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菅义伟8日表示,日本政府将制定新的经济刺激方案。(图片来源:路透社) 据路透社报道,日本首相菅义伟8日表示,为了促进日本从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中尽快复苏,日本政府将制定新的经济刺激方案,总规模为70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3万亿元)。 菅义伟在会见执政党高级官员时表示,新方案中包括4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万亿元)用于直接财政支出,及旨在减少碳排放和推动数字技术的举措。 日本内阁预计将于8日批准最新经济刺激方案,这将使得日本政府经济刺激方案累计金额达到3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6万亿元)。今年早前日本推出两个“一揽子”计划,总价为2.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36万亿元),主要用于缓解疫情给家庭和企业带来的直接压力。 菅义伟在会上表示:“我们制定了这些措施,以稳定就业、维持商业、恢复经济,同时为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新增长开辟道路,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和生计。”
美联储“着急”全球央行都在拥抱财政刺激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眼看着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迟迟不出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有点“着急”,并敦促美国应该在财政刺激上发力。这时,美联储如期公布9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也将焦点放在财政支持之上。 美联储公布的9月份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担心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财政刺激措施,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将受到威胁。美国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前的财政援助,但由于国会和白宫之间迟迟未能就新一轮财政刺激措施达成一致,这种经济复苏势头将受到威胁。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暂停白宫与国会就新一轮财政刺激措施进行的谈判,很多国会议员和市场人士担心,美国经济复苏将遭遇困难。鲍威尔呼吁继续加强财政政策支持,并表示只有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继续同时提供支持直至经济明显摆脱困境,经济才能强劲复苏。在鲍威尔看来,美国经济前景目前面临两大下行风险:一是疫情可能复发至严重限制经济活动的水平;二是经济复苏可能比预期更长、更缓慢,这将引发“疲软导致疲软”的恶性循环。 鲍威尔表示,虽然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可持续,但在当前形势下,不应当优先担忧预算赤字问题,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支持政策“做过头的风险反而较小”。 其实,美联储不是唯一呼吁加强财政刺激的央行。摩根大通指出,全球央行几乎都在拥抱财政刺激。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此前表示,过早撤回财政援助所产生的“悬崖效应”是她现在最大的担忧。尽管欧洲经济在春末夏初有所恢复,但现在担心的是防疫措施将继续对经济产生影响。摩根大通指出,虽然全球央行已经采取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复苏,但央行决策者们现在担心,财政刺激不足可能会削弱目前的经济复苏势头。 此外,各国央行对于加大财政支持的呼吁也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支持。