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圳“双区”建设的开局之年。 面临各种复杂考验,迈入而立之年的深圳资本市场功能日渐齐备,生态日趋优化,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新创业、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过去一年,担负着深圳资本市场一线监管重要使命的深圳证监局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打好防疫抗疫攻坚战,扎扎实实办好资本市场的事,切实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全力服务国家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战略部署,努力实现稳定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近日,深圳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至斌接受证券时报记者独家采访,对过去一年围绕防范化解重点风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服务与监管工作进行了总结,提供了深圳资本市场的监管“样本”。 深圳资本市场总体稳中向好 证券时报记者:深圳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赋能,请您介绍一下深圳资本市场近年来发展情况。 李至斌:近年来,深圳资本市场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呈现出三方面特点。 第一,市场体量大。截至2020年底,深圳共有上市公司333家,平均不到6平方公里就有一家上市公司,密度居全国第一,市值达9.12万亿元,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比重超过11%,居全国第二。深圳共有证券公司23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31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二;期货公司14家,全国第三。辖区资管业务总规模超过13万亿元,约占全国资管业务总规模的1/4。 第二,机构实力强。2020年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中,深圳辖区共有5家AA级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一,一批综合实力突出的头部机构持续发挥行业“领头羊”、“排头兵”的作用。 第三,发展韧性足。自2020年二季度起,深圳上市公司业绩逐步回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深圳实体经济的“基本盘”。2020年全年完成首发企业上市34家,是2019年同期的2.3倍。辖区拟上市企业(含在辅导、在审)204家,后备资源丰富。创新资本活跃,2700多家私募股权及创投机构累计为实体企业注入约1.4万亿元资本金,辖区证券公司保荐科创板、创业板项目家数居全国第一。在行业机构助力下,实体与资本、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扎扎实实办好资本市场的事 证券时报记者:深圳证监局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成效如何? 李至斌:“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每一位监管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作为身处先行示范区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深圳证监局既要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打好防疫抗疫攻坚战,也要保持定力,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办好资本市场的事,切实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全力服务国家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努力实现稳定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助力市场主体疫情期间攻坚克难,解“燃眉之急”。2020年伊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深圳证监局闻令而动、敢于担当,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带头打好防疫抗疫硬仗。深圳证监局党委统筹部署“五个一”行动,制定疫情防控监管工作方案,确保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助力实体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市场主体整体复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各项重大改革措施落地,谋“长远之策”。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方面,发挥主场优势,紧扣深圳创新文化(行情300336,诊股)浓厚、“三创四新”企业活跃、创投行业聚集等显著特点,深入开展调研,就配套规则多次提出完善意见,优化辅导监管机制流程,全力保障注册制改革平稳落地。2020年辖区新增创业板上市公司15家,居全国第一。狠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分条线召开证券、基金、期货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凝聚行业智慧,共商发展大计。“一司一策”谋划机构发展,从资本、机制、人才、管控、业务五方面破题,全面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与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助力“双区”建设,提出支持深圳“双区”建设的推进方向和具体举措。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立足一线监管多想办法、多出实招,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建言献策,2020年累计向深圳市委、市政府报送各类专报、快报类信息40余篇。 坚决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证券时报记者:在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重大风险、维护深圳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方面,深圳证监局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是什么? 李至斌:对资本市场重点领域的风险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对市场苗头性、倾向性的风险要保持高度敏锐,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不能掉以轻心,不能置若罔闻,要坚决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近年来,深圳证监局统筹考虑存量与增量、治标与治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通过“科技探雷”、“精准拆弹”、“协同攻坚”等方式,严格控制增量风险,逐步化解存量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加大监管科技运用,实现风险的早预警早处理。