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晚间,蚂蚁集团披露招股书,拟在A股和H股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3897亿股(绿鞋前),意味着将发行不低于30亿股新股。 数据显示,蚂蚁集团员工持股平台占股40%,马云个人持股不超8.8%,他还宣布捐出6.1亿股蚂蚁股份做公益,相当于蚂蚁发行后总股本的2%。阿里巴巴集团持有蚂蚁集团33%的股份。 招股书中,蚂蚁集团首次全面披露了业务大盘、营收情况等核心数据及未来规划。 蚂蚁集团靠什么赚钱?支付宝领跑,花呗、余额宝紧随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3.96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和725.28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69.5亿元、6.67亿元、169.57亿元和212.34亿元。 2019年公司营收为1206.18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为857.22亿元,同比增幅超过40%。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上半年,蚂蚁营收达到725.2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8%。 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集团营收主要来自三大门类: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2019年收入229.9亿元,占比43.7%;数字金融科技服务,2019年收入292.91元,占比55.7%;创新业务及其他,2019年收入2.56亿元,占比0.5%。 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2020年上半年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260.1亿元,占收入比例35.9%,较2019年同期229.9亿元增长13%。 其中,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是蚂蚁集团为消费者及商家就商业交易、金融交易及个人交易提供的数字支付服务,从中收取交易服务费。对应产品主要为支付宝。 数据显示,支付宝的月度活跃用户由2017年12月的4.99亿名增加至2020年6月的7.11亿名,年度活跃10亿+,月度活跃商家8000万,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年12个月,支付宝数字支付交易规模高达118万亿。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是蚂蚁集团向金融机构提供数字金融技术支持、客户触达及风险管理方案,并提供包括消费信贷、小微经营者信贷、理财及保险在内的各类服务,主要以技术服务费的形式取得收入。对应产品主要有花呗、借呗,余额宝、余利宝等理财产品,面向小微经营者的网商银行。 过去一年,蚂蚁数金科技平台的用户为7.29亿。理财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高达4.1万亿,保险平台促成的年度保费则为518亿,花呗借呗服务用户约5亿。2019年,蚂蚁数金科技平台营收规模为677.84亿元,占蚂蚁集团总营收的56.2%。2020上半年,占比提升至63.4%。 创新业务及其他主要为蚂蚁集团通过提供各类创新技术服务、以及行政及支持服务取得创新业务及其他收入。创新业务包含蚂蚁链技术服务、金融云技术服务等多项创新技术服务,2019年开始,公司从蚂蚁链取得收入。 综合来看,蚂蚁集团营收主要由支付宝贡献,来自收取的交易服务费;其次是花呗、借呗、余额宝、余利宝、网商银行等产品,面向B端金融机构收取技术服务费;新业务及其他贡献度较小。 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收入超6成力证科技公司属性 目前来看,蚂蚁集团营收占比中,有超过60%的收入来自于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这也意味着,蚂蚁集团此前强调的科技公司而非金融公司属性被坐实。 蚂蚁集团(原名蚂蚁金服)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支付宝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淘宝在交易中的信任问题,在2004至2013年间,支付宝逐渐从服务电商交易的支付工具,发展为服务各行业的支付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又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环节,成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这也是日后蚂蚁金服成立的基础。 2013年3月,支付宝的母公司宣布将以其为主体筹建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小微金服),这成为蚂蚁金服的前身。 2014年10月,蚂蚁金服正式成立。目前,其旗下有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等子业务板块。 今年5月,蚂蚁金服开始使用新名称“蚂蚁集团”,之后,支付宝的母公司名称已由“蚂蚁金服”改为“蚂蚁集团”,全称是“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浪科技曾从接近蚂蚁人士处独家获悉,早在2014年10月,以支付宝为主体筹建阿里小微金服的时候,公司就持有了antgroup的域名,当时已经考虑到提前布局蚂蚁集团的名称。 过去几年,蚂蚁集团取得了涵盖银行、保险、信贷、财产管理、征信等各个领域的金融牌照,资产管理规模巨大。不过,在国家金融科技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蚂蚁集团开始突出科技服务在自身业务的比重。 从此次招股书来看,蚂蚁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来做三件大事:最大的比例即40%将用于创新和科技的投入,其次是助力商家发展和数字经济升级,以及加强全球合作并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可见其投入最大的比例是用于创新和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也提出,需要注意公司未来无法适应和应对科技快速发展的风险公司所处商业环境的特点是技术不断变迁、行业标准不断发展、新的移动应用不断出现、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以及客户需求不断变化。 “公司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识别、开发、获取和使用相关领先技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及时且有效地应对科技发展和行业标准的变化。”因此,公司需在技术基础设施和研发领域投入大量资源以增强技术能力。 实体经济数字化的红利滋养出了“巨型蚂蚁”? 