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南亚的沟通与合作,打破投资和商业活动中的信息壁垒,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联手 KrASIA 共同举办——新加坡 x 亚洲创新合作论坛2020,基于各自的资源优势,联动两个地区新经济领域里的顶尖投资机构和公司,分享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和商业经验,共话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月3日,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携手 KrASIA 举办了第一场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线上峰会,这场峰会邀请了来自新加坡和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投资人和公司,围绕着智慧城市的主题,从智慧交通、智慧社区、中国公司如何和东南亚企业进行合作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见解和建议。 除了智慧城市,金融科技也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关注的热点。在中国,金融科技正在朝着多元化、普惠化的方向发展。在支付、信贷、智能投顾等多个细分领域,中国企业都构建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而新加坡凭借开放的投资环境、规范的政府治理和有序的金融环境,已然成为培育、发展金融科技的又一片热土。 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企业。峰会的第二场活动,我们将聚焦金融科技板块,探讨企业如何在新的时代以新加坡为起点,把中国的金融科技火种播撒到世界各地。 本次以金融科技为主题的峰会将会在9月23日下午2:00-4:40正式和大家见面,报名信息如下: 报名链接:https://www.huodongxing.com/go/6552765293122 链接报名截止时间:北京时间9月23日上午10:00。 如欲在截止时间后观摩活动,请关注36氪直播间(英文原声直播)或西瓜视频直播链接(中文直播)。 报名成功后,我们将会推送直播链接至您的邮箱,与嘉宾零距离线上沟通。 在第二场以金融科技为主题的峰会,我们邀请到了以下东南亚知名企业和机构。如您有兴趣同如下东南亚企业合作,欢迎填写调查问卷: 活动海报: 关于主办方: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是隶属于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的法定政府机构,负责规划战略,旨在加强新加坡作为全球商业、创新和人才中心的地位。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近日,新加坡投资公司淡马锡公布的2020财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其中国持仓首次超过对本土新加坡市场的投资规模。 数据显示,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财政年里,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为3060亿新元,在过去十年增加了1200亿新元,在过去20年中增至约三倍。 淡马锡的投资组合继续扎根于亚洲。按标的资产所在地计算,淡马锡66%的投资组合分布在亚洲。其中,中国和新加坡是投资组合中占比最高的两个国家,分别占29%和24%。2019年,中国和新加坡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均为26%。 从投资领域来看,淡马锡继续在金融服务、科技和生命科学领域进行大量投资。金融服务是其投资组合中占比最高的行业领域,占比23%。 例如,淡马锡增加了对PayPal、万事达卡和Visa的投资,同时新增投资美国一家为财产和意外保险行业服务的软件供应商Duck Creek Technologies、欧洲家居产品电商平台ManoMano,以及中国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公司明略科技。 在中国,淡马锡的投资还包括短视频社交平台快手科技、京沪高速铁路和眼科医药平台公司欧康维视等。 此前7月,淡马锡曾发布初步业绩预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这一财年,公司股东回报率为-2.3%,为2016年以来最差表现。
01 被誉为真正落实“房住不炒”、精准打击投资炒房的“7.15”楼市新政,实施有一个半月了,二手房签约量仍在探底。 但客观讲,“7.15”新政仍未脱离过去的老套路——在控制“需求端”上做文章,而供给端和基本面未发生根本改变,市场对未来楼市新一轮反弹的顽固预期并未扭转。 站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历史节点上,深圳住房体系该如何设计? 8月28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长张学凡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的榜样,将来深圳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那么,新加坡模式,是否学得了?怎么学?对深圳楼市未来的影响有多大呢? 其实,深圳这位领导公开表态,要“学习新加坡”,不是一回两回了。学些发达国家经验和做法,这是几十年来惯常的提法,本身无太大问题。关键是,体制机制不同、政府目标取向不同(靠不靠地产稳经济)、配套政策不同(是不是真调控),有没有可比性,这才是大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四小龙发展奇迹太震撼。