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企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而当下,商业模式从未如此错综复杂,也从未如此孕育生机。新业务、新经济、新模式令人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家优秀的企业,必然是价值充盈的。她不仅要有一定的规模当量和盈利能力,还必须有着积极的价值观,能够改善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能够扎根过去和现在,指向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记录、探寻、发现,我们的每一次表扬和批评,都为抵达那个最具价值的核心。【价值分析】出栏量快速增长,营收持续攀升。2014~2019年,牧原股份的营收六年复合增速为46.5%,这主要源于其生猪销量的增加。2019年,其销售生猪1025.33万头,是六年前的7.8倍。业绩随猪价起伏不定。上市以来,牧原股份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年增速在-82.2%至1186.6%之间徘徊。今年一季度,其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1.89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5.6亿元。自繁自养模式助力逆周期扩张,融资活动保驾护航。在2017~2018年的猪价下行区间,牧原股份的生猪销量复合增速达到了88%。近六年,其资本开支累计达313.4亿元。在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较小的2014~2018年,融资活动为大量的资本开支提供了资金保障。猪价景气年份毛利率排名靠前。在猪价上行区间,牧原股份销售了更多毛利率较高的仔猪。由于不用支付“公司+农户“模式下的委托养殖费用,并且在饲料、人工成本上占据优势,其生猪完全成本相对较低。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较高,多元化抗周期能力不足。在猪价大跌的2018年,牧原股份仍然需要计提12.18亿元的固定资产折旧。其当年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仅为9.83%、3.94%,且无法利用盈利水平较好的养鸡等业务对冲风险。采用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受非洲猪瘟冲击较小。受非瘟影响,部分三元育种体系的公司,被迫将三元商品猪转化为种猪。而牧原股份的二元猪具备肉、种兼用的特点,这使其既能保持生产节奏,又可以出售种猪获益。主要营运指标、偿债指标表现较好,研发投入数据一般。行业属性决定牧原股份的应收账款极少,存货主要为目前无跌价风险的生猪。因为去年业绩大增,其各项偿债指标改善明显。不过,其研发投入的绝对值及相对值均逊于同行。去年员工总数增加68%至5.03万人。上市以来,牧原股份的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为31.14亿元。截至2019年末,其及控股股东依托养殖产业开展的“5+”扶贫模式,已带动13.98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步实现脱贫。综合各项指标,牧原股份的整体评分为4颗星。6月23日,据商务部监测,上周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猪肉批发价格为43.41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5.1%。这已是该数据的连续第四周上涨。在猪价的带动作用下,牧原股份的股价“水涨船高”。截至6月24日,其股价报收75.2元,最近一周累计涨幅达7.4%;TTM市盈率更是上升至26.1倍,分别是A股另外三大猪企——温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的3.1倍、1.8倍、1.3倍。与此同时,牧原股份董事长、实控人秦英林的身家也得以暴增。截至6月27日,秦英林及其家族的身家为335亿美元,仅次于马化腾、黄峥和马云,在福布斯实时富豪榜中位列中国第4名、世界第29名。整整三年前,牧原股份的TTM市盈率仅为11.6倍,与其他同行不相上下。而2017年秦英林及其家族的身家也只有20亿美元,在福布斯当年的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1030位。同样都以生猪为主营业务,牧原的估值为何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出栏量应该是最直观的指标。2014年,牧原股份销售生猪185.9万头,仅为彼时行业老大温氏股份的15.3%。而在今年1~5月,其生猪销量为525.8万头,比温氏股份高出了30.9%。牧原股份的高成长性来自于哪里?又能否持续呢?近六年生猪销量复合增速41%与涵盖养鸡、饲料等业务的多元化养殖企业不同,牧原股份专注于养猪业务。2014年上市至今,销售生猪对其营收的贡献均超过97%。牧原股份近年业绩主要呈现两方面特征。第一是营收持续攀升,上市以来的最低年营收增速也能达到15.3%。2014~2019年,其营收由26.05亿元增长至202.21亿元,六年营收复合增速为46.5%。第二是利润的周期性。近六年,牧原股份的扣非归母净利润随着猪肉价格的变化而起伏不定。在2014年、2017年及2018年的猪肉价格下行区间,其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2.2%、2.9%及-80.5%。但在猪价上行的2015年、2016年及2019年,牧原股份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62.4%、304.2%及1186.6%。而牧原股份能够在一众养猪企业中脱颖而出,主要依靠的就是其快于同行的产能扩张速度,以及在猪价景气年份相对较强的盈利能力。(牧原股份近年业绩 来源:公司公告、Choice) 首先看产能扩张情况。2019年,A股TOP4猪企——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的生猪销量分别为1851.66万头、1025.33万头、578.4万头、354.99万头,分别是2014年销量的1.5倍、5.5倍、4倍、6.2倍(新希望忽略统计口径变化)。近五年,温氏股份的生猪销量增速明显落后于其他同行。而经营模式的差异,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的经营模式分别为自繁自养、“公司+农户”。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就是由公司自行承担或委托给农户承担生猪的育肥环节。正邦科技、新希望则具备这两类模式。西部证券称,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模式,对资金要求低,容易快速扩张,风险防范能力一般。自繁自养的重资产模式,对资金要求高,较难扩张,风险防范能力较强。(A股TOP4猪企生猪销售情况 来源:公司公告)农户的存在,还给“公司+农户”模式增添了更多的变量。2016年末至2018年6月末,温氏股份养猪合作农户的数量由2.22万户下降至2.07万户。温氏股份在2019年初称,这主要源于环保和当地土地政策的因素影响,还有一部分规模较小的农户主动退出或单户合并。不过,2017~2018年的猪价下行区间,恰恰是其他头部猪企加码产能的关键阶段。牧原股份、正邦科技两年间的生猪销量复合增速分别为88%、56.4%。温氏股份的该指标为14.1%,从而错失了逆周期快速扩张的机会。(牧原股份近年资本开支 来源:iFinD)牧原股份通过利润再投资与融资,也为其自繁自养模式提供了资金保障。2014年~2019年,其资本开支(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由7.35亿元暴增至131.21亿元,今年一季度更是达到78.05亿元。在此期间,牧原股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融资力度。2014年至今年一季度,其资本开支与筹资现金流净额的比值徘徊在0.6~2之间。主要依靠大手笔的融资,辅之以利润再投资,其重资产的扩张模式得到了输血。(牧原固定资产增速、生猪销量增速 来源:iFinD、公司公告)随着牧原股份持续加大资本开支,其固定资产从2010年末的3.17亿元大幅增加至2019年末的188.64亿元。而其生猪销量增速恰恰与固定资产增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除了非洲猪瘟肆虐的2019年外,其固定资产增加后提升的产能,基本会在一年后体现在生猪销量上。猪价景气年份毛利率排名靠前牧原股份近年较好的业绩,也源于其在猪价景气年份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根据Choice数据库中22个省市生猪平均价估算,2015~2017年的22省市生猪年均价皆超过15元/公斤,在此期间牧原股份养猪业务的毛利率在A股TOP4猪企中领跑。2019年22省市生猪年均价约为21.29元/公斤,当年牧原股份养猪业务毛利率为37.05%,略低于新希望(38.53%)排名第二。牧原股份较高的毛利率,部分来自于其在猪价景气年份较高的仔猪销量占比。仔猪为出售给其他企业或养殖户进行育肥的小猪,其毛利率远高于商品肉猪。在猪价景气年份,仔猪有旺盛的市场需求。2015~2017年及2019年,牧原股份的仔猪销量占比在10.6%~26.8%之间,商品肉猪销量占比相应下降。而温氏只销售商品肉猪,正邦外销仔猪占比较小,仅新希望销售较高比例的仔猪。这部分解释了牧原为何毛利率高于同行。(A股TOP4猪企养猪业务毛利率 来源:Choice、公司公告)相对较低的生猪完全成本,则被多家券商视为牧原股份盈利能力较强的另一原因。牧原股份在今年3月称,其2019年生猪完全成本约为13.5~14元/公斤。据Choice、iFinD数据库,在温氏股份2019年年报发布后,有东方证券等6家券商估算了其当年的生猪完全成本,数值在14.6~15.5元/公斤之间。开源证券称,牧原股份的成本优势源自饲料、人工、自繁自养模式。其中,自繁自养模式,可以为其节省“公司+农户”模式下必须支付的委托养殖费用。与此同时,其也要承担重资产模式下更高的折旧、高养殖密度下更多的疫苗兽药投入。但在2018年猪价低迷时,牧原股份的盈利能力明显下滑。其当年的养猪业务毛利率为9.83%,低于新希望(16.23%)、温氏股份(12.32%)。由于2018年鸡价回暖,温氏股份当年合并养鸡等业务后的销售毛利率上升至16.85%,销售净利率为7.44%。而牧原股份当年的销售净利率仅为3.94%,这凸显了单一养殖业务公司在猪价下行区间中较弱的风险对冲能力。