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8月进出口数据。按美元计,中国8月出口同比增9.5%,进口同比降2.1%。虽然海外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但日常生活、出行已经先行快速恢复,出口增长的动力已从二季度的防疫和居家办公需求向开学和家居需求拓展,对美出口增速创下近年来新高(20%),以内循环推动双循环的政策效应开始显现。 ■文 |沈建光 朱太辉 徐天辰 9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8月进出口数据。按美元计,中国8月出口同比增9.5%,进口同比降2.1%;按人民币计,出口同比增11.6%,进口同比降0.5%。在我们看来,虽然海外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但日常生活、出行已经先行快速恢复,出口增长的动力已从二季度的防疫和居家办公需求向开学和家居需求拓展,对美出口增速创下近年来新高(20%),以内循环推动双循环的政策效应开始显现。 外需结构性恢复推动出口,防疫、电子拉动延续,家居成为新亮点。分产品看,与防疫有关的纱线织物、医疗器械和塑料制品出口分别增长48.5%、39.0%和31.0%,增速虽较7月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仍处较高水平。疫情期间欧美房贷利率直线走低,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引发家居类产品出口大增,家用电器增39%,家具增28.9%,灯具增18.2%。同时,海外开学取代居家办公,成为电子产品出口需求的主要推动力,手机出口增23.3%,计算机出口增23.5%。 对美出口同比大幅增长两成,领先其他贸易伙伴。8月对美出口同比增长20.0%,中国对美国出口值已经回到2018年同期水平。对欧盟(27国)增长11.2%,对东盟增长12.9%,对日本降低0.8%。对美出口创下近几年来最大的单月增速,一方面是因为去年低基数,受中美贸易谈判陷入僵局影响,2019年8月中国对美出口暴跌16%;另一方面,下半年美国备货季已经到来,进口商开始提前准备电子消费品和感恩节、圣诞节用品。 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低于去年,是进口小幅下降的主要原因。8月能源进口金额降幅较大,如原油(-24.6%)、天然气(-26.5%)、铁矿石(-4.9%)。但以进口吨数计,原油同比增12.6%,天然气增12.3%,铁矿石增5.8%,疫情下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大大降低了中国的进口成本。在非能源商品进口中,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增长2.5%、机电产品增长1.9%、高新技术产品增长5.0%,显示国内需求侧恢复较好。 内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中国疫情防控得力,供给、需求双双恢复, “内循环”快速畅通。但海外疫情至今仍在快速蔓延,尽管各国政府的大规模财政刺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的下降,但生产受到极大的抑制,中国生产的复苏正在积极弥补海外经济的供需缺口。当前海外疫情仍在持续,美国、印度确诊继续高增,欧洲夏季度假潮引发新一波疫情,日韩疫情重现上升势头,在此背景下中国仍将是全球防疫物资和其他商品的主要供应商,以内循环推动双循环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中国一汽 9月8日,一汽集团发布了其8月产销数据,数据显示,8月一汽集团生产整车303079辆,同比增长8.8%;销售整车314454辆,同比增长14%。 在自主板块方面,红旗品牌成为最大的黑马。红旗品牌8月产量为21671辆,同比增长90.9%;销量为21020辆,同比增长109.8%,实现了今年开局来的“8连涨”;解放品牌上个月共生产整车37000余辆,同比增长超过60%;销售整车36000余辆,同比增长超过60%;奔腾品牌生产整车2375辆,销售整车4446辆。 自主板块的看涨让一汽集团对未来充满信心,近日一汽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雷平在202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表示:“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变革,我们认为未来的电动、智能、网联、共享带来的新机遇将会成为自主品牌下一个高增长的新动力”。 而在合资板块,一汽-大众仍是一汽集团的销量担当。一汽-大众8月生产整车175965辆,同比增长0.3%;销售整车193106辆,同比增长7.8%,占据一汽集团近三分之二的销量份额。一汽丰田上个月生产整车54175辆,同比增长15.8%;销售整车52005辆,同比增长17.2%。一汽马自达8月份生产整车9494辆,同比增长7.4%;销售整车6141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合资板块的销量份额仍被一汽-大众和一汽丰田所主导,但今年,在合资板块相对弱势的一汽马自达在今年也被一汽提上了重要位置。 5月7日,一汽集团宣布正式调整一汽马自达的管理关系,与日本马自达合作主体由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变更为一汽集团公司,一汽集团将持有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60%的股份。 同时,一汽马自达集团将设立马自达事业部,在集团内部与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处于同一管理层级。 未来汽车日报
