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美团、京东、拼多多皆迎来股价的大幅增长,连带着催高了腾讯的估值,6月23日,腾讯控股股价大幅飙升,市值一度小幅超过阿里。虽然,阿里在24日就夺回了老大的宝座。可无法忽视,腾讯系几个大大小小的巨头,已对阿里形成了一定的包围。 2020年黑天鹅事件,为全球科技产业的未来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能否坚挺过今年,关乎着许多公司在未来的长期价值。在这个关口,蚂蚁金服爆出改名的消息,再度引爆外界对其IPO的猜测,也就非常顺其自然。据媒体报道,蚂蚁金服全称已从以前的“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现在的“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登记变更,简称将由“蚂蚁集团”取代。(因工商登记尚未变更,为了行 传闻蚂蚁金服估值已达到2000亿美元,如果能在今年IPO,首先会像美、京、拼一样拉一拉“老大”的估值;另外,若最终市值真的落在2000亿上下,也可以很好地缓解当下阿里舆论上的压力。毕竟,美团凭借中国互联网第三市值的名头,在2020年的头几个月里好不风光。若蚂蚁金服夺得第三位置,不仅打压美团的气焰,也将给阿里“增光”不少,扳回外部阿里一打多的看法。 过去,类似蚂蚁上市的传闻几乎每两年就会跳出一次,天浩分析了外部大环境的种种变化,认为这一次是最接近“谣言”变为“预言”的一次。 战略转型、配合监管和大集团分工 蚂蚁金服更名看似突然,其实并不意外,早有铺垫。 2019年7月底,《中国企业家》刊发了一篇名为《蚂蚁不想成为大象》的万字长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彭博社报道称,蚂蚁金服计划成立一家新的子公司,以此申请金融控股公司牌照。蚂蚁金服将由此被一分为二,分别设置在两个公司之下。其中:持有小贷、银行、保险等金融牌照的相关业务,划入新成立的“金融控股”旗下;金融云、风险管理等科技业务将保留在蚂蚁金服之内。该消息随后被蚂蚁金服否认,但同时它也承认,已设立独立团队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相关要求。 这些消息和表态的背后,是行业监管政策的影响。按照2019年7月26日央行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五家试点公司都需要向央行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此次蚂蚁金服更名,去掉金融字样以科技公司示人,难免让人容易联想到与行业监督相关,以符合监管要求。 不过,蚂蚁金服更名为科技集团,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适应其战略转型。相比上面的推测,蚂蚁金服的战略转型则明明白白地落在了实处。 2019年12月19日,蚂蚁金服宣布,全面提速全球化、内需、科技三大战略。井贤栋不再担任蚂蚁金服CEO,改由蚂蚁金服总裁胡晓明接任向其汇报,井贤栋则继续担任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主要精力负责全球化业务。 今年3月的2020支付宝合作伙伴大会上,蚂蚁金服CEO胡晓明宣布支付宝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聚焦服务业数字化的新战略目标,未来3年将携手5万服务商帮助4000万商家完成数字化升级。 这是支付宝诞生1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战略转型。在此前,支付宝的定位随着市场态势和自身策略调整而发生了三次变化。最早期,支付宝只是一个消费者用来在线支付的工具;2013年6月余额宝推出后,支付宝衍变为一个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花呗、借呗、理财、股票等功能一应俱全;再后来,随着共享单车、外卖、网约车、口碑等本地服务业务的接入,支付宝又成为了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之间只有四字之差,但却有着不同的战略诉求。简单地说,数字生活开放平台是在原来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基础进行升级。之前支付宝以2C业务为主,在定位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后,转向2B和 2C业务并举,而且战略重点向2B倾斜。 在2C端,蚂蚁金服一直以佣金、手续费等交易环节收入为主,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其营收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在2B端,蚂蚁金服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一样靠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收入。据媒体报道显示,2017年,蚂蚁金服的科技服务收入占比只有34%;而其目标是在2021年,提高技术收入占比至65%,届时科技将成为集团的主色彩。 如今,距离2021年只有半年时间,蚂蚁金服更名科技来得正是时候。 蚂蚁金服更名,在某种程度也体现阿里大集团框架下的分工。在阿里大集团战略体系中,蚂蚁金服和阿里云、阿里妈妈、菜鸟等是生态的基础服务。 其中,菜鸟和蜂鸟提供交易配送服务,阿里妈妈提供营销服务,阿里云提供基础算力支持,蚂蚁金服留下的是行业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 这些恰恰是它的长项,因为支付宝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各类商家,深知各个行业的痛点和需求。