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殷雯卿 事 项 按美元计价,12月出口同比+18.1%(前值+21.1%);进口同比+6.5%(前值+4.5%);贸易顺差781.7亿美元(前值754亿美元)。按人民币计价,12月出口同比+10.9%(前值+14.9%);进口同比-0.2%(前值-0.8%);贸易顺差5168亿元(前值5069亿元)。 主要观点 2020年我国出口份额由2019年均值17%左右提升了3个百分点至20%左右,随着二季度出口份额冲高筑顶,三季度起份额已开始逐步回落。展望2021年,出口已由总量红利期进入分化期,在疫苗逐步覆盖的大背景下,出口红利仍在,但行业层面会有分化,守得住份额的行业会是“长胜将军”,而守不住份额的行业将开始回落,出口份额的“保卫战”正式开启。华创宏观近期在出口领域的研究也逐步从总量视角向商品视角转化,例如《【华创宏观】全观189类重点商品份额变化情况——基于2000个贸易品的分析&;出口研判系列七》,从商品角度回顾2020年出口的主要商品份额变化情况。在本期进出口数据点评中,我们也旨在回顾2020年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作为“保卫战”打响前的基准点。 一、2020年出口结构回顾:份额高增、商品分化 (一)份额:疫情后我国出口份额大幅提升 4-6月我国出口份额均值为21%,较2019年均值17.3%提升了3.6个百分点。不过6月起份额开始逐步回落,10月我国出口份额回落至19.3%,较2019年均值仍高出2个百分点。 (二)商品层面:不同类别商品出口增速呈现明显分化 从出口商品角度看。2020年防疫物资出口增速逐月回落:此类产品同比增速4月起提升至50%以上,5-7月达到60%-70%,12月已降至36%;宅经济相关产品率先回升:此类产品同比增速疫情后快速回正,5月率先回升至10%以上,7-8月达到25%以上,Q4疫情反复带来出口增速再度提升至30%;中游制造相关产品9月起缓慢回升:此类产品同比增速随着海外逐步复工,于9月起才开始缓慢回升,Q4持续回升至20%以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持续低迷:此类产品同比增速持续低迷,目前同比增速仍在0附近。 从进口商品角度看:电子与机电类产品进口增速呈复苏趋势。电子类产品年内持续维持较高景气度,进口增速维持在10%以上,9月起明显加速;机电类产品进口增速9月转正,对应国内经济动能向制造业等顺周期行业切换。 (三)区域层面:对美欧出口大幅提升,自能源国进口明显回落 出口角度看,2020年拉动我国出口的主要经济体仍以美欧为主,而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同比拉动率相较2019年显著下降。出口这一特点同样反映了美欧在疫情持续反复之下,国内生产端受限,因此大量订单需求转移至我国,带来我国出口份额与总额持续高增。进口角度看,2020年自“其他”经济体进口明显回落,主要反映了能源进口的下滑格局。 二、进出口分项数据——12月出口为何再超预期 (一)出口:电子产品延续高增,劳动密集型产品持续低迷 商品角度看,12月出口增速较11月下滑的主要拖累因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比拉动率较11月下降1.4个百分点)、手机(同比拉动率较11月下降1.2个百分点)、汽车船舶类(同比拉动率较11月下降0.9个百分点)商品为主,电子类产品为主要正向拉动商品,包括集成电路(同比拉动率较11月提升0.5个百分点)、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同比拉动率较11月下降0.8个百分点)。 区域角度看,12月对欧美出口增速放缓,对亚洲经济体出口回升。背后原因或为,美欧在圣诞节消费旺季过后,需求出现一定回落;而亚洲经济体12月出口高增,或带来工业生产与进口需求旺盛。 (二)进口:能源持续拖累,汽车进口显著走弱 商品角度看,12月进口超预期提升的主要商品类别为电子与机电类产品,整体对进口拉动率达7.8%,环比11月提升4.9个百分点。从细分商品看汽车、飞机、集成电路对出口的同比拉动率分别达到1.7%、0.6%、4.5%,环比11月提升1.9、0.4、2.3个百分点,是拉动12月出口大幅提升的主要因。不过大宗商品进口下滑继续对进口增速形成拖累,铁矿石+铜矿石+原油+成品油+钢材的进口同比拉动率为-0.7%,较11月下降1.1个百分点,或与冬季需求端低迷、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前期库存较高有关。 风险提示:海外生产修复带来我国份额快速回落,海外疫情超预期带来需求大幅下滑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2020年出口结构回顾:份额高增、商品分化 (一)份额:疫情后我国出口份额大幅提升 疫情后的4-6月我国出口份额较2019年提升3.6个百分点。2020年第二季度为我国疫情逐步可控、海外疫情迅速爆发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迅速复工,而海外工业生产则陷入停滞,因此我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迅速提升。通过计算我国出口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份额可得,4月起我国出口份额迅速提升至20%,4-6月出口份额均值为21%,较2019年均值17.3%提升了3.6个百分点。不过6月起份额开始逐步回落,10月我国出口份额回落至19.3%,较2019年均值仍高出2个百分点。 (二)商品层面:不同类别商品出口增速呈现明显分化 Ø从出口商品角度看: 2020年防疫物资出口增速逐月回落:主要包括纺织品、塑料橡胶制品与医疗仪器,此类产品同比增速4月起提升至50%以上,5-7月达到60%-70%,12月已降至36%; 宅经济相关产品率先回升:主要包括家电、家具、手机、电脑等,此类产品同比增速疫情后快速回正,5月率先回升至10%以上,7-8月达到25%以上,Q4疫情反复带来出口增速再度提升至30%; 中游制造相关产品9月起缓慢回升:主要包括钢铝等原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集成电路、机械设备等,此类产品同比增速随着海外逐步复工,于9月起才开始缓慢回升,Q4持续回升至20%以上。 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持续低迷:主要包括箱包、服装、鞋靴、玩具,此类产品同比增速持续低迷,目前同比增速仍在0附近。 Ø从进口商品角度看: 电子与机电类产品进口增速呈复苏趋势。主要包括集成电路、半导体、液晶显示板、汽车、飞机、机床等商品;电子类产品年内持续维持较高景气度,进口增速维持在10%以上,9月起明显加速;机电类产品进口增速9月转正,对应国内经济动能向制造业等顺周期行业切换。 大宗商品持续低迷,年内增速维持负增长。主要包括铁矿石、铜矿石、煤、原油、钢材,进口金额低迷主要受到价格负向拖累影响,二季度起进口数量已显著回升。 (三)区域层面:对美欧出口大幅提升,自能源国进口明显回落 出口角度看,2020年拉动我国出口的主要经济体仍以美欧为主,而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同比拉动率相较2019年显著下降。