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半年报将于明日出炉,全球目光将一同见证中国经济复苏的“成绩单”。 疫情后率先复苏,二季度增速有望重回正增长,将是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有可能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国内外机构对中国经济的积极预期,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注入了信心。他们认为,中国仍将是稳定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 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向好 “中国被认为是全球少数会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之一。目前中国经济正在逐渐复苏,并有望获得让人印象深刻的增长势头。”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期待。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2个月正增长,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稳定在荣枯线以上,服务业生产指数由降转升,整体投资同比降幅持续收窄,消费增速转正在即,工业用电量增速加快……一连串的数据见证了中国经济从复苏到加快复苏的进程。 “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无一不体现了中国经济内在的韧性和活力。尽管全球疫情仍会给供需两端产业链带来挑战,但在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积极有为的财政、货币政策支持下,下半年中国经济将依托本土市场继续保持有序回升的态势。”外汇交易商CMC Markets大中华区总裁程必逸对记者表示。 花旗分析师认为,随着中国率先从新冠肺炎疫情中逐渐恢复过来,中国经济或将在今年下半年逐渐恢复常态。 国际组织和各类机构形成共识 “预计2020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只有中国。”“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滑5.2%,中国经济有望逆势实现1%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传递出看好中国经济的信号。 “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齐发力支撑有效内需释放,加速了中国经济复苏进程。”植信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是世界经济中为数不多的亮点,这一观点与海内外各组织、机构的看法不谋而合。 国内外大行及券商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同样乐观,多家机构认为全年增速有望达到3%。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强调:“中国经济的最终增速有望高于预期,中国料将成为稳定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 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大动力 海外疫情仍在蔓延、贸易摩擦不断,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而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犹如一抹亮色,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 在刚刚召开的第三届进博会首场展前供需对接会上,一批国外消费品行业巨头签订了后3年参加进博会的合作备忘录,表达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韩国出口企业振兴协会会长康元植表示,疫情之下,许多国家都在寻找新机遇,进博会将成为恢复世界贸易活力的重要平台,为全球企业提供共享中国开放市场的巨大机遇。 “中国可能是首批从疫情中恢复经济的国家,也能推动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尽早恢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经济研究局主任希罗·阿姆斯特朗日前发文称。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中国经受住了疫情的“压力测试”,经济正在加速向常态化回归。下半年中国经济加速复苏的方向不变,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将源源不断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宜信财富近期发布了《2020年下半年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下称《指引》)。《指引》认为,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逐步重启、各国逐步复苏是大趋势,中国经济仍将继续领跑全球。 展望下半年全球经济表现,宜信财富首席经济学家、资产配置策略研究负责人李琳认为,基于疫情的基准假设,下半年主要国家中,中国经济仍将继续领跑全球,反映中国疫情稳定以及投资撬动增长的效果;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的东南亚国家和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国可能会受益于中国经济复苏;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将在下半年复苏,增长表现或好于新兴市场国家。 在资产配置方面,宜信财富董事总经理、资本市场负责人王浩宇认为,全球复产复工的大趋势不变、全球财政和货币政策宽松的方向不变,市场风险偏好仍在。但目前全球新冠确诊数见顶尚需时日、部分地区和国家疫情可能反弹、地缘冲突事件也有可能发生,在主要市场风险资产估值较高的背景下,投资策略需要更为谨慎。 “疫情强化了一些行业的长期投资价值,这些行业包括生物科技、医药、数字化服务、科技等行业,建议大家通过股市、债市、私募股权投资等多渠道投资这些行业。”王浩宇说。 中国股市方面,王浩宇认为,因为A股估值偏低,且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今年会有正增长的国家,他持续看好长期盈利稳健的“核心资产”股票。在全球债市中,偏好投资级债券,并保持一定的国债或市政债券比重,高收益债有不错的收益率,下半年违约率虽可能进一步提升,但精选个券能在价值分化中创造突出价值。 此外,王浩宇还建议关注中资美元债,如城投、房地产等重要中资美元债的发行企业,这些企业的基本面在中国经济下半年持续增长的宏观基本面支撑下有改善的空间,中资美元债风险下半年将进一步降低。
