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美股周三下跌,截至收盘,道指跌105.07点,或0.35%,报30068.81点;纳指跌243.82点,或1.94%,报12338.95点;标普500指数跌29.43点,或0.79%,报3672.82点。 据新浪财经,科技股领跌美股市场。美国反垄断官员和多个州组成的联盟起诉Facebook,指控其违反反垄断法。这也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美国政府第二次提起针对美国科技巨头的反垄断诉讼。在此案之前,美国司法部10月份针对Alphabet Inc.旗下的谷歌提起诉讼。 此外,摩根大通分析师Ryan Brinkman周三在研报中写道,特斯拉股价被“大幅”高估,投资者不应在特斯拉被正式纳入标普500指数前增持该股,这也导致昨日新能源汽车股集体走低。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要问哪个产业最红火,相信大家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这就是社区团购,最近一段时间,京东、美团、淘宝、拼多多几乎是数得上号的互联网巨头几乎是商量好的似的,全部冲进了社区团购的红海,把这片原来不受重视的产业,变成了一场大混战,为啥巨头们集体看好社区团购,社区团购真是香饽饽吗? 一、巨头集体混战社区团购 近日,京东已对生鲜电商平台美菜网旗下的美家买菜开启了收购计划。京东社区团购预再添一名“大将”!据悉,京东已经对美家买菜进行收购,业内人士预测收购金额不超过2亿美元。12月2日,LatePost曾报道称,刘强东在京东高管早会上表示,将亲自带队社区团购。 美家买菜属于社区团购性质的平台,即以社区为单位,由宝妈或店主成为团长,在线上借助微信群、小程序等组织社区居民拼团,线下交付自提,由平台提供采购、物流仓储及售后支持。美家买菜CEO王天野近日表示,美家买菜平台已覆盖约31个省市,覆盖用户2000多万人,2019年时总流水约20亿人民币。 11月27日,据Tech星球报道,京东内部正在筹划名为“京东优选”的社区团购项目。该项目将于12月底至明年1月初正式上线,最初在山东试点,随后在京东物流全国七大区(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的省会城市和一些产业带铺开。 与此同时,京东零售集团的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成立了单独的社区团购业务部,该业务部会合并京东原有的社区团购业务,包括友家铺子、蛐蛐购和京东区区购。对于上述消息,截至发稿,京东暂未回应。一位京东内部人士表示,京东一直在做社区团购业务,只是并未对外宣传。另有一位京东战略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年初疫情爆发之后,京东就十分关注社区团购模式。” 在我们看到京东的入局的时候,社区团购早就是一片混战了,今年7月,美团成立“美团优选”,正式进军社区团购。三个月后,拼多多成立5周年庆祝活动上,拼多多董事长黄峥对买菜业务给予厚望:“它必然是个长期业务,且需好多年的全力长跑。”11月3号,滴滴CEO程维首次公开谈及橙心优选:“滴滴对橙心优选的投入不设上限,将全力拿下市场第一名。” 前不久,盒马获阿里40亿美金支持做社区团购--盒马优选,并将于本月底在武汉开团,其领头人侯毅亲自挂帅。侯毅认为,“社区团购将完全取代传统零售业的快销品和生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 如此同时,两大短视频巨头也有些按耐不住了,据晚点报道,快手、字节跳动都纷纷在社区团购有了新动作。10 月底开始,快手针对社区团购的第一批调研人员已奔赴湖南长沙,重点考察湖南本地企业兴盛优选,时间持续约两周。不过到底是亲自下场还是以投资形式入场,尚未确定,目前来看,快手不排除通过投资入场。 同时,有接近字节跳动的人士透露,字节跳动已经开始考虑孵化社区团购业务,在讨论方案中,项目被命名为“今日买菜”。知情人士称,字节跳动已经在山东临沂与河北石家庄进行了调研,电商事业部、内容推荐与数据平台等多个业务部门均有所参与,目前的重点放在选仓与供应链环节上。 一时间,整个社区团购市场上聚集了京东、美团、拼多多、滴滴、盒马、快手、字节跳动,再加上之前腾讯就已经布局很久的兴盛优选和阿里巴巴的十荟团,放眼所望,整个市场上都是互联网巨头,有不少网友不禁调侃道“从来不知道,自家门口的小菜场能够这么值钱?” 二、社区团购真是香饽饽吗? 说起社区团购,不得不说这是今年疫情所带来的一个绝对非常特殊的市场,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全民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家里蹲状态,大家宅在家里啥都去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并不受关注的社区市场一下子火了起来,这其实就是社区团购之所以这么红火的真正由来,不过毕竟现在不是当时了,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复产复工,大家也都全面实现了经济恢复,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团购还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的确让人意外,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为啥社区团购这么火?还有市场的未来到底该怎么看? 首先,流量枯竭时代每一块处女地都不能放弃。