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公告,公司预中标南京智能计算中心项目(一期)智能计算设备采购项目,投标报价3亿元。项目建设内容包含智能硬件系统、人工智能算力平台。
7月20日,AI芯片明星企业寒武纪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64.39元/股,开盘涨288.3%,报250元。至此,创立4年、68天过会的“AI芯片独角兽”与投资者们在二级市场初次会面,A股市场迎来了AI芯片龙头股。寒武纪早已声名在外:处在人工智能这一“风口”,却甚少在公众面前主动展示自己,被视作低调的“实干家”,但由于产品过硬,行业地位颇高,谈及AI芯片必然要提及寒武纪,正如其名字是地质纪元上的开创意味,寒武纪是国内AI芯片的拓荒者。于资本市场而言,寒武纪上市意味着科创板注册制对于“优秀企业”的评判标准走向多元化,意味着创新物种开始在国内资本市场生根发芽。于寒武纪而言,上市不是目的,而是走向公众的手段,有益于远大目标的实现,从而吸引更多人才的加盟——毫无疑问,创新型企业走向星辰大海最重要的资本之一就是人才。“我们有远大的志向,但长跑才刚刚开始。”三年营收50倍增长,手握40亿元现金,处于“新基建”机会窗口,正如其创始人陈天石所言,寒武纪站在远大征程的起点,而未来是一片蓝海。投资者等来科创板AI芯片龙头股2016年3月,陈天石创办寒武纪,2020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寒武纪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四年时间,硬科技明星企业通过注册制走向公众投资者。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寒武纪底蕴深厚,技术与产品性能高居全球领先水平。券商研报介绍,寒武纪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公司凭借领先的核心技术,较早实现了多项技术的产品化,专门设计的通用型智能芯片架构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寒武纪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其营业收入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和4.44亿元,2018年度和2019年度较前年增幅分别为1392.05%及279.35%,将2019年的营收与2017年作对比,寒武纪在3年间实现了55.6倍的营收增长。招股书显示,寒武纪此次公开发行4010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10.02%,规模并不大。寒武纪募资了25.8亿元,主要来自保荐机构跟投子公司和其他战略投资者,后者包括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和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均为与寒武纪具有战略合作关系或长期合作愿景的大型企业及其下属企业。相较于中芯国际等历史较长的芯片企业,寒武纪的成功上市开创了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在注册制下成功上市的先河,搅动了一池春水。长期以来,A股市场有着严格且固定的审核标准,这使得一些独具创新型的科技企业无法登陆A股市场,转求纳斯达克等更加“宽容”的市场环境。而一些A股上市公司,尽管上市时盈利能力达标,但不乏上市后业绩“变脸”,且后续发展乏力的例证,这并非投资者愿意看到的场景。璞玉并不以当下的盈利能力作为唯一标准,如何留住可能伟大的企业?设立科创板实行注册制成为众望所归的转折点。寒武纪虽然尚未盈利,但其主要产品性能在与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ARM、英伟达、英特尔以及华为海思的对比中不分上下,部分指标甚至领先对手,展示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芯片是核心基础,可供参考的是,英伟达公司在不久前市值超越英特尔,被认为是AI的一次胜利。长跑型选手“放长线钓大鱼”寒武纪本次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云端推理芯片及系统项目、新一代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及系统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自成立以来,寒武纪快速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输出,先后推出了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1A、寒武纪1H、寒武纪1M系列芯片、基于思元100和思元270芯片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以及基于思元220芯片的边缘智能加速卡。2017年寒武纪将1A处理器IP授权华为海思使用,搭载在华为Mate10手机上,是全球首款AI手机芯片。思元系列产品也已应用于浪潮、联想等多家服务器厂商的产品中,思元270芯片获得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成果奖。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纪已获授权的境内外专利有65项,PCT专利申请120项。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初创企业中,寒武纪是少数已实现产品成功流片且规模化应用的公司之一,这亦是其大手笔投入研发的成果。招股书显示,寒武纪2017至2019年研发支出分别为0.3、2.4、5.43亿元,研发投入营收占比连续3年超过了100%,处于行业的较高水平。目前,寒武纪共有研发人员680名,占总员工的79.25%,硕士及以上的人员占比超过60%。对于芯片企业而言,如寒武纪一般巨额的研发投入并不罕见——不论是设计还是流片,芯片企业都需要大量资金,“烧钱”是芯片企业的共同属性。按照普遍的流程,芯片研发不仅耗资巨大,耗时也较长,研究成品还需“Design in”,得到客户的响应与支持,磨合后方可进入大规模出货的营收创造阶段。硬科技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这首先体现在回收研发成本的周期上,不过更需要看到得是,芯片企业一旦研发成功,护城河便是难以轻易被超越的,因此回报也将如研发投入一样,是巨量且长期的。研发投入换取的“效率”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陈天石曾表示:“芯片这个赛道,比的就是出产品的速度,以及产品好不好用。”寒武纪进入赛道比较早,幸运地占了先机,产品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在研发效率上已经经过市场的验证,成立四年,寒武纪每年都会推出和迭代新产品,相较于其他国外芯片设计公司与A股上市芯片设计公司以平均约每1-3年的迭代周期,寒武纪的研发能力表现突出。而相较于科创板企业的平均毛利率53.49%,寒武纪的综合毛利率也高过平均值。不过,通往伟大芯片公司的赛程很长,更加需要长跑型选手,投资者也需要建立“放长线钓大鱼”的投资心态。寒武纪在招股书中坦言亏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是芯片企业的正常生长进程,尤其AI芯片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引擎,也是技术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为了在以后“钓到更大的鱼”,寒武纪必须持续研发、快速迭代,而耐心的投资者将享受到最大的利益。