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影响之下,2020年一季度的财报季成为了众多公司的“比惨大会”。 疫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全国人民居家隔离的特殊时期,以往线下繁荣的行业不得已全部匆忙转战线上,引得线上领域意外火热。但是这种线上繁荣的背后,同样也需要有线下的配套行业支持。 比如电商行业就是这样,在线上消费需求增加的同时,就需要线下的快递行业挑起大梁。而中通作为快递行业中“老大哥”,更是首当其冲。 疫情冲击之下的新财报 疫情影响之下的一季度,中通交出的成绩单并不理想。 近日,中通快递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中通在新一季度出现了营收盈利双降,并且都难以达到市场此前的预期。 华尔街6位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中通快递第一季度营收将达6.4407亿美元,而根据财报,中通快递第一季度营收为人民币39.159亿元(5.53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45.740亿元下降14.4%。 此外,分析师也对中通快递的收益做出了预期。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中通快递第一季度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摊薄收益将达0.16美元。而财报显示,中通快递的这项指标仅仅为人民币0.82元(约合0.12美元),同比下降33.3%。 而一季度,中通快递实现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710亿元,与上年同期的净利润6.816亿元相比同样出现了45.6%的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中通快递第一季度毛利润同样出现大幅下滑,仅为人民币8.18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2.596亿元下降35.0%。 利润的缩减,也让中通在一季度的经营性现金流出现了下滑。第一季度运营活动所提供的净现金为人民币1.778亿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人民币6.333亿元大幅下滑了71.88%。财报表示,现金流下滑的另一原因是公司给加盟商延长结算时间使应收账款账期拉长。 在中通交出的这份成绩单中,也有为数不多的亮点。财报数据显示,中通快递第一季度包裹投递量为23.74亿,比上年同期的22.64亿增长4.9%;这也让中通在快递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有了些微地提升,达到18.9%,但依旧没有突破20%的大关。 同样在一季度,公司资本开支同比增88.39%,大幅上涨,其中52.50%用于转运中心建设和拿地;36.8%继续投资自有卡车车队;剩余支出投资了自动化设备。这是中通快递一贯坚持的直营转运中心和自有车队建设,第一季度尤其加大了分拣中心的投资,这也为中通快递抢夺市场提供了较强的竞争力。 然而,中通如此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在整个快递行业中却算不上很差。 逐渐回暖的快递寒冬 疫情让快递行业陷入寒冬,但冬天总会过去,暖春总会到来。 受疫情的影响,第一季度快递公司普遍出现营收和利润双降的情况。举例行业中领先的四家快递公司来说,营收方面除了顺丰同比增长近40%外,韵达、圆通和申通的营收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利润方面四家公司也出现同比下滑,其中申通快递下滑幅度更是高达八成。 具体来看,根据顺丰的第一季度报告可知,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335.41亿元,同比增长39.59%,但是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仅为9.07亿元,同比下降28.16%。圆通速递一季报显示,其营业收入55.3亿元,同比下降14.12%;归股净利润2.71亿元,同比下降25.74%。同样申通快递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0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上年下降83.96%-86.43%。 如此看来,中通的表现并不是很差,放在整个低迷的行业中,甚至还算的上出挑。通过财报的对比可知,由于中通的差异化战略,一季度中通快递业务量高于同期的韵达19.1亿件、顺丰17.2亿、圆通16.65亿、申通11.2亿。 行业整体的低迷当然和疫情期间人力物力等成本的增加脱不开关系。但是疫情的影响也在慢慢消散,快递行业正在恢复此前的正常状态,并将迎来一波新的机遇。 据国家邮政局对外公布快递业4月运行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90.3亿件,同比增长11.5%。其中,4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65亿件,同比增长32.1%;4月份,全国快递的日均业务量已达2.17亿件,增幅也超过2019年25.3%。 中通快递集团董事长赖梅松同样表示:“疫情期间,快递作为保民生稳就业的支柱性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第一时间复工复产。3月份快递行业业务量同比增长23%,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4月份增速进一步提升到32%,超越去年同期。5月份前半个月,中通的日均业务量已超过5000万票,创历史新高。” 在行业慢慢回暖的同时,中通快递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毕竟疫情只是暂时的突发事件,一切还是要回归到正轨。中通快递预计2020财年包裹投递量将达159亿—164亿之间,同比增长37%—42%;调整后净利润预计将达人民币53.9亿—58.3亿之间,同比增长10%到20%。 但是中通的这份愿景想要实现,还有诸多的老问题需要克服。 新财报下的老问题:单票价低、依赖加盟制 曾经“最会赚钱”的中通,如今面对那些老问题,依旧头痛。而中通的老问题,一方面涉及到整个行业的现状,一方面关乎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模式。 票单收入过低一直是整个快递行业的痛点。 市场在增长,但快递行业的竞争依旧激烈,这让快递企业被动陷入价格战之中,也就使得快递单票收入一直在降低。根据财报数据,中通一季度剔除跨境业务收入后,单票收入仅为1.52元,同比下降19.4%。 对单票价的下跌,中通在财报中解释单票收入的下降主要由于市场竞争以及疫情期间为缓解网络合作伙伴的压力所导致的补贴增加。但是快递单票收入与最终的盈利紧密相连,单票收入下降,会影响营收增长速度,毛利降低,盈利能力跟着下降,整体利润空间被压缩。 在疫情期间,中通等快递公司为了保证快递可以及时送达,进行了一系列的补贴和福利政策。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巨额补贴成为长期且必须付出的费用,单票收入下降也会成为长期趋势,由此构成营收增速减缓甚至下降的死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5月8日中通、圆通和韵达等快递企业发布公告,称随着疫情好转,全国高速公路恢复收费,公司将对疫情期间的优惠政策进行调整。但是没过多久,几家企业又不约而同的撤回公告。 这样的操作,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表现了通达系想要保持步调一致,但是内部竞争仍然在继续;而且在普遍单票收入过低的情况之下,快递企业也深陷想集体涨价不敢单独涨价的尴尬境地。 而中通引以为傲的加盟模式,成为限制中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快递行业的经营模式有直营和加盟两种,各有利弊。“三通一达”都选择的是加盟制,唯一不同的是中通采取了加盟商持股模式,也就是说,虽然同为加盟模式,但利益平衡不同。中通快递通过股权激励,将公司利益与加盟商进一步绑定。 但是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模式,也让中通必须保证成千上万的运营商和加盟网点同时盈利,而且在一些偏远地区,中通的网点难以触及。虽然中通近日新开通190个乡村网点来助力快递进村,但是在如何让乡村网点保持盈利的问题上,中通仍旧需要考虑。 同样,低成本的快递加盟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服务质量问题。加盟模式的构成复杂,难以管理,以至于不同网点的服务质量层次不齐。检索第三方投诉平台,中通快递的投诉量超过千起,21聚投诉显示,截至5月22日14点,该平台中通快递的投诉达1046起。 而京东和顺丰这种直营模式的快递平台,在保证自身直营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加盟模式涉足,想要实现“两条腿走路”,这也让中通这类的纯加盟模式平台的市场收窄。而为了争夺市场,中通等企业不得不卷入价格战,以更低的单票价吸引用户,也让企业陷入了争夺市场牺牲利润的死循环。 作为行业内的老牌企业,通达系中龙头,中通的实力不容置疑。但是其自身的种种老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限制发展的阻碍,并且在新季度财报中有所表现。而如何突破和改善,仍然是中通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刘旷L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连平、邓志超、马泓、刘璐、许珂 进入5月,我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都显示出内需正在稳步恢复,投资、工业增加值和消费都有较大的回升,从而带动了PPI的回暖,社融、M2和信贷增速等金融指标也表明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对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方向,金融市场对于央行“踩刹车”的担忧基本褪去。当前CPI持续走低,特别是核心CPI指数接近历史低位,外部输入型通缩风险时隐时现。4月出口虽然好转但5月恐难维持,且进口加速放缓,人民币汇率短期仍有贬值压力。从总体上看,国内经济虽然持续改善,但外部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一、工业、投资和消费不同程度回升 工业增加值进一步向常态回归 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从复工率和发电情况来看,全国工业生产正在进一步回暖,5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能继续回归常态。截至5月1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职工复岗率分别达99.1%和95.4%;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达91%。5月的前15天发电量同比增长5.6%,是今年以来同比增长最快时期,而去年同期的发电仅同比增长0.2%。全国高炉开工率达到70.44%,唐山钢厂产能利用率达到88.09%,六大发电集团电厂耗煤量周同比加快至11.1%,上述指标均是复工以来的最高水平。 前期出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落地见效,逆周期调节政策同步发力,叠加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巨大的内需市场,我国工业经济将展现出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强大韧性和活力。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将对“两新一重”加大投资力度,对于相关工业生产有直接促进作用。5月部分国家开始逐步解封,也将有利于我国纺企等出口订单的恢复。