图片来源:网络 【编者按】疫情这半年,房企活的怎么样? 这或许是最困难的半年。售楼处关闭、工地停工……不少房企2-3月录得“最惨”销售额; 这或许也是分化加剧的半年。面对困难,一些房企推出了五花八门的促销策略,试图“以价换量”; 他们能否现金回笼;他们能否降低负债;他们能否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 我们深入“阅卷”房企中报:谁在美颜?谁在裸泳? 半年报收官之后,房企便陆续披露8月份的销售数据。从数据来看,在上半年目标完成率普遍较低的压力下,房企大力推货,半数房企8月业绩同比增长。 不过,TOP10之一的绿地控股,却延续了上半年的业绩下滑态势,8月单月销售额就同比下降33.1%为200.7亿元。 此前绿地控股披露的半年报则显示,无论是销售规模还是利润、毛利以及现金流,其均全面亮红灯。 对绿地控股来说,最艰难的时刻越还未到来。近期监管部门最新设置了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三道红线,绿地控股全踩中。 随着未来融资大门越关越小,全力冲刺销售额的同时,绿地控股还将面临着“降负债”的压力。 8月单月销售额下滑33.1%,全年或错失4000亿元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1-8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100排行榜》,TOP100房企8月单月操盘销售金额较7月环比增长4%,单月同比提升至30.7%,累计业绩增速自7月首次回正后继续增长至6.2%。 截至8月末,有近7成房企累计业绩超过去年同期,实现同比增长。 但与大多房企业绩上涨不同的是,8月单月绿地控股单月销售额同比下滑33.1%。2020年1-8月,绿地控股录得销售额1693亿元,同比下滑24.3%。 这便意味着,绿地控股的销售业绩继续延续了上半年的下滑态势。 据此前发布的半年报,上半年绿地控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1330.2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0.7%;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031.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30.7%。 其中,绿地控股2020年上半年合同销售金额同比跌幅20.7%,为TOP10房企中同比跌幅最大者。 彼时,绿地控股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解释称,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其新增货值方面供应进度不如预期。“更多是在消化前一年的滚存,4月份全面复工复产后,形成供应量也需要一个过程。” “4月份开始,供应量逐步往上走,尤其是在进入三季度和四季度,相对来说新增的供应量也会上升得比较快。”绿地控股管理层称,下半年将抓住疫情形势、政策导向、市场需求、货币环境等“四个有利”条件,对冲上半年疫情影响,有信心保持年初目标不变。 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近年来绿地控股销售增幅放缓的迹象日益明显。 2017年,绿地房地产主业销售业绩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065亿元,同比增长20%;合同销售面积24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回款2451亿元,同比增长20%。 到了2019年,绿地控股全年仅录得合同销售金额3880.42亿元,同比仅增0.1%。而2018年同期,绿地控股录得合约销售金额3874.93亿元,同比增26.4% 。 此外,2018年绿地控股曾提出未来3年年均销售规模要保持在5000亿元左右。 但是,2018年和2019年两年,绿地控股双双错失4000亿大关,与“未来三年房地产平均销售规模在5000亿元水平”这一目标,更是相较甚远。 从前8月的销售业绩来看,2020年绿地控股或将第三次错失4000亿。 基建业务拖后退,毛利率长期徘徊4% 销售业绩只是冰山一角,此前绿地控股交出的2020年中期成绩单也是“表现平平”。 上半年,绿地控股录得营业收入2098亿元,同比增长4.2%;利润总额153亿元,同比减少8%;归母净利润80.2亿元,同比减少10.77%,归母净利率仅为3.8%。同期,绿地控股毛利率为14.89%,同比减少0.24个百分点。 就主营构成,绿地控股上半年房地产业录得营业收入966亿元,同比增幅为7%;截至6月末绿地预收账款达3933.6亿元,可覆盖2019年地产营收202%。 但是,上半年绿地控股基建业务录得营业收入906亿元,同比减少16%。同期,相比房地产25.77%的毛利率,基建业务的毛利率仅有为4.84%,较上年同期增加0.98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绿地控股2020年半年度报告 往期财报数据则显示,过去三年,绿地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4.34%、15.35%、15.46%,大幅低于同梯队房企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基建板块的毛利率分别为3.75%、3.72%、4.31%,均在4%左右徘徊。 同期,绿地基建业务分别录得营业收入1048亿元、1481亿元、1885亿元,占当期总营业收入的36.12%、42.51%、44.06%。加之基建业务前期资金投入多、项目回款周期长、利润率低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绿地的利润率。 但对绿地控股而言,基建业务是其难以割舍的重要板块。 截至2020年6月30日,绿地控股大基建板块在建项目总金额为 5031 亿元,其中房屋建设业务 3313 亿元,占比 66%;基建工程 1471 亿元,占比 29%。 净负债率高达180%,三项指标踩“红线” 随着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三道红线”呼之欲出,摆在绿地控股面前的难题出现了:如何在拼命卖房回笼资金以追赶销售额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降低负债水平? 根据华创证券数据,若以2019年末数据为基准,绿地控股的净负债率为156%,剔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为82.8%,现金短债比为0.79,全面踩中了“三道红线”,而且远超出阈值。 而截止2020年6月30日,绿地控股资产总值达到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91%。总负债为1.03万亿,其中流动负债8025亿,资产负债率为88.5%。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则为82.70%。 同期,净负债率高达180.3%,较上年末上涨了24.7个百分点。 此外,上半年绿地集团账面现金为872。5亿,较2019年末减少16.5亿元。