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Pa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丹·舒尔曼:我希望,这会成为人们改变资金的管理转移方式的一个转折点,会成为他们从线下转向数字化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我觉得这真的能够给那些最需要的人带来很多实在的好处,也可以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很多实在的好处。 ——馨金融 最近,自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启动IPO的消息发布后,关于其市值的猜想一度成为了「破圈」的热门话题。 按照最保守的预测,蚂蚁上市后的市值也将达到2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万亿元,直逼宇宙行——工商银行(目前市值约1.79万亿元)。 如果从2014年蚂蚁金服集团正式成立算起,其发展时间不过短短6年,如果再向前追溯,从2003年支付宝的诞生算起,则已经有17年的发展历史了。但无论如何,蚂蚁集团的成长速度令人侧目。 跟大家一样,我也很期待IPO之后,资本市场最终会给出怎样的定价。作为过去十年,引领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行业龙头之一,这个结果会大大提升全行业的天花板。 在答案揭晓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支付宝的「美国前辈」、全球支付巨头PayPal的进化之路。 巧合的是,它在昨天创下历史新高,市值迈入了2200亿美元,超越了美国银行业巨头——美国银行,是富国银行市值的2倍,也是另一家发展势头凶猛的支付公司Square的4倍。 而对比2015年的IPO发行价,PayPal已经上涨超过360倍。并且,让国内支付公司羡慕不已的是,PayPal以115倍的市盈率证明了自己「科技股」的身份。 根据其刚刚公布的2020年二季报,该公司营收52.6亿美元,同比增长25%;每股收益为1.29美元,比去年同期的0.69美元增长86%。 这也是PayPal上市以来业务增长最为强劲的一个财报季。数据显示,PayPal第二季度新增净活跃账户2130万,使活跃账户总数达到3.46亿,这是该公司历史上活跃账户增幅最大的季度。 同期,PayPal处理的总支付额达2220亿美元,累计处理支付交易37超亿笔,约合每个活跃账户39.2笔。 直观看来,PayPal二季报的卓越表现与2020年的「新冠」疫情不无关系。 无论是与美国财政部门合作发放救助金,还是电商支付、P2P(点对点)转账支付需求大涨,都在无形中推动了PayPal的发展。 不过,往深一层来看,短期需求的激增也并不是这家行业巨头重换生机的全部原因。 从电子支付的「鼻祖」到移动支付时代的先驱,PayPal是如何成功穿越周期?它从一家支付公司晋升为科技巨头的关键又是什么? 1、疫情下的突围 在全球范围内,疫情蔓延对线下交易的影响使得移动支付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期。 根据PayPal的一季报,由于受到交易和贷款损失、运营支付等增长的影响,其净利润从上一年同期的6.67亿美元大幅下跌近90%至8400万美元。随后,PayPal还下调了2020年的年度业绩指引。 但疫情对于对于线下实体交易的影响,很快便成为了PayPal反弹的契机。 2020年4月是Paypal上市以来表现最强劲的月份,新增新活跃账户740万个,创月度记录。这一势头一直延续到5月,5月1日PayPal的单日交易规模再创记录,甚至超过了此前的黑色星期五的记录。 PayPal CEO丹·舒尔曼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表示,疫情让公司业务「需求井喷」,注册PayPal或Venmo(PayPal集团另外一个支付产品)的新客户数量急剧增加,有的时段甚至翻倍增加。其中,他提到了几个关键的增长点。 首先是C端支付行为的增加。由于用户在线时长的增加,PayPal用户在食品杂货、电子产品、家居、园艺等垂直品类的购买量大幅上升,游戏消费更是呈现爆炸式增长。 作为一家从电商支付起家的公司,这本身就是PayPal的优势所在。尤其在2015年PayPal从eBay剥离并上市后,PayPal开始以更加独立的身份积极拓展自己的消费场景和合作版图。 数据显示,PayPal自2015年以来进行了近15次金融科技并购。 包括以22亿美金收购瑞典移动支付公司iZettle、以44亿美金收购美国优惠券平台Honey,后者与其旗下主攻年轻群体的支付产品Venmo完美契合。今年上半年,PayPal还与Facebook一起投资了东南亚网约车和外卖巨头Gojek,被认为意在拓展东南亚市场。 当然,参考国内的支付巨头来看,深入场景打捞用户与流量的策略并不陌生。 相比之下,PayPal覆盖全球的积极布局,想象空间也就更大了。比如,今年5月,PayPal已在全球28个市场(包括美国、英国、法国、香港和加拿大)启动二维码支付,意在为企业收款和消费者购物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方式。 此外,一些原本没有银行账户、依赖线下网点兑换支票的用户,也可以通过PayPal在线上操作兑现。根据PayPal披露的数据,50岁以上的人群是该公司3至4月增长最快的用户人群,也与这种变化有关。 2、「千禧一代」与入华战略 除了疫情倒逼之下的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行为激增之外,丹·舒尔曼特别提到,用户主动支付行为的增加,比如为抗疫前线的工作人员进行捐赠,也直接带来了PayPal及Venmo活跃度的提升。 