7月8日,第四届“期赢天下杯”衍生品基金大赛颁奖典礼暨2020年私募基金峰会于“云端”启幕。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处于复苏通道,中国资产具备吸引力。在下半年不确定因素仍存背景下,CTA策略是投资者进行多元化财富管理的优选。 进入“后疫情时期”,全球开始转向经济修复阶段。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最早走出疫情低谷,叠加制度优势,中国资产具备吸引力。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表示,全球经济进入渐进修复过程中,中国经济基本面亦在好转,且处于领先地位。预计下半年中国GDP增长环比改善速度有望加快,今年GDP增速有望达到2%。 “在中国经济基本面改善的过程中,中国市场会吸引大量资金进入。”张继强表示。 展望后市,张继强表示,流动性、市场情绪的驱动叠加政策方面的呵护,A股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的活跃度以及板块的有序轮动或将持续一段时间。由于近期大盘涨幅过快,出现调整或者波动属于正常,但要抱着偏正面的态度去看待市场。中长期而言,看好包括新经济在内的新兴产业的增长逻辑,真正能穿透或跨越全球政治博弈周期的品种或板块,前景一定是广阔的。 广州博牛私募证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刘宇宁认为,上半年疫情会对全球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这次疫情期间表现出了韧性,叠加制度优势,中国核心资产会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也会不断孕育出更多投资机会。 刘宇宁指出,A股市场预计会涌现出更多具备基本面良好、收益好、稳定性高、财务安全的股票,为量化多头的策略、指数增强的策略提供很好的市场机会。 深圳聚融汇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杨超杰表示,中国经济处于逐渐复苏阶段,其后台监控发现,现在市场的波动仍较多,预计未来波动的概率还会较高。大的方向建议采取多元配置策略;小方向来说,目前看好权益类股票的配置增强基金;下半年到秋季以后,略看好CTA和固收类市场的配置。
讯 6月19日消息,汇丰银行(中国)今日发布澄清声明:中国是汇丰集团重要的战略性市场。150多年来,我们植根中国,从未间断对内地的服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汇丰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业务、服务、人才和技术等各方面增加对内地市场的投入,一如既往地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附全文: 近日,我们注意到网络上出现有关汇丰的一些具有误导性的传言,缺乏事实依据。我们希望就此做出澄清。 中国是汇丰集团重要的战略性市场。150多年来,我们植根中国,从未间断对内地的服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汇丰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业务、服务、人才和技术等各方面增加对内地市场的投入,一如既往地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理性对待、客观评价国际银行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2020年6月19日
经过了两三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应该能够回到6%左右的增长,因为中国经济有两个重要的潜力,一个潜力是我们确实市场大,我们有4亿中等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指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50万之间,这4亿的人口消费能力是很强的。 今天想来谈谈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未来两到三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决策者、企业家,应该做怎样的准备。 第一个话题,如何看待新冠疫情之后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金融的形势? 这次疫情的传播速度不仅快,而且隐蔽性非常强。因此,我判断这次疫情不大可能短期内能够完全地离开我们,全球范围来看短期内恐怕很难宣布战胜了疫情,也就是说这次恐怕我们应该做持久战的准备。具体来说,今年秋天全球可能还会有第二轮的疫情发展,明年春天恐怕还会有。 这次疫情对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是什么?全球范围之内,这次抗疫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医控,例如武汉有方仓医院,临时建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第一阶段是大量的精力放在医治病人,防止传播。 我们正在走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复工复产阶段,中国从3月开始就复工复产了。复工复产是关键,目前看到的是消费者信心不足,消费者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像疫情之前的去餐馆、去电影院消费。 第三阶段还没有完全到来,但是开始出现端倪,是什么呢?第三阶段是由于疫情来了之后,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会产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将会不断地突显出来。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来看,尤其是发达国家,目前疫情是怎样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这次疫情全球范围来看,尤其在发达国家,是低收入者的危机,这些人收入低、储蓄低,疫情之后工作收到影响,甚至失业。