AI芯片领跑者“横着长”的生态路径当部分初创企业靠着一颗芯片艰难维生时,寒武纪已经做出了一把芯片,这是“领跑者”的优势积累。寒武纪的业务大致分为四部分:智能计算集群、AI推理芯片、IP授权、AI训练芯片。其中前三部分业务在2019年分别产生2.96亿、7888万和6877万元收入,毛利率分别为58.23%、78.23%、99.77%。第四部分业务AI训练芯片是技术的制高点,产品于2020年推出,预计2021年产生收入。与华为的合作是寒武纪声名鹊起的因素之一,这证实了寒武纪的产品可靠性,而华为选择自研道路,也同时证明了AI芯片这一赛道的重要性。研报显示,2020年仅智能手机、AR/VR、无人机等在内的消费电子市场AI智能芯片需求量预计达到26.11亿美元,而智能驾驶有望带来更广阔的市场需求。IDC预测,云端推理和训练对应的智能芯片市场,预计将从2017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9.22%。ABI Research预计,边缘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3.93%。对于寒武纪而言,与华为的友好竞争有益于长期发展。目前,寒武纪已不存在向单个客户销售比例超过公司销售总额50%的情况。而从寒武纪的收入结构变化可见,其2017-2018年99%的收入来自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2019年新增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收入,业务走向多元化。寒武纪定位于中立、独立的芯片企业,走得是生态型发展路线,而今,经过四年发展,寒武纪“云边端”三条产品线已经完备,接下来仍将不断迭代升级,未来,如英伟达等企业一样,寒武纪将构建出独有的生态,并延伸至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云边端一体的作用就是让开发者省力省心,让我们自己也省力省心。云边端一体意味着,部署在不同场景的芯片在硬件层具有统一的指令集和架构,在软件层具备统一的应用开发环境。这能减少公司和开发者研发不同种类芯片时的成本,是我们生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天石介绍寒武纪的业务架构时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新的巨头正在成长,毋庸置疑,寒武纪是种子选手。超过40亿元现金储备以及25亿元募集资金加持,寒武纪无疑是AI计算芯片初创企业中资金实力较雄厚之一,这是其巩固优势的基础。面对征途,寒武纪手握成熟且性能领先的产品,以及生态的雏形,蓝海就在前方,只待乘风破浪。
2019年8月底,炎热夏季香港中环的一家印刷店里,旷视科技在为提交招股书做最后冲刺:在场的 50 余人被分为几组,每组接力审核,抠出招股书里最后的标点和语法瑕疵。下午5点55分,距离港交所下班还剩五分钟,审核终于完成,旷视两位创始人印奇、唐文斌将十份招股书的影印版与光盘,用手推车送进了港交所。 按照赴港上市潮的常规剧本,接下来就是路演、定价、IPO敲锣……旷视离“AI 第一股”已近在咫尺。“如果一切顺利,旷视在当年10月就上了。”一位参与上市的旷视高管对36氪说。 可就在这年10月7日,美国将包括旷视在内的28家中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这让旷视的上市征途急转而下。 “(旷视)被管制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投资人,很难交易旷视在港股的股票,发行新股遇到很大问题。”一位旷视的投资人告诉 36 氪。 港股不确定性加剧,美股更是风云莫测,中兴、华为接连遭受制裁,柔宇科技、达闼科技等被传赴美上市受阻。少了港/美股的选择,诸如半导体、新材料、AI、云计算等投入周期长、盈利艰难的硬科技公司又无法越过 A 股的严苛门槛,只能靠风险投资输血与自我造血,苦苦挣扎。 转机在 2018 年11 月出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进博会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当日,上交所答记者问称:“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的一项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举措。” 消息传出后,联想创投合伙人宋春雨立刻找到AI芯片公司寒武纪的创始人陈天石:“赶紧弄,最好的(选择)就是科创板。” 联想创投是寒武纪 A、B、B+轮的投资方。在联想等机构的鼓励和推动下,寒武纪开始筹备上市。为了加快进度,寒武纪还动员了它的另一位投资人、曾经在国投创业担任投资副总裁的叶淏尹加入,任职CFO。 这份决策在当时来看相当激进。寒武纪当时刚刚成立 2 年,营收 1 个亿,亏损 4000万,而此前 A 股并无亏损企业上市先例。 结果非常惊人。今年 6 月,仅经过两轮问询,寒武纪用 68 天首发过会,成为科创板当时最快过会企业(这一纪录后来被中芯国际打破)。7 月 20 日寒武纪正式上市,市值突破1000 亿元。 踩对点、上了科创板的公司大多获得了惊人回报。 2019年11月,金山办公登陆科创板,开盘一度大涨205%,市值超 600 亿元。对比之下,其在港股上市的母公司金山软件,当日市值仅为 244 亿元。 其实金山办公2017年就从母公司金山软件里拆分出来,赴深交所创业板排队上市,可推进极其缓慢;两年后,金山软件发布公告,撤销创业板上市申请。同年它就上了科创板。上市当天,雷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感慨。“等的时间太久,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科创板上市后,金山办公市值一度突破 2000 亿元,目前是科创板市值最高的公司;小米生态链企业石头科技股价在上市后曾飙升至500元/股,在 A 股仅次于茅台和卓胜微;量子科技公司“国盾量子”首日上市后一度大涨1002%,被称为“一日十倍股”,刷新科创板新股首日涨幅纪录。 从2019年7月开市至今,诞生一年的科创板,刷新了人们对于 A 股的种种认知——闪电一般的过会速度、对亏损企业从未有过的包容、还有令人目瞪口呆的市值和股价涨幅,都让科创板成为一座待开垦的金矿。 创业者、投资人、券商、股民……无数双眼睛盯向这里。 寒武纪上市当日,有人兴奋地把当日盈亏的截图发进了微信群里,他打新股中了一签(500 股)寒武纪,当日净赚近 10 万元。 图注:股民打新寒武纪的中签截图 图片来源:36 氪 得知 36 氪在研究科创板,一家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人赵勇来了兴趣:“文章什么时候发?我们投的公司马上要减持,想要一篇提振信心的文章,把手里的股票卖个好价钱。” 据 36 氪了解,旷视已决定从港股回 A,目前正筹备科创板上市事宜,多位行业人士对 36 氪透露,旷视已与中信证券达成初步合作意愿,但不排除由多家券商联合保荐,上市时间约在 2020 年底。对此旷视官方回复 36 氪:我们在考虑所有可行的方案,目前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一边(港股)是不确定性,一边(科创板)是利好,你说我们选哪?”上述旷视高管反问 36 氪。 热潮正刚刚开启。 吃螃蟹的人 今年清明节前夕,多位券商代表被召集临时开会,会上不仅有北京证监局的领导到场,“三中一华”(指国内四家头部券商:中金、中信、中信建投、华泰)管理层也系数到齐,一个硬指标被提出:各家券商梳理有条件、有能力申报科创板的企业,三周内提交招股书。 “知道国家要力推(科创板),但没想到会这么用力。”一位券商人士对 36 氪说,谈及当时的紧迫,他忍不住抱怨:“三周交表,我们一听,就知道之后几天别想睡觉了。” 但这也是甜蜜的烦恼。“时间短,收费高,我们都愿意做科创板的案子。”一家头部券商的保荐人Mark 告诉 36 氪。 不同于主板、创业板动辄排队几年,科创板要求在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不包括回复时间)出具审核意见,这也促成大批公司“光速”过会的现象。