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CPI同比2.4%,结束两个月回升的趋势再度回落。拆分来看,翘尾为2.1%,新涨价因素为0.3%。南方洪涝消退、猪肉价格涨幅放缓,一起拉动CPI同比重新走低。 CPI各分项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第一,猪肉对CPI的影响开始弱化。CPI猪肉项同比从85.7%下降到52.6%,这是2019年猪肉大涨后,猪肉项同比下滑最快的一次。它对CPI同比的贡献率,7月为85.9%,是近年最高点,8月回落到72.5%,对CPI的影响开始走弱。 往后看,这个趋势还会延续。一方面,去年9月和10月CPI猪肉项环比分别高达19.7%和20.1%,基数效应会拉低今年的猪肉项同比。另一方面,高价格带动生猪快速补栏,今年7月生猪存栏量同比已经转正,后续猪肉价格继续大涨的概率不大,甚至可以说下跌的可能性更高,近期猪肉概念股回调就反映了市场的这种预期。 第二,核心CPI同比持平于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0.5%。反映了目前国内生产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终端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仍在恢复,经济总体供过于求的事实。 我们认为,核心CPI同比大概率正在接近或者已到达低点,继续大幅下滑的可能性比较小。经济疫后恢复阶段,对需求拖累最严重的是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 但服务消费可能正在快速修复。8月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等行业的非制造业PMI商务活动指数都反弹到60以上,这些都是和人员跨地区流动相关的服务业,表明人员在外活动增加。截至9月8日,国内已连续22天没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这会降低居民对在外活动的担忧,进而促进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 核心CPI同比筑底,和CPI同比继续走低并不矛盾。决定CPI同比的主要是猪肉项,它同比下滑是确定的,但是由于食品没有纳入到核心CPI里,猪肉项同比下滑对核心CPI同比没有直接影响。 第三,其他用品和服务,8月环比2.4%,同比6.1%,两者都是2016年开始公布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之前市场对这个CPI的一级分项关注得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其他”,显得所包含的消费和服务并非主流,另一方面则是它的权重不到5%,是CPI八大项里最低的。 由于如此大的环比和同比涨幅,我们在这里展开讨论。根据分类,其他用品和服务指的是无法直接归入另外七个大类的其他商品和服务,包括金银首饰、手表和化妆品等商品,以及美容美发、酒店住宿等。 金银首饰相比于另外几种商品和服务,单笔支出金额更大,而且价格变动更灵活,可能是决定其他用品和服务的最关键因素。 为验证这个结论,我们将2016年以来足金月度均价的环比,和CPI其他用品和服务的环比做比较,发现两者尽管变化比例不一样,但变化方向多数时候是一致的,具有较强同步性。 全球经济正在恢复,美联储货币政策尽管短期难以退出,但货币最宽松的时候也已经过去了,黄金价格预计会维持弱势,即使反弹空间也有限。从这个角度看,中国CPI其他用品和服务项的环比,后续可能走低,进而拉低整体的CPI环比。 再来看PPI。8月PPI环比0.3%,同比从-2.4%回升到-2.0%。和以往一样,PPI的波动主要由生产资料贡献,8月生产资料环比、同比分别为0.4%、-3.0%,而前值分别是0.5%和-3.5%。 工业品涨价继续集中在上游。一是8月PPI环比涨幅大的行业,主要在石油和天然气、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这三个行业上,其它行业的PPI环比多数为负值。二是反映上游和中游原材料价格的PPIRM环比上涨0.6%,是2018年11月以来的次高,仅比今年7月的0.9%低。这侧面反映了,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还比较强。 和它相对的是生活资料PPI环比继续弱势,连续3个月为0.1%。进一步看细项,食品和一般日用品这些偏必选消费的品种,环比分别为0.2%和0.5%,而带有一点可选消费属性的耐用消费品环比为-0.4%。这些价格分化,和当前消费仍在恢复的趋势一致。 总的来说,核心CPI同比筑底,但决定CPI的最关键分项猪肉项,它对CPI的推动开始弱化。其他用品和服务项的同比也可能已接近顶部,加之PPI难以向CPI传导,年内CPI同比继续回落是确定的。