出口这一特点同样反映了美欧在疫情持续反复之下,国内生产端受限,因此大量订单需求转移至我国,带来我国出口份额与总额持续高增。 进口角度看,2020年自“其他”经济体进口明显回落,主要反映了能源进口的下滑格局。 二 进出口分析数据 (一)出口:电子产品延续高增,劳动密集型产品持续低迷 1、出口走势 12月出口增速继续走强,超出市场预期。以美元计价,12月出口同比+18.1%,预期+15%,前值+21.1%;以人民币计价,12月出口同比+10.9%,前值+14.9%。2020年全年我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4%,出口增速较2019年进一步改善,出口总额达到2.6万亿美元新高。 2、出口区域:12月对亚洲经济体出口回升 12月对欧美出口增速放缓,对亚洲经济体出口回升。12月对美国、欧盟出口增速分别录得34.5%、16.3%,增速较11月略有下降11.6、9.7个百分点,不过仍维持在高位。12月对日本、韩国、香港地区、东盟的出口增速均有提升,分别提升2.6、6.9、13.3、8.4个百分点至8.23%、16.4%、25.4%、18.4%。美欧在圣诞节消费旺季过后,需求出现一定回落;而亚洲经济体需求则普遍回升。 3、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回落,机电类产品维持高需求 12月出口增速较11月下滑的主要拖累因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手机、汽车船舶类商品为主,电子类产品为主要正向拉动商品。 高新技术及机电产品方面,12月电子类产品出口需求仍较旺盛,其中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音视频设备出口同比拉动率分别录得1.6%、2.4%、0.6%,较上月提升0.5、0.8、0.04个百分点,不过手机对出口的拉动率下滑1.2个百分点至0.9%,为各商品类别中对出口拖累最大的因素。另外,12月汽车、汽车零部件、船舶出口有所下滑,同比拉动率分别录得0.1%、0.5%、-0.5%,较上月下降0.1、0.3、0.5个百分点, 大宗商品方面,12月钢材与未锻轧铝及铝材出口增速均有提升,对出口的同比拉动率分别录得0.3%、0.01%。考虑到美欧逐步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生产企业逐步复工,因此有望带来以电子、机械零部件与大宗商品为主的资本品出口需求的回升。 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12月同比拉动率普遍回落。随着欧美国家圣诞消费旺季的结束,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开始回落。 (二)进口:能源持续拖累,汽车进口显著走弱 1、进口走势 12月进口增速超预期。以美元计价,12月进口同比+6.5%,预期+5.7%,前值+4.5%;以人民币计价,12月进口同比-0.2%,预期+0.1%,前值-0.8%。2020年全年我国进口(以美元计)同比-0.9%,进口增速较2019年略有改善,进口总额达到2.06万亿美元。 2、进口区域:自能源国进口显著下滑,自美欧、东盟进口提升 12月自其他国家(主要为能源国)进口显著下滑,自美欧、东盟进口提升。12月自其他国家的进口同比拉动率为-3.73%,环比11月下降2.13个百分点,为进口的主要拖累因素;而自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的进口同比拉动率分别为2.8%、2.8%、1.05%、3.01%,环比12月提升0.85、0.97、0.46、1.71个百分点,均有显著提升。 3、进口商品:电子与机电类产品进口大增,大宗商品进口下滑 带来12月出口超预期提升的主要商品类别为电子与机电类产品(具体包括汽车、飞机与集成电路),另外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进口需求也有所回升,不过大宗商品进口下滑继续对进口增速形成拖累。具体来看: a)电子与机电类产品中,整体对进口拉动率达7.8%,环比11月提升4.9个百分点。从细分商品看汽车、飞机、集成电路对出口的同比拉动率分别达到1.7%、0.6%、4.5%,环比11月提升1.9、0.4、2.3个百分点,是拉动12月出口大幅提升的主要因素。另外,机床、半导体、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等产品进口需求维持高位,也反映了国内顺周期行业持续复苏带来需求较为旺盛。 b)农产品中,受寒冬影响整体进口需求提升,对总进口拉动率达到1.2%,环比11月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进口粮食、大豆的金额同比+8.8%、-16%,数量同比+14.4%、-21.1%,价格同比-4.9%、6.5%。 c)大宗商品中,原油进口持续低迷,铁矿石与铜材进口走弱,受寒冬影响煤炭进口大增。12月铁矿石、铜材、原油进口数量分别同比-4.5%、-3.3%、-15.4%,价格分别同比+38.2%、-32.7%、+32.9%,大宗商品进口数量普遍呈现下滑,带来进口同比增速分别录得+32%、+28.3%、-43.2%,较11月均有显著收窄,或与冬季需求端低迷、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前期库存较高有关。不过12月煤及褐煤进口数量同比大幅提升13.1倍,带来进口额提升9倍,或主要与寒冬天气用电量提升有关。 (三)贸易差额:2020年贸易顺差创2015年以来新高 12月贸易顺差继续小幅走阔,以美元计价的贸易顺差为781.7亿美元,前值754亿美元,环比增加28亿美元。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顺差为5168亿元,前值5069亿元,环比增加99.1亿元。2020我国贸易顺差环比2019年提升1170亿美元至5381亿美元,创2015年以来新高,贸易顺差持续高企也是带来年内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主要动力之一。 三 风险提示 海外生产修复带来我国份额快速回落,海外疫情超预期带来需求大幅下滑。
1、外需表现持续超预期。今年中国出口在疫情冲击下持续超预期,近5个月平均出口增速为12%,尤其是11月出口季调同比高达25.4%,创11年以来新高。中国出口的表现也持续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出口份额一度超过18%,创历史新高。 2、产业链的完备是关键。外需能保持持续的韧性,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疫情防控较好、海外失控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外经济结构有关。而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中国当前已经成为全球三大供需价值链中心之一。 3、对欧美出口最多,机电是主要贡献。从出口国家来看,前11个月中国对欧美出口份额超过35%,是主要驱动力。从出口产品来看,机电产品是主要贡献,不过由于疫情冲击,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提升最多。