这意味着,同样挣一笔钱,券商做科创板的时间比做主板要短得多。 券商们火速评估手里已经在排队上市的企业,看哪些可以挪到科创板来上。预先做好财务合规的公司,最早吃到了科创板红利。 “任何一个板块,第一批上市的企业都是有红利的。”架桥资本副总裁樊超对 36 氪说。在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 家企业中,架桥资本投中两家,分别是卫星应用系统厂商“航天宏图”与新能源材料企业“容百科技”。 架桥资本投资的航天宏图,申报时排队只在 66 位,后来能挤进前 25 名成为首批上市企业,樊超认为,和企业很早规范财务有很大关系。 由于架桥资本的团队多为投行背景,因此对“募投管退”中的退出环节尤为看重,能够显著提高基金收益,樊超告诉 36 氪,当被投企业利润超过 1000万时,架桥就会提醒企业“尽早开始财务税务规范,尽早采购ERP等系统,尽早为上市做准备。” “A股还是更喜欢财务‘干净’的企业。”Mark 对36氪说。以他做案子的经验,他发现那些有过上市、并购经历的公司,因为已经做过几轮财务内审,会更容易被科创板接受。在第一批上市企业中,诸如澜起科技、中芯国际、中国通号、航天宏图等均有过筹备上市经历。 但国家力推科创板,意图并非是紧急弄一批财务合规的公司上市。 在科创板上市的重要加分项,是在满足科创板的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科创属性硬指标外,其研发水平还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国产替代”。 以首批上市的天宜上佳来说,它做的是高铁刹车用的制动闸片,这个市场一直被德国企业克诺尔垄断,直到2013 年,天宜上佳获得了产品认证,其生产的刹车片成功实现进口替代;而航天宏图研发的卫星遥感基础软件PIE,对标的是美国、加拿大等公司遥感软件平台,在 2017 年成为唯一入选中央国家机关软件协议供货清单的遥感产品。 一位券商行业人士告诉 36 氪,由他承销的一个新材料公司,由于能实现进口替代,且是行业唯一一家,现在成了交易所争抢的对象:“上交所和深交所都跑过去了,想拉创始人来自己这儿上市。” 图注:科创板首批 25 家企业细分行业一览。图片来源:世经未来 国产替代中最热的领域在芯片,中芯国际、寒武纪在科创板的上市,把市场对科创板的热情拉向拉高潮。 以寒武纪为例,其推出的“云边端”产品战略,对标的是英伟达、英特尔、Arm等厂商。与这些巨头相比,寒武纪的粮草显得捉襟见肘,仅2019 年,寒武纪的研发投入就高达 5 亿元,营收却只有 4 亿元。 尽管有着亏损、大客户依赖、产品生态欠缺等诸多问题,但火热的市场情绪还是让“AI 第一股”尝到了甜头,今年7 月 20 日,寒武纪上市后开盘大涨288%,涨幅甚至超过了四天前上市的中芯国际(246%),市值一度突破 1100 亿元。 “如果能早上科创板,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直接在跟竞争对手的对抗中获得优势。”宋春雨对 36 氪说,企业越早上市,吃下的其实是“竞争红利”。 历史上有值得参考的案例。2009 年,深交所创业板开闸,“爱尔眼科”作为首批企业上市,一位长期关注 A 股的行业人士告诉 36 氪,当时证监会对连锁医疗模式认可度并不高,担心有过度医疗之嫌,“但因为是第一批,爱尔眼科还是上去了,要是第二批估计难度就大很多。” 红利在于,由于上市公司融资手段更多,爱尔眼科在上市后通过内保外贷、定增、银行贷款等方式快速募资,展开全球收购。2017 年,爱尔眼科用1.52 亿欧元买下欧洲最大眼科机构,成为全球最大眼科集团。十年里,爱尔眼科的股价涨了 11 倍。 创业板在过去十年已经成为中国中小成长型公司的上市首选,也是成长性最强的股票板块。但科创板要有所成绩,需要迈的步子更大、冒更多风险。 规则的不确定性 “科创板会支持同股不同权吗?”2019 年 1 月,UCloud 的创始人季昕华在上海两会上提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彼时正是 UCloud 筹备上市的关键时期。“我们会做重点研究。”一位参会的上海领导回应季昕华。 同股不同权,又称“A/B 股”,是指将公司持股与投票权分开,目的是为了让创始团队以少数股份把握对公司控制权,同时也能保持股东利益不受损,但过去,A 股并无同股不同权先例。 季昕华如此坚持同股不同权,是因为 UCloud 所在的云计算赛道,是一个重资产、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前期需要大量融资,导致股权被稀释较多;另一方面,云计算公司又是巨头眼红的标的,季昕华担心UCloud 上市后,会有人通过二级市场发起并购,争夺 UCloud 的控制权。 阿里、京东赴美、小米、美团赴港,都与当地资本市场对 A/B 股的支持有直接关系。“如果不做A/B 股,我们应该不会上科创板。”季昕华对 36 氪说。 季昕华的诉求最终得到了上交所的许可,可即使科创板允许同股不同权,季昕华也费了好一番周折。由于 UCloud 的股东有部分为国资背景,面对这样一个“新兴事物”,不少股东持保留意见,季昕华只能辗转于北京上海,挨个拜访股东去解释说明。 科创板要做起来,就打破 A 股存在 20 年的种种限制,建立起一套新规则。 科创板在诞生之初并不如今天这般热闹。注册制在 A 股传闻已久,此前国内也有“战略新兴板”的推出计划,也同样提出了注册制改革、针对科技产业等特性,但这一板块在 2017 年被叫停。“战兴板”的前车之鉴,让不少机构与创业者对科创板的推出,一度保持观望态度。 科创板随后发出的细则稳住了市场信心。2019 年 1 月30 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上交所随后发布14个文件,对科创板上市标准、注册制、跟投、退出等种种细节做出解释。 之后,科创板出现了第一家同股不同权(UCloud)、第一家红筹/VIE架构上市(华润微)、第一家发行 CDR(九号机器人)……现在看是创新,但在改革前夕,新入场的玩家仍需要时间和成本,去适应新规则。 2019 年 7 月 22 日,科创板鸣锣开市。图片来源:上交所网站 科创板的新规则对中国股民来说也是极大挑战。 “如果A 股允许,我一定做空寒武纪。”投资人赵勇对 36 氪说。 在寒武纪上市前,赵勇听闻过一套二级市场对寒武纪估值的定价模型:英伟达在国内的收入大约在 20 亿美金,若寒武纪能吃下四分之一,也就是 5 亿美金(35 亿元),按照35 倍 PS(市销率)计算,估值为 1000 亿元。 “这个估值体系简直太荒谬了,没有任何逻辑支撑,只是按照规模,直接预计一个百分比给寒武纪。”赵勇难以信服,因为 A 股不允许做空,他还因为没能小赚一笔感到遗憾:“要是能做空,就先打新,IPO 后卖掉,再做空。” 但认同寒武纪的声音也不在少数。久友资本总经理何煦向 36 氪分析到:1、在AI 芯片标的中,寒武纪的稀缺性稳坐国内第一;2、寒武纪的诸多技术指标已经超过英伟达;3、在至关重要的流片与客户落地环节,联想、美的、OPPO 目前已是寒武纪的战略投资方,未来会和寒武纪进行合作共创。 “我们认为,寒武纪在发行价的基础上再翻一倍是没有问题的。”一位寒武纪的投资人对 36 氪表示。 分歧如此明显,与科创板新规下的企业上市标准有关。 在过去 A 股的盈利要求下,大多上市企业已经有了稳定的客户和营收,投资者也更容易判断这家企业的发展状态,就算散户不懂行业,过去企业上市发行价是 23 倍市盈率的默认定价,上市后几个涨停板都是常态,股民闭着眼睛打新都能赚到钱。 但到了科创板,一切规则都变了。 科创板前五个交易日涨跌幅不受限,这个细则调整,正是科创板动辄IPO首日大涨数倍的源头。正因为开放亏损企业上市,科创板企业未来一定会泥沙俱下。此外,对企业未来的判定难度也会变大。因此科创板要求参与者资历较深:需要2年交易经验和50万交易资金(创业板仅要求10万元)。 紧接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还规定,考虑到科创板对投资者的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更高,全面采用市场化询价。