IMF在其财政监测报告表示,对于发达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公共投资增加GDP的1%,将直接创造700万个就业机会,考虑到间接的宏观经济影响,则将创造2000万至3300万个就业机会。 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金融稳定部门副主管Michael T. Kiley在论文中表示,在赤字货币化方面,美联储需要购买相当于美国GDP30%的债券,即6.5万亿美元,才能抵消基准利率已经接近于零的影响。自3月以来,美联储已经购买了创记录的3万亿美元的债券。根据Michael T. Kiley的观点,这意味着未来美联储还需要进行3.5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9月国会复会以来,共和党提出的首轮财政刺激方案已闯关失败。9月16日众议院中立党团提出的1.5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方案落地难度同样较大。在大选临近、总统候选人选情紧咬的背景下,财政刺激方案已成为两党政治博弈工具,出台可能性持续下降,但落地与否均无碍美联储在大选前持续宽松。 9月国会复会后共和党首轮方案闯关失败 9月国会复会后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方案推进再次停滞。9月10日,共和党在参议院最新提出的超500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受Filibuster议事规则所阻,因院内投票未满60票而被拖入冗长辩论环节,无法进入法案正式表决流程,落地预期持续下降。该项方案主要是共和党就两党已达成共识的部分救助措施以修正案的形式先行闯关,然而出于政治博弈等多因素考虑,民主党人坚持达成一揽子方案,拒绝局部式的妥协,致使方案闯关失败。 议院中立党团提出的1.5万亿财政刺激方案落地难度仍然较大 9月16日,美国众议院的问题解决党团(Problem Solver Caucus)推出1.52万亿美元的《迈向共识》基础框架协议,除两党的共识部分外,该法案主要针对失业补助、地方政府补助等多个两党此前的核心矛盾点提出折中方案,部分核心内容如下: 一是失业救助措施,总额约1200亿美元。将额外发放450美元/周的失业救助金,持续时间8周。而后转向每周发放600美元或失业前周薪二者中较低的金额,并持续发放至2021年1月。该项措施已经基本契合两党需求,既满足民主党进一步发放失业救济金的主张,也兼顾了共和党推进复工的诉求,8周后此前“补助高过失业前收入”导致失业人群缺少返工意愿的现象将减少。 二是薪酬保护计划,总额约2400亿美元。其中包含950亿美元的新增拨款,外加重启此前项目内尚未使用完毕的1450亿美元剩余资金。该项措施基本契合两党诉求,也与此前共和党方案中约2500亿的薪酬保护计划规模保持一致。 三是地方政府补助,总额约5000亿美元,该措施是当前两党存在核心分歧的领域。民主党此前主张9150亿美元的地方补助,而共和党仅同意1500亿美元的补助规模,因此PSC党团在二者的分歧之间选择5000亿美元的折中方案。两党此前在该项措施中存土必争,PSC的折中方案大概率仍然无法满足两党尤其是民主党的诉求。 从协议内容看,该部框架协议中的两党共识部分已于此前单独闯关失败,额外增加的部分内容仍然无法满足民主党加大对地方政府援助力度的诉求。二者打包的产物较难改变其命运。 从党团背景看,PSC党团为众议院中两党的中立议员组成的50人团体,两党人数各占据50%,成立目的主要是为协调两党在政策博弈中的矛盾。鉴于议员人数有限,其背书的协议实际无法代表当前两院的多数意见,也无法调和当前两党在政治利益和政治理念领域的核心矛盾,该部法案的落地前景仍然堪忧。从问题解决党团的历史成绩看,其主张的法案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协调两党的主张差异。党团2017年成立至今共为20部法案背书,其中8部通过众议院,4部最终成法,立法率仅20%。 选情焦灼,大选前财政刺激落地可能性持续下降但无碍美联储宽松 整体来看,我们继续坚持此前观点。在特朗普选情奋起直追的情况下,财政刺激方案已在一定程度脱离经济基本面需要,成为两党在大选背景下的政治博弈工具。当前两位总统候选人选情紧咬,财政刺激方案可能成为特朗普胜选的助推器。在此背景下,两党的政治利益难以调和,大选前财政刺激方案落地的可能性将持续下降,但落地与否均无碍美联储在大选前持续宽松。 纽约联储近日公布资产购买计划将于9月15日至10月14日期间继续增持约800亿美元国债和400亿美元MBS;美联储将于明日凌晨发布本月议息会议结果,而下次会议时间将在大选后(11月5日)。整体来看,本次会议美联储大概率将明确以当前每月1200亿美元的速度继续增持美国国债及MBS并持续至大选前。 风险提示 中美摩擦强度超预期 正 文