改变“人海战术”,从人盯簿记到数据信息跑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将风险化解的关口前置,让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前面。2020年,对机构、公司、资管、私募等“四大风险监测系统”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新增了持牌机构风险台账、投行业务风险监测、合规负责人履职监管数据库等监测模块,私募系统引入地方工商、税务、社保、征信等信息,进一步加强监测系统的风险研判功能,提高风险识别的精准度。高度重视市场舆情“雷达站”的作用,建立起全覆盖的每日舆情监测处置机制,全年编制舆情日报245期,发现并处置重大舆情事项600余件。 分类施策,当好“实干+巧干”的拆弹工,积极化解股票质押风险,2020年全年累计压降高质押公司20家,质押融资金额减少192亿元,54家公司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累计获得纾困资金249亿元。有效应对债券违约风险,通过推动可交换债换股、外部筹资等方式,化解了4家发行人的6只债券违约风险。 央地协作,发挥合力,实现风险处置高效联动。深圳证监局积极发挥专业把控、政策解读等方面优势,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通报行业现状、监管举措、思路建议,推动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应对、及早防范,在构建风险防控合力、提供政策性纾困基金、处置涉众涉稳风险等方面积极作为,构建风险化解央地协作“一盘棋”格局。 做好“宣传员、督导员、质检员、服务员” 证券时报记者:在提高辖区上市公司质量方面,深圳证监局的主要思路和具体举措是什么? 李至斌:近年来,深圳证监局围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推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各项工作,用高质量上市公司夯实资本市场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及时解读政策,做好监管导向的“宣传员”。召开辖区上市公司4200余名“关键少数”参加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大会,督促上市公司履行好首要责任和第一主体责任,准确把握、充分理解高质量上市公司作为“优等生”的内涵标准,从规范公司治理等六方面入手,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大湾区乃至全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标杆和示范。 压实主体责任,做好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稳健发展的“督导员”。对分散的监管规则进行系统性归纳整理,梳理归纳公司治理、财务造假、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等十项重点要求,督促公司敢自查、真自查,把底数摸清楚、把工作做扎实,激发公司规范运作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辖区2020年11月底前上市的320余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对照检查。 严格监管要求,做好上市公司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的“质检员”。严把“入口关”,深入拟上市公司现场核验,推出面向公司“关键少数”的“辅导监管第一课”,提升规范意识;落实辅导机构责任,严格辅导质量管控,为市场引入源头活水。畅通“出口关”,全面排查公司退市风险,从信访处理等各方面做好预案准备。持续紧盯公司治理问题和风险苗头,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督促公司整改。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督促审计机构聚焦高风险事项开展重点审计。 构建协作机制,做好各方齐抓共管上市公司提质工作的“服务员”。推动深圳市政府建立由18个成员单位参与的《深圳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协调推进机制》,同时提请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意见》,央地“共建、共治、共享”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格局正不断巩固深化。 按“红黄绿”划分等级分类处置私募基金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深圳是全国私募基金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机构数量多,问题也时有发生。近年来,深圳证监局私募基金监管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李至斌:近年来,深圳私募基金行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深圳4472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实际募集资金规模共计1.97万亿元,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资本市场孵育优质标的、满足居民的财富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深圳私募基金行业存在一些较突出问题,其中有一些是行业通病,有一些是市场的新特征、新情况。特别是近两年来,深圳私募基金风险呈扩散态势,风险底数不清、涉众风险较大、处置化解棘手。 2020年起,我们研究明确监管方向,按照“摸清风险底数,严格防止增量,有效控制变量,逐步化解存量,健全良性退出,加强联合惩戒”的整体思路,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辖区私募基金监管初现成效,从被动“应战”开始转向主动“出击”,行业生态逐步修复,投资者大面积群访、闹访的局面有所减少,私募机构良性退出等难点问题取得突破。 一是有效摸清风险底数。组织行业全面自查自纠,鼓励“好人举手”,力争找到人、看得清、持续盯、管得住。截至目前,已有4086家私募机构对照监管底线全面自查,填报了自查自纠材料,填报率达91.37%,首次实现了有效摸清风险底数。探索分类监管机制,按照“红黄绿”划分风险等级,通过自查自纠、核查比对,发现违法线索或无法联系的红色机构382家(占比8.54%),发现违规线索尚需整改的黄色机构1482家(占比33.14%),合规或已完成规范整改的绿色机构2608家(占比58.32%)。 二是切实加强监管震慑。强调监管姓“监”,私募姓“私”,对借私募基金之名、行非法吸储之实的“伪私募”,存在侵占挪用、恶意欺诈等违法行为的“乱私募”重拳出击,2020年全年对40余家重点机构进行核查,采取监管措施40余件,移送公安部门近10家。主动加强风险警示,2020年以来,集中公示全部私募监管措施,公开发布中金国瑞、新华财富等私募机构涉嫌非法集资的风险警示,先后两批集中公布了辖区131家、75家重大违法违规私募机构名单。 三是积极构建监管合力。