Venmo最早是美国的一个P2P(点对点)支付应用,用户之间可在Venmo进行分账或处理其他小额支付,后被PayPal收购。它支持在电商、餐饮、旅游等多种场景中进行支付,而且一直主打对用户免费的策略。 Venmo的目标客户是被众多新金融公司盯上的「千禧一代」人群,这也是公认最难「伺候」的用户群体。而Venmo取悦年轻人的手段不只是免费和方便而已,它甚至突破了金融机构最难打开的「社交」属性,用户可以在Venmo创建朋友圈,并公开自己的支付行为。 丹·舒尔曼也提到: 有趣的是,在Venmo上,人们会用表情符号来表示他们想要花钱买什么东西。在我们的平台上,以前最热门的表情符号是比萨饼,诸如此类。而现在最流行的表情符号则是医疗口罩,使用这个表情符号的支付数量增长了375%。 事实上,在发现前述自发捐赠行为之后,PayPal就在推特上展开一项主题为#Venmoitforward#的捐助激励活动,一旦看到有人随手做了件好事,就会给他们的Venmo账户存入20美元以激励用户。 有意思的是,在千禧一代中的「偶像效应」也在发挥作用,比如,歌手泰勒·斯威夫特通过PayPal捐款给一些深陷经济困境的粉丝。 在2020年二季度,Venmo的总支付额高达370亿美元,同比增长52%,尽管在PayPal总交易额中占比只有约17%,但贡献了P2P支付总额的近60%,是PayPal押注未来、决战「千禧一代」的关键布局。 作为一家有着超过20年发展历程的公司,PayPal的成功与其对市场需求和机会的敏锐捕捉不无关系。 一个可以佐证的案例是,早在1998年PayPal创立初期就成立了一个货币市场基金,旨在为用户PayPal账户里的余额追求较高水平的收益,并同时保证稳定性和流动性。 只不过后来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美国长期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基金收益大幅下跌,难以维持基金运运营成本,因此不得不关停,但其前瞻性与对市场需求的嗅觉可见一斑。 从这个角度来看,PayPal的发展享受了电子商务发展初期的市场红利,Venmo则挖掘了年轻客户的潜力。不仅如此,PayPal旗下还有跨境汇款平台Xoom,消费者信贷产品PayPal Credit,商户服务产品PayPal Checkout、集成支付产品Braintree等等,都是抓住市场机会的案例。 尤其是Xoom。去年底,PayPal在完成对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Gopay)70%的股权收购后,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中国市场提供在线支付服务的外资支付平台。 在去年三季度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丹·舒尔曼暗示,Paypal可能不会在中国市场与本土支付巨头展开正面交锋,而是将重点放在跨境支付上,将中国的支付生态系统与Paypal庞大的国际支付网络联系起来。 3、「我们不会倒退回过去了」 除此了C端的需求增长之外,PayPal也在与政府合作中受益。 今年5月,美国国税局让具备领取救助金资格的人可以选择通过直接电子转账来收款,包括转账到PayPal或者Venmo账户。 而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比如缴税、退税、交停车费、交水电费等,PayPal也在积极推动与各地政府的合作,深入场景之中。 丹·舒尔曼坦言,「这不是什么赚钱的项目,但却是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对于所有的数字平台来说都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PayPal与国内支付巨头的选择不谋而合。以支付宝为例,整个疫情期间,它提供的健康码服务、线上医疗、线上政务服务等等成为了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帮助了大众生活的正常运转。 今年3月,在蚂蚁的合作伙伴大会上,CEO胡晓明宣布,支付宝App将进行改版升级,明确了「打造全球最大的数字生活开放平台」的最新目标。今年7月,蚂蚁集团宣布更名,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升级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或许就像PayPalCEO丹·舒尔曼所说的: 「我的确认为,数字支付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我们不会倒退回过去那样了。我们不会再频繁使用现金了。我想,未来大家都会非常注重卫生问题。我想商店内二维码的使用正在增加,未来也将持续增加。」 「我们越是步入数字经济,它就越普及。我们需要确保这一点能够发生,因为我确实认为数字化支付更节省时间——你不必到支票兑现处排队兑现,也不必排队支付各类账单。另外,数字化支付能大幅节省成本。」