《蚂蚁金服》作者、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研究员由曦认为,从蚂蚁集团招股书来看,最大的亮点是展示了蚂蚁集团作为一个数字科技平台的巨大价值。虽然其营收和利润水平基本上是一个股份制银行的水平。但是蚂蚁集团的业务发展潜力巨大,这可能是这家企业能获得高估值的一个主要基础。 根据市场预计,蚂蚁集团的估值将超过2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1.4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蚂蚁集团C轮融资时,根据公开报道其估值就已达到了1500亿美元。 目前蚂蚁集团的每股发行价格和目标估值尚未确定。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拟在A股和H股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3897亿股(绿鞋前),意味着将发行不低于30亿股新股。本次A股发行可引入绿鞋机制,超额配售权最高不超过15%。 据悉,绿鞋机制即护盘机制,是为保持股价稳定的机制。据由曦预测,蚂蚁集团股价大概率会超过发行价,有望最多募资300亿美元,很有可能基石投资者会行使超额配售权。 如果蚂蚁集团此次IPO规模达到300亿美元,将取代沙特阿美290亿美元的IPO,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IPO。 分析认为,蚂蚁集团发展到现在,数据能力和开放能力,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蚂蚁集团是吃了实体经济数字化的红利。” 由曦解读认为,蚂蚁集团把之前死的数据变成活的生产资料,给用户和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重要的信息服务,因此产生了非常大的数据价值。 此外,蚂蚁上市也将对该公司和金融科技行业带来示范效应。此前,同样为数字金融科技公司的京东数科也已公布科创板上市辅导的系列文件。 关于蚂蚁集团上市时间,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预计,本周或许监管就会出具第一轮问询函,下周一左右蚂蚁集团回复后,最快周二收到上会通知。 “这也意味着,最快9月10日前就可过上市委会议,14日左右提交注册,20日左右正式登陆科创板。”王骥跃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BAT”即百度、阿里、腾讯代表着中国互联网的三大巨头。但马云并不满足如此,他曾在内部提及过“ATM”的概念,“AT”指的是阿里和腾讯,很显然,马云希望那个“M”是蚂蚁集团。2008年,马云放出豪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承担这一使命的支付宝从2004年一步步走来,终于要用上市来标记这一历史性的革命胜利。8月25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以下简称“蚂蚁”)同时向科创板、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寻求“A+H”股同时上市,总计发行不低于30亿股新股,但蚂蚁并未在招股书中披露其每股发行价格和目标融资额,业内普遍预计,蚂蚁估值将超2000亿美元,成为近年全球最大规模IPO之一。2011年,马云将支付宝从阿里巴巴集团剥离一事,曾引发很大争议。去年,美团创始人王兴在接受《彭博商业周刊》采访时,还提及此事。但现在看来,这个“不完美但正确的决定”换来了光明前景。蚂蚁的招股书也再次明确,“我们脱胎于阿里巴巴集团,从2011年起独立运营,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渊源和连结,是我们力量和初心的来源”。关于阿里与蚂蚁的关系,蚂蚁董事长井贤栋曾经有个生动的比喻,那就是“夫妻关系”。虽然拥有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但蚂蚁一直把自己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而不是阿里体系的一部分,它瞄准的是更广阔的市场,更远大的未来,即成为未来经济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从另一个层面“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张图来看看蚂蚁宏大愿景的基石。除第一项外,其他均截至2020年6月30日或当月10亿用户背后,是互联网金融科技十几年来对中国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变,也让小小的蚂蚁成为须弥般的庞然大物。目前市场预期,蚂蚁估值将超越2000亿美元,如果市场预期估值成真,蚂蚁将力压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人寿平安两大保险、京东美团等互联网权贵,成为阿里、腾讯、茅台之后的中国第四大上市公司,也将改变互联网的格局。时至今日,阿里和腾讯的总市值分别为7784亿美元6818亿美元,稳坐了“AT”的位置。在此之前,对于“M”的位置,外界认为,小米、美团都有机会。不过,小米的总市值尙不足600亿美元,与美团2000亿美元左右的总市值不可同日而语。蚂蚁目前的估值已经与美团相当,上市后,蚂蚁的市值超越美团几乎没有悬念。BAT的时代早已过去,随着蚂蚁上市,“ATM”时代真的要来了。而马云,则成了最大的赢家,在“ATM”里独占两家。巨头的诞生几亿人都在用支付宝,然而少有人知道蚂蚁真实的业务情况,本次招股书揭开了蚂蚁的神秘面纱。首先是营收,蚂蚁2020年上半年收入725.28亿元。在已上市互联网公司中,这一收入仅次于阿里的1537.51亿元、腾讯的2229.48亿元,和小米的1032亿元;而美团2020年上半年收入则为414.76亿元。在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蚂蚁分别实现营收653.96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81%。蚂蚁的收入分三块,分别是“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以及“创新业务及其他”。简单来说,就是支付宝的支付业务,以及以蚂蚁花呗、借呗和余额宝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包括微贷、理财和保险,以上业务加起来贡献了蚂蚁99%以上的收入,创新业务至今还没有大规模变现。以支付起家的蚂蚁也一度以支付为生,在2004年电商行业的发展初期,商家希望消费者先付款,消费者希望商家先发货,为了解决这种信任问题,支付宝应运而生,也找到了一个盈利的办法,即向商家收取手续费,还能获取消费者从付款到确认收货中的时间差沉淀下来的资金存款利息。这一层面上的支付宝,依然是阿里巴巴体系内的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具备平台功能,但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支付宝的用户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不断拓展支付场景,支付业务快速发展起来。截至6月30日,支付宝已经坐拥超10亿用户和超8000万月活商家,覆盖超200个国家,一个恐怖的数字是,通过公司平台完成的中国内地总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18万亿元,超过中国2019年GDP总值(99万亿元),接近当年社会消费品总额的三倍。