然而,短期债务为317亿,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879亿,其他流动负债100亿,现金短债比仅为0.72。 照此来看,以2020年中期数据为基准,绿地三指标也均超出“红线”。 上半年,绿地控股有息负债升至3298.4亿元,增加了365亿元。而随着有息债务的增长,绿地的利息支出也在大幅攀升。 半年报显示,绿地控股上半年财务费用达31.5亿,同比大增34%。绿地控股称,财务费用变动主要是利息支出增加所致。 图片来源:绿地控股 2020 年半年度报告 上半年,绿地控股的现金流状况也不容乐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1.34亿元,同比减少49%;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8.60亿元,同比降低38.05%;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2.94亿元,同比降低19.71%。 对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下滑的原因,绿地在中期报告中表示,是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回笼资金比去年同期减少;而投资现金流净额大幅减少,则是因为取得联营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减少,取得子公司支付的现金增加。 冲刺业绩和优化财务结构之外,对于绿地控股而言,当前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未来“二次混改”将引入谁作为战略投资者,更是绿地控股下半年的关键看点。 今年7月26日,绿地曾发布公告称,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绿地总股本的17.50%。初步测算,绿地此次转让股权涉及金额将不低于145亿元。 图片来源:绿地控股关于国有股东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公司部分股份暨复牌的提示性公告 作为TOP10房企之一的绿地控股,也正尝试着从自身寻找“出口”,即拆多元业务进行单独上市。 据9月2日媒体消息称,绿地金融在首次公开发售(IPO)前一轮融资至多60亿元,计划明年底前赴港上市,并集资超过91亿元,上市前估值超过500亿元。不过,消息称IPO地点和估值尚未确认,香港也只是上市目的地之一。 据了解,绿地控股从2009年开始有意识尝试做金融业务,到2011年正式成立绿地集团旗下全资战略性金融投资平台--绿地金融。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绿地控股金融产业实现利润总额 20 亿元,同比增长26%,占绿地总利润152.87亿元的13%;加强社会化募资,新增募资 23 亿元;推进债权、股权等基础业务经营,房地产基金放款金额 14.5 亿元。 而今年1月,绿地控股董事长张玉良曾公开表示,公司未来还计划拆分大基建、大消费、酒店旅游板块单独上市,目前已具备单独上市的条件,但具体还需要看推进情况。
随着半年报披露的结束,36家A股上市银行的中考答卷也全部亮相。今年上半年,36家银行虽然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9.33%,业绩下滑的上市银行数量高达半数。 大幅计提拨备成为各家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记者统计后发现,3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合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达8627.99亿元,同比大增38.61%。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三年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再叠加疫情的影响,银行业必然要做出痛苦的选择。不仅上半年这样做,下半年还要处置2.3万亿元不良资产,才能完成全年目标。这意味着,下半年仍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营收普涨VS净利下滑 加大计提拨备是主因 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营收保持稳定增长,36家上市银行前6个月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2万亿元,同比增长6.28%。除西安银行营收出现小幅下降外,其余银行营收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青岛银行、宁波银行、郑州银行、杭州银行的营收同比增速均超20%。 在营收整体上涨的同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却明显下滑。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8686.10亿元,同比下降9.33%。其中,有18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同比下降。 不同类型的银行,业绩表现分化较大。其中,上市城商行的表现一枝独秀,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是所有类型银行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上市农商行整体净利润同比小幅下降3%。六大国有银行及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降幅较大,分别高达11.16%和8%。 究其原因,大幅增加拨备计提无疑是吞噬上市银行净利润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共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8627.99亿元,同比大增38.61%,与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额相差不多。其中,净利润同比下降最大的国有大行计提拨备最为“积极”,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增幅达42.15%。 