1 印度首富:明年推出100%印度制造5G 印度又出来搞了个大新闻! 日前,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宣布,信实工业集团(JIO)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已经完全掌握了5G技术,将在2021年推出100%的印度制造的5G系统,并向全球提供一流的5G服务。 安巴尼将其称之为“献给总理莫迪的‘自力更生的印度’计划”。 这让小编想到了之前印度自研 App 、印度自研手机、印度自研操作系统等等一系列“打脸计划”,差点就笑出声来。 但作为一个合格的“键盘侠”,在事情不清楚之前还是来仔细分析一下可能性有多大。 研发5G,一靠技术,二靠钱。 华为研发5G烧了有大几千亿人名币,光2018年研发费用就达到1015亿元。 而穆克什·安巴尼是印度首富,也是全球第九大富豪,身价达到702亿美元,超过巴菲特。他旗下的信实工业位列世界500强的106位,2019年净利润为3988亿卢比(约53亿美元)。 另外,今年以来JIO已连续融资200亿美元,注资方包括Facebook、Google、高通、英特尔等巨头,其中脸书和谷歌分别以57亿、45亿美元持有该公司10%、7%的股份。 钱到位了,剩下就是技术和硬件的问题。 2018年,JIO全资收购了美国锐德世科技。 后者是一家专门提供4G、5G和宽带网络相关软件系统和硬件解决方案的公司。在被收购之前,锐德世科技的大客户就包括了美国运营商Verizon、澳洲运营商Telstra、还有诺基亚和飞利浦等全球知名通讯产品制造商。 这一次JIO的5G设备,估计就是靠的锐德世了。 而5G技术上,JIO就没什么看头。 目前JIO在5G标准下申请的专利不到三位数,绝大多数5G专利都在华为、三星、中兴、诺基亚几家老牌公司手中,其中最值钱的一些核心技术也都被这些巨头瓜分殆尽。 换句话说,技术上,印度的5G几乎不可能绕过这些巨头。 先不说印度是不是能搞出5G来,至少光靠自己是基本不可能的。 但要是说JIO从三星手里买硬件,从华为买基站,再斥资定制一套管理软件整合出一个5G网络系统,并且提供完整的调试服务,那JIO也算是从无到有发明了一套5G的解决方案。 并且,三星、华为、诺基亚这些运营商在印度都是有工厂的,所以广义来说,印度工厂的产出物被称为“Made in India”,合情合理。 2 三哥的选择 印度的自研5G大家看个热闹就行了,但台面下却很有趣。 华为和中兴早已经深度参与了印度的5G建设,但是日前印度政府声称已确定7家在印度运营的中企与“中国军方有关联”,正在考虑对它们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华为自然在名单上。 而另一边,印度所谓自研5G却到处都是美国资本的影子。 不难看到,印度禁用中国APP后,和美国科技巨头的交流愈发频繁了。 前不久,在谷歌印度大会上,谷歌宣布在印度设立数字化基金,这项基金将在未来5-7年内向印度投资约100亿美元,并将与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员会(CBSE)联手,推出在线教育项目。 图片来源:Twitter 当天,上任伊始就大力推动印度数字化建设的总统莫迪与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进行了关于印度数字化的会谈。 此外,双方还携手研发低价智能手机。 美国另一大互联网巨头Facebook也是动作不断。 7月8日,Facebook旗下instagram宣布正在印度市场测试视频编辑应用Reels,该APP被认为是Tiktok的复制版。 7月5日,Facebook与印度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合作推出一项有关数字安全和在线福祉的认证课程,并为印度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AR支持。 很明显,远离东方雄狮后,印度向美国敞开了怀抱。 而少了中国方面的竞争,印度本土也没有重量级的对手,谷歌、Facebook这些巨头的扩张几乎毫无阻滞,更何况还有中国厂商遗留下的空白市场。 以短视频平台为例,一年前Tiktok在印度的月活量就达到了1.2亿,下载量接近印度总人口的1/2。这么大的无主之地,如果能够吃下,即便是在全球拥有20亿月活量的Youtube也要吹上一段时间了。 现在机会来了,美国互联网巨头们自然不会客气,动作一个比一个快。 毕竟,无论是现有市场,还是开发潜力,印度都是一块让人垂涎三尺的市场。 3 奇葩的国家 全球有76亿人口,其中约41亿已经接入互联网,而在剩下的未接入互联网的人口中,约四分之一在印度。 据互联网和印度移动协会(IAMAI)的数据,目前印度互联网人口为5.1亿,是世界上唯二网民数量超5亿的国家。尼尔森预测,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5亿,超过G7国家的总人口数。 但印度的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5%,其中,城市地区为65%,农村地区为20%。同量级人口数的中国已经达到64.5%。 另外,截至2019年底,印度4G用户约为6亿,仍有超过7亿的增长空间。有预测称,未来五年,手机渗透率的上升和数据成本的下降将在印度增加5亿新的互联网用户。 恰恰,印度的情况有点特殊。 印度给世界最大的印象就是:人多、穷。2019年印度GDP为2.85万亿美元,人均GDP为2104美元,仅有中国的1/5;同时,印度政府还背了一身的债,2019年底该国公共债务增加到了1.17万亿美元,是其外汇储备的250%。 数据来源:快易 而这么个又穷又大的国家却早早地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开放程度远超中国,大肆引进外资,对本土企业缺少保护。 结果就是,从一开始,印度互联网用户就直接投入到了西方互联网商的怀抱中,国内企业还没来得及“近水楼台先得月”,谷歌、Facebook、微软这些外来户就进场了。 零几年进入印度的时候,这些巨头环顾四周: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到今天,印度没有属于本国的主流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却成为了Facebook用户数第一多、谷歌用户第一多、Instagram用户第三多、Twitter用户第四多的国家,就是这几年爆火的Tiktok的最大市场也在印度。 