由监管部门统筹指导,主动聚合行业力量,于2020年8月率先成立了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截至目前,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已吸纳348家绿色机构为会员单位。协同地方市场监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监管局,优化私募基金联合评审机制,在入口关严防增量风险。建立健全良性退出机制,目前,一家风险私募机构的独立清退组已经开展确权流程,于2021年1月12日组织完成了第一期兑付。 四是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将持续跟进黄色机构整改落实情况并及时调整私募机构的分类标识,视情形约谈管理人或采取相关监管措施。对于红色机构,将列为监管处置重点对象,在现场检查的基础上,协调行业协会采取暂停产品备案、列入异常经营机构、注销管理人登记等措施,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于绿色机构,鼓励其加入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符合条件的纳入协会白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协调有关方面支持其做优做强,充分发挥私募机构在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方面的积极作用。 让监管长“牙齿” 让违规者知敬畏 证券时报记者:在强化日常监管、严格稽查执法,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方面,深圳证监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李至斌:深圳证监局在日常监管中注重加强监管红线和底线的刚性约束,强化监管执法,守好阵地,防止出现“破窗效应”,在严肃监管氛围、优化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上下苦功夫、做大文章。 一是让监管长“牙齿”,让违规者知敬畏。坚决依法严厉打击上市公司及大股东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做到“打早、打小、打痛”。2020年,围绕公司治理等重点内容开展现场检查63家次,对上市公司涉嫌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立案稽查。督导7家公司更正会计差错,遏制滥用会计调整规避退市行为。2020年,对行业机构及人员采取行政监管措施96件,先后对17件违规事项采用“双罚制”,做到“双罚”常态化。针对某“网红”在自媒体公开发表不当言论及时进行监管约谈,起到了显著的震慑和警示作用。 二是延伸监管“手臂”,由“单打独斗”转为“多方协同”。目前,深圳已形成由上市公司协会、证券业协会、期货同业协会、基金同业公会以及私募基金业协会组成的地方协会体系,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公司自治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外脑”作用,探索引入律师、会计师等独立第三方主导私募基金清退工作;充分运用《证券法》相关授权,在证监会各派出机构中首次责成机构聘请第三方开展内控有效性评估,有效提升了监管的精准度。 三是以全面落实新《证券法》为契机,扎实推进稽查执法“零容忍”。2020年,主办、协查、核查案件累计超100件。4起案件的相关调查组荣获证监会稽查办案有功集体,1起案件入围“2020年证监稽查20起典型违法案例”。深化与深圳经侦执法合作,联合侦破迄今为止广东省打击规模最大的实盘场外配资非法经营案,涉及配资客户4500余人,资金交易规模达70亿元,冻结资金约3亿元。 培养监管干部成为复合型“专门家” 证券时报记者:深圳证监局在抓党建、严作风、带队伍,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扎实的监管队伍方面,采取了哪些积极有效的举措? 李至斌:深圳证监局深刻认识到,证监会首先是政治机关,做好资本市场各项监管工作离不开坚强的政治保障。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将机关打造成干部成长历练的“熔炉”,而非慵懒散养的“温室”,通过打造优良作风,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把讲政治作为监管工作的底色,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党委工作规则》《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压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二是狠抓工作作风。抓作风改作风严作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优化服务、推动工作、提升监管质效。我局开展爱岗敬业奉献奋进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干部精神风貌,强化干部队伍执行力,实现现场检查、案件调查、案件审理限期办结。 三是健全正向激励。围绕打造“忠专实”的干部队伍,倡导干部“敬业、专业、靠谱”努力方向,明确“有为才有位”,细化考核评价标准,培养监管干部成为各个层面的复合型“专门家”。 四是严格纪律约束。深圳证监局党委会同局纪委每半年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共同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作出针对性工作部署。
● 日前,有传闻国内多个城市房贷暂停,引发市场热议。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对深圳多家银行进行调研采访,试图还原“房贷暂停”传闻背后的真相。相关银行业务负责人指出,近期房贷的市场投放量整体保持了平稳运行。在“房住不炒”背景下,相关银行在保证刚需用户贷款需求的前提下,严把房贷审核关。 有序放贷 2021年伊始,深圳、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加码调控政策,坚决打击楼市炒作行为。同时,房贷市场也风吹草动,关于多个热点城市“暂停房贷”的传闻不胫而走。有传闻当前深圳等地的银行房贷额度紧张、办理房贷业务时间变长,甚至有“大量银行停贷”的小道消息传出。 上周末,中国证券报记者对深圳地区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银行进行采访调研了解到,今年1月份,深圳按揭贷款额度、投放力度与去年同期及四季度同比、环比均变化不大。 工行深圳分行个贷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刘上海告诉记者,近期,关于深圳“银行暂停房贷”消息引起广泛购房者关注,部分客户担忧银行会不会大面积停办业务。实际上,该行新发放房贷规模较去年年末基本持平,未暂停放款。目前,该行对符合放款条件的住房贷款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有序进行贷款投放。 “1月份投放量较上年末有所增加,放款速度甚至较上年末略有加快。”农业银行深圳分行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部总经理陈晓广表示,该行目前正常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不存在所谓的停贷或暂停收单的情况。 随着近年来房贷政策趋于稳定,目前房贷利率定价已形成比较平稳的市场化机制,近期各大银行并无利率调整的相关计划。据悉,目前深圳各银行执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标准均为:首套房利率为5年期LPR利率上浮30BP,二套房为5年期LPR利率上浮60BP,与去年保持相同水平。 保障刚需 “房贷没有停,也不会停。”