服务消费加速恢复,或支撑服务价格企稳。8月消费品CPI同比3.9%,服务CPI降至-0.1%,两者“剪刀差”仍达到4个百分点,反映服务消费恢复明显滞后。不过,基于近期高频和行业数据分析发现,服务消费(交通、住宿、餐饮、电影等)回暖有所提速,后续有望支撑服务价格逐步企稳。 9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通胀数据。其中,CPI同比上涨2.4%,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2.0%,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在供需平稳前提下,年内物价走势趋于明朗,即CPI逐步回落、PPI处于低位,不存在明显的通胀或通缩风险。 食品价格涨幅回落,非食品价格略有回升。8月食品价格环比1.4%、同比11.2%,涨幅均有回落。其中,受高基数影响,猪价同比大幅回落至52.6%;高温及降雨天气推动菜价同比升至11.7%;此外,蛋类和鲜果价格环比超出过去十年均值,同比降幅均有收窄。8月非食品价格环比0.1%(为2月以来首次上涨),同比略升至0.1%,主要受到能源价格的推动。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持平于0.5%的低位。 服务消费加速恢复,或支撑服务价格企稳。8月消费品CPI同比3.9%,服务CPI降至-0.1%,两者“剪刀差”仍达到4个百分点,反映服务消费恢复明显滞后。不过,基于近期高频和行业数据分析发现,服务消费(交通、住宿、餐饮、电影等)回暖有所提速,后续有望支撑服务价格逐步企稳。 PPI跌幅继续收窄,但仍处于低位。8月PPI环比0.3%,同比跌幅收窄至2.0%,主要由于全球需求改善情况下,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行。分行业看,石油、黑色、有色相关行业的环比涨幅居前。但是,上述行业集中在产业链中上游,对下游的传导并不明显,反映经济修复主要依赖投资端。 维持CPI下行、PPI低位的判断。展望未来几个月,CPI方面,随着高基数影响开始显现,CPI进入快速回落期,四季度可能降至1%以下;PPI方面,尽管工业品需求有望保持,但考虑到油价再度走弱、有效需求不足,年内同比或难以摆脱负区间。长期来看,还要关注全球货币供应量攀升、疫情冲击产业链等因素的潜在冲击。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10家皖企率先对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进行了预告,业绩预测分化较大。9家公司预计三季报净利同比将下滑,部分公司明确表示下滑幅度超过50%。此外,中电兴发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50%。 3家企业预计 前三季度净利同比下滑超50% 受疫情影响,安徽部分上市公司预计前三季度业绩下滑明显。其中,德力股份、泰尔股份、楚江新材明确表示净利润下滑或超50%。 德力股份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前三季度业绩亏损300万元至450万元,原因是疫情影响了公司外贸出口,公司采取了减产措施,而国内市场逐步复苏还需要时间。泰尔股份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为359.27万元-898.18万元,下降50%-80%,原因是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公司业务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延迟以及物流限制,使产品无法及时交付,公司营业收入减少,利润减少。楚江新材则表示,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6亿元-2.1亿元,同比下降41.07%-55.10%,业绩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随着公司生产经营的恢复,市场需求回暖,金属基础材料盈利空间逐步恢复。 此外,还有几家公司预计三季报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在两家科创板企业中,埃夫特表示,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计年初至9月30日累计净利润及全年净利润仍为亏损状态。皖仪科技称,下半年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短期内可能无法产生效益;同时,疫情对产品验收及市场推广均有影响。因此,公司预计年初至三季报报告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可能为亏损或者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大幅度变动。 