此外,受益于海外疫情冲击,疫情相关产品、地产相关产品等持续高增长,也为出口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4、内需差强人意,高新技术依赖度高。前11个月进口累计增速仍为-1.6%,而出口累计增速在10月就已经转正,进口表现较差可能与海外疫情失控,生产遭受破坏有较大关系;此外,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关。从进口国家来看,主要拉动力为东盟和欧美;从进口产品来看,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一直占据较大的份额,主要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有关,我国科技行业多数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 5、明年出口前高后低,行业表现或交错。明年出口前高后低,不排除进入负增长的可能性。对美日韩出口或继续保持正增长,而对东盟和欧盟出口或落入负区间;农产品出口或正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或进入负区间,而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或持平。从上市企业季报营收来看,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营收增速要高于其他行业;随着明年疫苗的陆续落地,今年表现超预期的行业的表现将有所回落,而今年表现较差,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或因海外经济的恢复而重新受益。 1 外需表现持续超预期 出口持续超预期。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影响,全球经贸大幅受损,据WTO最新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下滑9.2%。然而,自三季度开始,中国出口却持续超预期,尤其是最近5个月,出口同比增速平均约12%,11月出口季调同比更是达到25.4%,创11年以来新高。 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出口也大幅领先。自5月开始,海外主要经济体陆续放开经济,但海外疫情严峻形势仍未改变,出口增速虽有所恢复,但依然较差,远逊于中国。例如,10月美国出口同比为-13.5%,欧盟出口同比为-8.3%。 出口份额创历史新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大幅受损,而中国独树一帜的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动力,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一度超过18%,创历史新高。 尽管,自5月开始,在海外主要经济体复工复产的带动下,中国出口份额有所回落,但仍远高于过去几年同期水平。加之,10月以来海外疫情持续爆发,已经远超上一轮疫情高峰,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均加强了疫情防控措施,年底中国出口份额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趋势大概率会延续到明年一季度。 2 产业链的完备是关键 外需能保持持续的韧性,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疫情防控较好、海外失控有关。中国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期在2月份,3月开始陆续复工复产,尽管此后仍有新增病例出现,但本土较为零星,多为海外输入;而全球(除中国)每日新增病例则不断攀升,尤其是10月开始的新一轮疫情,远超前一轮。 美欧疫情仍在爆发。美国每日新增病例不断创新高,近一周平均超过20万例;欧洲经历第二波疫情后有所回落,但近期英国发现多种变异新冠病毒,尽管欧洲加强了防控,或迎来新一轮疫情冲击。因而,海外仍将遭受疫情的冲击,经济恢复将继续放缓。 另一方面,与中外经济结构有关。中国在疫情防控下,率先复苏的是生产,截止当前生产早已恢复正常,需求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海外主要经济体则以服务业为主,如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80%。从而,在疫情防控之下,美欧等均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需求的复苏好于生产,截止当前需求早已恢复正常,生产依然是负增长。在供需错位的背景下,海外不断加大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为中国的外需提供了较大的支持。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全球三大供需价值链中心之一。从供应链来看,中国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了亚洲供应链的中心,当前全球形成了以中、美、德为供应链中心的新格局;从全球需求端来看,中国也逐渐成为了全球三大需求链中心之一,早期全球需求链中心仅有美国和德国,当前中国已经基本确立了亚洲需求链中心的地位。 其次,根据Stefan Angrick(2019)测算,中国加入WTO后开始快速向价值链上游移动,高复杂程度的产品出口份额不断提升;同时,低复杂程度产品仍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因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奠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难以取代的地位。加之,受疫情持续冲击影响,海外供应链遭受破坏,短期难以恢复;且在低利率的持续宽松环境下,海外需求旺盛,从而为中国外需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从主要经济体进口份额来看,欧洲和日本自中国进口份额一度创历史新高,美国也大幅提升至贸易纠纷之前的水平,近期虽有所回落,主要与前期海外复工推进有关,但仍在高位。随着海外疫情的再度袭来,主要经济体自我国进口的份额将再度回升。从商品分类来看,二季度以来,我国消费品出口份额不断上升,已经超过往年平均水平,而中间品出口份额则大幅下降,这表明海外生产大幅受损。 此外,从美国进口产品类型来看也是如此。自2季度开始,美国进口中间品比重大幅下滑,目前仅15%左右,维持在历史低位;而进口消费品比重则大幅上升,当前在24%附近,创历史新高。 3 欧美是主驱动力,机电是主要贡献 从出口国家来看,欧美仍是主要驱动力。根据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数据,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以及韩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向这些对象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高达60%。