针对近期市场上的传闻,招商银行深圳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一二手房业务正常接单,并没有停贷。每个客户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可能有些客户觉得放款稍微慢一些,造成一些误解,并不存在“暂停接单、节制接单”的说法。 “正常购房者完全没必要担心出现房贷暂停的情况。”上述招行负责人解释,目前各家银行的信贷资源都在保持一个均衡配置。当然,购房者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准备好申请贷款材料,例如购房资格证明、婚姻关系证明、首期款缴纳证明、还款能力证明等,这样有助于银行更好更快批贷。 “对首付资金来源、收入等审核会更加规范,主要还是保障‘刚需’。”广发银行深圳分行零售信贷部副总经理陈朗告诉记者,为落实“房住不炒”政策,该行进一步规范了房贷客户的审核标准,对于已符合放款条件的按揭业务,一直保持平稳、有序发放。 对于近期有客户反映的房贷放款流程变长的说法,中信银行深圳分行个人信贷部总经理毛欣对记者表示,放款周期长短由交易办理流程的各个环节决定,每个客户情况不同,放款时长也有所不同,很难一概而论。“例如,疫情期间,购房交易周期较过往有所拉长。” 优化业务结构 为防范金融体系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和银保监会于2020年12月31日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境外分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不得高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 对于上述制度的出台,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监管部门将密切监控银行业对房地产的融资,确保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但这一规定对个人贷款影响不大。 某国有大行深圳分行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上述新规,该行已从总行层面传达了相关精神,要求全行上下通过优化业务结构等方式降低对房地产贷款业务的依赖。对个人客户而言,个人按揭住房贷款额度该行一直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因此,刚需购房者无需担心这一政策的影响。
近来,一线城市“深上北”楼市持续升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深圳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4.1%。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楼市也不断传出“打新热”“抢房潮”“业主坐地起价”等消息。除了深圳和上海,北京的个别城区,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海淀区、西城区和东城区,热度有所上涨。 这一轮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调控还将升级吗? 楼市缘何升温 一段时间以来,一线城市楼市出现过热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个别城市出现的“打新热”“万人摇”等状况,其原因在于新建商品住宅限价,新房价格低于同区域的二手房,一二手住宅价格倒挂,套利空间大。买到即是赚到,这几天,深圳一些银行门口排起长队,业内人士介绍,这些人是在排队打征信报告,为买房“打新”做准备。实际上,只要一二手住宅价格存在倒挂,就很难浇灭购房者从中获利的欲望。 房价的涨跌,与信贷松紧密切相关。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借经营贷进入楼市,成为此轮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疫情背景下的2020年,为了给小微企业纾困,银行推出了低息的经营贷款产品。所谓经营贷,即借款人以房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公司日常经营。部分本应纾困中小企业的经营贷辗转流入了楼市。 对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楼市而言,此轮上涨较快的包括核心区域的学区房,或者是从城市中心的学区房上涨开始,逐渐向周边蔓延。受到海外疫情影响,一些打算送孩子去国外读书的家长改变计划,准备让孩子留在国内,催生了不少学区房需求。同时,以北京为例,几年前二胎政策放开后出生的孩子,这一两年将升入小学。正是由于近几年幼升小儿童数量激增,为孩子购置学区房的家长也有所增多。 尽管北京市和一些辖区出台了多校划片、小学和初中捆绑直升校、建立教育集团和分校将优质的资源向其他区域共享扩张等举措,教育资源仍难以在短期实现均衡,这就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对应的学区房一直是稀缺资源,给房价上涨带来机会。 调控坚决有力 这几天,深圳、上海的楼市调控政策轮番出台。 针对深圳楼市持续“高烧”不退的现象,1月22日,深圳对代持“打新”予以处罚。深圳住建局认定,对华润城四期12名认购人作出“三暂停”处罚,并将有关违法违规线索移送公安机关。1月23日,深圳出台措施加强购房资格审查,对在申购商品住房过程中,有假离婚、代持、假流水等违规行为的相关人员,作出“3年不得在深圳购房”的处罚。 上海楼市调控“沪十条”也在1月21日出台,其重点内容包括:打击假离婚炒房,离婚3年内的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认定;增值税免征年限由2年改为5年,此举将有助于拉长二手房上市交易周期;加大商品住房用地供应;严防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1月25日,上海法拍房也被纳入限购范围。 更为“硬核”的调控政策当属1月29日上海银保监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 八大措施包括严格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格审核首付款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审核、借款人资格审查和信用管理、风险排查等。其中提出,防止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等信贷资金违规挪用于房地产领域。 就在上海、深圳陆续出台调控措施期间,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带队赴上海、深圳等地调研督导房地产市场情况。这无疑再度释放出从严调控的重要政策信号。 继深圳、上海之后,1月27日杭州也升级了楼市调控措施,从限购、限售、税收调节和无房家庭认定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调控。值得一提的是,杭州专门针对“打新热”出台措施:中签率在10%以下的房源限售5年。这意味着“买到就是赚到”的网红盘,套利风险升高了。 北京个别区域房价也出现了过热苗头,虽然暂时没有引来调控政策的升级,但变化也在发生。部分中介机构APP上的当日成交记录、成交价格已经悄然下架。有中介机构服务人员表示,他们接到的要求是严禁向购房者传递房价上涨信号。不过,一些中介机构服务人员也对房价过快上涨持理性态度。一位中介服务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也不希望房价涨得太猛,一旦又调控了,市场将迅速冰冻。” 