特别是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城市治理和住房政策等方面备受推崇,国内考察团一波接一波。 深圳是国内学习新加坡的先锋,2007年,深圳市就派出考察团,学习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但现在看,尽管学了很多,但落地难度很大。任何领域学习后要改革,关联到上下层、相关部门,这就涉及体制机制了,结局难免貌合神离。 02 我认为,不管是2018-2035年建设170万套住房,还是公共住房占60%,商品住房占40%,住房用地提高至建设用地的30%,扭转过去20多年过度市场化,导致泡沫化、空心化、住房困难、转型困难的局面。 当下的深圳,改革决心史无前例,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这绝非颂扬。“房住不炒”要落地,除了北京外,最应该贯彻、贯彻的最充分的就应该是深圳了。 因为,深圳将“无深圳、不负期望”。 当下的深圳,已不不单单是特区,搞好先行先试,给全国提供改革开放的经验,就可以了。当下的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都市圈核心,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先行示范区,要发挥“我将无我”的精神,带动大湾区发展,突围经济转型。关键就是,能否控制高房价、解决住房难题。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大循环”、国内外“双循环”战略起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突围科技关键领域、环节、零部件上“卡脖子”,让科技创新助推国内新经济和广泛应用场景的新技术发展,让国内大规模市场,插上科技的翅膀,高速循环起来。 当下的深圳,科技创新面临红利期过后的空档,高房价、投资炒房泛滥,这是科技创新的大敌,必须要迈过这个坎儿。 03 行百里者半九十。 深圳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住房供应、解决住房难题。三个欣喜的变化,不得不提出来: 一是空间结构向住房转移。住房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从2018的21.2%,提升到“十四五”末的30%,深圳终于认识到“重增长和招商,轻保障和民生”的恶果,从空间结构上开始着力解决。 二是产业用地开始转向住宅用地。保留好工业区红线,剩下的都向住宅转移,加上交通场站开发,对于突破供地瓶颈,具有革命性的意义。8月初,自然资源部《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意见的函》的印发,事实上将用地主导权、改革权下放到深圳。 三是补上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相信,2019年深圳中小学30万年薪网络北大、清华毕业生,已经让深圳足够称霸了,但这是深圳公共服务补短板的一个缩影。从去年开始,教育医疗大干快上,就全面起航了。深圳恢复了1988年取消的“土地划拨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将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市政交通等公益性或非盈利性用地纳入政府所有、刚性供应、循环利用范畴。 04 总之,深圳“二次房改”的目标,至少在量上,实现是没有问题的,乐观的话,可以避免“香港化”(少数人豪居、多数人蜗居)。 但能否像新加坡那样,在创造经济奇迹、科技奇迹、城市发展奇迹(新加坡是城邦型国家)的同时,在华人世界,创造“居者有其屋”的第二个全球典范? 谈起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大家经常讲的就是,超过80%的人住在政府建设的组屋里。但这绝非新加坡住房制度的核心,也绝非学习的内容。 其实,新加坡伟大的住房成就,基石就是“四大支柱”,其表现就是,超过80%的人,体面地、安稳地住宅租屋里,享受着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一是国有、公有土地占主导(占比87%)。国有确保了新加坡政府低价征收土地,公共基础设施为土地增值带来的大部分升值,也归属国家。强势政府将征收地价定在1973年的水平,无人敢反对。因为,建设组屋,低价卖给市民(房价收入比在3-4倍),确保组屋低售价,这是公共利益。 二是覆盖面广、强制缴纳的中央公积金,“高存低贷”。公积金存款利率较高,普通账户 2.5%,特殊、医疗和退休账户均为4%,高于同期五年期国债收益率(2.19%)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1.2%)。存款利率高,确保了大家不乱提取,公积金池子的“水位”始终很高,买房都可以用到。 同时,贷款利率较低,一般在公积金存款利率的基础上上浮0.1%,1993 年来一直稳定在2.6%。有人问了,高存低贷,利率倒挂,新加坡的公积金中心去喝“西北风”?奥妙在于,中央公积金局运营成本并不依赖存贷利率差,而是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并交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这是循环的开始。政府将出售债券所得资金,以专项资金支持计划的形式,提供给负责建设组屋的国企——建屋发展局(HDB),HDB用这笔钱,不仅发放优惠的公积金贷款,还为组屋提供建设资金。大家想想,地价那么低、资金又那么便宜,建安成本是固定的,低房价铁板钉钉。 三是严苛的税收制度,让炒房没有生存空间。低成本只是低房价的充分条件,如果炒房盛行,低房价可能会助长炒房。但在新加坡,高额税负让炒房没有生存空间,新加坡税收体系包括印花税(交易环节)、所得税 (交易环节)、财产税(保有环节)。买家印花税,1%-3%累进,这个并不高。 针对买方,还有一个额外印花税,新加坡公民要买的话,首套免征,但第二、第三套税率分别为12%和15%。