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关税角度,RCEP的落地对中日贸易影响最大,利于中国出口日本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化工品、纺织品等。同时,中国出口东盟、韩国的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化工品也将受益。进口替代对国内的冲击相对有限,但产业外迁的趋势未来会进一步加速。 摘要 RCEP签署意味着全球贸易三足鼎立格局大幕开启,东盟十国携手中、日、韩、澳、新五国推动区域内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削减,为建立统一市场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1)在结构上,协议基于东盟十国与中日韩澳新的五个“10+1协议”,合并成为一个“10+5”协议,内容不仅涉及货物贸易,还涉及服务贸易、投资准入、标准和技术、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 2)RCEP不同于其他贸易协定,在原则上以渐进灵活为主,兼顾东盟地区不同国家发展情况,因此协议可行性较强,但国家间推进难以一蹴而就。总体上,长期战略意义大于短期影响。 我们认为RCEP签署的宏观意义主要有三点: 1)提高区域内贸易、投资增长率,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能带来边际改善。 2)重构亚洲区域价值链,逐步减少中国对美、欧市场的依赖。利于中国通过RCEP区域价值链培育新技术、新市场,向制造业上游移动。 3)基于区域制定共同的原产地规则,以亚洲区域融合的方式加入世界贸易体系重构,帮助中国合理规避其他负面贸易规则。 基于区域经贸结构特征,我们从关税角度观察到RCEP签署对中国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中国与日本外的成员国多数已经接近零关税安排,关税的减让增量集中在东盟、韩国的少数产品。关税调整将促进韩国与东盟对中国农产品、汽车和化工品等进口。 2)关税影响主要集中在中日贸易领域。日本的关税减让将利好中国电机、机械设备与零部件、化工品、纺织品的出口,中国对日进口关税减让安排以10年左右过渡期为主,因此进口冲击有限。 3)由于关税等制度成本的降低,未来制造业将更加受成本优势的驱动,产业外迁趋势可能重回加速状态。 长期角度,“十四五”期间,RCEP对国内出口的核心拉动集中在纺服、轻工、农产品、机械设备、汽车及零部件。 正文 1.RCEP大幕开启,全球贸易三分天下 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RCEP由东盟10国发起,同时纳入了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五国,协议共含20个章节,分为四大板块,包括货物贸易协定、投资协定、21世纪新议题和争端解决机制。 在RCEP签署之前,全球从洲际合作角度,最大的三个自贸区为北美自贸区(USMCA),欧盟(EU)和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RCEP的诞生意味着全球最大自贸区形成,全球贸易格局正式演化为北美、欧盟、亚洲三足鼎立。那么RCEP的结构框架与原则特点如何? 1.1. 结构框架:以东盟为中心的嵌套模式 RECP的签署使五个“10+1”自由贸易协定,进化为一个“10+5”协定。RCEP签署之前,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五国签订的“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FTA)构成了基础合作的层级,但这种模式带来了各国协议规则互不相同,并存在一定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现实情况。RCEP的签署,则宣布以东盟为中心,整合多重FTA,进一步统一区域内规则,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 1.2. 原则上渐进推进,兼顾多样性 由于区域内经济体发展差异较大,RCEP并没有采用TPP等高标准协定要求,强行推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的做法,而是充分兼顾亚洲地区国家发展阶段和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开放、市场准入等方面均基于发展中国家特质,以及东盟最低收入国家的利益而定。协议的灵活性也带来了协议标准的放松,RCEP规定区域零关税覆盖达到90%以上,并保持一定的农产品配额,与全面零关税、零壁垒、市场完全准入等相联系的CPTPP、TPP协议标准相比,RCEP标准虽有所下降,但由于包含服务贸易、专业技术、跨境电商等全面内容,协议高质量不减。同时协议也保持了开放性,在后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扩展内容。因此,RCEP的原则使得协议推进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推行过程中也难以一蹴而就,将是一个动态过程。 RCEP的高质量和全面性将对成员国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作为贸易格局三足鼎立的一方,RCEP成员国整体实力不容小觑。 2. RCEP成员国经济与贸易结构现状如何? RCEP 15个成员国(未含印度)涵盖全球约23亿人口,GDP总和超过25万亿美元,二者分别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体量。在直接投资方面,RCEP吸引FDI流入额占全球总额的38.3%。整体来看,协议所包括的区域不仅是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近40%的资本流入也意味着RECP区域作为全球增长极的地位不可撼动。而中国作为区域龙头,无论是经济体量、贸易体量还是对外投资都占据着主要地位(图1)。 贸易结构角度,从贸易份额来看,RCEP的在全球贸易市场中的成长性最高且以最终品的贸易为主。从贸易的价值结构来看,RCEP成员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多源于内部,美欧与其他地区贡献仅占三成左右。