观点 近期资本市场出现震荡,对此市场存在内外两方面担忧:海外市场波动的溢出效应、国内流动性是否会出现类似2009年3季度的大幅收紧?我们认为: ·海外溢出风险:短期来看,海外市场高估值、“散户化”下容易发生震荡,但如果仅仅是估值+流动性的问题,则美联储的背书将避免最终系统性风险的出现。虽然经济活动逐渐恢复,但9月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快速进入Sell-off。海外市场的暴跌源自于这一轮上涨对流动性的依赖程度过高,这使得风吹草动引发市场大波动的概率在明显上升。同时,美股“散户化”,VIX对冲机制失效,进一步放大了美股波动。当前来看,海外美元流动性似乎出现一些恶化迹象,但美国国内流动性尚未出现问题。如果这一轮下跌仅仅源自于“高估值+流动性宽松边际放缓”,则美联储的背书将避免最终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国内流动性收紧风险: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当前股票市场与2009年因政策转向带来的下跌至少有三点不同。 所处的长周期不同:股市“从被地产分流”到“中枢 地位”。次贷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地产+出口双轮驱动,但2009年之后房地产在经济中重要性上升,房市对资金的吸引力上升,股市的资金被分流,股市整体进入一个接近十年的“熊市”。而这一轮周期,政府压制房地产市场、支持股市的态度明确,资本市场处于中枢地位。 政府的意图不同:风险累积期VS化解期。2008年四万亿形成过剩产能的问题,导致后期政策“急踩刹车”。而今年本身是三大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政策大幅收紧压力不大。 政策波幅不同:从“大放大收”到“小放小收”。2009年、2016年前两轮周期中国刺激为全球提供了需求,但本轮政策刺激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中国经济从中受益。而既然中国前期宏观政策没有大刺激,自然也就谈不上政策的大幅转向。 因此,整体来看,2009年是中国股市面对的接近十年的资金被分流导致的弱周期,叠加政策在2008年“大放”之后“大收”,股市大幅下跌。而当前导致股市资金分流的地产被抑制住之后,我们可能正处于股市中枢上行的长周期,叠加政策“小放”后“小收”,资本市场整体的调整幅度可能也会下降,甚至不排除以宽幅调整代替下跌来化解短期的风险。 风险提示:金融市场波动超预期。 正文 全球风险偏好下降引发市场震荡 ·虽然经济活动逐渐恢复,但全球金融市场快速进入Sell-off。3月23日,美联储推出“火箭筒”政策之后,尽管欧美经济在4-5月份进入最差的阶段,但全球资产价格却受益于流动性而出现“水涨船高”的走势。但随着经济活动的逐渐恢复,7月以来金价、美债开始下跌。9月以来,虽然与经济活动恢复相关的汽车、消费服务等行业仍在上涨,但前期快速上涨的科技、软件类股票拖累美股出现大幅调整,市场迅速进入Sell-off。而受全球风险偏好下降影响,近期A股市场也出现大幅震荡。 海外市场高波动的背后:高估值、“散户化”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暴跌背后:全球资产高估值严重依赖流动性。9月开始的外盘暴跌,从时点上来看或有超预期的地方,但其背后是截至8月,全球风险资产大幅上涨。在海外经济基本面还远未回到疫情前水平的情况下,全球股票市场市值已突破前期高点,美股市值最高时已超过疫情前高点7.3%。联储大放水背景下,流动性对风险资产的支撑作用在进一步加强,全球各类型风险资产估值已基本接近历史高点。在此背景下,无论是近期市场传闻的软银期权的问题,还是中东撤资的问题,都指向在全球资产高估值严重依赖流动性,而近期流动性宽松已边际放缓的背景下,风吹草动都易引发市场的大幅震荡。 ·而美股“散户化”,VIX对冲机制失效,进一步放大美股波动。 VIX对冲机制失效。我们在3季度大类资产配置报告《逆向操作,平衡配置》中指出,在次贷危机后至2020年之前,美股长期稳定上涨的背后是VIX指数低,这使得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做多股票+做多VIX指数”来对冲短期风险。但由于本轮美股反弹过程中,VIX指数尽管有所下降,但并未回到前期低点,这使得投资者做多VIX来对冲的情绪有所下降,这从VIX期货开仓量仍处于2012年以来的低位,那么这可能意味着美股短期波动可能被放大。 美股散户化。而疫情之后,美国给居民发“刺激支票”也使得居民炒股热情高涨,在储蓄率仍有18%的背景下,美国经纪商数据显示零售投资者账户数量仍在快速上升。