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仍在飙涨!1月5日,铁矿石期货价格再次站上1000元关口,现货方面,普氏指数连续大幅上涨,12单月上涨近30%,达到160.7美元/吨高点,创9年以来的新高,截至2021年1月4日,铁矿石普氏指数164.5美元,较2020年内最低点79.8美元/吨,上涨超过100%。铁矿石价格暴涨现象引起了中钢协的关注。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来说,铁矿石异常涨价显示的不是一个好现象。亿海蓝大数据向《华夏时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铁矿石到港总计11.3亿吨,较2019年增加6930万吨,增幅6.5%,平均每月进口到港9400万吨。庞大的需求量和昂贵的价格,给我国钢铁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看来,当前,铁矿石定价机制不合理,这是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上下游长期健康发展。他呼吁,供需双方应研究、建立新的定价机制。进口量价双增回顾2020铁矿石市场不难看出,铁矿石价格也走出了一道明显的弧线。2020年年初,大宗商品市场受疫情冲击大面积飘绿,但随着经济逐步走回正轨,市场也逐渐开始分化,原油方面,“负油价”打破历史低点,但黄金、动力煤、铁矿石等相继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黑色板块涨幅居前,铁矿石、焦炭年涨幅均超过50%。这样大幅波动的价格与供给高度相关。根据亿海蓝大数据统计, 受年初疫情影响, 第一季度铁矿石到港量有略微幅度的下滑,但4月份以后直到10月份到港量逐月呈上升态势,最高增幅达到18%,随后11-12月份到港量呈现明显回落。不过,当前铁矿石价格飙涨,却并不完全是由于供应影响,而是与资本息息相关。“从全年看来,铁矿石进口有明显增长,近几个月,港口库存没有减少,铁水产量没有增加,疏港量没有变化,这说明近2个月铁矿石供需矛盾不仅没有加剧,反而较三季度略有缓解。”北京建龙重工集团副总裁、天津建龙钢铁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忻表示。根据亿海蓝大数据统计的结果,2020年,澳大利亚-中国到港量为7.7亿吨,同比增加3770万吨,增幅5.1%,平均每月到港6440万吨;巴西-中国到港量为2.5亿吨,同比增加880万吨,增幅3.7%。四大矿山中,除了VALE发货量较去年有所下降之外,其余三个矿山力拓、BHP和FMG发货量同比均有所上升。VALE受疫情影响,第一季度铁矿石总产量处于低位,月均发货量相较于去年减少15%左右;随着二三季度的逐步恢复,到2020年底月均发货量已连续三月超出去年同期,涨幅在13%左右。不难看出,铁矿石供给量十分充足。据外媒1月5日报道,澳大利亚最新公布的资源和能源季度报告显示,20/21年度,澳洲铁矿石收入料将增加至12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938亿元);21/22年度,澳洲铁矿石出口将增加至9.06亿吨。不过,进口量增大并不意味着价格将有所回落。华菱钢铁相关负责人对此直言不讳称,2020年以来,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原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偏低,在境外铁矿石生产商寡头垄断的格局下,采购议价能力较弱。铁矿石质地多样,交割品不易标准化,对于一些热门品种,港口库存能够达到交割标准的货并不多。在基本面偏紧的情况下,易发生软逼仓,这时再配合上现货指数的操纵,期现货相互强化,价格飙升。呼吁新的定价机制在铁矿石定价中,期货和现货价格互相影响,不断走高,当前的铁矿石价格,已经超出了实体企业的预期。我国钢铁产量已占全世界50%以上,铁矿石对我国钢铁业乃至实体经济均有着一定影响。在分析师看来,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经济逐渐恢复的背景下,需求回暖与供给瓶颈叠加,预计未来3年内大宗商品中枢价格将持续上行。需求端回暖是大宗商品市场2021年最重要的变量,但产能周期造成的供给瓶颈和长周期的低库存会支持大宗商品价格在中期持续上行。叠加流动性和通胀预期因素,2021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将仍保持高位。不过,按照当前的定价机制,矿山每年80%至90%的铁矿石是通过与大型钢铁企业签订长协的方式销售的,这部分铁矿石定量不定价。长协的价格主要以剩下约10%左右的现货销售价格决定,以当月累计量作为长协结算依据。因此,铁矿石的供应量多少、卖什么品种、以什么价格出售,主要由矿山决定。这样的定价机制,让下游的钢铁企业缺乏议价能力。骆铁军对此呼吁,供需双方应研究、建立新的定价机制。目前,我国正在实现多元化进口目标,减少对单一国家进口依赖,此前减少澳进口大麦、红酒等商品后,已快速找到法国、美国等替代国。铁矿石方面,刚果拥有丰富矿产资源,掌握250亿吨铁矿储量,2019年,中国向刚果进口超过2万吨铁矿石,双方都有在铁矿产业上继续深化合作意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称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国内铁矿石需求若按照1%-2%同比下滑进行测算,明年铁矿石大概率将累库,对进口也将有着重大影响。
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运用,现就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为LPR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本公告所称存量浮动利率贷款,是指2020年1月1日前金融机构已发放的和已签订合同但未发放的参考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的浮动利率贷款(不包括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自2020年1月1日起,各金融机构不得签订参考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的浮动利率贷款合同。 二、自2020年3月1日起,金融机构应与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客户就定价基准转换条款进行协商,将原合同约定的利率定价方式转换为以LPR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加点可为负值),加点数值在合同剩余期限内固定不变;也可转换为固定利率。定价基准只能转换一次,转换之后不能再次转换。已处于最后一个重定价周期的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可不转换。