多家银行高层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指出,净利润下滑是因加大计提拨备影响,若剔除这一因素,银行的业绩还是增长较好的。这一说法在上市银行披露的拨备前利润指标上也得以体现。半年报显示,36家上市银行前6个月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6.9%,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增速分别为4.3%、11.2%、12.6%、6.7%。 通过加大拨备计提水平,各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明显提高。截至上半年末,36家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平均值为268%,较一季度末增长0.56个百分点,较2019年年末增长6.46个百分点。其中,有26家银行拨备覆盖率超过200%,占比逾七成,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出现负增长,主要是由于减值损失加大和净息差收窄所致,前者为最主要因素。 王一丰向记者介绍,受疫情冲击,银行业今年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是必然选择。一方面,目前境外银行业在拨备上也都比较审慎,银行盈利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内地银行这样做具有全球普遍性特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调整结构、化解存量等问题,也需要增加计提拨备。此外,全球疫情尚未结束,经济层面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银行这样做也是未雨绸缪、以丰补歉的一种方式。 不良贷款率总体平稳 积极提升抵御风险能力 各家银行宁愿让过高的拨备影响盈利水平,也要加大拨备计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潜在的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3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43%,与一季度持平,较上年年末提升0.01个百分点,总体保持平稳。银保监会披露的监管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94%,绝大多数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该平均值。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二季度末不良率平均值分别为1.4%、1.61%、1.36%、1.35%。有14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年末出现下降,其中,宁波银行、邮储银行、南京银行、常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之下。 虽然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资产质量可控,但考虑到资产质量风险的迟滞性,为了提前预防未来资产质量风险的提升,上市银行还是普遍进行了充足的准备,以加强抵御风险能力,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 武雯预计,在银行对不良资产核销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下半年银行利润增速仍将下滑,预计将同比下降12%左右。但银行账面更趋健康,有利于长期稳健发展。 王一丰指出,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存量风险已逐步出清,银行业经营将回归正常轨道。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经营较为稳健,净利润即使暂时出现负增长,也不会改变整体格局,行业盈利增速仍有赖于这些主体金融机构尽快回归常态。但对中小银行来讲,不同地区存在很大差异化,尤其是在新旧动能交替过程中,各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节奏也不一样,可能会导致不同地区的银行之间的差距被不断拉大。
作为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重点论坛,第二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崔晓峰在致辞中表示,8月底,中国民航每日航班量已经超过了1.3万班,恢复到疫情前的九成。 崔晓峰介绍,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每周货运航班1068班,是疫情前的2.6倍,这些航线和航班成为携手抗击疫情的生命通道和命运纽带。 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展计划司副巡视员张清在主题发言中说,通过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中国民航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稳住了行业发展的基本面,在全球实现率先反弹,从数据看行业总体运输规模稳健回升。 据介绍,今年7月,中国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48.8亿多公里,是今年2月的2.7倍,行业生产降幅不断收窄,7月运输总周转量同比降幅为39.3%,较2月回升了34.6个百分点。 “今年7月,成都、深圳、重庆、郑州等千万级机场,旅客吞吐量恢复到去年同期八成以上,南昌、郑州、杭州、深圳、宁波等7个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速超过10%,其中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速达到23.9%。”张清说。 根据监测数据,中国民航生产运输近期仍在加速发展,8月底中国民航日均旅客运输量达160万人次左右,同比恢复至去年同期近八成,其中国内航线同比恢复至去年同期近九成,客座率升至75%左右,中国民航的恢复步伐正处于全球前列。 张清表示,目前全球民航总体呈现缓慢恢复态势。