1月28日,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发布消息称,为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近期市区住建部门多次约谈和持续检查房地产中介机构。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王飞近期的一番表态,也足以让市场提高警惕。他表示,北京将严查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和中介炒房、投机炒作。 过热必有调控 有人称房地产调控像“打地鼠”游戏,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一有苗头,调控的锤子就会立即落下。 房地产调控的必要性值得反复强调。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表示,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认为,无论是防范系统性房地产金融风险,还是防范区域性房地产金融风险,抑或是房地产企业做好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都需要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根据风险成因,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准确判断、及早发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调控在个别城市的效果并不明显,或是短期有效,但过一段时间,房价上涨又卷土重来。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复杂,容易受到金融环境、信贷政策、教育资源、人才引进、房地产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表明,对房地产调控负有主体责任的地方政府对市场温度的感知以及调控的精准性都需要提高。 楼市过热将必有调控。有人形象地比喻,未来楼市调控一定是稍有苗头就开始“灭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亢 舒)
最近,深圳新房市场非常热闹,6个新盘同时推出实属罕见。由于打新者只能选择一个参与,所以,一些与周边二手房存在明显价差且处于深圳市场热炒的西部片区的新盘,特别受到购房者的关注。 在这一批新房项目中,位于沙井的万丰海岸城就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近日,市场传出这样的消息,一些房产中介也趁势转发: (房产中介朋友圈转发的传言) 网传“万丰海岸城全部通过审核**万人,社保超200个月有**人”等消息,深圳市海岸新城投资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相关消息不实!相关数据仍在统计中! 公开资料显示,万丰海岸城位于沙井南环路与中心路的交汇处,原为万丰南山工业区及万丈埔工业区(一区)片区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打造为深圳西部的全新标志性综合体。本次推出玺园449套+锦园272套,共721套住宅,均价每平方米5.75万元。有购房者表示,万丰海岸城这个“香饽饽”就因为进行登记的人数过多导致网络拥挤。 说起万人抢房,最为有名的还是去年年底开盘的网红新盘华润城润玺一期。当时,华润城润玺一期公布入围名单出炉,该楼盘完成诚意金冻结客户共9690批。记者粗略计算,若按照每批冻结350万元,合计预计冻结约339.15亿元的巨资。不过,“代持”等质疑随后升温,引来了监管部门的重视。2020年11月30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党组书记张学凡曾就华润城润玺一期代持炒房乱象进行回应,他表示,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对媒体反映的代持炒房等情况,正在调查处理中,一旦发现存在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日前,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公告,对涉嫌违规申购华润城润玺一期的12名人员进行惩戒。具体如下: 一、暂停相关人员使用我市购房意向登记系统以及合同网签系统。 二、暂停相关人员在我市购买、承租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资格;已在公共住房轮候名单内的,冻结其轮候资格。 三、暂停相关人员在我市的住房公积金贷款资格。 这是深圳住建局开出的首张罚单。 新房市场持续高温 对于深圳新房市场,记者查阅发现,近期推出的龙光前海天境花园推售房源住宅1003套,最终入围客户2857批。其中,最低社保个税入围月数达66个月。天健悦桂府入围客户1170批,其中无房1134批,有房36批,无房全部入围,此次推售房源住宅427套。从数据上看,市场打新的热度依旧很高,但相较于去年润玺一期的情况,这两个“ 网红新盘”的热度低了不少。 而且,相关部门对于购房者的资格审查也越来越严厉。 与深圳往常的调控有所不同,深圳最新的调控集中火力在审查购房者的资格上,除了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统一启用“购房意向登记系统”,还规定房企、房地产经纪机构可以会同有关商业银行对购房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户籍、婚姻状况及家庭成员证明材料;社会保险或个税清单材料;收入证明、征信报告、购房款来源以及近一年及以上的银行流水单等购房资格信息进行严格核查。有参与前海新盘打新的购房者告诉记者,此次认筹审核非常严格。“我是由于银行流水不足被打回来的,需要直系亲属的担保证明,还需提供首付款资金明细。”此外,有购房者以“购房能力不足”、“还款能力不足”等理由被打回资料。有业内人士表示,“严格的认筹资料审核,无疑对于代持人群是最大的打击,特别是要提供近半年的高额银行流水,会刷掉很大一部分代持者。”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月深圳全市一手住宅成交8356套,环比大涨57.1%,二手住宅成交7008套。进入2月,除热点项目开盘外,预计供应将逐步下滑,市场回归平稳。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总监何倩茹表示,严查购房资格、银行流水等措施肯定会给楼市降降温,尤其是目前还是比较热闹的新房市场。“我认为这些严查措施同样会在二手房市场实施,所以预计住宅市场的购房热度有机会降下来,但由于深圳住宅的需求量还是很大,所以长远来看增加供应量才是治本的方法。
近来,一线城市“深上北”楼市持续升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深圳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4.1%。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楼市也不断传出“打新热”“抢房潮”“业主坐地起价”等消息。除了深圳和上海,北京的个别城区,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海淀区、西城区和东城区,热度有所上涨。 这一轮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调控还将升级吗? 楼市缘何升温 一段时间以来,一线城市楼市出现过热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个别城市出现的“打新热”“万人摇”等状况,其原因在于新建商品住宅限价,新房价格低于同区域的二手房,一二手住宅价格倒挂,套利空间大。买到即是赚到,这几天,深圳一些银行门口排起长队,业内人士介绍,这些人是在排队打征信报告,为买房“打新”做准备。实际上,只要一二手住宅价格存在倒挂,就很难浇灭购房者从中获利的欲望。 房价的涨跌,与信贷松紧密切相关。