不过,受猪周期叠加非洲猪瘟影响,本轮的猪价上行尚未结束,目前牧原股份面临的利好仍多于利空。与“公司+农户”模式相比,牧原股份的自繁自养模式拥有较好的防疫条件。此外,其独有的轮回二元杂交技术也在这一时期显露出优势。轮回二元杂交,即用两个种群轮流作为父本杂交,杂交用的母本种群均用杂种母畜,每代产生的杂种除继续杂交外,其余杂种全部作商品。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技术为三元杂交,即用两个种群杂交,所生杂种母畜再与第三个种群杂交,所生二代杂种用作商品。(轮回二元杂交技术、三元杂交技术 来源:《家畜育种学》)平安证券认为,两种杂交技术均有优缺点。但非洲猪瘟造成三元杂交体系下祖代、父母代严重的产能去化,大多数采用三元杂交繁育体系的公司被迫在2019年下半年采取“三元肥转母”的方式补充产能。然而,三元杂交的商品代并不适宜作为种猪。牧原股份则在今年2月表示,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具备肉、种兼用的特点,可以直接留种作为种猪使用,在现在母猪极度缺乏的形式下,为其快速发展奠定种猪基础。其通过轮回二元母猪的留种既可以满足自身快速发展的种猪需求,又可以为市场提供优质种猪。(A股TOP4猪企生产性生物资产环比增速 来源:iFinD)生产性生物资产包含种猪、种禽、奶牛等,该会计科目近年的变化印证了牧原股份在种猪领域的优势。受非洲猪瘟影响,A股TOP4猪企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在2018年9月末出现环比下降或环比增幅放缓,在2019年3月末更是出现全部环比减少的情况。由于种猪存栏增加,2019年6月末及2019年9月末,牧原股份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环比增速分别上升至31.9%及60.5%,较温氏股份率先实现了复苏。同一时期,正邦科技、新希望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也在大幅增加。到了2019年末,牧原股份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环比增速为35.2%,仍处于较高的位置,已远落后于正邦科技、新希望。但在后者大幅增加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中,外购的种猪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一组可供对比的数据为,截至2019年末,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养猪业务、新希望的外购生产性生物资产金额占当年生产性生物资产总增加金额的比重分别0.01%、53.8%、36.9%。而在2018年末,该指标分别为0.07%、4.4%、24.6%。2019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16亿元由于采用自繁自养的模式,牧原股份对硬件设施的性能提升颇为看重。截至2019年末,其设计出的猪舍及相关养殖设备等共获得百余项各类型专利。此外,其还在生猪育种、饲料加工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发投入。2019年,牧原股份的研发投入金额为1.12亿元,研发投入金额营收占比为0.6%;截至2019年末,研发人数为786人,占员工总数的比重为1.6%。尽管其当年的研发投入金额、研发人数分别同比增长22.3%、17.5%,但四项研发数据与同行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A股TOP4猪企研发投入情况 来源:iFinD)营运能力方面,由于国内企业生猪销售基本采用“钱货两清”模式,应收账款期末一般不存在余额。2018年末及2019年末,牧原股份的应收账款分别为0元及1571.97万元,坏账对资产质量的影响极小。2018年末及2019年末,牧原股份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4次及2次,在可比公司中处于较低水平。不过,同期牧原均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其消耗性生物资产占存货的比重分别为75.7%及71.4%。考虑到牧原股份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主要为生猪,以目前的猪价判断,其存货并无太大风险。在重资产模式下,牧原股份资产中更需要关注的是非流动资产。2018年及2019年,其固定资产周转率分别为1.1次及1.2次,在同行中处于极低水平。截至2019年末,其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余额为274.63亿元,超越温氏股份在A股TOP4猪企中排名第一。2018年及2019年,牧原股份分别计提固定资产折旧12.18亿元及16.11亿元,分别占其当年净利润的230.7%及25.4%。由于固定资产折旧通常采用年限平均法,每年计提的折旧相对刚性。当猪价进入下行区间时,牧原的净利润将受到较大程度地侵蚀。(A股TOP4猪企营运指标 来源:iFinD)持续增加的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源于牧原股份上市六年来313.4亿元的资本开支。因此,其近六年的投资现金流净额均为负值。虽然牧原的近六年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均为正值,但与投资现金流净额抵销后,其2014~2017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并不多。在2018年猪价下行时,牧原股份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曾净减少17.76亿元。但在2019年至今年一季度的猪价上行区间内,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了173.93亿元。此外,如前文所述,牧原股份的资本开支在2019年之前更多依靠的是融资活动。近六年,其筹资现金流净额累计为260.66亿元,除了部分来自于权益类融资外,其负债水平相应也有所升高。截至2019年末,其有息负债余额约为92.72亿元。但因为去年的业绩增势迅猛,牧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率(同花顺口径)、流动比率均由2018年末的同行中较差水平改善为2019年末的较好水平。截至今年3月末,其资产负债率为42.3%,货币资金为204.1亿元,有息负债余额约为179.43亿元。(A股TOP4猪企偿债指标 来源:iFinD)社会责任方面,牧原股份近六年缴纳的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合计为5297.57万元。其累计纳税金额较低,主要是由于国家法律规定从事牲畜、家禽的饲养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2014~2019年,牧原股份累计现金分红总额(含税)为31.14亿元,年度现金分红总额占归母净利润的比重在18.4%~34.5%之间。截至2019年末,其员工总数为5.03万人,比2018年增加了2.03万人;其2019年度的员工平均薪酬约为7.91万元。截至2019年末,牧原股份及控股股东牧原集团依托养殖产业开展的“5+”扶贫模式,已推广至12省49县(区),带动13.98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步实现脱贫。牧原集团已出资近3亿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72万名,奖励优秀农村教师6403人。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16~2019年,牧原股份的公益捐赠总额为1.67亿元。今年1月底,其捐赠1亿元,用于支持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
近期,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六零”)拟斥资12.8亿元收购金城银行30%股权,进而成为金城银行第一大股东。让业内轰动的不局限于三六零收购金城银行股权事件本身,而是民营银行股东再迎互联网巨头。自2014年首批5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后,截至目前,已有19家民营银行开业运营。当前,民营银行股东中不乏互联网巨头,例如腾讯、阿里、苏宁、小米等均有入股的民营银行。实际上,互联网巨头接连的加入不仅是看上了民营银行稀有的金融牌照,更是盯上了民营银行异军突起的潜力。成立之初,民营银行由于“一行一店”等限制并不被看好,但成立至今逾五载,民营银行的发展速度却让不少人瞠目结舌。本期“数据新闻”聚焦民营银行,对16家已披露2019年年报的民营银行进行梳理,发现在资产规模方面,不乏有民营银行赶超A股上市银行,更有大批民营银行的挣钱能力赶超传统中小银行。民营银行核心指标比拼 “互联网系”霸榜除了迎来新股东三六零的金城银行,在我们统计的16家民营银行中,还有6家银行主要股东具有互联网背景:微众银行(腾讯)、网商银行(蚂蚁金服)、苏宁银行(苏宁易购)、新网银行(小米)、亿联银行(美团)、中关村银行(用友网络科技),接近全部样本的一半。互联网巨头为何钟情民营银行?除了已经被无数次分析过的“银行牌照优势”“业务闭环”“场景开拓”等等,最说明问题的其实是数据。在我们统计的16家民营银行主要经营指标中,资产、营收、净利润的规模和增速,具备互联网股东背景的银行在其中的5项指标处于“霸榜”状态,仅华通银行在资产增速上位居第一,打破了“垄断”。从资产规模和净利润来看,互联网背景的银行更是垄断了前三。资产规模:两家迈入“千亿级” 华通银行增速高达152.12%整体而言,在资产规模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没有网点的民营银行在资产规模方面无法与传统银行相抗衡,但这16家民营银行中不乏有借助于背后核心股东的超高流量资源禀赋,资产规模获得迅速扩张。总体来看,在已公布2019年年报的这16家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处在“头部”,在同业之中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资产规模已达到千亿级别,在整个民营银行资产规模中排名第一、第二,苏宁银行则以639.01亿元位居第三。