这意味着,如果一级市场的估值不被二级市场接受,不仅有可能破发,甚至首次公开发行的发行价,还会低于上一轮的估值,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 今年 1 月 23 日,研制肝癌晚期新药的“泽璟制药”在科创板上市,在 A 股创下了第一家亏损企业上市纪录;去年 11 月 6 日,新材料公司久日新材在上市隔天即破发,成为2014 年 IPO 重启以来,最快破发的新股。 不过,这种极富市场化特征的百家争鸣,在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庞溟看来,才是真正的注册制。 过去 20 年,A 股以求稳著称,这与当时的资本引导方向有关。“当时的上市融资以国有参股、控股公司为主,这就要保证只许成功,不得失败,否则会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现在有了注册制,就是要让市场去分配资源,让市场去定价。”庞溟对 36 氪说。 开启新循环 为投“硬科技”募资曾经绝非易事。 久友资本创始合伙人李阳2018年10月开始募集新一期硬科技产业基金,跑了一圈后,他发觉资方们并不愿意在硬科技赛道下重注。一个月后,科创板诞生,李阳看到手机里弹出的新闻,觉得“曙光出现了”。 曾经迟疑的 LP 们开始接二连三地给李阳打去电话:“李总,再来一趟,我们再聊聊。”2018年底,久友资本这支新基金很快完成了数亿元募资。目前,久友资本已投出了天宜上佳、寒武纪、优必选、索元生物等30余个硬科技项目。 退出难,几乎是所有硬科技赛道投资人一致的难题。硬科技项目周期长、盈利难。尤其对于存续期更短的人民币基金来说,就难上加难。 “能上科创板的,赶紧上。”赵勇说,这是他现在对手头项目的建议。他告诉 36 氪,自己所在的基金募资并不顺利,好在参投的几家公司上了科创板,“大部分VC生存状况都很差,对项目退出极其急迫,只有退出做得好,才能让LP(出资人)满意,LP才有可能继续出钱。” “退出非常难,需要长期耐心,导致很多机构就不投(硬科技)了。”宋春雨对 36 氪说,“你去看看愿意投半导体公司的机构有几家,再和投共享单车的机构数比比就知道了。” 机构筹钱难,硬科技创业拿钱跟着更难,这是一个循环。季昕华告诉 36 氪,最初创业时想融人民币,但人民币机构会觉得云计算无法盈利,在国内不能上市,因此只好选择美元机构,这导致 UCloud 在科创板上市前,还需花额外的时间和成本拆除 VIE 架构。 科创板的诞生已是众望所归。多位硬科技领域投资人对 36 氪表示:国内硬科技投资退出问题已压抑许久,再加上眼下募资难,若再无一个合适的二级板块承接项目,一级市场的科技领域投资只会更加冷清。 科创板正在让一线 VC 更敢投硬科技,投资人们发现,随着很多“不可能上市”的企业顺利上市,退出的希望有了。 尚处于肿瘤等新药研发阶段的泽璟制药,在申报科创板时无营收、无利润;传感器厂商敏芯微,在上市前被竞争对手歌尔声学起诉专利侵权;扫地机器人厂商石头科技,在报告期内一度与大股东小米的关联交易占比达 90%…… 图片来源:上交所网站 亏损、诉讼、关联交易,个个都是过去 A 股企业上市的命门。可现在,泽璟制药、石头科技已经完成上市,敏芯微也被通知过会,“过去想都不敢想,但真的发生了。”谈及上述企业的上市过程,不少投资人与券商都对 36 氪发出了类似的感慨。 李阳认为,让这些看似“有问题”的企业上市,正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如今的包容性。 在硬科技行业,早期亏损、中期靠投资拿下产业客户、做大后遭遇专利纠纷,都是常见的行业现象,科创板要想迎接科技行业,就要改变过去审核制下的监管思维。 “这个包容性怎么体现?首先,企业要充分披露,把自己的核心优势讲清楚,也要把该披露的问题都披露出来,不要藏着掖着;其次,交易所要认清、尊重、包容科技行业的特定属性,把剩下的交给市场。”李阳对 36 氪说。 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说,科创板意味着更快上市,把融来的钱花在刀口上。 “企业在快速成长的时候,融资后的资金使用效率是最高的,中国资本市场应该要帮这部分企业融资发展,那些成熟期的企业,说得直白点,不融资又能怎么着?一样能赚钱,一样有很多机构去投。”如是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奥平对 36 氪表示。 上市募集资金的循环已经开始。 科创板第一单、检测设备厂商“华兴源创”,在去年 12 月发起了首个并购重组项目,以10.4亿元收购了竞争对手欧立通100%股权,华兴源创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蒋瑞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笔收购是为了扩充产品线,“公司也希望通过上市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寒武纪在募资时也明确提出,初步估计未来3年内,除了需要募集的28.01亿元外,仍需30-36亿元资金投入该等研发项目。 谈及寒武纪上市,宋春雨有些感慨:“科创板让寒武纪四年就 IPO 了,如果没有科创板,可能要再熬四年。” “能熬到吗?”36 氪问。 “不知道,那可能是另一个新的故事了。”宋春雨说。 更多巨头正接踵而至。 7月1日,估值 2000 亿元的京东数科挂出上市辅导公告,参与券商多达四家——国泰君安、中信证券、五矿证券与华菁证券。“抢得非常厉害,四家都是挤破头才挤进去的。”一位了解交易的人士对36 氪说。 周鸿祎投资过的奇安信刚刚挂牌,还有近期官宣的蚂蚁金服,这只估值超20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金融科技独角兽,计划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 据 36 氪从三位投资行业人士处获悉,被认为长期在美股遭遇低估的百度,也在筹备回归 A 股,不排除在科创板上市。不过百度官方回应36氪,对此表示否认。 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让行业惊觉核心技术的匮乏——2018年,中国半导体进口高达3212 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石油和大豆。科创板与即将落地的创业板注册制,目的正是以新规则引导社会资本、注资国内科研公司。 种子被埋下了。 (根据采访者意愿,Mark、赵勇为化名) (我是 36 氪资深作者苏建勋,关注大公司,新技术与智能硬件,欢迎交流爆料,我的微信是jonas_suu,添加请备注公司、职务、姓名。)
科创板,今天一岁了。 过去的一年中,科创板上市公司已从最初的“25星宿”发展到了133颗“群星”,总市值超过2.7万亿。在科创板生日的今天,还有7只股票集体上市,纷纷高开,为科创板“庆生”。 科创板的1周岁表现不俗,截至昨天,科创板上市企业首日平均涨幅为162.93%。而133家公司中,有64家上市至今股价增长,69家下跌。四舍五入刚好一半一半。 其中硕世生物和沪硅产业分别翻了6倍和3倍,晶晨股份跌了近60%。股价翻倍的公司有7家,几乎腰斩的只有3家,总体来说比较乐观。 一年多来,科创板还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多个第一:A股同股不同权第一股优刻得,A股未盈利上市第一股泽璟制药,A股红筹第一股华润微,A股发行价第一高石头科技,以及境外红筹上市公司回归A股第一股中芯国际。 在科创板“133颗群星”中,已经有7颗“大星星”市值超千亿,其中5家公司都是半导体行业。 而7家千亿公司中的3家:君实生物、中芯国际、寒武纪,都是在7月15日后登陆科创板。上千亿只在一瞬间。 其中万众瞩目的,从港股回A上市的中芯国际,成为国内首家同时实现“A+H”的科创红筹企业。上市当天开盘暴涨245%。目前中芯国际总市值5902亿,超过了A股总市值排名第11位的恒瑞医药(5304亿),是科技股龙头企业和市值最高的半导体企业。 中芯国际上市4天之后之后,科创板又将迎来一家芯片独角兽,寒武纪。虽然寒武纪发行总规模为25.82亿元,并未达到招股书里预计的28.01亿元,但市场证明寒武纪的自信并不是空穴来风。7月20日,寒武纪上市首日大涨近230%,次日持续走强,收涨29%。今日小幅收涨幅2.55%,目前市值1124亿。 1百亿富豪制造机 科创板除了是公司实现雄心壮志的千亿土壤,还是百亿富豪的“造梦工厂”。