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原则上应于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 三、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为LPR,除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外,加点数值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加点数值应等于原合同最近的执行利率水平与2019年12月发布的相应期限LPR的差值。从转换时点至此后的第一个重定价日(不含),执行的利率水平应等于原合同最近的执行利率水平,即2019年12月相应期限LPR与该加点数值之和。之后,自第一个重定价日起,在每个利率重定价日,利率水平由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LPR与该加点数值重新计算确定。 四、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基准转换条款时,可重新约定重定价周期和重定价日,其中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重新约定的重定价周期最短为一年。 五、如存量浮动利率贷款转换为固定利率,转换后的利率水平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其中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转换后利率水平应等于原合同最近的执行利率水平。 六、金融机构应利用官方网站和网点公告、电话、短信、邮件和手机银行等渠道通知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客户,协商约定定价基准转换具体事项,依法合规保障借款人合同权利和消费者权益。 七、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指导,确保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按照统一部署,妥善做好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11月19日,国际铜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国际铜期货上市仪式通过视频致辞时表示,希望国际铜期货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不远的将来能成为亚太时区铜跨境贸易的定价基准之一,为提升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影响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方星海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年以来,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和方向,不仅促进了资本市场自身的发展完善,也推动了金融业和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上期所在国际化探索中,率先迈出了坚实步伐,以原油期货上市为标志,国际化品种逐步增加,境外交易者的成交和持仓占比稳步提高,国际定价影响力不断提升。20号胶期货已开始成为我国20号胶跨境现货贸易的计价和结算基准。低硫燃料油期货将成为中国期货市场首个探索跨境交收业务的开放品种,上市仅半年多,持仓量即超过20万手,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方星海强调,本次上期所用“双合约”推出国际铜期货,是存量期货品种对外开放的崭新探索,对进一步促进国内外铜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央行近期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披露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的最新进度。 《报告》介绍,截至8月末,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进度已达92.4%。其中,存量企业贷款转换进度为90%,存量个人房贷转换进度为99%,已转换的存量贷款中,91%转换为参考LPR定价。随着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的完成,LPR变动可影响到绝大部分贷款,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更加明显。 数据显示,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2%,比上年12月下降0.3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1%,比上年12月下降0.4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65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比上年12月下降0.49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同期LPR降幅,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LPR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从LPR本身来看,其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从LPR的应用上看,其已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和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FTP)的主要参考。从LPR的传导上看,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完全被打破,且增加了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避免了住房贷款利率的同步下降,起到了优化信贷结构的作用。从LPR改革对贷款实际利率的整体影响上看,贷款利率的降幅超过了同期LPR的降幅,实现“两轨合一轨”。