从目前情况来看,5月部分纺企的出口订单已有起色。来自国外的需求除了继续有口罩、医用床单、被套等疫情纺织用品外,普通生活用的家纺和面料等也随着海外国家的解封而开始回升。截止到5月中旬,纺织库存有所下降。但在目前供需缺口较大的情况下,生产端回升可能已进入瓶颈期,部分行业面临去库存压力,工业生产回升幅度或将有所放缓。预计5月工业增加值增长为6.8%。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月加快 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1.8%,制造业投资下降18.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3%。从3、4月的数据来看,降幅已经明显收窄。5月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可能进一步恢复。进入5月以来,钢铁高炉开工率大幅上行,与建筑业活动紧密相关的煤焦钢矿、非金属建材等价格都有明显的涨幅,其中螺纹钢表观消费量达同期高水平,且在产量高企的同时钢厂库存亦稳步去化,铁矿石港口库存则创2017年以来新低。这一方面体现了地产和基建在复工后的赶工需求较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伴随着房地产和基建需求的释放,5月相关投资正在加速修复。从投资领域来看,5月1日至24日,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9499.68亿元并创历史单月新高,5月基建稳投资的力度将进一步提升。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3.75万亿专项债将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预计5月基建投资增长-5.2%,降幅进一步缩窄。考虑到国内需求逐渐回升,汽车,光伏、3C、锂电,计算机电子通信等订单开始复苏;但海外需求依旧低迷;随着5月部分国家开始解禁和复工复产,需求会较之前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预计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至15%以内,达到-14.5%。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平稳加快, 1-5月固定资产投资的降幅进一步收窄至-5%以内,可能为-4.8%。 社会消费品零售降幅收窄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5%,降幅较一季度大幅缩小。5月消费恢复情况较好,预计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降幅可能大幅收窄。5月初的黄金周对于消费的拉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商务部的统计,五一全国餐饮消费复苏指数比清明假期增长18.84个百分点,消费规模已恢复至去年同期7成;酒店行业平均入住率由4月中旬35%左右,恢复到五一期间的50%;旅游行业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实物商品销售方面,各大电商平台推出形式多样的优惠促销活动,叠加各地发放的惠民消费券等举措,使得部分平台销售增速超过40%。五一期间,全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6.3%。5月1日—5日,全国重点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清明假期增长32.1%。此外,汽车销售明显回升,上海、重庆、浙江重点监测企业汽车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9.6%、28.5%、8.8%。 《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生活服务业恢复。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这可能成为未来促进消费的发力点。此外,预期未来扩大“消费券”使用范围、对中低收入群体发放“现金券”,政策刺激也将进一步推动消费回升。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会继续大幅回升接近正增长,可能同比下降1%。 制造业PMI继续保持扩张 4月官方制造业PMI为 50.8,5月制造业PMI有很大概率延续扩张态势,但环比可能不及4月。从当前复工复产的开展情况来看,制造业PMI的生产、库存和就业等相关指数会继续出现回暖,价格分项指数也会出现缓慢复苏。尤其是生产,新订单,采购量,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从业人员和原材料库存等分项指数会继续成为主要支撑要素,但回升力度可能低于上月。但受海外疫情的拖累,新出口订单与进口分项的下行风险依然值得关注。从本月出炉的欧洲PMI初值来看,均较四月有所反弹,虽然欧洲主要国家的复工复产,海外风险可能小于上月,涉及到的贸易相关指数或出现小幅回升。综合来看,我们认为5月制造业景气度会继续扩张,但增速会继续放缓,预计指数为50.3。 二、房地产行业复苏进行时 进入5月,房地产市场受多元利好因素共振明显复苏。企业复工复产助推线下售楼放开,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房企拿地意愿积极。住房市场销售正回归正轨,房价减速。土地供应增加,货币环境宽松,开发投资反弹。 房地产销售快速回升 “五一”期间,一线城市房产成交积极,同比上涨50%以上,带动二线城市和重点三线城市房地产销售回暖。随着降价促销、线上销售等促销行为增加,商品住房销售形势喜人。1-4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下滑18.6%;销售面积同比下滑19.3%,降幅分别较一季度末收窄6.1个和7个百分点。销售端持续回暖将推动商品房去库存,全国商品房库存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去库速度较前月略有加快。 一线城市房价有所松动,整体增速继续放缓。截止5月中下旬,深圳新房单价环比上升1.9%,摆脱了自2019年10月开始的下行通道;而二手房价格大部分重点城市环比都有所回升。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5.2%,较前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2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 土地市场活跃下房地产投资持续反弹 自3月疫情褪去后,各地土地拍卖活跃。4月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同比下跌12%,降幅较一季度末收窄10.6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同比上升6.9%,这是自2018年12月以来首次正增长。截止5月下旬,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热度持续升温,溢价率大涨,一线城市土地供应同比超过25%,并助推土地溢价率普遍达到10%-30%不等。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房地产市场长期需求提供保障,房企在政策指引下信心增强。 在融资环境改善的背景下,各大房企拿地积极,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回升。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下降3.3%,降幅较一季度末收窄4个百分点;其中,建安工程同比下降6.4%,降幅较一季度末收窄5个百分点,对应新屋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8.4%,降幅较一季度末收窄8.8个百分点。 流动性宽松环境下房企融资持续改善 5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持续宽裕,按揭贷款放款节奏明显加快,居民部门按揭贷款利率小幅下降,房贷回暖预示着楼市将加速反弹。房企发债继续提速,截止5月下旬,房企内地信用债累计发行3169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9.1%,比上月扩大增速2.6个百分点。1-4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10.4%,降幅较一季度末收窄3.4个百分点;全口径继续回升,幅度大体相当。预计房企资金到位情况持续改善,债券融资能力强化,房企资金储备实力增强。 六月份销售持续回升、投资反弹强劲、价格小幅上涨 疫情褪去后宏观逆周期调控加码,房地产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线下销售逐步恢复正常,建筑业复工复产情况继续好转,带动商品房销售继续回升,尤其是新房市场改善较为明显,预计销售面积和规模累计同比跌幅继续收窄。房价则在土地供给增加的趋势下,难以出现大幅上涨。考虑到二手房市场中一线城市价格有所回升,可能令新房市场价格增速下跌的步伐放缓。房地产投资增速季节性回升特征显著,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叠加大型房企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促使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反弹。预计5月投资累计同比重返正增长,到二季度末投资进一步提升。 三、CPI继续回落和PPI小幅回升 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回落将进一步拉动CPI走低。4月CPI环比下降0.9%,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0%,影响CPI下降约0.7%,是带动CPI继续下降的主要因素。鲜菜供应量季节性增加,价格下降明显加速,5月下旬中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较上月下降31.1%,4月同期则为上涨2.2%;生猪产能加速释放,猪肉供给持续增加,4月价格环比下降7.6%。5月下旬猪肉价格较月初继续下降9.5%,价格跌破43元。5月下旬猪粮比依旧维持在13.09的相对高位,仔猪价格、能繁母猪存栏量涨幅扩大,农户补栏热情保持高涨,猪肉供给量有望呈现陡峭增长态势,带动猪肉价格显著回落。今年2月以来,猪肉价格同比增幅从135.2%降至96.9%,对CPI同比拉动从3.19%降至2.36%,同期CPI同比从5.2%降至3.3%。预计5月猪肉价格涨幅对CPI同比拉动将进一步下降至2%左右,带动CPI降至3%左右。除猪肉外,不存在其他支持CPI维持高位的新涨价因素。4月CPI同比上涨3.3%,其中翘尾因素约为3.2%,新涨价因素约为0.1%;5月翘尾因素仍为3.2%,在新涨价因素支持力度不足的前景下,CPI有望继续回落。 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应警惕食品以外领域的价格下行风险。非食品CPI当月同比0.4%,为2009年6月以来最低点;核心CPI当月同比1.1%,接近历史低位。除前期油价暴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带来的输入性通缩影响外,总需求走弱是拉低物价的主导因素。5月旅游、住宿、影视娱乐、生活服务等领域仍难以彻底摆脱疫情影响,需求恢复缓慢,预计核心CPI有进一步收缩的可能性。 房地产、新老基建齐发力,生产资料价格出现回暖趋势。4月份工业品价格继续走低。PPI环比下降1.3%;同比下降3.1%,其中生产资料同比下降4.5%,拉动PPI下降3.31个百分点。但据5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价格上涨,4个持平;较月初8个行业价格上涨,2个持平的情况大有好转。其中,钢铁、建材等建筑相关行业价格明显上涨;化工领域涨跌不一;石油天然气价格持续下行。短期内新出口订单指数萎缩明显,外需走弱。预计5月PPI同比降幅缩小至2.8%。