整体来看RCEP,生产与市场网络均以内源化为主,对内依赖性不断提升。以日本为例,RCEP 区域是其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主要流向目的地,RCEP国家吸收日本中间产品的份额在2017 年达到日本相关总出口的58.3%,RCEP吸收日本最终产品份额达到65.1%。 综合各项指标,RCEP对外部依赖较弱,内源拉动性较强,且具有很强的贸易、经济成长性,区域协议在此基础之上,将进一步释放区域内的成长空间。区域动力的释放离不开贸易,以及关税壁垒的取消,我们核心考察关税角度的影响。 3. RCEP签署对国内行业进出口的影响如何? 我们首先评估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进出口概况。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东盟(14.4%),其次是日本(5.7%),韩国(4.4%)、澳大利亚(1.9%)、新西兰(0.2%)。进口分布近似,主要集中在东盟(13.6%),其次是韩国(8.4%)、日本(8.3%),澳大利亚(5.8%)、新西兰(0.6%)。东盟内部国家,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对RCEP成员出口在电气设备、化工品、通用设备占比较高。进口则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中国对东盟地区的化工品、资源品进口较多,在电气设备领域,中国对东盟、韩国主要以零部件为主,对日本则主要以资本品、产成品为主。 在上述贸易关系和产品结构基础上,RCEP对于区域内90%商品零关税的设定,贸易影响几何?我们认为核心边际增量集中在日本,以及东盟、韩国的少数商品。 由于此前中国与东盟、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已经签署过双边自贸协定,因此RCEP的边际影响有限;而日本是该区域内此前唯一没有同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因此中日两国的关税减让安排是RCEP最大的亮点。 3.1. 除日本外的伙伴国:减让增量在东盟、韩国,催化国内产业外迁,提升中国原材料出口竞争力,同时为中国企业生产降低成本。 中国和韩国、澳大利亚分别于2015年6月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当年12月即生效;而中国同东盟、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历史更为悠久,且过渡期均已结束,“中国-东盟”“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已基本建成。 1)第一,新西兰、澳大利亚对中国进口货物均已实现或承诺在过渡期后实现100%零关税,进一步减让空间不大。中新自贸协定到今年为止12年过渡期已结束,按照协议安排已经实现对自中国进口货物100%零关税。根据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协议安排,澳大利亚将在15年过渡期后实现对中国进口货物100%零关税。因此,预计RCEP落地后澳新两国对中国进口关税已无减让空间。 2)第二,协议将促进韩国与东盟对中国加大进口农产品、汽车和化工品等。韩国与东盟在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时,出于对本国产业保护的需要,对自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汽车、钢铁、建材等产品仍保留一定程度的关税。因此,预计RCEP落地后,这些出口产业的机遇将进一步增大。 3)第三,长期将促进国内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短期冲击非常有限。中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货物的关税保留主要集中在农业、食品饮料化工、木材和纸制品、化工以及纺织、家电、汽车等制造业。RCEP落地后,这些行业将进一步受到来自澳新等农业发达国家、以及东盟等劳动力成本低廉国家进口货物的冲击,但时间窗口有所差异。 东盟方面,RCEP下中国对东盟进口产品关税减让的过渡期较短,例如服装纺织产品均为立即执行零关税,因此更可能加速低附加值产业向东南亚外迁的进程,但我们认为这也将增加我国纺织品等原材料的竞争力,也为企业生产降低成本带来利好;韩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方面,中国对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减让普遍设置了10年左右的过渡期,或将部分农产品排除在关税减让范围之外,因此农业部门短期冲击非常有限。 3.2. 与日本关税减让:短期利好集中在机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 此次RCEP落地最大的边际贡献是中国与日本达成的关税减让安排。日本是所有RCEP伙伴国中,此前唯一没有和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RCEP的签署表明中日贸易成功抵御了中美贸易战的政治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的双重冲击,可谓意义重大。 首先,日本对自中国进口产品关税税率仍高于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RCEP签署后关税减让空间相对较大。2006年至今,日本自中国进口产品加权平均关税税率高于进口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税率,但近年来这一差距在不断缩小。截止2018年,日本对中国进口产品关税水平为2.47%,因此预计RCEP落地后,日本对中国将存在很大关税减让空间。 中国对日本出口行业关税减让以零关税安排为主,短期内重点相关行业将迎利好。例如,中国对日出口的电机电器、核反应堆、锅炉、车辆及其零附件、医疗设备等行业中70%-80%的商品将在RCEP签署后立即实现零关税,而服装纺织、家具、塑料制品等行业几乎全部产品将在过渡期后实现零关税。预计短期内能够立即实现零关税的行业将迎来利好。 中国自日进口行业关税安排以过渡期后零关税为主,短期冲击不明显。中国对从日本进口的核反应堆、锅炉、车辆及其零附件、光学照相和医疗设备以及部分化工产品普遍安排了10到15年关税线性递减的过渡期,预计RCEP落地后这些行业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产业升级迭代,短期冲击非常有限。 通过关税角度的观察,我们认为RCEP的签署落地将对中日贸易格局带来显著影响,对于中国出口电机、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塑料等化工品等带来一定利好。同时,对东盟、韩国出口的汽车、农产品、化工品将进一步受益,而由于关税递减安排,进口角度的冲击相对有限,但产业外迁的趋势未来会进一步加速。拉长期限来看,考虑关税递减安排,整个“十四五”期间对于国内出口拉动上,RCEP的核心利好集中在纺服、轻工、农产品、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相关。