从LPR改革对负债端的影响上看,其对存款利率市场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打破 “在LPR改革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贷款实际利率同时受到市场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即利率‘双轨制’。‘双轨制’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扭曲、阻碍了政策信号向贷款实际利率的传导、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张旭说。 2019年8月17日,央行发布公告决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本次改革创新推出了LPR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上加点的形成方式,不仅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而且发挥出了中期政策利率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完善后的LPR破解了形成“双轨制”的关键点,最终实现了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了利率传导效率。 LPR改革后,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打破,有效降低了贷款实际利率。数据显示,9月,利率高于LPR的贷款在一般贷款中的占比为67.70%,利率等于LPR的贷款占比为7.41%,利率低于LPR的贷款占比为24.89%,贷款利率加减点区间整体较6月有所下移。 同时,LPR改革也推动了金融机构内部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报告》提出,随着LPR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化形成的LPR逐渐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FTP的主要参考基准。截至目前,所有全国性银行均已建立FTP体系,并实现贷款FTP与LPR联动。大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也已建立FTP机制,并将LPR纳入FTP。 LPR改革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LPR改革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020年9月,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67%和3.8%,分别较上年12月下降5个和26个基点。 “贷款和存款利率间的传导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从贷款利率下降到存款利率下降的传导更为刚性,贷款利率是决定存款利率的关键因素。”张旭表示,LPR改革推动了贷款利率明显下行,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就会适当降低存款利率,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揽储”的动力也会随之下降。也就是说,在LPR改革的推动下,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正在实现“两轨合一轨”。 对于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报告》表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持续深化LPR改革,巩固市场化LPR报价机制,督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嵌入贷款FTP中,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LPR的联动性,用改革的办法促进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规范存款利率定价行为,强化对各类贷款主体贷款年化利率明示的自律, 维护公平定价秩序和市场公平竞争,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Tech星球》消息,10月26日,上交所官网显示,蚂蚁集团IPO初步询价完成,经过近1万个投资机构账户询价,最终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总市值2.1万亿元,较此前多家投行预测约2.5万亿-3万亿元估值,折让幅度约20%-30%。 按照发行定价,预计绿鞋前A股募资规模1150亿元,绿鞋后A股募资规模1322亿元。其中绿鞋前面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打新规模约220亿元。“僧多肉少”之下,蚂蚁询价数量高出科创板平均值一倍以上,网下申购打新总量达到了284倍,足见抢手程度。 港股的发行价也于同日公布,为80港元,刨除汇率影响后与A股基本持平。 . 蚂蚁“A+H”两地上市,有望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IPO。更具特殊意义的是,这也是史上第一次,科技大公司在美国以外的市场完成大规模定价。无论对A股,还是对科技公司而言,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 机构询价创新高,最终定价留足上涨空间 询价公告显示,参与蚂蚁IPO初步询价的机构投资者账户近1万个,其中符合资质的配售对象超7000家,约为科创板平均询价数的两倍。基于机构报价,最终蚂蚁A股发行定价为68.8元。 .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全表示,近万家机构投资者账户参与询价,足见蚂蚁IPO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也反映了全球专业机构投资者对蚂蚁增长前景的一致看好。 按照发行价计算,蚂蚁市值为2.1万亿元,近12个月市盈率为48倍,未来3年(2022年)市盈率仅24倍,约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发行市盈率平均值的1/3。除了比科创板公司“便宜”外,和国内外PayPal、美团等其他新经济公司相比,蚂蚁的定价也不高。 全球用户超10亿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总共为6家,分别是苹果、微软、谷歌、Facebook、腾讯、蚂蚁,对应的市值分别为2万亿美元、1.66万亿美元、1万亿美元、7575亿美元、6886亿美元、2.1万亿人民币(约3185亿美元)。