三季度后随着国际油价及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全球疫情逐渐可控,全球产业链有望逐步恢复常态,而内需则可能进一步恢复,进而可能带动PPI走出负区间。 四、出口阶段性好转恐难持续 四月出口阶段性好转,进口继续放缓 4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351.3亿美元,同比-5.1%,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其中,4月出口2002亿美元,同比增加3.5%,超预期10个百分点;4月进口1549亿美元,同比降低5.1%,降幅比上月扩大13.3个百分点。4月以来,国内疫情在可控范围之内,不断消化1-3月积压的订单。加工贸易同比上升3.4%,前期值为-14.1%,说明加工贸易是支持我国4月出口数据好转的主要贸易方式。从具体的出口商品类别来看,纺织品出口同比增幅大,上涨49.4%。根据相关市场调研资料,目前国内面料企业的外贸订单大多来自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主营家纺产品的织造企业外贸订单多来自于美国。由于4月欧美主要国家依然处于停工停产的状态,对我国防疫的物资需求大。前4月口罩和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出口增速较快,带动纺织品出口增长5.9%。但从4月柯桥纺织外贸指数来看,纺织外贸指数为168.3,虽然同比增加3.9%,但较3月小幅降低。同时,4月柯桥纺织品总景气指数同比下跌11%,纺织品整体对于出口的作用为短期性的提振,5月对出口的拉动可能出现反复。结合国内外前瞻性的指标来看,国际贸易及国际经济的领先指标增幅收窄。从国际航运指数来看,5月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为407,同比-60.6%,5月以来巴拿马运费指数为603,同比-51.5%。虽然国内加工制造业复工后逐步增加供给,但海外疫情蔓延对外需的冲击依然持续存在,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出口国家,在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下,中国对外需反应敏感。因此,4月出口仅为暂时回升,5月出口增速可能处于负区间-4.5%至-5%,预期中值为-4.75%。 4月进口较前值有大幅的放缓,其中重点产品――汽车和底盘进口金额下降明显,同比-63.8%。除了去年进口基数较高的原因外,4月需求仍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进口。虽然目前短期海外需求较4月有所改善,但由于美国和欧盟等国有较多前期订单积压,赶工出口受到限制。因此,5月进口增速将受到海外供应能力的约束,5月进口增速可能处于负区间-11%至-11.5%,预期中值为-11.25%。 人民币可能阶段性走稳 5月人民币呈明显贬值态势。5月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4月30日的7.0659贬值1%至5月28日的7.1365。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下产生的避险情绪是人民币贬值压力的主要来源。资金风险规避情绪影响下,美元指数维持高位水平,美元指数由4月30日的99.2升至5月25日的99.78。但美国维持超低利率政策、全球疫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避险情绪有所缓释,美元指数难以长期坚挺。预计未来一个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受本轮影响而过度贬值的人民币可能有序小幅升值,重返4月底略高于7的水平。 外汇储备可能小幅波动 4月外储存量规模增加,5月将总体平稳。中国4月外汇储备30914.6亿美元,前值为30606.33亿美元,环比变动1.01%,前值为-1.48%。从国际收支来看,4月贸易顺差有所回升,顺差规模为453.4亿美元。随着欧美等国新冠疫情的缓解,大部分经济体都计划在6月重启生产和商业活动,但巴西、俄罗斯和部分东盟国家受疫情扩散的影响,可能会对我国出口产生进一步冲击。5月贸易顺差在进口放缓影响下可能小幅扩大,而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可能继续净流入为主。4月美元指数小幅上涨,其他主要货币涨跌互现,欧元对美元小幅贬值,英镑对美元小幅升值,因此受到汇率估值因素的影响,5月我国外储存量规模可能整体增加。5月国际金融市场依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但由于国内疫情防控较为有效,在货币工具方面依然留有操作空间,人民币市场的国际吸引力依然较强, 预计5月外汇储备规模总体平稳,外储或环比上升0.5%左右,达31000亿美元左右。 五、宏观政策推动金融活动趋向活跃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步伐落地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明朗,中央大力支持地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具体的全年经济增速目标,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财政政策的力度明显加大。今年安排赤字率3.6%以上,赤字规模达到3.76万亿,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并将两者合计的2万亿元全部用于支持地方,通过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将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压缩各类非急需非刚性支出50%以上。今年比去年多安排1.6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使得地方政府专项债总额度达到3.75万亿,年初至今,已经分三批提前下发了2.29万亿额度,未来六月至三季度初,债券市场可能迎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发债高峰期。而从投资方向来看,主要聚焦于“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 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方向明确 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方向明确,说央行“踩刹车”为时过早。5月中旬以来,市场开始担忧货币政策“踩刹车”。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踩刹车”显然与报告精神不符,且与国内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相悖。我们认为货币政策还没有到“踩刹车”的时候,货币政策还有一定的宽松空间,仍将针对后续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而相机抉择。未来一个时期,针对于国内经济恢复和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银行让利实体经济”要求明确,再叠加配合发行特别抗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的融资需要;同时考虑到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时滞效应,政策在上半年实施可能较为适宜,六月底前央行有可能再次降准50-100个基点,MLF也可能再次调低20个基点,带动LPR报价同步下降。 广义货币和社融增速将进一步加快 5月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高增长,企业债融资增量收缩。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5.22万亿元,同比增长12%;当月增量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元。4月作为二季度初,各项投融资活动逐步启动。而考虑到刺激政策对冲疫情的延续、宏观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各地地方政府于5月前基本已经确定了今年的政府工作计划,5月各地更多新增项目将会动工,我们判断5月社融将维持高增长,增速可能在11.8%-12.6%之间,取中值为12.2%。 年初以来债券融资放量增长,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随着货币政策宽松趋势明确,好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明显低于贷款融资,企业转向债券融资的需求加强。然而,随着好企业的债券融资逐步得到满足,而资质较差企业发债依然不畅,债券发行市场两极分化下融资增量会有所减弱。进入二季度,债券融资可能依然在高位运行,但增量会有所收缩。4月,企业债券净融资9015亿元,环比下降907亿元。5月初至28日,各项企业债融资累计达7008.5亿元,预计5月整月债券融资在7500亿元左右,较4月进一步下降。 信贷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0.4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是2019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新增1.62万亿元,同比多增7506亿元。而支持4月信贷快速增长的因素在5月会得到延续,推动5月信贷也保持快速增长。一是卫生和社会行业贷款需求保持增长,信贷会继续大力支持社会抗疫;二是消费复苏情况较好带动批发零售业贷款需求上升;三是服务业随着消费复苏对于贷款需求得到释放;四是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贷款增长,特别是中长期贷款。预计5月信贷同比增速可能运行在12.8%-13.2%区间内,中值为13%,保持较快增长。 M2增速小幅提升。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增速上升较多。货币派生能力较强,4月货币乘数处于6.72的高水平,较3月的6.55进一步上升。而从新增存贷比来看,4月人民币新增存款为1.27万亿,新增贷款为1.7万亿,新增存贷比133.86%,3月值为87.98%,增幅较大,短期内可能抑制部分银行的房贷能力。考虑到去年下半年叠加今年年初的逆周期调控刺激效果可能在未来一个时期内逐步产生作用,预计5月M2增速继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或可达11%-11.6%,中值为11.3%,较4月小幅提升。 (本文作者介绍: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3月27日,龙光地产发布2019年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19年龙光地产实现营业收入574.80亿元,同比增长30.23%;实现毛利181.33亿元,同比增长21.81%;实现净利润115.63亿元,同比增长28.54%;归母净利润112.69亿元,同比增长35.96%。虽然各项指标均录得较高增幅,但对比2018年,龙光地产营收增幅几乎腰斩。财报显示,2018年龙光地产实现营业收入、毛利、净利润、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59.40%、56.42%、28.36%和26.98%。不仅如此,龙光地产的物业销售收入增速下滑明显。2015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分别实现物业销售收入152.47亿元、211.05亿元、266.42亿元、388.04亿元和409.2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8.8%、98.6%、96.2%、87.9%和71.2%。可以看出,2019年度,龙光地产物业销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录得新低。