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家电巨头陆续预告了自家2020年度成绩单。 继长虹华意后,深康佳A日前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0年盈利4.20亿元-5.40亿元,同比增长98.08%-154.68%。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康佳集团继续践行“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围绕“半导体+新消费电子+科技园区”的产业主线,形成以科技创新增强实业、以核心实业带动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驱动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资源反哺科技与实业的发展策略,推动公司成为创新型科技产业集团。 近一年来,疫情冲击制造业巨头,对其在国内外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提出考验。然而在这一危机之后,也给有足够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带来新一轮机遇,科技创新、产业积极调整成为企业应对风险、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 康佳的产业主线与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与其采取的战略息息相关。 在全球彩电行业疲软之际,康佳通过机制改革、资源整合和行业跨界布局走出一条升级转型之路。 目前,康佳在坚守主业的同时,快速进入了三星、苹果等科技巨头都在加快涉猎的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并取得了一些列突破性成果。据了解,康佳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布局MicroLED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去年在半导体业务方面,康佳持续推进MicroLED和MiniLED相关技术研发及其成果转化,完成核心专利申请近700件,并发布了全球首款MicroLED手表APHAEAWatch以及多款MicroLED和MiniLED8K电视。 康佳集团总裁周彬曾对外宣布,“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技术集群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要加速往技术集群方面去转变。我们希望用5年–10年时间跻身国际优秀半导体公司行业,致力于成为中国前十大半导体公司。” 而在园区建造和改造方面,康佳去年布局了东莞康佳电子有限公司老厂区旧改、新飞制冷产业园、智能终端出口生产基地等十多个科技园区项目。 如今,通过一系列布局,多产业集群兴起,康佳正以“半导体+新消费电子+科技园区”为发展主线,多业务协同发展。 此外,多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也正在逐步转化,推动康佳业绩上涨。康佳方面表示,康佳集团深入推进“自主创新+技术引进”,通过产业协同和资本赋能,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其中公司主持的《下一代互联网智慧终端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多个项目获当地省市科技创新等奖项。 贵州大学教授张锦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彩电业务是康佳的核心之一,其较早地涉足了光电芯片,目前康佳在半导体产业布局已逐渐延伸将会扩到功率器件、射频器件等,在半导体产业的布局且更为全面,有着强大制造能力的企业对这一行业深耕,将大大有利于我国半导体事业快速发展。目前看,康佳在坚持主业的基础上向光电半导体产业拓展,这与部分家电企业的盲目多元化不同,其战略更为清晰。” “目前来看,康佳是家电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的一个标杆,其敏锐地推动在半导体显示领域的深度布局,向高附加值的产业价值链上游跃进,有助于其打通芯片、显示、终端整条产业链,形成垂直一体化的竞争能力,也有助于提升整个企业的平台化价值,从而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升级。”钉科技创始人、家电行业观察认识丁少将对记者表示。
先进制造业、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成三大主线,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将崛起 地方“十四五”产业布局路线图正密集浮现。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浙江、湖北、海南、江西、四川、吉林等逾10个省份相继出炉地方“十四五”规划建议。记者采访发现,围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各地纷纷圈定发力重点领域,其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成三大主线,包括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在内的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有望加速崛起。 在专家看来,“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要起好步开好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引领带动作用,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这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川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产业是核心支撑,创新是关键动力。”“产业升级和发展规律表明,塑强现代产业优势,很重要的就是培育优良产业生态。”“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四川、山东、上海等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做“十四五”规划建议说明时,“产业”无一例外成为关键词。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地方正加快绘制未来五年的产业布局路线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方开启的产业发展新赛道上,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地方布局的三大主线。 比如,上海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湖北提出,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基于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也将蓄势崛起。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不少地方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制造业立市”“制造强省”。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浙江提出,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打造数字安防、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万亿级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湖北提出,发挥汽车整车产能和零部件配套优势,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黑龙江也提出,健全振兴先进制造业政策体系,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万亿级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发力点。 基于此,湖北提出,集中力量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四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产业集群;江西将推动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等优势领域取得新突破,打造万亿级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 现代服务业在不少地方占GDP比重过半,在未来仍具有较大成长空间。