分批次看,截至2019年年末,第一批成立的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资产规模高达2912.36亿元,同比增长32.36%;网商银行在2019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其资产规模也达到了千亿级别,为1395.52亿元,同比增长45.57%。众邦银行和富民银行资产规模分别为418.77亿元和418.55亿元,同比增长42.9%、13.06%。新网银行作为全国第三家同时也是中西部首家互联网银行,在2019年年末资产规模达到441.53亿元,同比增长22.11%。华通银行是第二批成立的民营银行中资产规模最少的一家,仅106.8亿元,但是资产规模同比增速最高的一家,达到152.12%。截至2019年年末,在第三批成立的民营银行中,苏宁银行资产规模达639.01亿元,在整个民营银行资产规模排名中位居第三,同时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同比增长达到97.14%。亿联银行、蓝海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了300亿元大关,分别为313.21亿元、303.57亿元,同比增长133.11%和61.21%。此外,振兴银行、客商银行、中关村银行三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低于200亿元,分别为262.25亿元、166.64亿元和174.67亿元,同比增长49.78%、31.45%和32.78%。营业收入:一家迈入“百亿级” 亿联银行同比增速高达486.5%在营业收入方面,从已公布2019年财报的16家民营银行数据来看,较上年同期相比,整体上均实现了增长。2019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民营银行有6家,分别为微众银行148.7亿元、网商银行66.28亿元、新网银行26.81亿元、三湘银行12.58亿元、富民银行10.45亿元、苏宁银行10.17亿元,微众银行也是唯一一家营收迈入“百亿级”的民营银行。此外,16家民营银行的营业收入均达到“亿级”,营收最高的微众银行是营收最低的客商银行的65倍。值得注意的是,亿联银行以486.5%的营收同比增速夺得“增速榜”第一名。此外,有4家民营银行营收同比增速超过100%,即振兴银行246.38%、富民银行165.9%、苏宁银行126%、新网银行100.82%。排在增速末位的三家银行分别为华瑞银行、中关村银行、网商银行。记者注意到,有1家民营银行的营业收入出现下滑,即首批五家民营银行之一的华瑞银行,该行2019年营业收入为9.93亿元,对比2018年的10.93亿元,下降了9.15%。净利润: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差距拉大网商银行增速反超在净利润方面,从已公布财报的16家民营银行数据来看,在2019年度均实现了盈利。其中,排在前三甲的民营银行净利润均达到了“十亿级”规模,微众银行以39.5亿元排名第一,网商银行、新网银行净利润分别为12.56亿元、11.33亿元,排名第二、第三。记者注意到,“同届生”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之间的差距拉大。2019年,净利润排名第一的微众银行与排名第二的网商银行之间的差距为26.94亿元;2018年,这两家银行净利润差距为18.06亿元。不过,网商银行在净利润增速方面排在微众银行前面。从净利润同比增速来看,净利润增长最快的民营银行是苏宁银行,该行2019年的净利润增速高达2032.60%;虽然苏宁银行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快,但是其净利润排在16家民营银行的下游位置,2019年仅为0.76亿元。此外,记者注意到,净利润增速超过100%的有6家,分别为苏宁银行2032.60%、振兴银行476.92%、富民银行313.21%、新网银行207.88%、三湘银行108.5%、众邦银行108%。值得一提的是,华通银行2019年净利润仅为0.02亿元,排在16家民营银行末位,2018年其净利润为负。有2家民营银行的净利润呈现负增长,一家是华瑞银行,该行2019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降”,净利润由2018年的3.27亿元降至2019年的2.68亿元,同比下滑18.04%;该行2019年营业收入为9.93亿元,对比2018年的10.93亿元,下降9.15%。另一家是中关村银行,净利润由2018年的0.9亿元降至2019年的0.5亿元,同比下降44.44%。薪酬:9家民营银行整体人均薪酬68.9万元 赶超上市银行民营银行在员工数量上远不及传统银行动辄成千上万的员工数量,然而与国有大行的减员形成鲜明对比,大部分民营银行员工人数稳步增加。从可获得对比数据的9家民营银行情况看,除华瑞银行2019年减少15人外,其余8家民营银行员工人数稳中有升。在人员薪酬支出方面,民营银行相比大多数传统银行可谓是“小巫见大巫”。虽然9家民营银行的2019年薪酬支出加起来甚至还赶不上一家城商行的全年薪酬支出,但落到精简的员工的头上,民营银行在人力成本支出上颇为“大方”,更有两家银行平均薪酬接近百万。记者统计梳理了9家民营银行(部分银行数据不全)2019年薪酬和员工数据。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以“全年薪酬支出=(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人均薪酬支出=全年薪酬支出/年末员工人数”作为统计口径,根据各家民营银行年报中披露的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出了这些民营银行2019年的薪酬支出情况。从企业会计角度来看,这一计算方式可以大致反映出企业当期的人力成本情况。数据显示,这9家民营银行去年薪酬支出合计约24.64亿元。而9家民营银行的2019年薪酬支出加起来甚至还赶不上一家城商行的全年薪酬支出。从人均薪酬支出来看,上述9家民营银行的人均薪酬支出各有差异。其中有5家民营银行去年人均薪酬支出在50万元以上。进一步看,在这5家“高薪”民营银行中,人均薪酬支出在50万~70万元之间的有2家,人均薪酬支出在70万元以上的有3家。其中最高的网商银行人均薪酬支出甚至超过90万元,高达97.8万。而新网银行紧随其后,人均薪酬支出高达96.1万元。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人均薪酬支出来看,6家民营银行呈现正增长,其中振兴银行人均薪酬支出增速高达90.47%,一举从2018年38.5万元的人均薪酬支出飞跃至去年的73.3万元。据了解,2019年振兴银行引进较多高素质科技人才,人均薪酬有较大提升。与振兴银行相反,2019年亿联银行的人均薪酬支出却出现缩减,从2018年67.9万元的人均薪酬支出减少至48.6万元。计算发现,2019年9家民营银行平均人均薪酬支出为68.9万元,相比2018年增加15.4万元,同比增长28.74%。而68.9万元的人均薪酬支出相比A股上市银行,也可以用“高薪”形容。存款规模:爆发式增长 5家银行存款增速超100%由于“一行一店”的限制,民营银行成立之初并不被业内看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营银行在没有传统银行密集网点分布的条件下吸储受到限制。不少民营银行在2018年、2019年选择了激进的做法来突破吸储短板—智能存款。在激进的打法下,不少民营银行的存款实现了高速增长。记者将16家银行按照三个成立批次分别统计了其2019年年报数据,梳理出各大银行存款规模和增速。通过梳理发现,在2019年16家民营银行其中不乏银行存款规模爆发式增长,增速突破100%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增速接近400%。作为监管批准的第一批筹备的民营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华瑞银行、金城银行和民商银行开业时间相对较长。具体来看,截至2019年年末,微众银行吸收存款为2371.63亿元,远高于第二名网商银行788.58亿元,也是16家民营银行中唯一一家存款突破2000亿元的银行。而除开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两家银行外,其余三家银行存款均未突破300亿元。截至2019年年末,华瑞银行、金城银行和民商银行存款分别为242.94亿元、235.79亿元、87.95亿元。5家民营银行存款增速方面,金城银行突破90%,在5家银行中排名第一,存款规模高速增长。2019年金城银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民商银行存款增速分别为92.12%、83.48%、53.22%、27.30%。而存款规模排名第三的华瑞银行2019年存款增速垫底,仅为12.51%。2016年年末,监管批准了6家民营银行的筹备,分别是富民银行、新网银行、三湘银行、新安银行、华通银行、众邦银行。去掉官网未披露年报的新安银行,记者对第二批次中的5家民营银行2019年存款数据进行梳理。具体来看,截至2019年年末,三湘银行、众邦银行两家银行存款突破300亿,分别为369.37亿元和301.25亿元。富民银行和新网银行两家银行存款均在200亿元以上,其中新网银行首次突破200亿元,富民银行和新网银行两家银行存款规模分别为289.63亿元、267.24亿元。上述四家银行存款规模均在200亿元以上,反观华通银行的存款规模则小很多,截至2019年年末,华通银行存款为70.77亿元。上述5家银行2019年存款增速来看,华通银行2019年存款增速排名第一,在16家民营银行也以392.83%的存款增速排名第一。2019年三湘银行、新网银行、众邦银行和富民银行存款增速分别为146.53%、95.95%、57.31%和41.68%。除去上述10家第一批次和第二批的民营银行外,记者将剩余6家民营银行统一梳理,分别是蓝海银行、中关村银行、客商银行、振兴银行、苏宁银行和亿联银行。截至2019年年末,苏宁银行的存款规模一举突破400亿元,甚至赶超不少第一批次开业的民营银行。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苏宁银行存款为436.87亿元,亿联银行、蓝海银行、振兴银行均突破200亿元,分别为250.58亿元、225.43亿元、210.61亿元。随后是客商银行和中关村银行,截至2019年年末,两家存款分别为106.63亿元和106.03亿元。存款同比增速最快的则为亿联银行,2019年亿联银行存款增速以189.49%在6家银行排名第一,苏宁银行和蓝海银行2019年存款增速分别为123.14%和107.10%。2019年,振兴银行、中关村银行、客商银行存款增速分别为72.43%、71.93%、44%。贷款规模:微众银行余额遥遥领先 亿联银行增速近300%在贷款方面,记者将16家民营银行银行分为三个批次分别统计了2019年年报,梳理出各民营银行贷款规模和增速。与存款类似,微众银行的贷款数据以绝对的优势在16家民营银行中遥遥领先,网商银行虽不及微众银行,但在16家民营银行中稳居第二。