说实在的,社区团购之所以会这么火,这是因为社区团购是这个后互联网时代尚未被瓜分的一块新鲜处女地,早在2019年,中国商业智能服务商Quest Mobile在北京发布《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半年大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在今年一季度触顶11.4亿,而在二季度则净减少近200万。从报告数据来看,这是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月度环比负增长。用户平均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长增速亦在放缓,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会发现任何一个互联网巨头都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量焦虑,所以我们看到了“出海、破圈、内卷”都成为了我们最近一年来的新名词,可见巨头们对于流量有多么恐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蓦然回首,发现原来在我们以为已经没有流量的地方:社区,这个地方反而有海量的流量,这种流量被大家熬夜抢菜的热潮所激起。既然社区是流量的富矿,那么为啥不集中到社区呢?于是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都有了做社区的理由,京东是要做电商的再深化,拼多多是要做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的传递者,美团是要做外卖之外的破圈者,滴滴是要做出行之后的服务提供商,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理由,所以互联网巨头做社区团购真的不需要借口,如此火爆也就顺理成章。 其次,社区团购是需要海量资源砸钱出来的。相比于前互联网时代的轻资产运营来说,自从进入了新零售时代,哪一个业务都不是简简单单轻资产就能够破局的,社区团购同样如此,就以腾讯砸巨资做的兴盛优选为例,根据启信宝的数据,兴盛优选已经经历了5轮投资,除了第一轮A轮融资比较少之外,大部分投资都是资本的海量注入,前前后后已经融资了十几亿美元,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2019年,其GMV由0.36亿元一跃至100亿元,2020年9月,更是在疫情的催生下,兴盛优选日单量达到800万单,较2019年同期提升将近1倍。但是相比于之前低成本的电商来说,兴盛优选可谓是高价砸出来的大企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团购无论是谁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就在前不久,10月13日,新加坡早报消息,易果生鲜、云象供应链以及安鲜达在7月30日已经进入自愿破产重组,要知道易果生鲜可是2005年成立的社区团购的老大哥,坐拥4轮阿里投资,背景之强自不必说,然而却最终成为了先烈,可见社区团购的难度有多大。 第三,社区团购的未来到底该怎么看?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么多巨头集火社区团购,这个风口肯定不是伪风口,但是社区团购的海量烧钱实际上也是毋庸质疑的事实,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团购我们始终保持着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毕竟对于一个垂直市场来说,中国人的社区购物市场注定只是一个垂类市场,市场规模虽然不小,但是也真不一定能够容纳如此多的巨头,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团购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当年百团大战、共享经济彩虹色都不够用的覆辙,希望这场大战之后能够有一些真正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满地的鸡毛。 社区团购混战已经打响,只是下场的这些谁能笑到最后呢?我们可能真的需要好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
纵观全球股票市场,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容易发现出一些规律,即价位越高、市值规模越大,且具有一定的行业品牌效应与影响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却越容易创出价格新高。 其中,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资本市场为例,美股有苹果、微软、亚马逊、特斯拉;A股有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五粮液(行情000858,诊股)、片仔癀(行情600436,诊股);港股有腾讯、美团等,从这些年来的市场表现来看,基本上处于创新高的上涨趋势之中,即使期间股票价格偶然出现震荡波动的走势,但中长期内,价格的运行趋势却一直保持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上述提及的上市公司,几乎都具有一个共性规律,即很有可能穿越牛熊,上市公司自身的周期性不强,即使遇到经济下行的环境,企业经营状况也未必会受到太大的冲击影响。