永久居民首套税率5%,第二、第三套都是15%。针对外国人的买家印花税,甭管你是首套、二套、三套,一律20%。 粉碎投资念想的,是卖家印花税,按照卖家持有年限,持有1年出售,税率为16%;1-2年的,税率为12%,即便持有3年,也要8%的税率。印花税让赚买卖价差的投资预期,彻底偃旗息鼓。同时,保有环节也得缴税,而“这一刀”也不轻。 简单来说,只有自住型住房(自己居住的房子)适用低税率。对拥有多套房的人,简直就是恶梦,一套住宅可享受自住型的低税率,其余适用非自住型(出租或空置的组屋、公寓及其他物业)税率,五级累进、无免征额、最高税率20%,最低也要10%。 最后一个支柱,就是组屋的供给模式,也杜绝了投资的空间。 一是只有新加坡公民才可申请新组屋(单身只能在35岁以后购买),永久居民只能购买或租赁二手组屋。对于离婚夫妻,也需要在离婚5年后才能申请。 二是新建组屋全部满足中低收入家庭自住需求,严格控制收入,三房式新组屋申请的年收入上限为6000或12000新元,四房式或更大组屋收入上限为12000新元或18000新元(多代家庭); 三是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组屋,根据不同情况,都将获得数额不等的购房津贴。比如,小面积两居组屋,补贴后最低仅售9.5万新元(50万人民币),以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普通人3年买房轻而易举。 四是政府主导组屋定价,严控房价收入比保持在3-5倍。 五是严格退出机制,严惩弄虚作假。每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组屋,要购买新组屋,旧组屋必须退出,每个家庭一生只有两次购买新组屋的机会;严惩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则面临高达5000新元罚款或6个月监禁。 最后,讲很关键的一点,所有组屋都有较完整的生活配套设施,只在面积、卧室数量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社区都很漂亮,附近的学校质量都是一样的,每个社区400米内都要建一个公园,不会产生“贫富分区”的感觉。 05 为什么学不来? 一是,新加坡组屋需求是封闭的,仅对公民和永久居民(二手组屋)开放,而深圳住房市场是开放的,不仅深圳居民买,深圳落户容易,全国各地富豪都来买,甚至港澳台、海外人士也来买; 二是,组屋成为一项真正覆盖全社会的福利制度,根源在于地方不仅不依赖地产,还把它当做基本社会保障来定位。 三是低地价、低利率、低房价、政府补贴,这个“四合一”才让新加坡的房价收入比控制在3-4倍。 四是公共服务做到了全球最好的均等化(没有之一)。 五是深圳二次房改,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在泡沫最高位上开启改革,但同时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还要靠地产支撑深圳的新定位,这是“不可能三角”。新加坡的住房制度,是从一穷二白的时候,就开始启动了,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了。 以上所有这些,深圳能做到吗? 走到现在,深圳任何一个角落,即便是毗邻低房价的莞惠,成本也已高到实体托不起、居民年收入(不到6万)买不起一平米(目前商品房均价超过6万)的地步。怎么改革? 空间成本已在历史最高位了,而深圳“二次房改”提出的11种供地渠道,主要是存量盘活的,但都明确要求要“符合规划”、利益关系清理完毕。业内都知道,改规划也好、清理利益关系也好,哪有那么容易。 过去,房价快速涨了,市场自然能把存量盘活面临的问题,通过涨价来把单买了,未来怎么办?需要改革的锐气,看看前副市长张思平发表在《财经》杂志上的问题,精英阶层普遍完成了“地产化”的资产配置,回归安全防御,回归精致的利己主义,这种锐气能够支撑多大的改革呢? 最后讲一点,购房者听好了。即便新加坡将住房保障做到了极致,82%的居民住在组屋里,但真正的商品住房,放在全国来卖,房价收入比高达21倍,可见新加坡是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方。香港也是如此,香港的保障房大概覆盖了49%的家庭,公屋轮候时间平均为5.3 年(比深圳要强),但香港也是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方。 也就是说,不是保障做的越好,房价就越低,应该倒过来,保障好、覆盖率高,是因为房价太高了,是因为人太多了,因为商品房太少了。 未来,深圳60%的新房要留给公共住房,这些住房供给的效率(交通、教育、社区、物业、体验等),能和商品住房一样吗?这些住房能满足大家想获得资产收益、成为有产者的夙愿吗? 如果不能,最终还是会想方设法追逐商品住房。而且,新房大部分为公共住房,商品住房供给量少了,成为稀缺品了。
欢迎关注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ID:wow36krchuhai),及时获取前沿资讯、了解全球新趋势。文末扫码关注并加入出海社群,遇见全球商业伙伴。 8月26日,36氪出海联合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简称UOB),共同推出了以“出海东南亚,银行如何助力中资企业”为主题的线上直播分享沙龙活动。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到了大华银行集团国际管理外国直接投资咨询部高级副总裁戴丽彦女士及大华银行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陈俊煌先生,就银行如何助力中资企业发展进行分享。 近年来,拥有6.5亿人口的东南亚,无疑是中国企业出海最热门的目的地之一。不过,“走出去”只是出海的第一步。中资企业落地海外,招聘、管理、合规、跨国资金流动等,是每一个出海企业都关心的话题。 外国直接投资(FDI)走势如何?企业落地海外如何开户?资金如何合规流动?当地的法律税制要求是怎样的?以及如何通过银行关系网络获得更多商业机会?本期线上直播分享,我们会为大家一一解答。