通过向商家和平台收取交易服务费、向金融交易及个人交易如转账、信用卡还款等收取手续费,蚂蚁在成长道路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推动力,蚂蚁支付2017年、2018年及2019年的收入分别为358.9亿元、443.61亿元与519.05亿元,营收贡献占比分别达54.9%、51.8%与43%,早期更相当于唯一收入来源。近年,虽然支付宝在小额支付领域逐渐被微信支付超越,对整体营收的贡献也在下降,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支付业务发挥了“入口”的作用,不断拓展支付场景,强化了获客和留存,也为其他业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发挥了引流、数据沉淀、用户画像的巨大作用,为微贷、理财等金融业务开辟了道路。如果说To C的支付利润低、靠量取胜,获客更合适的话,那将客户和场景转手提供给庞大的金融机构,用变现的逻辑做To B的生意,就是蚂蚁目前及可见未来最重要的支柱。花呗和借呗,不仅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成就了这只小小的蚂蚁。招股书显示,蚂蚁旗下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的微贷业务今年上半年收入285.86亿元,占总营收的39.41%,超过支付成为蚂蚁最核心的收入来源。所谓微贷业务,蚂蚁就相当于“金融中介”,促成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以前并不具备贷款资质的个人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贷,早前披露的数据显示,花呗用户中有70%以上原先没有信用卡,而网商银行服务的小微企业中,80%不是传统银行的客户。蚂蚁微贷让这些草根人群也能获得金融服务,这既是蚂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也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传统银行业,发挥出互联网的力量。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的12个月内,蚂蚁促成的贷款余额达到2.1万亿元,其中消费信贷1.7万亿元,小微企业经营信贷0.4万亿元,花呗和借呗服务5亿个人用户,网商银行服务超2000万小微企业。微贷业务中,蚂蚁可以按照合作的金融机构获得相应利息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因此收入与其促成的信贷规模息息相关,从功能上说,蚂蚁微贷并不是放贷人也不是担保人,主要负责产品设计等技术问题,以及催收,而独立风控、放贷并收取利息都由其背后的银行等持牌机构负责,这就解决了自身信贷规模和风险问题。除了微贷业务外,蚂蚁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还有理财和保险业务,今年上半年,理财收入112.83亿元,占比15.6%;保险收入61.04亿元,占比8.4%,整体来看,向合作机构收取技术服务费,是蚂蚁支付、小贷、理财与保险这些核心金融业务的主要变现方式,因此成本不高,利润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统计期内,蚂蚁分别实现净利润82.05亿元、21.56亿元、180.72亿元和219.23亿元,今年上半年更是日赚1.2亿元,成为互联网公司中又一吸金大户。虽然小米的收入超越蚂蚁,但从净利润来看,小米显然远不如蚂蚁吸金。上半年,小米调整后的净利润仅34亿元;而美团更不在一个级别上,上半年的净利润仅6.31亿元。科技而不是金融今年6月,在使用“蚂蚁金服”这个简称六年后,蚂蚁将公司全名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融”没了,“科技”为先,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即一家以科技输出为主、以科技赋能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而非金融机构。在蚂蚁金服完成金融业态全牌照布局后,逐步发展出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全类别金融服务,2019年,使用3种及以上类别的用户达80%,使用全部5种类别的用户达40%,但是蚂蚁没有自己做,而是采用外部协同的方式,与资管机构、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合作,向他们提供技术,向用户推荐产品,赚取“技术服务费”。撕下“金融”标签,一方面是为了规避金融监管风险,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坏账等风险,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促成的信贷余额中,由其合作的金融机构放款或者实现资产证券化的金额比例约占98%,这让蚂蚁能够以很少的资金撬动巨大的杠杆。“结构化增信可以让银行等更放心把钱放贷给支付宝上的个人用户或网商银行的小微企业,如果这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出了坏账等问题,先赔付的是蚂蚁微贷,这个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蚂蚁微贷的不良贷款率一定要低。”一位金融从业者对燃财经表示。以个人消费贷和小微企业信贷的逾期率看,蚂蚁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在数个统计周期内个人30天和90天逾期率都在2%以下,企业则不超过3%。《蚂蚁金服: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的作者、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研究员由曦向燃财经强调,从Fintech 转向 Techfin,蚂蚁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服务金融公司的科技公司,这将有别于一般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因为作为一个服务金融公司的科技公司,蚂蚁只是收取技术服务费,并不为金融风险兜底,兜底的风险是由吃息差的金融机构承担。未来,蚂蚁做的主要还是技术的生意,一方面随着现有业务的行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提升,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更有想象力的是当蚂蚁的支付、借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公司就能拥有对收费比例的定价权,在数十万亿的交易体量下,即便是一点点提升,也会有巨大的增长。未来,蚂蚁的战略方向将集中在两大并行的方向:技术开放让生态场景越来越多,技术输出让全球移动支付发展对标中国。未来三年,蚂蚁潜在普惠人口将接近30亿,这已经为全球一半人口。这两大业务战略方向的背后,都来自于技术的驱动。据之前流传出蚂蚁的一份融资文件中统计,因此,预计在2021年,蚂蚁的三大收入来源中,“技术服务收入”将从现在的30%大幅升至65%以上。一位蚂蚁内部人士称,技术服务收入主要是指蚂蚁的核型技术能力全面开放,为各行业共创转型支持,例如移动开发平台mPaaS会为各行业共创App终端服务框架,12306、苏州银行等已接入。