皖通高速公告称,疫情期间免费政策对公司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影响很大,目前相关配套保障政策尚未确定,公司年初至三季报期末的经营业绩亦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惠而浦表示,经营环境劣向改变,市场需求不足,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外订单不可预见性增强。 相较之下,中电兴发表现抢眼,其在半年报中表示,预计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约为2.49亿元-3.32亿元,同比增长50%-100%,基本每股收益0.37元-0.49元,增长50.02%-100%。主要系公司智慧城市业务增长和联通混改业务利润增加所致。 “前三季度公司智慧城市订单业务收入同比有较大增长,使得这块业务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中电兴发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上半年尽管有很多不利因素,但公司仍积极参与了广西联通综合改革合作项目,承包运营贵港、梧州、钦州、百色4个地市分公司的通信业务。还中标了河南锦尚土地整治以及中方县国有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两个项目。公司复工后全员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快速发展。” “两山”景区 游客接待量持续恢复 旅游业受疫情影响大,安徽“两山”(黄山、九华山)业绩下滑明显。 数据显示,上半年黄山旅游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同比下滑72.53%;净利润亏损8842.42万元,同比下降152.60%。受疫情影响,上半年黄山景区累计接待进山游客51.6万人,较去年同期的162.4万人减少110.8万人,降幅为68.2%;索道及缆车累计运送游客99.95万人次,同比减少69.41%。公司表示,鉴于疫情尚存在不确定性,预测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同比可能有较大幅度下滑。 九华旅游方面,1月份-6月份九华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48.79万人次,同比下降59.02%。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692.68万元,同比下降73.50%;净利润亏损3145.40万元,同比下降139.03%。 但记者从公司方面了解到,传统旺季暑假过后,十一黄金周即将来临,目前“两山”的景区游客接待量在持续恢复。 黄山旅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景区目前游客接待量由1.5万人提高到了2.5万人,但相比以前高峰时日均5万人的流量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今年情况特殊,十一黄金周仍然实行门票预约,客流也有50%的限制。不过目前景区游览秩序正在有序恢复。” 九华旅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6月份九华山景区的寺庙开始恢复游客接待,加上7、8月份的暑假,公司第三季度游客接待量持续恢复。 “目前来看,上半年被压制的旅游需求正得到逐步释放。今年国庆长假有8天时间,人流量应该迎来小高峰。从长远看,疫情不会对公司长期经营和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旅游行业或将出现恢复性消费,迎来终端需求释放的拐点。”公司负责人称。
事 项 8月CPI同比增长2.4%,前值2.7%;PPI同比-2.0%,前值-2.4%。 主要观点 一、CPI:整体回落,非食品温和修复 8月CPI翘尾因素回落0.7个百分点,拖累CPI同比下行至2.4%。但分项看,价格环比依然体现出8月生产和消费的温和修复。 8月食品项价格环比上涨1.4%,既有供给端强降水下农产品供应的波动,也有需求端开学和双节备货需求的推动。 而非食品项,生产上,国内基建和地产施工的提速叠加海外需求的复苏,提振国际油价温和回升,消费上,房租项CPI环比上涨0.1%实现疫情以来首月止跌,核心CPI环比上涨0.1%为疫情以来首次接近季节性涨幅,其他用品和服务CPI环比上涨2.4%超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8月分别上涨7.3%和2.1%,远超去年同期。 二、CPI趋势预判:翘尾拖累持续显现 从“翘尾+新涨价”因素看,CPI下半年下行趋势明确。