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公司全球化,36氪出海将围绕中国公司出海的难点,定期进行出海止难系列分享并组建细分社群。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出海止难」系列分享,欢迎希望了解出海干货内容的公司 Founder / CEO、HR、财务人员下方扫码关注「36氪出海」公众号,添加小助手并私信「出海止难」入群交流。 以下是分享内容节选,经36氪出海编辑发布。 疫情期间,全球对外投资有何新的趋势?东南亚国家又有哪些值得中企关注的机遇? 戴丽彦:受今年黑天鹅事件影响,预计2020年全球 FDI 降幅40%,企业跨境并购活动延缓,二季度全球并购交易创近几年的新低。尽管中国是最早受疫情影响的国家,但今年上半年对外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有159个国家,投资总额达到515亿美元,仅仅下降0.7%。其中对东盟国家投资达到62.3亿美元,逆势同比增长53.1%。按行业划分,租赁和商务服务同比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行业,制造业因为国内疫情限制,稍微有些下降。 今年的疫情确实给企业带来了不便与新的挑战,有一些行业在疫情期间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比如远程通讯、在线教育、医疗、游戏、娱乐等行业。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投资随着国力的强大而逐渐增长,对外投资计划通常是长期的有策略性的,所以会逐渐回归。 现在东盟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并有望在2030年升至第四。目前东盟是全球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之一,2020年智能手机用户预计将达到4.32亿。此外到2030年,预计东盟“富裕阶层”人口将从5700万增长到1.37亿,有超过9000万人口实现城市化,20万至200万“中产阶层”城市居民将推动本地区40%的经济增长,这会是很多中资企业关注的热门市场。 中资企业落地新加坡,如果在其它国家进行投资,资金如何合规流动呢? 戴丽彦:新加坡是没有外汇管制以及繁琐投资限制的国家,很多企业将新加坡作为进入东盟市场的跳板,通过新加坡这个平台进入东南亚市场。同时新加坡也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之一,其中有部分原因就是海外的资本利用新加坡的平台将资金投入中国。 在新加坡投资中国市场,主要关注投注差,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在中间是有多少可以作为股权的,怎样充分利用新加坡金融平台将这些资金投资到国内,支持国内业务的发展。我们有很多跨境投融资的案例,可以与客户分享。 如果通过新加坡平台投资其它东南亚国家,市场准入的要求也不同,比如设立外资企业的条件、流程以及外汇管制等。具体内容可以向我们银行咨询。 中国企业在新加坡注册公司,开户时,选择新加坡本地银行和继续选用在中国合作的中系银行,有什么差异? 戴丽彦:大部分企业刚刚出海,可能确实不太了解出海当地国的银行,会去寻找在海外的中系银行。两者相比,其实本地银行在当地设立时间较长,同时网络覆盖全面。无论是资金流动的成本还是金融产品的种类,都与当地的工作人员、多年的经营息息相关。 企业出海也需要网银服务,网银的便利度是否可以支持企业的需求,这也是企业需要考量的问题。同时出海企业也希望公司附近有银行,这样便于支持他们的现金业务,因为在东南亚在线支付并不如国内普及。 中国企业落地新加坡,是否可以通过银行的关系网络获得商业机会和服务呢? 戴丽彦:企业出海一定会对当地市场进行分析以及业务规划,落地新加坡也是利用了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以降低资金成本,使得企业将资金利用到最大化。 我们银行也会帮助企业更好的在本地发展,比如越南当地,某服务型企业租用土地新建厂房,需要在海外采购设备,也需要设备贷款。但对于企业无论是否有美元收入,境内都无法提供美元中长期贷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海外做美元贷款,利用企业已经在越南的设备和资产,可以做一站式的金融和债务的服务,可以采用境外母公司通过母子借贷方式,提供境外子公司中长期贷款。 企业出海到东南亚,无论从对外的投资,还是金融的合作、国际贸易、物流交通,这些在东南亚都有很大的需求和上升的空间。 国内企业出海,想寻求东盟市场的商机,可以将总部设立在新加坡或者香港,新加坡是亚太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也是活跃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大华银行可以提供东南亚当地货币贷款、当地债券发行、自然外汇对冲、区域性现金管理等业务帮助出海企业发展。 同时银行网点的布局对企业而言,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华银行在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500个分行和办事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网络业务,尤其是在亚洲。在帮助企业了解当地市场机遇、因地制宜制定商业策略,以及应对在该地区开展业务的复杂性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中国出海企业落地新加坡,在当地银行贷款审批的效率如何? 戴丽彦:这需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企业所处的行业,银行对企业的信贷评级、以及银行对企业了解的程度,都决定了银行对企业贷款审批的时长。综合来说,银行审批需要1—3个月。如果我们非常了解企业所在的行业,同时企业也有抵押物或者现金存款,那么审批时间会大大缩短。 