据悉,阿里还将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的重任交给了蚂蚁金服。 上市传闻不断,估值越来越高 作为国内金融科技的领导者,蚂蚁金服的一举一动都倍受关注。蚂蚁金服改名的消息一经传出,外界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它这样做应该是为了上市做准备。 这也不奇怪,毕竟这些年,关于蚂蚁金服上市的传闻便会隔三差五冒出来。百度一下,搜索出来的结果惊人: 《电商报》报道,据其了解,早在2014年10月,阿里将旗下的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阿里小贷、网商银行等业务整合为一体,并更名为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时,市场上便传出消息称,蚂蚁金服已经在为上市做准备工作。 对此,时任董事长兼CEO彭蕾曾公开表示,对于公司来说“上市并不是一个目标”,也没有一个时间表,可能是“到一定阶段以后水到渠成,就自然发生了”。 也就是说,蚂蚁金服从诞生之日起,上市传闻便与之如影随形。 2015年2月初,有消息称蚂蚁金服计划于2016年上市。此时离蚂蚁金服成立才三四个月,对此,蚂蚁金服回应目前没有上市计划,对市场传言不做评论。 2016年4月,蚂蚁金服完成B轮45亿美元巨额融资,在当年融资金额仅次于当红炸子鸡的滴滴。当时坊间纷纷传闻,称这是其最后一轮融资,上市在即。 同年8月,又有消息称,蚂蚁金服正在谋求上海主板上市,内部人士甚至表示,蚂蚁金服的上市有可能是2010年以来国内市场最大规模的IPO。蚂蚁金服上市后将成为一家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实现再造一个阿里巴巴的壮举。 2017年2月24日,路透香港消息称,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正在考虑为一些科技公司IPO提供更快的审批流程。其中就包括蚂蚁金服、众安在线保险、奇虎360等公司,它们将获得中国证监会的上市捷径。后来,众安在线7月去了香港挂牌,奇虎360则在11月借壳江南嘉捷上市,只有蚂蚁金服如故。 2018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完成新一轮140亿美元的融资后,估值高达1500亿美元,随后有关蚂蚁金服上市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 最近的一次则是今年1月14日,当时有媒体报道称,蚂蚁金服计划A+H两地同时上市,其上市团队已于近日开始在港接触部分机构投资人,中金以及瑞信实际为蚂蚁金服提供上市前期的服务有一段时间了,并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不难看出,每次蚂蚁金服被传上市消息,基本和融资、政策利好这两种情况相关。而且多数是融资,几乎每次融资的前后都会传出相关消息。 上市是门技巧活,同样的企业在不同的时间点或市场,就可能遭遇天壤之别的待遇。比如李国庆就一直抱怨,当当那年上市被严重低估,融资金额太少,影响了他们后续的发展。 其实,上市传闻往往不是空穴来风,很多时候是厂商有意识地试探资本市场的态度。如果市场反应冷淡,厂商辟谣了事;如果受到追捧,争取到一个好估值就果断出手。早前有媒体报道,由于监管机构对其盈利能力感到担心,2018年下半年蚂蚁金服决定推迟IPO计划。资料显示,蚂蚁金服受行业大方向和加大推广等因素影响,当年亏损了19亿元。 传闻蚂蚁金服已经开始盈利,目前可以判断,蚂蚁金服非常乐见股票上市,但更希望以较高的估值IPO,从而获得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蚂蚁金服的融资规模越来越大,估值也越来越高。今年1月14日的传闻中,蚂蚁金服的顾问私下就该公司的股票发售与潜在买家接洽时,对蚂蚁金服的估值已高达2000亿美元。这个估值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可以排在腾讯和阿里之后成为第三大公司,称之为再创一个阿里也不为过。 近来,网易、京东等纷纷在港股二次上市,互联网企业上市环境大为改善,客观上有利于蚂蚁金服的IPO。要知道IPO中,科技概念要远胜金融概念。看来,这一次,蚂蚁金服改名后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科技概念更有利上市 两年前,小米赴港IPO曾创下了很多个第一。 它是香港资本市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创新试点,还创下来了全球散户规模最大的IPO。同样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关于小米的“定位”争论,在当时的招股书里小米认为自己“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可外界却认为它是一家“硬件公司”。表面看起来是概念之争,内里却关乎着小米估值。 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市盈率要比硬件公司来得高,定位成“互联网公司”,小米市值会“凭空”的翻上几倍。 蚂蚁金服改名蚂蚁科技后,业界猜测和要上市有关,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相比金融概念,在股市上科技概念更“吃香”。 根据目前股市的表现来看,金融类公司的估值整体都不算高。以港股为例,小米集团(HK:01810)市盈率现在大概在34倍上下,中信银行(HK:00998)市盈率则在3倍左右,像刚刚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京东集团(HK:09618),市盈率更是达到了111倍。 受疫情影响,今年几乎所有传统银行、信用卡公司股价的表现都很一般,反而不参与资金业务的支付公司出现良好的上涨势头。 