湖北指出培育现代服务业万千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高端商务、人力资源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海南则强调形成互联网、消费(含免税购物)、大健康和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一批万亿级产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纷纷把科技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摆在突出位置,体现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仍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只有优化供给体系,才能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相关布局将助推地方在新发展格局下,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以扩大供给来满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需求,用新动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周游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专家也指出,各地在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施工图”时,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做好统筹布局,更好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周游表示,各地既要充分利用自身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选择性发展未来产业和主导产业,也要综合考虑和周边城市、区域内城市产业配套发展,避免一拥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过剩产能。各地政府要注重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发展壮大产业,在更大的区域内实现产业链的完整布局,从而更好地推动区域协调平衡发展。此外,各地还要在人才、营商环境等“软环境”上持续发力。 在刘向东看来,对地方来说,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既要锻长板还要补短板,锻长板就要抓住优势提升发展竞争力,补短板就要抓住薄弱环节,特别是破解共性短板问题。政府应主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要更多发挥企业主体的重要作用,促使供需适配。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委、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厅)、财政厅(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的决策部署,更好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引擎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规模效应。 ——打造集聚发展高地。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要素资源集聚、产业协同高效、产业生态完备等优势,利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促进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引导人才、用地、用能等要素合理配置、有效集聚。 ——优化投资服务环境。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创新投资模式,畅通供需对接渠道,释放市场活力和投资潜力。 二、聚焦重点产业投资领域 (一)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质增效。加大5G建设投资,加快5G商用发展步伐,将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优先向基站建设开放,研究推动将5G基站纳入商业楼宇、居民住宅建设规范。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慧广电、媒体融合、5G广播、智慧水利、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智慧家政、智慧旅游、在线消费、在线教育、医疗健康等成长潜力大的新兴方向,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形成一批支柱性产业。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加快补全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数字乡村产业体系建设,鼓励开发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应用,发展农村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7.520, -0.05, -0.66%)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广电总局、国铁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推动创新疫苗、体外诊断与检测试剂、抗体药物等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落实落地,鼓励疫苗品种及工艺升级换代。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大生物安全与应急领域投资,加强国家生物制品检验检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遗传细胞与遗传育种技术研发中心、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实施生物技术惠民工程,为自主创新药品、医疗装备等产品创造市场。(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补短板。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15.290, 0.18, 1.19%)、建筑、医疗等特种机器人、高端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高档五轴数控机床、节能异步牵引电动机、高端医疗装备和制药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生产,实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试点示范。研发推广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维、农业生产专用传感器、智能装备、自动化系统和管理平台,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示范基地、试点县。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工厂,建立高标准工业互联网平台。(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铁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新材料产业强弱项。围绕保障大飞机、微电子制造、深海采矿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高温合金、高性能纤维材料、高强高导耐热材料、耐腐蚀材料、大尺寸硅片、电子封装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实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升稀土、钒钛、钨钼、锂、铷铯、石墨等特色资源在开采、冶炼、深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水平,加快拓展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在光电子、航空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卡脖子”问题,加快主轴承、IGBT、控制系统、高压直流海底电缆等核心技术部件研发。