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国民经济恢复态势持续显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11月份,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着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工业服务业继续回升,投资消费不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 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3%。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1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制造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11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 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124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2%。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1%,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为年内高点。 服务业进一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10月份上升0.6个百分点。1-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1月份,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6.5%、3.6%,均比10月份上升1.8个百分点。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比10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金融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1%,连续5个月位于61.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浙商证券(601878)近日发布研报指出,针对近期市场休整,表面上看似乎与欧洲疫情扰动有关,但更深层因素在于,以顺周期、新能源、半导体的为代表的板块自10月已开始上涨,积累了一定涨幅,短期调整源自休整需求,第二波等待1月中旬开启的业绩浪。 参考往年春季行情的经验规律,1月份国防上涨概率较高,2月电子和计算机上涨概率达91%,3月到4月大金融补涨,5月和6月消费类上涨概率较高。进一步结合最新景气,科技类中重点关注国防装备、消费电子、半导体设计、电动车等,顺周期中重点关注银行、机场、航空、公路、工业金属等。 (图片来源:浙商证券)
87.1,这是日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11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这一数据较10月份上升0.1点,已升至今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点。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是反映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指数。通过对国民经济八大行业的3000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利用中小企业对所属行业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数据编制而成。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回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复苏基础继续巩固,中小企业效益状况有所好转,进而带来企业信心的进一步恢复。这背后至少由两重因素的作用。 首先,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复苏。 这一点,用几组数据更有说服力: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1%、56.4%和55.7%,连续9个月高于临界点;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0124.2亿元,同比增长0.7%,累计利润同比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从“三驾马车”的情况来看,投资方面,今年前10个月,投资同比增长了1.8%,比1月份—9月份加快了1个百分点;消费方面,消费市场呈现出稳定恢复的态势,重点商品销售回暖,餐饮消费稳步回升,新型消费方式快速发展,其中,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市场销售连续三个月同比正增长;出口方面,今年前11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0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8%。 一系列的数据变化,反映出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良好的修复能力。所以,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在内的多家国际权威机构表达出对中国经济的看好。 “大河有水小河满”,中国整体经济好了,自然会带来更好的发展环境,中小企业对自身的发展也就更有信心了。所以,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回升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得益于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以及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等政策措施。 国务院层面频频部署,更大力度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同时,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集政策合力,加码护航中小企业,在财税支持、融资促进、创业扶持、创新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打出一整套“组合拳”,中小企业发展迎来新一轮密集红利。 比如,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7方面23项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小企业财税支持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制度等7方面25条具体措施;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进减税降费。 证监会提出,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强直接融资包容性,深化新三板改革,提升服务中小企业能力;银保监会表示,将加大保险资金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的股权融资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指出,推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创新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利率水平。 提出的这些举措,都是有的放矢,在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渡过难关,实现健康平稳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何能回升了。
“11月份主要肉类产品价格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但12月份好像又涨回来了一点。”12月13日10时左右,正在西城区某生鲜超市猪肉区挑选小里脊的消费者李昊(化名)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官网1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11月份CPI环比下降0.6%,同比上涨0.2%,涨幅比10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从环比看,食品价格下降2.1%,其中,猪肉供应持续改善,价格下降5.8%。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物价11月份也纷纷骤降。据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陆续公布的数据显示,江苏、湖南等22个省份的11月份CPI同比负增长。 就在4天前的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5%。这是时隔11年后,CPI再现负增长。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对此表示,这是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其中,食品价格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 “从同比看,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10月份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下降19.1%、17.8%和10.8%,降幅均有扩大;鲜菜价格上涨8.6%,涨幅回落8.