截至2019年年末,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贷款分别为1586.43亿元和700.3亿元。从增速来看,民商银行、网商银行和金城银行则略高一筹,分别为47.03%、46.85%、45.73%。第二批次的民营银行中,大部分民营银行贷款规模较为接近。具体来看,2019年新网银行贷款规模首次突破300亿元关口,在5家民营银行中位列第一;富民银行和三湘银行位列第二和第三,均突破200亿元。截至2019年年末,新网银行、富民银行和三湘银行贷款分别为 323.88亿元、279.55亿元、217.12亿元。从2019年贷款同比增速上看,新网银行贷款以29.45%的增速在5家民营银行中排名第五,富民银行和三湘银行贷款增速分别为98.93%和67.08%。华通银行贷款增速为201.06%排名第一,众邦银行116.69%排名第二。作为第三批次的民营银行,苏宁银行贷款规模表现也十分突出。截至2019年年末,苏宁银行、亿联银行、蓝海银行和振兴银行的贷款规模分别为297.41亿元、197.33亿元、152.95亿元和151.38亿元。有趣的是,2019年存款高速增长的亿联银行贷款增速依旧高速,2019年亿联银行贷款增速在16家银行中排名第一,贷款增速为282.42%,苏宁银行和振兴银行均超过100%,分别为174.57%和129.16%。资产质量:16家民营银行不良率均在1.5%以内 2家连续两年为0整体来看,这16家民营银行的不良率均控制在1.5%以内,其中有6家民营银行的不良率超过1%,分别为网商银行1.3%、微众银行1.24%、亿联银行1.21%、振兴银行1.15%、金城银行1.12%、华瑞银行1.03%。在16家民营银行之中,有两家民营银行的不良率连续两年为0,即中关村银行和客商银行,两家银行的成立时间都比较短,均为2017年。而不良率最高的银行是网商银行,达到1.3%。此外,众邦银行、蓝海银行、富民银行、华通银行、民商银行的不良率均控制在0.5%以内。拨备覆盖率:倾向于保守稳健发展温州民商银行高达8653.5%在拨备覆盖率方面,共有12家民营银行披露了该数据,从整体数据来看,这几家民营银行倾向于保守稳健发展。其中,拨备覆盖率最高的是温州民商银行,高达8653.5%。此外,有6家超过了300%,分别为重庆富民银行538.69%、新网银行525.24%、蓝海银行517.33%、众邦银行511.5%、微众银行444.31%和三湘银行367.29%。拨备覆盖率排在最末位的三家银行为金城银行、振兴银行、亿联银行,分别为152.37%、157.16%、210.9%。资本充足率方面,16家民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0.5%。其中,3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30%,分别为客商银行33.7%、中关村银行31.75%、华通银行30.69%,这三家银行均为第三批民营银行,成立时间同为2017年。排在后三位的分别为众邦银行、亿联银行、三湘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53%、11.07%、11.28%。记者手记 |民营银行,到底有多“香”?在持牌经营导向下,互联网巨头谋求金融牌照已成主流,银行牌照当属其中的香饽饽,而在互联网巨头佬纷纷杀入民营银行时,我们也不禁想知道:民营银行究竟有多“香”?19家已开业的民营银行大部分均交出了2019年的“成绩单”,我们梳理了16家民营银行2019年的年报,并且有针对性的对核心指标进行了分析。有意思的是,原本并不被看好的民营银行,却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作为民营银行主要服务对象的“长尾客户”,存在共性又有不同之处,这也决定着民营银行无法走与商业银行同样的步子,错位竞争才能夺得自己的阵地。我们想知道民营银行真实的营业状况,因此统计了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此外,将“长尾客户”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是否会对民营银行的不良造成压力?从结果来看,民营银行的不良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民营银行的存款规模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良好的发展态势,或许是互联网巨头频繁入股民营银行最重要的原因。有趣的是,在统计各家民营银行员工酬薪时,我们发现民营银行酬薪已经赶超上市银行,其中有5家人均薪酬超50万元。在银行年报中未详尽披露员工薪酬具体信息,所以记者在统计各家银行员工薪酬时,选用的指标为(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支付给员工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包括员工人数在内的所有数据口径均为并表前数据。在民营银行各项指标均表现优良时,是否会让传统商业银行感到压力?是否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巨头杀入这个市场?我们拭目以待。
腾讯与完美世界共同持股游戏公司祖龙娱乐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然而,祖龙娱乐近期深陷未成年用户坠楼风波,何时能走完上市之旅尚不确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同时面对舆论与监管的压力,祖龙娱乐的前路并不好走。腾讯与完美世界共同持股的游戏公司祖龙娱乐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6月22日,祖龙娱乐启动投资者路演,预计融资1亿至2亿美元,并计划于6月底至7月初招股。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祖龙娱乐旗下产品以移动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为主。其前身为祖龙工作室,成立于1997年。目前,祖龙娱乐旗下拥有包括“梦幻诛仙”“龙族幻想”等在内的数款IP。然而,祖龙娱乐近期深陷未成年用户坠楼风波,何时能走完上市之旅尚不确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同时面对舆论与监管的压力,祖龙娱乐的前路并不好走。业绩起伏明显、严重倚赖腾讯,欲出海寻商机从业务及业绩层面来看,祖龙娱乐公布的招股书表明,当下其面临的挑战来自多方面。2017年至2019年三年时间里,祖龙娱乐的整体营收历经起伏,分别为13.09亿元,8.7亿元与10.67亿元。2018年,虽然祖龙娱乐新推出了四款游戏,但在游戏行业版号收严的大背景下,公司仍然出现整体营收同比下滑超过33%的现象。同时,祖龙娱乐在2017年与2018年连亏两年,合计亏损超过2亿元,直到2020年才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2亿元。2017至2019年,其经调整利润净额分别为4.23亿元、3.1亿元及3.54亿元。随着2019年与2020年游戏行业回暖,祖龙娱乐与其他游戏企业均逐渐摆脱颓势,但在巨头围剿下,其能否保住增长势头仍是一大考验。仅在MMORPG方面,就有完美世界的《新笑傲江湖》、网易的《梦幻西游三维版》等多款强势竞品。如果从活跃用户与付费用户情况看,祖龙娱乐仍还有上升空间:截至2019年,其平均月活达到344.2万,同比增长12.7%,平均月付费用户数达到50.15万,同比增长24.3%。每位用户月平均收入贡献也上升到近3年的高位,达26元。从具体产品来看,祖龙娱乐的营收和增长主要依靠《龙族幻想》这一王牌游戏。据其公开发售资料显示,《龙族幻想》在2019年祖龙娱乐总收入中贡献了近4成,同时,这款于2019年下旬发布的游戏在2019年共获得了352.1万月活,而排在第二的《万王之王3D》只有74.2万月活,差距明显。不过,《龙族幻想》的每位用户月均贡献只有18元。相较而言,发行于2016年的游戏《梦幻诛仙》的这一指标为42元,两者也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招股书显示,近三年腾讯为祖龙娱乐带来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9.6%、40.8%和55.0%,祖龙娱乐严重依赖腾讯所带来的风险不言而喻。为此,这家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内地以外的游戏市场。招股书显示,祖龙娱乐在中国内地市场的营收占比由2017年的82.2%连续下滑到2019年的67.8%。反之,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市场的营收占比明显提升,二者分别由2018年的3%和0.8%提升到8.2%与8%。不过,在海外市场,祖龙娱乐同样面临来自世纪华通、游族网络、心动公司等出海淘金者的激烈竞争。根据易观统计的数据显示,2019年仅三者的海外营收同比增长率就超过了两位数。深陷未成年用户坠楼风波,业务稳定性存疑不久前,因未成年游戏用户充值自杀一事,祖龙娱乐与旗下王牌游戏《龙族幻想》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5月6日,葫芦岛市一名未成年人从家中阳台坠楼身亡。据媒体报道,该未成年人曾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在《龙族幻想》中消费6万余元,并在自杀前的短信中告诉家人“妈妈,是我干的,我不想活着了。”据悉,受害者家人表示,当地检察院在协商退款未果后介入,并为他们找了援助律师,向葫芦岛市龙岗区人民法院申诉游戏退款等事宜。案件代理律师表示,该案为葫芦岛市检察院支持起诉的案件。经协调,5月26日,该案由龙岗区法院受理后,转交至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申请起诉。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发现,今年5月同样有数起类似投诉,均反映《龙族幻想》存在未成年人用户充值、家长发现后申请退款的事件。而有关政策对未成年人用户在网游中充值的金额早已做出了相关规定,并支持监护人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付费游戏等支出的款项。据了解,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便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指出,对于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至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中指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据媒体报道,《龙族幻想这款游戏疑似有宣扬轻生、厌世的人生观的嫌疑,其中一位游戏主要人物的旁白是“像烟花也是过一生,像樱花也是过一生,只要亮过和盛开过不就好了吗?”对于上述质疑,祖龙娱乐并未公开做出回应。而这一系列维权事件,很可能将影响《龙族幻想》的用户体验,进而影响祖龙娱乐在业内的口碑和形象。对于正在谋求上市的祖龙娱乐来说,其在风波之下能否保持业务的稳定发展,值得继续关注。