再如风控技术平台蚁盾也在为医疗、共享单车、银行等服务进行反欺诈等识别。未来这些技术将成为蚂蚁的核心业务模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自2015年起,蚂蚁先后通过战略投资和与当地合作伙伴合资等方式,推出了9个本地电子钱包,这些都是蚂蚁未来的发展空间。蚂蚁集团CEO胡晓明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天的金融公司首先是科技公司,如果不成为一家科技公司,金融公司是没有未来的。小蚂蚁的路并不好走蚂蚁所代表的是一种可预见的数字经济未来,对于过去和未来经济数字化的程度,由曦这样向燃财经解释:“今天的数字化程度,就像下雨,只是把这个土地上的浮土润湿。今后十年二十年,数字化程度可能把土壤整个浸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定会有巨大的机会和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成为基础设施的道路并不好走,有好几个强劲对手挡在路上。在支付层面,首先就是有微信支付加持的美团。“阿里本地生活为什么重要,因为这事关阿里和蚂蚁的未来。”一位行业人士表示。从招股书看,虽然蚂蚁支付业务近年的增速在下降,营收占比也在下滑,但作为流量入口的支付业务在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是几类业务中最大的,也需要蚂蚁持续不断的支付场景拓展,而这离不开整个阿里数字经济体的生态支持。来源 / 中信证券研究从用户增速看,蚂蚁虽然维持着较高的市场和推广费用,但总体增速依然在下滑,月活用户2017年为4.99亿人,2018年为6.18亿人,2019年为6.59亿人,2018年月活用户同比增长了24%,2019年同比仅增长了7%。今年3月,支付宝全面转型升级,从支付平台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行业内普遍认为,支付宝所在的数字支付领域天花板已现,需要寻找新的用户增量,来支撑其在一级市场上的万亿估值。从长远看,虽然目前蚂蚁成为独立于阿里巴巴的一个巨头公司,并且与外部合作的信贷、理财等业务成为业务支柱,但未来的发展依然要在阿里数字经济体的大框架里,只有维持其基础设施的地位,才能给创新的硬科技业务留下充足的发展时间。蚂蚁的另一个新天地是在国外。将其在国内的成功经验搬到国外,用金融科技的方式服务更大规模的用户,与全球经济的细枝末节建立连接,构建一个全球网络,将是蚂蚁未来的探索重点。根据蚂蚁对于全球化投资方向的投资,只占募集资金的10%来看,看上去这似乎并不是蚂蚁近期的主要目标,但其实是与现在的国际环境有关系。近两年贸易形势的变化,美国不仅仅针对华为、字节跳动,也同样影响了蚂蚁的国际化进程。例如,2018年,蚂蚁未能完成对美国汇款公司 MoneyGram International Inc.的收购,正是因为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阻扰,蚂蚁金服还为此支付了3千万美元的“分手费”。尽管在2019年收购总部位于伦敦的英国跨境支付公司万里汇(WorldFirst),重新启动了全球化进程,但是万里汇在美国的业务不在收购范围内。综合来看,目前的国际环境并不适合蚂蚁去加快全球化的角度,蚂蚁目前的重心还是在加深国内的数字经济化程度。尽管国际化道阻且长,但是总体趋势还是不变的,只要蚂蚁能够继续不断的完善技术优势,推动数字经济化程度,蚂蚁的市值可能在上市首日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真正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小蚂蚁离成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也有利于提升科创板对于更多高科技公司、新经济企业的吸引力。 8月25日,蚂蚁集团向上交所及港交所同步递交上市招股文件。根据招股书,蚂蚁拟发行不低于30亿A+H股,合计不低于总股本10%。这也意味着,蚂蚁集团正式开启沪港两地的上市之旅。 蚂蚁集团能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与近年来资本市场不断推进深化改革是分不开的。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试点注册制、更具包容性的上市制度等改革举措的推出,让企业上市不再“唯利润论”,客观上也为亏损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以及红筹企业的上市创造了条件。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是资本市场改革红利释放的结果。 蚂蚁集团虽然体量庞大,业务触及多个领域,但其业绩同样可圈可点。根据招股说明书,蚂蚁集团2017年度至2019年度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81%;2017年到2020年1月-6月实现净利润分别为82.05亿元、21.56亿元、180.72亿元和219.23亿元。从数据上看,高成长性,盈利能力强已经成为蚂蚁集团的标签。 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也将打破美国股市垄断大型高科技公司IPO的历史。此前由于制度上存在短板,A股市场对于企业上市包容性不足,国内众多大型高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或新经济企业只能赴境外上市,而美国市场则成为首选。蚂蚁集团在A股上市说明,今后科创板也能成为这类企业的首选。 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也有利于提升科创板对于更多高科技公司、新经济企业的吸引力。据统计,今年1~7月份,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在吸引新上市企业方面,纳斯达克以233.2亿美元融资额位居榜首,香港主板市场以170亿美元排名第二,科创板则以152.6亿美元排名第三。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无形中将会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今后不排除像阿里巴巴,以及其他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选择科创板作为第二、第三上市地,进而在市场上产生“羊群效应”,以吸引更多企业在科创板挂牌。 根据招股书,蚂蚁集团拟在科创板募资480亿元。由于蚂蚁集团受到市场的关注度较高,又是一家质地不俗的企业,市场化发行背景下,蚂蚁集团或再现中芯国际一幕,其实际募资金额或远远高于拟募资金额。因此,蚂蚁集团上市,一方面或将进一步提升科创板的融资能力与融资水平,提升科创板与上交所挂牌公司的总市值水平;另一方面,对科创板也将是一种考验,“巨无霸”蚂蚁集团的上市,将考验科创板的接纳能力与承受能力。蚂蚁集团上市后,是否会对科创板市场形成冲击,在市场较高的期望下,其股价走势是否会重演中芯国际的故事,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曹中铭(财经评论人)