首先,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将是CPI回落的最大拖累,背后是去年下半年非洲猪瘟下猪价暴涨的高基数作用。其次,猪肉价格大概率从高位逐步回落。伴随生猪存栏同比的修复,洪涝灾害的消退,预计下半年生猪产能将从历史低位逐步回升,继而推动猪肉价格回落。最后,非食品价格虽然将伴随消费修复而上行,但涨势微弱,难以对冲前两大下行因素。 但在CPI下行斜率上我们提示,由于生猪产能修复的不确定性,CPI的三类预测情景中,乐观情景的概率在加大,但依然无碍我们维持CPI下行的判断。 三、PPI:同比稳健修复 我们预计PPI跌幅还将继续收窄,但年内难以翻正。宏观指标看,两大国际因素+两大国内因素明确了PPI到明年上半年的上行趋势。 国际因素1:全球贸易增速同步于PPI同比,复工复产下全球贸易增速自5月见底并持续回升,带动PPI上行;国际因素2:美元指数同比反向领先PPI同比6个月左右。疫情以来美联储高速扩表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致美元指数回落,不论在计价因素还是在流动性层面均将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支撑; 国内因素1:M1同比领先PPI 9-12个月。M1作为企业的活期存款,代表企业用于经营周转的现金流,领先于工业企业库存周期9-12个月。2019年M1在3%-4%之间震荡,自2020年开启回升态势,对应到PPI,2020年PPI大概率将温和回升但难以翻正,但到2021年上半或年将快速突破。国内因素2: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的同比变化领先于PPI同比1年左右。宏观杠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实体企业的投资能力,进而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2020年上半年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杠杆率较去年末抬升了21个百分点,同样说明PPI还具备持续上行动能。 四、PPI-CPI:剪刀差修复进行时 8月PPI-CPI剪刀差回升至-4.4%,修复方向明确,意味着宏观环境有助于上游企业的超额利润兑现,周期股跑赢成长具备宏观条件。下半年CPI由于翘尾因素和猪肉价格的回落,下行是既定趋势。PPI的翘尾因素基本在0附近,但下半年稳定于高位的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以及持续向好的外需将为PPI新涨价因素抬升提供动力,上行趋势基本可以确认。PPI升,CPI降,PPI-CPI剪刀差修复仍在进行时。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扩散,基建投资低于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CPI:翘尾因素拖累CPI下行 (一)CPI总体情况:同比趋势重启回落 2020年8月CPI同比增长2.4%,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CPI环比0.4%,基本符合历史季节性。 (二)CPI分项情况:食品环比持续上行,非食品温和修复 8月食品项价格环比进一步上涨,既有供给端强降水下农产品供应的波动,也有需求端开学和双节备货需求的推动。而非食品价格本月则反映出生产和消费的缓慢修复,不仅原油价格回升带动了交通和通信价格的上涨,房租分项止跌、核心CPI涨幅回归季节性、以及住宿和机票价格的上涨均反映了消费的温和复苏。 食品项CPI环比上涨1.4%,同比上涨11.2%。从环比涨幅看,8月环比1.4%略低于7月2.8%但依然在价格高位上进一步突破。从上涨分项看,7月食品最大的推动项是鲜菜和猪肉,而8月食品中最大的推动项是蔬菜及蛋类。从上涨因素看,7月着重受洪涝灾害下农产品供给波动影响,而8月上涨背后既有供给端的扰动也有需求端的修复。供给端,整个8月华北强降雨,西南发洪涝,华东多台风,导致蔬菜受灾,且易腐难储,也对生猪的养殖和运输造成阻碍。需求端,开学季在即,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同时餐饮业订单缓慢恢复,备货需求较大。 非食品CPI同环比小幅上涨0.1%,核心CPI同比上涨至0.5%(前值0.5%)。从各个分项来看,非食品CPI的环比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和消费缓慢修复的进程。生产上,国内基建和地产施工的提速叠加海外需求的复苏,是提振国际油价温和回升的关键因素,消费上,房租项CPI环比上涨0.1%实现疫情以来首月止跌,核心CPI环比上涨0.1%为疫情以来首次接近季节性涨幅,其他用品和服务CPI环比上涨2.4%超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8月分别上涨7.3%和2.1%,远超去年同期。 (三)CPI趋势预判:翘尾因素拖累持续显现 从“翘尾+新涨价”因素看,CPI下半年下行趋势明确。首先,翘尾因素的快速下行(从7月的2.9%逐步回落到0%)将是CPI回落的最大拖累,背后是去年下半年非洲猪瘟下猪价暴涨的高基数作用。其次,猪肉价格大概率从高位逐步回落。伴随生猪存栏同比的修复,洪涝灾害的消退,预计下半年生猪产能将从历史低位逐步回升,继而推动猪肉价格回落。最后,非食品价格虽然将伴随消费修复而上行,但涨势微弱,难以对冲前两大下行因素。 但从斜率上看,CPI下行的速度取决于两股力量的博弈,即猪肉价格回落的速度、非食品尤其是原油价格修复的强度。当前生猪屠宰量同比再次回落,或反映未来生猪出栏回升斜率与生猪存栏存在差距,且非洲猪瘟的隐藏威胁依然未能根除,北方养殖户普遍反映对于冬季疫病再抬头的担忧。因此我们提示,我们对于CPI的三类情景预测中,乐观情景的概率在加大,但这依然无碍我们对于下半年CPI下行的判断。 二 PPI:同比稳健修复 (一)PPI总体情况:同比跌幅继续收窄 8月PPI同比-2.0%,环比0.3%。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收窄至-3%,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涨幅小幅回落至0.6%。 从同比看,跌幅靠前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25.2%)、石油加工(-16.7%)、化纤制造(-15.2%)、煤炭开采(-8.0%)、化学原料及制品(-7.6%)。从环比看,跌幅靠前的是化纤制造(-1.2%)、煤炭开采洗选(-0.9%)、纺织业(-0.4%)、非金属矿物制品(-0.4%)、通信电子设备制造(-0.4%)。环比涨幅靠前的行业依然为原油、黑色和有色金属的采掘和加工业占据,黑色金属矿采选环比上涨4.3%。 (二)PPI走势判断:价格稳健修复 我们预计PPI跌幅还将继续收窄,但年内难以翻正。宏观指标看,两大国际因素+两大国内因素明确了PPI到明年上半年的上行趋势。 国际因素1:全球贸易增速同步于PPI同比,复工复产下全球贸易增速自5月见底并持续回升,带动PPI上行;国际因素2:美元指数同比反向领先PPI同比6个月左右。疫情以来美联储高速扩表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致美元指数回落,不论在计价因素还是在流动性层面均将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支撑; 国内因素1:M1同比领先PPI 9-12个月。M1作为企业的活期存款,代表企业用于经营周转的现金流,领先于工业企业库存周期9-12个月。2019年M1在3%-4%之间震荡,自2020年开启回升态势,对应到PPI,2020年PPI大概率将温和回升但难以翻正,但到2021年上半或年将快速突破。国内因素2: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的同比变化领先于PPI同比1年左右。宏观杠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实体企业的投资能力,进而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2020年上半年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杠杆率较去年末抬升了21个百分点,同样说明PPI料还将持续上行。 (三)PPI-CPI:剪刀差修复进行中 2020年下半年PPI-CPI剪刀差修复方向确定,意味着宏观环境有助于上游企业的超额利润兑现,周期股跑赢成长具备宏观条件。PPI-CPI剪刀差7月达-5.1%是突破上半年僵持格局的开始,8月剪刀差修复至-4.4%趋势进一步明确。下半年CPI由于翘尾因素和猪肉价格的回落,下行是既定趋势。PPI的翘尾因素基本在0附近,但下半年持续上行的基建投资和相对高位的房地产投资将为PPI新涨价因素抬升提供动力,上行趋势基本可以确认。PPI升,CPI降,PPI-CPI剪刀差修复仍在进行时。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9日消息,2020年7月,全国焦炭产量3997万吨,同比增长0.3%,今年以来首次单月同比增长。1-7月焦炭累计产量26895万吨,同比下降2.0%。分省市看,2020年1-7月,山西省焦炭产量6029万吨,同比增长3.7%;河北省焦炭产量2824万吨,同比下降5.6%;陕西省焦炭产量2619万吨,同比下降2.7%;焦炭产量前五省份产量合计1.58亿吨,占全国产量58.8%。