其实,金融科技公司改名自2016年就已“风靡”,2018年“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2019年9月,“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同年11月,在美上市的拍拍贷也宣布更名为集团。 这种风潮的形成主要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金融科技开始替代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圈的新概念,另外金融业务的监管趋严,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弱化金融色彩,开始注意强化自身的技术属性。 相比“同行”,2020年中蚂蚁金服的改名并不算早,或许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剧业界的猜测与讨论,至少可以肯定,这次改名是为了未来上市所做的准备。 针对外界的议论,蚂蚁集团方面并未正面回应,只是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在大众印象里还只是“支付宝”的另一名称的蚂蚁金服,其业务边界和体量,早已超过了外界的认知。 从各种角度来看,蚂蚁金服都具备了上市的一切“条件”。不过,上市也是把双刃剑,比如华为一直没有上市计划。上市能够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可付出的代价就是“自主”性,为了“讨好”股民就需要持续的丢出“漂亮”的财报业绩,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这个目的放弃了长远的发展计划。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蚂蚁金服上市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其实,对于“家大业大”的阿里而言,也需要它上市来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这也是天浩认为它今年上市可能性最大一次的原因。 会给阿里带来什么好处? 巨头把旗下业务或子公司分拆上市并不鲜见,例如腾讯旗下的腾讯音乐、腾讯 最出名的莫过于微博,2014年新浪将旗下的微博业务分拆,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WB就以20.24美元收盘,股价盘中一度涨超40%,新浪微博市值也因此达到41.18亿美元,超过新浪(37.78亿美元)3.4亿美元。 蚂蚁金服上市创造不了一个“新阿里”,却能成为一个“小阿里”。 相比上面提到的几个例子,蚂蚁金服和阿里的关系要略复杂一点。在外界是“一家”人的它们,原本并没有从属关系。2014年阿里美股上市时,招股书披露,根据双方的协议,蚂蚁金服每年需向阿里巴巴支付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金额相当于蚂蚁金服税前利润的37.5%;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阿里巴巴有权入股并持有蚂蚁金服33%的股权。自去年9月24日阿里宣布收到蚂蚁金服33%的股份,两家才正式有了官方上的一个联系。 可以说,这次股份交割,使得阿蚂蚁金服上市后,对阿里的“增益”将会加大。主要在三方面: 首先,提升阿里的市值;根据过去的协议,蚂蚁金服每年只是将利润的大概4成交给阿里,客观上会起到对阿里市值的拉动作用,可这种增益更多的是在利润贡献上。如果蚂蚁金服上市成功,因为阿里对其进行了持股,只要蚂蚁金服的市值表现良好,就会带动阿里整体的市值,而不像以前只能通过“输入”利润的方式来拉升“爸爸”的股价。 根据2019年5月份阿里发布的财报显示,2019财年,蚂蚁金服支付给阿里巴巴集团的特许服务费和软件技术服务费为5.17亿元。按照37.5%的分润协议计算,蚂蚁金服税前利润或在13.79亿元左右。以阿里2019财年人民币934.07亿元的净利润来看,这个增益其实并不多。 相反,如果蚂蚁金服上市后市值能达到2000亿美元,对阿里的带动就很显著了。以腾讯为对比,国内互联网市值前五名中,腾讯拥有拼多多 16.5% 的股权,京东 17.9% 的股权、美团点评 18.1% 的股权。2020年期间,这些公司市值持续上涨,也间接带动着腾讯的整体市值。 其次,融资打大仗;蚂蚁金服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2014年10月,蚂蚁金服正式成立,如今旗下已有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等子业务板块。在3月份举行的2020支付宝合作伙伴大会上,蚂蚁金服CEO胡晓明宣布支付宝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开始聚焦服务业数字化的新战略目标。 从支付宝、TechFin,再到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蚂蚁金服一直在拥抱外界的变化。除了在金融科技、全球化赛道上发力,支付宝还要应对来自美团的“攻击”,虽然蚂蚁金服每次融资都是“大手笔”,可只有IPO后才能够拥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保障。 对于现在的阿里而言,旗下的天猫对手有京东,淘宝的对手有拼多多,口碑的对手有美团。虽然阿里2020财年净利润达到了1492.63亿元,可作为上市公司,为了给股民交一份好财报,也不能完全无视利润的去“烧钱”大仗。让蚂蚁金服上市融资进行“战斗”,则是一个最优解。 最后,为全球化“铺路”;印象里国内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强并举,可在全球范围内,支付宝影响力要远大于后者,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蚂蚁金服全球活跃的支付用户超过12亿人,国内约9亿,海外约3亿,支付宝已支持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上交易。 