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早间,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确保到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刘友宾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部署、推动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为推进改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刘友宾表示,今年是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收官之年。生态环境部会同部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制定了2020年工作计划,大幅削减固体废物进口量,保持打击洋垃圾走私高压态势。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幅提高固体废物违法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等行为的罚款额度。截至2020年4月30日,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为249万吨,同比减少47.3%。 下一步,刘友宾称,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坚定不移抓好禁止洋垃圾进口这一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举措,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确保到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圆满完成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
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3.09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1.8万亿元,增长14.9%;进口1.29万亿元,下降0.8%;贸易顺差5071亿元,增长92.6%。 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出口16.13万亿元,增长3.7%;进口12.91万亿元,下降0.5%;贸易顺差3.22万亿元,增长24.6%。 “今年前11个月我国外贸整体表现为逆势增长、韧性十足,与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开始‘V’形反转、逐季向好的趋势相一致。”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中国抗疫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特别是“宅经济”相关商品出口增长强劲,反映了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发生变化。同时,也反映出国内企业善于抓住市场变化的新商机,体现了中国经济特别是外贸增长的韧性。 出口超预期增长 按美元计价,11月份我国出口金额为26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增速较上月大幅提高9.7个百分点,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前11个月,我国累计出口金额2.3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 “出口超预期增长,表明在年末的‘特殊冬季’节点,海外产能供需缺口明显扩大,我国出口的替代效应再次凸显。”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解释称,冬季即将迎来西方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圣诞节,筹备活动提前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前期已经在慢慢恢复的需求在年末急剧放大,而受疫情限制的产能不足矛盾愈发突出,扩大了从我国进口商品的规模。 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伊楠也认为,11月份出口超预期的主要原因在于疫情防控错位导致“中国生产,世界消费”现象发生。由于中国疫情防控得力,目前产能利用率已经回到疫情前水平,而其他国家由于疫情加速扩散,产能利用率持续低迷,叠加感恩节、圣诞节带来的需求激增,共同推升了11月份我国出口超预期增长。 从国别来看,前11个月,我国对东盟出口2.37万亿元,增长7%;对欧盟出口2.45万亿元,增长7%;对美国出口2.82万亿元,增长6.9%;对日本出口9004.3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对韩国出口7053.3亿元,增长1.6%。 从重点商品来看,前11个月,出口增长的主要是机电、纺织和塑料类产品,其中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需求再度增加。据海关统计,以人民币计价的累计出口额增长33%;鞋靴、箱包类出口下降,降幅超过20%。 进口需求回暖趋势未变 按美元计价,11月份我国进口金额为1926.5亿美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前11个月,我国累计进口金额1.86万亿美元,下降1.6%。 分产品来看,铁矿砂进口量价齐升,前11个月我国共进口铁矿砂10.73亿吨,增长10.9%,进口均价为每吨694.5元,上涨5.8%;原油、大豆和天然气等商品进口量增价跌,其中累计进口原油5.04亿吨、大豆9280.3万吨、天然气9043.6万吨,分别增长9.5%、17.5%、3.9%。 “海外疫情反复,特别是采取封锁措施的欧洲国家复工延迟,导致欧元区服务业遭受严重打击,制造业增长在7月份复苏后再次放缓,制约了我国从海外进口商品的空间。”唐建伟表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11月份进口增速小幅放缓,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走高以及疫情反弹导致海外供给能力恢复受阻。不过,当月进口绝对金额仍为年内次高,反映进口需求回暖趋势不变。 王青表示,与此相印证,11月份制造业PMI进口指数进一步提升至50.9%,创2018年6月以来新高。一方面,受益于内需强劲,尤其是随着经济回升、就业好转以及消费旺季来临,国内终端消费出现加速改善势头;另一方面,也因我国出口保持强势,对相关原材料和中间品进口有较强拉动。 