当经济环境逐渐企稳,或越来越多的行业处于稳步复苏的状态后,这些巨头企业的利润回升速度却非常快捷,并率先出现创新高的价格表现。 在A股市场中,有很多散户投资者热衷于低价股的投资逻辑,总以为股票价格便宜的上市公司,它的安全性就会越高,或者投资回报率就会越大。然而,从这些年来的市场表现来看,恰恰给了那些沉迷低价股投资逻辑的投资者一个耳光,对本来股价已经明显偏低的低价股来说,却并未起到了很好的稳定效应,反而跟随市场指数加速下行,甚至创出股票价格的历史新低。此外,即使后续经济环境有所复苏,或股票市场环境有所回暖,但对这类上市公司来说,却未必会出现强力反弹的走势,跌时跟跌,涨时滞涨,恰恰也是这类低价股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与A股市场相比,欧美市场已经率先步入注册制的时代,对刚刚步入注册制的A股市场来说,也带来了不少的有益经验。 虽然美股市场已经走出了十年的大牛市行情,但在美股市场十年牛市的背后,并非多数股票出现上涨的走势,而是以苹果、微软、亚马逊为代表的巨头上市公司垄断着整个美股市场指数,而少数股票上涨,却撬动着整个指数的上涨,市场指数的表现却有一定的失真意味。 在充分注册制的环境下,这或许也是未来A股市场可预见的结果。在A股巨头上市公司价格屡创历史新高的背后,暗示着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聚集到行业巨头企业或优质稀缺企业身上,面对持续扩容的股票市场,未来也很难出现齐涨齐跌的局面,一旦市场资金重新步入存量资金博弈的大环境,最终所导致的结果,还是会导致少数头部公司获得充裕的流动性,而多数同质化企业却逐渐陷入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上市公司价格分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与多数的普通上市公司相比,市场中的头部优质上市公司,往往具有普通企业很难比拼的优势。 例如,在企业抗跌性与抗周期能力方面,优质企业的优势会明显高于普通企业。当经济环境发生明显恶化的时候,优质企业往往会展现出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作出战略性的调整,并把风险降到最低。但是,与之相比,对普通企业来说,当风险到来之际,企业的现金储备以及风险防御能力却遭到了重挫,且危机发生之后,企业可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恢复,而头部优质企业,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危机,并在短时间内实现恢复性增长。 此外,对头部优质上市公司来说,本身聚集了不少的机构投资者,甚至是战略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相比,这类机构投资者本身具备了信息优势、资金优势以及调研优势,这些因素都是普通投资者很难比拼的。对战略投资者来说,在深度介入某一家上市公司之前,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与这类投资者一起,投资的底气也会显著提升。 与优秀的经营者、优秀的人才以及聪明的投资者在一起,总会带来不少的意外惊喜。与此同时,对巨头企业来说,本身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在本身具有诸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再与一批优秀者并肩作战,自然成功概率会更高,资本市场也会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预期。
最近一段时间,全世界共享经济巨头uber可谓是压力巨大,面对着席卷着全球的黑天鹅,uber虽然没有像另外一家共享经济巨头Airbnb一样几乎全军覆没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在这压力的背后uber的副业外卖却送的风生水起,uber不学滴滴学美团真的能实现逆市超越吗? 一、做外卖做的异常红火的网约车巨头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近日,美国打车服务公司Uber(优步)发布了2020财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公司第二季度营收22.41亿美元,同比(较上年同期)下降29%,归属于Uber的净亏损为17.75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52.36亿美元,同比收窄66%。 其中,出行业务在本季度受到重创,收入同比下降67%至7.9亿美元;外卖业务收入则同比增长103%至12.11亿美元;货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7%至2.11亿美元。路透社援引Uber声明称,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由于严格的成本削减措施和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公司仍然认为能够在2021年底前实现盈利。 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i)在周四的电话会议上对分析师称,出行业务的恢复能力取决于各个国家对疫情的控制能力,截至目前出行业务的恢复主要由亚洲市场(印度除外)主导。