加快突破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与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燃料电池系统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先进燃煤发电、核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基础设施网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开展综合能源服务,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秸秆能源化利用。(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快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示范,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车辆电动化比例。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建设,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公共停车位的快速充/换电站覆盖率。实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加大车联网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智能汽车特定场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支持建设一批自动驾驶运营大数据中心。以支撑智能汽车应用和改善出行为切入点,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打造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融合城市动态和静态数据于一体的“车城网”平台,推动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快节能环保产业试点示范。实施城市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小区内建筑节能节水改造及相关设施改造提升,推广节水效益分享等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模式,鼓励创新发展合同节水管理商业模式,推动节水服务产业发展。开展共用物流集装化体系示范,实现仓储物流标准化周转箱高效循环利用。组织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生产过程智能管理。试点在超大城市建立基于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的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探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提升环境治理服务水平,推动环保产业持续发展。加大节能、节水环保装备产业和海水淡化产业培育力度,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示范和推广应用。实施绿色消费示范,鼓励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绿色流通主体加快发展。积极推行绿色建造,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铁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快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数字创意产业与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健康医疗与养老、智慧农业等领域融合发展,激发市场消费活力。建设一批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加强数字内容供给和技术装备研发平台,打造高水平直播和短视频基地、一流电竞中心、高沉浸式产品体验展示中心,提供VR旅游、AR营销、数字文博馆、创意设计、智慧广电、智能体育等多元化消费体验。发展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和5G高新视频,发挥网络视听平台和产业园区融合集聚作用,贯通内容生产传播价值链和电子信息设备产业链,联动线上线下文化娱乐和综合信息消费,构建新时代大视听全产业链市场发展格局。(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九)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培育和打造10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00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导和储备1000个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发展格局。适时启动新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政策,协同支持产业集群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关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项目。(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知识产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增强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力。启动实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依托集群内优势产学研单位联合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质检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标准创新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创新平台和重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建设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研究院。(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中科院、知识产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启动实施产业集群产城融合示范工程。以产业集群建设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促进加快形成创新引领、要素富集、空间集约、宜居宜业的产业生态综合体。加快产业集群交通、物流、生态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进产业集群资源环境设施共建共享、能源资源智能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理等设施建设。探索“核心承载区管理机构+投资建设公司+专业运营公司”建设新模式,推进核心承载区加快向企业综合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价值再造平台转型。推动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证监会、国铁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聚焦产业集群应用场景营造。启动实施产业集群应用场景建设工程。围绕5G、人工智能、车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率先在具备条件的集群内试点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定期面向特定市场主体发布应用场景项目清单,择优评选若干新兴产业应用场景进行示范推广,并给予应用方一定支持。鼓励集群内企业发展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务”模式,创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推广应用方式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壮大国内产业循环。