短短一年中,科创板已经实现了7个人的百亿富豪梦。 登顶科创板富豪榜首的寒武纪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陈天石,被誉为85后天才少年。35岁,327亿,“英年早富”。 陈天石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0出头就博士毕业,31岁研发出首款人工智能芯片。 2012年,陈天石和另一位中科院天才少年,师从“龙芯”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陈云霁,带着中科院计算所的几个师弟,启动了神经网络处理器(AI芯片)项目,这成了寒武纪的技术来源。 双陈在寒武纪分工明确,陈云霁做“科研担当”,陈天石做“赚钱担当”。因此在招股书中,陈云霁的身影已经淡出。 7月20日,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陈天石个人财富水涨船高。 招股书披露,陈天石作为实控人,持有寒武纪约1.2亿股股份,持股比例高达33.19%。按照发稿时寒武纪1077亿的市值计算,陈天石持股对应的市值超350亿元。 科创板不仅成就了一位“天才少年”,还成就了一位“传奇女企业家”,赵燕。 赵燕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投资小天才。 1989年前后,23岁的赵燕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去了海南。通过投资服装厂生意、土地、房产,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200万元。 1992年,赵燕北上创立了华熙集团。华熙集团投资开发了一大批帝都标志性建筑:华夏银行总部大楼、CBD中环世贸中心、SK大厦等,还有著名的五棵松体育馆。 但是让赵燕在科创板压过雷军一头的,是跟上面提到的各投资领域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玻尿酸。 2000年,在北大进修EMBA的赵燕结识了福瑞达生物化工的郭学平博士,郭学平给她介绍玻尿酸的时候说:“一个玻尿酸分子能锁住一千个水分子”。简单的一句话,让赵燕听出了大商机。 当时国内医美刚刚起步,玻尿酸这个东西,别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没有飞入大部分百姓的耳朵。因此福瑞达生物化工前前后后投了800多万,依然持续亏损。 赵燕开出了净资产1.5倍的价格,拿下50%的股权,并将公司更名为华熙福瑞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熙生物从2005年起,开始领跑全球玻尿酸行业。 2018年全球玻尿酸原料总销量达到500吨,华熙生物产量近180吨,占比近36%。在国内的市场份额约60%。 2019年,华熙生物登上科创板。上市至今涨幅超70%。不到一年的时间,赵燕也跻身于科创板百亿富豪。 而除了“天才少年”、“天才投资家”,创业板的富豪榜上,也不乏“躺着赚”的“天选之子”。 除了实控人、核心高管身家暴涨至百亿,许多“搭车”的自然人股东身家也一夕之间身家过亿。 生物医药企业百奥泰目前市值约246亿,通过七喜控股注资的实际控制人是易贤忠、关玉婵、易良昱。从名字不难推断,这三个人正是一家三口。 而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在百奥泰的股东中,持股比例中最大的不是爸爸易贤忠,而是他95后的儿子易良昱。易良昱在百奥泰没有担任实际职务,但合计持有百奥泰40.93%的股份,仅以这些股份计算,个人身家近百亿元。 不需要创业,也不需要搞科研,创业板就可以造出身家百亿的95后少年。 创业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百亿富翁神话,也从侧面说明了,创业板的百亿富翁榜上,多是过客。 与2019年10月的科创板富豪榜相比,除了当年的科创首富,华兴源创实控人陈文源之外,其他的名字已经再没有出现在同一个榜单中了。而陈文源当时登顶富豪榜的140亿身家,也缩水到了106亿。 22000亿解禁,能经得住诱惑吗? 随着科创板一周岁的到来,首批科创板首发股份、机构配售以及战略配售股份也到了集中解禁之时。 根据数据统计,科创板仅7月的解禁规模就超过2000亿,是全年解禁规模近4成。而今天7月22日的23只个股集中解禁规模高达2151亿元,占全月科创板解禁规模的97%,规模集中度高得可谓惊人。 这些解禁的公司中,不乏超千亿的大牛股:澜起科技301亿、中微公司393亿。后者上市以来股价已经翻倍。 其他多数今日解禁的个股上市以来表现平平,估值也有所回落。 当持有的股票涨幅惊人,估值夸张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可以落袋为安的机遇摆在面前,要不要随着解禁,把自己从“虚拟”亿万富翁转现,或许是上面那些百亿CEO和更多身价过亿的高管们现在最“甜蜜的苦恼”吧。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和高管,还有更多在这些科创板公司上市前融资入股的机构们同样也有这样的“苦恼”,并且不会是少数,他们赚到可能比大多数创始人还要多。 当然,最苦恼的肯定还是散户,割肉还是站岗,这是一个问题。 上述于今天解禁的个股多数都已经在科创板跌幅榜上排队,明显跑输指数。看来,咬牙选择割肉的人还是不少。 股市,玩久了就是一个“先死后活”的过程;如今的大白马大蓝筹,哪个当年没做过抽水机?有研究表明,新股一般从“抽水”状态转为“生财”状态,平均需要3年。当然有快的,比如美团,一上市就成了牛股;也有慢的,例如中石油,不说了。 所以,对公司来讲,上市是一道关;对投资者来讲,解禁是一道坎;过了之后,公司与投资者就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了。行的公司,总有一天会行;不行的,就算现在再牛逼,也有尘归尘土归土的一天。 如今,科创板开通一年,随着上市越来越常态化,解禁减持看多了就不叫事了。唯一值得担忧的是科创板超高的估值,少则大几十倍,多则成百上千倍的PE,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如果一家公司的市盈率是1000倍,那就意味着投资于这家公司的回本年限需要1000年,谁活得了那么久啊? 所以,未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蚂蚁金服这种巨头的上市,科创板的估值总会有回落的那一天。这将是谁也躲不过的一次终极审判:不论是公司,还是投资者;也不论是机构、是散户、还是游资。
2020年7月20日,AI芯片设计独角兽寒武纪(全称“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码“688257”)终于成功登陆科创板,截至发稿,寒武纪最高涨358.15%,报295元/股,市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二级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也充分展示了市场对寒武纪的认可。 资料显示,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3月,成立之初便得到了诸多明星投资机构的青睐。此次发行还新引入了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和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两者未来将与寒武纪展开怎样的合作也引发了行业关注。 寒武纪董事长、CEO陈天石此前曾表示:“作为一家中立的芯片公司,我们走最正统的芯片设计公司的路径,把应用场景留给人工智能行业的客户,而我们自己做大家的垫脚石。我们有远大的志向,但长跑才刚刚开始,通往伟大芯片公司的赛程很长,寒武纪将沿大路而行。” 