其中,欧美仍是主要驱动力,今年前11个月,中国向欧盟(含英)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达17.9%,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对象,较去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向美国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达17.5%,仅次于欧盟,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0.6个百分点。从出口拉动来看,11月对美出口拉动总出口7.4个百分点,对欧盟(含英)出口拉动总出口4.8个百分点。 尽管,东盟在3月曾一度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对象,但随着欧美疫情持续爆发,对生产造成巨大破坏,欧美不断加大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11月向美国出口增速高达46%,向欧盟(含英)出口增速也高达31%,东盟再度回落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出口份额不足15%,不过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4个百分点,11月对东盟出口也拉动总出口1.6个百分点。 从出口产品来看,机电产品是主要贡献。90年代初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最高,超过30%;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升,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份额已经超过50%。今年前11个月,机电产品出口份额高达60%,高新技术产品次之,也有30%;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不足20%。 不过由于疫情冲击,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提升最多,前11个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为19%,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7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提升了0.9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而农产品则下滑了0.2个百分点。 进一步来看,机电产品是出口高增长的主要贡献。中国出口自7月开始持续高增长,而机电产品对出口的拉动也在持续扩大,7月为6个百分点,8月到10月有7个及以上百分点的拉动,11月则拉动14.6个百分点,是出口持续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此外,自6月开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总出口的拉动也一直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11月则高达5个百分点。 同时,受益于海外疫情冲击,疫情相关产品、地产相关产品等持续高增长,也为出口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例如,在海外疫情爆发早期,我国疫情相关产品持续高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同比一度高达100%,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同比也曾高达77%,在二季度为出口提供了重要的动力。随着海外复工开始,我国疫情相关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仍较高,且最近海外疫情再度爆发,11月疫情相关产品增速再度回升。 地产相关产品出口增速也在不断提高。由于海外经济受损严重,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实行了大幅度的宽松措施,利率水平也持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加之,居民收入受到财政援助,海外房地产市场交易火爆。从而加大了对我国相关产品的需求,据海关数据,11月家具、家电等相关产品出口同比高达40%以上,在三四季度为出口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4 内需差强人意,高新技术依赖度高 在外需持续超预期的背景下,内需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中国今年进口增速波动较大,且进口增速已经连续2个月下滑;此外,前11个月进口累计增速仍为-1.6%,而出口累计增速在10月就已经转正,11月出口累计增速更是高达2.5%,为19年1月以来新高。在进出口表现差异如此之大的背景下,中国11月贸易顺差达到75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水平。 进口表现较差可能与海外疫情失控,生产遭受破坏有较大关系。据Wind最新数据显示,美日欧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依然为负,仅韩国转正;然而随着海外新一轮疫情的爆发,工业生产再度呈现了回落的趋势。此外,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关,如11月原油进口价格同比-34%,集成电路进口价格同比也为-5%,而这两类产品的进口份额高达25%左右。 从进口国家来看,主要拉动力为东盟和欧美。东盟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对象,今年前11个月进口份额高达14.5%,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9个百分点;欧盟(含英)次之,进口份额达到13.4%,日本和韩国的进口份额相近,为8.5%左右;自美进口份额相对最低,6%左右,不过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0.5个百分点,这与之前中美贸易问题有关。 进一步来看,9月以来,自美进口对总进口的拉动在1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11月达到2个百分点;自欧盟进口的拉动在9-10月均为2个百分点以上;自东盟进口的拉动力波动较大,一度也有2个百分点的拉动,11月有1.3个百分点。 