蚂蚁金服在海外扩张的策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投资入股、并购,向海外互联网企业输出技术和商业模式。其实,对于蚂蚁金服这样的金融企业,在异国获取金融牌照的难度,远比当地企业的门槛高。 除了投资并购,蚂蚁金服也通过申请异国的金融牌照,来实现业务的落地。2019年5月,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商家服务(香港)有限公司获得香港虚拟银行牌照;2019年12月,蚂蚁金服已申请新加坡数字银行牌照,提交了批发许可证申请。 而且阿全球化策略中,蚂蚁金服推出了eWTP,支持小微企业参与全球贸易。这也决定了,改名科技后,更有助于蚂蚁在全球的发展。 对于市值6100多亿美元的阿里而言,想要股价保持上扬的趋势,提升蚂蚁金服的地位,将其打包上市已迫在眉睫。单就舆论上而言,有了个蚂蚁金服压着美团一大头,就大大缓解了外界的“偏见”。 无论是加速全球化布局,还是融来更多钱去打美团,这些“想法”最终都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细数蚂蚁金服近两年的种种动作,无不指向着IPO。上市并不是一个必选项,也没必要可以拒绝。蚂蚁是否在近期上市,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时机到了吗?分析了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天浩认为答案已非常明显。
行业动态 分布式数字身份产业联盟(DIDA)成立 6月24日,由央行旗下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与飞天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15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分布式数字身份产业联盟正式成立。目前分布式数字身份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发展日趋成熟,但在中国,互联网数字身份的发展尚停留在联盟身份阶段,DIDA希望通过四方面的工作,推动国内分布式数字身份建设,加快生态融合,助力中国可信网络的建设。(每日经济新闻) 税务部门发布新版税收优惠政策指引 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税务部门发布新版税收优惠政策指引,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涉农产业发展、激发贫困地区创业就业活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扶贫捐赠六个方面,实施了110项推动脱贫攻坚的优惠政策。指引明确,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农村电网维护费免征增值税等政策,将优化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新华社) 中国已经启动修订《反洗钱法》 2020年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以视频形式召开的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第31届第3次全会并致辞。易纲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已经启动修订《反洗钱法》,将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纳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议事日程,持续加大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管力度,为国际合作进一步夯实法律基础。(证券日报) 公司动态 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 在使用“蚂蚁金服”这个简称6年之后,支付宝的母公司不久前已经启用新名称“蚂蚁集团”,全称则是“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强化科技公司定位,这更符合蚂蚁目前的实际状况。根据蚂蚁预测,到2021年,蚂蚁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成为第一大收入项。而在员工构成上,蚂蚁集团技术人员目前占比逾63%。(36氪) 平安壹账通虚拟银行开启试营业 6月24日,香港– 平安壹账通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宣布,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下启动试营业。这次试营业期间,平安壹账通银行邀请香港约200间特选贸易中小企业客户及2,000位个人客户参与,分别率先体验该行中小企银行与个人银行服务。此外,平安壹账通银行还为个人客户推出”优易赏”优惠计划。(新浪财经) 滴滴升级金融事业部架构 近日,滴滴内部宣布,已经升级金融事业部架构,集团财务和经营管理副总裁卓越将同时担任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向高级副总裁朱景士汇报。同时,成立金融生态管理部,专注持牌业务的经营管理,并持续深化外部合作。 2016年,滴滴设立金融事业部,2017年底,滴滴斥资3亿元买下北京一九付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曲线获得支付牌照,从而为其进入金融领域奠定基础。