财报显示,2019年龙光地产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由于建筑及装饰服务、一级土地开发所带动的增长,而物业销售收入增长乏力。2019年龙光地产确认建筑及装饰收入115.32亿元,同比增长175.7%;一级土地开发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359.1%。从签约销售额来看,龙光地产2019全年实现签约销售额960.22亿元,同比增长33.7%,为近5年最低。2017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签约销售金额分别为434.21亿元、718.03亿元和960.2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1.21%、65.36%、33.73%。按照两年前管理层的计划,2019年龙光销售将破千亿,2020年将实现1500亿的销售目标。如今,进入千亿俱乐部的时间被延后一年——在业绩上,龙光将2020年的权益合约销售目标定为1100亿元,预期增速20%。销售额增幅下滑,主要是深圳区域的贡献占比大幅下降所致。2019年业绩公告显示,2019年龙光地产实现签约金额的前三大区域占比分别为:深圳区域占12.4%,同比减少了22个百分点;大湾区其他区域占43.9%,同比增加了17.9个百分点;南宁区域占25.1%,同比增加了0.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增20个百分点近年来,龙光地产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过去5年的增幅已接近10个百分点,由2015年69.24%增至2019年的79.13%。2015年至2019年末,龙光地产的有息负债分别为197.51亿元、331.87亿元、408.41亿元、589.41亿元、696.78亿元,近四年涨幅达到252.78%。净负债率则由2015年的49.02%增长至2016年末的71.41%,随后逐渐下滑至2018年末的63.20%。2019年龙光地产的净负债率为67.39%,较2018年末增加了4.19个百分点。龙光地产正在通过扩大合作开发比例以控制自身杠杆水平。从历年龙光地产的非控股权益占比来看,2015年至2019年公司非控股权益分别为39.12亿元、63.24亿元、38.58亿元、74.97亿元和88亿元,所占权益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2.41%、24.56%、14.20%、20.40%和20.47%。年报所示,龙光地产在429.94亿元权益总额中,非控股股东权益为88亿元,同比增加17.4%,占比为20.5%。但非控股股东应占净利润仅2.94亿元,同比反而减少58.4%,在整体净利润占比只有2.5%。2018年,龙光非控股股东同样贡献了20.4%的净资产,分享到7.9%的净利润。估算下来,龙光非控股股东去年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3.3%,控股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则达到是33.0%。除了提高少数股东权益外,利息资本化也是一项常用的降负债方法。财报显示,龙光地产去年财务费用1.92亿元,同比下降53.95%。其中,财务成本支出13.66亿元,同比减少了5100万元。减少原因在于利息资本化。龙光地产去年实际利息开支总额45.15亿元,相比2018年增加41.2%;但通过利息资本化处理的部分达31.48亿元。所谓利息资本化,即借款利息支出确认为一项资产,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所发生的的利息支出,均在利息资本化范围内。另外,三费方面,2019年龙光地产确认销售费用13.98亿元,同比增长13.55%,龙光地产称主要由于加大了物业销售推广的力度所致;管理费用14.09亿元,同比增长24.30%,其表示主要由于人工成本增加所致。销售均价大幅下降,拿地成本激增龙光地产1996年在汕头创立,后于2013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销售金额当年突破百亿,随后便一路高歌猛进。2019年度,龙光地产来自深圳区域的销售额录得五年来首次下滑。2015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来自深圳区域的签约金额分别为88.55亿元、126.64亿元、174.33亿元、246.96亿元和118.91亿元,占比分别为43.2%、44.1%、40.1%、34.4%和12.4%, 2019年同比下滑幅度达51.85%。从公开表态来看,龙光此前一直将高利润的获取归功于超前重仓粤港澳大湾区的逆周期拿地战略。龙光地产董事长纪海鹏称,龙光抓紧了市场低迷的时点拿地布局,土地拿得早,成本低。三年前,龙光地产持有1409.06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其中深圳的土地储备占40%。而截至2019年年底,其拥有深圳的土地储备占比仅为3.1%。“出走深圳”后,龙光地产的销售均价于2017年至2019年持续走低,分别为17096元、16008元和13635元。销售均价的下滑导致了毛利率下降。2017年,龙光地产毛利率为34.37%,2019年毛利率下滑至31.55%。与销售均价下滑相对应的,是龙光地产拿地成本走高。2018年,龙光地产平均土地储备成本为3985元/平方米,2019年度,龙光地产新获取项目平均土地成本为5427元/平方米,拿地成本的上升使得早年地价优势被削弱。此外过去一年,龙光地产新获取项目31个,建筑面积57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13%。较之2017年-2018年激进拿地有较大变化。截至2019年12月31日,龙光地产的土地储备建筑面积约3667.4万平方米,较2018年末增长1.14%。此外,龙光地产的存货增幅较大。2017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的存货分别为384.58亿元、547.81亿元和863.52亿元,近两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2.44%、57.63%。2017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平均预收账款分别为178.73亿元、182.34亿元和214.07亿元,近两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02%、17.40%。计算可知,龙光地产的“存货/平均预收账款”由2017年的2.15持续增长至2019年的4.03,存货去化压力在不断增大。失去土储成本优势的龙光地产,不得已只能高价拿地补充土储。5月15日深圳的土地拍卖中, 龙光地产击退了一众央企国企及联合体,以115.97亿元拿下前海一宗“双限双竞”的宅地,打破了此前泰禾创造的“地王”纪录,成为今年深圳的单价新“地王”。这也是龙光在深圳拿下的第三块超百亿的宗地。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连平、邓志超、马泓、刘璐、许珂 进入5月,我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都显示出内需正在稳步恢复,投资、工业增加值和消费都有较大的回升,从而带动了PPI的回暖,社融、M2和信贷增速等金融指标也表明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对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方向,金融市场对于央行“踩刹车”的担忧基本褪去。当前CPI持续走低,特别是核心CPI指数接近历史低位,外部输入型通缩风险时隐时现。4月出口虽然好转但5月恐难维持,且进口加速放缓,人民币汇率短期仍有贬值压力。从总体上看,国内经济虽然持续改善,但外部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一、工业、投资和消费不同程度回升 工业增加值进一步向常态回归 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从复工率和发电情况来看,全国工业生产正在进一步回暖,5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能继续回归常态。截至5月1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职工复岗率分别达99.1%和95.4%;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达91%。5月的前15天发电量同比增长5.6%,是今年以来同比增长最快时期,而去年同期的发电仅同比增长0.2%。全国高炉开工率达到70.44%,唐山钢厂产能利用率达到88.09%,六大发电集团电厂耗煤量周同比加快至11.1%,上述指标均是复工以来的最高水平。 前期出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落地见效,逆周期调节政策同步发力,叠加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巨大的内需市场,我国工业经济将展现出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强大韧性和活力。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将对“两新一重”加大投资力度,对于相关工业生产有直接促进作用。5月部分国家开始逐步解封,也将有利于我国纺企等出口订单的恢复。从目前情况来看,5月部分纺企的出口订单已有起色。来自国外的需求除了继续有口罩、医用床单、被套等疫情纺织用品外,普通生活用的家纺和面料等也随着海外国家的解封而开始回升。截止到5月中旬,纺织库存有所下降。但在目前供需缺口较大的情况下,生产端回升可能已进入瓶颈期,部分行业面临去库存压力,工业生产回升幅度或将有所放缓。预计5月工业增加值增长为6.8%。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月加快 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1.8%,制造业投资下降18.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3%。从3、4月的数据来看,降幅已经明显收窄。5月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可能进一步恢复。进入5月以来,钢铁高炉开工率大幅上行,与建筑业活动紧密相关的煤焦钢矿、非金属建材等价格都有明显的涨幅,其中螺纹钢表观消费量达同期高水平,且在产量高企的同时钢厂库存亦稳步去化,铁矿石港口库存则创2017年以来新低。这一方面体现了地产和基建在复工后的赶工需求较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伴随着房地产和基建需求的释放,5月相关投资正在加速修复。从投资领域来看,5月1日至24日,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9499.68亿元并创历史单月新高,5月基建稳投资的力度将进一步提升。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3.75万亿专项债将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预计5月基建投资增长-5.2%,降幅进一步缩窄。考虑到国内需求逐渐回升,汽车,光伏、3C、锂电,计算机电子通信等订单开始复苏;但海外需求依旧低迷;随着5月部分国家开始解禁和复工复产,需求会较之前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预计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至15%以内,达到-14.5%。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平稳加快, 1-5月固定资产投资的降幅进一步收窄至-5%以内,可能为-4.8%。 社会消费品零售降幅收窄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5%,降幅较一季度大幅缩小。