中国出口表现仍将远好于世界整体水平,稳外贸和稳就业压力将相应缓和。另一方面,进口大概率已经重回增长轨道,有望保持个位数增速。 ■文 |沈建光 10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9月外贸数据。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9.9%,基本符合预期;进口同比增13.2%,远超预期和前期水平。我们认为,出口已由防疫、房地产等个别题材拉动转变为海外全面补库存拉动,而进口除芯片备货的一次性因素外,更反映了中国供需两侧双复苏的提振。 出口复苏较前期更加均衡。同8月相比,9月出口呈现三大特征。一是防疫物资出口继续放缓,纺织纱线和织物同比从48.5%下降至36.0%,医疗仪器及器械同比从39.0%下降至30.9%;二是家用物品拉动上升,家用电器同比从39.3%升至42.9%,家具同比从28.9%升至36.0%,灯具同比从18.2%升至41.8%;三是更多品类同比回正,在海关报告的28个重点品类中,有19个同比加速恢复,汽车零件、船舶、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出口由负转正。 国内外其他宏观数据亦构成佐证。一方面,根据9月中国官方PMI,“新出口订单”分项读数为50.8,年内首次落在荣枯线上方。新出口订单指数是一项基于调查的扩散指数,所有受访企业不论规模均享有相同权重,当乐观企业数量多于悲观企业时,指数即高于50的荣枯线,反之则在荣枯线下方。今年4至8月中国出口金额总体上涨,但事实是织物、医疗、塑料、计算机等少数行业“一边倒”受益,其他大多数行业则在疫情下受外需影响拖累,因而出现出口金额上升、但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的局面。9月新出口订单指数高于荣枯线,说明更多企业从外需恢复中受益。 另一方面,9月中国、韩国、越南三国全部录得出口正增长,为2020年首次。中、韩、越外贸竞争优势各异,中国具有全产业链优势,韩国主要出口半导体、机械、汽车、石化产品,越南主要出口电子消费品和服装鞋帽。亚洲三大出口国的出口全部回正,显示全球需求正从“抗疫应急”模式走向“整体反弹”模式。 究其原因,海外供需缺口迟迟无法解决,全球补库存仍依赖中国出口。从确诊曲线来看,全球疫情9月并无缓解态势,美国日新增确诊维持在4万至5万之间,英、法等欧洲国家则延续了7、8月份的加重趋势。其结果是,海外需求受财政刺激提振仍然较为坚挺,但生产因在复工和停工之间徘徊持续滞后,造成库存不足。9月全球制造业PMI(剔除中国)新订单分项为52.8,而库存分项仅有47.6。美国的库存不足十分突出,最新的7月零售业库销比跌至1.23,为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 进口增速超预期则兼有一次性因素和基本面因素带动。集成电路进口同比上升27.2%,较去年同期增加79亿美元,贡献了进口增长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企业在美国对华为禁令生效前加紧囤积芯片。构成印证的是,台湾9月电子产品部件出口同比跳升18.9%。 其他主要品类亦多有正面拉动。除能源进口(原油、天然气、煤炭)普遍下降外,无论是农产品(+23%)、铁矿石(+22.5%)、铜材(+74.4%)、钢(62.6%)等大宗商品,还是化妆品(+40.1%)、汽车(+32.8%)、计算机(40.2%)等民用消费品,均取得较为明显的增长。这可能表明,中国复苏已经从前期的投资和生产驱动转变为生产和消费双引擎拉动。 如何看待后续外贸前景?考虑到新冠疫情肯定将持续至明年,出口能否维持韧性,将取决于海外供需能否大体恢复平衡,而后者又取决于海外政府的防疫手段和刺激路径。但无论如何,中国出口表现仍将远好于世界整体水平,稳外贸和稳就业压力将相应缓和。另一方面,进口大概率已经重回增长轨道,有望保持个位数增速。
据海关统计,第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均创季度历史新高。具体来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7%;其中,出口12.71万亿元,增长1.8%;进口10.41万亿元,下降0.6%。 9月份,以人民币计价,中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7%,进口同比增长11.6%,顺差达到2576.8亿元;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9.9%,进口同比增长13.2%,顺差达到370亿美元。 内外因素齐发力,出口保持高增 三季度出口数据超预期,是中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最大亮点。尽管数据呈现波动态势,三季度外需和出口逐步回归海外和中国经济复苏的真实基本面,即逐月改善的趋势。截至三季度末,中国出口已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9月出口又比8月加快4个百分点。 三季度出口持续超预期的原因,首先是欧美等国不顾疫情持续蔓延,经济重启步伐加快,外需相对迅速回升。美国和欧元区PMI显著高于荣枯线,带动中国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在9月回到荣枯线以上。 其次是中国产业链和供给优势持续显现,出口占全球份额也在提升。 一是表现为“替代效应”,即欧美地区主要制造业产能出现了明显缺位,中国产品出口得以“补位”。前三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速超过17%,汽车零部件、化工品出口都在持续回升,替换的都是欧美地区的产品份额。 