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行上海总部12月31日消息,为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支持和指导下,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稳步推进。2020年12月31日,在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辅导的基础上,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组对外公示上海市第二批5个创新应用。 本次公示创新应用秉持守正创新、风险可控、权益保障和惠民利企原则,聚焦于多方安全计算、音视频、图像识别等新兴前沿技术,创新智慧金融产品与服务,旨在为公众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无障碍金融服务,践行普惠金融,缩小“数字鸿沟”,提升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金融风险技防能力,让金融更具智能、更有温度、更加安全。 下一步,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组将在人民银行总行的统筹指导下,充分发挥上海市资源集聚优势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引领辐射作用,激励更多的创新主体加入,不断增强监管包容性,释放金融创新发展动能,打造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金融科技生态圈。
12月7日,2019年度上海金融创新奖揭晓,银联数据“玑衡智能建模平台”凭借在金融创新、推广示范、经济社会效益、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荣获金融创新成果奖三等奖。 上海金融创新奖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旨在表彰为上海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环境优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该奖作为国内首个聚焦金融创新领域的省部级政府奖项,已连续完成10届评选。为促进上海金融科技领域创新发展,2019年度上海金融创新奖首次增设了“金融科技类”组别,银联数据“玑衡智能建模平台”从9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进一步证明了银联数据的技术实力和创新水平。 “玑衡智能建模平台”是为银行量身定制的信用卡全生命周期模型解决方案。该平台基于银联数据长期以来在信用卡业务模型方面的开发实施经验,构建了涵盖市场营销、风险识别与管理、客户经营等全方位、多维度模型体系,可根据银行在交叉营销、客户促活、分期营销、消费力提升、信用风险评估、贷中风险识别与管理等业务场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型开发与部署。平台涵盖了LightGBM、XGBoost等机器学习前沿算法,及AutoML、自动贝叶斯调参、自动化特征工程、模型可解释等功能,贴合信用卡业务流程及需求,协助银行提升建模能力与业务落地应用。 作为金融科技公司,银联数据立足零售银行及信用卡系统建设和运营服务,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提升科技水平。未来,银联数据将充分发挥技术和平台优势,持续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2月9日,第二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闭幕。在这场为期三天的论坛中,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金融科技的开放创新与审慎监管展开讨论。闭幕当天,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成员单位还发布了多项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涉及金融数据安全管理、科技监管、技术创新融合等。 在数据管理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主任郑威表示,数据权属界定将是未来数据融合共享中最为重要的一大难点。跨越数据鸿沟、让数据发挥价值仍有一段路要走。基于此,金融科技安全实验室正在打造金融数据安全融合平台,以实现多方之间的互信与互通,从顶层上支撑监管,横向服务产业。 郑威介绍称,打通数据融合需要多种关键技术,包括隐私保护技术、安全多方计算、机密学习、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通过对这几种技术进行多个方面的检测评估发现,隐私保护的计算技术存在着跨领域、多学科、多交叉等难点。利用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可解决安全数据的可用而不可见的问题,这将是金融科技安全实验室的重要工作方向。 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表示,目前,金融科技在司法实践中已有应用,比如采用多因子量化模型精确核定证券虚假陈述对于投资者损失的判决。 据介绍,这一模型主要是模拟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代表着在没有虚假陈述、财务造假的情况下一家公司的股价走势。然后将其与实际股价走势进行比较,两者的差价就视为公司财务造假、虚假陈述所引起,根据此来进行最后的判决。李峰称:“上海金融法院和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已经有两个判例使用了这一模型,该模型也正在长三角和其他地方推广,宁波中院、长沙法院已经使用,希望这一成果能起到上海金融科技在司法应用领域的引领作用。” 在技术创新融合方面,德勤管理咨询数据科学卓越中心主管合伙人尤忠彬发布了一份关于金融科技融合创新应用的报告。根据报告,技术融合创新主要有4种方向,分别为支持泛金融生态构建、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有机融合、重塑交易流程、重构核心处理能力。他称,除了关注技术融合外,为迎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还要坚持客户驱动,提升监管透明协作,强化组织内部敏捷力等。 事实上,“自去年联盟倡议发起以来,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的成员单位围绕自身主业,在金融科技领域开展积极布局和探索,挖掘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平台、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初步形成了合作协同的创新态势。”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秘书长、上海国际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伟利说。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在联盟成员单位中,共计有10家机构的33个金融科技相关领域项目,获得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主流媒体等颁发的45个奖项,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 比如,浦发银行申报的“基于测试分析建模的案例自动化生成项目”和“零售客户智能化营销项目创新案例”项目,上海银行申报的“智能风险管控项目”和“上行e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项目,氪信科技申报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或然智能引擎系统”、“列式计算引擎”项目等。 成果发布会上,邓伟利还透露,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正筹划设立若干个不同方向的专业委员会,以巩固和夯实联盟在垂直领域的专业能力储备。 值得一提的是,闭幕当天,作为联盟成员之一的中国银联正式发布了“银联云”,将为产业各方提供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金融级云平台产品和服务,加快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 据介绍,“银联云”具有四大特点:稳定可靠、金融级安全、自主可控以及智能开放。记者了解到,银联云将从云基建、云应用两个层面,提供全栈式的云计算服务解决方案。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涂晓军还表示,银联云所带来的一方面是成本的下降,还有一方面是效率的提升。