出海企业落地新加坡,如何开设当地账户? 陈俊煌:在开户时,银行都会去了解企业的业务性质,比如如果是贸易公司,经营的是什么类型的贸易产品,也就是所经营的业务不能出现在禁止的行业名单中,例如国防工业、加密货币交易、网上赌博或相关业务、货币兑换商/汇款代理等。 同时也需要了解公司营业额,如果是在新加坡成立子公司,我们会请母公司提供国内的业务以及营业额。我们还需要了解开设账户用途,例如是用来支付员工薪水,还是支付公司租金等等。 对于公司业务经营的范围,以及员工数量、本地客户、交易对手等等,我们银行会一一了解清楚。同时我们也需要企业提供一些资料,比如:ACRA 业务资料、董事股东的身份证护照、公司结构图、公司章程、地址证明等。 大华银行有三种不同的来往账户,每种来往账户的提前关闭费、每月最低费用等都不同。我们会根据企业不同业务性质和需要为企业介绍适合他们的账户。同时企业也有多币种的需求,我们银行也涵盖了多种外币账户,包含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 初创企业出海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大华银行会为企业提供贷款的服务吗? 戴丽彦:是的,大华银行会为大中小型企业提供一些借贷服务,我们也全力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有和微小型企业的对接部门。大华银行会根据企业客户的需求,提供多种不同的方案分享给企业客户。 活动完整视频如下,欢迎观看。 编 | 赵小纯@36氪出海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新加坡是全球首个提出建设“智慧国”愿景的国家。 2014年,新加坡公布了“智慧国家2025计划”,六年以来硕果累累。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全岛互联的交通系统、智能便利的智慧社区。新加坡“智慧国”的愿景不仅彰显了未来城市的科技发展潜力,更给参与其中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遇。 在全球的“智慧城市”投资支出城市排名里,新加坡超越东京、纽约和伦敦,位居榜首。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帮助让在新加坡参与建设“智慧国家”的企业有着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跨国合作也常见其中,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国内已经和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司不在少数,新加坡是地缘临近、文化相似、有着广阔前景的海外市场。 为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合作,打破投资和商业活动中的信息壁垒,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联手 KrASIA 共同举办——新加坡 x 亚洲创新合作论坛2020,基于各自的资源优势,联动两个地区新经济领域里的顶尖投资机构和企业,分享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和商业经验,共话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第一场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峰会,我们邀请到了以下知名东南亚企业和机构: 凯德集团(Capitaland):亚洲规模最大的房地产集团之一,总部设在新加坡。业务类型包括住宅地产、投资物业、服务型公寓和其他综合地产等,主要集中于新加坡和中国市场。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地产基金管理者之一。 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全球化综合工程集团,业务涵盖航空航天工程、电子科技、军工、交通系统建设及造船等领域。集团在全球24个国家拥有近百家子公司和联营公司,共有员工23000余人。 M1:新加坡四大电信运营商之一。自1997年起开始向用户提供服务。目前在新加坡拥有数百万用户。是新加坡第一个将4G 网络覆盖全国的运营商。业务范围涵盖固话和移动通信服务、云服务、网络安全服务等。公司也是新加坡吉宝集团旗下控股企业。 Anacle:2006年成立于新加坡,公司致力于提供智慧家居、智慧建筑和智能城市解决方案。旗舰产品包括企业管理软件 Simplicity , 能耗管理软件 Starlight 等。客户广泛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卡塔尔、阿联酋等众多亚洲国家及地区。公司于2016年在香港上市,目前市值约9980万港元。 Moovaz: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致力于搬家服务的互联网+平台,总部位于新加坡。公司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搬家服务。除传统的搬家业务外,公司还会为用户提供诸如购买保险,子女就近入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2020年3月,公司完成 A 轮融资,领投方为 Supply Chain Angels 和 Quest Ventures,跟投方为 SG Innovate 和 Mojo Partners。 Viatick:成立于新加坡,是一家专注于 IoT 应用的初创企业。公司致力于利用物联网技术帮助企业和个人完成重要设备状态监测、人员追踪、室内环境监测等工作。目前公司开发了人员及设备监控系统 Jarvis, 以及智能设备遥控平台 BMS。两套系统的应用场景包括学校、购物中心和旅游景点。 