今年的国内资本市场非常热闹,巨无霸企业纷纷回归至国内资本市场之中。以科创板市场为例,之前迎接了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后来迎接了康希诺(行情688185,诊股),在不久的将来,又一家巨无霸企业即将回归至科创板市场,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蚂蚁集团。 作为家喻户晓的蚂蚁集团,这一次不仅仅加快向科创板市场上市,而且还加快赴港上市的步伐,A+H股的上市,让市场充满了期待。当然,在蚂蚁集团A+H股上市的背后,最为兴奋的,莫过于蚂蚁的员工以及拥有科创板及港股交易权限的投资者,在蚂蚁集团成功上市之际,将会从中分得一杯羹。 假如蚂蚁集团最终实现了A+H股的成功上市,那么这将可能刷新全球市场的IPO纪录,而蚂蚁将有机会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IPO之一,这也将会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又一重要事件。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中概股企业开始加快了私有化退市的步伐,并加快赴港上市以及回归科创板上市的步伐,其中也不乏一些我们熟悉的巨头公司身影。实际上,这与大国博弈的因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性,但更多还是出于巨头企业核心技术以及上市地位保护的考虑,若长时间留在海外市场上市,终究难逃海外做空机构以及海外市场政策收紧等因素的冲击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则是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品牌影响,而长期下来,则会导致企业自身的估值定价以及市值规模得不到合理发挥,海外资金可能长期用非常保守的估值进行定价,影响到企业自身价值的有效提升,甚至影响到企业自身的融资需求。 近年来,无论是内地资本市场,还是港股市场,都在政策层面上有着积极的改革,牵涉到同股不同权、VIE架构等问题,市场自身包容性与开放性得到了不断地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市场自身的投资吸引力,这系列的举措也加快了巨头企业或中概股企业回归上市的热情。 作为知名巨头企业的蚂蚁集团,如今选择A+H股的上市计划,本身具有一定的战略考虑。其中,提升创新与科技投入是未来蚂蚁的战略部署之一。再者,则是借助A+H股的上市计划,畅通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提升未来的融资需求,助力蚂蚁的做大做强。此外,则与数字化升级转型等因素有关,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形势严峻,稍有落后或放慢了创新节奏,就可能遭到同行业巨头企业的追赶。 随着全球最大IPO的即将到来,对A股市场的资金面环境也会有着更大的考验。不过,在科创板以及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之际,意在更好利用好资本市场的平台,助力更多企业的做大做强,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从注册制的战略部署来看,显然也是志在长远,并非短暂的举动,这将会影响到中国股市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发展命运。 从中芯国际到蚂蚁集团,近年来巨无霸企业的引进速度确实很快,但对投资者来说,更关注的还是企业发行的定价以及未来企业发展的前景。在注册制的模式下,未来资本市场的审核流程进一步简化,资本市场的包容性更强,将会有一批初创型企业或处于加速成长期的企业发行上市,对投资者来说,将会获得分享企业高速成长的机会。但是,注册制模式下,将会有批量企业发行上市,上市企业的质地本身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并非所有企业都具备可靠的发展前景,稍有不慎,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发生本金损失的风险,未来更考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能力,且更考验投资者的综合投资智慧。 作为家喻户晓的巨头企业,蚂蚁集团的A+H股上市,将会为投资者带来了一个良好的打新机会,若成功中签,也将会获得分一杯羹的机会。但是,蚂蚁集团有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届时将会对股票市场的资金面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蚂蚁上市前后,对A股市场乃至港股市场的资金面考验还是比较大,而在批量企业加速上市的背后,实际上更考验牛市的成色。 放在数年之前,当巨无霸企业加速上市之际,可能加快牛市结束的速度,或导致市场由增量资金环境演变为存量资金博弈的环境。但是,放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最重要的一个大环境,在于全球正处于宽松流动性的大背景,只要这一宽松流动性预期不发生实质性变化,那么对市场资金面环境还是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在巨无霸企业加快上市的背后,不仅仅要看市场所处的货币环境状况,而且仍需要看市场本身的赚钱效应以及投资信心水平,若欠缺了某点优势,则巨无霸企业对市场的资金分流压力还是不可小觑的。
蚂蚁集团近日向上交所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由于蚂蚁集团C轮融资时估值已达1500亿美元,此次在A股上市的IPO估值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 按照蚂蚁集团披露的2019年180亿元的净利润,对应的市盈率是77倍。考虑到科创板首发的一批科技股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超过100倍,蚂蚁集团2000亿美元的估值不算太贵。 蚂蚁集团在A股上市的最大看点,恰恰在于它将对整个A股市场行业市值权重版图带来的改变,并为A股、上证指数塑造新的内涵、价值与风向标。 A股或上证指数此前备受市场诟病的是,市值权重主要指向金融和个别消费类股票,以及代表传统经济结构的能源股、有色钢铁等。与之相反,构成美股市场权重主力的是:苹果、Facebook、亚马逊、奈飞、微软,以及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仅这六大公司的市值就合计超过7万亿美元,相当于标普500总和的四分之一还多。 A股市场的权重版图呢?截至8月25日,金融地产市值权重占比为23.9%,其中金融板块就达21%,已超过拥有规则制定权的美国金融业。此外,代表传统经济的工业品部门(能源、材料、工业、公用事业)权重占比总计30.19%;但在美股市场,尤其是道琼斯指数中,能源股地位一降再降,道琼斯指数8月26日更是宣布调出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 金融股、能源股的权重在美股市场大幅萎缩的一大背景是,科技股大量进入市场,科技巨头的股价持续增长。A股权重版图要想改变目前的结构,就必须由一批科技巨头进入A股市场,在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中完成市值权重版图的修正。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对比2020年8月26日与2016年12月底的数据可以发现,代表A股科技股的信息技术板块,权重占比提升近4个百分点,以能源为主导的传统工业品的市值权重则萎缩高达9个百分点。随着重磅选手即将登场,A股市场权重版图将再次剧烈变化。由于这些科技公司基本面优秀、创新能力强大、内部股权激励到位,其成长空间非传统经济模式的企业所能媲美,其庞大的市值、权重占比也将对指数的走势构成重大影响。