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6%,涨幅扩大3.2个百分点。”董莉娟进一步介绍。 作为重要“菜篮子”产品的“二师兄”价格回落,部委高频监测数据也有体现。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今年11月份猪肉批发均价为39.43元/公斤。《证券日报》记者计算得出,该价位较今年10月份猪肉批发均价(42.50元/公斤)下跌3.07元/公斤;较2019年同期猪肉批发均价(47.11元/公斤)下跌7.68元/公斤。 面对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波动,消费者感受如何?《证券日报》记者12月13日探访了北京市多家大型商超和便民网点,并采访了多位消费者。 昨日,李昊告诉记者,想要购买的小里脊价格为33.9元/斤,而此前11月份记者走访该超市时的价格为31.9元/斤。店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小里脊和去皮通脊(32.9元/斤)的价格确实较上月有所上涨,不过纯瘦肉(27.9元/斤)、棒骨(21.9元/斤)、中段排(37.9元/斤)等商品的价格与11月份基本持平。” 也许是周末的缘故,13时左右的西城区某大型商超人气很旺,数十位消费者正在商超禽畜肉区前拣选,五六位工作人员在忙着为消费者切分、称重商品。已购买两斤精品肋条(48.8元/斤)的消费者王佳(化名)期待肉价再下降,她告诉记者,“现在猪肉价格还是有些贵,随便买两斤肋条就需要花费近百元,距离大家实现‘猪肉自由’还有空间。” “最后一天特价,原价48.8元/斤的黑猪龙骨、51.8元/斤的黑猪棒骨、53.1元/斤的黑猪肘全部只需39元/斤。”售卖某品牌黑猪肉的工作人员一边吆喝一边向记者透露,“现在生猪产能恢复,目前供应充足,价格自然平稳或有所下降。” “虽然猪肉价格和往年没法比,但好在超市的猪肉类不同商品每周都有优惠,总体来看价格还算‘美丽’。”来自山东省潍坊市的李阿姨近期专程到北京照顾怀孕的女儿,她告诉记者,北京的黑猪肉价格和老家三、四线小城市相比无太大差别。 随后,记者在商超附近的某便民网点内注意到,此前买过的某品牌盒装鲜鸡蛋由10月份的12.9/盒(12枚)降价为10.9/盒(12枚),亲民的价格吸引不少消费者选购。此外,其他品牌的鸡蛋价格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收银台付款的钱大爷和老伴儿直言,“赶上鸡蛋降价,我就把腌鸡蛋‘安排上’。” 谈及12月份CPI走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预测,进入12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出现小幅回升态势,加之上年同期CPI基数走稳,预计12月份CPI同比降幅不会进一步扩大。 展望2021年,王青认为,伴随经济修复带动消费需求上升,以及价格基数发生变化,预计一季度后CPI同比将恢复正增长,这意味着经济持续进入通缩状态的风险不大。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0年12月15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介绍2020年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家电巨头在智能家居领域加速发力。12月22日,海信发布社交电视大数据并宣布:海信社交电视已经可以做到支持1000方视频通话,即将在手机PC和电视端全面上线这一企业级应用。 海信方面透露,将加快部署5G和AIot,海信新一代社交电视也提前在这一领域进行研发和布局。 据了解,2019年,海信就推出了社交电视产品,增加了社交电视新品类。今年9月份,海信推出全新一代社交电视S7F,成为全球推出首款支持家庭私有云并搭载全景云台摄像头的电视厂商。 海信方面表示:“社交”是电视机的第二大功能,而利用家用电视,升级视频通话,并入商务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多方游戏、远程医疗甚至集体广场舞等使用场景,正让电视打破了传统的“看”的功能,让“打个电视”变成新习惯。 社交电视正在快速发展,互动内容也越发丰富。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份,海信社交电视视频通话使用量达千万次,累计通话时长超过408万分钟。其中,今年居家办公较频繁的1月份-8月份线上社交需求被充分激活,社交电视用户平均每天使用视频通话1.6次;用户每天健身频次为3.2次,时长超20分钟。 据海信方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因切中宅家需求,海信社交电视引爆市场,1月份海信社交电视的销量环比增长213.46%。“双11”,海信社交电视线上销量突破1.5万台。 海信方面透露,公司将在明年加速发力5G和AIot,社交电视是基础也是核心。此次新品社交电视搭载1T的家庭私有云以及自研的HiDrop数据传输方式,打通手机、电脑、电视间的设备屏障,采用五项安全技术为用户提供安心的数据共享空间,让电视将真正成为用户的智慧生活中心。
人民银行12月9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专家认为,综合来看,11月份M2增长和新增社融略超预期,新增信贷规模基本与预期相符;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新增社会融资略超市场预期 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较上月小幅放缓0.1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11月份新增社融略超市场预期,表内贷款和政府债券比去年同期多增幅度较大,对社融形成贡献。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11月份新增社融规模环比多增,主要因为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季节性回升。 从分项来看,温彬分析称,受近期个别信用债券违约影响,11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仅有862亿元,创下2018年10月以来的单月最低,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增1660亿元和2468亿元,说明信用债违约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风险偏好降低。 温彬认为,11月份政府债券融资4000亿元,虽然发行规模较8月份和9月份的峰值有明显回落,但仍比去年同期多增2284亿元。据悉今年地方债发行任务基本完成,一般债券发行完成100%,专项债券发行完成94.6%。 11月份信托贷款减少1387亿元,同比多减714亿元。王青认为,信托贷款多减仍与监管持续严查房地产信托有关。 M2增速反弹 M1增速续创新高 11月末,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本月财政存款减少185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减594亿元,但比上月多减10907亿元,财政支出对货币投放形成贡献。“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0%,创下2018年2月以来的新高。”温彬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活力增强,经济复苏持续向好。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要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支持经济向潜在产出回归。同时,也强调了要处理好内外部均衡和长短期关系,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此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根据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及时调节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一方面,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将适时适度调整;另一方面,对于需要长期支持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温彬表示,11月份信贷结构有所优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 分具体部门来看,温彬分析称,11月份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588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681亿元,说明金融加强对制造业、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发挥积极效果,基建等中长期投资逐渐发力;11月份短期贷款增加734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909亿元。 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5049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60亿元。王青分析称,11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仍处高增状态,但多增规模少于此前月份,除受信贷额度制约外,也与商品房销售边际“降温”态势相一致。 “居民部门短期贷款新增248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44亿元,主要是由于消费逐渐改善,汽车等消费旺盛带动消费信贷需求增加。”温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