和国际互联网巨头相比,印度本土企业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以至于到了2020年国内还没出现BAT之类的公司。 4 印度互联网之殇 只有先是中国的,才有可能变成世界的;先是世界的,就没有中国的了。 而印度恰恰就走了第二条路。 现在印度的互联网市场中几乎都是外来户。 网约车行业:Uber和本土“独角兽”Ola,但Ola的背后是软银。 外卖平台:被Zomato和Swiggy双寡头垄断,但他们背后分别站着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腾讯。 视频行业:长视频被Netflix、Amazon Prime、Hotstar三家美企占据,短视频被Youtube、Facebook和Tiktok占领。 聊天软件:主流的是WhatsApp、印企ShareChat。 …… 印度这个国家的互联网发展也和这些外来户深度捆绑,而为了能够收割到足够的韭菜,这些大户的资金不断地往里投。 以中国为例,Gateway House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科技投资者在印度创业市场整体投入了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5亿),涉及90多家初创企业。 截至目前,印度30家互联网科技独角兽公司中,有18家背后投资方来自中国,其中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获得中国注资的有13家,剩下的也基本都有美国、日本的影子,存粹的本土企业少之又少。 换句话说,印度的互联网是世界的互联网。 这也意味着,一旦这些资本停止后续投入,印度互联网市场将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 这个时候再想通过内生发展,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更何况国家经济不理想、人民不富裕、政府负债累累,使得印度没有回头路可走,只能继续依靠其他国家。 而现在印度推开了中国,缺口从哪里补? 于是,印度拍了拍美国,双方达成共识:你给我钱发展,我给韭菜让你割。 或许,还可以这样理解:印度把这一块大蛋糕分出去,换来互联网的发展。 短期来看,有了国际巨头的加持,印度互联网的确有很大的进步。 但眼光放远一点,这样众筹型的发展模式对自主性提出了很大的疑问,毕竟互联网对一个国家来说举足轻重,这样放手隐患不小啊。 当未来某一天,印度不再需要依靠他国,想收回市场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如愿以偿,届时付出的代价想来不会小。 那将又会是一场闹剧吧
今年以来,外资巨头在中国的投资及合作出现一个新动向: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优势地位,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汽车巨头斥资入股,以期通过股权方式的绑定来获取稳定而优质的动力电池供应,以及更好实施其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 巨头纷纷入股 “中国的电池企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7月15日,某券商研究员在朋友圈转发了戴姆勒-奔驰投资孚能科技的新闻并如此评论。即将在科创板上市的孚能科技日前宣布,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参与公司首发战略配售,以5.1亿元获得约3%股份,后者估值达170亿元。 几天前,宁德时代宣布与本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本田拟参与公司此次定增并获得1%的股份,双方拟围绕动力电池的研究开发、供应、回收再利用等领域深化合作。 1个多月前,国轩高科宣布,德国大众将通过受让股份及参与定增合计获得公司26.47%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为何国际汽车巨头纷纷投资中国的电池工厂?“优质电池产能也是稀缺资源。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电池企业已经强大起来,技术实力获得国际汽车巨头的认可。另一方面,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汽车巨头需要通过深度合作锁定产能供应。此外,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完备的产业链,仍是吸引外资布局中国的关键。”有投行分析师对记者如此表示。 尽管只获得宁德时代1%的股份,本田的出资可不少。今年以来,宁德时代股价持续大幅上涨,目前总市值已接近5000亿元。以此测算,本田认购1%的股份将需要数十亿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似乎并不愿意客户持有过多的公司股份。据披露,双方在资本合作项下约定,在宁德时代未来发行新股时,将在约定范围内向本田提供一定的优先权利,本田行使优先权利以行权后的持股比例不超过其在公司发行新股前的持股比例为限。 “宁德时代有这个底气,不愿意与某一家客户深度绑定,更愿意公平对待全球客户。”有电池行业观察人士向记者分析。 国产电池崛起 宁德时代已经连续3年位居全球首位,国内市占率超过50%,并成功进入大众、宝马等高端供应链。2019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累计出货32.5GWh,占全球市场的27.87%。 