因为云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交付、按需提供,它的高弹性将弥补中小银行在市场竞争的弱势。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9月24日在外滩大会上致辞时表示,今年上半年,上海金融业逆势增长,金融市场非常活跃,今年前8个月上海金融市场实现总交易额150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6%,对经济增长、对实体经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吴清介绍,在金融实力方面,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完备,集聚了股票、债券、外汇、期货、票据、保险等各类市场,以及上清所、中登、中信登、跨境支付清算等关键金融基础设施,持牌金融机构1600多家,其中外资机构约占三分之一。在科技实力方面,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集聚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园区,同时正加快推进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化基础方面,上海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为代表的数字经济。 吴清表示,面向未来,上海将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契机,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方面积极探索,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一是在金融科技关键技术上求突破,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领域新兴技术研发攻关,支持算法、云计算等领域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前沿技术开发利用走在世界前列,为驱动金融创新提供动力。 二是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上求创新,以金融科技应用为引领,坚持需求导向,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不断提升金融的普惠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持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和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 三是在金融科技产业集聚上求提升,目前上海已经集聚一批金融科技领域头部企业,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政策供给,培育更优金融科技产业生态。
(记者周蕊、吴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28日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高品质金融科技功能平台和区块链技术应用示范区,为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根据协议,双方将集聚技术、人才、场景和服务优势,成立上海金融科技公司,逐步实现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落地。此举是央行数研所推动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生态建设和全国布局的重要环节,也是长宁区立足区位和产业特色,紧密对接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重大举措。 记者了解到,未来双方将以技术驱动为抓手,场景应用为支撑,共同探索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科技发展新格局。
8月20日,上海金融法院成立两周年之际,法院相关部门领导与百度举行会谈,就如何打造智慧法院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全国首家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不仅在执法办案、司法改革和队伍建设等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还率先把人工智能融入到法院信息化建设中,成为全国“AI+司法”创新典范。 在法院的日常工作中,书记员每天有大量的庭审记录需要输入和整理,特别消耗人力和精力。法官们每天要审阅各类卷宗,从中梳理关键信息,理清案件事实。面对这些挑战,作为司法体制改革先锋代表的上海金融法院主动拥抱人工智能,选择与百度公司合作。借助百度知识图谱、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加速上海金融法院智能化升级。比如针对法官和书记们员日常繁琐的查阅文件工作,百度基于OCR文字识别技术,将图片格式法律文书自动转换为文本格式,为法院电子信息化提供了保障。 电子信息化只是第一步,人工智能重点是成为法官们的“虚拟助手”。百度将其知识图谱、语义理解等技术应用于司法行业法院庭审场景,模拟法官审判思维和逻辑,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海量处理数据的优势,自动处理庭审场景的多种类型卷宗文书、分析案件内容并归纳推理出案件的诉请和抗辩点等知识要素,辅助法官提升决策效率。 上海金融法院于2018年8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它的设立是上海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对进一步完善上海金融审判体系、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服务保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不用填写任何材料,只需走进舱内,通过人脸自动识别就能获取个人信息;能够自动生成诉状,快速自助立案,不用费时排队;通过智能评估,还能计算赔偿情况,知晓诉讼风险……7月14日下午,上海金融法院正式启用“中小投资者保护舱”。记者走进保护舱内,体验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进行诉讼服务。 上海金融法院表示,在科创板开市一周年之际,正式启用“中小投资者保护舱”,既是注册制改革背景下更大力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司法实践,也是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两个“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打造上海金融司法服务品牌的重大创新举措。 作为上海金融法院自主研发的司法科技应用成果,“中小投资者保护舱”融合了金融法院各项诉讼机制创新成果,通过人脸识别、自动验证、人机对话等人工智能技术与诉讼服务需求的深度融合,满足中小投资者的多元化司法需求。 从外观上来看,“中小投资者保护舱”的实际面积并不大,舱内配备有依靠人脸识别即可唤醒的核心终端——虚拟法官“小金”,只要俯身向它提问,程序引导、法律问答、法规咨询等问题都能一一作答。 上海金融法院表示,此次自主研发的系统获得了中登公司在数据上的支持,从而实现了将投资者身份信息与证券账户信息、证券交易信息大数据进行快速匹配的功能。 投资者通过保护舱,即可完成登记、立案、调解等程序。首先,确认投资者属于适格原告后,系统自动生成立案信息,投资者只需在被告列表中点选并输入诉讼请求金额。其次,在确认立案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诉状,投资者只需完成电子签名后即完成立案登记。 此外,保护舱还配置了群体性证券纠纷咨询、立案、代表人诉讼登记等知识图谱。以代表人诉讼为例,投资者只需通过与“小金”的对话,即可完成代表人诉讼的登记、公示、分组、推举、投票等全部程序。 “保护舱”还能利用智能大数据收集,在后台实现投资者交易记录的自动查询和计算,从而实现投资者信息自动匹配的风险评估。 上海金融法院相关人士介绍,投资者在确定诉讼请求后,“虚拟法官”会根据是否已存在示范判决,计算示范判决确定的投资差额计算比例和系统性风险扣除比例,从而告知投资者可能获得的赔偿并提示诉讼风险。这也为平行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合理的心理预期,有利于平行案件快速审理。 此外,系统还可以根据案件信息情况为当事人量身定制调解、诉讼等不同的多元解纷方案。如案件已有生效示范判决的,系统会告知投资者裁判结果,并引导其选择调解并自动转入多元解纷软件系统,若当事人坚持起诉则自动转入诉讼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