逆势增长态势有望延续 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中国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实属不易。徐洪才认为,从根本上讲,外贸逆势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产业链配套能力突出,特别是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善于捕捉新商机,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最终体现在企业外贸产品和服务质量、科技含量等得到明显提升。外贸在全球的空间布局也在优化。 展望下一阶段我国出口形势,王青表示,11月份国内制造业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持续回升,并已连续3个月处于扩张区间,意味着年底前我国出口增速仍有支撑,12月份出口同比有望继续保持较快正增长。另外,目前来看,疫情对各国消费的影响或将有限,年底前海外供需缺口将继续对我国出口形成带动效应。 “尽管全球需求有从深度衰退中复苏的迹象,但疫情的反复仍是制约产能的关键因素。”唐建伟认为,海外消费品库存处于低位,叠加“特殊冬季”效应,年末产能不足的矛盾更加凸显,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依赖将加大。 进口方面,王青预计,年底前国内经济增速还将向着潜在增长水平回升,其中消费回升的潜力仍然较大,内外需共振将继续对进出口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7%,累计进出口总值年内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随着稳外贸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外贸进出口逐季回稳,累计增速转负为正,交出了亮眼成绩单。一季度、二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速分别为-6.5%、-0.2%;三季度,我国进出口8.88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5万亿元,增长10.2%;进口3.88万亿元,增长4.3%。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展望10月,出口有望继续保持较快正增长,未来下行风险值得关注;进口方面,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速还将向着潜在增长水平回升,投资和消费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这将对进口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出口展现较强韧性 进口需求稳中向好 “我国出口从4月开始连续6个月正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8%,表现超出市场普遍预期。”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10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称,一方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复工复产,生产已经恢复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水平,部分企业出口订单增加,支撑出口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三季度全球经济整体处于恢复过程中,外需修复带动出口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也带动了进口回暖。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口总值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进口值增长3.9%。 “一方面,国内需求仍有支撑,9月国内PMI指数再度上升,生产指数环比改善;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走强推动了进口端表现的好转。”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分析称。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出口、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根据WTO(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月度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数据测算,1至7月,我国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为12.6%。其中,出口份额为13.8%,进口份额为11.3%,同比分别提升1个、1.1个和0.8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明显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今年以来,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明显,外贸“稳定器”作用更加突出。李魁文介绍称,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0.66万亿元,增长10.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6.1%,比去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 同时,前三季度,产业链更长、更能反映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一般贸易进出口13.92万亿元,增长2.1%,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至60.2%。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6.4%,占比减少1.8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一大亮点是,随着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前三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873.9亿元,增长52.8%;市场采购出口5098.6亿元,增长35.5%。 