Gobi Partners:成立于2002年,是最早在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开展业务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该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和吉隆坡,专注投资新兴和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机构先后投资了超过250家创新企业, 在曼谷、胡志明市、雅加达、新加坡等地发展十个办事处。 第一场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峰会将会在9月3日下午2:00-4:40正式和大家见面,报名信息如下: 报名链接:https://www.huodongxing.com/go/6552765293122 链接报名截止时间:北京时间9月3日上午10:00。 如欲在截止时间后观摩活动,请关注36氪直播间:https://36kr.com/live/851472223581828 报名成功后,我们将会推送直播链接至您的邮箱,与嘉宾零距离线上沟通。 活动海报: 关于主办方: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是隶属于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的法定政府机构,负责规划战略,旨在加强新加坡作为全球商业、创新和人才中心的地位。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新加坡是全球首个提出建设“智慧国”愿景的国家。 2014年,新加坡公布了“智慧国家2025计划”,六年以来成就硕果累累。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全岛互联的交通系统、智能便利的智慧社区。新加坡“智慧国”的愿景不仅体现了未来城市的科技发展潜力,更给参与其中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遇。 在全球的“智慧城市”投资支出城市排名里,新加坡也超越东京、纽约和伦敦,领衔第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帮助让在新加坡参与建设“智慧国家”的企业有着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跨国合作也常见其中,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国内已经和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司不在少数,新加坡是地缘临近、文化相似、有着广阔前景的海外市场。 为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合作,打破投资和商业活动中的信息壁垒,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联手 KrASIA 共同举办——新加坡 x 亚洲创新合作论坛2020,基于各自的资源优势,联动两个地区新经济领域里的顶尖投资机构和企业,分享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和商业经验,共话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场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峰会将会在9月3日下午2:00-4:40正式和大家见面,更多详情请参考下图: 活动海报: 报名链接:https://www.huodongxing.com/go/6552765293122 链接报名截止时间:北京时间 9月3日上午10:00。 如欲在截止时间后观摩活动,请关注36氪直播间:https://36kr.com/live/851472223581828 报名成功后,我们将会推送直播链接至您的邮箱,与嘉宾零距离线上沟通。 以下是第一场活动的嘉宾寄语: 今年对东南亚的新经济发展趋势有哪些方面的预测? Alex Lau,Anacle 首席执行官: 传统经济在疫情期间遭受了重大的打击,暴露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未来将变得不可持续,虚拟经济、数字化转型、万物互联、云服务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托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进行决策,也会成为未来商业社会的必然选择。今后,智慧城市相关的科技将会迎来爆炸式发展,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东南亚很多国家还没有资金和技术能力来支撑这次转型,所以各国必须携手共进。 如何看待中国公司在东南亚开展业务和创新的优势和挑战? Aylwin Tan ,凯德集团 Chief Customer Solution Officer: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价格的提高,以及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优势和效益越来越明显,我们预计东南亚重点城市将加快数字化的步伐。然而,这些解决方案必须协调、集成和系统地执行,才能实现全面的影响。新的想法和技术,赋能平台和潜在用户产生结合的时候,就能走的更远。 姚乃胜,京东数科 副总裁: 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国将继续同东南亚的企业共生发展,稳健开拓。首先,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比如华为在东南亚多个国家都得到了当地用户的认可。第二,当地企业和中国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友谊,包括泰国的 Central Group 同京东。