(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能源局、知识产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提高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能力。实施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科研单位等建设一批专业化产业集群促进机构。推进国家标准参考数据体系建设。建设产业集群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强化研发设计、计量测试、标准认证、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创新转化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打造集技术转移、产业加速、孵化转化等为一体的高品质产业空间。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有条件的集群聚焦新兴应用开展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中科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十四)加强政府资金引导。统筹用好各级各类政府资金、创业投资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牵引作用。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计划,按市场化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围绕保障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鼓励建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完善内部考核和风险控制机制。鼓励银行探索建立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或事业部。推动政银企合作。构建保险等中长期资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机制。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优化发行上市制度,加大科创板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公司)债券发行力度。支持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责任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推进市场主体投资。依托国有企业主业优势,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力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独立或联合承担国家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等建设项目。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放宽或取消外商投资限制,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条目。(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资委等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投资服务环境 (十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动重大项目“物流通、资金通、人员通、政策通”。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审批,简化、整合项目报建手续,深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应用,加快推进全程网办。全面梳理新产业(165.230, 7.23, 4.58%)、新业态、新模式准入和行政许可流程,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推行“一网通办”。(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牵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做好用地、用水、用能、环保等要素配置,将土地林地、建筑用砂、能耗等指标优先保障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工程和项目需求。加强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鼓励地方盘活利用存量土地。(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建立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点、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细化量化行政处罚标准。(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牵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做好政策咨询和宣传引导工作,以“线上线下”产业招商会、优质项目遴选赛、政银企对接会、高端论坛等形式加强交流合作,增强企业投资意愿,激发社会投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努力营造全社会敢投资、愿投资、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牵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 技 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 政 部 2020年9月8日
“‘十四五’是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依靠环境科技、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创新,才能真正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9月16日,在2020华南生态环境创新技术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国际环保创新创业大会上,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说道。 据悉,2020年5月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将环保产业列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发展,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推动环境保护监测处理设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水治理跨行业多领域协同发展。到2025年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环保产业聚集带,在粤东西北形成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带,建成国内先进的环保产业集群。 陈金銮指出,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争取出台更多促进环保产业的政策措施,不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为环保企业发展解决难题。这些措施将具体包括: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环境保护技术攻关和优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拓宽做实环保产业市场;会同有关部门出台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鼓励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园区积极探索环境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环保服务业的水平等。(张问之)