按地区划分,Uber第二季度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营收为12.50亿美元,同比下滑36%;来自拉丁美洲地区的营收为2.32亿美元,同比下滑44%;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营收为4.01亿美元,同比下滑21%;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为3.58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外卖业务Uber Eats收入同比翻番达到12亿美元,从订单量来看,打车订单同比减少了73%,外卖订单增加了113%。这也是Uber外卖收入首次超过其主营的打车业务。财报公布当天,Uber收盘股价大涨4.55%,但财报公布后,Uber盘后股价大跌近3%。 7月6日,Uber宣布以26.5亿美元收购外卖平台Postmates。Uber有望借助这项收购扩大在美国全国的外卖服务,从而增加盈利的机会。科斯罗萨西表示,Uber将采取收购及扩张的策略,进一步渗透到外卖市场。此外,Uber还与一些餐饮连锁店合作推动外卖业务,比如Chipotle和Shake Shack,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用户。 很多人看到这里相信都会是一脸蒙圈,著名的网约车创始公司uber越来越不像一家网约车公司了,倒是像足了中国另一家巨头美团,那么不做滴滴做美团的uber能够实现自己的逆市超越吗? 二、uber做美团真的能做赢吗? 说实在uber去做美团既是自己有意为之,很大程度上又是一种无奈之举,不过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不一定是坏事,根据分析公司Second Measure的数据,截至今年第二季度,Postmates在美国送餐市场的份额为8%,Uber Eats的市场份额超过20%。两家公司的体量相加,将能够与另一家美国外卖巨头Grubhub不相上下。Grubhub目前的市场份额约30%。但这些公司均落后于外卖巨头DoorDash,DoorDash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 估计中国两大巨头美团和饿了么看到这个数据都会有些想笑,毕竟这样的竞争似乎还是在当年外卖的三国争霸时代,中国已经完全进入双雄并立的状态之中了,不论美国是不是还在之前的竞争时代之中,uber越来越像美团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uber做美团似乎真的没毛病,我们不妨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网约车商业模式不赚钱几乎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我们姑且不说最新的第二季度财报uber又亏了18亿美元,就说美国在受到黑天鹅影响之前的十年uber似乎也都没怎么赚到钱,2019财年,Uber总营收为141.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但全年净亏损达到了85.06亿美元,相比2018财年净亏损18.47亿美元出现了大幅增长,而在uber的招股书中更是显示,uber2017年的净亏损为40.3亿美元,营收为79亿美元。可以说,从2009年uber成立开始,其亏损似乎就没有停过,无独有偶,世界第一家上市的网约车巨头Lyft也是亏损不断,其在2018年产生的净亏损为9.11亿美元,2017年亏损6.87美元,2016年则亏损6.83美元。 其实,纵观整个网约车市场,虽然我们承认网约车绿色出行的逻辑是所有人的刚需,网约车的出现成功地推动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在很多地方缓解了传统扬招出租车“打车难、打车贵”的难题,但是网约车的模式依然没能走出盈利难的困局,毕竟除非是真正的顺风车搭你一程似乎成本很低就是额外的收入,网约车的模式中这种跨流量趋势的调度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这种压力随着网约车巨头们的网络不断扩大似乎并没有有效地降低,在整个市场上除了个别以高价小规模赚钱的企业之外,凡是主打平民化的网约车不赚钱似乎就是一个怪圈,在自动驾驶网约车彻底替代真人之前亏损的压力似乎总会是网约车巨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次,虽然不赚钱但是流量实在是太多了。Uber在招股书中拿出了漂亮的数据:日订单1400万,自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100亿次订单,并已向司机支付了780亿美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台拥有9100万用户,拥有390万名司机。在国内各大网约车巨头也拥有海量的数据,在这个数字经济的时代,数据是最核心的资产,特别是uber所拥有的数据实在是太完美的真实数据了,这让uber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是什么人用了自己的产品,更是从什么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这其中的数据价值巨大,而数据的另外一面则是巨大的流量,在这个流量经济的时代,流量就意味着金钱,我们看到中国人在家里蹲的时候,外卖小哥成为了大家最容易得到的职业,更成为了吸纳暂时无法工作的人口最好的职业,从健身教练到夜店DJ都成为了外卖小哥,同样uber的逻辑也是如此,而且在美国人力成本如此高企的状态下,uber 的外卖事业完全可以更赚钱。