2018年2月,随着滴滴金融部门升级为金融事业部,目前滴滴已取得财险、小贷、支付等核心金融牌照,疫情期间,滴滴又金融推出肺炎险、医疗急救卡等项目。(36氪) 360金融正式推出信用分360分 近日,360金融正式推出个人信用分360分,此功能已在360借条APP上线,这是继蚂蚁芝麻信用分和腾讯微信支付分之后,国内互联网巨头+银行综合体建立的第三个信用分体系。(上游新闻) 工行登录支付宝直播 6月22日,工行首次登上支付宝做直播,面向中老年朋友科普理财防骗知识。直播当天,工行支付宝直播首秀1小时吸引超60万粉丝观看。5月28日,支付宝宣布打通淘宝直播,正式开放平台直播能力。越来越多金融机构通过支付宝小程序开通直播间。截至6月,支付宝直播能力已经开放给40家金融机构。(电商报) 德国支付巨头Wirecard申请启动破产程序 据国外媒体报道,身陷巨额会计丑闻的德国支付巨头Wirecard今日表示,公司将申请启动破产程序。Wirecard上周四曾宣布,外部审计机构安永无法核实该公司本应存放在亚洲银行中的19亿欧元(21亿美元)现金。本周一,Wirecard又发布声明称,下落不明的这19亿欧元现金余额可能根本不存在。(新浪科技) 中国银行考虑终止对德国支付巨头Wirecard授信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Ltd)正讨论终止对德国支付巨头Wirecard的信贷安排,此举将严重影响正陷入数十亿美元会计丑闻的Wirecard公司的生存能力。知情人士称,作为中国第四大银行,中国银行可能会冲销Wirecard所欠的8000万欧元(约合9000万美元)的大部分,不再延长其授信额度。(cnBeta) 京东将收购京东数科36.8%股权 北京时间6月25日晚间,京东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文件,宣布将收购京东数科36.8%的股权,并向京东数科追加投资17.8亿元人民币。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京东数科的种种变化,意味着京东数科上市节奏加快。(新京报) 先锋支付备付金被挪用14.95亿元 先锋支付母公司中新控股发布新公告,确认先锋支付备付金账户被北京经讯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经讯公司”)挪用,并且提取的金额超过其存款额,挪用资金合计约为14.95亿元。据悉,2019年7月政府机构开展现场检查以来,先锋支付已暂时停止运营。先锋支付的支付牌照面临被吊销的风险。(每日经济新闻) 苹果推出“小程序”,无需下载应用可直接支付 6月23日凌晨,苹果公司通过线上形式召开年度开发者大会。其中,iOS 14新增的一项名为App Clips的功能引发了不少关注。这个功能有点类似于“小程序”,用户无需从App Store中下载整个应用程序,只要通过扫码或者轻触NFC磁片就可轻松开启所需服务(如通过Apple Pay支付停车费),便利程度大幅增加。(新浪科技) PayPal将推出加密货币直接买卖服务 知情人士透露,PayPal计划向其3.25亿用户推出加密货币的直接销售服务。目前尚不清楚PayPal将提供合哪些加密货币的直接销售服务,以及加密货币的数量。业内人士表示,预计PayPal“将与多家交易所合作,以获取流动性。” 此外,据Cointelegraph报道,PayPal正在招聘加密货币及区块链专家,在该公司公开的招聘列表里可以找到加密技术工程师以及区块链研究员两个职位。(品玩) 其他资讯 阿里张勇:物流是走向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 6月23日,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在2020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表示,经历疫情,大家对“基础设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物流就是走向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张勇表示,数字化已经全面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企业的经营,可以说,数字化是面向未来最大的确定性,菜鸟将继续数字化、智能化,准备下一代快递网络升级。(新京报) 汇丰银行等多家国际银行重启裁员计划 近日,汇丰银行重启了3.5万人的裁员计划,以削减45亿美元的成本,并冻结几乎所有外部招聘。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以来,包括德意志银行、意大利裕信银行、巴克莱银行等众多国际银行累积披露裁员计划超过7.7万人,若加上此次汇丰银行的3.5万人裁员计划,全球银行业计划裁员规模已超过10万人,外资银行降成本的态势尤为明显。(券商中国)
“蚂蚁还是那个蚂蚁。”这是蚂蚁针对支付宝母公司启用新名称“蚂蚁集团”的最新回应。 6月22日,市场消息称,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的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上述字眼变化,最关键之处在于——去“金融”,变“科技”。尽管蚂蚁在回应中强调技术初心,但其低调的更名举动,在近几年互联网巨头(BATJ)所谓“去金融化”趋势中,仍被市场部分解读为互联网金融浪潮的终结。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这是大势所趋,但不是去金融化,只是更突出科技属性,并不会因此削弱金融业务。 “蚂蚁还是那个蚂蚁” 对于更名,蚂蚁在回应中说:“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超级明星企业,不想成为“大象”的蚂蚁,仍然成了巨无霸——业务涉及支付、银行、消费信贷、保险、基金、征信、评级、金融云、数据库等。最新一轮融资后,市场对其估值超过1500亿美元,其最重要的板块——支付宝用户数超过12亿。 