每天在用支付宝,但你却未必了解蚂蚁集团最真实的一面。万亿元市值的蚂蚁集团,终于在8月25日同时在香港和上海披露了招股书,这家巨无霸的营收结构、利润来源第一次被详细的展示。蚂蚁集团2019年营收1206亿元,同比增幅超过40%;同时2019年净利润超180亿元,是2018年的7倍多。在新冠疫情影响下,2020年上半年蚂蚁营收依然达到725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8%,其中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占比超过63.40%。据知情人士透露,蚂蚁集团拟在10月份进行A/H上市,可能募资至多300亿美元。如果募资成功,将取代沙特阿美290亿美元的IPO,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IPO。由于体量巨大,蚂蚁上市引发的关注度更是空前。从上市的消息披露开始,“诞生N个亿万富翁”,“每小时赚500万”这样的热点噱头话题不断。“支付宝永远不会成为一家银行”,马云在2013年的公开表态也再度被人们提起。这些年,对蚂蚁的争议也从未断过。招股书掀起了蚂蚁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可以看到,蚂蚁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揭秘,蚂蚁靠什么赚钱?在许多人看来,蚂蚁集团就相当于“网上银行”,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招股书显示,蚂蚁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其中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又包括微贷科技、理财科技、保险科技等三个方面。这几个板块具体业务都是什么呢?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理财 :蚂蚁集团与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蚂蚁集团的理财平台——蚂蚁财富提供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固定收益产品和股票投资产品等综合理财产品。微贷 :蚂蚁集团与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合作为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提供小额、期限灵活的消费信贷服务,比如花呗、借呗。保险 :蚂蚁集团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保险产品,包括创新保险产品,以及健康及人寿保险产品。而数字支付方与商家服务方面,则主要是通过收取B端的技术服务费,比如电商、线下交易等消费场景,每交易一笔,都会产生这样的费用,费率通常是千分之六。由下图可以看到,从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蚂蚁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方面的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在逐年提升,由44.30%提升至63.40%。(制图:商业数据派)2020年上半年,数字金融科技中的微贷科技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40%,成为蚂蚁集团第一大收入来源,超过了最早以支付业务为基础的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的收入。(制图:商业数据派)另外,蚂蚁招股书披露了其联合贷款业务的详细模式和资金链路,可以看到,支付宝在其中主要充当撮合交易的平台角色,背后的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则负责独立风控、向用户放贷并收取利息。招股书显示,目前蚂蚁共计2.1万亿信贷规模,其中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也就是说,花呗、借呗、网商银行用户获得的贷款或者信贷额度,98%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而非蚂蚁自有资金。业内一般将此类模式称为“互联网联合贷款业务”。其中,蚂蚁的微贷科技平台业务计入资产负债表内发放贷款和垫款科目的余额,仅包括各期末公司通过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主要为蚂蚁商诚、蚂蚁小微、商融保理)发放的自营贷款余额,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和2020年6月末占公司微贷科技平台合作伙伴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仅为3.96%、3.13%、1.86%和1.68%。这个业务流程中,蚂蚁或支付宝不向用户收费或者收取利息,而是向合作的金融机构收取科技服务费。具体来说,蚂蚁科技服务内容主要分成这么几块:平台流量、智能商业决策系统、联合风控能力、产品能力、营销能力、技术能力。通俗地说,就是用蚂蚁本身的技术能力,给金融机构推荐客户、做联合风控,开发或者营销产品。此外,还包括一些纯技术能力支持,例如帮助技术能力较落后的小城商行改造自身技术系统。通过技术来撮合交易,而非“吃利息”,这是蚂蚁作为互联网公司与金融机构的本质区别,也是合作的基础。支付宝成立于2004年,经过16年的发展,蚂蚁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的金融服务生态。据招股书显示,蚂蚁合作的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其中包括200多家合作银行、90多家保险公司、170多家资管机构、24家基金公司等。以余额宝为例,背后提供服务的是24家货币基金公司。而花呗借呗和网商银行的服务背后,有100多家合作银行。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期间,蚂蚁向前五大供应商支付的采购额分别占期内总采购额的39.1%、22.9%、32.0%及35.3%,最大的供应商分别占15.1%、5.5%、9.7%及8.2%。剖析,钱都花在了哪里?首先来看营业成本,2017~2019年,蚂蚁营业成本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6.3%、47.7%和50.2%,2020年上半年则达到了41.4%。而在营业成本中最大的就是交易成本,招股书中给交易成本做出了解释,“主要包括为促成支付宝平台上的交易而发生资金流转时,公司向金融机构支付的费用”。也就是说蚂蚁每收入10块钱,其中3~4块钱就是付给金融机构的成本。(制图:商业数据派)除了营业成本,蚂蚁的三大费用占了主要的支出,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近三年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在不断降低,只有研发投入还在保持增长。2017~2019年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7.30%、8.10%和8.80%。(制图:商业数据派)蚂蚁对技术投入的原因,我们上面也有提到,这是业务实现最重要的基础。