多位投资者认为,相较于“10亿俱乐部”里的其他几家公司,蚂蚁的市值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 网下申购倍数高达284倍 ,“打新”竞争前所未有 发行方案显示,蚂蚁将在A股发行不超过16.7亿股的新股,其中初始战略配售股票数13.4亿股,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打新”股票数3.34亿股(绿鞋机制前)。按照每股价格计算,绿鞋前A股募资总规模为1150亿元,其中面向A股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打新”规模超过220亿元。 根据10月26日晚间上交所挂出的公告显示,蚂蚁的初步询价拟申购总量超760亿股,网下整体申购倍数达到284倍,可见抢手程度。 据Wind数据测算,过去十年A股全部新股发行的平均网上中签率仅为0.045%。相当于1万个人去打新,只有4.5个人能打中,比新房摇号还难。多位券商机构人士预测,因为价格比预期便宜,机构认购踊跃,市场情绪热烈,蚂蚁“打新”会比预想的更加竞争激烈。根据上市发行安排,蚂蚁的网上“打新”申购将在10月29日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蚂蚁的战略配售新发基金,已有超过千万人提前“打新”蚂蚁股票。 科技大公司首次在美国外定价,引全球长线资金入A股 蚂蚁定价完成,意味着全球最大规模IPO即将诞生在上海和香港。10月24日,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表示,“这是第一次,科技大公司在纽约以外的地方定价,这是三年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但是今天发生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三五年前,中国优秀的互联网公司要上市,只能去美股或者港股。现在,蚂蚁这样的科技巨头上市发生在A股,而不是发生在海外市场,是国家经济和A股逐渐成熟的标志。 . 蚂蚁的超大规模IPO,也为A股带来了稳定、长期的资金流入。据媒体报道,全球顶级主权基金中,六家参与了蚂蚁A股战略配售,包括阿布扎比投资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淡马锡等,这意味着全球最优质的的长线资金都借蚂蚁IPO重仓A股。 博时消费创新基金基金经理肖瑞瑾表示,美股市值前十的公司中,有7家为科技公司。美股能出现长达十年的牛市,也主要靠这些高成长性的科技公司带动。在重量级金融科技公司的带动下,更多科技公司将登陆科创板,A股也有望迎来慢牛行情。
经过一年来持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效。LPR已成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市场利率也随LPR报价逐步下行,货币政策操作向贷款利率传导的效率明显增强。 “1万元贷款一天利息大约1元钱,融资成本的下降给我们很大支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的个体工商户齐丹告诉记者,近期她从建行顺利拿到了150万元贷款,贷款利率为3.8525%。 像齐丹这样,有不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申请到利率在4%以下的贷款。中国建设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建行已两次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利率优惠,累计下调0.75个百分点,湖北地区小微企业信用快贷、个体工商户抵押快贷等贷款利率下调1个百分点。 银行主动降低利率、让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背后,是我国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以及LPR下行的有效传导。8月20日发布的1年期LPR为3.85%,较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了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8月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43%,较去年7月下降了0.67个百分点,超过1年期LPR的降幅。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称,这反映了LPR改革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提高贷款市场竞争性、促进贷款利率下行的重要作用,通过LPR改革打破利率传导机制障碍、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已为市场主体减负4700亿元。其中,LPR下行引导贷款利率下降减负3540亿元。 目前,LPR已经成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一方面,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新发放贷款已将LPR作为基准定价;另一方面,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已于8月底基本顺利完成。 记者从人民银行了解到,截至8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累计转换存量贷款67.4万亿元、8056.4万户,转换比例为92.4%。其中,91%转换为参考LPR定价。 值得关注的是,存量个人房贷转换工作牵涉面广,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存量个人房贷累计转换28.3万亿元,涉及6429.7万户。转换过程中,存量个人房贷利率保持平稳。94%的存量个人房贷转换为参考LPR定价,可从下一个重定价周期开始享受LPR下降带来的政策红利,减少利息支出。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指出,随着LPR运用占比显著提升,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2020年7月,新发放贷款中利率低于原贷款基准利率0.9倍的贷款占比为40.2%,是去年7月的4.4倍。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的完成,LPR变动可影响到绝大部分贷款,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为未来贷款基准利率淡出、深化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日,五大国有银行公告称,存量贷款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批量转换将于8月25日正式启动。