数字化升级,是蚂蚁今年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刚刚结束的陆家嘴论坛上,蚂蚁掌舵人井贤栋说,当前正是新一轮数字技术变革的时刻。尤其这次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社会和经济正发生着全域数字化、全链路数字化的趋势,数字化生活习惯正在更广泛深入地养成,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全面走向数字化,城市治理、城市运营正在全面数字化。 基于这样的判断,在今年3月,蚂蚁已将支付宝升级为数字化生活服务平台,全面向B端商户开放。 为数字化升级,蚂蚁着手做了一系列准备——5月,蚂蚁重新整合支付宝搜索业务,首次独立为事业部;6月,蚂蚁又将数据库产品Ocean base独立进行公司化运作,欲将科技产品商业化。 上述种种举措得以“乘风破浪”,背后在于蚂蚁所强调的技术基因,这也可理解为本次更名的源头。 以支付服务起家的蚂蚁,早先有着浓烈的金融色彩,手持多张金融牌照。而科技定位的明确,是发生在井贤栋接任董事长的次年。 2017年3月,蚂蚁首次宣布,蚂蚁金服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并首次向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次月,蚂蚁又向外解释,目前申领牌照所从事的金融业务,目的不在金融本身,是想通过这些试验田去沉淀底层技术,这些技术也会开放地去帮助金融机构做好Fin。 此后,蚂蚁开始向外界不断强调技术基因,用“Tech Fin”来定义自己,逐步撕去金融标签。 绕不开的监管因素 至蚂蚁金服更名完成,传统上的四大互联网巨头(BATJ)中除了腾讯外,其他3家都已经从名字中剔除金融元素。 2018年9月,京东金融更名“京东数科”。当时公司称,数字科技更能体现集团整体定位。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当年4月曾表示,将把原有的金融业务不断地转给金融机构,定位为一家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 但无法否认的是,巨头们着手转型,更多强调自己不做金融,只做服务和技术输出,绕不开的是互联网金融严监管。 如果回溯时间线来看,互联网巨头的金融布局大概始于2013年前后,“去金融化”则从2017年左右开始,恰与2016年互联网金融严监管启幕吻合——从网贷、银行、基金、互联网资管、小贷、消费金融等,无一不在整顿之列。 市场分析认为,布局宽泛、横跨多个金融领域的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公司,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不得不弱化金融属性,回归科技服务机构。 剔除“金融”二字,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巨头不做金融,金融业务仍将是重要业务板块及盈利来源。有数据显示,蚂蚁2018年收入中,60%来自支付接入费用,技术服务费与金融收入相当。
36氪获悉,在使用“蚂蚁金服”这个简称6年之后,支付宝的母公司不久前已经启用新名称“蚂蚁集团”,全称则是“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没了,“科技”为先。 这家公司启用新简称的动作已经持续月余。5月起,“蚂蚁集团”取代了“蚂蚁金服”在其对外公开的信息、新闻稿中频繁出现,井贤栋、胡晓明的对外title逐渐变成“蚂蚁集团董事长”、“蚂蚁集团CEO”。近日,支付宝App开机屏、原蚂蚁金服微头条等渠道也逐渐使用新名字“蚂蚁集团”。 蚂蚁集团微头条 消息人士称,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的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登记变更。 强化科技公司定位,这更符合蚂蚁目前的实际状况。根据蚂蚁预测,到2021年,蚂蚁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成为第一大收入项。而在员工构成上,蚂蚁集团技术人员目前占比逾63%。 蚂蚁近期在科技领域动作频繁。6月8日,蚂蚁集团刚刚宣布其自研分布式数据库业务Oceanbase成立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上周,支付宝最早的程序员之一倪行军也履新了蚂蚁集团新任CTO。此外,在区块链领域,蚂蚁积累的专利数量在全球范围内领先。 此次更名,蚂蚁在注册名字中还拿掉了区域标签“浙江”。全球化是蚂蚁集团的核心战略之一,除了杭州总部,该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城市,以及新加坡、美国、英国等海外国家及地区均设有办公区。去年,支付宝宣布其全球用户数已超过12亿。
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发布公告,蚂蚁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蚂蚁评估”)作为信用评级机构完成备案办理。公开信息显示,蚂蚁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24日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是蚂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有星表示:“企业信用评级是企业发行债券的‘敲门砖’,能够使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得直接融资。尤其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企业信用评级作用很大。” 