与宁德时代一同成长起来的,还有多家友商。据智研咨询统计,2019年度,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有5家,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AESC、国轩高科和力神电池,另有2家日本企业和3家韩国企业,这10家龙头占据了全球85%的市场份额。 据高工锂电统计,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71GWh,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116.6GWh,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比高达60.89%。 “这种市场格局下,汽车厂要想找到稳定的电池供应商,中国企业无疑是最优选择。”前述券商研究员介绍。据他们最新调研获悉,在巨大的需求预期下,日韩的优质电池企业正在快速扩产。 产能紧张是优质电池厂家当下最紧迫的问题。LG化学日前透露,目前该公司拥有价值150万亿韩元(合1250亿美元)的订单,这将使其在未来5年保持忙碌状态。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选择技术成熟的电池公司进行投资,并利用资金优势帮助扩产,可以快速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比如,戴姆勒-奔驰与孚能科技的合作协议就约定,为满足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工厂在未来不断增长的需求,孚能科技将在德国东部的比特菲尔德-沃尔芬建造一座动力电池电芯工厂。 宁德时代与本田的合作也约定,在协议有效期内,宁德时代将就约定种类的电池按一定商务优惠条件向本田保障供应。 看好中国市场 在券商研究员看来,除了对中国电池企业技术的认可,吸引国际汽车巨头投资的更重要因素,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特斯拉在中国的巨大成功,让传统车企纷纷加快在中国的新能源布局。 本土化是国际巨头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已经与一些实力强劲的中国伙伴开展互信合作,不仅致力于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以此增强我们的全球竞争力。通过首次入股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与中国高新科技合作伙伴的合作潜力,以支持我们在全球范围推进电动化战略。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在中国的本土研发、生产和采购等。”日前,戴姆勒-奔驰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Hubertus Troska)对入股孚能科技一事进行了公开说明。 2019年12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5%。按照国内汽车总销量3000万辆的假设,2025年的销量有望达到750万辆,累计复合增速约36%。 中国产业链完备 除了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完备的产业链也促进巨头们选择在中国投资,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在锂电全产业链,中国几乎都已经出现了龙头公司。 上游以锂资源为例,位于西澳的泰利森公司Greenbushs矿,是目前世界上正开采的储量最大、品质最好的锂辉石矿,天齐锂业持有51%的股份;同样位于西澳的Mt.Marion矿,是全球第二大投运锂辉石矿山,赣锋锂业持有43.1%的股份。 再如钴,全球钴精炼排名前10企业中,我国的华友钴业、格林美、金川、佳纳和腾远分别位居1、2、4、5、6位,而在钴矿资源中,洛阳钼业、金川集团和中冶瑞木也进入了全球前10。 中间环节也已经出现全球巨头。如格林美,公司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三元电池前驱体生产企业,占到全球20%的市场份额。据公告,公司已签署未来3年的近30万吨三元前驱体战略长单。再如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也都位居全球前列。 正是上游和中游的支持,提升了我国电池厂的综合竞争力,得以与巨头们联姻。如今大众、奔驰、本田都已入局,下一个巨头会是谁?宝马会跟进投资吗?哪家中国电池企业会有机会?
新兴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强劲引擎,也为消费金融市场再添一把火。当前,各方机构正加速开拓市场,平安、小米、美团等巨头纷纷入场,获取消费金融牌照、打造消费金融新产品,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也加紧注资补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抢抓线上消费等新兴消费新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各项促消费政策落地,消费金融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巨头在流量和金融科技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其入场将加剧竞争并对传统消费金融行业造成冲击,中小型消费金融公司经营压力将加大,不过这同时也将给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活力。