“你对京东满意吗?我想我对京东的现状是不满意的。”去年3月,一位陪京东走过十余年的高管临时召集了一场紧急会议。他上来就质问道,“你们反思一下,是不是大量人在混日子?是不是感觉京东没有互联网企业的样子?”与会人员对36氪称,半小时时间,该高管几乎全程都在反思京东过去几年的过失,“很少见他这么激动。”形势已经十分紧急。2019年1月,京东股价跌至历史性低位20美元,相比一年前的历史高点跌去6成,市值蒸发超400亿美元。刘强东后来在公开信中承认:2018年内外问题的集中爆发将京东推上了风口浪尖,士气一度非常低下。风暴在2018年底的京东高管战略会上已经开始酝酿。当时京东商城CEO徐雷让经营分析部列出了京东的“至暗时刻”:很多京东人信心不足于京东股价太惨、业绩完不成;但往深里看,京东当时现金流堪忧、用户口碑也年年下滑。徐雷说得很直接:“再这样下去,哥儿几个别干了。”“大家瞬间脸色铁青。”有参会京东高层对36氪形容。一切亟待调整。2019年春节后,京东CTO张晨、CHO隆雨等高管先后离职,密集的人事调整随后从高层波及到中层和普通员工。上述京东高管也在内部会上坦言,在京东的13年,还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人员变动,“最近一直在失眠掉头发”。对外部投资人来说,他们正等待着京东有所变化,随着人事调整,京东股价回升到30美元左右。不过人事变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以二级市场投资人的视角看,一家公司要么有增速,要么有盈利。但在2018年,京东的GMV增速首次低于30%,活跃用户数也几乎停滞。相比之下,体量更大的阿里,却在这两项数据上继续甩开京东。彼时,投资人对京东的质疑纷纷产生:-从盈利能力角度看,京东的自营模式是否天然吃亏?持续亏损多年的物流何时迎来拐点?-从增长视角看,京东的下一个业务增长点到底在哪儿?而在一年时间内,京东给出的答卷是:净利润从2018年的亏损25亿元升至2019年盈利122亿元;营收2019年同比增长25%。随着利润和增速回升,京东股价也从20美元低点回升至近期的60美元区间,高于其历史上的股价最高位,并以此价格于6月18日在港股二次上市。上市前被超额认购超180倍。京东是怎么做到的?创新业务“陷阱”对于技术与创新,一家公司应该持何种态度?亚马逊、特斯拉……当今世界最有想象力的公司,莫不在技术和创新上有强烈追求。但硬币的另一面,则是技术往往前期投入巨大,创新则失败率很高常常血本无归,这也是巴菲特对技术类公司看法负面,更愿意把钱投给可口可乐这种公司的原因。“技术!技术!技术!”刘强东在2017年初的京东开年大会上演讲,称未来京东只有这三样东西。2015年主营业务进入高速增长后,京东对于创新业务的探索热情也变得高涨。在前沿技术、O2O、智能硬件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京东上马的创新业务不下几十个。一位京东内部人士告诉记者,2018年京东曾大力扶持员工上报各种探索性项目,给出的政策是:凑够8个人就可以自立门户,项目负责人的岗位也能由T(技术)转M(管理)。“很多项目组夸大自身价值,导致每一层的人都希望自己部门里有更多的项目,‘造’出一批领导,整个部门几乎扩大了一倍。”夸张的时候,什么项目热上什么,智能硬件项目尤甚。一位前京东智能员工透露,2017年,京东智能的高层在参加完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展览会),看到各家的智能冰箱后大受鼓舞,觉得京东也应该做。“回到公司后,发话要把(智能冰箱)这事儿弄大。但智能冰箱是要讲IOT故事的,京东当时储备还远未达到互联互通,资源没跟上,如今这一业务在京东内部已很少被提及。”当年众人追逐的AI、无人车、智能硬件、物联网、AR/VR风口,京东基本都踩了个遍。2017年,京东曾高价招揽了一大批业界技术大牛,但2019年上半年的人事调整,又不得不将这些人请走。“这几年真正的机会还是微信流量红利、个性化推荐,但可惜京东都没抓住”,一位接近京东的投资人对36氪表示,“做砸的基本都在追风口。技术周期曲线未到,你不可能指望用1-2年的投入期就做个大生意。”国金证券数据显示,2018 年京东创新业务(主要包括跨境电商、前沿技术、O2O、智能硬件等)运营亏损超过 51 亿元,而同期京东商城运营利润只有 70 亿元。而据一位京东高层透露,为了发展技术,2018年京东光采购服务器就花了80亿,这几乎吃掉了四个盈利品类全部的利润。大举烧钱上创新项目没有让京东的业绩变好,反而拖累了京东的利润表现。进入2018年,伴随业绩下滑,京东内部的反思一浪高过一浪。刘强东后来承认,对于外界评价京东——京东开始跟着别人背后什么都学竞争对手,京东开始迷失了自己——“这个评价非常犀利,却不失中肯。”徐雷用“欲望代替逻辑”来概括过去几年京东在创新业务的探索。“一个市场有几万亿,但他跟京东有什么关系?我是能占到几百亿还是几千亿?我有哪些能力能占领这个市场?现在看来都是一时脑热”。一位京东中层在总结创新业务失败的原因时则提到,“很多创新业务都是自上而下传导的,有的项目老大会亲自盯,但一旦不及时盯,半途而弃的概率就非常大。”当年为了把生鲜业务做起来,刘强东曾亲自盯项目1年多,硬生生把生鲜从京东超市下的三级部门提升为一级部门,再到后来成立大快消事业群,两年内京东生鲜就在行业占有了一席之地,刘强东曾把这称之为自己的“二次创业”。但现实是,当刘强东不再亲自盯守一线业务,京东在新业务的拓展上往往会陷入犹豫,想做又不敢做,做了又怕做不好。如今,拍板的人落在了徐雷头上。围绕上述反思,在2018年底的肇庆战略会上,徐雷和京东零售高层决定:一切脱离主业的创新项目在2019年要全被“关停并转”。上述京东中层对36氪表示,当年硬“造”出的探索性项目的不少负责人,在去年的调整中都从总监降为部门经理,或直接开除。徐雷认为,人事调整中间肯定有“错杀”,但也不得不如此。即使是京东主赛道上的创新,它也需要找到更合适自己的模式。京东7FRESH发展思路的大转变,很能反映京东对于创新业务态度的变化。2018年,还是7FRESH负责人的王笑松曾表示,要在2018年开业50家门店、5年内开业1000家。但在去年的大调整中,王笑松被轮岗,有着物美、华润万家及咨询服务工作经历的王敬上任。据36氪了解,7FRESH的内部计划是2019年开业100家门店。但年初,这个计划降到了30家,而且包括已经开业的。但到目前为止,7FRESH只开出20家门店。大店业态之外,7FRESH旗下的两个小型业态——七鲜生活(定位社区生鲜超市)以及七范儿(定位白领人群),会成为整个7FRESH未来的重头业务。经营模式上,前者将更多采用加盟或跟零售商合作的形式。对于天然容错率低的京东来说,这样的战略调整确有必要,与盒马鲜生(已经在全国开出220家店,盒马mini预计将开出百家)的财大气粗相比,追求盈利模型的跑通对7FRESH来说,显然是更切实际的想法。“5年开千家店的目标依然可以存在,但现在我们不会把店的数量看成是第一目标,还是希望在重点区域布局做密度,而不是全国铺。”王敬告诉36氪。据悉,7FRESH未来会更多的拓展B端业务,做供应链开放,为此还成立了单独的供应链事业部。刘强东现在对“技术”的定义更具体聚焦:从京东业务场景中沉淀下来的技术能力只有应用于降低社会供应链的成本才会发挥最大的价值。京东会转型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供应链服务公司”。像阿里一样赚钱“平台”向来是最躺赚的生意。具体到电商领域,最典型的平台阿里,靠广告、向第三方抽佣的模式,做到了轻资产但高毛利,其2019财年毛利率高达44.6%;亚马逊的电商业务,也是靠第三方入驻的平台业务,来拉升其利润。京东2019年的一个策略,是有意分离自营和POP品类(第三方商家入驻)。徐雷在京东零售年会上公开表示,“希望能借此在自营和开放间找到平衡,让POP品类成为京东新的收入增长极。”京东也探索过第三方业务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一位京东第三方商家曾向36氪抱怨,在2017年店铺入驻京东那会,京东的运营曾允诺给予流量扶持,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搜索排名常年在几屏开外,POP后台也并不好用,营销效率低。”“京东采销权重很高,但采销运营的宽度却有限,所以京东总会优先运营KA商家”,一位京东的采销人员对36氪表示,“加上京东对三方品类的年费和佣金抽成相比淘宝一直没有优势,POP商家入驻京东的积极性一直不高。”自营长期积累下的优势,让京东在做POP的一开始陷入了故步自封的境地。前不久,刘强东在内部信中曾反思京东在POP上的失误,“我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很大程度上仍旧是一体化的思维,习惯于自己做、强控制。”商家的反映是一致的。“(京东)一直用自营的思路做平台,希望商家的商品可以入仓,由京东来配送,”一位京东服饰品类的商家对36氪表示,“但服饰市场占有率分散,SKU数动辄几百几千,很难入仓做流程化管理。”但京东的纠结在于,希望在发展POP平台的同时,不降低服务品质。“如果POP只做开放平台,京东跟天猫有什么区别?天猫已经那么大了,我很难在开放平台上超越它。但是,POP产品做自营是很高的门槛,我翻过去了,天猫就翻不过去。”京东前服饰家居事业部总裁辛立军曾解释说。去年,京东做“前中后台”的架构实施后,提到更多的是“自营开放”。即一切关于自营的运营、数据和营销等工具,都对第三方商家开放。京东集团副总裁林琛说,这是为了拉平二者的差距,让用户在商城感受到无差别购物体验。林琛曾是拍拍网运营副总裁,”拍拍网是京东体系下最具平台运营属性的业务,虽然后来被停掉,没有成为独立入口,但老徐觉得他懂怎么做平台生态“,一位接近林琛的内部人士告诉36氪。京东2016年开始猛攻服饰品类,但最终被天猫二选一掐住后,京东POP就陷入了长时间的沉寂——此前,POP 八成营收都是由服饰家居品类贡献——2017年,京东POP的GMV就已赶上自营业务,但三年多过去了,这一占比却依然在50%以下。即便如此,其实从第三方业务中求增长,京东仍有转圜空间。在POP模式下,京东的收入主要分三部分:佣金、广告费和物流服务收入。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京东POP 平台收入中,佣金占50%左右;其次就是广告费,占比 30%左右;第三是物流服务收入,占百分之十几。在去年完成了App信息流的改版后,一直被质疑不善营销的京东,也终于开始挖掘平台的广告现金池。为此,京东商业开发部扩充两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广告业务,一是广告投放团队,负责打造好的ROI产品,提升商家营销效率;二是广告运营团队,专门服务广告主。信息流改版后,这两个团队扩充的人数都达到十几人。