根据国际民航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航空客运量预计同比下降52%至59%,全球航空公司客运收入损失预计3220亿美元至3620亿美元,全球交通量预计将在2022年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相关出口是今年出口高增的重要来源。当前海外疫情仍不容乐观。印度、拉美等地疫情仍在快速扩散,印度每日新增确诊超9万例;法国、西班牙出现二次爆发并超过前次高点;美国疫情二次爆发后回落,但每日新增确诊仍近3万例,现存确诊超250万例。 事件 中国8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9.5%,前值7.2%;进口(以美元计)同比-2.1%,前值-1.4%;贸易顺差589.3亿美元,前值623.3亿美元。 解读 8月中国出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9.5%,创2019年4月以来新高,较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 在全球疫情和经济深度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出口一枝独秀,主要四大原因: 一是海外疫情仍严峻,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相关出口继续高增; 二是中国经济恢复领先全球,弥补海外供需缺口,替代他国出口份额; 三是欧美经济重启,外需显著改善; 四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推高同比增速。 当前经济形势,简单来讲就是:经济持续恢复,货币政策从总量超宽松转入结构性宽松和结构性收紧,跨周期调节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 我们建议,“双循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 我们在2月率先倡导“新基建”,引发社会各界大讨论,最终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近年我国公共政策日趋成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支柱调控、新基建、双循环、跨周期调节。 今年的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以及近三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以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展现了巨大的体制优势,以及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事在人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成就百年未有之功业。 1出口高增超预期 1.1 海外疫情严峻,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相关出口高增 防疫物资和居家办公相关出口是今年出口高增的重要来源。当前海外疫情仍不容乐观。印度、拉美等地疫情仍在快速扩散,印度每日新增确诊超9万例;法国、西班牙出现二次爆发并超过前次高点;美国疫情二次爆发后回落,但每日新增确诊仍近3万例,现存确诊超250万例。 防疫物资出口延续高增,8月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包括防护服和手套在内的塑料制品以及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同比分别为47.0%、90.6%和38.9%。居家办公相关出口也保持高增,8月手机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主要是便携式电脑)出口同比分别为23.6%和23.5%。剔除上述五类商品后的其他出口增速仅为3.3%。 1.2 中国经济恢复领先全球,弥补海外供需缺口,替代他国出口份额 中国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中国二季度GDP同比3.2%,较一季度大幅回升10个百分点;美国二季度GDP同比-9.1%,欧元区-15.0%,日本9.9%,衰退程度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更为严重。中国7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4.8%,接近去年同期水平;8月制造业PMI为51.0%,连续六个月高于荣枯线。 中国强劲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弥补了海外各国国内的供需缺口,另一方面也替代了它们在其他国家的出口份额。中国在欧美进口中所占比重显著提升。2019年欧盟自中国进口占其商品进口总额的18.7%,2020年5月和6月占比分别达28.1%和25.1%;2019年美国自中国进口占其商品进口总额的18.1%,2020年5、6、7月占比分别达22.3%、20.9%和20.3%。 1.3 欧美经济重启,外需显著改善 8月美国和欧元区制造业PMI分别为56.0%和51.7%,均在荣枯线以上;日本制造业PMI为47.2%,较7月回升2.0个百分点。8月中国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为49.1%,连续四个月回升。 分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增长,8月同比11.8%,较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服装出口显著回升,8月同比3.2%,较上月上升11.7个百分点。 分国别看,对美国、法国、韩国、印度出口大幅改善,8月同比分别为20.0%、28.6%、6.0和-11.1%,较上月上升7.5、17.8、4.8和10.1个百分点;对东盟、英国和德国出口保持高增,8月同比分别为12.9%、12.2%和37.6%;对日本出口降幅收窄,8月同比-0.8%,较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 1.4 去年同期低基数,推高8月出口同比 8月出口环比-1.0%,同比却较7月上升2.3个百分点,部分跟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有关,2019年8月出口环比-3.1%。