这距离央行要求的8月31日换锚最后期限只剩下最后一周。 随着8月LPR利率的公布,我国利率市场以LPR作为银行贷款定价基准的新机制实施已满一周年。改革一周年以来,市场利率传导机制更加灵活,至2019年底,90%以上的新增浮动利率贷款已根据新LPR重新定价。业内认为,在今年8月大部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转换为LPR基准定价之后,银行的贷款收益率将会加速下降。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下称“穆迪”)认为,2019年8月改革完善的LPR定价机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引导贷款成本下行过程中发挥了良好作用,一年来最广泛使用的企业LPR贷款的平均利率从2019年第三季度的5.96%降至2020年第一季度的5.48%。随着未来更多贷款将以LPR定价,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受到一定挤压,但银行也能够通过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定价能力等提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存量贷款利率换锚期限将至 8月20日,LPR继续保持不变,符合市场此前预期,1年期LPR利率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即较一年前的改革后首次报价分别下降了40BP(基点)和20BP。根据央行此前披露的信息,至2019年底,90%以上的新增浮动利率贷款已根据新LPR重新定价。 根据此前改革方案,央行要求银行必须将LPR作为所有2020年1月1日后开始的新浮动利率贷款合约的基准利率。中国的浮动利率贷款主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和长期企业贷款,而所有存量贷款必须在2020年8月底按照新基准重新定价。 临近8月底的换锚期限让各大银行纷纷展开行动。交通银行7月便宣布,其住房抵押贷款8月21日(上周五)向LPR定价转换。8月12日,其余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邮储银行)也宣布从8月25日(本周二)起将对满足特定条件但尚未转换的存量住房抵押贷款批量转换为LPR进行定价。 房贷换锚后,贷款的定价公式将由以往固定的“央行贷款基准利率×(1+浮动比例)”改为“相应期限LPR+基点”的方式来计算月供额。有银行人士认为,由于中长期来看,经济将继续放缓趋势,因此对于房贷借款人,尤其是10年期以内的贷款来说,选择LPR利率浮动将更有优势。 “我们预计借款人更倾向于将存续浮动利率贷款转为按LPR进行定价,原因是未来12~18个月中国的低利率环境将持续,而LPR机制令借款成本能够进一步体现利率的下降。”穆迪助理副总裁李燕对记者表示。 在新LPR机制下,借贷成本下降的幅度将加大,这一方面是因为更多的贷款将换锚LPR基准定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LPR相比固定利率更为动态且可能下降。 由于不同客户重新定价日的不同,这批转换不会立即造成这些贷款的现行利率变化,因此不会马上对贷款利率产生影响。但是,这些贷款今后将定期根据LPR基准进行重新定价,而LPR更为动态且可能下降的情况下,银行的贷款收益率将出现下滑。重定价周期通常设定为3个月、6个月或1年,重定价日则通常为1月1日或放贷日。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对记者表示:“转化的存量房贷中绝大部分会在明年初重新定价,到时存量按揭定价会出现一次性的下调,换锚会对银行业明年一季度的净息差和营收增速形成影响,会反应在明年一季度的业绩上。” 据穆迪统计,存量贷款重新定价有可能影响银行系统一半以上的贷款资产。2020年3月底,银行系统的存量住房抵押贷款总额为31万亿元,长期企业贷款总额为59万亿元,在贷款总额中分别占19%和37%。 利率换锚或压缩银行盈利 未来,各大机构预计,央行将继续使用LPR引导贷款利率下行。而对于银行业来说,随着更多贷款将以LPR定价,银行的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承压。 “我们预计银行的利息收入将转弱,原因是更多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将转向以LPR为定价基础,同时政府限定救助贷款利率上限并对还款实行宽容政策以支持经济恢复。”李燕称,另一方面,在央行计划降低借款成本以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形势下,贷款利率还将进一步走低,引发负面信用影响。 王一峰表示,按揭信贷投放自疫情后恢复较快,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从银行角度看,我国按揭贷款目前总体定价水平较高,而不良率又始终保持在极低水平。当前形势下,按揭贷款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因此银行放贷意愿较高,即使换锚后对银行利润形成挤压,但按揭贷款依然会是银行最青睐的资产。 过去一年,住房抵押贷款的平均贷款利率较为稳定。这是因为大部分住房抵押贷款为长期贷款,现有存量贷款迄今为止未重新定价。在转换为LPR定价基准之后,住房抵押贷款每年仅进行一次重新定价。此外,稳定的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也反映出监管部门仍在努力控制银行的房地产敞口,因此对指导调低此类贷款利率仍持谨慎态度。 机构认为,未来12~18个月,央行仍将降低实体经济的借款成本,因此LPR有望进一步走低。鉴于借款成本下降,并且2020年8月底是所有存量贷款按照新基准重新定价的最后期限,2020年下半年平均贷款利率或将加速下行。而因为中国银行业的资金来源以存款为主,所以尽管同业借贷成本也会下降,但仅能小幅缓解银行贷款盈利能力下降的影响,不能避免银行利润的下滑。 面对挑战,未来更多银行可能会选择调整优化资产结构,以抵御风险。银行资产结构调整可能给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带来挑战。 “银行可能在信用筛选时调整风险偏好以弥补损失的利润,这可能会给银行贷款授信带来挑战并提高资产风险。”穆迪称,“一些银行还可能寻求改变其贷款组合的期限构成,以调整即将重新定价的资产规模。这可能会加剧银行的利率风险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由于中国衍生品市场仍处于发展中以及银行使用此类工具的经验有限,上述风险可能无法有效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