二是以上替代效应或能够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中国在上述大部分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上仍然比我们所替代的欧美国家更具比较优势,这一比较优势很难通过贸易条件的改变而明显改变,可以说即便疫情过后,这部分被我们抢过来的贸易份额还能继续维持。 内循环发力,进口超预期 在8月,我们预测进口累计增速会在年内回正,现在来看,不出意外下个月就能实现。中国内循环政策提振了很大一部分进口需求。这从原材料进口的回升可以验证。中国9月钢材进口同比增长159%,涨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9月铜砂矿及其精矿进口量同环比均增长35%,为10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9月大豆进口量978.9万吨,环比增长2%,同比增长近20%;9月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增长8%,环比涨幅也为9%。9月原油进口量环比增长2%,同比则上涨18%。 总体来看,原材料进口在9月份的大涨,背后就是中国上游工厂生产活动的持续复苏。此外,主要发达国家的疫情虽然依然在蔓延,但经济重启也有助于中国进口订单交付,尤其是原材料的采掘活动并不会受到疫情社交隔离的过多影响。 贸易格局继续调整 调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美贸易改观,二是一带一路发力。 前三季度,中美贸易总值2.8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其中,对美出口2.18万亿元,增长1.8%,自美进口6408.6亿元,增长2.8%。如何看待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同比大幅上涨呢?总体来看,中国对美贸易形势有所改观。美国经济继续重启、社交隔离政策放宽,同时防疫物资需求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催生了对中国消费品、防疫物资等商品的出口需求。 前三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6.75万亿元,增长1.5%。中国贸易企业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领域的参与度日渐提升,已经形成了市场基础,这是当前以及未来相关地区贸易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相信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仍然可以被进一步的开发。 四季度前景如何? 四季度出口增长趋势面临比三季度更大的不确定性。从国外经济重启的情况看,复工复产比较迅速,但考虑到秋冬季来临,疫情已出现反弹迹象,未来海外经济重启的速度有可能再次被延缓,海外订单增长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进口方面,内需持续稳步扩张的前提下,四季度预计能够维持三季度的良好回暖态势。
事项 按美元计价,9月出口同比+9.9%(前值+9.5%);进口同比+13.2%(前值-2.1%);贸易顺差370亿美元(前值589亿美元)。按人民币计价,9月出口同比+8.7%(前值+11.6%);进口同比+11.6%(前值-0.5%);贸易顺差2577亿元(前值4166亿元)。 主要观点 出口延续强势,进口超预期改善,表明内外需改善的方向依然明确,从区域角度看,进出口普遍性改善,并非存在明显的单一国的扰动。 从出口角度看,9月我国出口商品中,呈现三大特征:高位横住的部分——高新技术与机电产品增速高而不落;低位向上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持续改善;高位回落的部分——防疫物资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大宗商品与手机等出口负增长主要受到价格因素拖累为主,或有特定品类因素的干扰。 从进口角度看,进口改善一则来自工业品进口需求大幅提升(如汽车、集成电路、半导体等),二则来自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进口显著改善,或与执行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有关;三则来自大宗商品价格拖累的改善。 2021年出口展望:外需与出口份额的“掰腕子”。我们在《【华创宏观】出口份额的提升是“永久”的吗?》中提到,疫情以来,我国出口与海外外需表现为不同步变化的两张“皮”——出口增速与外需的脱节,二者形成了反向变化的掰腕子特征,由于我国出口占比全球份额13%左右,出口份额提升一个百分点可以抵消掉外需回落七个百分点,份额变化十分重要。 出口在外需与出口份额的角力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2020Q2外需大降、我国出口份额大涨,出口微降;2020下半年-2021年上半年外需回升、份额逐步回落,出口回升;2021年下半年外需平稳、份额平稳,出口回落。在上述专题报告中我们详细拆解了我国出口份额提升中哪些为永久性、哪些为暂时性,而在此篇报告中我们将利用这一结论,对2021年出口进行展望,可以看到,在两股力量的掰腕子中出口有望在明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韧性。 2020年下半年起,我国出口料将进入到全球需求回升,但我国出口份额逐步回落的过程,出口份额最终将回落至13.1%左右。根据我们的测算,4-6月出口份额提升的3.2个百分点中,有20%为永久性份额提升(即0.6%),以此估算疫情后出口份额最终将回落至13.1%。(详见《【华创宏观】出口份额的提升是“永久”的吗?》)根据我们对我国出口份额的估算与全球出口额预测值可估算2020年我国出口增速。