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非 8月1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产证券化REITs课题组组长、汇力基金董事长孟晓苏表示,这些年虽然不少声音呼吁房价下跌,但是实际情况是房价持续上涨,30年房价上涨了20倍。房价上涨到如此之高,今后还会不会继续上涨? 他提出三个判断:第一,短期看供求,现在供求关系在一些城市全面紧张。第二,中期看地价,最近地价在各个城市拍卖过程中都有所上涨。第三,长期看发钞,现在为了抵御国际经济衰退,全世界各国都在(扩大)印钞,都在发国债,都在实行货币宽松,而中央也已经决定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这样的情况下,货币多了,资产价格就上涨。 为什么最近股市上涨,为什么黄金价格上涨?其实就因为货币多了,而货币多了当然也会推动房价的继续上涨,房价上涨和其它的资产价格上涨有一个好处,它就可以吸纳这些超发货币,由此降低通胀压力,防止这些货币都流入CPI,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影响。 有人说房价上涨对老百姓是不利的,得看什么时候,现在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拥有率为96%,户均拥有住房1.5套,也就是100户家庭只有4户没有产权房,而我国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也达到了89.1%,这种情况下,房价下跌会造成老百姓的家庭财产贬值,这绝对不是一个正确的政策选项。
【数据】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上涨2.7%,预期上涨2.6%,前值上涨2.5%;PPI同比下降2.4%,预期下降2.4%,前值下降3%。 【点评】 ——CPI:当月同比上涨2.7%,涨幅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 本月CPI环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同比涨幅较上月继续回升,但同比涨幅主要由去年翘尾因素贡献,本月2.7%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影响约2.9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0.2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食品价格上涨仍是导致本月CPI同比涨幅回升的主要因素。本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2%,涨幅较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扩大2.1和4.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68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的核心CPI同比涨幅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至0.5%,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新低。 具体来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0.2%,涨幅较上个月和去年同期分别扩大1.4和3.5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3.07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的上涨主要由于天气不利、暴雨洪涝灾害导致供给减少、运输等环节受阻,部分地区、部分食品价格出现结构性上涨。其中,猪肉价格上涨仍是拉动食品上涨的主要因素。随着餐饮业经营逐渐恢复,猪肉消费需求增加,但供给仍然偏紧,叠加水害引起调运受到阻滞,导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月的回落,本月同比上涨85.7%,涨幅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回升4.1和58.7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32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三涨四降。其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6%、0.3%和5.1%;虽然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但前期的冲击仍在持续影响出行、居住和消费等方面,交通和通信、居住价格、生活用品及服务和衣着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4%、0.7%、0.1%和0.5%。 ——PPI:当月同比下降2.4%,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与上月持平。 本月PPI继续改善,主要由于国内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市场需求逐步回暖,石油价格小幅上涨,带动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从结构上看,国内率先完成复工复产,生产的加快恢复带动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较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至-3.5%,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涨幅回升0.1个百分点至0.7%。7月,布伦特原油现货日均价格为43.5美元/桶,较6月的日均价格上涨3.3美元/桶,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总指数较月初上升5.54个点达到143.36,能源类、钢铁类、矿产类、有色类等大宗商品指数均有所上涨,对PPI回升形成贡献。 ——综合来看,本月CPI同比涨幅虽然略超预期回升,但主要受食品价格及翘尾因素影响,通胀总体可控;而核心CPI降至有数据记录以来的低点,PPI却有明显改善,因此尚不宜判断通缩到来,还需持续关注。随着经济社会加快恢复发展,各项保供稳价措施落地实施,市场供求有望保持平衡,物价水平将在结构性波动中保持整体平稳。随着疫情防控趋势向好,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恢复,货币政策的重心从总量宽松偏向精准导向,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一方面,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另一方面,把控节奏、优化结构,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此外,要严防资金空转套利,做好金融风险的防控和处置,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图我国CPI和PPI月度变动情况
(吴亦涵)近期,玉米价格上涨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数据显示,3月至今,玉米现货均价已上涨超400元/吨,而期货价格则在7月突破了近5年的新高。有饲料经营者感叹:“好多年没见过这么高的玉米价格。” 在市场人士看来,今年3月以来玉米价格上涨,与国内玉米市场存在的供需缺口有关。展望未来,由于供需缺口仍将存在一定时间,玉米价格中长期存在高位运行的基础。但随着当前玉米价格已涨至高位,短期内或将面临回调压力。 资料图 中新经纬吴亦涵摄 玉米价格3月以来持续上涨 今年3月以来,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显示,玉米现货均价从3月2日的1902.11元/吨一路上涨至8月11日的2328.16元/吨,上涨426.05元/吨。其中有190.4元/吨的价格涨幅,是在7月至今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实现的。 而从交易情况来看,市场对于玉米的需求居高不下。2020年5月28日至2020年8月6日,临储玉米进行了11轮的拍卖。在这11轮拍卖中,除了第2轮拍卖的成交率为99%以外,其余10轮的拍卖成交率均达到100%,且大多为溢价成交。 玉米现货价格的上涨以及玉米临储拍卖的火热行情,也推动了玉米期货的价格。 Wind数据显示,玉米期货价格在7月份加速上涨。其中,玉米期货9月合约在6月29日收盘时仅为2090元/吨,而到了7月31日,该合约价格一度上涨至2366元/吨,创下近五年玉米期货价格的新高。 在福建经营饲料生意的许先生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自己已经多年没有见过这么高的玉米价格。由于玉米价格的上涨,许先生不得不调高了自家饲料的售价,饲料销量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此许先生表示,自己在近期已经开始减少玉米的进货量,“因为我觉得前段时间玉米价格涨得这么凶,近期价格肯定会回调,所以最近除非存货用完,我基本不再进货了。” 南华期货研究所李宏磊团队向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今年玉米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因为国内玉米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缺口,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玉米供给的相对下滑。 李宏磊团队表示,从2016年玉米产业开始实施供给侧改革开始,玉米储量已经过了5年的去库存,目前临储玉米的库存已经降至低位。此外,玉米种植面积也有所下降,这都使得玉米的供给相对减少。而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因供给减少而带来的玉米供需缺口或还将存在一段时间。 除了供给相对减少的原因之外,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下半年国内市场对于玉米需求的上升,尤其是饲料行业对玉米需求的上升,也进一步影响了玉米的供需情况,推动玉米价格上涨。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实现同比增长3.6%,这是自2018年4月份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恒泰期货沈大尉指出,2019年由于生猪存栏量的大幅降低,导致2019年的玉米饲用需求大幅减少,今年生猪存栏量快速恢复,玉米饲用需求大幅回升,预期今年玉米饲用消费需求将达到1.7亿吨左右,同比增长1000万吨。 行情终结?8月期货价格连跌6日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前期的大涨之后,8月以来,玉米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回调趋势。 Wind数据显示,进入8月之后,玉米期货9月合约的价格连续6个交易日下跌,直到8月11日才小幅收涨0.05%,报2219元/吨,较7月31日2366元/吨的价格高位回调了6.21%。 此外,8月6日,临储玉米进行了今年第十一轮拍卖,尽管本轮拍卖的成交率依然是100%,但平均溢价略降。其中,吉林省计划交易95万吨,平均溢价392元/吨,较上一次的拍卖下降39元/吨。 在美尔雅期货农产品分析师戴俊玫看来,近日玉米市场的降温,与贸易商心态的变化以及玉米替代品小麦的上市等因素有关。 该分析师指出,此前贸易商囤货待涨,造成了短期的玉米供需紧张。但近期政策不断的加码,每一次变动都直指临储玉米市场当中的炒作现象,同时市场上的下游需求在低供给的情况之下也开始寻找其他路径,贸易商的挺价心态出现了松动。 “此外,由于目前市场上的陈玉米主要供应的是饲料市场,而目前小麦已经上市,此前玉米价格的不断上行导致两者价差逐渐缩小,小麦相对于玉米来说具有了价格优势。根据天下粮仓的统计,目前小麦在饲料领域对玉米的替代确实已经开始,而且已经有企业的小麦替代达到了100%的程度。”戴俊玫说道。 南华期货李宏磊团队则认为,8月以来玉米价格的下跌,是经过大涨之后的合理回调。在今年最初的几轮玉米临储拍卖中,贸易商所拍卖到的玉米价格相对较低,随着这些玉米临储陆续出库,贸易商存在着资金周转、获利了结的需求,因此开始对外销售玉米。在这一情况之下,玉米价格自然会出现回调。 未来玉米价格如何走? 