从进口产品来看,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前11个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份额高达79%左右,其中,机电产品进口份额为46%,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份额为33.1%,仅次于机电产品,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2.4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口份额仅为8.3%,不过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也是主要拉动力,9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拉动了8.6个百分点和6.7个百分点;11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依然拉动了4.6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一直占据较大的份额,主要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有关。首先,近年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是在显著提升的,尤其是科技类行业。这表明,我国出口品中所包含的技术属性在显著增加,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有明显提升。 其次,我国科技行业多数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我国农林牧渔业、食品饮料业以及采掘业等初级商品领域,均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而与高新技术相关的行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位置。 所以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确实在不断提升,但从存量来看,高技术相关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有较大进步空间。我国在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对美、日、德、韩等产业链上游经济体仍然有较大依赖性,而且这些产品不可替代性非常强。例如,我国接近70%的汽车及零件、飞机等产品的进口来自美、德、韩、日等国;超过50%的光学医疗设备、机械设备等进口也来自这些国家。据IC Insights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半导体企业营收在全球排名第六,但份额仅有5%,而美国和韩国的份额则高达55%和22%。 5 明年出口前高后低,行业表现或交错 明年出口前高后低,不排除进入负增长的可能性。考虑到今年1-2月份出口基数较低,明年一季度出口将保持高增长;而疫苗落地也需要一段时间,还存在不确定性,明年上半年出口或仍有较好的表现。随着疫苗落地实施,海外生产将加速恢复,供需缺口将大幅缓解;加之,其他竞争国的恢复,以及今年下半年的高基数,明年下半年出口或进入负增长。 美日韩继续保持正增长,东盟和欧盟或落入负区间。美国受刺激政策影响,需求恢复较快;但疫情持续爆发,生产恢复较慢,从而产品库存水平较低,当前总库存同比处于历史低位,仅次于01年和08年。 随着疫苗的陆续落地以及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新一轮财政刺激措施虽有波澜,也仍将很快推出,美国明年经济将加快修复,各行业的补库需求将不断释放;同时,美国的低利率环境或将保持到2023年,会继续支撑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持续向好。此外,美国新任总统上任,中美关系或短期缓和;加之,今年前三季度对美出口基数较低,出口结构相对稳定,根据过去几年中国对美出口份额情况,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美出口大概率能继续保持正增长。 截止今年11月,中国对日韩出口份额较去年有所下滑,累计增速也相对较低,随着海外经济恢复,叠加低基数,并考虑过去几年出口份额,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日韩出口或维持正增长。 而今年中国对东盟和欧盟(含英)的出口增速一直相对较高,出口份额也明显较往年提升,考虑到明年海外经济陆续恢复,供给错配带来的出口份额会有所下滑;加之,欧洲债务严重,脱欧或给欧洲经济恢复带来一丝震荡。因而,在今年相对较高的基数下,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东盟和欧盟的出口或进入负区间。 农产品或正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进入负区间。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关系影响,农产品出口一直负增长。考虑到明年全球经济修复以及中国贸易关系缓和、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继续执行,叠加今年的低基数,我们预计明年农产品出口或正增长。根据PIIE预测,截止11月份,中国自美国购买的第一阶段协议涵盖商品累计820亿美元(按美国出口数据测算),进度仅58%;其中,农产品购买进度虽然一直在快速上升,但也不到8成。 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较往年大幅上升,对总出口一直有较为持续的拉动,随着明年海外其他经济体的恢复,我们预计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或回落。而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明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出口,但叠加今年下半年相对较高的基数,明年或持平。 行业表现或交错。如果从行业出口交货值来看,今年受疫情影响,多数行业遭受到较大的冲击,但仍有部分行业表现超预期,如计算机通信行业前11个月出口交货值份额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6个百分点,累计同比为5.4%,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6%;医药制造业累计同比33.3%,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5%;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虽然出口份额较少,但累计同比远高于去年同期。这主要与海外疫情失控背景下,加强疫情防控措施引起的对医疗物资、家庭用品、远程办公产品以及地产相关产品的需求增加所致。而其他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则表现较差,且出口份额也有所减少。 