分别假设了2021年中与年末出口份额回落至13.1%两种情景,根据估算结果可见,2021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速持平或略好于2020年下半年,仍可维持较快增长,2021年下半年由于高基数原因(我国出口份额处于高位),同比增速将转负,2021年全年出口同比小幅正增长或零增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测算的假设中存在以下的不确定因素:1、若因疫苗量产带来全球疫苗相关物资产能不足,有可能带来我国疫苗相关物资的出口份额提升,在测算出口份额时无法准确估算此类因素;2、2021年上半年全球出口额的估算方式为:假设2021年上半年全球出口额占全年的比重为46.5%(取历史均值),但2021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对该数据的取值有较大的敏感性,会干扰出口增速的测算值。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超预期爆发导致需求下降超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出口延续强势,进口超预期改善 (一)进口:或将脱离疲弱区间 9月进口增速超预期回升,主要受到3因素提振: 1、工业品进口需求大幅提升。9月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对进口的同比拉动率分别为6.8%、8.8%,其中汽车和汽车底盘、集成电路、二极管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33.2%、28.2%、39.7%,进口量价齐升。伴随国内工业生产进一步回暖,内需提振带来进口超预期增长。往后看,伴随着经济中顺周期环节的上行,如消费、制造业投资等,进口有望脱离疲弱区间。 2、农产品进口需求显著改善。9月进口粮食、大豆的数量同比增长46.8%、19.4%,金额同比增长35.2%、17.6%,农产品进口同比拉动率为+1.6%,或与执行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有关。 3、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负向拖累改善。9月铁矿石价格在连续5个月负增长后翻正,实现铁矿石进口量价齐升;铜及铜材也录得量价齐升;原油价格同比仍延续负增长,但负向拖累收窄;共同带来大宗商品进口负向拖累的改善。 (二)出口:外需改善继续带来出口偏强 美欧各行业修复程度进一步改善,带来外需仍偏强。根据我们对海外经济数据及高频指标的跟踪,目前与我国出口相关的美欧各行业修复进度持续改善,与上期(7-8月)数据相比,本期(8-9月)德法、意西零售业分别修复至100%、90%,美国与欧洲国家工业生产修复幅度均显著提升,带来外需维持强势,近期我国出口运价指数也持续高企。同时,在海外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防疫物资的需求继续回落,9月以纺织品+医疗器械估算的出口拉动率进一步回落至1.7%。其他商品类别中,劳动密集型与高新机电产品出口维持高增长;较为超出市场预期的在于手机出口大幅回落,通过拆分量价可以看到,9月手机出口下行的主要拖累因素在于出口价格大幅下滑。 二 2021年出口展望:外需与出口份额的“掰腕子” 2020Q2全球出口增速陡降,但我国出口份额提升(4-6月我国出口占全球24个主要经济体的份额为15.7%,2019年均值为12.5%,提升了3.2%),抵消了部分外需的回落,简单估算可知1个点的份额提升,可对抗约6-7个点的外需回落(全球24个主要经济体的单月出口额约15000亿美元,我国单月出口额约2200亿美元,我国出口份额提升1个百分点带来出口增长150亿美元,占我国单月出口额比重约6%-7%)。 2020年下半年起,我国出口料将进入到全球需求回升,但我国出口份额逐步回落的过程,出口份额最终将回落至13.1%左右。根据我们的测算,4-6月出口份额提升的3.2个百分点中,有20%为永久性份额提升(即0.6%,主要包含贱金属及其制品、剔除手机和电脑的机电产品、杂项制品、家具等),以此估算疫情后出口份额最终将回落至13.1%(=(2020年4-6月出口份额-2019年出口份额)*20%+2019年出口份额=(15.7%-12.5%)*20+12.5%=13.1%)。(详见《【华创宏观】出口份额的提升是“永久”的吗?》) 根据我们对我国出口份额的估算与全球出口额预测值(取WTO最新预测值,202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将下降9.2%,2021年将上升7.2%)可估算2020年我国出口增速(见图表11)。我们分别假设了2021年中与年末出口份额回落至13.1%两种情景,根据估算结果可见,2021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速持平或略好于2020年下半年,仍可维持较快增长,2021年下半年由于高基数原因(我国出口份额处于高位),同比增速将转负,2021年全年出口同比小幅正增长或零增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测算的假设中存在以下的不确定因素:1、若因疫苗量产带来全球疫苗相关物资产能不足,有可能带来我国疫苗相关物资的出口份额提升,在测算出口份额时无法准确估算此类因素;2、2021年上半年全球出口额的估算方式为:假设2021年上半年全球出口额占全年的比重为46.5%(取历史均值),但2021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对该数据的取值有较大的敏感性,会干扰出口增速的测算值。 三 进出口分项数据 (一)出口:9月出口维持高增长 1、出口走势 9月出口增速继续偏强,略超市场预期。以美元计价,9月出口同比+9.9%,预期+9%,前值+9.5%;以人民币计价,9月出口同比+8.7%,前值+11.6%。9月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增幅略低于美元计价。 2、出口区域:9月对多数地区出口维持高增速 9月对多数地区出口增速进一步提升。9月对美国、加拿大、韩国、东盟、印度、巴西、南非等多地的出口同比增速继续提升,对欧盟的出口增速环比8月虽略有回落,但仍保持10.8%的高增速。从出口拉动率来看,美国、欧盟、东盟仍是拉动出口的主要地区,拉动率分别达到3.43%、1.54%、1.98%,另外多数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同比拉动率均有提升。 3、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与高新机电产品出口维持高增长 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其中家具、玩具的出口增速分别为30.6%、7.4%,鞋类出口增速-14.1%,增速较8月均有提升;金属与大宗商品方面,9月钢材出口增速继续维持34.7%的高增速,成品油出口增速则回落至-55.9%,均较8月有所下降。