招股书中最新的董事会名单显示,蚂蚁大约三分之一的董事拥有技术背景,包括蚂蚁CEO胡晓明、CTO苗人凤、现在的阿里CTO程立。蚂蚁1.6万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63.9%,2019年科研的投入超过100亿元,占营收比例超过8%。而此次上市融资的40%资金,未来也将被用作进一步支持创新、科技的投入。(来源:蚂蚁招股书)聚沙成塔的商业启示蚂蚁的客户主要包括阿里巴巴、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不同的商家。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14.4%、20.0%、23.7%及22.6%。阿里巴巴是蚂蚁最大的客户,分别贡献了各期收入的8.9%、9.2%、8.1%及6.2%,而蚂蚁的联营公司网商银行是第二大客户,并分别贡献了各期收入的2.7%、5.2%、5.3%和6.2%。可见,虽然前两大客户都是关联公司,但蚂蚁的客户集中度还是非常低。其余99%的“小客户”,为蚂蚁提供了近80%的利润。截至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期末,支付宝APP阅读活跃用户分别为4.99亿、6.18亿、6.59亿和7.11亿。亿级的用户池和阿里的百万商家资源池,为蚂蚁的“聚沙成塔”提供了重要的客户基础,但仅仅有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来源:蚂蚁招股书)如何聚拢起庞大而分散的个人用户和小微企业?这是对商业系统和技术能力很大的挑战。蚂蚁披露的数据显示,花呗用户中,70%的用户原先没有信用卡,而网商银行服务的小微企业中,80%不是传统银行的客户。(制图:商业数据派)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往往需要实物资产作为抵押,而包括网店在内的小微经营者很难融资。自2010年起,蚂蚁基于线上及线下的支付交易、商家的经营流水及其他资讯等数据化的方式,识别并满足小微经营者的融资需求,包括淘宝和天猫上的商家、使用支付宝的线下商家等,同时服务于三农用户群体。小微经营者在蚂蚁平台上获得的信贷产品,通常金额较小、无抵押、期限灵活、利率较低,且可即时得到放款。这些都需要蚂蚁与金融机构建立动态的预评估机制。(来源:蚂蚁招股书)截至2020年6月30日,金融机构通过蚂蚁的平台促成而发放的小微经营者信贷一般期限可达12个月,且用户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提前还款,无需罚息。截至 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大部分小微经营者的贷款日利率为0.03%左右或以下, 部分可低至0.01%,已结清贷款的平均期限少于3个月。小微经营者的实际利息负担较低。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有超过2000万小微经营者用户通过微贷科技平台获得了小微经营者信贷。不过,服务这些原先银行不愿意服务、不能服务的草根人群,也注定了蚂蚁的利润率不会像传统金融机构那么暴利。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蚂蚁的经营利润率分别是20.3%、5.3%、20.1%和34.6%,净利率则分别为12.5%、2.5%、15%和30.2%。(制图:商业数据派)结语从商业模式上来看,蚂蚁带给商业最大的贡献是“聚沙成塔”的启示。蚂蚁不是赚了大客户多少钱,而是解决了很多“小客户”的问题,比如小微企业的贷款、个人信用借款等。这其中,二八原则发挥了作用,金融机构服务20%的客户,赚取80%的利润。科技公司帮助金融机构服务到了另外80%的客户,赚取20%的利润。在蚂蚁之前,金融机构也不是不想赚另外那20%,只是从技术上实现不了。所以,技术一定是蚂蚁成为蚂蚁最重要的因素。从收入构成来看,技术驱动的数字金融收入达到63.40%;从投入来看,每年研发投入在不断增加,2019年科研的投入超过100亿元,此次IPO新融资的40%也将用于技术研发;从人员构成来看,董事会中技术人员最多,员工中有60%是技术人员。看来,蚂蚁不仅不“小”,而且在金融外表之下,隐藏着的是科技内核。“支付宝永远不会成为一家银行。”还记得在2013年,马云曾公开这样表态。而蚂蚁的招股书就像一张答卷,在2020年揭晓了答案。
千呼万唤始出来,全球估值最高的待上市公司蚂蚁集团终于揭开了自己神秘的财务面纱。 8月25日下午,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向上交所及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文件,2019全年,蚂蚁集团营收1206亿元人民币(下同),净利180.7亿元;今年上半年,蚂蚁营收达到725亿元,净利215亿元。 更重要的是,这是蚂蚁首次在公众面前披露其业务和财务结构。 自2016年以来,由于监管压力和长远规划,蚂蚁一直试图改变其此前不小心给人造成的“金融公司”印象。为此,从马云往下,蚂蚁不停地在各种场合说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市场和监管层并不会因为你说自己是一家什么公司就给你另一套定价和监管政策,这说到底还要看你的业务和财务结构,这些才决定公司的性质。 那么是骡子是马,把招股书或者财务报表拉出来溜溜就好了。 “我是一家科技公司” 蚂蚁集团收入结构及变化情况 可以从招股书里明显看到的是,蚂蚁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占比35.9%),以及“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占比63.4%)两大部分。 其中,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主要来自蚂蚁“就国内商业交易、按照交易规模的一定百分比向商家和交易平台收取的交易服务费”,也就是接入支付宝的商家和交易平台,在他们的消费者使用支付宝交易时,需要给蚂蚁支付一定比例的使用费。另外,这部分的少量收入来自于跨境交易、金融交易及个人交易和刚开始收取的商家服务。 不过,近三年财务数据显示,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在整个蚂蚁集团时总收入里占比是在逐年下降的,这是因为另一大收入引擎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在更高速增长。 蚂蚁集团不同业务板块收入增长情况 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蚂蚁集团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3%,而同期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同比增长则高达57%。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的收入包括微贷科技、理财科技、保险科技三部分,主要以收取技术服务费的形式向银行、基金、保险、信托、证券及其它持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这是典型的互联网平台收入模式,就像淘宝是虚拟的商业地产一样,支付宝在这里就是虚拟的陆家嘴和金融街,通过吸引金融机构入驻来获得收益,因此蚂蚁必须与金融机构是合作关系。 招股书披露,蚂蚁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里有约100家银行、约170家资产管理公司、约90家保险机构。