但是,即使没有基数效应,8月出口也要显著强于往年。 2 进口同比降幅扩大 8月中国进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2.1%,降幅较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 分产品看,工业原料和农产品进口均大幅下滑。8月原油、铁矿砂、钢材、铜材进口数量同比分别较上月下降12.4、18.0、79.8和14.4个百分点,进口金额同比分别较上月下降2.2、15.5、16.4和4.8个百分点。8月大豆进口数量同比1.3%,较上月下降15.5个百分点;进口金额同比-1.3%,较上月下降16.9个百分点。 分国别看,8月自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进口同比分别为1.8%、-0.9%和-26.2%,较上月下降1.8、6.0和19.0个百分点;自欧盟、东盟和巴西进口同比分别为-4.6%、1.6%和21.1%,较上月上升4.9、0.5和12.9个百分点。 3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双循环”的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 海外疫情仍严峻,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产业链回流,未来出口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美国大选日益临近,特朗普选情落后,持续对华强硬打“中国牌”拉拢选票。无论谁最终当选,都不改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美国两党对此已达成共识。近期美国政府正考虑将中芯国际纳入实体清单,企图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建议以三大抓手为突破口,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是大力推进“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 二是加快推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尊重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地区集聚的客观规律;建立健全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以常住人口增量为主要标准供给城镇用地,地随人走,人地挂钩;优化城镇用地在地区和城市之间的配置,推进市场化的跨省换地和利益分享机制。 三是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积极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和应对老龄化的制度和社会体系。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大力沉,中国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若不抓紧调整将影响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
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政策宣传会昨天举行,记者获悉,北京地区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企业融资出现“量增、价降、结构优、渠道扩”的局面,上半年北京金融业向企业减负让利约412亿元。北京市将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获贷率、首贷率、信用贷款率,降低利率和不良率。 北京地区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交出亮眼成绩单: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稳固,1月至7月,北京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为9036.6亿元,同比多318亿元;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7万亿元,同比增长8.8%,比年初增加3321.2亿元。 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实现了提质增效。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贷款同比增长23.0%、11.5%、14.3%,较各项贷款增速分别高14.2、2.7、5.5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7.3%,较全国增速高1.9个百分点。 成本方面,7月,北京市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2%,同比下降56个基点。其中,企业贷款利率4.02%,同比下降55个基点,较全国低66个基点;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9%,同比下降91个基点。上半年,通过利率下行、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工具、银行减少收费等手段,北京金融业向企业减负让利约412亿元。 活动现场,人行营业管理部发布一项文化企业专项再贴现产品——“京文通”,具有额度保障、择优授权、定向扶持、流程优化、金额提升、利率优惠的特点,人行营管部对京文通提供20亿元专项额度予以优先保障。 人行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杨伟中介绍,人行营业管理部下一步将继续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全力落实北京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任务,全面助力首都优化营商环境,并以推进奥运会支付环境建设为契机,扎实推动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