美股散户化可能也在改变美股的形态。事实上,这一轮美股调整过程中一些特征已与3月有显著不同,与3月ETF资金撤出可能是市场下跌的助推器不同的是,9月以来各类型ETF的资金撤出并不明显。但9月以来龙头个股跌幅剧烈,这可能与前期龙头个股看涨期权开仓量暴涨有关,个股期权或成为7月之后的“助涨助跌器”。整体来看,美股散户化可能也在加剧美股的短期波动。 · 9月以来的海外调整到了什么程度?国内流动性尚未见恶化,但海外美元流动性似有一些变化。从风险角度来看,市场最担心的情景是形成“流动性短缺---资产价格下跌”的负循环。但从当前流动性指标来看,美国国内流动性似乎仍未明显恶化,从信用债市场数据来看,CDS市场也未明显恶化,市场也尚未开始预期金融条件恶化带来的违约增加。但从货币互换基差来看,8月以来欧元、日元、英镑兑美元的负基差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指向海外美元流动性可能有所边际变化。 国内现在是2009年3季度吗?有相似,但不尽相同 ·当前环境与2009年3季度有相似之处,都经历政策大刺激后的市场震荡。虽然近期全球经济活动逐渐恢复,但市场风险偏好出现快速下降、权益资产快速下跌,从大环境来看,当前的宏观环境与2009年政策刺激的退出时期颇有相似之处。2009年时期,在美联储QE和国内“四万亿”的刺激下,宏观经济基本面逐渐企稳,国内宏观政策随之转向紧缩,权益市场在大幅上涨之后在2009年3季度进入长期的震荡下行期。在新冠疫情之后,美国货币+财政大放水的背景下,国内外经济基本面逐渐企稳,充裕流动性也推升了资产价格估值,基本面的扰动容易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放大,近期市场的震荡正是明例。 ·但较2009年,当前的国内宏观环境韧性更足。虽然同样是政策刺激下经济企稳后的市场震荡,当前的中国宏观经济的韧性远比2009年更强:1)2009年中国“四万亿”刺激为全球提供了需求来源,但也面临刺激政策的大幅转向,而今年货币和财政政策都保持了定力,本轮需求刺激源头主要来自海外发达国家,中国政策转向压力较小;2)2009年“四万亿”刺激的项目效率较低,推升了杠杆和过剩产能,政策被迫转向收紧,而当前处于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的收官阶段,监管收紧的压力较小;3)2009年“四万亿”后房地产在居民资产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进一步压缩了金融市场的资金来源。 但与前两轮刺激相比,当前政策刺激保持了定力 ·前两轮全球刺激需求源自国内,本轮刺激需求来自海外,政策转向压力小。与2009年和2016年两轮全球刺激相比较,2009年时除了美联储的QE,国内“四万亿”刺激也是需求的重要来源,而2016年则是中国基建+房地产的刺激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源动力。相比前两轮刺激,新冠疫情后全球需求的恢复相当程度来自海外发达国家的货币+财政大幅刺激,在此过程中海外发达国家需求恢复快于供给,拥有生产能力的中国因此受益,今年以来出口的持续超预期正是明证。在这样的背景下,既然本轮全球经济“踩油门”的并非我们,“踩刹车”的政策转向压力也就较小。 从“保增长”到“持久战”,当前宏观政策刺激保持了充分的定力。3季度以来宏观政策的重心已从短期的“保增长”逐渐转向更长期的“持久战”。相比2009年、2016年的大量刺激政策,本轮的宏观政策托底保持了定力,始终坚持以改革来应对发展问题。而正如我们在《先为不可胜——2020中期宏观报告》中所提到的,“《孙子兵法》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全球“低增长+低利率+高债务”的环境下,中国的选择是做好自己的中长期转型以立于不败之地,如保就业、挖内需、以改革促发展。因此,既然前期宏观政策没有大刺激,当前也就谈不上大反转。 2009“四万亿”杠杆飙升VS 2020三年攻坚战收官期 · 2009年“四万亿”带来杠杆率抬升,监管政策逐渐转向去杠杆。当前环境和2009年还有一个不同点在于,2009年时“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出炉导致宏观杠杆率出现飙升,并且项目的快干快上导致过剩产能出现累积,资金运用效率低下。因此2009年后,监管政策逐渐转向去杠杆,宏观环境发生明显转向,金融市场也因此进入震荡期。 · 2020年已处于金融三年攻坚战收官阶段,系统性风险得到整体控制。