此外,今年以来,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持续推进,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前三季度,东盟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7.7%,占比达到14.6%。同期,对日本、韩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4%、1.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5%。 全年进出口有望实现小幅正增长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多。谈及下半年外贸形势,唐建伟表示,三季度全球经济已经逐渐复苏,只要海外复工复产继续加快,外需状况将逐渐修复。预计四季度延续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有望实现小幅正增长。 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伊楠认为,进口增速仍有望加快,一是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持续复苏轨道上,四季度增速将会继续加快,内需将会继续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促进进口;三是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仍在回升。 “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严峻。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外贸发展的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李魁文认为,随着“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贸进出口企稳向好势头将继续巩固。 李魁文进一步表示,在全国海关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56条稳外贸、稳外资措施,包括改革创新促进贸易便利、降低企业成本、促进新业态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举措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下一步将全力推动56条稳外贸、稳外资措施落地见效,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和质量提升。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11月出口强、进口弱、顺差多,预判兑现,外供修复慢决定进口回升慢,预计Q4万亿顺差推升实际GDP达6.6%,永久性替代对装备制造业出口景气有长期拉动。 11月进口回落,海外供给走弱为主因 11月人民币计进口同比-0.8%,我们预期1%,前值0.9%,11月美元计从东盟、欧、美、日韩进口同比为9.3%、4.5%、32.7%和6.5%,前值2.7%、9%、33.4%和3%。 进口低迷,预判再度兑现。11月进口增速低迷再次印证我们前期预判。传统分析进口较为依赖内需,Q4实际GDP增速有望上行至6.6%,内需强劲为何进口持续低迷?核心分歧在于疫后进口关键看供给,我们在9、10月连续提示“决定进口关键变量是海外供给,9月高增源于短期备货带动的订单集中交付,不可持续”。 Q4海外疫情反复、疫苗暂未落地,海外供给修复相对缓慢,这一特征可能延续至2021年上半年,叠加疫苗兑现存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扩散时滞,预计2021年外供保持渐进修复,决定进口缓慢修复,不同商品的进口回升可能是分化的。 结构:11月机电产品和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进口环比回升,汽车、飞机、天然气进口改善显著。 为何出口强、进口弱?供需双旺继续兑现 我们在Q3末提出“出口强+进口弱+贸易顺差高增”的数据特征继续兑现,其本质是我国两个大循环的实际作用得以发挥。疫情冲击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全球大循环受到冲击,中国经济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提升供给优势,一方面带动国内经济的快速复苏,另一方面成为填补海外供需缺口的重要力量。Q4出口强、进口弱的数据背后是我国经济供需双旺的经济特征,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有望在7%以上(10月6.9%),服务业增加值继续高增,国内供给优势带动出口景气,并与地产、消费形成合力带动总需求景气,Q4实际GDP增速有望达到6.6%。 11月出口延续强劲势头,21年继续关注出口景气 11月人民币计中国出口同比增14.9%,前值增7.6%;11月美元计我国对东盟、欧、美和日韩出口同比为10%、8.6%、46.1%和7.3%,前值为7.3%、-7%、22.5%和5.6%。 出口维持高增,供给优势继续兑现。自4月起,我们预判出口超预期的逻辑不断兑现,出口对经济回升形成较强拉动,11月内供优势带动出口延续高增,我们持续看好的与装备制造业较为相关的手机、家电、集成电路、自处理设备等品类表现突出。 Q4我们在多篇报告中对有关出口的焦点问题予以回应。我们在《Q4哪些行业基本面会改善》提示关注出口景气带来的行业基本面改善。因疫情受益的防疫物资、“宅经济”需求较强,纺织、医药、文体传媒、家电、计算机通信等行业相对受益。疫后中国供给填补海外供需缺口带来出口景气,暂时性替代使得标准化程度较高、低端制造业为主的行业受益,永久性替代利好电气机械、专有设备、通用设备等行业。 我们在《大国博弈与跨周期调节--2021年度策略报告》提示关注2021年的出口景气。全年出口增速总体平稳、节奏前高后低,上半年暂时性替代利好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低端制造业,下半年补库共振利好产品全球渗透率高、全球产业垂直分工的产业内贸易和相似贸易,我们全年看好永久性替代对装备制造业出口景气的长期拉动。 贸易顺差继续高增,Q4提振经济增长 Q4进口弱、出口强的数据特征显著,实现了较大规模的货物贸易顺差,11月、10月贸易顺差分别为5071和4017.5亿元。考虑服务逆差,Q4服务贸易逆差有小幅扩大的特征,我们预计Q4全口径服务与贸易逆差与Q3、Q2较为接近,大概率在10000亿元左右,将对名义GDP形成一定积极的拉动。