如果从上市企业季报营收来看,企业业绩的改善,主要分布在四个领域:一是受益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行业、二是汽车制造相关行业、三是地产投资高增带动的建筑建材行业、四是受益于出口高增的相关行业。我们测算的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营收增速要高于其他行业2~3个百分点,其中纺织类行业营收同比增长近30%。而下游生产和服务类行业业绩表现仍相对较差,传媒和消费者服务行业营收仍在负增长,反映需求端的恢复相对缓慢。 随着明年疫苗的陆续落地,今年表现超预期的行业,如疫情相关产品行业、远程办公等产品行业的表现将有所回落。而今年表现较差,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或因海外经济的恢复而重新受益,如机械设备、文体娱乐以及皮革毛皮等相关行业。 风险提示:疫苗进度不及预期,相关预测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中美贸易,疫情发酵,政策变动。
1月27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举行信息发布会,介绍2020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和2021年发展形势。在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副会长骆铁军表示,去年国内钢材消费创新高,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47033亿元,利润实现小幅增长。与此相关,监测显示,近期进口铁矿石价格创近9年来新高。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1.7亿吨,同比增长9.5%;进口均价101.7美元/吨,同比上涨7.2%。“近期铁矿石上涨存在不健康因素,资本炒作现象明显,铁矿石应该是供需均衡定价,要从多路径增加铁素供给,建立新的铁矿石定价机制,完善期货市场规则并加强监管。”如何破解高价格铁矿石难题,骆铁军回应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提问时表示,要改变铁矿石定价机制不合理的状况,最根本的是要扩大产能,提供供应保证。事实上,“为稳定铁矿石资源供应和推进有利于我国的定价机制,在去年3月中下旬和4月初中钢协分别与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通过电话会议进行了交流。”骆铁军还称,增加铁矿石期货品种,目前仅有14个铁矿石期货,再增加一些铁矿石期货品种,有利于铁矿石价格的稳定。“国内资源条件差,解决铁矿供应问题,还是要到国外开发矿山。”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几内亚的西芒杜矿山,国内研究了很长时间,一直没下决心,认为风险大。但是,如果不愿承担风险,迟迟没有动作,始终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风险更大。”进口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在会上,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表示,2020年全国钢铁企业效益持续恢复,实现利润小幅增长。屈秀丽还透露,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企业成本压力上升。据中钢协监测,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62%进口矿价格2021年1月18日最高达到171.6美元/吨,创近9年来新高。“目前,铁矿石、煤炭、焦炭和废钢价格均处于高位,有的呈上涨态势,企业生产成本面临上升压力。”屈秀丽说。被问及2021年钢铁行业发展形势时,骆铁军认为,我国经济继续稳定复苏、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将为钢铁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钢协预测,2021年我国钢材需求将保持小幅增长。据记者了解到,中钢协一直和国际主要矿山企业保持顺畅的沟通,尤其是自疫情发生后,关注国外四大矿山的疫情防控和发运情况,从巴西Vale、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FMG等企业反馈的情况看,他们为疫情防控采取了各种必要措施,目前矿山生产系统没有受到疫情实质性影响。从海关统计数据看,2020年1季度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同比增长1.3%。从铁矿需求端看,国际钢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不完全统计各国高炉减产/关停已超过6000万吨,有人预计去年二季度海外各国矿石需求减少3000万吨以上,但很多咨询机构及投资机构预测去年铁矿石供应宽松。但事实上,自疫情发生以来,钢材价格大幅下降,铁矿石价格保持高位,二者相背而行。在疫情的影响下,国际大宗原料均大幅下跌,唯有进口铁矿石价格相对坚挺,一直在80到90美元之间,这与现行定价机制过分依赖铁矿石指数有关,指数走势越来越明显与供需基本面和现货市场偏离。“展望2021年,随着市场对铁矿石炒作预期的消化和实际兑现,铁矿石价格将呈现下降趋势。”1月19日,在上海举行的“2021年(第三届)上海大宗商品周”上中钢协副会长骆铁军指出。建立新的定价机制自疫情发生以来,钢材价格大幅下降,铁矿石价格保持高位。为此,中钢协在去年3月中下旬和4月初分别与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通过电话会议进行交流。近期,各种铁矿石指数的波动较大,与现货的相关性变小。对此,骆铁军指出,指数是铁矿石现货价格指数,应基于现货市场成交价格编制,与金融产品的价格脱钩,否则就脱离了实体市场的供需关系基本面,变成了期货等金融产品来定价,这样指数定价将失去意义。“在我们与四大矿山的沟通中,双方一致认为应保持和扩大现货市场流动性,多利用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成交,多采用混合指数定价,一起敦促指数编制机构不断改进方法论,提高指数代表性,减少浮动价成交权重”。骆铁军说。中钢协党委书记何文波认为,重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重要市场规则的调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铁矿石定价机制发生重大变化,长协谈判破裂,指数定价机制诞生。2020年疫情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远超2008的国际金融危机,上下游合作、全球共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凸显,也将促使铁矿石定价机制更加向保持上下游共赢的方向发展。