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借经营贷进入楼市,成为此轮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疫情背景下的2020年,为了给小微企业纾困,银行推出了低息的经营贷款产品。所谓经营贷,即借款人以房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公司日常经营。部分本应纾困中小企业的经营贷辗转流入了楼市。 对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楼市而言,此轮上涨较快的包括核心区域的学区房,或者是从城市中心的学区房上涨开始,逐渐向周边蔓延。受到海外疫情影响,一些打算送孩子去国外读书的家长改变计划,准备让孩子留在国内,催生了不少学区房需求。同时,以北京为例,几年前二胎政策放开后出生的孩子,这一两年将升入小学。正是由于近几年幼升小儿童数量激增,为孩子购置学区房的家长也有所增多。 尽管北京市和一些辖区出台了多校划片、小学和初中捆绑直升校、建立教育集团和分校将优质的资源向其他区域共享扩张等举措,教育资源仍难以在短期实现均衡,这就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对应的学区房一直是稀缺资源,给房价上涨带来机会。 调控坚决有力 这几天,深圳、上海的楼市调控政策轮番出台。 针对深圳楼市持续“高烧”不退的现象,1月22日,深圳对代持“打新”予以处罚。深圳住建局认定,对华润城四期12名认购人作出“三暂停”处罚,并将有关违法违规线索移送公安机关。1月23日,深圳出台措施加强购房资格审查,对在申购商品住房过程中,有假离婚、代持、假流水等违规行为的相关人员,作出“3年不得在深圳购房”的处罚。 上海楼市调控“沪十条”也在1月21日出台,其重点内容包括:打击假离婚炒房,离婚3年内的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认定;增值税免征年限由2年改为5年,此举将有助于拉长二手房上市交易周期;加大商品住房用地供应;严防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1月25日,上海法拍房也被纳入限购范围。 更为“硬核”的调控政策当属1月29日上海银保监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 八大措施包括严格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格审核首付款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审核、借款人资格审查和信用管理、风险排查等。其中提出,防止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等信贷资金违规挪用于房地产领域。 就在上海、深圳陆续出台调控措施期间,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带队赴上海、深圳等地调研督导房地产市场情况。这无疑再度释放出从严调控的重要政策信号。 继深圳、上海之后,1月27日杭州也升级了楼市调控措施,从限购、限售、税收调节和无房家庭认定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调控。值得一提的是,杭州专门针对“打新热”出台措施:中签率在10%以下的房源限售5年。这意味着“买到就是赚到”的网红盘,套利风险升高了。 北京个别区域房价也出现了过热苗头,虽然暂时没有引来调控政策的升级,但变化也在发生。部分中介机构APP上的当日成交记录、成交价格已经悄然下架。有中介机构服务人员表示,他们接到的要求是严禁向购房者传递房价上涨信号。不过,一些中介机构服务人员也对房价过快上涨持理性态度。一位中介服务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也不希望房价涨得太猛,一旦又调控了,市场将迅速冰冻。” 1月28日,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发布消息称,为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近期市区住建部门多次约谈和持续检查房地产中介机构。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王飞近期的一番表态,也足以让市场提高警惕。他表示,北京将严查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和中介炒房、投机炒作。 过热必有调控 有人称房地产调控像“打地鼠”游戏,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一有苗头,调控的锤子就会立即落下。 房地产调控的必要性值得反复强调。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表示,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认为,无论是防范系统性房地产金融风险,还是防范区域性房地产金融风险,抑或是房地产企业做好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都需要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根据风险成因,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准确判断、及早发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调控在个别城市的效果并不明显,或是短期有效,但过一段时间,房价上涨又卷土重来。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复杂,容易受到金融环境、信贷政策、教育资源、人才引进、房地产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表明,对房地产调控负有主体责任的地方政府对市场温度的感知以及调控的精准性都需要提高。 楼市过热将必有调控。有人形象地比喻,未来楼市调控一定是稍有苗头就开始“灭火”。(经济日报记者 亢 舒)
【深川多家银行回应“暂停房贷”:不实】 1月29日据上证报,近日关于“银行暂停房贷""个人房贷收紧"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记者在深圳向多家银行进行了采访求证,从走访情况看,目前深圳各大银行房贷并未出现停贷情况,仍在正常收单,但住房贷款资格审核确实比之前更加严格。 【恒大、万科、碧桂园销售缩水】 南方产业智库综合上市公司公告及研究机构数据,对HFI-60指数监测房企2020年销售数据进行了统计。在可获取销售情况的44家房企中,合约销售金额最高的恒大与万科双双跨入“7字头”,达到7232.5亿元和7041.5亿元。因疫情影响恒大、万科、碧桂园上半年销售同比缩水。 【广州市2021年GDP增速目标6%以上】 1月29日,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在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广州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增长2.7%,5年年均增长6%,与全省同步。 01 时政快报 【商务部:今年将从五方面重点发力吸引外资】 商务部今日召开2020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尽管已经有较好的基础和不少有利条件,但外资工作面临的总体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商务部重点将从五方面持续发力。 