近期,中国飞鹤公布了一份亮眼的半年度业绩报告。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7.07亿元,同比增长48%。历史数据显示,2016-2019年,飞鹤分别实现营收37.24亿元、58.87亿元、103.92亿元、137.22亿元,业绩连年大幅增长。 飞鹤优异业绩背后是踩准消费升级的风口,并打造了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第一个婴幼儿配方奶粉专属产业集群。扎龙湿地、飞鹤专属农场、飞鹤专属牧场和飞鹤智能工厂构筑起飞鹤的专属产业集群体系,也成就了飞鹤高品质发展之路。 高端奶粉成市场主力军 消费升级的当下,新生代父母更愿意为高品质买单,高端婴幼儿奶粉因此成为国内乳企必争之地。 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总体同比增长9.4%,其中高端(零售价在330-430元/kg)和超高端(零售价大于430元/kg)产品在婴幼儿奶粉类别的总占比达到61.2%。在此之前,2017-2018年,高端产品占比由37.6%增至40.8%;超高端产品占比则由15.5%增至20.4%。 作为先试水超高端领域的国产奶粉品牌,飞鹤历经十年时间打造了超高端星飞帆和超高端臻稚有机系列产品,并借助高端产品领域的固有优势,开启加速成长模式。 近年来,高端婴幼儿奶粉成为拉动飞鹤业绩增长的主引擎。2016-2019年,飞鹤的高端婴幼儿奶粉产品年营收由15.86亿猛增至94.11亿,年复合增长率达81.04%。其在飞鹤营收体系中的比重也逐年加大,由2016年时占比42.6%至2019年提升至66.5%。 今年上半年,飞鹤的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实现营收67.73亿元,同比增长73%,占总收入比重达到77.8%。飞鹤表示,收益增长主要归因于超高端星飞帆和超高端臻稚有机产品系列收益增长。 2020年第二季度,飞鹤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总体市场份额已从一季度的13.4%增长至14.5%,其中线下市场占有率为16.8%,线上市场占有率达8.0%。 当下打着“高端”噱头的伪高端产品层出不穷,然而并不是名为“高端”、价格“高端”即能代表高端产品。高端婴幼儿奶粉在奶源、配方、工艺等多个维度都有着极高的标准和要求。 飞鹤的高端婴幼儿奶粉何以获得消费者认可,并在短时间内抢占市场高地?8月7日,飞鹤的一场“云溯源之旅”揭开了其高端奶粉增长的秘密。 优质牛乳是怎样炼成的 飞鹤将“云溯源”镜头对准了扎龙湿地、飞鹤专属农场、飞鹤专属牧场和飞鹤智能工厂,四者构成了飞鹤专属产业集群体系。 优质奶源是高品质奶粉的根基。飞鹤专属农、牧场坐落于北纬47度、被誉为黄金奶源地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这里毗邻亚洲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 扎龙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地,其独特的湿地资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不仅是丹顶鹤的生活乐园,也惠及周边,为飞鹤新鲜好奶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据悉,世界黄金奶源带大部分集中在南北纬40-50度之间,如荷兰、澳大利亚南部、新西兰,以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等地。这一地带日照时间长,又不过于干旱,极适宜牧草生长。 与此同时,飞鹤专属农场还有集中连片的高有机质黑土。肥沃的黑土地、充沛的日照,孕育出的青贮玉米、燕麦、紫花苜蓿等给予奶牛充足的营养。 良好的生态、地理环境优势为奶牛产出优质牛乳从源头提供保障。而在专属牧场里,飞鹤对奶牛采用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方式,“黑科技”得以大量应用,以保证奶牛健康生长。 在飞鹤“云溯源”专属牧场的直播间,荷斯坦奶牛喝着天然的苏打水,听着音乐,每天吃着上百元的营养大餐,躺在“席梦思”草料床上,享受室内的新风系统。每只奶牛均配有可穿戴的智能设备,以供随时掌握奶牛的健康状况。 至产奶时期,牧场里的自动挤奶机能够确保挤奶过程全封闭零接触,保证了原奶纯净度,鲜奶的蛋白质含量、菌落指数均优于欧盟标准,从而产出最新鲜的优质牛乳。 “2小时生态圈”锁住新鲜 从新鲜牛乳至高品质奶粉,飞鹤2018年起致力于打造以“新鲜生牛乳一次成粉”为核心的新鲜乳粉标准体系,坚持100%专属牧场新鲜生牛乳一次成粉,从而最大程度保留牛奶当中的营养物质和牛奶的营养活性。 这一过程中,飞鹤主要采用湿混工艺。即直接在新鲜牛乳中添加多种营养物质,充分搅拌混合,再在生产过程中加工成粉。 由于全程不离第一时间挤出来的“生牛乳”,因而新鲜程度最佳。同时,营养物质直接与生牛乳搅拌,也使得营养扩散均匀。这种工艺下成型的奶粉,在水中亦能快速溶解,相比其他制粉工艺类型更利于婴儿的营养获取和消化吸收。 但这一工艺无疑对生牛乳的保鲜度有更高的要求,工厂与奶源的距离必须很近。 依托产业集群体系,飞鹤构建了“2小时生态圈”,从挤奶到加工仅需2小时。自动挤奶机采集好的鲜奶冷却至4℃后,由低温安全运输车运送到飞鹤智能工厂。牧场与智能工厂之间的距离较近,从而规避长时运输可能产生的奶源污染,保证奶质的纯净,以达到湿法工艺的制作条件。 新鲜生牛乳进入飞鹤智能工厂后,一次喷雾干燥成粉。透过飞鹤“云溯源”直播镜头可以看到,飞鹤的智能工厂运用世界级制造WCM管理体系,精准控制奶粉生产各环节;10万级国际净化标准,专业严苛的消杀流程工序,最大程度保证奶粉安全品质。 整套质检过程,从鲜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包装,24小时全程跟踪检测,三百多道检查点,确保出厂合格率达100%。生产出的产品约28天到达消费者手中。 至此,扎龙湿地、飞鹤专属农场、飞鹤专属牧场和飞鹤智能工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十年磨一剑”成就大产业集群 如今,飞鹤专属产业集群下已有30万亩专属农场,8个专属牧场、存栏量6.5万头,7个现代化智能工厂和2个在建工厂。 但这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03年,飞鹤即从源头开始布局产业集群。彼时正值国内乳粉行业野蛮生长时期,资金几乎均投向产品和品牌营销,高投入带来高回报,各家赚得盆满钵满。飞鹤却在此时反其道而行之,将资金用在了“种草养牛”的产业集群建设上。 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曾言,“建产业集群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由于我国内蒙、新疆、东北等优质奶源带往往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匮乏,建立产业集群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耗时长久。 2010 年前后,飞鹤几乎将所有资金投入产业集群建设,致使资金链一度非常紧张。 在冷友斌的带领下,这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一干就是十多年,而今终于迎来硕果。飞鹤在北纬47°黄金奶源带上打造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专属产业集群,实现了从牧草种植、奶牛饲养、生产加工、物流仓储、渠道管控、售后服务各环节全程可控,确保产品的安全健康,为飞鹤的再次腾飞奠定基调。 2019年飞鹤登陆资本市场以来,股价一路上行,市值突破千亿。 值得一提的是,飞鹤此次“云溯源”直播活动全网播放量达1.8亿,总曝光5.6亿,再次彰显了飞鹤的品质自信和品牌底气,也进一步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从2012年的“可追溯系统”,到2015年的可视化追溯以及面向全社会开放溯源,再到如今的全网直播云溯源,飞鹤始终领跑行业追溯体系升级、推动行业透明制度建立。 日前,飞鹤表示将继续宣导5.28中国宝宝日,助力品牌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也帮助飞鹤市场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和选择。未来将通过深刻洞察消费者需求、高度重视产品创新研发,不断改善消费者体验,用高品质产品与服务回馈广大消费者。 专题:新鲜在身边 见证一罐好奶粉的诞生