为了让商家采买流量,京东的搜索权重也随之发生变化。有商家反映,“之前依靠销量和好评率还能在搜索排名上有一定位置,但现在只要不采买流量,叮咚声(叮咚卖家平台提示音)的频率都下降不少”。相比2016、17年极低的审核门槛,现在京东POP店铺的入驻门槛明显变高,“有的时间花几万找黄牛都不见得能入驻”,有商家对36氪表示。这背后既是京东对服务品质的要求变高,另一层面,门槛变高意味着进驻的商家更有钱投入到营销中。2019年京东平台及广告收入达到42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7%,超过营收增速。改版带来的广告变现效果已经开始显现。物流向第三方开放,是京东去年的另一个关键“平台”故事。2018年整年的股价低迷中,京东物流曾是被质疑最多的点。刘强东在《致配送兄弟的一封信》中曾透露“京东物流2018年全年亏损超过23个亿,这已经是第十二个年头亏损了”。“2018年一直是二级市场对京东物流的盈亏临界点的预期时间,但真实数据是物流的亏损还扩大了,这让市场的信心瞬间跌到了谷底,“一位接近京东的投资人对36氪表示。但事实是,物流的投入不能停,但如何解决盈亏问题?伴随着京东物流开放能力的提高,“增加外部单量”被理所当然的提上了日程。2018年9月,京东快递小程序上线,京东正式杀入个人寄件快递业务,决定从C端攫取利润,定价也颇有诚意。据京东内部人士透露,在要不要C端开放这件事上,京东也曾有过犹豫。一直以来京东的物流体系都是仓配一体化,一切围绕零售业务展开,进军C端京东要搭建新的物流体系,这意味着新的投入,“但当时高层觉得已经到了要开放的节点了,而且不增加外部单量肯定不行,最后还是上了。”从结果上看,2019年,京东物流外部收入(个人件+企业商务件+POP平台商家仓储、配送收入)占比已近40%,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23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44%。京东物流CEO王振辉曾表示,2019年8月,京东物流已经盈亏平衡。增量与流量对电商公司来说,增量在下沉市场已成共识。但让京东摇摆的是,究竟是用线下店的方式做,还是用“拼多多式”的方式做。从2016年进军线下家电业务算起,京东在下沉市场的布局已有5年时间。但拼多多在下沉市场异军突起,挤压了京东的想象空间和市值,也让京东的策略出现了动摇。关于社交拼购业务,此前在京东内部一直有种声音“我们京东是高品质、高端的,不太想去做自己觉得很low的商品。”一名京东管理层曾说,这让京东忽略了中国市场的需求是多元的。但当拼多多上市,市值一路飙升至500亿美金,自身月活用户数几个季度停滞不前后,京东犹豫不决的态度终于有了变化。一位京喜员工告诉36氪,“此前 ,京东用户跟拼多多一直重合度很低,但去年(2019年)这个比例超过了40%,相当于我们原有的地盘也被占了,内部紧张的情绪突然被放大了。”更重要的是,刘强东自己也紧张了。在2018年初的高管会上,刘强东还乐观的表示,“如果大家看一下拼多多的Top 10或Top 100名单,会发现他们与京东主流用户和主流商品几乎重合地很少”。“但到了2019年,每次高管会,他都会过问拼购业务进展的怎么样,督促下面要大胆放手干”,京喜事业部总裁韩瑞对36氪说。2019年9月,脱胎于拼购业务,京东成立了京喜事业部。独立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要打下沉市场的人群,找到区别于主站的低价货品供应链;其次,是用双品牌去面对不同层次的用户。10月底,京东把微信购物的一级入口也切换为京喜。彼时拼多多的市值已直逼京东。这一决定起初在京东内部引起了很大的反弹,有事业部VP曾直接反问,“微信购物一级入口流量每个月有上千万(2019年 2 月的京东财报会中,CFO 黄宣德曾透露京东超过四分之一的新用户来自微信),直接切换成京喜,京东主站的业务会不会受损失,各品类的OKR要不要调整?”但徐雷最终还是力排众议,决定把入口给到京喜。“2019年是京东与腾讯合作的续约期,早一年京东承受不了,晚一年就晚了,必须在今年”。“为了更好与微信沟通,京喜事业部的班底也以深圳团队——原微信手Q团队搭建的”,韩瑞说。此前,有接近京东战略投资部的人士就对36氪表示,“京东在微信的入口转化率没有想象中的高,内部计算过成本和所换得的 GMV,价格是偏贵的。但资本市场对于京东是否有微信一级入口非常敏感,如果这个协议不续签会出很大问题。”京喜的表现如何,第一指标并非营收,而是在新用户获取上。前述京东中层告诉36氪,“(微信购物一级入口)切换成京喜一方面是为了支持拼购业务,也是想证明京东可以利用好微信流量。”2019年Q4,京东净增2800万新用户,创过去三年最大幅度的季度增长,其中超70%的新用户都来自于下沉市场,这主要归功于京喜。韩瑞表示,目前京喜的月活已经达到小几千万,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微信一级入口。不过,京喜现在的策略并不倾向于营销战,“微信的一级入口是京东花钱买的,这需要投入很大的费用,我们希望把节省下来的推广费,用到补贴用户身上”,韩瑞告诉36氪。此外,与聚划算在手淘内获得两个一级入口(聚划算和百亿补贴)不同,京东主站也并未把流量倾斜给京喜。对京东来说,京喜承担的角色更多还是拉新,但布局多年的线下家电业务却已处在收获期。“在线下再造一个京东零售”,是徐雷在2019年初京东零售年会上的期待。4月,京东3C电子及消费品零售事业群总裁闫小兵,提出了“线下再造一个京东家电”的战略。京东家电线下布局可粗分为3类:京东超级体验店(分布在北上广深)、京东电器体验店(二线城市)、五星电器以及京东家电专卖店构成了京东家电线下业务的核心。其中,京东家电专卖店是重头——主要开在乡镇区域,采用加盟模式,店主从京东进货,京东负责配送和安装——即能快速开店,又不压占成本,且因为京东靠抽佣金获得收入,很容易盈利。这一模式的关键,是京东的供应链能力。只要京东能提供质优、价廉、全面的货品、可靠的配送售后服务,就很容易获得加盟店主的青睐。京东家电专卖店现已有12000家店。多位京东家电专卖店店主向36氪透露,单店的月均销售额能做到70万上下,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京东家电专卖店已贡献京东总体GMV的近5%。逻辑类似,今年5月,京东把几大业务都整合进了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旗下京东超市主要面向线上C端消费者,新通路事业部则面向线下的经销商体系,但供应链共用。京东的战略,从以“零售”为基础的技术公司,已经转变为以“供应链”为基础。年初至今,京东先后跟快手、国美达成合作,那个曾被调侃“独守亦庄,四处一片荒凉”的京东正在改变自己掌控一切的策略,变为广结盟。被问到京东的短板何在时,一位京东集团高管对36氪承认,“京东在社交玩法、短视频直播上确实比较弱。”这也促成了京东跟快手合作,在今年618联手做“百亿补贴”:一方面借用快手的流量做大成交量,另一方面,成交在快手上完成,京东并不会抢快手流量;但由于京东掌控供应链和物流,在跟快手主播的合作中,也很难被踢出局。“今天我们开放很多基础设施服务,更大的价值不是来源于自己不断地膨胀和吞噬。而是打开自己,连接外部。我们甚至都不是连接器的中心,而是积极地融入到世界中去,成为别人的一部分,共生、互生、再生。”刘强东如今称。一年多前京东巨变调整时,有投资人曾感叹“终于看到京东改变了,不再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一年后当36氪再次问他,他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京东变得open了,从思维到业务都在“松绑”。知识点/Take Away:一年半内股价涨3倍,京东是怎么做到的?1、关键业绩表现:京东净利润从2018年的亏损25亿元,升至2019年盈利122亿元;股价随之近一年半内从20美元涨至60美元。2、创新业务止损:国金证券数据显示,2018 年京东创新业务运营亏损超过 51 亿元,而同期京东商城运营利润只有 70 亿元;2019年,京东对所有不贴紧主业的创新业务进行“关停并转”,节省了大量成本。3、在第三方平台业务中创造新利润:2019年京东平台及广告收入达到42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7%,超过营收增速;线下过万家京东家电专卖店(加盟)为京东带来了过千亿GMV和利润;物流向第三方开放后,同比增长超过44%,实现扭亏。4、用户与销量增长上:得益于对标拼多多的“京喜”业务,2019年Q4京东净增2800万新用户,创过去三年最大幅度的季度增长,其中超70%的新用户都来自于下沉市场;线下过万家京东家电专卖店(加盟)为京东带来了近千亿GMV和利润;前端流量获取上与快手等公司结盟,靠开放策略向外借力。
“力争2020年完成郎酒股份主板上市。”2019年初,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放出的豪言壮志正在变成现实,这已经是郎酒第三次冲击上市。6月5日,证监会发布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郎酒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招股书显示,郎酒股份拟发股不超过7000万股,募资中的74.54亿元用于扩大基酒产能、建设数字化运营体系等项目;汪俊林通过郎酒集团间接控制郎酒股份61.70%股权,直接持有15%股权,合计约4.22亿股,76.70%的股权,系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至此,郎酒股份与不久前发布招股书的国台酒业已经形成竞赛之势,谁率先登陆A股就将成为继贵州茅台之后的第二家酱香型白酒上市公司,同时也是第20家白酒上市公司。如果郎酒成功上市,发行价超过23.7元/股,那么汪俊林将成为酒业首个百亿富翁。招股书显示,郎酒股份2017年最近一次股权转让价格为21元/股。打破百亿传言,66%资产负债率居行业之首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郎酒股份营收分别为51.16亿元、74.79亿元、83.48亿元,后两年增速分别为46% 和12%;净利润分别为3.02亿元、7.26亿元、24.44亿元,后两年增速达140% 和237%。“郎酒在2018 年实现了销售收入100亿元的预定目标。”2019年年初,汪俊林在向当地相关领导介绍郎酒生产经营情况时如此表示。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但如今的招股说明书打破了郎酒百亿营收的传言,即使在2019年郎酒与百亿营收还有一段差距。不过以2019年营收为指标,郎酒股份可以在19家上市白酒公司中排在第8名,位于牛栏山103亿营收之后,在今世缘48亿营收之前,可以位居白酒行业第二梯队。以2019年净利为指标,郎酒股份24.44亿元净利润可以在排第5名,位居汾酒和古井贡酒之前。郎酒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募资主要用于技改扩建基酒产能。