自2007年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以来,2020年已处于三大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其中化解金融风险也属于防范重大风险中的一环,而在经过了前期的杠杆率控制、资管新规等政策出炉之后,金融系统性风险已得到整体控制,当前金融监管力度大幅趋严的压力不大。 2009年地产周期开启VS 2020年资本市场“中枢” · 2009年:地产周期开启,给资本市场带来分流效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经济受益于加入WTO,“出口+投资”双轮驱动带动经济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期资本市场也出现了以2007年为代表的牛市。2008年之后,为防止经济出现“硬着陆”风险,“四万亿”刺激政策推出,中国经济也开始转向单边的投资驱动,基建、地产投资加速,2010年2季度之后地产对整体投资的拉动甚至一度超过基建。从价格指数来看,对比百城住宅价格及上证综指,可以看到2009年之后股指震荡,但地产市场趋势升温。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也反映为居民地产资产配置的增加,按照社科院数据,2009年之前居民权益资产扩张快于住房资产,但2009年之后两者的增速差明显收窄。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地产市场的趋势升温也一定程度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分流效应。 · 2020年:深挖内需&增加财产性收入,资本市场处于“中枢地位”。一方面,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房住不炒”,近几年该指导方针始终贯穿地产调控政策中。因此,前期地产的分流效应或受一定抑制。另一方面,叠加企业负债率较高,依靠拉基建托底经济的方法见效也较慢。因此,深挖内需或是政策的一个主要着力点,在这过程中需要聚焦打破消费约束、增加财产性收入。由于中国居民资产仍主要为实物资产,尤其是房地产。其中大学生群体的房地产拥有率可能相对较低,而大学生在就业市场比重逐步上升,因此增加其财产性收入的必要性有所上升。基于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禀赋,其核心或在于助力将其知识产权转化为金融资产,在这过程中,资本市场或将发挥“枢纽作用”,以促进一二级市场联动。 对资本市场的启示 当前国内资本市场的内外两大担忧:海外市场波动的溢出效应、国内流动性是否会出现类似2009年3季度的大幅收紧? ·海外方面,短期来看,海外市场不排除会有“跌出来的风险”,但如果仅仅是估值+流动性的问题,可能没有系统性风险。如前所述,9月以来海外市场的暴跌源自于这一轮上涨对于流动性的依赖程度过高,在在全球资产高估值已严重依赖流动性,而近期流动性宽松已边际放缓的背景下,风吹草动引发市场大波动的概率在明显上升。同时,美股“散户化”,VIX对冲机制失效,进一步放大了美股波动。当前来看,海外美元流动性似乎出现一些恶化迹象,但美国国内流动性尚未出现问题,但如果股市进一步下跌,不排除会有“跌出来的风险”。但本质上,如果这一轮下跌源自于“高估值+流动性宽松边际放缓”,则美联储的背书将避免最终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国内方面,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当前股票市场与2009年因政策转向带来的暴跌至少有三点不同。 所处的长周期完全不同:股市“从被地产分流”到“中枢地位”。在2000~2008年的周期中,中国经济地产+出口双轮驱动,股市对资金的吸引力更大,股市的扩张快于房市。但2009年之后房地产在经济中重要性上升,房市对资金的吸引力上升,股市的资金被分流,股市整体进入一个接近十年的“熊市”。而这一轮周期,政府压制房地产市场、支持股市的态度明确,股市应处于长周期的扩张期,至少政府态度上对地产的态度意味着房市对股市的资金分流效应下降。 政府的意图完全不同:风险累积期VS风险化解期。2008年四万亿形成了过剩产能的问题,这也导致后期政策“急踩刹车”,尤其是2011年之后中国经历了一段“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而今年本身是三大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前期放松的过程中防止后期出现明显金融风险的上升本身已在政策考虑之中。 政策波幅完全不同:从“大放大收”到“小放小收”。2009年、2016年前两轮周期中国刺激为全球提供了需求,但本轮政策刺激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中国经济从中受益。而既然中国前期宏观政策没有大刺激,自然也就谈不上政策的大幅转向。 因此,整体来看,2009年是中国股市面对的接近十年的资金被分流导致的弱周期,叠加政策在2008年“大放”之后“大收”,股市大幅下跌。而当前导致股市资金分流的地产被抑制住之后,我们可能正处于股市中枢上行的长周期,叠加政策“小放”后“小收”,资本市场整体的调整幅度可能也会下降,甚至不排除以宽幅调整代替下跌来化解短期的风险。 风险提示:金融市场波动超预期。