2020年7月20日,AI芯片设计独角兽寒武纪(全称“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码“688257”)终于成功登陆科创板,截至发稿,寒武纪最高涨358.15%,报295元/股,市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二级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也充分展示了市场对寒武纪的认可。 资料显示,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3月,成立之初便得到了诸多明星投资机构的青睐。此次发行还新引入了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和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两者未来将与寒武纪展开怎样的合作也引发了行业关注。 寒武纪董事长、CEO陈天石此前曾表示:“作为一家中立的芯片公司,我们走最正统的芯片设计公司的路径,把应用场景留给人工智能行业的客户,而我们自己做大家的垫脚石。我们有远大的志向,但长跑才刚刚开始,通往伟大芯片公司的赛程很长,寒武纪将沿大路而行。” 据了解,寒武纪专注于芯片设计,且在芯片设计领域不断突破,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公司产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终端产品的应用,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产品线及业务布局;招股书显示,寒武纪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多方位的布局,已先后推出了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1A、寒武纪1H、寒武纪1M系列芯片、基于思元100和思元270芯片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以及基于思元220芯片的边缘智能加速卡,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三条业务线;产品应用领域可以覆盖各类消费类电子、物联网产品、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众多领域。可以说,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初创企业中,寒武纪是少数已实现产品成功流片且规模化应用的公司之一。 在上述三条业务线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智能计算集群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通过集成大量智能芯片来提供充裕的智能计算能力,从而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较高的性能和能效。寒武纪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一般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定制化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思元系列芯片及加速卡产品的技术优势和特点,降低了客户使用和维护复杂计算集群设备的难度和成本,将计算能力以云计算的形式输出,降低了用户开发、部署智能应用的门槛,为智能应用程序的维护、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财报显示,2019年,寒武纪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9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66.72%。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则作为当下“新基建”浪潮下的重点,未来的发展空间可谓广阔。据寒武纪测算,未来1-2年智能计算集群市场空间为52亿元-100亿元。而寒武纪凭借在该领域进行抢先布局及自身的技术积累,将有望在此领域取得较大的竞争优势,并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盈利点。 公司发展战略方面,寒武纪始终以“为客户创造价值,成为持续创新的智能时代领导者”为使命,以“让机器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人类”为愿景,聚焦于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为客户提供系列化的人工智能芯片产品与技术支持服务。同时,为向客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寒武纪持续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据招股书介绍,报告期内(2017-2019)寒武纪研发投入分别达:2986.19万元、2.4亿元和5.43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80.73%、205.18%和122.32%。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种子选手”,寒武纪的长跑才刚开始。未来,寒武纪将如何开拓这个千亿蓝海市场,还需拭目以待。
曾几何时,“比较优势”为自由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并预鉴了上世纪下半叶风起云涌的全球化进程。 自1990年至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资本流动占GDP比重从5%猛增至21%,国际贸易从39%上升到59%,全球化行进在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轨道上。在各种要素驱动下,一条条纵横全球却又层次分明的产业链不断发展与延伸,过去集中在一个经济体境内的生产线分拆为数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并根据成本和效率指标分发给世界各地的生产商。 欧美国家凭借工业革命积累的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始终主导着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一方面通过资本输出和产业转移牢牢把控着低成本地区的产业命脉与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强势货币与资源、财富挂钩(Bretton Woods System与Petrodollar System)模式建立的国际金融秩序,不断左右着国际贸易和区域市场。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经济体在产业与技术上的追赶愈发加快;资本、资源与劳动力非同步流动,也进一步缩小了全球劳动力薪资水平差距。发达经济体体内部也出现了分配不公、社会撕裂、民粹主义抬头等现象。 全球化的痛点在于:政府是自己的,市场是大家的。这种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府诉求始终是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分歧与利益纠葛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正是由于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的缺失,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加大、利益分配机制扭曲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去全球化”的思潮也随之产生。此次海外疫情,使得“去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无论是对西方国家的政府还是民众都要比疫情前更加明显。 时代的深刻变迁,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将全球化推向风口浪尖。昔日自由贸易培育的繁荣之花在世界政治风云诡谲的阴云里风雨飘摇。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发展始终是解决一起问题和矛盾的“总钥匙”。立足当下,未雨绸缪,构建更加安全、稳固、粘合且有韧性的产业集群,这是未来我们能够以最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的坚强底气。 我国拥有门类相对齐全、产值较大的产业集群,但是量大还需质优,当前核心竞争力的不足问题导致了部分产业利润不断收窄,一旦外部形势风吹草动,极有可能带来风险的链式集聚。 同时,作为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也是我们要兼顾的重要因素。一些低附加值产业暂时还不能因成本问题而主动转移或放弃。未来产业升级路向何方? 答案就是依托数字经济这个底层框架,以消费升级为突破口,构建技术引领驱动力,创新金融对产业的托举作用,稳住中小企业生命线,不断提升供应链体系与产业集群的内在韧性与外在粘度,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活力因子。 拥抱“数字”新时代 数字经济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新形态,已成为信息产业中最具活力的细分市场。