我们就以中国的美团为例,根据美团2020年的财报显示,2019年,外卖业务收入548亿(其中496亿为佣金),占营收的56.2%,2019年美团首次实现年度盈利,2019年净利润为22.36亿元人民币。其实这都在刺激这uber,对于uber这样的企业来说,既然网约车不赚钱,而外卖又早已布局,外卖赚钱无疑成为了最好的方式。 如今的黑天鹅对于uber来说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遇,虽然有巨大的亏损危险,但是却可以帮助企业由一个单纯的网约车平台向生活服务平台转移,如今的uber不仅有网约车,有外卖还有送快递等等,这样的业务模式帮助uber更好地赚钱无疑才是最正确的事情,所以uber做美团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流量变现机会,只是能否做的长远就看uber自己的本事了。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广大跨国快餐巨头来说可谓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着席卷全球的黑天鹅事件,作为线下经济的绝对关键一环,快餐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炸鸡没人买、牛扒没人吃、咖啡更没人喝了,在全面的关店潮下,快餐巨头们能指望中国拯救吗? 一、集体关店的快餐巨头们 根据中国基金报的报道,2020年已经过了一半,可全球肺炎疫情却仍未平息。受其影响最为严重的餐饮行业已经连亏两个季度,巨头们也纷纷交出史上最差成绩单。例如7月29日刚刚公布2020年二季度财报的麦当劳,就遭遇了2005年以来最差业绩。 财报显示,麦当劳上半年实现营收84.76亿美元,同比下滑18.77%;净利润15.91亿美元,同比减少44.09%。其中,第二季度营收37.62亿美元,同比下降29.58%;净利润4.84亿美元,同比下降68.11%,业绩降幅较第一季度进一步增大。 而早麦当劳一日公布了最新一季度业绩的星巴克也非常不乐观。星巴克最新财报显示,今年第三财季(3月30日至6月28日),公司实现营收42.2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8.12%;净利润亏损6.78亿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3.73亿美元。与公司在疫情暴发前的预期相比,约损失31亿美元的销售额。 此外,在亚洲颇受欢迎的日式快餐吉野家也扛不住了。7月28日,据央视财经报道,吉野家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关闭150家店,其中日本国内将关闭100家,海外关闭50家。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吉野家在全球共有约3300多家门店,其中海外共有1000多家门店,中国占到其六成以上,此次计划关闭的海外门店中也将涉及到中国市场。由于紧急状态下日本国内上千家门店停业或缩短营业时间,导致今年3月到5月吉野家已累计亏损40亿日元,全财年预计将亏损90亿日元,然而,吉野家2019财年其盈余也不过才7亿日元,今年预亏损或超去年利润10倍,可见损失惨重。 不过,最惨亏损王的称号还要当属汉堡王。据新西兰当地媒体报道,自3月25日新西兰进入封锁后,汉堡王的83家门店就处于暂停营业状态,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西兰汉堡王连锁店就因欠款超过6500万新西兰元(约合2.77亿元人民币)被破产管理公司KordaMentha接管了。 面对着快餐巨头的集体比惨,快餐巨头的危机到底该怎么看?而中国能否成为拯救全球快餐业的唯一希望呢? 二、快餐巨头们的希望究竟在何方? 其实,看到快餐业巨头们面临的危机,其实很多中国读者都会觉得有些疑惑不解,毕竟我们也经历过全民宅在家的困难时刻,但是当时虽然有部分大餐饮企业过的比较困难,但是大部分的快餐企业过的还行,基本上保证生存不会是什么问题,但是这些快餐巨头却集体哭惨,这是不是有些太言过其实了,这其中到底原因何在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回答快餐巨头为啥那么惨?快餐业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线下经济模式,其本身就是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世界各国为了防控不得不推出居家令的时候,快餐业受到冲击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肯定会有朋友问了为啥这些快餐店都不会送外卖呢?是不是傻呀?其实,真的不是快餐店不想去送外卖,而是中国和世界其他市场实在是差异巨大,中国有几类优势世界其他国家是难以比拟的: 一是中国拥有非常完善的外卖体系,我们不仅有美团、饿了么等大量的外卖平台,并且在中国巨大人口红利的帮助下,我们构建起了一支全世界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骑手队伍,根据美团发布的《2019年外卖骑手就业扶贫报告》中显示,2019年在美团平台就业的外卖骑手,共有398.7万人。送外卖的人数中,年轻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外卖配送员的数量已经达到700万,正是如此庞大的外卖骑手大军给中国搭建起了能够在防控期间确保外卖安全的坚定基础。 