未来,持牌合规、科技实力强的机构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消费潜力释放 各方机构加码布局 近日,平安消费金融公司正式在上海发布旗下首款科技型个人循环消费信用贷款产品“平安小橙花”,以22周岁至45周岁泛年轻消费者多元金融需求为切入点,主打“贷款+支付”为核心的智能钱包功能。这也是平安消费金融开业两个月后,推出的首款产品。 无独有偶,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日前获得重庆银保监局的开业批复,成为第26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从业务来看,小米消金与平安消金类似,主打科技型消费金融。 在巨头加紧入局消费金融市场、转型持牌机构的同时,互联网金融服务也在加速向线上消费等领域渗透。上线一个月的“美团月付”于日前晒出了自己的“成绩单”:截至目前,月付用户的美团订单量平均提升超20%,交易金额平均提升超15%。此前,美团推出了信用支付产品“美团月付”,成为继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和微信分付之后,又一个加入信用支付市场的巨头。用户在使用美团系App消费时,可以先用美团月付的信用额度完成支付再还款。 在专家看来,在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助推下,新兴消费新模式潜力不断释放,给消费金融市场添了一把新火。“国内疫情正得到有效控制,内需消费将逐步复苏,未来扩大内需可以说是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主导作用会更加明显。”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甚至具备实力的跨行业机构都在关注这一市场。 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结合今年特殊的市场情况来看,消费金融行业特别是线上消金将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消费者刚需从线下向线上迅速转移,同时伴随政府一系列刺激消费、恢复经济的举措,让消费金融的关注度和市场比重大幅提高。 竞争火热 中小机构经营压力加大 纵观当前消费金融市场局势,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形成了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系等派系;此外,还有一些科技公司,通过消费金融牌照、互联网小贷牌照等来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互联网巨头的到来,会给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 “互联网巨头在流量和金融科技能力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在把握风控的基础上开发出更有优势的产品,正在对传统市场形成竞争压力。”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李万赋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传统消费金融公司和“银行系”拥有广泛的资金渠道和较低的资金成本,却在流量获取及科技风控能力上略有欠缺。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也指出,互联网巨头可以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为消费金融的获客带来渠道帮助。而市场上一些中小机构在流量方面存在劣势,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事实上,为了跟随我国消费市场的扩张脚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多家消费金融机构也正加紧注资补血。今年以来,已有多家消费金融机构成功发行ABS、金融债。7月1日,乐信分期乐新一期ABS成功发行,回归公开债项市场。5月中旬,湖北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5亿元变更为9.4亿元。4月,银保监会安徽监管局同意华融消费金融公司增加3亿股普通股,增资后注册资本由6亿增加至9亿元。业内人士指出,增资有利于机构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入局者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给市场带来了新活力。苏筱芮表示,互联网巨头平台优势明显,所涉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电商购物、团购等,能够为消费金融探索更多场景应用。同时,互联网体系内尤其是金融科技巨头,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对推动数字化消费金融、智慧型消费金融功效明显。 “此外,互联网公司因其用户基数大,可以更好发挥用户教育的作用,有利于整个行业拓展市场空间。”