5月消费恢复情况较好,预计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降幅可能大幅收窄。5月初的黄金周对于消费的拉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商务部的统计,五一全国餐饮消费复苏指数比清明假期增长18.84个百分点,消费规模已恢复至去年同期7成;酒店行业平均入住率由4月中旬35%左右,恢复到五一期间的50%;旅游行业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实物商品销售方面,各大电商平台推出形式多样的优惠促销活动,叠加各地发放的惠民消费券等举措,使得部分平台销售增速超过40%。五一期间,全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6.3%。5月1日—5日,全国重点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清明假期增长32.1%。此外,汽车销售明显回升,上海、重庆、浙江重点监测企业汽车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9.6%、28.5%、8.8%。 《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生活服务业恢复。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这可能成为未来促进消费的发力点。此外,预期未来扩大“消费券”使用范围、对中低收入群体发放“现金券”,政策刺激也将进一步推动消费回升。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会继续大幅回升接近正增长,可能同比下降1%。 制造业PMI继续保持扩张 4月官方制造业PMI为 50.8,5月制造业PMI有很大概率延续扩张态势,但环比可能不及4月。从当前复工复产的开展情况来看,制造业PMI的生产、库存和就业等相关指数会继续出现回暖,价格分项指数也会出现缓慢复苏。尤其是生产,新订单,采购量,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从业人员和原材料库存等分项指数会继续成为主要支撑要素,但回升力度可能低于上月。但受海外疫情的拖累,新出口订单与进口分项的下行风险依然值得关注。从本月出炉的欧洲PMI初值来看,均较四月有所反弹,虽然欧洲主要国家的复工复产,海外风险可能小于上月,涉及到的贸易相关指数或出现小幅回升。综合来看,我们认为5月制造业景气度会继续扩张,但增速会继续放缓,预计指数为50.3。 二、房地产行业复苏进行时 进入5月,房地产市场受多元利好因素共振明显复苏。企业复工复产助推线下售楼放开,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房企拿地意愿积极。住房市场销售正回归正轨,房价减速。土地供应增加,货币环境宽松,开发投资反弹。 房地产销售快速回升 “五一”期间,一线城市房产成交积极,同比上涨50%以上,带动二线城市和重点三线城市房地产销售回暖。随着降价促销、线上销售等促销行为增加,商品住房销售形势喜人。1-4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下滑18.6%;销售面积同比下滑19.3%,降幅分别较一季度末收窄6.1个和7个百分点。销售端持续回暖将推动商品房去库存,全国商品房库存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去库速度较前月略有加快。 一线城市房价有所松动,整体增速继续放缓。截止5月中下旬,深圳新房单价环比上升1.9%,摆脱了自2019年10月开始的下行通道;而二手房价格大部分重点城市环比都有所回升。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5.2%,较前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2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 土地市场活跃下房地产投资持续反弹 自3月疫情褪去后,各地土地拍卖活跃。4月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同比下跌12%,降幅较一季度末收窄10.6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同比上升6.9%,这是自2018年12月以来首次正增长。截止5月下旬,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热度持续升温,溢价率大涨,一线城市土地供应同比超过25%,并助推土地溢价率普遍达到10%-30%不等。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房地产市场长期需求提供保障,房企在政策指引下信心增强。 在融资环境改善的背景下,各大房企拿地积极,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回升。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下降3.3%,降幅较一季度末收窄4个百分点;其中,建安工程同比下降6.4%,降幅较一季度末收窄5个百分点,对应新屋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8.4%,降幅较一季度末收窄8.8个百分点。 流动性宽松环境下房企融资持续改善 5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持续宽裕,按揭贷款放款节奏明显加快,居民部门按揭贷款利率小幅下降,房贷回暖预示着楼市将加速反弹。房企发债继续提速,截止5月下旬,房企内地信用债累计发行3169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9.1%,比上月扩大增速2.6个百分点。1-4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10.4%,降幅较一季度末收窄3.4个百分点;全口径继续回升,幅度大体相当。预计房企资金到位情况持续改善,债券融资能力强化,房企资金储备实力增强。 六月份销售持续回升、投资反弹强劲、价格小幅上涨 疫情褪去后宏观逆周期调控加码,房地产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线下销售逐步恢复正常,建筑业复工复产情况继续好转,带动商品房销售继续回升,尤其是新房市场改善较为明显,预计销售面积和规模累计同比跌幅继续收窄。房价则在土地供给增加的趋势下,难以出现大幅上涨。考虑到二手房市场中一线城市价格有所回升,可能令新房市场价格增速下跌的步伐放缓。房地产投资增速季节性回升特征显著,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叠加大型房企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促使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反弹。预计5月投资累计同比重返正增长,到二季度末投资进一步提升。 三、CPI继续回落和PPI小幅回升 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回落将进一步拉动CPI走低。4月CPI环比下降0.9%,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0%,影响CPI下降约0.7%,是带动CPI继续下降的主要因素。鲜菜供应量季节性增加,价格下降明显加速,5月下旬中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较上月下降31.1%,4月同期则为上涨2.2%;生猪产能加速释放,猪肉供给持续增加,4月价格环比下降7.6%。5月下旬猪肉价格较月初继续下降9.5%,价格跌破43元。5月下旬猪粮比依旧维持在13.09的相对高位,仔猪价格、能繁母猪存栏量涨幅扩大,农户补栏热情保持高涨,猪肉供给量有望呈现陡峭增长态势,带动猪肉价格显著回落。今年2月以来,猪肉价格同比增幅从135.2%降至96.9%,对CPI同比拉动从3.19%降至2.36%,同期CPI同比从5.2%降至3.3%。预计5月猪肉价格涨幅对CPI同比拉动将进一步下降至2%左右,带动CPI降至3%左右。除猪肉外,不存在其他支持CPI维持高位的新涨价因素。4月CPI同比上涨3.3%,其中翘尾因素约为3.2%,新涨价因素约为0.1%;5月翘尾因素仍为3.2%,在新涨价因素支持力度不足的前景下,CPI有望继续回落。 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应警惕食品以外领域的价格下行风险。非食品CPI当月同比0.4%,为2009年6月以来最低点;核心CPI当月同比1.1%,接近历史低位。除前期油价暴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带来的输入性通缩影响外,总需求走弱是拉低物价的主导因素。5月旅游、住宿、影视娱乐、生活服务等领域仍难以彻底摆脱疫情影响,需求恢复缓慢,预计核心CPI有进一步收缩的可能性。 房地产、新老基建齐发力,生产资料价格出现回暖趋势。4月份工业品价格继续走低。PPI环比下降1.3%;同比下降3.1%,其中生产资料同比下降4.5%,拉动PPI下降3.31个百分点。但据5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价格上涨,4个持平;较月初8个行业价格上涨,2个持平的情况大有好转。其中,钢铁、建材等建筑相关行业价格明显上涨;化工领域涨跌不一;石油天然气价格持续下行。短期内新出口订单指数萎缩明显,外需走弱。预计5月PPI同比降幅缩小至2.8%。三季度后随着国际油价及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全球疫情逐渐可控,全球产业链有望逐步恢复常态,而内需则可能进一步恢复,进而可能带动PPI走出负区间。 四、出口阶段性好转恐难持续 四月出口阶段性好转,进口继续放缓 4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351.3亿美元,同比-5.1%,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其中,4月出口2002亿美元,同比增加3.5%,超预期10个百分点;4月进口1549亿美元,同比降低5.1%,降幅比上月扩大13.3个百分点。4月以来,国内疫情在可控范围之内,不断消化1-3月积压的订单。加工贸易同比上升3.4%,前期值为-14.1%,说明加工贸易是支持我国4月出口数据好转的主要贸易方式。从具体的出口商品类别来看,纺织品出口同比增幅大,上涨49.4%。根据相关市场调研资料,目前国内面料企业的外贸订单大多来自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主营家纺产品的织造企业外贸订单多来自于美国。由于4月欧美主要国家依然处于停工停产的状态,对我国防疫的物资需求大。前4月口罩和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出口增速较快,带动纺织品出口增长5.9%。但从4月柯桥纺织外贸指数来看,纺织外贸指数为168.3,虽然同比增加3.9%,但较3月小幅降低。同时,4月柯桥纺织品总景气指数同比下跌11%,纺织品整体对于出口的作用为短期性的提振,5月对出口的拉动可能出现反复。结合国内外前瞻性的指标来看,国际贸易及国际经济的领先指标增幅收窄。从国际航运指数来看,5月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为407,同比-60.6%,5月以来巴拿马运费指数为603,同比-51.5%。虽然国内加工制造业复工后逐步增加供给,但海外疫情蔓延对外需的冲击依然持续存在,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出口国家,在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下,中国对外需反应敏感。因此,4月出口仅为暂时回升,5月出口增速可能处于负区间-4.5%至-5%,预期中值为-4.75%。 4月进口较前值有大幅的放缓,其中重点产品――汽车和底盘进口金额下降明显,同比-63.8%。除了去年进口基数较高的原因外,4月需求仍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进口。虽然目前短期海外需求较4月有所改善,但由于美国和欧盟等国有较多前期订单积压,赶工出口受到限制。