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超预期恶化,海外经济超预期下行,经济危机爆发,病毒变异 正 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公 告 2020年第58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以下称《反补贴条例》)的规定,2020年8月31日,商务部(以下称调查机关)发布2020年第35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 调查机关对被调查产品是否存在补贴和补贴幅度、被调查产品是否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及损害程度以及补贴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反补贴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调查机关作出初步裁定(见附件1)。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初步裁定 调查机关初步认定,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存在补贴,国内相关葡萄酒产业受到实质损害,而且补贴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临时反补贴措施 根据《反补贴条例》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的规定,商务部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提出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采取临时反补贴措施的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的建议作出决定,自2020年12月11 日起,采取临时反补贴税保证金的形式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实施临时反补贴措施。 进口经营者在进口被调查产品时,应依据本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各公司的从价补贴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提供相应的临时反补贴税保证金。 被调查产品的具体描述如下: 调查范围: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装入2升及以下容器的葡萄酒。 被调查产品名称:装入2升及以下容器的葡萄酒,简称“相关葡萄酒”。 英文名称:Wines in containersholding 2 liters or less。 产品描述:以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装入2升及以下容器的葡萄酒。 主要用途:主要作为饮料酒供人消费。 该产品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22042100。 对各公司征收的从价补贴率在本公告附件2中列明。 三、征收临时反补贴税保证金的方法 自2020年12月11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澳大利亚的相关葡萄酒时,应依据本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各公司的从价补贴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提供相应的临时反补贴税保证金。临时反补贴税保证金以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从价计征,计征公式为:临时反补贴税保证金金额=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临时反补贴税保证金比率。相应地,进口环节消费税保证金金额=(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关税+临时反补贴税保证金)÷(1-消费税税率)×消费税税率,进口环节增值税保证金金额=(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关税+临时反补贴税保证金+进口环节消费税保证金)×增值税税率。 四、评论 各利害关系方在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0天内,可向调查机关提交书面评论意见。
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继续超预期增长。按美元计价,11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4607.2亿美元,增长13.6%。其中,出口2680.7亿美元,增长21.1%,预期增9.5%,前值增11.4%;进口1926.5亿美元,增长4.5%,预期增4.3%,前值增4.7%;贸易顺差754.2亿美元,增加102.9%,前值584.4亿美元。出口是下半年经济重要拉动力量按美元计价,11月中国出口当月同比增速创下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的最高纪录,延续了三季度以来的持续增长态势,成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亮点。2020年一季度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遭遇了供给停摆,中国外贸受到明显冲击。但下半年,中国出口复苏的超预期是比较明显的。在中国国内消费等需求恢复相对较慢的情况下,出口拉动国内工业生产加速回暖、产能利用率提升,企业补库需求也在增加,有效拉动了中国经济继续复苏。11月出口超预期增长,虽然有低基数的因素,但按美元计价的当月同比增速仍然创下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的最高纪录,延续了三季度以来的持续增长态势,成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亮点。这背后的主要逻辑是中国疫情“先进先出”,而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海外受疫情冲击而出现供需缺口加大的情况。进口受基数影响在11月增速回落,但按美元计同比增速仍然达到4.5%,高于预期。受制于国外供给能力的缺口,部分商品进口规模仍然未明显回升,但总体而言进口也处于波动修复中。出口高增的逻辑变化了吗?上个月我们指出,三季度以来出口高增背后的主要逻辑包括:疫情蔓延但全球继续复苏,需求继续增长;中国出口替代欧美国家的供给;全球防疫物资需求继续高企。这三个因素在11月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首先,疫情蔓延对欧美经济供给端的实际冲击要比需求端更大,因为一旦出现真实的病例,整个工厂或者办公室的人都可能被隔离而无法工作,而全球真实的每日新增病例在50万-60万之间,如此巨大的新增病例数量,必然会对劳动力要素产生明显限制。但需求端却由于宽松货币政策和收入补贴而恢复较快。由此造成的供需缺口很大程度上只能由中国填补,因为目前也只有中国拥有完全的产能和全面的产品覆盖范围,同时,即便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些国家的供给更多地集中在资源品和低端商品领域,不构成对中国出口的竞争性。