据了解,寒武纪专注于芯片设计,且在芯片设计领域不断突破,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公司产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终端产品的应用,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产品线及业务布局;招股书显示,寒武纪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多方位的布局,已先后推出了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1A、寒武纪1H、寒武纪1M系列芯片、基于思元100和思元270芯片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以及基于思元220芯片的边缘智能加速卡,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三条业务线;产品应用领域可以覆盖各类消费类电子、物联网产品、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众多领域。可以说,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初创企业中,寒武纪是少数已实现产品成功流片且规模化应用的公司之一。 在上述三条业务线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智能计算集群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通过集成大量智能芯片来提供充裕的智能计算能力,从而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较高的性能和能效。寒武纪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一般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定制化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思元系列芯片及加速卡产品的技术优势和特点,降低了客户使用和维护复杂计算集群设备的难度和成本,将计算能力以云计算的形式输出,降低了用户开发、部署智能应用的门槛,为智能应用程序的维护、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财报显示,2019年,寒武纪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9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66.72%。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则作为当下“新基建”浪潮下的重点,未来的发展空间可谓广阔。据寒武纪测算,未来1-2年智能计算集群市场空间为52亿元-100亿元。而寒武纪凭借在该领域进行抢先布局及自身的技术积累,将有望在此领域取得较大的竞争优势,并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盈利点。 公司发展战略方面,寒武纪始终以“为客户创造价值,成为持续创新的智能时代领导者”为使命,以“让机器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人类”为愿景,聚焦于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为客户提供系列化的人工智能芯片产品与技术支持服务。同时,为向客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寒武纪持续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据招股书介绍,报告期内(2017-2019)寒武纪研发投入分别达:2986.19万元、2.4亿元和5.43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80.73%、205.18%和122.32%。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种子选手”,寒武纪的长跑才刚开始。未来,寒武纪将如何开拓这个千亿蓝海市场,还需拭目以待。
©深响原创 · 作者|夏晓茜 5月20日,寒武纪最新回复上交所第二轮问询时披露,公司预计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约达6亿元至9亿元……这个5月,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很忙。 一方面是旗下云端人工智能处理器芯片思元270,与百度飞桨旗下高性能的轻量化推理引擎Paddle Lite正式完成兼容性适配——这也标志着寒武纪端云一体的人工智能芯片生态,与百度飞桨代表的深度学习框架生态的成功融合,从而进一步推动世界AI生态的完备及进化。 但另一方面,寒武纪也忙着回应首轮问询函。除了常规的发行人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核心技术、财务信息等问题,其中关于大客户A(华为)的问题格外引人注意。 在2017年9月,华为发布“全球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寒武纪的AI模块寒武纪1A就是其中重要构成,但就在2019年,华为推出的新款手机芯片麒麟990、麒麟810全面采用了华为自研AI模块,与寒武纪正式分手。 失去华为,对于当下的寒武纪来说无疑是个损失,但这放在更为长远的时间轴里或许是一件好事。去掉华为加持的光环,寒武纪走出了认知迷雾,在成长的关键期更加明确地聚焦自身建设。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首个龙头企业,寒武纪的上市之路注定不会平庸。而喧嚣之后,人们对于这家公司的关注点或许应该回归到其本来拥有的技术能力和真实的市场价值上。 快速迭代产品 寒武纪原本是一个地质学的名词,指的是距今5.42亿年前生命多样性大爆发的时代,从那时起,地球进入了生命的新纪元。取名“寒武纪”,是因为希望人工智能也能像生命一样出现大爆发。 而寒武纪的产品如同起名字一样,在成立后的短短四年时间里出现了大爆发。 2016年3月,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寒武纪推出了全球首款商用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寒武纪1A,面向智能手机、安防监控、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等各类终端设备。这款处理器后来被集成到华为海思的麒麟970芯片中,并于2017年-2018年,有了升级版寒武纪1H、寒武纪1M。 2018年5月,寒武纪还推出了第一代云端AI芯片思元MLU100,和搭载MLU100的云端智能处理卡,是中国第一家同时拥有终端和云端智能处理器产品的商业公司。一年后,2019年6月,寒武纪推出第二代云端AI芯片思元MLU270及云端智能加速卡,速度更快、功耗降低到75w,与英伟达(Nvidia)发布的Tesla T4基本持平。 2019年11月,寒武纪发布了边缘AI系列产品思元220芯片及加速卡产品,在云、边、端实现了全方位覆盖,形成了完整的智能芯片产品群。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纪已获授权的专利有65项(境内50项,境外15项),正在申请中的专利有1474项。 一家硬核创业公司崭露头角。 思元220芯片 而沿着时间线可以看到,寒武纪产品迭代速度很快,而和寒武纪的产品对应,提供芯片及加速卡产品、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智能计算机集群系统构成了其三大主营业务收入。 