因此,5月进口增速将受到海外供应能力的约束,5月进口增速可能处于负区间-11%至-11.5%,预期中值为-11.25%。 人民币可能阶段性走稳 5月人民币呈明显贬值态势。5月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4月30日的7.0659贬值1%至5月28日的7.1365。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下产生的避险情绪是人民币贬值压力的主要来源。资金风险规避情绪影响下,美元指数维持高位水平,美元指数由4月30日的99.2升至5月25日的99.78。但美国维持超低利率政策、全球疫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避险情绪有所缓释,美元指数难以长期坚挺。预计未来一个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受本轮影响而过度贬值的人民币可能有序小幅升值,重返4月底略高于7的水平。 外汇储备可能小幅波动 4月外储存量规模增加,5月将总体平稳。中国4月外汇储备30914.6亿美元,前值为30606.33亿美元,环比变动1.01%,前值为-1.48%。从国际收支来看,4月贸易顺差有所回升,顺差规模为453.4亿美元。随着欧美等国新冠疫情的缓解,大部分经济体都计划在6月重启生产和商业活动,但巴西、俄罗斯和部分东盟国家受疫情扩散的影响,可能会对我国出口产生进一步冲击。5月贸易顺差在进口放缓影响下可能小幅扩大,而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可能继续净流入为主。4月美元指数小幅上涨,其他主要货币涨跌互现,欧元对美元小幅贬值,英镑对美元小幅升值,因此受到汇率估值因素的影响,5月我国外储存量规模可能整体增加。5月国际金融市场依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但由于国内疫情防控较为有效,在货币工具方面依然留有操作空间,人民币市场的国际吸引力依然较强, 预计5月外汇储备规模总体平稳,外储或环比上升0.5%左右,达31000亿美元左右。 五、宏观政策推动金融活动趋向活跃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步伐落地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明朗,中央大力支持地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具体的全年经济增速目标,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财政政策的力度明显加大。今年安排赤字率3.6%以上,赤字规模达到3.76万亿,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并将两者合计的2万亿元全部用于支持地方,通过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将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压缩各类非急需非刚性支出50%以上。今年比去年多安排1.6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使得地方政府专项债总额度达到3.75万亿,年初至今,已经分三批提前下发了2.29万亿额度,未来六月至三季度初,债券市场可能迎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发债高峰期。而从投资方向来看,主要聚焦于“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 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方向明确 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方向明确,说央行“踩刹车”为时过早。5月中旬以来,市场开始担忧货币政策“踩刹车”。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踩刹车”显然与报告精神不符,且与国内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相悖。我们认为货币政策还没有到“踩刹车”的时候,货币政策还有一定的宽松空间,仍将针对后续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而相机抉择。未来一个时期,针对于国内经济恢复和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银行让利实体经济”要求明确,再叠加配合发行特别抗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的融资需要;同时考虑到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时滞效应,政策在上半年实施可能较为适宜,六月底前央行有可能再次降准50-100个基点,MLF也可能再次调低20个基点,带动LPR报价同步下降。 广义货币和社融增速将进一步加快 5月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高增长,企业债融资增量收缩。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5.22万亿元,同比增长12%;当月增量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元。4月作为二季度初,各项投融资活动逐步启动。而考虑到刺激政策对冲疫情的延续、宏观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各地地方政府于5月前基本已经确定了今年的政府工作计划,5月各地更多新增项目将会动工,我们判断5月社融将维持高增长,增速可能在11.8%-12.6%之间,取中值为12.2%。 年初以来债券融资放量增长,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随着货币政策宽松趋势明确,好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明显低于贷款融资,企业转向债券融资的需求加强。然而,随着好企业的债券融资逐步得到满足,而资质较差企业发债依然不畅,债券发行市场两极分化下融资增量会有所减弱。进入二季度,债券融资可能依然在高位运行,但增量会有所收缩。4月,企业债券净融资9015亿元,环比下降907亿元。5月初至28日,各项企业债融资累计达7008.5亿元,预计5月整月债券融资在7500亿元左右,较4月进一步下降。 信贷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0.4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是2019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新增1.62万亿元,同比多增7506亿元。而支持4月信贷快速增长的因素在5月会得到延续,推动5月信贷也保持快速增长。一是卫生和社会行业贷款需求保持增长,信贷会继续大力支持社会抗疫;二是消费复苏情况较好带动批发零售业贷款需求上升;三是服务业随着消费复苏对于贷款需求得到释放;四是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贷款增长,特别是中长期贷款。预计5月信贷同比增速可能运行在12.8%-13.2%区间内,中值为13%,保持较快增长。 M2增速小幅提升。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增速上升较多。货币派生能力较强,4月货币乘数处于6.72的高水平,较3月的6.55进一步上升。而从新增存贷比来看,4月人民币新增存款为1.27万亿,新增贷款为1.7万亿,新增存贷比133.86%,3月值为87.98%,增幅较大,短期内可能抑制部分银行的房贷能力。考虑到去年下半年叠加今年年初的逆周期调控刺激效果可能在未来一个时期内逐步产生作用,预计5月M2增速继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或可达11%-11.6%,中值为11.3%,较4月小幅提升。
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597.9亿元,同比下降27.4%(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降幅比1—3月份收窄9.3个百分点。 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046.3亿元,同比下降46.0%;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249.0亿元,下降26.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21.3亿元,下降28.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20.1亿元,下降17.2%。 1—4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110.1亿元,同比下降35.2%;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0269.5亿元,下降26.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1218.3亿元,下降24.3%。 1—4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36个行业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烟草制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60.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56.4%,汽车制造业下降52.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48.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40.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7.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7.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22.9%,纺织业下降19.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9.7%,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7.6%,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3.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 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31万亿元,同比下降9.9%;发生营业成本24.04万亿元,下降9.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45%,同比降低1.07个百分点。 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17.69万亿元,同比增长6.3%;负债合计66.80万亿元,增长6.2%;所有者权益合计50.89万亿元,增长6.4%;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持平。 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4.43万亿元,同比增长9.9%;产成品存货44277.2亿元,增长10.6%。 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91元,同比增加0.69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9.23元,同比增加0.36元。 