【交易商协会:进一步规范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企业无偿划转事项】 企业无偿划出资产的,应严格按照《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规则》及《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披露表格体系》PZ-6表要求披露无偿划转信息及进展。企业无偿划入资产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应参照上述要求及时披露。 【商务部:推动汽车等消费品转向使用管理】 1月29日商务部召开2020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在会上表示,今年将促进商品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深化汽车流通放管服改革,鼓励开展汽车下乡和汽车、家电、家具以旧换新。 02 市场快讯 【一线城市新房找房热度涨幅回落】 今日58同城、安居客发布2021年《1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1月全国重点监测67城新房在线均价为16405元/平方米,其中25城新房在线均价环比上涨。二手房在线挂牌均价15863元/平方米,北京、深圳、上海二手房挂牌均价超5万元/平方米。城市房价环比涨幅TOP5的城市分别为九江、福州、沈阳、长春和临沂,其中九江环比增幅最高为7.7%。 【“十三五”期间西藏建成城镇保障房23万套】 十三五”时期,西藏建成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23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及设施配套13万套。西藏城镇化率从“十三五”初的27%增加到如今的32%,以拉萨为中心、地区城市为节点、县城为基础、具有西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在青藏高原稳步推进。 【开年首月银行业被罚逾1.5亿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银保监会官网公布的信息统计,开年以来(以罚单披露时间计),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各类型银行业机构(不含个人)已累计开出罚单150余张,罚金金额也已逾1.5亿元,其中不乏多张千万级“天价”罚单。 03 区域风云 【国内首单生物医药产业园类REITs项目获批】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布消息,以该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的“中联元联-前海开源-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获批。这是国内首单生物医药产业园类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 【深圳将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1月29日,龙岗区举行打造粤港澳国际教育示范区启动仪式,龙岗区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广东2020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38.87万户】 据“广东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1月28日消息,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84.85万户,较2019年末增长10.50%。其中,各类企业616.78万户、个体工商户763.02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05万户,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13.92%、7.90%和6.47%。 【深圳消委会:长租公寓相关投诉蛋壳公寓占比近五成】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微信公众号1月28日消息,2020年,深圳市消委会共收到有关长租公寓的投诉2541宗,与2019年同期的1103宗相比上涨130.37%。其中有关深圳市蛋壳公寓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诉1204宗,占长租公寓投诉的47.38%。 04 房企头条 【碧桂园地产集团6.2亿元应收账款ABS获上交所受理】 1月29日,据上交所消息,国信证券-碧桂园应收账款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上交所受理。消息显示,该债券拟发行金额6.2亿元,原始权益人为碧桂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计划管理人为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华侨城:将0.54亿元担保额度调剂至佛山南海祁禹置业】 1月28日,华侨城发布公告称,将控股公司深圳华侨城文化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未使用的担保额度0.54亿元调剂至参股公司佛山南海祁禹置业有限公司,本次调剂的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0.08%。 【中南建设:为4家公司提供共计16.91亿元担保】 1月28日,中南建设发布公告称,为4家公司提供共计16.91亿元担保,分别为潍坊锦琴担保金额5,000万元、南宁景信担保金额5亿元、余姚甲由申担保本金金额3.2亿元、杭州翰昌担保金额合计8.21亿元。 05 名家观察 【易居中国创始人丁祖昱:短期内可有效遏制投机现象】 杭州发布的“杭五条”的核心在于严控需求端,尤其是对于投资投机的炒房客来说,2年限售改成5年,杜绝了短期内投资投机的可能性。同时,对于“无房户”2018年4月4日后记录满3年的完善,也使得真正的“无房户”可以更容易摇到号。短期内,杭州“摇号”火爆状况肯定会得到缓解。从这一政策本身来说,如果杭州调控政策实施效果较好,可能会影响上海、深圳等城市未来的调控政策方向。 本文为楼市整理而成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明显上涨的四大元凶:打新、放水、学区、落户。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短短几天时间,上海、深圳两地都发布了楼市调控新政。 照理说,各地楼市调控政策频出,并不令人意外。但意外的是,新年伊始,春节将至,本是楼市淡季,也不是常规出政策的时间点,但本次一线城市沪深接连下重手,令人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各地的政策内容,1月21日晚上海发布的新政共有10条: 读完后,小巴的第一反应是——上海这分明是在抄作业。比如,第三条夫妻离婚三年内限购,去年深圳已经发布;第六条新房摇号优先满足“无房家庭”,去年杭州的政策就有这一条。 再看深圳,其实不算是发布新政,可以形容为“2020年7·15政策的plus版”。 1月19日,深圳发布通知明确了去年7·15政策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一条引人关注——居民家庭购买的商品住房,只能登记在具有购房资格的家庭成员名下。 这是啥意思呢?按照之前政策,有房票的A跟无房票的B结婚,用A的房票买房,然后登记在两人名下。但现在不行了,用A的房票买房,只能登记在A名下,既不能登记在夫妻名下,更不能单独登记在B的名下。 说白了,就是堵住假结婚炒房的漏洞。 1月23日晚,深圳再出狠招,比如启用“购房意向登记系统”,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购房人需登记,要求房企和房产经纪机构会同商业银行验明“购房人的收入证明、征信报告、购房款来源以及近一年及以上的银行流水单等。 