政府会议提出了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 4月份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发布2020年新基建项目投资计划,推动疫后经济恢复、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政府主导的新兴数字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于老旧设备无法实现数据采集和传输。制造业数字化需要集成、统一的管理平台,通过生产线、车间以及客户需求等端口的无缝对接实现产品、需求、流程、成本、管理的均衡组合。这是实现未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 美国格林维尔工业区GE Monogram工厂,成排的工业级3D打印机正在将陶瓷基矩阵复合材料进行激光烧结,铣床的操作全部由机器人进行监控。内嵌的传感器将各种数据传输至云端的工业互联网进行分析。设备和电脑相互沟通交流,工厂的生产线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与供应商、服务商、物流系统连接,不断优化生产。 在农业领域,Wintershine的子公司新加坡水产养殖技术公司(SAT)推出了一个智能浮动养鱼场。得益于智能传感器和系统,该养鱼场可调节鱼类的喂食、水的温度、酸度和其他更重要的参数。作为亚洲国家中的第一个此类水产养殖设施,这种具备气候适应能力的水产养殖设施承诺每年向新加坡家庭提供350吨鱼,以解决鱼类供应短缺的问题。 数字经济驱动的本质特征就在于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产业协同创新赋能,不断增强应对外部市场变化的敏捷性、适应性和协调性。产业集群的数字化升级应围绕重点行业建设跨行业、区域、企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同时,通过政策优惠、基金引导等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自动化”改造,提升自动化水平:通过政策补贴等方式推广信息系统及专业软件应用,促进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升;通过贴息贷款、费率减免等方式加强对生产环节和数字化工程基础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对于核心级大型企业,鼓励探索数字化平台搭建,实现研发设计、生产组织、质量控制、运营管理等全流程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协同运行。 构建知识集聚与技术辐射的产业集群网。 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第一要义,但产业集聚不一定催生出创新型集群,行政边界的区位布局与产业分工也不一定能释放出集群预期的活力。 2009年,波特和科特尔斯在《产业区手册》一书中强调,集群是由供应商关系、共同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知识溢出和学习效果的组合所驱动的。对于我国来说,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打造应立足于粘合知识集聚的科技园(中心)与传统产业集群的辐射网络。 纵观世界知名科技园(中心),有许多都在为全球创新做出巨大的贡献。如斯坦福工业园,从起初的租给工商企业或校友企业,到高科技企业聚集地,再到今日的硅谷,它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所在。荷兰埃因霍温高技术园虽然面积只有1平方千米却吸引了来自85个国家150多个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和快速成长的高技术公司,在健康、能源和智能环境领域服务于全球,被评选为每平方米知识专利数居世界首位的智能社区。 随着我国交通网络的建设,城市间的时间距离愈发缩短,但城市与城镇的网络还有待进一步疏通。城镇作为当前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载体与未来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主阵地,是打通科技园区(中心)与辐射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因此统筹区域治理模式,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地域的科技园区(中心)+产业集群网络是构建创新型集群发展的主要路径。 知识辐射、产业集聚、数据共享、要素整合、网络构建成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紧密相关行业和支持性机构的互动既要有政府参与也要有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支持,更要有双方的共识,才能保证产业集群在特定的技术发展方向上不断深化拓展,形成难以复制的综合竞争力。 利用金融创新打通产业链条“血脉”。 我国产业升级的支撑在于中小企业。目前,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普遍共识。主要表现在直接融资渠道的缺失与间接融资渠道的不畅。对疫情影响下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企业的流动性支持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5月28日,财政部发布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指引》明确,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可对绩效评价评定等次为“中”及以上的辖内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予以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补贴、奖励等资金支持。 在具体实践上,可以按照“商业银行+政府增信机制+中小企业客户”模式,由政府通过专业化担保公司和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进行增信;商业银行按照担保公司资本金或风险补偿资金的一定比例为增信对象金融贷款融资;也可按照“商业银行+特定融资主体+项目”模式,由特定融资主体统一承贷、统一还款,资金按项目分散使用,贷款本息偿还纳人特定融资主体考核,风险由财政专项基金兜底。 探索充满活力的直接融资渠道是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有效方式。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14次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拓宽优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实际问题。未来,应通过设立多层次的场外市场,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商业模式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引导更多市场化资金通过多种形式进入场外市场,增加中小企业交易的流动性。通过跟投制度的设计、锁定减持的规范、市场化的机制强化,减少和避免中小企业在治理方面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立足于大数据下的产业链金融产品创新是大势所趋。数字化进程将极大推动产业链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运用。近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多次提及以科技手段提升产业链在线金融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并对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订单融资、保险增信等融资方式进行了明确的指引和要求。产业链金融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对等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信息获取的问题。通过产业链金融信息平台的构建,金融机构可以动态掌握企业经营数据情况,实现风险的甄别与防控,为金融机构决策提供支持,进而为全产业链进行输血与支持。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当前国际环境发生剧变的情况下,未来面临的挑战与变化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