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73.0元,同比减少13.1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19.8万元,同比减少7.4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1.7天,同比增加3.8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9.8天,同比增加11.2天。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81.4亿元,同比下降4.3%,降幅比3月份收窄30.6个百分点。 表1 2020年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 组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利润总额 1-4月 同比增长 1-4月 同比增长 1-4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283082.5 -9.9 240373.2 -9.1 12597.9 -27.4 其中:采矿业 11461.8 -9.4 8434.7 -5.0 1110.1 -35.2 制造业 247764.0 -10.3 210762.8 -9.7 10269.5 -26.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3856.7 -5.7 21175.6 -4.9 1218.3 -24.3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78856.0 -9.7 65179.5 -7.7 3046.3 -46.0 其中:股份制企业 210383.1 -9.4 178149.4 -8.7 9249.0 -26.6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62916.5 -12.1 53550.2 -11.2 3121.3 -28.8 其中:私营企业 93432.9 -9.2 81287.2 -9.1 3920.1 -17.2 注: 1.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2.本表部分指标存在总计不等于分项之和情况,是数据四舍五入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 2020年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分 组 营业收入利润率 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 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 人均营业收入 资产负债率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 1-4月 1-4月 1-4月 4月末 4月末 4月末 4月末 4月末 (%) (元) (元) (元) (万元/人) (%) (天) (天) 总计 4.45 84.91 9.23 73.0 119.8 56.8 21.7 59.8 其中:采矿业 9.69 73.59 12.74 35.6 79.0 59.6 15.0 47.2 制造业 4.14 85.07 9.30 85.6 117.6 55.9 24.0 61.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11 88.76 6.91 36.2 215.6 59.1 0.9 44.2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3.86 82.66 8.29 51.9 186.1 57.9 16.3 48.1 其中:股份制企业 4.40 84.68 9.29 70.3 120.1 57.3 22.3 57.0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4.96 85.11 9.60 83.9 118.3 53.3 21.5 73.9 其中:私营企业 4.20 87.00 8.70 104.2 99.0 58.3 22.8 53.6 表3 2020年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 业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利润总额 1-4月 同比增长 1-4月 同比增长 1-4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283082.5 -9.9 240373.2 -9.1 12597.9 -27.4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5924.2 -10.0 4231.3 -7.4 614.4 -27.0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316.7 -13.8 1595.9 0.5 280.1 -56.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052.5 1.1 846.2 0.3 77.6 40.3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688.5 -12.2 509.0 -10.5 70.0 -31.8 非金属矿采选业 887.5 -8.9 677.5 -10.0 73.1 -2.9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589.5 2.1 572.4 2.9 -5.3 (注1) 其他采矿业 3.1 -50.8 2.4 -51.0 0.1 -50.0 农副食品加工业 13635.9 -1.0 12344.9 -1.5 516.8 20.0 食品制造业 5611.2 -2.5 4322.6 -2.8 456.8 -13.0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4299.0 -11.6 2831.8 -11.7 688.2 -8.9 烟草制品业 4726.6 7.8 1392.4 -3.6 663.7 22.6 纺织业 5934.0 -19.8 5277.9 -20.4 207.8 -19.8 纺织服装、服饰业 3623.0 -18.5 3102.7 -18.1 129.9 -34.8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2845.8 -18.8 2472.8 -18.4 129.5 -32.2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135.7 -13.7 1916.4 -13.3 81.9 -17.1 家具制造业 1698.2 -18.6 1421.8 -18.4 66.9 -37.2 造纸和纸制品业 3539.8 -13.5 3026.7 -15.2 173.7 5.5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1685.1 -13.7 1417.8 -13.7 84.0 -21.2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3144.9 -18.0 2736.3 -18.2 120.6 -31.8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13281.2 -11.4 11903.0 -4.4 -464.8 -213.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7951.0 -13.3 15411.1 -11.6 664.1 -48.0 医药制造业 6943.5 -5.6 4037.8 -2.1 893.6 -7.4 化学纤维制造业 2206.0 -20.0 2036.0 -19.8 31.7 -60.4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6567.0 -13.3 5589.5 -13.9 306.2 -11.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602.2 -11.0 11345.0 -10.6 932.7 -19.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9423.0 -7.5 18209.8 -5.9 306.3 -60.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5483.9 -4.6 14764.0 -3.8 149.3 -40.3 金属制品业 8825.7 -12.4 7768.5 -12.3 298.0 -22.3 通用设备制造业 10076.9 -12.9 8347.6 -12.7 559.4 -17.6 专用设备制造业 8097.8 -7.9 6432.7 -8.3 558.3 -3.1 汽车制造业 19520.8 -20.7 16790.4 -19.5 680.8 -52.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2726.7 -10.9 2326.8 -10.9 123.9 -11.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5877.8 -13.3 13544.0 -12.7 659.4 -22.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0604.8 -1.6 26913.1 -2.1 1038.6 15.0 仪器仪表制造业 1773.5 -11.7 1356.4 -11.5 137.2 -2.0 其他制造业 446.9 -11.9 376.1 -12.1 23.6 -16.6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1116.2 -11.3 1030.7 -11.0 43.9 -25.1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360.0 -2.5 315.8 3.0 7.3 -66.7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0090.8 -4.6 17978.2 -3.6 988.4 -27.0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2889.1 -13.8 2533.2 -14.5 181.2 -1.7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876.8 -1.2 664.2 1.6 48.6 -31.9 注:1.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上年同期亏损3.2亿元。 2.本表部分指标存在总计不等于分项之和情况,是数据四舍五入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附注: 一、指标解释及相关说明 1、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2、营业收入: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3、营业成本: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营业成本应当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 4、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5、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6、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7、应收账款:指资产负债表日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 财政部在《关于修订印发2019年度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9〕6号)中,对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进行了修订,企业《资产负债表》不再列示“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项目,改为分别列示“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项目。