高新技术及机电产品方面出口维持高增速,其中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脑)、音视频设备与通用机械设备出口增速分别为17.6%、29.4%、22.8%、17.5%,均较8月大幅提升,仅手机产品因价格大幅回落而导致出口金额大幅下滑至-42.7%,并带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拉动率大幅回落至1.3%(前值3.3%)。 (二)进口:各区域进口均不强,高新及机电产品进口延续强势 1、进口走势 9月进口增速大超预期。以美元计价,9月进口同比+13.2%,预期+0.1%,前值-2.1%;以人民币计价,9月进口同比+11.6%,前值-0.5%。9月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增速降幅大于美元计价。 2、进口区域:自多数地区进口均显著回升 9月自多数地区进口均显著回升。9月自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的进口拉动率分别为1.46%、2.57%、1.13%、1.44%、2.01%、4.58%,均有显著提升,反映我国9月进口需求全面回暖。 3、进口商品:工业品进口延续偏强,农产品大幅提升 从进口商品的增速来看: a) 农产品中,9月粮食、大豆的进口数量和金额均大幅提升。9月进口粮食、大豆的数量同比增长46.8%、19.4%,金额同比增长35.2%、17.6%,带来9月农产品同比拉动率达到1.6%,或与执行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有关。 b)大宗商品中,铁矿石、原油、铜等进口量继续增长,进口价格跌幅有所收窄。9月进口原油、铁矿砂、铜及铜材的数量同比增17.6%、9.2%、60.5%,原油进口数量环比下降,但铁矿石与铜及铜材的进口数量环比继续提升;进口价格方面,铁矿砂、铜及铜材的价格同比录得正增长,不过原油价格仍呈负向拖累。综合来看能源等其他商品对进口的负向拉动率略有收窄,但仍达到-4%,为进口的主要拖累因素。 c)工业品进口需求全面改善。9月汽车和汽车底盘、集成电路、二极管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33.2%、28.2%、39.7%,进口量价齐升,高新、机电产品对进口的同比拉动率合计达到15.6%,为9月出口超预期的主要因素。 (三)贸易差额:进口大增带来9月贸易差额继续收窄 9月贸易顺差继续回落,以美元计价的贸易顺差为370亿美元,预期580亿美元,前值589.3亿美元,环比减少219.3亿美元。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顺差为2576.8亿元,预期4195亿元,前值4166亿元,环比减少1589.2亿元。
1、出口改善放缓。 9月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速扩大至9.9%,较8月份再度上升0.4个百分点,不过改善速度放缓。出口的持续改善,一方面,仍与海内外疫情错位有关,当前欧洲疫情仍在持续爆发,尤其是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而美国疫情也再度抬头;另一方面,随着海外复工的陆续推进,也加大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 分国别来看,9月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速存在明显分化,对美国出口增速扩大至20.5%,为18年2月以来新高,是主要贡献,不过涨幅已经放缓,仅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增速回升至14.4%,较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贡献也较大。不过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增速仍为负,对日本出口降幅扩大1.9个百分点至-2.7%,对欧盟出口降幅扩大1.3个百分点至-7.8%,是主要拖累。 分产品来看,9月主要产品出口增速同样分化明显,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为11.9%,基本较上月持平;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出口增速转正至0.5%,较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则进一步回落7.7个百分点至4.2%。 同时,我国疫情相关产品出口增速再度放缓,但仍有一定贡献,如9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速仍高达34.7%,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增速仍高达30.9%,如果剔除这些产品,9月出口增速为8.6%。 2、进口大幅反弹。 9月我国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增速大幅反弹至13.2%,较8月上升15.3个百分点。从美国进口增速回升幅度最大,从上月的1.8%回升至24.8%,这主要与过去一年自美进口基数较低有关。此外,自欧盟、东盟和日本的进口增速也回升至11%-13%附近。 据PIIE测算,前8月我国自美进口协议中覆盖的产品金额占目标的5成左右,其中农产品45%,而能源产品21%,而9月农产品进口增长23.2%,较上月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或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回升有关,尤其是铁矿砂和未锻轧铜。 分产品看,原油4848.2万吨,同比增速扩大为17.6%,进口均价同比收窄至-26.9%;铁矿砂10854.7万吨,同比增速扩大至9.2%,进口均价为110.8美元/吨,同比大幅反弹至7.3%;集成电路537.2亿个,同比增速扩大至26.9%;未锻轧铜72.2万吨,同比增速收窄至60.5%,进口均价同比扩大至8.5%;大豆978.9万吨,同比增速扩大至19.4%,较上月上升了18.1个百分点。 3、疫情错位,出口仍有支撑。 往前看,海外疫情依旧严峻,尤其是欧洲主要国家仍在爆发,多个国家已经加强了疫情防控措施,海外经济恢复或继续放缓,对我国外需仍有拖累。