第三,疫情给很多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控制好风险,又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优秀的企业家不会浪费任何一次危机下的洗牌机会。第四,我预判在疫情的背景下,数字化的浪潮可能会加快。 李剑威,真成投资 管理合伙人: 中国的创新企业在国内经过充分竞争之后,在研发和经验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东南亚本地的公司,在对市场和消费者理解方面,肯定比外来者更深入,竞争的关键在于把别的市场的经验跟本地情况相结合,形成接地气的有效的策略。 对此次活动的期许: Kay-Mok Ku,Gobi Partners 管理合伙人: 我非常希望论坛中能讨论关于亚洲地区供应链系统联动的话题,同时,鉴于东南亚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的关键时期,我也非常想了解东南亚产业转型和生产力提升方面的议题,比如智慧城市、智慧工业等等。 Aylwin Tan ,凯德集团 Chief Customer Solution Officer: 我相信,除了技术和政府倡议之外,企业还将渴望了解他们参与新加坡未来增长旅程的机会,以及他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新加坡扮演了国际创新中心和跳板的角色。 关于主办方: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是隶属于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的法定政府机构,负责规划战略,旨在加强新加坡作为全球商业、创新和人才中心的地位。 报名成功后,请添加36氪出海运营,回复「EDB活动」,进入EDB活动社群。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稿等也敬请联系出海运营。
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日益紧密不言而喻,“一带一路”政策推动着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紧密互动交流。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等在东南亚进行广泛投资布局,两地在科技与创新领域也不断进行碰撞结合,东南亚正成为众多中国公司出海掘金的热土。但是在双方的商业活动中,仍存在不少盲点。诸如现在的环境下东南亚经济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当地的商业生态到底如何?怎样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为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合作,打破投资和商业活动中的信息壁垒,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联手 KrASIA 共同举办——新加坡 x 亚洲创新合作论坛2020,基于各自的资源优势,联动两个地区新经济领域里的顶尖投资机构和企业,分享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和商业经验,共话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以下为出席嘉宾介绍,现在我们将限时开放全部三场活动的报名,请点击下方链接抢先注册早鸟票,同时抢占与嘉宾互动的观众席位。 报名链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6552765293122 本次活动,我们不仅邀请到阿里巴巴集团、京东数科、瑞安房地产、灰度环保科技、真成投资、云启资本、启明创投、众安国际这些顶级的中国企业和机构,还邀请到了以下知名东南亚企业和机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政府机构,同时也是负责监管金融机构的政府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包括:发行货币、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监管金融机构、管理国家外汇储备、将新加坡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等。 凯德集团(Capitaland):亚洲规模最大的房地产集团之一,总部设在新加坡。业务类型包括住宅地产、投资物业、服务型公寓和其他综合地产等,主要集中于新加坡和中国市场。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地产基金管理者之一。 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全球化综合工程集团,业务涵盖航空航天工程、电子科技、军工、交通系统建设及造船等领域。集团在全球24个国家拥有近百家子公司和联营公司,共有员工23000余人。 Grab:东南亚独角兽企业,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新加坡。主营业务包含出行服务、外卖服务、生鲜电商、金融服务等领域。Grab Financial Group 是企业旗下金融科技公司,开发了包括 GrabPay 在内的金融服务平台。 SEA Group:成立于2009年,腾讯是其主要股东之一。是东南亚唯一在纽交所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旗下业务板块包括电子支付平台 SeaMoney,东南亚游戏开发及发行机构 Garena, 以及知名电商平台 Shopee。 郭氏集团(Kuok Group):由郭鹤年先生创立,业务涵盖物业建设、酒店服务、食品及农业、航运等板块。集团旗下品牌包括香格里拉酒店、金龙鱼、嘉里中心等。