二是中国人的居住模式相对集中,更容易推动快餐企业构建外卖模式,我们对比中美两国的居住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人由于人口众多居住非常集中,所以我们逐渐形成了以小区为核心的居住体系,这让我们送餐的成本被大大降低,基本上一个外卖员一个小区就可以送多单,但是美国人的居住则相对分散,一个社区由非常多的独栋建筑组成,各家各户之间间隔非常遥远,这就让快餐配送成为了难点。 也正是如此,一方面快餐巨头缺乏足够的外卖基础设施为其服务,自己构建外卖体系又难度巨大,另一方面,独特的国情也大规模增加了快餐企业的外卖成本,最终导致外卖没办法成为拯救快餐企业的有力支撑。 其次,我们要回答第二个问题中国能否救这些快餐巨头呢?我们要明白中国的餐饮市场在中国全面复产复工的状态下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作为全世界少有的已经实现经济复苏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无疑成为了有希望帮助这些餐饮巨头的地方,那么,这些餐饮巨头能怎么办呢? 一是加速在中国的开店数量以弥补其他市场的损失。对于这些快餐巨头来说,如果其本身就在中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加速在中国的开店数量用中国市场弥补其他市场的损失无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比如说星巴克就表示,公司计划2020财年在美国市场净新增300家门店,在中国新开至少500家门店,而目前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4400家,今年以来,更是已新增近300家门店。 二是加速进行互联网化转型推动门店扭亏。其实正所谓“衣食住行”这些都是所有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快餐店在世界各国其实都是刚需的存在,所以对于快餐企业来说,这个时候其实并不是用户不需要他们,而是目前他们的服务难以触达用户,那么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加速互联网化的进程,比如说尽快推出符合互联网需要的外卖服务体系,不一定需要中国式的美团、饿了么,基于社交平台的小程序其实也是很好的选择,只要能让用户触达同样能够起到类似的作用。 三是加速根据实际需要改变自身提供的服务体系。正如同我们在防控期间看到的,很多人由于长期宅在家已经产生了与之前不一样的众多需求,比如说需要更多的半成品,需要更多元化的服务,这些都是中国商家已经总结出了的成熟经验,这个时候只要好好学习一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相信快餐企业能够很快找到符合当地需要的产品。 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中国给世界的贡献不仅仅有一个已经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市场,更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不知道这些快餐巨头们看懂了没有。
又一个新经济IPO超级周期降临。 2020年,全球资本市场受疫情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更是再添变数。但是,这一切似乎都没有减弱企业去资本市场上‘乘风破浪’的决心。 就说我们关注的新金融领域,今年下半年,继蚂蚁集团宣布启动上市进程、京东数科接受上市辅导之后,国内另一大新金融巨头陆金所也传来已递交上市申请的消息。 据外媒报道,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计划年内登陆纳斯达克,筹资规模达30亿美元,并已邀请美国银行,高盛,汇丰银行,摩根大通和瑞银参与发行。 与前几年上市的公司相比,这三家公司无论是从前期估值、公司规模、还是行业地位来说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梯队’。 正在冲击上市的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和陆金所,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分别为1500亿美金、1330亿人民币和394亿美金。 根据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报告:2020》,截止到去年底,蚂蚁集团、陆金所和京东数科的估值分别占据中国独角兽排行榜的第一位、第四位和第七位。 可以说,这几家巨头的上市不只是一场行业内的狂欢,也是对全球金融科技公司的一次价值重估。 有意思的是,这三家公司的上市地涉及到美股、港股和科创板,三个市场对于金融科技巨头的态度也备受关注。 尤其是在2020这个特殊的时点上,蔓延全球的疫情、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以及颇为动荡的市场环境是否会让这场IPO盛宴生变?巨头扎堆的下半年是否真的是一个好的上市时点? 最近,参加了一场线下交流活动,也跟一些投行的朋友聊了聊这个话题,今天整理一些观点跟大家分享。 1 下半年是IPO的好时机吗? 在新金融领域,除了前述三家巨头之外,之前我们聊到过的微众信科等新兴公司也计划在下半年登陆资本市场。而在新金融行业之外,更多医疗、芯片等新经济公司也陆续披露了上市计划。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全球资本市场是喜忧参半的。 