骆铁军则表示,中钢协还将继续与国外矿山加强沟通,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铁矿石定价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进入去年12月后,铁矿石现货及期货涨幅巨大。对此,工信部官员表态严控钢铁产能,引发市场对于国内铁矿石需求的担忧,调整压力加大。“去年四季度以来海外经济复苏加快,带动钢厂复产,使得铁矿石供需非常紧张,这使得进口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徐向春说。对于如何在加强铁矿石资源保障上发力,中钢协有关负责人表态,近日在国家提出今年粗钢产量要减少的前提下,我国对铁矿石的需求也将相应减少。只是当前,铁矿石等原料价格处于历史高位,预计国内外的铁矿石供给将增加,但相对来说,2021年铁矿石供需关系要好于去年。“在构建新格局的新形势下,亟需加强铁矿石资源保障和加快完善铁矿石期货相关规则和制度。”骆铁军说,要加快扩大国内矿供给,增加国产铁矿石供给,加大国内矿山开采的投资力度,加快和简化新矿山开采的审批流程。他建议,降低铁矿企业税费负担,目前税费占收入的比重为17.2%,涉及税费项目有24个。在接受采访时骆铁军强调,铁矿石国内外市场都要重视,如建议有关部门降低国内矿石的税费,同时也要加大国际市场的开发。他认为,现在很多举措只是治标的措施,治本的举措是要提高铁矿石的产能供应,产能上来了价格自然会降下来。
“疯狂的石头”仍在飙涨!1月5日,铁矿石期货价格再次站上1000元关口,现货方面,普氏指数连续大幅上涨,12单月上涨近30%,达到160.7美元/吨高点,创9年以来的新高,截至2021年1月4日,铁矿石普氏指数164.5美元,较2020年内最低点79.8美元/吨,上涨超过100%。铁矿石价格暴涨现象引起了中钢协的关注。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来说,铁矿石异常涨价显示的不是一个好现象。亿海蓝大数据向《华夏时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铁矿石到港总计11.3亿吨,较2019年增加6930万吨,增幅6.5%,平均每月进口到港9400万吨。庞大的需求量和昂贵的价格,给我国钢铁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看来,当前,铁矿石定价机制不合理,这是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上下游长期健康发展。他呼吁,供需双方应研究、建立新的定价机制。进口量价双增回顾2020铁矿石市场不难看出,铁矿石价格也走出了一道明显的弧线。2020年年初,大宗商品市场受疫情冲击大面积飘绿,但随着经济逐步走回正轨,市场也逐渐开始分化,原油方面,“负油价”打破历史低点,但黄金、动力煤、铁矿石等相继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黑色板块涨幅居前,铁矿石、焦炭年涨幅均超过50%。这样大幅波动的价格与供给高度相关。根据亿海蓝大数据统计, 受年初疫情影响, 第一季度铁矿石到港量有略微幅度的下滑,但4月份以后直到10月份到港量逐月呈上升态势,最高增幅达到18%,随后11-12月份到港量呈现明显回落。不过,当前铁矿石价格飙涨,却并不完全是由于供应影响,而是与资本息息相关。“从全年看来,铁矿石进口有明显增长,近几个月,港口库存没有减少,铁水产量没有增加,疏港量没有变化,这说明近2个月铁矿石供需矛盾不仅没有加剧,反而较三季度略有缓解。”北京建龙重工集团副总裁、天津建龙钢铁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忻表示。根据亿海蓝大数据统计的结果,2020年,澳大利亚-中国到港量为7.7亿吨,同比增加3770万吨,增幅5.1%,平均每月到港6440万吨;巴西-中国到港量为2.5亿吨,同比增加880万吨,增幅3.7%。四大矿山中,除了VALE发货量较去年有所下降之外,其余三个矿山力拓、BHP和FMG发货量同比均有所上升。VALE受疫情影响,第一季度铁矿石总产量处于低位,月均发货量相较于去年减少15%左右;随着二三季度的逐步恢复,到2020年底月均发货量已连续三月超出去年同期,涨幅在13%左右。不难看出,铁矿石供给量十分充足。据外媒1月5日报道,澳大利亚最新公布的资源和能源季度报告显示,20/21年度,澳洲铁矿石收入料将增加至12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938亿元);21/22年度,澳洲铁矿石出口将增加至9.06亿吨。不过,进口量增大并不意味着价格将有所回落。华菱钢铁相关负责人对此直言不讳称,2020年以来,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原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偏低,在境外铁矿石生产商寡头垄断的格局下,采购议价能力较弱。铁矿石质地多样,交割品不易标准化,对于一些热门品种,港口库存能够达到交割标准的货并不多。在基本面偏紧的情况下,易发生软逼仓,这时再配合上现货指数的操纵,期现货相互强化,价格飙升。呼吁新的定价机制在铁矿石定价中,期货和现货价格互相影响,不断走高,当前的铁矿石价格,已经超出了实体企业的预期。我国钢铁产量已占全世界50%以上,铁矿石对我国钢铁业乃至实体经济均有着一定影响。在分析师看来,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经济逐渐恢复的背景下,需求回暖与供给瓶颈叠加,预计未来3年内大宗商品中枢价格将持续上行。需求端回暖是大宗商品市场2021年最重要的变量,但产能周期造成的供给瓶颈和长周期的低库存会支持大宗商品价格在中期持续上行。叠加流动性和通胀预期因素,2021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将仍保持高位。不过,按照当前的定价机制,矿山每年80%至90%的铁矿石是通过与大型钢铁企业签订长协的方式销售的,这部分铁矿石定量不定价。长协的价格主要以剩下约10%左右的现货销售价格决定,以当月累计量作为长协结算依据。因此,铁矿石的供应量多少、卖什么品种、以什么价格出售,主要由矿山决定。这样的定价机制,让下游的钢铁企业缺乏议价能力。骆铁军对此呼吁,供需双方应研究、建立新的定价机制。目前,我国正在实现多元化进口目标,减少对单一国家进口依赖,此前减少澳进口大麦、红酒等商品后,已快速找到法国、美国等替代国。铁矿石方面,刚果拥有丰富矿产资源,掌握250亿吨铁矿储量,2019年,中国向刚果进口超过2万吨铁矿石,双方都有在铁矿产业上继续深化合作意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称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国内铁矿石需求若按照1%-2%同比下滑进行测算,明年铁矿石大概率将累库,对进口也将有着重大影响。