主要观点 一、海外经济跟踪:美国非农就业增速放缓,财政刺激谈判破裂 美国7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176.3万人,预期160万人,前值479.1万人,失业率降至10.2%,预期10.5%,前值11.1%。非农就业人数虽好于预期,但环比6月大幅收窄。在《月度经济数据二次回落风险提升——美国二季度GDP点评》,我们就已提示由于疫情反复带来美国经济修复停滞,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2周回升,美国人口普查局每周household pulse调查也显示6月中旬到7月中旬美国就业人数下降约670万人,因此7月就业数据将走弱。新增就业结构来看,仍集中在一般服务业、贸易、专业和商业服务、教育和保健服务领域,同时这些行业环比6月的新增就业人数降幅也更高,新增就业人数环比增速分别下降68%、72%、47%、62%,反映出二次疫情对服务业确实产生较大的冲击。 美国两党就新一轮财政刺激政策的谈判未能达成一致,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本周美国两党就新一轮财政刺激法案的谈判仍陷僵局,对刺激法案的整体规模和失业救济金额度是主要的分歧点,共和党出于对财政赤字的考虑,不愿启动规模过大的刺激方案,并建议将失业救济金额度降低;而民主党则认为共和党1万亿美元的方案对州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过低。而针对谈判无果的现状,周末特朗普签署了4项行政令,包括:1)继续提供额外的失业救济金,但额度由此前的600美元/周降至400美元/周以鼓励工人重返岗位;2)允许公司延后缴纳员工的部分薪资税;3)延长禁止驱逐令,要求房东不能驱逐房租到期不交的租户;4)延长助学贷款的宽限期至2020年底。不过行政令是否会遭到民主党的反对、以及新增的失业救济金资金来源的问题仍存不确定性。 欧元区7月PMI超预期,带来欧洲经济意外指数继续走高。本周发布的7月欧元区服务业PMI终值为54.7,创2018年9月来新高,制造业PMI终值51.8,超出预期值和初值的51.1,PMI走高的主要原因为生产和新订单的强劲;同时国家层面,欧元区各主要国家的PMI均回到荣枯线以上,带来欧洲经济意外指数持续走高。不过考虑到欧洲目前出现疫情二次反复的迹象,同时美国经济在疫情二次冲击下仍超预期,因此后续欧洲经济修复进度是否会因疫情而出现停滞,进而带来欧元走弱、美元被动走强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 二、海外流动性跟踪:本周美联储总资产规模环比再度缩表30.95亿美元至6.99万亿美元,本周国债购买量增加89.43亿美元,MBS购买量增加0.86亿美元,增长规模较低,同时本周PPPLF规模缩小29.96亿美元,带来美联储紧急贷款计划的总规模收缩50.56亿美元(前值收缩20.36亿美元),共同带来总资产再度缩表。 三、海外疫情发展与政策跟踪 1、海外重点国家确诊人数跟踪:截至2020年8月7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1948.3万例,较上周(7月31日)新增171.7万例,全球新增病例数量的增速开始回落。分区域来看,此前疫情较为严重的美国、印度、巴西新增病例数开始企稳,美国单日新增病例降至5-6万人左右,而欧日疫情开始出现第二波反复的现象,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的日度新增病例数量分别达到2000人、1000人、4500人、1600人左右,警惕欧日二轮疫情对经济的再度冲击。 2、货币政策:本周英国央行召开议息会议,维持基准利率在0.1%不变,维持QE规模在7450亿英镑不变。预计二季度GDP将比去年四季度下降20%以上,全年失业率将上升到约7.5%;在通胀率持续达到目标之前不会收紧政策,每周购债操作将降至3次。另外,本周巴西央行降息至2%的纪录低点,并且仍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 3、疫情防控措施:随着欧洲疫情二次爆发,本周欧洲多国进一步采取防控措施。