2019年,寒武纪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销售收入7888.24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17.77%;智能IP收入6877.25万元,仅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15.49%;智能计算集群系统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2.96亿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66.72%。 创业四年的寒武纪已经成为了少数实现AI芯片规模化应用的公司之一。 寒武纪在其对问询函的答复中提到,寒武纪1A、寒武纪1H分别应用于华为华为麒麟970、麒麟980,已集成于超过1亿台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中;思元系列产品也已应用于浪潮、联想等多家服务器厂商的产品中;同时其下一款产品思元290已处于内测阶段,主要面向人工智能云端训练任务,预计2021年实现规模化收入。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快速迭代背后是资金与人才的支撑。众所周知,无论是传统芯片还是AI芯片,能够持续投入研发进行产品迭代才是保持芯片竞争力的关键。“同行”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曾明确指出,“对于这样的公司来说,其成本之高,难以想象。” 这方面,寒武纪的招股书披露得很“通透”——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986.19万元、24011.18万元和54304.54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80.73%、205.18%和122.32%,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连续3年超过 100%。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寒武纪拥有研发人员680人,研发人员在团队占比79.25%,其中,70%以上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核心研发管理团队一直保持稳定,公司核心技术与研发团队进行了早期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在芯片行业,这种量级的研发费用并不罕见,不管是设计,还是流片,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要从花钱的效率来看“研发投入”,而非花钱的绝对值来看。 成立于1993年的英伟达,首款产品推出后便遭遇了市场失败,1996年的营收只有400万美元,但到了1999年1月,英伟达全年营收突破1.5亿美元。而根据英伟达2020财年财务报告,截至2020年1月26日的2020财年里,英伟达的研发费用高达28.29亿美元。 相比之下,寒武纪的研发投入效率相当之高了。 而国家发改委在4月份新闻发布会中,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包括的三大内容:即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其中,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就属于信息基础设施。 寒武纪是业内较早布局智能计算中心业务的企业之一。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其将面向重点城市数据中心、科研院所和行业客户推广已经建成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示范项目。如此一来,快速迭代产品和高效研发投入的基调叠加市场利好,寒武纪的未来可期。 慢速施放长线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如果再拉长观察寒武纪的时间轴,你会发现,这家AI芯片独角兽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浓缩了中国芯片整体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国内芯片发展经历了六十余年。目前,国内芯片产业仍然相对落后。在寒武纪列举的主要芯片公司中,国内企业有两家,即联发科和华为海思;外企占据绝大部分席位,如英伟达、英特尔、AMD、NXP等。 寒武纪也正在加速追赶。从寒武纪的回复函来看,它已在技术研发、性价比、独立性等方面奠定了优势。 简单与英伟达相比,寒武纪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芯片架构针对人工智能应用及各类算法进行了优化,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功耗比和性能价格比;产品可以针对国内客户的生态和需求进行优化,并且为客户提供快速响应、灵活的技术支持服务。 不同于“来钱快”的互联网行业,芯片公司即使投入研发,长期烧钱,做出来了产品,还需要客户的Design-in(客户送测),通过客户响应与现场支持,与客户的研发产品团队磨合好后,才有希望进入大规模出货的营收创造阶段。 前期的测试、导入周期一般在6个月-12个月,在此期间公司需要不断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产品调试服务。量产投入巨大的前提下,芯片产品要想持续下去,就必须快速产业化和规模化。产品使用量大,分摊成本就会更低,价格就会更便宜,竞争力就更强。 因此,芯片行业的另一大特点是“成本前置,收益后置”,占据市场份额之前,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巨额的可持续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从业者和投资者拥有更多的耐心,“放长线钓大鱼”。寒武纪近来的亏损,也正印证了芯片行业的发展特点,同时,为了持续研发,快速迭代产品,寒武纪短期内仍然需要更大的投入,这份投入,充分且必要。 幸运的是,这是一条足够长的赛道。根据市场调研公司Tractica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场规模将由2018年的51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72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14%。另根据Gartner预测,2022年全球AI芯片的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42.7亿美元上升到2023年的323亿美元,2019-2023年平均增速约为 50%。 AI芯片是人工智能的引擎,也是技术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产业价值和战略地位远远大于应用层创新,其将对智能互联网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这也是科创板重点鼓励的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与其他典型的PPT公司不同,寒武纪作为AI芯片行业的头部企业,有技术积累,有落地案例,高投入也能换来高回报,这样的后来居上,更具想象力的“年轻”公司,也正是科创板寻觅的。 没有人会怀疑人工智能的未来,也没有人质疑AI芯片的产业根基地位,历史进程中的寒武纪当然有其发展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赶考”科创板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加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也是在公开市场上得到进一步的认可与监督。 作为即将登陆科创板的“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正在快与慢之间坚持着自己的节奏。 深响