为与企业财务报表一致,从2020年起,停止发布月度“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数据,改为发布“应收账款”数据。相关指标相应调整。 8、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9、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单位:%。 10、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单位:元。 11、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100,单位:元。 12、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 13、人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 14、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 15、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营业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 16、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 17、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报告期数据与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标数据之间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计算增速。其主要原因是:(一)根据统计制度,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范围进行调整。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标准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而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变化。(二)加强统计执法,对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要求的企业进行了清理,对相关基数依规进行了修正。(三)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剔除跨地区、跨行业重复统计数据。 三、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四、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五、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太原5月27日讯 据山西省统计局消息,1-4月,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4.4亿元,同比下降21.5%。 1-4月,山西省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54.6亿元,同比下降21.9%。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4月,山西省限额以上单位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19.7亿元,同比下降2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5亿元,同比下降11%。 按消费形态分,1-4月,山西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539亿元,同比下降20.8%;餐饮收入15.7亿元,同比下降46.1%。
5月10日,越秀地产公布今年1至4月未经审核的营运数据。4月份,越秀地产实现合同销售额54.9亿元,同比下降约20%;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3.4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约23%。 2020年1-4月,越秀地产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额145.98亿元,同比下降约31%,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约58.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约35%。 截至四月末,越秀地产累计合同销售金额仅占2020年合同销售目标的18%。 三分之一时间过去,五分之一的目标还没完成。 此前一个月,越秀地产公布2019年财报,2019年度共实现营收383.4亿元,同比上升45%。毛利率34.2%,同比上升2.4%。归母净利润34.8亿元,同比上升27.7%。 回顾过去五年的业绩表现,越秀地产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14.74%和36.17%。 年报显示,越秀地产的营业收入从2015年221.16亿元上升至2019年383.39亿元、同期的归母净利润从10.13亿元上升至34.83亿元。 过去五年,越秀地产毛利率持续提升,数据显示,越秀地产2015-2019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1.07%、20.79%、25.67%、31.75%以及34.21%。 越秀地产表示,毛利率的大幅上升主要是由于越秀地产的销售均价自2015年以来持续处于上升通道,结算业绩的毛利润率持续上升。 区域布局方面,越秀地产以广州为大本营,近几年逐渐向全国扩张,其中销售增速最快的是环渤海区域,2019年增幅为36.8%。 财报显示,2019年越秀地产华东区域、中报区域、环渤海区域分别实现营收168.8亿元、71.7亿元、56.2亿元,分别占销售额的23.41%、9.94%、7.79%。 三费方面,2019年,越秀地产的销售及营销成本达10亿元,同比上升53.7%。 然而,2018年以来,越秀地产存货周转率下滑明显,2017年存货周转率为0.32,2019年已降至0.23。 未再提千亿目标,排名从31位跌至52位 年报显示,越秀地产2015-2019年分别完成合同销售金额248.5亿元、302.5亿元、408.7亿元、577.8亿元和721.1亿元。 虽然逐年增长,但与其2017年提出的2020年千亿目标,差距甚远。 在3月30日的业绩会上,越秀地产董事长林昭远宣布,2020年销售目标为802亿元,增速降至11.21%。林昭远此前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越秀地产2020年冲刺千亿的目标不会改变。” 林昭远坦言,这个目标是综合考虑疫情做出的客观安排。相比2019年销售额的24.8%增速,其增速目标已下滑超一倍。 近两年,“稳健”是外界赋予越秀地产最常见的标签——稳健的销售增长、稳健的财务表现和稳健的销售目标,但稳健的另一面也意味着相对停滞。 2014年,与其体量相近的保利置业销售额为245亿、阳光城为230亿、旭辉为223亿,当这些房企已跨进千亿阵营时,越秀地产的销售额却还未突破800亿元。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14年,越秀地产以220亿销售额位居行业31位,而在2019年,越秀地产排名已跌落至第52位。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减速”前行的质疑,越秀地产2019年加大了土地投资,拿地支出同比增幅达88.68%。 一增一减之间,越秀地产2020年的发展轨迹是降速求稳还是蓄势待发? 2020年,越秀地产的激进还在继续。5月18日的公告显示,,越秀地产以74.92亿元总价拿下广州番禹长隆地块,溢价率16%。 事实上,自2016年起,越秀地产就开始扩储,土储增速逐年上涨。数据显示,2016-2019年越秀地产土储从1462万平上升至2387万平。其中大湾区约占51.7%,华东区域占15.8%,中部区域占18.9%,环渤海占11.7%。 数据显示,2019年,越秀地产新增土储77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49万平方米,二者比值达到221%,超2018年的182%。 根据年报显示,越秀地产预计2020年土地款支出及拍地保证金300亿元,其中包括工程款支出140亿元,利息40亿元,税及费用120亿元。 相较之下,越秀地产2018-2019年的拿地预算分别为159亿元和179亿元,今年公布的拿地预算几乎为去年的翻倍。 此外,“轨交+物业”模式是越秀地产土储大幅扩充的关键。 去年三月,越秀地产宣布以84.82亿向母公司越秀集团、以56.26亿向广州地铁集团收购广州地铁13号线官湖站上盖两处物业51%股权及35%股权。 同时,越秀地产向广州地铁以每股2港元发行30.81亿股认购股份,认购完成后,广州地铁将持有越秀地产19.9%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广州市地铁建设规划,至2023年将从400公里达到800公里。在修建过程中,都有上盖物业来支撑地铁资金,这个过程中广州地铁成为我们的股东,我们在获取轨交领域,应该是有很大的优势,这也是我们获取土地的重要渠道。”林昭远这样描述与广铁结盟的意义。 “在2019年的新增土储中,‘轨交’、国企合作两种模式增储达到464万平方米,占整个新增土地储备的60%。” 越秀地产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姜永进表示。 截至2019年底,越秀地产总土地储备达2387万平方米,同比上升23.0%。其中大湾区占51.7%,华东区域占15.8%,中部区域占18.9%,环渤海占11.7%。 负债三年翻番,经营净现金流同比下滑37.73% 伴随着拿地力度的加大,其资产负债率也在逐渐走高。2014年越秀地产资产负债率为67.5%,2015年为71.91%,2019年进一步增长到76.48%。 财报显示,越秀地产2016年负债总额为909亿元,到2019年增至1795.05亿元,三年时间负债翻番。 截至2019年年底,越秀地产账上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监控户存款总额约301.9亿元。平均借贷成本为4.93%,净借贷比率为74%。 相比2018年同期,越秀地产的净借贷比率上升超过12个百分点。其中,越秀地产非流动负债中的借贷金额由2018年底476.2亿元上升至2019年底638.84亿元。 但与此同时,虽然越秀地产2019年的净借贷比率上升明显,但其2019年的财务费用却出现明显减少,金额由2018年20.02亿元下降至2019年11.61亿元,降幅超过四成。 年报显示,这主要是越秀地产加大了利息资本化的力度,导致2019年资本化利息同比增长55%。 在土地市场上的激进出击后,越秀地产的经营现金流也大幅下降。年报显示,越秀地产2019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63.7亿元,同比下滑37.73%,去年同期为102.3亿元。 越秀地产表示,经营性现金收入及已承诺银行融资资金为公司主要流动资金来源。 整体看,越秀地产截至2019年底的总借贷金额约710.2亿元,相比2018年底的534.1亿元同比增长近33%。对于一家没有跨进千亿门槛的房企来说,如此负债量级并不小。 从负债结构看,越秀地产3-5年期的负债占比是最高的,达到55%;其次是两年内的债务,占比为29%。 这意味着,从2021年起越秀地产的长期债务会逐渐到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考验越秀地产的再融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