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上,随着扩张速度的加快,各类机构在获取优质客户上争夺会更加激烈。但各家公司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与核心竞争力,相信行业将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科技赋能 抢抓行业新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新兴消费潜力释放,消费金融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持牌的、科技实力强的公司会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国内信用消费市场呈现出了明显的从大额低频场景向小额高频场景转变、从一二线城市向下沉市场渗透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人群开始习惯把信用消费当成日常消费的首选支付方式。随着90后、95后逐步成为消费主力军,这种趋势将愈发明显。”美团月付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乐信CEO肖文杰表示,做好年轻人客群的服务是未来消费行业的新机遇之一,这些年轻用户对未来有较好预期,但消费意愿往往受限于收入。同时,这部分人群也是银行服务没有覆盖到的新兴消费人群。 肖文杰还表示,未来的消费金融发展需要牢牢抓住科技的发展,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夯实平台战略根基。为满足该客群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乐信自主研发了海量小微金融资产处理技术平台“虫洞”系统、AI风控引擎“鹰眼”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平台。 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邮消费金融将紧抓科技赋能,建立双活数据中心,实施服务网格技术,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并全面实现服务场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具体的现在不能说,但很快就会披露最新的进展出来。”一位负责推进中环集团混改项目的相关人员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中环集团混改大戏在挂牌进入尾声之际达到高潮。TCL科技6月24日宣布参与公开摘牌收购,而IDG资本与珠海国资组成的联合体(下称“珠海国资财团”)也已暗度陈仓拿到竞购“入场券”。 如何决策,成为天津国资“幸福的烦恼”。一方是面板产业巨头,一方是“金融+国资”联合体,天津国资会如何给自己的“靓女”选择婆家呢? 对此,有半导体产业界人士认为,两大竞买方各有所长,天津国资应“风物长宜放眼量”,站在如何壮大当地半导体产业的高度,在一定的价格基础上,变“嫁”为“娶”,给自家大硅片资产找个“好女婿”,来带动天津半导体产业壮大。
“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由于疫情的影响,直播卖货成为了解决农货滞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商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的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936.8亿元,增长31.0%,电商直播场次超过400万场。有人感叹,这简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其实上,互联网和农业早已经有了莫大的关系。前有网易养猪,后有腾讯养鹅。中间还有阿里养牛,京东养鸡。尽管后面腾讯表示养鹅只是愚人节的玩笑,但却转头真的种起了黄瓜,各大互联网巨头们对于“田园生活”可以说是乐此不疲。 而在互联网巨头们的田园生活背后,是一场关于AI农业的角力战。 AI农业的必然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影响着大众日常生活。在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一是劳动力日渐涌向城镇,农村出现大片土地撂荒现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农村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为3.31亿人,在农村常住人口中的占比为56.8%,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比城镇的79.5%要低得多。青壮年人员从农村去往城镇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回流量。 农村劳动力日渐稀缺,导致农村耕地撂荒程度加剧。截至2017年时,中国消失的自然村落已经达到132.4万个,民以食为天,保证粮食安全成为不能避免的问题。 二是,随着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更上一层,但是全球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有限的耕地需要产出更多,这就需要AI等技术的介入。