“公司放假1周,再延长2周,接着再延3周,之后不用来了,公司倒闭了。”疫情期间网友们戏谑的段子正在变成现实,为魔幻的2020年再增添一笔浓墨重彩。 疫情下,影视、旅游、餐饮等行业,出现大批的倒闭潮,连被视为一片繁荣的AI产业也难逃过这一劫,曾被誉为全球最有前途的AI公司Wave Computing将员工遣散,申请了破产保护。 在国内,“AI四小龙”中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IPO消息频频传出,却没有擦出火花。而作为AI芯片独角兽的寒武纪接受上交所问询27天后,在5月7号发布了首轮的审核问询函以及相关问题的回复。 然而寒武纪已经持续亏损三年,在接受“灵魂20问”之后能否上岸依然成谜。 AI市场欣欣向荣下的辛酸 “AI没让人类失业,搞AI的先失业了。”这一句调侃,说尽了目前欣欣向荣之下AI产业的辛酸。 2019年各大主打AI的科技公司裁员消息不断,2020年在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之下,AI产业出现的裂缝扩大加剧。 3月20日自动驾驶卡车创业公司Starsky Robotics资金链断裂,停止运营;近日曾经被认为会对英特尔、英伟达产生冲击的AI芯片公司Wave Computing也宣布遣散员工,在中国区所剩员工无几,步入申请破产保护环节。 一众上市的AI企业不过好,而另一边许多排队IPO急于寻求输血的AI公司也同样坎坷。 “AI四小龙”中的旷视科技在2019年8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之后,上市消息逐渐销声。2020年2月25日,资料显示旷视科技IPO的进程状态为“失效”。 商汤科技在2018年9月份获得C+轮融资以后,截止目前没有新的融资消息。商汤科技在被媒体披露推迟上市计划之后,表示没有上市的具体时间以及地点。 云从科技在股份制改革之后,传出2020年年底有望国内科创板上市;融资近7年的依图科技回应没有明确的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除了“AI四小龙”之外,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也正在寻求上市的机会,在上市前寒武纪估值达到220亿元。这些明星AI概念公司们尽管都获得了惊人的估值,但是仍然不能避免连年亏损的问题。 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2017年-2019年间实现营收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4.44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3.81亿元、-4105万元、-11.79亿元。三年之内寒武纪累计亏损约为16亿元,亏损似乎已经成为了常态。 在《2019年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可以得知,2018年国内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了415.5亿元,预计在2020年将会达到990亿元。在庞大市场下,这些AI公司们仍然有着无限的希望。 但是《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白皮书》里的数据也显示出AI行业热潮正在逐渐冷却。2019年前三季度AI行业总体融资规模为577亿元,而2018年则为1189亿元。再加上疫情的影响,IT桔子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风险投资额和上年同期相比缩水三分之一。 热闹的AI产业下面掩藏着稍有差池就会堕入悬崖的危险,而在AI芯片前辈Wave Computing光芒陨灭时刻,野心勃勃的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才正要迈出重要的一步。只是,成立仅有四年的寒武纪,却也没有办法摆脱越挖越大的研发大坑。 内忧:研发成本高企 在回答上交所的“灵魂20问”中,寒武纪回复一条,“除募集资金外,寒武纪未来3年内仍需30-36亿元资金用于新款芯片研发。” 根据寒武纪的招股书透露信息,其此次拟募集的资金为28亿元,当中19亿元将会用于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推理芯片、边缘人工智能芯片以及系统项目的研发,9亿元作为补充的流动资金。 也就是说寒武纪前后还需要58-64亿元资金,而其还透露未来3年内,还会进行5-6款芯片的研发。 而在此之前,寒武纪已经在研发上面进行了巨额的投入。根据招股书数据,2017年-2019年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2986万元、2.4亿元、5.4亿元。截止至2019年末,寒武纪的技术人员达到660人,在员工中占比为79.25%。 由于芯片设计难度的复杂性,一款AI芯片产品的研发周期往往长达18-24个月,需要高达数百位的技术人员。芯片研发的投入周期长,一旦中间出现问题将会是不可逆的,只能重头再来。 除了AI芯片的研发难度之外,难落地商业场景也是寒武纪不得不面临的拷问。相比国外的英特尔、英伟达以及国内的华为海思等芯片巨头,作为后来者的寒武纪并没有较大的优势。 Compass Intelligence公司发布的2019年全球AI芯片公司排行榜中,华为海思排12位,寒武纪排名第22。 研发高昂成本的支出,再加上巨头的强势,寒武纪在AI芯片这一领域中可以说是面临着艰难险阻。能否在激烈的市场里取得一席之地,又是对寒武纪重重考验。 外患:客户成对手,拓客艰难 寒武纪的崛起可以说是离不开公司A。 根据寒武纪招股书中的数据,2017年-2018年间,公司A对其营收分别贡献了771.27万元、1.14亿元,占比分别为98.34%、97.63%。而到了2019年,公司A对其所带来的贡献仅有6365.8万元,占比下滑至14.34%。 寒武纪在5月7号的回复称,由于向公司A逐步交付了终端智能处理器IP,所以2019年的固定费用模式的IP许可销售收入有所减少。而且因为公司A后续选择自主研发的技术以及相关产品,将会对寒武纪IP产品的采购有所下降,2020年预计寒武纪业绩会出现下滑。 通过相关的媒体报道以及资料显示,不难推测出公司A很可能就是华为。 2017年华为在MATE10上搭载了自主研发的麒麟970芯片,该芯片首次采用了NPU(神经网络处理器)。而这款NPU的设计团队来自于寒武纪,可以说寒武纪就此横出江湖。 而华为后续推出的麒麟990芯片采用的NPU,是其自主研发的达芬奇构架。由此华为和寒武纪的蜜月期结束,在寒武纪的招股书中,风险因素章节里就提到了,国内其他芯片设计企业的入场,会使其市场受到进一步挤压,这当中就包括了华为海思。 华为可以说是给了寒武纪成长的机会,但是接下来国内手机厂商如果都自研芯片,那么寒武纪的产品则缺乏一定商业应用场景。 第一大客户变成强有力的对手,寒武纪的处境可想而知。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寒武纪接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于相对稳定的G端市场,且寒武纪在2017年-2019年间,分别获得政府补助823万元、6914万元、3386万元。 再有,其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间寒武纪前五大客户贡献的销售金额,占其营收的100%、99.95%、95.44%。也就是说,寒武纪的市场拓展能力依然有所不足。 综上所述,寒武纪真正的营业能力依然有待考究,仅仅是技术上的跟进,无法完全支撑起寒武纪想要进入市场厮杀的野心。况且技术研发也是一头亟待喂饱的饕餮,目前盈利能力不足的寒武纪尽管手握着数亿现金,但是“只出不进”的情况下,能否在AI芯片这个领域变得更加强大,前景如何尚不可知。 刘旷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