此外,美国大选不确定性较大,美国财政刺激方案谈判以及英国脱欧谈判等均陷入僵局,对我国外需也有一定干扰。 不过由于我国与海外疫情错位,复产复工较快,而海外产业链恢复尚需时日,所以外部对我国产品的进口需求会边际增加,对我国出口仍有较大支撑。 风险提示:疫情扩散,政策变动,贸易问题,全球经济降温。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9月出口维持高增,供给优势仍将拉动出口持续强势,我们前瞻性预判出口超预期不断印证;9月进口大幅冲高,提前备货是主因,低基数也有贡献,在海外供给大幅改善前进口持续高增概率较低。Q3实现1.12万亿货物贸易顺差,预计将对Q3名义GDP形成2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动。 9月出口维持高增,贸易顺差提振经济 9月出口(人民币)同比8.7%,前值11.6%。中国供给优势助推出口强劲,贸易顺差提振增长。我们在7月的报告中提出两条逻辑,目前依旧发挥作用:1、中国经济领先性回升抢占优势地位,突出的供给优势提振了出口,中国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可以印证(整体和分行业均有体现)。 2、海外供需修复存在错位,中国出口填补错位形成的供需缺口,有利于出口持续强势。我们7月提示顺差将继续强势拉动经济增长,Q3净出口贸易顺差达到1.12万亿元,预计对Q3名义GDP的拉动在2个百分点以上。 出口能持续强势吗? 海外经济修复一波三折,中国优势地位显著。我们认为,中国供给优势仍是后续支撑出口维持强劲的重要原因。虽然疫苗临近带来乐观信号,但全球仍笼罩在疫情之下,近期美欧出现疫情反复,东南亚、南亚、拉美等经济体仍受困于疫情冲击。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冲击较大,难以短期消除;当下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泰国等发达和发展中经济,工业生产仍处于低迷状态,企业库存在疫情发生后持续下降(供给受到冲击,更为依赖进口),部分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也走高。海外经济体这种库存走低、生产低迷、贸易恶化等的特征,与我国经济领先性回升、工业门类全、供应链修复快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国优势地位。 我们认为,这些现象背后存在三大逻辑支撑后续出口持续强势:1、海外供给修复弱于并慢于需求端,形成供需错位,中国出口可以填补缺口。2、海外疫情冲击仍在发酵,通过疫苗或抗体方式全面消除疫情短期难以一蹴而就,目前来看不论是替代海外供给、还是海外订单转至我国,对出口均有支撑。3、即便海外经济体推进复工复产、逐步带动供给修复,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枢纽环节,根据历史经验,美国、欧盟、东盟和拉美等我国主要贸易对象进入补库阶段,会带动我国出口表现较强。 进口高增可否持续? 9月进口(人民币)同比11.6%,前值-0.5%,9月进口再次冲高,提前备货是主因。我们此前提出今年判断我国整体进口关键在于海外供给,海外供给渐进修复决定了进口渐进回升的走势,但短期会因集中交付阶段性冲高,6月已有表现。 9月进口数据再次冲高,主因在于企业提前备货而非海外供给修复,低基数也有影响。Q3以来,国内需求快速回升,地产投资、工增、消费等经济数据表现较强,印证需求积极修复,PPI触底回升,企业盈利转正在即,部分行业也出现了一定的补库迹象;进入Q4,经济将回升至疫情前增长水平,并有国庆、双十一、双十二等长假和购物节效应催化,我们认为,正是未来需求回升和乐观预期促使企业提前备货,带动进口短期冲高,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CDFI自9月初开始冲高并达到年内高点也能印证。此外,2019年的低基数也有适当贡献。综合来看,提前备货带动进口冲高较难延续,在海外供给大幅改善之前,进口数据持续高增概率有限。 结构方面,我国大部分进口品类环比回升,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表现较强,粮食、大豆等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环比改善,相比之下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品进口环比适当下滑。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超预期恶化,海外经济超预期下行,经济危机爆发,病毒变异。 正 文 进出口数据一览 9月出口维持高增,贸易顺差提振经济 9月出口(人民币)同比8.7%,前值11.6%,其中,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韩出口同比分别为14.40%、-7.77%、20.54%和4.33%,前值分别为12.94%、-6.46%、20.02%、2.06%。同时,Q3出口当季同比为10.2%,实现Q3当季净出口1.12万亿元。 中国供给优势助推出口强劲,贸易顺差提振增长。我们在7月的报告中提出两条逻辑,目前来看两条逻辑持续发挥作用。 1、中国经济领先性回升抢占优势地位,突出的供给优势提振了出口。我们认为,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显著提升可以印证(整体和分行业均有体现)。根据WTO公布的月度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数据测算,1-7月份,我国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为12.6%,其中出口份额为13.8%,进口份额为11.3%,同比分别提升1、1.1和0.8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根据HS分类,疫情后,我国大部分行业出口份额在中美欧日总出口份额中占比显著提升。 2、海外供需修复存在错位,中国出口填补错位形成的供需缺口,有利于出口持续强势。我们认为,“中国发挥供给优势,通过出口填补海外供需缺口”的逻辑在行业中表现显著,疫情以来医疗防疫物资、药品、宅经济相关、机电产品等出口显著增长。 