郎酒表示,2019年度酱香型基酒产能为18000吨,产能利用率已达到 94.44%;浓香型基酒产量仅8983.47 吨,产量缺口需通过外购基酒来满足。此前,汪俊林曾多次公开表示,酱酒对储存年限有要求,谁的老酒多、产能大、基酒存放时间长,谁就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和优势。本次募资投入技改项目后,郎酒酱香基酒和浓香基酒产能都将超过5万吨。不过在扩产能之外,郎酒争取上市的另一个目的是改善公司的财务指标。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郎酒股份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67.06%、67.02%、66.06%。而同期,白酒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只有30%左右。同时,郎酒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也刷新了不久前发布招股书的国台酒业记录,成为上市白酒公司中资产负债率最高的企业。招股书显示,截止2019年年末,郎酒股份总负债138.33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16.86亿元占比84.48%。流动负债中的短期借款高达23.87亿,预收账款34.98亿元。郎酒股份表示,上市白酒企业已通过资本市场募集了发展所需资金,客观降低了流动负债需求,而公司目前正处在业务扩张期,需要不断通过自身经营积累和外部融资取得资金。郎酒股份坦言,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原因是公司近几年通过负债方式大力拓展基酒产能与储能、增加营销投入等。公司在较高资产负债率的情况下,如果公司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不及预期,会对公司的还本付息造成不利影响。本次募资用途中,郎酒也将用1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用于优化公司财务结构,防范经营风险。连续三年涨价,毛利率81%仅次于茅台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郎酒股份业绩数据略显蹊跷。2019年郎酒营收增速仅为12%,净利润增速却高达237%,净利润直接从7.26亿元跃过10亿元和20亿元门槛达到24.44亿元。对比来看,2018年郎酒7.26亿元净利润只能排在行业第12名,2019年却突然攀升至第5名。对于公司净利润迅速提升,郎酒股份给出的解释是主要受到公司销售收入稳步提升,产品结构中高端化,自主生产部分原辅材料以降低成本,以及广告费用支出合理控制等因素叠加影响。综合来看,主要原因还是源自2019年郎酒产品的提价和销售费用的降低。销售费用方面,2017年至2019年郎酒销售费用分别是18.21亿元、29.32亿元和19.37亿元。郎酒表示,2018年销售费用激增61%是为扩张市场加大了广告宣传投入。而2019年郎酒销售费相较上一年节约了近10亿元,郎酒表示是因为前期的广告宣传推广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而降低投入。除了“节流”之外,郎酒2019年净利润暴增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涨价与高端产品销量提升。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郎酒股份毛利率年年上升,分别为67.71%、75.38%和80.94%。毛利率排名从行业第11位升至与泸州老窖并列第2位,连续超越洋河、古井贡酒、汾酒、五粮液等头部酒企。2019年,毛利率在郎酒股份之前的只有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其中贵州茅台毛利率91.37%,泸州老窖毛利率80.95%,与郎酒股份80.94%的基本持平。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郎酒股份的高端与次高端白酒销量与销售价格年年提高。其中以青花郎为代表的高端白酒销量从2017年的680万吨增至2019年2476万吨,售价连续三年从108.65万元/吨提至129.14万元/吨。涨价后遗症:青花郎价格倒挂,经销商称“纸上谈兵”对于提价,自誉为“两大酱香白酒之一”的郎酒股份有一个比肩茅台的宏大目标。郎酒股份在2019年公开表示,青花郎未来的目标价为1500元,将在3年内分6次提价来实现此目标。2019年郎酒就两次分别上调青花郎单瓶出厂价79元和50元。据经销商透露,目前青花郎的出厂价已经达到909元。这一价格比经典五粮液出厂价889元还高。以提高出厂价为基础,2019年郎酒将青花郎市场零售指导价提高至1198元/瓶。不过这一指导价格青花郎还难以企及。目前,在京东平台,郎酒官方网店青花郎的售价也仅为979元/瓶,仅比出厂价高70元。有经销商告诉搜狐财经,青花郎的提价策略市场难以同步,品牌刚需不强,涨价已经导致了消化不良。据经销商透露,青花郎的线下市场流通价格比官方网店更低,比郎酒规定的989元零售价低15%左右。“青花郎市场流通价880元算是比较好的了”此价格已经低于目前青花郎909元的出厂价,形成价格倒挂。该经销商表示,之所以能卖的比出厂价低是因为是在青花郎出厂价涨价之前进行了补货。“涨价导致本该是经销商的合理利润被进一步压缩,现在的新价格是纸上谈兵,后续压力很大。”经销商在涨价之前进行补货的说法在郎酒的招股书中也得到证实。招股书显示,2019年末,郎酒预收款项余额34.98亿元,较2018年末上升13.29亿元,增幅61%。郎酒解释称,主要原因之一是2019年上调核心产品出厂价格,部分经销商为锁定上调前的采购价格而向公司支付货款。值得一提的是,郎酒历史上曾发生过价盘崩溃的惨剧。2011年,汪俊林首次宣布郎酒营收突破100亿,2012年宣布公司营收保持110亿。但随后,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郎酒价格体系彻底崩溃、裁员、解约等负面消息不断。随着价格崩盘,郎酒经销商压货抬高业绩的手法也被媒体曝出,成为行业诟病。2017年,汪俊林就曾在一次郎酒客户沟通会上坦言:“让打款压货成为郎酒的历史。”如今,郎酒市场价格再次面临倒挂危机,郎酒的提价策略还能否持续?在价格压力和高额负债压力之下,郎酒本次冲击IPO的道路是否还能顺畅?这些都还有待时间检验。
3月27日,龙光地产发布2019年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19年龙光地产实现营业收入574.80亿元,同比增长30.23%;实现毛利181.33亿元,同比增长21.81%;实现净利润115.63亿元,同比增长28.54%;归母净利润112.69亿元,同比增长35.96%。虽然各项指标均录得较高增幅,但对比2018年,龙光地产营收增幅几乎腰斩。财报显示,2018年龙光地产实现营业收入、毛利、净利润、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59.40%、56.42%、28.36%和26.98%。不仅如此,龙光地产的物业销售收入增速下滑明显。2015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分别实现物业销售收入152.47亿元、211.05亿元、266.42亿元、388.04亿元和409.2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8.8%、98.6%、96.2%、87.9%和71.2%。可以看出,2019年度,龙光地产物业销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录得新低。财报显示,2019年龙光地产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由于建筑及装饰服务、一级土地开发所带动的增长,而物业销售收入增长乏力。2019年龙光地产确认建筑及装饰收入115.32亿元,同比增长175.7%;一级土地开发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359.1%。从签约销售额来看,龙光地产2019全年实现签约销售额960.22亿元,同比增长33.7%,为近5年最低。2017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签约销售金额分别为434.21亿元、718.03亿元和960.2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1.21%、65.36%、33.73%。按照两年前管理层的计划,2019年龙光销售将破千亿,2020年将实现1500亿的销售目标。如今,进入千亿俱乐部的时间被延后一年——在业绩上,龙光将2020年的权益合约销售目标定为1100亿元,预期增速20%。销售额增幅下滑,主要是深圳区域的贡献占比大幅下降所致。2019年业绩公告显示,2019年龙光地产实现签约金额的前三大区域占比分别为:深圳区域占12.4%,同比减少了22个百分点;大湾区其他区域占43.9%,同比增加了17.9个百分点;南宁区域占25.1%,同比增加了0.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增20个百分点近年来,龙光地产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过去5年的增幅已接近10个百分点,由2015年69.24%增至2019年的79.13%。2015年至2019年末,龙光地产的有息负债分别为197.51亿元、331.87亿元、408.41亿元、589.41亿元、696.78亿元,近四年涨幅达到252.78%。净负债率则由2015年的49.02%增长至2016年末的71.41%,随后逐渐下滑至2018年末的63.20%。2019年龙光地产的净负债率为67.39%,较2018年末增加了4.19个百分点。龙光地产正在通过扩大合作开发比例以控制自身杠杆水平。从历年龙光地产的非控股权益占比来看,2015年至2019年公司非控股权益分别为39.12亿元、63.24亿元、38.58亿元、74.97亿元和88亿元,所占权益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2.41%、24.56%、14.20%、20.40%和20.47%。年报所示,龙光地产在429.94亿元权益总额中,非控股股东权益为88亿元,同比增加17.4%,占比为20.5%。但非控股股东应占净利润仅2.94亿元,同比反而减少58.4%,在整体净利润占比只有2.5%。2018年,龙光非控股股东同样贡献了20.4%的净资产,分享到7.9%的净利润。估算下来,龙光非控股股东去年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3.3%,控股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则达到是33.0%。