其次,防疫物资的需求持续增长,并未像前期市场所预期的那样在减少,反而在下半年提升了增速。前11个月,中国出口机电产品9.57万亿元,增长5.4%,占出口总值的59.3%;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9892.3亿元,增长33%;出口塑料制品5277.8亿元,增长20.1%。后面这两样都与抗疫物资需求直接相关。2021年出口增长展望未来,预计上述三个逻辑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尤其是实际的供给端不会因为疫苗的接种而出现迅速反弹。疫苗尽管会给经济带来信心,但更多的是反映在需求端,而非供给端。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也不会对出口造成明显冲击,此次中国出口的持续高增,更多是疫情导致的供给端冲击,中国成为唯一一个拥有大规模全面供应能力的经济体,可谓垄断地位明显,欧美的供需缺口和防疫物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因此,至少在2021年上半年,出口高增长仍然可期。但2021年下半年,随着疫苗投产和接种,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经济加速复苏在供给端上的显现,将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出口的明显高增趋势,中国出口将转而回到平稳状态。人民币升值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中国外贸企业而言影响较大,对外贸企业来说,应该如何做才能减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前,相当部分的中国外贸企业并未系统性地开展外汇套期保值措施,这极易造成外汇波动导致的盈利损失,例如近期外贸企业赚得的美元在贬值,如不及时进行结汇,就会导致兑换人民币减少。同时,汇率波动是较难预测的,即使是最顶尖的经济学家和央行官员,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来预判汇率走势,因此,对于外贸企业、普通外汇投资者等,更好的办法是做好汇率套保措施,及时将外汇敞口进行对冲,或者拉长投资时间,更多地根据两国间经济基本面等长期因素对汇率走势进行研判。2021年进口增长展望进口方面,11月国内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回暖,出口需求带动的原材料等上游产品的进口也将维持较高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都会促使进口同比增速提升。因此2020年进口将呈现上半年低增长、下半年持续复苏的态势。2021年上半年,从同比看,进口仍将保持高增长,主要原因还是低基数,但内生性的力量仍然不足,原因在于上半年海外供给能力仍将处于底部,复苏速度较慢,即便对海外的需求会持续增加,海外供给短缺还是会为进口设置天花板,较难突破。下半年,进口的内生性因素逐渐打开,国内需求和海外供给能力将产生共振。因此,2021年从进口同比看,很可能是一个高位震荡的态势。招募公告:苏宁金融于2020年8月启动“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大V激励方案”,每月按阅读量和发文活跃度,奖励排名前50名大V,奖励金额300元-2000元不等。如果您是财经作者,欢迎入驻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入驻方式:关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向后台发送“财顾”二字,小编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办理入驻事宜。
近期,东盟十国以及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消息刷屏,这对进出口上市公司迎来利好。 义乌小商品城集团总经理王栋表示,对于小商品城来说,RCEP签署将成为义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提升义乌参与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水平,形成进口、出口、转口三足鼎立的万亿元级市场体系,助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2020年1月份-9月份,义乌与RCEP国家出口349.5亿元,同比增长41.68%,占全市出口比重15.73%。“在RCEP体系下,为义乌与成员国之间进一步扩大出口带来了新的机遇。”义乌市商务局相关人员表示,特别是成员国之间在货物通关、关税互惠、壁垒消除、商事仲裁、数字贸易等方面的一体化合作将更加紧密,预计义乌与14国的出口额也将实现快速增长。 义乌作为“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枢纽,也是高水平打造商贸流通体系和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世界货地”。小商品城致力于为200多万家全球中小微企业搭建共享式贸易服务平台,其管辖的市场现有营业面积640余万平方米,商位7.5万个,经营210万个单品,与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2020年1月份-9月份,义乌进出口总值2309.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8%。 在进口领域,“当前市场商品已经进入需方市场,很多国外商品急于开拓中国市场,但如何进入中国,如何快速销售仍然是一大难题,随着RCEP的签署,货物贸易最终零关税产品数整体上将超过90%,有利于义乌进一步做大进口市场。”王栋表示,小商品城现有20万方进口市场体量,并将在今年3月份获批的义乌综保区内建设“境内关外”的新型进口市场,打造进口贸易高地。数据显示,2020年1月份-9月份,义乌与RCEP国家进口37.58亿元,同比增长16.55%,占全市进口比重42.55%。 “公司以打造‘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商’为战略目标”小商品城副总经理危刚表示,围绕RCEP,下一步小商品城将在新型进口市场内设立具有代表性RCEP国家特色馆,共享扩大进口发展机遇。在RCEP成员国布局30个海外仓,推动双向贸易优化发展。依托小商品城Chinagoods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环球义达国际物流平台、eWTP公共服务平台等,打通数据通道,在RCEP成员国之间实现研发生产、展示交易、国际货运、关检汇税、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各环节线上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