但从资本市场来看,最开始极其恐慌,华尔街连续四次熔断,但是紧接着美联储出台了没有上限量化宽松,美国国会也推出了财政刺激计划,于是金融市场格再次猛涨,5月底华尔街的价格已经超过了2019年11月的水平。 第二个话题,这次疫情之后,政策做出哪些调整,未来一两年还会有怎样的政策走势?两会召开之后这些政策的趋势是非常明朗的,我理解有三个大原则:一是保底线,二是留有余地,三是要转危为机。 什么叫保底线,底线在哪里?底线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底线就是就业,底线就是社会稳定,坚决不能让这场疫情影响到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政策都是围绕着这个展开的,比如发行特别国债券,重要的发力点就是尽量地减少手续,一竿子触达到县级政府,主要用来保民生。这个底线一是体现在民生,不能出现因疫情而发生新的贫困,这是保底线。 保底线的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什么?就是就业。今年870万大学毕业生,明年还会更多一些,大学毕业生要有工作。今年两会上提出要保证900万个新增就业的人数,这是什么概念呢?过去这几年,每年提的是每年新增就业1100万,最后执行的结果是1300万,将近1400万的新增就业,今年目标是900万的新增就业岗位,坦率地讲应对870万的大学毕业生是比较紧张的。 还有一个保底线是什么呢,是一些企业短期内碰到了问题,比如一些出口企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预测是发达国家会有-6%的经济下滑,-6%是很厉害的,一般衰退年份-1%或者-2%是正常的,这次发达国家是-6%。这样的情况下出口市场肯定是不好的。怎么办?要给这些出口企业一定的援助,不能说没有出口定单了、就破产了、影响就业了,而是要给企业一个时间窗口,在这个时间窗口之内给他救助,让他转型,这也是保底线的第三个方面,所以我理解“六保”里面,最核心的是保民生、保就业、保企业,或者说市场主体。 两会结束之后,贯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刚刚谈到了,就是要在政策宽松的过程中留有余地,怎么叫留有余地呢?比如这次两会没对经济增长提出硬指标,就是怕地方政府为了GDP指标搞一些短期来看似乎能够稳住经济,但是长期来看会留下隐患的措施。因为明年后年的经济情况不会一下子就扭转过来,国际形势还会变化,所以把一些政策的“子弹”留下来,中央层面也是留有余地的,比如这次的特别国债券只发了1万亿元,之前很多预测,包括我自己预测是1.2万亿元,这次只提了1万亿的特别国债券,为什么只提1万亿,我的理解是担心明年后年经济还不能完全恢复,所以留有余地。 再比如财政赤字率,这次提的是3.6%以上的赤字率。3.6%以上,只要是保证了就业,保证了民生就可以了,并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目的是如果明年后年经济还有波动的话,财政上还能够再发力。这是我理解的经济政策的三个原则。 经济在酝酿新的增长机遇,但也要对未来两到三年的经济短期冲击做出预案。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两到三年的调整,包括国有企业改革,能够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让中国经济再回到一个比较健康的或者是更加健康的、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来。 未来两三年,就是要下过去下不了决心,一些基础性的技术也好,投资也好,经过两三年调整,中国经济的科技发展、产业升级会有一个更好的基础。 什么叫危机中孕育新的机遇,什么叫在变局中打开新的局面?具体说来这么几件事情,未来两三年会陆续推出。 第一,财政上会持续地扩张,今年的扩张有三个部分。占GDP3.6%以上的财政赤字是第一部分,估计有4万亿元的财政赤字,还有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券,这就是5万亿元了。还有3.7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的专项建设债,所以加在一块,大概就是大数是八九万亿元。如果不够,明年起适当地扩张。为什么这样讲,中国现在整体看,债务水平不算太高,我们整体上讲企业债加政府的各种各样债占GDP的比重是2.6%左右,但是我们的储蓄高,百姓、企业和部分机构,比如很多大学的资金很多是没有用起来的。我们的储蓄率是38%,GDP中38%每年是用不到,是用来储蓄的。从宏观上讲,中国的财政上是有空间的。但还是那句话,“子弹”不能一下子打光了,这是具体的财政上还可以扩张,这次财政的扩张主要是针对基层,不是中央的资金直接拿钱搞项目,而是直接交给基层,交给县级政府去做。 第二是金融方面,这次也有很多的政策,比如说直接面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哪怕是不良率高一点,金融方面还有很多措施,比如说注册制要推出来,再比如说债券市场的发展,各种具体的债券管理办法,一定还会进一步细化。再比如退市,经营不好的企业、做假企业的退市政策也要加快。 第三,基建现在也在加码,这次的基建和2008年不一样,这次的是抓重点,而不是撒胡椒面,这次的基建是三个重点:一是新基建,这个就不重复了;二是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县级的新型城镇化;还有一个是老旧小区的改造,现在提出了要三万多个小区出加装电梯。为什么要做这个,为什么要搞县城的更新,为什么要给老旧小区改造呢?主要仍有大量农村人口要进城,年轻人在城里打拼,要给下一代进城定居的条件,也要把老人接到城里来,第一站就是县城。 基建还有一个重点区域,就是重要项目的建设。举个例子,在珠三角地区,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珠海的“中间一杠”,但这还远远不够,这一区域的道路和桥梁是非常拥挤的,地方经济活动是强度非常高的,基建还要加强。 再举个例子,在长三角地区,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叫江阴,江阴在长江的南面,对面叫锦江,这个过江大桥也极其繁忙,不是过年过节都堵车,过年过节更堵车,经济如此发达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如此之大的地区居然天天堵车,当然要建桥。这次的重点是抓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点地区的基建,这次的政策还是很务实的。这次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上次4万亿的教训,准备打持久战。 未来的两三年,中国经济将会走出怎样的轨迹?首先,未来两三年,可能还会是比较艰苦的,会出现一些考验我们的耐心和定力的国际上的重大变化。 