除了提高少数股东权益外,利息资本化也是一项常用的降负债方法。财报显示,龙光地产去年财务费用1.92亿元,同比下降53.95%。其中,财务成本支出13.66亿元,同比减少了5100万元。减少原因在于利息资本化。龙光地产去年实际利息开支总额45.15亿元,相比2018年增加41.2%;但通过利息资本化处理的部分达31.48亿元。所谓利息资本化,即借款利息支出确认为一项资产,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所发生的的利息支出,均在利息资本化范围内。另外,三费方面,2019年龙光地产确认销售费用13.98亿元,同比增长13.55%,龙光地产称主要由于加大了物业销售推广的力度所致;管理费用14.09亿元,同比增长24.30%,其表示主要由于人工成本增加所致。销售均价大幅下降,拿地成本激增龙光地产1996年在汕头创立,后于2013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销售金额当年突破百亿,随后便一路高歌猛进。2019年度,龙光地产来自深圳区域的销售额录得五年来首次下滑。2015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来自深圳区域的签约金额分别为88.55亿元、126.64亿元、174.33亿元、246.96亿元和118.91亿元,占比分别为43.2%、44.1%、40.1%、34.4%和12.4%, 2019年同比下滑幅度达51.85%。从公开表态来看,龙光此前一直将高利润的获取归功于超前重仓粤港澳大湾区的逆周期拿地战略。龙光地产董事长纪海鹏称,龙光抓紧了市场低迷的时点拿地布局,土地拿得早,成本低。三年前,龙光地产持有1409.06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其中深圳的土地储备占40%。而截至2019年年底,其拥有深圳的土地储备占比仅为3.1%。“出走深圳”后,龙光地产的销售均价于2017年至2019年持续走低,分别为17096元、16008元和13635元。销售均价的下滑导致了毛利率下降。2017年,龙光地产毛利率为34.37%,2019年毛利率下滑至31.55%。与销售均价下滑相对应的,是龙光地产拿地成本走高。2018年,龙光地产平均土地储备成本为3985元/平方米,2019年度,龙光地产新获取项目平均土地成本为5427元/平方米,拿地成本的上升使得早年地价优势被削弱。此外过去一年,龙光地产新获取项目31个,建筑面积57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13%。较之2017年-2018年激进拿地有较大变化。截至2019年12月31日,龙光地产的土地储备建筑面积约3667.4万平方米,较2018年末增长1.14%。此外,龙光地产的存货增幅较大。2017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的存货分别为384.58亿元、547.81亿元和863.52亿元,近两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2.44%、57.63%。2017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平均预收账款分别为178.73亿元、182.34亿元和214.07亿元,近两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02%、17.40%。计算可知,龙光地产的“存货/平均预收账款”由2017年的2.15持续增长至2019年的4.03,存货去化压力在不断增大。失去土储成本优势的龙光地产,不得已只能高价拿地补充土储。5月15日深圳的土地拍卖中, 龙光地产击退了一众央企国企及联合体,以115.97亿元拿下前海一宗“双限双竞”的宅地,打破了此前泰禾创造的“地王”纪录,成为今年深圳的单价新“地王”。这也是龙光在深圳拿下的第三块超百亿的宗地。
2019年,远洋集团的营业额首次突破了500亿元大关,然而由于“增收不增利”,远洋集团并未得到市场认可。年报显示,远洋集团去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6%。事实上,远洋集团已经连续两年净利下滑。2017年,远洋集团的归母净利润为51.15亿元,2018年降至37.74亿元。对于利润的下滑,远洋集团解释称主要是由于2018年同期投资的物业公平值收益较多,以及财务费用支出的增加。财务费用方面,2019年,因财务杠杆在短期内有所上升,利息支出增加,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同比增加25.2%,其他贷款的利息支出同比增加22%。财报显示,受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加权平均利率上调至5.5%,远洋集团的财务杠杆有所上升。截至2019年末,远洋集团的已付及应付总利息达52.36亿元,同比增长20%。2019年度,远洋集团资本化利息为28.42亿元,除此之外,远洋集团财务成本仍高达23.94亿元,同比增加34.88%。而投资的物业公平值变动,主要是2018年远洋集团自持物业公允价值重估提升了23.61亿元利润,这一重估极大改变了2018年的净利润水平。2018年,远洋集团还将旗下北京光华国际大厦94.03%的权益以53.8亿元的价格出售,在2018年贡献了13.39亿元的收益。而2019年缺少了该项收益,投资物业公平值收益净额减少至3.73亿元。此外,远洋集团的销售额也面临增长乏力情况。2019年,远洋集团实现协议销售总额1300.3亿元,同比增长18.74%;上年同期的协议销售金额为1095亿元,同比增长55%。销售增速下滑的远洋集团,没有完成2019年年初确定的1400亿元销售目标。2018年远洋集团成立25周年之际,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明曾提出未来三年冲刺2000亿规模。这意味着,远洋集团如果想达到此目标,2020年的销售增速需要超过50%。但远洋集团最新公布的2020年销售目标仅为1300元,未再提及“2000亿”。5月11日,远洋集团发布2020年前4月销售简报。2020年4月,远洋集团实现协议销售额80.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8%;协议销售楼面面积为约439,800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15%。今年前4个月,远洋累计实现协议销售额235.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重仓京津冀,毛利率仅20%2019年,远洋集团毛利率仅为2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销售净利率降至8.18%,创近四年来新低。售价持续下滑是导致远洋低毛利的原因之一。年报数据显示,远洋集团去年交付物业面积29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但结算入账的销售均价为15700元/平米,较2018年的17600元/平米下降达10.8%。根据最新的2020年4月销售数据,远洋集团4月协议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约人民币18300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远洋集团表示,2019年结转毛利率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公司布局的主要城市普遍限价较严,其中京津冀区域结转占比达30%以上。财报显示,远洋集团2019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及成渝区域上的销售贡献,分别为36%、22%、17%和 14%。上述区域2018年贡献比例为42%、9%、27%和14%。远洋集团表示,去年结转的大多数项目还是严格限价刚开始执行时候销售的,这直接影响到了2019年的毛利率。一面是销售均价下降,另一面,远洋集团的拿地成本却在上升。年报显示,远洋集团2019年全年新增项目的地价达到9200元/平方米,较2018年的7100元/平方米上升了2100元。在此情况下,远洋的总体土地储备成本均价也由2018年的6900元/平方米升高至7500元/平方米。在结算均价和销售均价同时下滑的情况下,全年拿地均价近一步走高,远洋集团本来不高的利润率水平恐将持续承压。“回归主业”后,土储下降近8%远洋集团成立于25年前,前身是中远房地产开发公司。2002年,中远地产重组,中远集团和中国中化集团各占50%股权。2003年中远地产进行第二次改制,引入多家境外股东,重组成为7家股东的中外合资企业。2006年,中远、中化先后将股权转移到其香港公司手中,中远房地产正式更名“远洋地产”。2010年12月,中远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中远香港集团将间接持有的远洋地产约8%股权全部出售,从此,中远和远洋地产不再有任何股权关系。近年来,远洋集团持续出售资产。2019年5月,远洋集团分别出售了北京邦舍置业有限公司和北京椿萱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和30%的股权。北京邦舍和北京椿萱分别是远洋集团旗下长租公寓业务和养老业务的投资主体之一。这源于远洋集团的业务转型。2015年,远洋对内部传统业务进行归类梳理,提出了五元业务的发展,包括住宅开发、不动产开发投资、客户服务业、产品营造,还有房地产融合等。2016年,曾经的“远洋地产”正式改名为“远洋集团”,确立了转型的方向。仅仅三年后,远洋集团接连剥离了养老、长租公寓等多元战略业务。2019年,远洋集团剥离了部分非主营业务,聚焦主业。“在当前的宏观环境及市场形势下,强调聚焦主业发展,会进一步增加防抗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保持高质量、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远洋集团对此表示。截至目前,远洋集团物业开发业务仍然保持着最大的贡献,2019年度物业开发营业收入达431亿元,占比高达85%;其次分别为房地产业务、物业管理、物业投资,占比合计15%。然而,聚焦物业开发业务需要充沛的土储支撑。但远洋集团2019年却放慢了拿地步伐。数据显示,2019年远洋集团共购入34幅土地及3个成熟项目,新增土地建筑面积为450.8万平方米,与2018年相比减少了55.72%。同时,2019年远洋集团的土地储备也下降7.91%。截止2019年底,远洋集团的土地储备为3724.3万平方米,而权益土储仅为2011.9万平方米,权益比例只有54%,在同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