我国出口从4月份开始,连续6个月正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8%,表现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结构上,前三季度,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59万亿元,增长5.4%,占20.4%,其中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8287.8亿元,增长37.5%,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分别增长21.8%、48.2%,防疫物资拉动出口增长2.2个百分点。此外,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7.46万亿元,增长3.2%,增速较上半年提升5.5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58.7%;其中,疫情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笔记本电脑、家电出口分别增长17.6%、17.3%,“宅经济”商品拉动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1个百分点。 出口的持续强势带动贸易顺差大幅增长。5月,我们提示Q2万亿贸易顺差将对名义GDP形成较强提振,随后兑现;7月,我们再次提示,预计Q3将再次形成近万亿贸易顺差,强势拉动经济增长。根据海关数据,Q3当季货物贸易顺差为1.12万亿元左右,考虑海外留学和出国旅游的受限,服务逆差相对低迷,综合货物与服务贸易数据,我们预计Q3全口径贸易顺差接近万亿元,将对Q3名义GDP形成2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动。 出口能持续强势吗? 我们认为,海外供给修复较慢,中国供给优势突出,出口将持续表现强势。 海外经济修复一波三折,中国优势地位显著。我们认为,中国供给优势仍是后续支撑出口维持强劲的重要原因。虽然疫苗临近带来乐观信号,但全球仍笼罩在疫情之下,近期美欧出现疫情反复,东南亚、南亚、拉美等经济体仍受困于疫情冲击。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冲击较大,难以短期消除;当下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泰国等发达和发展中经济,工业生产仍处于低迷状态,企业库存在疫情发生后持续下降(供给受到冲击,更为依赖进口),部分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也走高。海外经济体这种库存走低、生产低迷、贸易恶化等的特征,与我国经济领先性回升、工业门类全、供应链修复快等形成鲜明对比,凸现我国优势地位。 我们认为,这些现象背后存在三大逻辑支撑后续出口持续强势: 1、海外供给修复弱于并慢于需求端,形成供需错位,中国出口可以填补缺口。需求端,海外经济体持续实施非常规货币及财政政策,现金投放或者融资性支持对居民和企业的短期消费性支出有积极作用,政策刺激和自然修复形成共振,有助于需求快速回升。但供给侧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较为缓慢,未来随着政策退出,可能存在二次裁员、新增就业不足、企业杠杆率上行冲击资产负债表等潜在风险。因而,我们认为,需求回升快于供给将形成供需错位,有助于我国出口继续维持较强表现。 2、海外疫情冲击仍在发酵,希望通过疫苗或抗体注射方式来全面消除疫情,短期难以一蹴而就,海外供给持续承压,目前来看,不论是我国被动替代了海外的供给,还是海外订单主动转移至我国,均有一定持续性,将对出口产生支撑。 3、即便海外经济体推进复工复产、逐步带动供给修复,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枢纽环节,是链接下游原材料国、上游消费国的重要环节。根据历史经验,美国、欧盟、东盟和拉美等我国主要贸易对象进入补库阶段,必然通过产业链传导至我国,带动我国出口呈现强势特征。 进口高增可否持续? 9月进口(人民币)同比11.6%,前值-0.5%,9月进口再次冲高,提前备货是主因。9月美元计,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韩的进口增速分别为13.2%、11.09%、24.75%和15.27%,前值为1.55%、-4.64%、1.82%和-0.85%,环比均大幅回升。 我们此前提出今年判断我国整体进口关键在于海外供给,海外供给修复较慢决定了进口渐进修复特征,但短期会因集中交付阶段性冲高,6月已有表现。 9月进口数据再次冲高,主因在于企业提前备货而非海外供给修复,基数效应也有影响。Q3以来,国内需求快速回升,地产投资、工增、消费等经济数据表现较强,印证需求积极修复,PPI触底回升,企业盈利转正在即,部分行业也出现了一定的补库迹象;进入Q4,经济大概率回升至疫情前增长水平,并有国庆、双十一、双十二等长假和购物节效应催化,我们认为,正是需求回升和基于未来需求的乐观预期促使企业提前备货,带动进口短期冲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海外疫情呈现结构化特征,各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供给修复也存在结构性差异,但9月我国对美国、日韩、欧盟、东盟的进口整体上行,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侧面印证不是海外供给修复占主导,而是我国需求乐观预期促使企业提前备货主导的。另一方面,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CDFI)也可以印证,CDFI指数自9月10日的813.41快速上涨至9月30日的924.28,并在10月初冲高至950上方,再次达到年内高点。此外,2019年9月的低基数对进口增速冲高也有贡献。 综合来看,提前备货带动进口冲高较难延续,在海外供给大幅改善之前,进口数据持续高增概率有限。 结构方面:我国主要进口品环比显著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表现较强,1-9月累计同比分别为3.9%和7.3%,较1-8月提高1.9和1.6个百分点。粮食、大豆等农产品环比改善,相比之下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品进口环比适当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