经过了两三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应该能够回到6%左右的增长,因为中国经济有两个重要的潜力,一个潜力是我们确实市场大,我们有4亿中等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指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50万之间,这4亿的人口消费能力是很强的。我在这次两会上提出了一个提案,应该再花15年的时间,把4亿的中等收入人群翻一番,变成8亿,这是我们的增长潜力。 第二个增长潜力大家可能讲得不够多,就是我们科技升级的能力,中国是一个科技人才的大国,科技人才大国,我们每年800多万大学毕业生,40%是学工科的,中国工科的训练是非常严谨的,坦率地讲比美国要成功,尤其是比美国的普通大学要成功,美国顶尖大学是不错的,但是很多一般大学是比不上我们的一般大学的,这是我们创新的潜力所在。 所以我的判断是在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我们应该能够打开一个新局面。中国经济的主要市场在国内,主要市场在国内,而且以中国经济为核心,我们拉动了东南亚、东亚地区的产业链。此外,我们的技术创新基本上能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很多创新能够实现自主,当然最顶尖的创新一定还要国际交流,比如说量子计算一定需要国际交流。形成创新自主能力提升、跟国际交流学习,这样一个局面。一旦这个局面形成,我们还会有十年左右比较快速的增长,在6%左右。再下来,我以前算过一个数字,从2020年到2050年,只要保持4%左右的增长就够了。 具体来看,有六个方面仍然有发展机会。 一是汽车的销售会恢复,汽车销量过去这两年下降非常快,这种下滑不是长期的,还有大量的家庭想买汽车,还有很多家庭想换汽车,我们的百户人家的汽车平均保有率只是巴西的一半。这需要地方政府发力,需要在汽车的牌照管制方面有创新。 第二,房地产方面,住宅地产是增长点,虽然不可能回到过去那样子的爆发式增长,但仍然有增长空间。疫情期间大家宅在家里,对自己的住房有新的体验,想换大房子的,想换更好的区域的,装修风格要变的,一定有。这方面需要相关的政策配套,要增加土地供给,控制房地产的价格,房子要做到房住不炒,根本之策不是搞限购,限购只是降温,根本的职责是增加住宅土地供给。地产是未来的一个增长点,但是千万别误解,绝对不是说地产价格要暴涨,而是有希望走出一条价格不怎么涨,但是交易量上升,老百姓能够通过交易改善住房的需求,这么一个格局。 第三是新科技,未来几年一定会大规模发展,包括这次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讯软件、内容网站,应用层面的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还会发展。 第四是重点领域投资,例如老旧小区的改造、智能电梯,此外还有重点高科技工程,城市地下传感器的设计和建设等,这方面也会出现大量的技术需求和机会。 第五是金融,也面临着新发展的新阶段,债市市场还要扩大,政府债券的规模一定会扩大。注册制之后有进有退,股市也会发展。 第六是新型城镇化,这可能是未来二三十年的重大机遇,农村儿童和老人要进城,城里的外来工会定居下来,这个问题要仔细地地研究。中国这么多城市,从一线到三四线城市,哪些城市、哪些地区人口会流入,哪些地区的住房、公共设施会增加投资,最终是老百姓自主定居的选择,我们应该做好这方面的研判,投资、政府的政策都要跟着百姓的意愿走。 经济目前遇到了调整期,从职业发展来看,大家一定要耐心,一定要有定力,经过这两三年的调整,经济一定还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企业、个人事业,如果能调整到位,还会迎来未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世界瞩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前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多国专家学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拥有雄厚基础,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相信中国一定能如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延续改善势头,复工复产成效显著。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和重要产品稳定增长,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在面对复杂严峻局面时展现出超大规模经济的优势、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巨大的潜力和回旋余地。 “中国各行各业正在有序复工复产,中国全国两会在此背景下召开,令人鼓舞。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将继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埃及开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哈桑表示,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企承建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等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有序推进,继续为当地创造就业,惠及社会民生。 “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可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迪斯表示,中国经济正在重振发展活力,德国汽车企业从中受益。中国政府具有强大执行力,在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前提下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创造了条件。 “当前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做法破坏经济全球化成果。中国始终是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和开放合作的坚定支持者。”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校长助理、泰国暹罗智库主席洪风认为,中国一直保持开放姿态,让世界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中国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吸引全球关注,中国将继续作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行情600405,诊股)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有序复工复产复市,将重新激活世界经济发展活力。”