蚂蚁评估总经理周卫林介绍,在完成备案后,蚂蚁评估将在现有信用评级监管框架下,从信贷市场起步,以中小微企业为服务重点,促进评级结果在信贷市场的应用,进而探索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金融科技与信用评级的结合成为国际信用评级领域新的发展趋势。据介绍,蚂蚁评估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提升信用评级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云计算支持海量数据处理、依托区块链技术记录永久可信存证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构建评级模型等。 周卫林同时表示,作为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新参与者,蚂蚁评估将严格按照《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和审慎性原则,依法独立开展业务,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根据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部署,央行将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推动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评级机构和民营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蚂蚁评估作为一家民营信用评级机构完成备案,与这一措施相契合。
从服务中小微信贷市场起步,一家民营评级机构完成备案。记者昨日获悉,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近日发布公告称,蚂蚁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蚂蚁评估)作为信用评级机构完成备案办理。公开信息显示,蚂蚁评估于今年3月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是蚂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据了解,自去年底《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已有4家评级公司完成信用评级机构备案办理,分别为惠誉博华、联合资信、标普信评、蚂蚁评估。除两家国际评级机构的全资子公司外,联合资信和蚂蚁评估皆为本土评级机构。 据蚂蚁评估总经理周卫林介绍,在完成备案后,蚂蚁评估将在现有信用评级监管框架下,从信贷市场起步,以中小微企业为服务重点,促进评级结果在信贷市场的应用,进而探索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实际上,外部评级目前在信贷市场的应用还较少,记者从几家银行了解到,在向企业放贷时,银行会参考外部评级结果,但主要针对大型企业。同时,由于信贷属于非标准融资,评级公司评级一般针对标准资产,银行往往会对授信客户给出自己的评级模型。 “一般是先采录报表,系统跑批数据,给出初步评级,接着递交授信材料,贷审会审定、核定,评议最终出结果。”某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由于有了大量的科技系统做支撑,利用模型系统进行评估的越来越多了,但客户资料、信息不全仍然制约中小企业融资。 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现有评级机构存在不足。一位城商行对公部门人士表示,大型企业做授信,有无外部评级很重要,参考价值也很大。“大型的评级机构费用高,评级也需要通过贷款、商票等频繁交易的‘信用记录’,而中小企业却不具备这些条件。” 在此背景下,民营评级机构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部署,央行将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推动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评级机构和民营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蚂蚁评估作为一家民营信用评级机构完成备案,与这一措施相契合。 “在引进国际先进同行的同时,也要引入国内优质资源,尤其是引入民营资本和金融科技头部企业进入信用评级市场,有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推动我国信用评级业高质量发展。”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此前表示。 金融科技与信用评级的结合成为国际信用评级领域新的发展趋势。据介绍,蚂蚁评估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提升信用评级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云计算支持海量数据处理、依托区块链技术记录永久可信存证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构建评级模型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9日讯 19日上午,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全员信中宣布,全球化市场的未来超乎想象,他需要在全球化中投入更多精力。井贤栋将继续管理蚂蚁国际事业群、智能科技事业群、HR、财务和战略投资板块,不再担任蚂蚁金服CEO,蚂蚁金服总裁胡晓明将出任蚂蚁金服CEO。赵颖将担任蚂蚁金服国际事业群总裁,全面协助井贤栋做好全球化,同时继续兼任飞猪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