忧的是疫情爆发之初,人们对于宏观经济在疫情笼罩下的预期悲观,美股市场10天4次熔断创下历史记录,引发全球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 但喜的是伴随着各国政府一系列应对措施的出台,各国资本市场普遍转暖。尤其是新经济企业、科技板块大多出现深V反转,表现远超传统行业。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截止到6月30日),尽管以传统企业为主要成分股的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5.5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10.31%,但汇集了科技巨头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0.05%。 国内市场也是如此。虽然上半年上证指数累计微跌2.15%,但深证成指却累计上涨14.97%,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分别累计上涨20.85%和35.60%,领涨全球主要市场。 那对于那些准上市公司来说,2020下半年的环境又将如何呢? 上周末,馨金融在参加‘深响·资本侦探’线下沙龙活动时,与来自资本市场、投行和券商的从业者进行了交流。 他们提到的一个共同观点是,下半年依然是这些新兴公司IPO的窗口期。其中的原因也并不复杂,在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市场上资金充足,为上市提供了充分条件。 而从6月开始,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涌现的IPO热,也印证了这种看法。从市场数据来看,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上半年中国企业在全球主要市场的IPO都一度陷入停滞,但从6月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反弹。 以纳斯达克为例,其中国区首席代表郝毓盛提到,‘往年的7月都是美国IPO淡季,但今年却异常火爆’。数据显示,去年7月,纳斯达克市场上有30家公司完成IPO,累计融资额为61亿美元;而今年7月则有49家公司IPO,融资额高达193亿美元。’ 反观中国市场,在科创板开闸的刺激下,同样也是热情高涨。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有118家公司在沪深两市IPO,同比上升84.3%,其中登陆科创板的46家公司总计募资501亿,在上市公司总数和总募资金额中的占比分别达到39%和36%。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新经济公司对于资本的渴求。 尤其像蚂蚁集团这样的巨额融资标的,对于上市时间的选择也有充分的考量,不仅要考虑自身的价格,还得顾及对市场流动性造成的冲击。‘在市场好的情况下,企业可以稀释更少股份来获得较高估值。’郝毓盛强调。 但相比其它类型的公司,新金融企业面临的局面更为复杂。 一方面,不同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和发展阶段差异较大,如何定义中国新金融巨头的价值仍有悬念;另一方面,放眼全球范围内,前几年上市的新金融概念股都表现堪忧,市场对这类公司并不友好。 再加上,新金融企业一直面临极大的监管挑战,不管是前一段时间的‘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还是关于利率红线下调的传言,都对这类企业的经营带去了一定的压力,也对它们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2 美股、港股、A股哪家强? 再来看看不同市场的情况。 从眼下的环境来看,无论是美股市场、港股市场还是A股的科创板,普遍都对这些新兴的公司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一位投行的朋友坦言,现在不少公司在筹谋上市时都会通盘评估三个市场,选择机会最大的一个。尤其,这两年不确定因素太多,大家会做好不同的预案。 比如,陆金所就在港股、美股来回折腾过几次。今年因为疫情,和瑞幸事件,就有客户把上市地从美股转到港股。 相比于其他两地,2020年的美股市场可能是对中国企业来说不确定性最大的一个。郝毓盛将其概括为企业面临的‘三座大山’:疫情影响、中概股危机和国际形势,即疫情所带来的线下路演受阻,个别中概股财务造假带来的信任危机以及国际关系的动荡。 眼下看来,疫情造成的隔离环境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云路演甚至比传统的线下路演更加高效;从新上市的公司数量来看,今年5月份至今已经有10个中国企业顺利赴美IPO,中概股风波也未减缓中国公司的上市步伐。 但不明朗的国际形势仍待观望,也是许多公司最为担心的一点。 相比之下,港股市场的情况要乐观一些。尤其是港股二次上市政策的开放,继阿里之后,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巨头接连赴港二次上市,使得港股市场在上半年大放异彩。虽然上半年挂牌上市的新股数量同比有所下滑,但总计融资金额同比增长25%。 不过,港股市场虽然愈发对新经济公司敞开怀抱,但估值定价还是颇为保守。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生物科技公司——华熙生物,这家于2008年登陆港股的公司,到2017年私有化退市时,市值仅有60多亿港币。但时隔两年后,华熙生物登陆科创板,其最新市值高达655亿人民币。 