蚂蚁为这些金融机构提供流量平台和用户数据分析辅助决策,以此来收取技术服务费。 当然,蚂蚁还通过持有金融牌照的控股子公司提供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信贷、资产管理及保险等服务产生收入,例如花呗借呗所在的重庆蚂蚁商诚小贷、重庆蚂蚁小微小贷,以及余额宝所在的天弘基金。 这意味着蚂蚁仍然在补充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或不能服务的小微市场,这是蚂蚁初创时所秉持的初心,“普惠”一直是蚂蚁所着重宣传的一个关键词,直到现在,“小,即是美好;小,蕴含力量”还被蚂蚁写入了招股书。而一些多年的阿里老人也更习惯称这家公司为“小微”,这是最早筹备蚂蚁时创始人们对这家公司的简称。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近年来传统金融业也开始重视小微金融市场,除了其他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蚂蚁也与传统金融机构们保有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关系。 最后就是目前还占比很小但高速增长的“创新业务及其它”。蚂蚁近年来重点推介的是其区块链成绩,不仅大量申请区块链专利,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区块链专利申请数第一,还在不久前成立了独立品牌“蚂蚁链”。不过,从收入上来看,包括蚂蚁链在内的创新业务仍然需要一段漫长的培育时间。 在蚂蚁的划分中,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和创新业务均属于技术性收入,两项合计蚂蚁来自科技服务的收入占比超过64%。而在蚂蚁的员工结构上,三分之一的董事和64%的员工都是技术背景或技术人员。此外,蚂蚁在2019年技术研发投入达106亿元。 这些都是蚂蚁集团证明自己是科技公司的理由。 还是马云和阿里的蚂蚁 整个蚂蚁集团是基于2004年诞生的支付宝而成立,最初是为了解决早期电子商务中,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在线上交易里的信任问题。当时的支付宝还称不上是多么先进的技术创新,谈不上有多少硬门槛,而更多应该是一种解决方案上的思想创新。 后来,快捷支付、余额宝、收钱码、花呗借呗、相互宝等产品陆续在支付宝里涌现,支付宝早已不是曾经那个只服务于网购场景的“少年”。 发展至今,从用户数据的角度看,根据蚂蚁招股书,截至2020年6月30日,支付宝APP的月度活跃用户为7.11亿。 支付宝MAU变化 这意味着中国最大的三个APP终于有了准确的各自官方披露的MAU可供对比:截至2020年6月30日,微信及WeChat的合并MAU为12.06亿,位列第一,支付宝7.11亿位列第二,QQ 6.48亿位列第三。其中,微信和支付宝仍然处于缓慢上升的阶段,而QQ却已经连续数个季度下降。 用户规模不仅直接驱动了蚂蚁“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的增长,更决定了产品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从现实状况来看,微信和支付宝所各自引领的产品生态也正是目前中国所有互联网产品里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蚂蚁官方称,支付宝APP正在服务超过 10 亿用户和超过 8,000 万的商家。 在这样数以亿计规模的活跃用户数据支撑下,根据蚂蚁招股书,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止 12 个月期间,通过公司平台完成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达到 118 万亿元人民币。同期中国数字支付交易金额为201万亿元,虽然微信支付在线下支付的笔数中更为领先,但蚂蚁在支付金额上仍然获得了超过50%的行业份额,这要得益于蚂蚁在线上交易和金融平台的多年深耕。 不过,总支付交易规模的增速正在减缓,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的12个月期间,蚂蚁也完成了111万亿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比去年上半年仅增长了7万亿的总支付交易规模。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不过,行业红利的空间也确实在缩小。 但这也使得交易成本的增长与收入相比更慢,再加上对营销支出的缩减等诱因,使今年上半年尽管遭遇新冠疫情,但蚂蚁仍然将利润率提高了。 蚂蚁集团数字支付、微贷、理财、保险等业务的规模情况 除了支付交易总额之外,蚂蚁集团的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合计达到2.1万亿,理财科技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4.1万亿元,保险科技平台促成的保费及分摊金额达到518亿。 庞大的信贷、理财和保险规模都是蚂蚁高速增长的收入来源。 各业务占蚂蚁收入比例变化情况 近三年来,在蚂蚁集团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的三部分中,理财科技收入占比基本保持稳定,波动不大;保险科技由于近年来蚂蚁推出的互助计划相互宝,收入占比得到了稳定增长;而增长更快的还是花呗、借呗所属的微贷科技,这部分在蚂蚁里的收入占比已经从2017年底的24.8%增长到了2020年6月的39.4%,甚至超过了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板块,是当之无愧的蚂蚁第一大收入引擎。 此外,在118万亿元的总支付交易额中,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大概贡献了七万多亿的GMV,也就是说,90%以上通过支付宝完成的支付交易是在阿里体系以外的,这就是当初支付宝从淘宝独立出来的意义所在。 招股书披露,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1-6月,蚂蚁集团向阿里巴巴集团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分别为 58.16 亿元、78.49 亿元、97.73 亿元和 44.70 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逐年下降,分别为 8.89%、9.16%、8.10%和 6.16%。 不过,阿里巴巴集团在报告期内各期均为蚂蚁第一大客户,第二大客户则是蚂蚁发起成立并持股30%的网商银行,目前为蚂蚁贡献的收入已经与阿里巴巴几乎持平。2017 年度、2018 年度、2019 年度及 2020 年 1-6 月,前五大客户占蚂蚁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合计分别为 14.39%、20.04%、23.74%和 22.61%。 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仍然是马云。2020年6月最近一次增资完成后,杭州君瀚、杭州君澳、杭州阿里巴巴等阿里系主体合计持股蚂蚁集团超过84%。在蚂蚁上市后,马云个人的持股比例不超过8.8%。 但马云将捐出其持有的6.1亿股蚂蚁股份,约占其在蚂蚁股份的四分之一,委托杭州云铂未来捐赠给他指定的公益组织,这也再次符合了马云对公益的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