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人口将会超过90亿,和人口目前25%的增速相比,对粮食量需求的增长将会达到70%。 AI技术中的机器人技术、无人机、自动农用车等等,将会有效的提高耕作效率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从育种分析、田间监测、精准喷洒、以及最后的收割阶段,都有AI技术的用武之地。 三是,农业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为数不多的蓝海。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智慧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以应用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市场规模,2016年达到90.2亿美元,在2022年时将会有望达到184.5亿美元。 对于这一块蛋糕,互联网巨头们势必要分上一块。同时巨头们带入AI农业中的资源以及技术支持,也会更快一步促进AI农业技术应用以及市场规模增长。在AI农业这个领域里,无形的硝烟早已蔓延。 必争的AI农业版图 近些年互联网巨头无论是阿里、京东、还是腾讯以及百度都对AI农业发起了号角,凭着各家自有的优势,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在AI农业领域里各展拳脚。 阿里:2019年9月阿里在云栖大会上就推出了AI养蜂系统,预计在将来可以让国内30万的蜂农实现20%的增产,接着同年12月份,阿里云联合泾渭科技发布了遥感AI农业,可应用于大面积的资产盘点、产量以及土地变化的监测,进一步促进智慧农业落地。 京东:2020年3月19日京东数科宣布成立产业AI中心,产业AI基于机器人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等前沿的AI技术,将会应用于工业、农业、金融等方面。 腾讯:2019年5月,腾讯AI Lab与中国农科院信息所成立了智慧农业联合实验室,将会推进农业与AI、IoT、大数据等方面的进一步结合。 百度:Create2019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大脑与京东方植物工厂推出合作,提出AI植物工厂的智能无土栽培解决方案。在近些年,百度也通过与麦飞农业、雷沃重工等农业巨头合作,凭着自身AI与大数据优势推出关于智能农业的解决方案。 而各大互联网巨头们之所以入局AI农业,不仅仅因为农业是互联网时代下还尚存的蓝海,更因为AI农业是构建互联网生态版图的重要一角。 阿里和京东通过介入AI农业,从源头把控商品的成本与质量,借由大品牌优势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对于阿里的盒马、天猫超市,京东的7fresh、京东超市可以说非常重要的布局。 还有通过从数字城市基础的AI农业入手,联通其他民生领域,形成联合纵横。为互联网巨头们进一步在数字城市的抢夺中,增添砝码。 阿里和北大荒合作的同时,获得数字龙江订单;京东数字农业成都研究院通过联合其他农业巨头与科学院,在成都数字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上取得一席;腾讯与新希望集团取得合作,成立了新腾数致,新腾数致又与腾讯云联合对接四川省大数据中心。 从以上的方面来看,AI农业可以说是互联网巨头们的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在AI农业领域,想要获得回报,也并非是一日之功。 AI农业这条路:注定坎坷漫长 尽管AI农业中大有故事可以讲,但是想要讲好AI农业的故事并不容易。 首先,是AI农业需要面对的技术问题,AI农业需要在获取大量数据的基础之上展开。农作物的种类繁多生活环境习性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数据收集不可能一劳永逸。同时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以及季节变换,决定着数据收集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巨大资源的项目。 其次,国内农业市场的小农户占比在80%以上,具有小规模、分散性等特点,这些决定着想要推进AI农业,将会面对投入改造成本巨大且周期漫长的问题。因为只有进入类似工业的标准化,运用大型机械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手段等等才成为可能,从而实现AI农业的产业化。 还有农村具有的熟人社会属性,也影响着互联网巨头们对于AI农业各个环节的打通。农业和其他互联网行业不同,农业高度依赖着线下服务,这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区来制定不同的推进方案。 同时想要推进AI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懂农业又懂AI的技术人才。但是目前国内的AI技术人才还不是很充足,更不用说关于AI农业方面的人才缺口。 简而言之,目前AI农业还没有全面推广,这既是互联网巨头们吃螃蟹的好处也是难题。取得AI农业对于互联网巨头们构建自身生态有着重要意义,但是AI农业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互联网巨头们在AI农业方面,需要度过的田园生活还有很久。 刘旷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