发展工作机制,改进丰富业务发展方式;精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包括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再起、加强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加强合规管理与案件风险防控等。 上海银保监局副局长刘琦表示,《实施意见》有两方面特色:在金融服务方面更加聚焦上海的重点发展领域;强调市场主体的工作机制建设。 事实上,围绕《实施意见》,记者了解到,上海金融业已开始行动。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付捷介绍,《实施意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更好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3月,工商银行在上海设立了跨境业务中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金融创新中心三个总行级中心,具体由上海分行牵头实施。运行半年时间,成效显著。其中,跨境业务中心探索“在岸—跨境—离岸”相结合的跨境金融服务模式,目前已经联动20多家境外机构、近10家境内分行,为60家企业提供融资和综合金融服务。 太保财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徐峰也表示,为了助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近年来公司实施转型2.0建设,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动能的转换和业务结构的优化。今年6月17日,中国太保GDR正式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G(上海、香港、伦敦)上市保险公司。徐峰还称,将通过D&O(董事责任险)、保荐机构承销责任保险等产品,探索科创板拟上市企业保险制度的安排。
上海市国资委近日发布的《关于鼓励本市国有企业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聚焦主责主业,初步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相融通,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的上海国资国企创新发展新格局。 根据意见,上海将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科创中心建设能力。“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在“五个重点”方面进一步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其中,重点区域累计投入1000亿元,强化创新载体和项目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临港新片区等)。重点产业将形成3个到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技术领域将推出8项到10项自主产品或服务,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并实现规模化量产。重点平台方面,上海将建设3个到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平台。重点成果方面,上海将实现承担省部级重大项目超过600个,申请专利累计超过4万件,新产品销售累计超过4万亿元。 意见还提出,上海将进一步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主业更好发展,将培育10家创新型龙头企业,10家具备创新模式和业态的领军企业,10个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将培育不少于360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15到20家。 为此,意见提出九大举措:第一,建全创新规划和实施保障体系。第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投入持续增长机制。第三,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第四,完善金融推动创新发展的机制。第五,优化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第六,探索区域性创新型企业综合试点。第七,推进完善容错机制。第八,营造开放协同创新的发展氛围。第九,坚持体现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公司治理结构。 其中,围绕完善创新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意见提出,市场竞争类企业,创新投入增速应不低于营业收入或利润增速,功能保障类和金融服务类企业的创新投入应保持稳步增长。力争上海市国有企业创新投入年均增长率不低于5%,“十四五”期间创新投入累计不低于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