政策还规定,违规者将被关“小黑屋”——3年禁购。 总体来说,从楼市淡季紧急发调控政策,到规定“违者三年禁购”,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沪深两地对当前楼市可谓又急又严,原因当然是两地楼市过热。 但实际上,不止沪深两地,四个一线城市的楼市热度都较高。 据统计局数据,2020年12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3%,高于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0.1%;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6%,明显高于二三线城市的0.1%和0.2%。其中,广州12月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涨幅均为0.7%,位居70大中城市次席。 回顾2020年全国楼市走势,疫情之后,房地产率先企稳,以深圳及热点二线城市如杭州、南京、宁波等为首的城市出现较热行情,最受关注的是深圳买到一套新房转手赚500万的新闻。随后,这些城市均在去年7月后收紧了调控政策。 到了2020年年底,二线城市热度还未完全平息,一线城市出现反转,楼市火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次沪深两地紧急发布楼市政策,影响几何?其他城市是否会跟进?下面来看看大头的分析。 1月23日深圳政策主要是严格审查购房人身份和资金来源,实际上是2020年7·15政策的补丁,主要打击虚假身份和虚假收入证明等,会堵住一些漏洞和缝隙。 只是,但凡“堵”的政策,就像堵洪水一样,就像房子防止渗漏一样:第一,有时你根本想不到也找不到这个水的源头从哪里来的;第二,“堵”永远不可能穷尽。 1月21日,上海的新政实际上相当于深圳2020年的7·15政策,当然远不如深圳的严厉。这也符合逻辑,因为上海真正热起来,实际上就是近两个月的事。 但上海政策也有亮点,其中提到“完善土地市场管理,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具体来说是增加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特别是在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五大新城加大供应力度。 这一点对每一个特大城市都有启迪:多核心城市、多个副中心、轨道交通网络,是解决特大城市住房问题的方向。 从沪深两地发布政策的背景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货币政策“不急转弯”,与名义经济增长率匹配。 为了防止较为宽松的货币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实行了几年的限价政策,市场一二手房之间的套利空间显形化、彩票化,市场投资套利的热情极高,甚至有的城市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因此,作为标志性的中国一线城市沪深,不得不在此时紧急出台政策或加强原政策。全国其他热点大城市,跟进出台政策或在原政策基础上“打补丁”的可能性较大。 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明显上涨的关键要素是4大原因:打新+放水+学区+落户。 ▶▷ 放水:疫情下全国性放水,导致流入房地产行业的各项资金或多或少增加。 ▶▷ 打新:逐利是人的本性。 深圳并非唯一一个打新城市,同类型城市还有好几个,如杭州、南京、成都、西安等,只是因为深圳的房价最高,打新收益最高而被市场广泛关注。 为何这么多人都关注限价?失真的房价统计系统,限价是为了对上负责,要求调控结果。但限价也分成真限价与假限价,部分城市的双合同的存在事实上代表了限价并不真实。(装修款单独计算) ▶▷ 学区房:最近各地房价的龙头是学区房。 疫情下,大量出国读书人群回流,需求增加,一线城市学区房的需求明显上升,这一轮年底翘尾行情学区房表现最明显。 ▶▷ 落户政策的宽松:当下除上海北京外,全国一二线城市都加入到抢人行列。 广州、福州、苏州等城市降低落户门槛,包括苏州等城市发布政策租房即可落户,相比往年的政策,要求明显降低。 总体而言,房价涨不涨看政策,看调控。最近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背后是2020年放水导致的结果,学区房是龙头,打新制造了恐慌,让有限的新盘供应被投资客抢跑了。 判断未来房价涨幅,就看那些城市是否监管打新潮。如果不监管,2021年一线城市普涨一波难以避免了。 因为打新潮出现的原因是限价,当下的政策不限制投资红利、不限制套利,只约束参与的人,希望更少的人参与暴利游戏,用处有限。 1月15日,南京也出台通知,提高了人才购房的社保年限,目的是打击有人借着人才名义投机,进一步解决刚需人才购房困难问题。 其实沪深和南京的这些政策目的都一样,即防止投机。而投机的原因是限价政策下,一二手房价格倒挂严重。 而之所以采取限价政策,看起来是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质是为了符合调控要求,使房价不超过全年增长5%的上限。 限价政策带来的后续问题是,需要不断补漏洞,最近沪深和南京发布的政策就是如此。而且,当调控政策越来越紧,可能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从慢慢降温到越来越冷,这是行政手段带来的一个副作用。 因此,调控政策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还可能引发负面问题。楼市要健康发展,还需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否则很难真正实现“房住不炒”调控目标。 不过,中央已经意识到问题,并且在加紧解决。 2020年12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十四五”时期住房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好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更好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日常监管,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这释放了积极信号,中央协调各部门统一发力,调动资源从全局去治理房地产问题。 概括说,真正的房地产长效机制至少有两点:第一点,市场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第二,增加有效供给,尤其是解决夹心阶层的共有产权住房问题。 虽然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但内在逻辑存在一些差异性。 2020年深圳房价上涨是延续了2019年的行情,尤其是先行示范区带来的诸多利好,加之人口的大量流入,导致市场热度明显上扬,以及存在一定炒作成分。 上海完全是改善和刚需支撑起的市场,拉动的导火索是诸多城区内限价新房入市,导致改善性需求集中爆发,并引发二手房市场挂牌量激增。同时,大量首套自住者则承接了改善需求的二手房源,房产“需求车轮”滚动加速,市场热度提升,而学区是加速这一车轮滚动的催化剂。 广州的市场热情提升和部分板块IP属性增强有直接关系,首当其冲的就是广州的南沙板块。同时在一线城市中广州的房价总体偏低,部分区域的落户大尺度放松,也拉动大湾区其他城市置业者对广州的关注。 总体而言,2021年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较为明显,大概率收紧调控政策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强。但一线城市调控已经很严,后续收紧空间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