日前,从官方获悉,广汽本田8月售出72,587辆新车,同比增长28.8%。其中,“双动力”产品阵营SPORT TURBO售出42,532辆,同比增长14.5%;SPORT HYBRID阵营8月售出10,939辆,同比增长57.4%,累计销量已突破17万辆。 作为广汽本田战略中高级轿车,第十代雅阁8月实现销量19,030辆,同比增长16.7%。锐·混动8月销量达4,073辆,同比增长21.4%。从2016年国产至今,雅阁(ACCORD)锐·混动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国内总销量达250万辆。 飞度(FIT)已于8月26日上市,SPORT潮跑Pro系列市场指导价为8.18万元-10.48万元,CROSSTAR潮越Max系列市场指导价为9.98万元-10.88万元。据悉,该车自预售以来累计订单超16,000辆。 广汽本田中级SUV皓影(BREEZE)8月销量达15,246辆。其中,搭载第三代i-MMD 混动系统的皓影(BREEZE)锐·混动8月实现销量2,510辆。 其他车型方面,2020款新缤智(NEW VEZEL)销量达15,934辆,同比劲增58.8%,目前国内累计销量已突破80万辆,全球累计销量更是近300万辆。新款冠道(NEW AVANCIER)8月销量4,932辆;新一代凌派(CRIDER)8月销量10,804辆。奥德赛(ODYSSEY)锐·混动8月销量达3,459辆。
日前,从官方获悉,广汽丰田8月销量达到70,247辆,再次突破7万大关,同比增长19%。2020年1月至8月,广汽丰田累计销量达462,632辆,同比增长10%。 从官方数据中可以看到,广汽丰田SUV家族的汉兰达、威兰达、C-HR三款车型连续第四个月总销量超2万辆,具体的销量数字为20,489辆,同比增长57%,占8月总体销量29%。这三款SUV车型1月至8月累计销量达125,750辆,同比增长20%。 具体车型销量方面,威兰达8月销量达7,353辆,上市以来累计销量达33,888辆;大七座SUV细分市场的标杆――汉兰达8月销量为8,259辆,同比增长3%;1月至8月累计销量56,406辆;C-HR作为一款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小型SUV,8月销量达到了4,763辆,1月至8月累计销量34,983辆。 作为广汽丰田品牌的中坚力量,雷凌的销量有目共睹,源自北美运动版设计的全新雷凌运动系列于今年6月伴随2021款车型一起推出,双造型、双动力让雷凌家族实现销量增长,8月销量再次突破两万大关,达到21,022辆,同比增长15%;1月至8月累计销量达143,421辆,同比增长20%。 威兰达、凯美瑞、C-HR、雷凌等TNGA家族车型8月持续热销,共计售出50,323辆,同比增长24%;1月至8月累计售出320,299辆,同比增长达到了62%。 具体车型方面,第八代凯美瑞8月销量达到17,526辆,1-8月累计销量110,283辆,稳居细分市场前列。在第八代凯美瑞上市以来的累计销量中,2.5L和双擎混合动力车型占比达55%;价格20万元以上车型在总销量中占比达57%。这代产品的高价值、豪华感、个性化特点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包括第八代凯美瑞双擎混动、雷凌双擎混动、威兰达双擎混动在内的混动车型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8月共计售出9,200辆,同比增长39%;1月至8月累计销售52,228辆,相比去同比增长29%。 具体数据方面,第八代凯美瑞混动车型8月销量2,376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9%;1月至8月累计销量13,318辆。雷凌混动车型8月销量4,925辆,同比增长7%;1月至8月累计销量29,855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2%。威兰达混动车型8月销量1,899辆。 自2010年首款混动车型上市至今,广汽丰田混动车型累计销量已逼近30万辆,成为中国家用HEV市场的领军品牌之一,在消费者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目前,已全面完成TNGA架构升级的车型全面采用丰田第四代THS双擎混动系统,动力更强、油耗更低。 编辑点评: 2020年对于国内和全球汽车行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时期,经历过年初汽车行业大幅下滑之后,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汽车消费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回暖态势,依托“高价值”、“个性化”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和良好口碑,广汽丰田抓住了回暖机遇,实现了连续数月销量同比增长。在强大产品力支撑和新车型稳步投放的战略下,广汽丰田在今年“下半场”开场的前两个月亦迎来“开门红”,其未来增长势能同样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