这其中当然与公司战略调整、业务发展有关,但两个市场对待新经济公司的定价和态度不同还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港股市场的破发率一直居高不下,许多公司都面临‘上市即巅峰’的局面。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港股市场新上市的64只新股中,首挂破发率高达41%,月底破发率为59%,半年破发率则达到61%,即便是网易、京东这样的巨头在上市后也未获得太多涨幅。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投资者结构和投资习惯有关,‘不少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都经历过缩量、盘整、下跌、市值往下的情况’,富途金融与企业服务总裁邬必伟在上周的分享中提到,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流动性过低。 在这两个市场上,由于散户投资者占比较低、机构投资者很难提流动性,加上大多数中概股标的较小,因此交易额极为有限,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上市后经历短暂的股价冲高之后,几乎就沦为‘一潭死水’,而上一轮上市潮中的许多新金融公司长期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 相比之下,作为新经济公司上市的新选择,科创板在过去一年对新经济公司则显得格外‘热情’,不仅是在审批和上市速度方面屡屡创下最快纪录,股价和估值也一路看涨。 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20日科创板运行一年,在上市的132家企业中,市盈率超过一千倍的公司有6家,五百倍以上的公司有8家,一百倍以上的公司有64家。 科创板的定位是这一轮上市潮中新金融和新经济巨头青睐它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由于运行时间较短,科创板还有一些潜在的机会尚待挖掘。 华熙生物CFO栾依峥在分享中提到,比如对标纳斯达克来看,两个市场上市值前十名的公司在分布领域上截然不同。 其中,纳斯达克市场上的苹果、微软、亚马逊、Facebook和PayPal等大多是面向C端的互联网和科技巨头,而科创板市值前十主要被半导体、软件类企业占领。 从这个角度看,出于标的稀缺因素的考虑,更多新金融、新经济公司们可能会在科创板迎来更大的机会。 3 新‘散户’时代 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保持警醒同样重要。 在上一轮IPO超级周期到来时,我们就在说,上市很近,上岸很远,现在这句话同样有意义。 这不只是针对公司的发展,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同时也指向新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需求。 在机构投资者占据绝对主力的美股市场上,新兴券商在疫情期间不断创下开户记录。数据显示,美国经纪商TD Ameritrade公布了一季度财报,新客户资产净值达到450亿美元,新增零售账户数量达60.8万户,较去年同期大增249%。 而另一零佣金交易平台Robinhood数据显示,其银证转账资金在一季度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流入量,日均股票交易量比去年四季度暴增300%左右。 国内市场也同样如此。财报显示,富途全一季度净增有资产客户数超4万,再创单季度净增客户数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达153%,期末客户资产达988亿,同比增长58.8%。此外,拥有互联网券商和基金代销业务的东方财富一季度净利润大涨126.48%。 这些互联网券商、交易平台的兴起,最大的影响不只是交易方式,而是整个财富管理市场服务方式、参与方式、投资主体的改变——90后年轻群体在财富管理、投资领域进入主流视野。 尤其是对于大部分流动性较差的中概股而言,如果能够激活这些零售用户认识到公司的投资价值,也变得愈发重要。这也是蚂蚁集团上市预期高涨的重要原因,对于很多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对于支付宝的信任和忠诚度足以支撑它的高估值。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新的资本大潮中一个小切面而已,面对活跃的年轻用户群体,如何满足新市场环境下新的需求,如何更多地分享其中的红利,这也是准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们所要面对的新课题。
8月12日上午,在2020博鳌房地产论坛全体大会的主旨演讲中,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房地产行业分化明显,前10大或者前100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会越来越大。 李迅雷进而表示,不管是哪个领域,比如家电行业就是三大巨头,房地产行业也是一样,巨头会越来越大。到了存量经济时代,无论是股市亦或楼市,它所拥有的还是结构性机会。结构性机会主要在三条线,第一条线,粤港澳大湾区,第二条线是杭州湾湾区,第三条线是长江经济带。 他分析指出,行业集中度在提高,人口集中度在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样也在提高,因此机会集中在人口净流入量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