爱尔兰推迟第四阶段解禁计划,瑞士、芬兰、奥地利政府开始实施入境限制。德国开始对高风险入德人员实施检测。此外,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4级全球旅行健康警告,恢复对外国的旅行建议。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反复超预期,海外复工不及预期,逆周期政策不及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海外经济跟踪:美国非农就业增速放缓,财政刺激谈判破裂 美国7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176.3万人,预期160万人,前值479.1万人,失业率降至10.2%,预期10.5%,前值11.1%。非农就业人数虽好于预期,但环比6月大幅收窄。在《月度经济数据二次回落风险提升——美国二季度GDP点评》,我们就已提示由于疫情反复带来美国经济修复停滞,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2周回升,美国人口普查局每周household pulse调查也显示6月中旬到7月中旬美国就业人数下降约670万人,因此7月就业数据将走弱。新增就业结构来看,仍集中在一般服务业、贸易、专业和商业服务、教育和保健服务领域,同时这些行业环比6月的新增就业人数降幅也更高,新增就业人数环比增速分别下降68%、72%、47%、62%,反映出二次疫情对服务业确实产生较大的冲击。 美国两党就新一轮财政刺激政策的谈判未能达成一致。本周美国两党就新一轮财政刺激法案的谈判仍陷僵局,对刺激法案的整体规模和失业救济金额度是主要的分歧点,共和党出于对财政赤字的考虑,不愿启动规模过大的刺激方案,并建议将失业救济金额度降低;而民主党则认为共和党1万亿美元的方案对州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过低。而针对谈判无果的现状,周末特朗普签署了4项行政令,包括1)继续提供额外的失业救济金,但额度由此前的600美元/周降至400美元/周以鼓励工人重返岗位;2)允许公司延后缴纳员工的部分薪资税;3)延长禁止驱逐令,要求房东不能驱逐房租到期不交的租户;4)延长助学贷款的宽限期至2020年底。不过行政令是否会遭到民主党的反对、以及新增的失业救济金资金来源的问题仍存不确定性。 欧元区7月PMI超预期,带来欧洲经济意外指数继续走高。本周发布的7月欧元区服务业PMI终值为54.7,创2018年9月来新高,制造业PMI终值51.8,超出预期值和初值的51.1,PMI走高的主要原因为生产和新订单的强劲;同时国家层面,欧元区各主要国家的PMI均回到荣枯线以上,带来欧洲经济意外指数持续走高。不过考虑到欧洲目前出现疫情二次反复的迹象,同时美国经济在疫情二次冲击下仍超预期,因此后续欧洲经济修复进度是否会因疫情而出现停滞,进而带来欧元走弱、美元被动走强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 二 海外流动性跟踪 本周美联储总资产规模环比再度缩表30.95亿美元至6.99万亿美元,本周国债购买量增加89.43亿美元,MBS购买量增加0.86亿美元,增长规模较低,同时本周PPPLF规模缩小29.96亿美元,带来美联储紧急贷款计划的总规模收缩50.56亿美元(前值收缩20.36亿美元),共同带来总资产再度缩表。 三 海外疫情发展与政策跟踪 (一)海外重点国家确诊人数跟踪 截至2020年8月7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1948.3万例,较上周(7月31日)新增171.7万例,全球新增病例数量的增速开始回落。分区域来看,此前疫情较为严重的美国、印度、巴西新增病例数开始企稳,美国单日新增病例降至5-6万人左右,而欧日疫情开始出现第二波反复的现象,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的日度新增病例数量分别达到2000人、1000人、4500人、1600人左右,警惕欧日二轮疫情对经济的再度冲击。 (二)货币政策 本周英国央行召开议息会议,维持基准利率在0.1%不变,维持QE规模在7450亿英镑不变。预计二季度GDP将比去年四季度下降20%以上,全年失业率将上升到约7.5%;在通胀率持续达到目标之前不会收紧政策,每周购债操作将降至3次。另外,本周巴西央行降息至2%的纪录低点,并且仍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 (三)财政政策 本周美国两党就新一轮财政刺激法案的谈判仍陷僵局,对刺激法案的整体规模和失业救济金额度是主要的分歧点,共和党出于对财政赤字的考虑,不愿启动规模过大的刺激方案,并建议将失业救济金额度降低;而民主党则认为共和党1万亿美元的方案对州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过低。