业务遍及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富卫集团(FWD Group): 致力于在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保险服务。集团主营业务包括人寿险、医疗险、一般保险、员工福利险和伊斯兰保险,服务范围覆盖中国港澳地区、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吉宝集团(Keppel Corporation): 新加坡知名跨国企业,业务涉及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港口建设、航运等板块。是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旗下子公司,在新加坡、中国和卡塔尔拥有开发项目。 JG Digital Equity:成立于马尼拉,是菲律宾大型企业 JG Summit 旗下风投机构,一直致力于投资东南亚地区科技型初创类企业,为创业企业提供包括融资、生态建设、战略指导等方面的支持。 Anacle:2006年成立于新加坡,公司致力于提供智慧家居、智慧建筑和智能城市解决方案。旗舰产品包括企业管理软件 Simplicity , 能耗管理软件 Starlight 等。客户广泛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卡塔尔、阿联酋等众多亚洲国家及地区。公司于2016年在香港上市,目前市值约9980万港元。 Visenze:新加坡电商推广技术服务公司。公司利用图像搜索技术,帮助电商平台完成商品推荐或导购等服务。目前客户包括优衣库、三星、TOD’s 等企业。公司现已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2000万美元,由 Gobi Partners、Sonae MI 领投。 Holmusk:新加坡医疗科技公司,公司通过收集及分析临床数据诊断精神科疾病和慢性病。公司已经和包括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拜耳制药等在内的众多机构及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公司已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2150万美元,由Optum Ventures 和 Health Catalyst Capital 领投。 Moovaz: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致力于搬家服务的互联网+平台,总部位于新加坡。公司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搬家服务。除传统的搬家业务外,公司还会为用户提供诸如购买保险,子女就近入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2020年3月,公司完成 A 轮融资,领投方为 Supply Chain Angels 和 Quest Ventures,跟投方为 SG Innovate 和 Mojo Partners。 Viatick:成立于新加坡,是一家专注于 IoT 应用的初创企业。公司致力于利用物联网技术帮助企业和个人完成重要设备状态监测、人员追踪、室内环境监测等工作。目前公司开发了人员及设备监控系统 Jarvis, 以及智能设备遥控平台 BMS。两套系统的应用场景包括学校、购物中心和旅游景点。 Vulcan AI:2019年成立于新加坡,是一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公司。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企业进行存货管理、需求预测、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生产流程管理等业务条线的深度分析并指导企业做出更优决策。公司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农业、能源、制造、采矿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Wavemaker Partners:成立于 2003年,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初创企业的风投机构。迄今,该机构已经募集超过4亿美元资金,在美国加州及东南亚地区累计投资360余家深科技、B2B 以及大消费创业公司。 Gobi Partners:成立于2002年,是最早在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开展业务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该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和吉隆坡,专注投资新兴和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机构先后投资了超过250家创新企业, 在曼谷、胡志明市、雅加达、新加坡等地发展十个办事处。 Quest Ventures:该机构专注于投资潜力巨大且商业模式可复制的初创企业。迄今,机构已在亚洲各国投资50余家企业,辐射全亚洲150多座城市,机构的投资直接或间接创造了4400余个就业机会, 在亚洲地区企业间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关于主办方: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是隶属于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的法定政府机构,负责规划战略,旨在加强新加坡作为全球商业、创新和人才中心的地位。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