在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看来,中国全国两会历来受到全球关注。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正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我相信通过全国两会,世界能看到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将在新的阶段取得更大成就,促进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中国经济正在迅速恢复,这将进一步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尼日利亚《每日突发新闻》总编辑奥斯汀·马霍表示,在尼日利亚,拉伊铁路、西非最大深水港之一莱基港等重大民生项目均有序复工,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生机勃勃,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今年1月至4月,中欧班列共开行2920列、发送货物2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4%、27%。中欧班列高质量、稳定开行,在降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冲击、促进货物服务跨境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疫情,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供应链网络、协同高效的生产能力等,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重要保障。”4月30日,中国济南与德国汉堡开行的首列中欧班列抵达汉堡港货运场站,德国汉堡市经济部长韦斯特哈格曼表示,汉堡与中国之间的联系通过中欧班列进一步扩展,新线路开通表明两国贸易以及全球供应链继续运行,洲际铁路运输给汉堡港带来了更大机遇,期待德中深化友好合作。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有力提振各国信心。”马霍表示,中国拥有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产业集群,工业企业强大的生产和转产能力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稳定性。 洪风表示,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成功控制疫情、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还为各国抗击疫情提供坚定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中国坚实的经济基础。“相信中国将继续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野村控股中国委员会主席、野村证券执行副社长饭山俊康表示,从供给方面看,中国加快复工复产,为各国抗疫提供急需的医疗防疫物资,为各国采购中国零部件提供便利,有利于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回平稳运行轨道。从需求方面看,中国将继续扩大进口贸易,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中国依然是富有长期机遇和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 抗击疫情过程中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相信中国将继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稳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隆功·吴森提兰谷表示,目前,中国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医药生物、远程通信、跨境电商等产业发展,这些都将进一步吸引外资,展现了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合作的积极姿态。“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活力,相信中国将继续为区域及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凯瑞商学院副教授亚历山大罗·瑞布奇认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有力拓展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对美国企业来说,中国依然是富有长期机遇和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 “松下电器在中国已全面复工,对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本间哲朗表示,中国各地区、行业、企业正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潜力与活力。 美国品牌咨询公司Atlantic 57战略总监曼妮莎·米查丹尼认为,全球科技和消费电子行业尤其依赖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中国正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加快建设技术驱动的服务经济。“从长期看,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将提供强劲动能,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将促进全球经济创新发展。”(记者 龚鸣、花放、黄培昭、林芮、李晓骁、姜宣、刘军国、吴乐珺)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刘杨
何立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够如期完成 中国经济有实力有能力克服当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