特朗普表示如果国会无法通过新一轮法案,他可能会自行签署抗疫救济行动的行政令,包括暂停薪酬税、延长补充失业救济。 (四)疫情防控措施 随着欧洲疫情二次爆发,本周欧洲多国进一步采取防控措施。爱尔兰推迟第四阶段解禁计划,瑞士、芬兰、奥地利政府开始实施入境限制。德国开始对高风险入德人员实施检测。此外,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4级全球旅行健康警告,恢复对外国的旅行建议。 (五)国际组织及各国官员表态 (六)海外机构对经济增长的预测
美国劳工部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美7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76.3万人,好于市场预期的160万人。当月失业率为10.2%,也好于市场预期的10.5%。小时薪资月度环比增加0.2个百分点,同样好于预期的下降0.5个百分点。 尽管7月非农就业数据意外好于市场预期,但市场担忧仍如影随形,投资者担忧美股随时会面临回调风险。超预期非农就业数据也没能明显提振美股,当日,美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互现。其中,道指上涨47.74点,报27434.72点;标普500指数微涨0.06%;纳指则下跌近百点。 与5月和6月就业数据相比,美国就业市场增长势头已经明显放缓,经修正后的6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479.1万人,7月新增人数仅为6月的三分之一左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告诉记者,虽然官方失业率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但7月美国U6失业率仍高达16.5%,这个指标包括那些只能找到兼职工作和因工作机会少而不愿找工作的人,表明美国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比重依然处于1948年以来最高,加上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美国劳动力市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固定收益部门主管凯西·琼斯(Kathy Jones)称,美国失业率依然在10%以上,劳动参与率也下滑至61.4%,暗示经济依然相当疲软。 “接下来,在美国有望持续解封复产预期与新一轮财政政策刺激下,美国就业市场仍具有一定改善动能。但疫情反复对投资者、消费者信心继续构成抑制,预计就业市场状况改善缓慢。”周茂华说。 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迎来进展。在白宫与民主党就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的谈判陷入僵局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行政命令以延长部分救济计划,其中包括继续发放失业救济金,不过金额从此前的每周600美元降为每周400美元。 道富环球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Michael Arone表示,股市要继续走高需要美国推出规模约为1.5万亿美元的新一轮财政刺激措施。如果没有这一刺激措施,经济很可能会沿原路返回,经济复苏将会停滞。 对于美股后期走势,市场研究机构The Sevens Report创始人汤姆·埃塞耶(Tom Essaye)认为,如果财政刺激计划或疫苗研发进展令人失望,则市场最坏可能会有10%的修正空间,并且这一修正会很快到来。
FXTM富拓首席市场策略师赛义德(Hussein Sayed)30日表示,美国两党在疫情纾困计划上分歧依然很大,数百万失业人口每周领取的600美金失业补助金即将到期。虽然目前两党都在努力寻找共同点,但如果国会在讨论新一轮财政刺激方案时一直拖延,势必会让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市场也面临一定压力。 “我们相信,两党最终会达成一致,但方案的妥协程度越大,金融市场面临的压力就越大。”赛义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