将境外固体废物输入境内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固体废物,处5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承运人与进口者承担连带责任。 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些大门要越开越大,有些大门则要逐渐关闭。境外固体废物(俗称“洋垃圾”)进口,就是一扇要彻底关闭的大门。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6月2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生态环境部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确保到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今年是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收官之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国家逐步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商务、发展改革、海关等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还规定,将境外固体废物输入境内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固体废物,处5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承运人与进口者承担连带责任。 中国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同时也不断提升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摄影/章轲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等情况 资料来源: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一直以来,发展中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发达国家处理垃圾。这种状态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在解读这份实施方案时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缓解原料不足,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 一种典型的“洋垃圾”就是废旧纸张。废纸是我国造纸行业的重要原料之一。中国造纸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企业约2700家,纸及纸板生产量10765万吨,较上年增长3.16%。我国有近70%的纸张来源于废纸,而历年进口废纸量则占据我国废纸原料总量的1/3。 2018年、2019年,中国废纸进口量分别为1615万吨和1036万吨,这已经是分别同比下降了34%和36%的进口量。刘友宾告诉记者,今年截至4月30日,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为249万吨,同比减少47.3%。 我国纸及纸板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浙江以及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进口废旧纸张方便。废旧纸张的中国企业用户主要有玖龙纸业(02689.HK)、理文造纸(02314.HK)、晨鸣纸业(01812.HK)和山鹰纸业(600567.SH)等。 中国造纸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玖龙纸业造纸产品产量位居全国首位,全年产量为150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95%。理文造纸和晨鸣纸业紧随其后,产量分别为593万吨和5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5.51%和4.78%。 第一财经记者从海关总署了解到,目前,走私洋垃圾情况依然存在,仅今年5月各地海关就查获多起洋垃圾走私案。 5月19日,武汉海关所属武汉新港海关在阳逻口岸货运渠道查获禁止进口固体废物1.7吨,这是2020年武汉海关查获的首批“洋垃圾”;5月13日,大连海关所属大窑湾海关查获禁止进口固体废物306吨;5月11日,宁波海关所属北仑海关在进境空箱体内发现大量废旧轮胎,重约3.16吨。废旧轮胎属于国家明令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 刘友宾对记者表示,生态环境部已会同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部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制定了2020年工作计划,将大幅削减固体废物进口量,保持打击洋垃圾走私高压态势。
南通流入涉疫进口牛腩。据南通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消息,9日,南通市通州区公告,该区大润发(通州店)超市流入涉疫进口冻牛腩,目前已售出100多公斤,该区通知购买相关批次、尚未核酸检测的顾客,主动接受检测。据悉,前一日,南通市崇川区也曾发布相关公告。 南通市通州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公告称,无锡市某公司库存的巴西进口“冷冻去骨牛腩”(注册号:SIF1811,生产批次号:27/07/2020-31/07/2020)外包装经检测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经溯源排查,南通市通州区大润发(通州店)超市也涉及该批次货品,购进该批次进口牛腩182.5公斤,已销售123公斤。 为确保安全,区防控指挥部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核查,对库存涉事牛腩全部就地封存,按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采集涉事食品和环境标本13份、相关从业人员咽试子45份开展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相关场所环境进行了严格消毒。同时,对该批次产品消费者开展全面追踪,并逐一通知核酸检测。 公告称,鉴于少数顾客的联系方式已经更新或留存的固定电话无人接听等原因,为进一步做好消费者追踪管理工作,消除疫情防控盲区,对有关事项进行通告: 请11月18日至12月5日期间,在大润发通州店进口牛肉销售专柜购买过上述批次进口牛腩(货号为3076445,3076085)、尚未接受检测的顾客,主动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核酸检测,检测时间:12月9-10日。 进入本区所有进口冷链食品,须持有《南通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出库证明》、在外省市集中监管仓取得有效出库证明的须通过南通百通APP《南通市进口冷链食品申报追溯系统》申报录入相关信息,否则不得在本区贮运、销售、使用、生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