如今,随着玉米价格已经涨至近年高位,市场关于玉米价格未来走势的看法也开始出现分歧。 在戴俊玫看来,目前的玉米市场已经突破前期的运行逻辑,(本次玉米价格下跌)不是短期回调,而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变向,后续玉米期货的走势将受到临储出库、替代品市场份额、天气炒作等因素左右。而站在行情预测的角度看来,短期之内玉米下行压力较大,下行幅度与临储玉米出库和替代品流入市场的速度相关。 金信期货亦认为,玉米期现货价格在目前位置可能无法长时间维持,风险正在逐步累积。该机构称,随着未来玉米市场的供给出现下述几个方面的改善,市场贸易环节的压力会逐渐增加,贸易商可能会继续抛售手中现货兑现利润,当前期现货价格存在进一步回调的空间: 首先,8月之后,前期玉米临储拍卖陆续迎来最后出库期,玉米供给将有所增加;此外,近期国企对美国玉米的购买力度加大,美国农业部7月30日显示,民间出口商向中国出售了193.7万吨玉米,超过了此前两周报告的176.2万吨;最后,8月中下旬的南方新季玉米也有望小幅增加市场供应。 不过,南华期货李宏磊团队认为,尽管短期内玉米供给会因临储出库,国外玉米进口增加等因素有所增加,但是中长期来看,玉米的供需缺口仍将存在一段时间。“因为临储出库所带来的玉米供给增加偏向短期,而国外进口玉米则有配额限制,因此尽管玉米价格短期有回调压力,但中长期来看仍具备上涨空间。”该团队称,乐观预测本轮玉米价格或将突破2700元/吨。 恒泰期货沈大尉亦认为,从供需基本面来看,在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天气因素的干扰下,2020年及2021年玉米的产量是减少的,而需求则会随生猪存栏的恢复以及深加工企业(玉米为制造淀粉和酒精的原料)补库的刚需而增加。国内玉米市场正步入长期供应缺口的新阶段,供不应求的新格局将是玉米价格重心抬升的主要动力。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猪肉价格上涨,不仅仅是居民买肉多花一点钱的问题,而是会推高通胀的问题,而通胀又会影响到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从而影响到经济和资本市场走势,所以猪肉价格上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等闲视之。 媒体资料,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从5月份第4周(采集日为5月27日)的45.98元/公斤,连续涨至7月份第5周(采集日为7月29日)的55.50元/公斤。生猪价格上涨每公斤10元,自然就会影响到终端市场猪肉价格上涨,山东猪肉价格从5月底的47.18元/公斤,连续上涨至7月底的57.22元/公斤。 一公斤猪肉价格上涨10元钱,实际上对于城市居民影响不是很大,毕竟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猪肉贵一点也是可以承受,另外城市居民对猪肉消费量并不是很大,我个人一个月猪肉消费不会超过两三斤,一公斤上涨10元钱,对家庭消费影响不大,可是对于一些偏爱吃猪肉和农村中低收入者而言,猪肉价格上涨,影响是很大的,前一阵子“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引发讨论,猪肉价格上涨对于这六亿人生活影响是很大的,很有可能导致他们生活质量下降。 从居民消费角度来说,猪肉价格上涨,无非就是买肉多花一点钱,或者是少吃一点猪肉生活质量降一点而已,可是对整个经济金融市场的影响就需要足够重视。 我国CPI权重中猪肉权重很大,存在猪周期一说,也就是说猪肉价格上涨,自然会影响到CPI上涨,统计数据显示,10家机构对7月CPI涨幅平均预测值为2.62%,与上月相比略有上升,已经逼近3%关口,本轮猪肉价格在7月底开始加速上涨,加上禽蛋价格也在快速上涨,台风影响也可能影响到蔬菜价格,8月份CPI数据可能进一步升高,至于是不是回重回到3%上方,目前很不容易判断。 7月份经济数据没有全部公布,从二季度经济数数据看,经济正在逐渐恢复,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一季度为下降8.4%。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比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增长;环比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带动GDP增长,中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预期增长2.4%,前值下降6.8%,明显好于预期。 经济秩序恢复与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减税降负有关,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其中,今年新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8941亿元,2019年已出台政策在2020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6104亿元;也与央行货币宽松政策有关,春节以后,央行通过降准释放了1.75万亿元低成本长线资金,又通过下调LPR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还通过再贷款等手段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推动金融业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多方合力,才有经济缓慢恢复秩序。没有积极财政政策和合理流动性投放,实体经济恢复没有那么快。最近美国冷战思维加剧,进一步打压中国科技企业,逼迫字节跳动出售TIKTOK,封禁腾讯公司微信,对华为打压一直没有停止反而不断升级,把更多的中国科技企业纳入到实体清单,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恢复性增长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压力。 目前我国存款基准利率是1.5%,即使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也只有1.9%左右,实际上是负利率,按照7月份CPI数据,100元钱存款一年,实际上会减少0.72元。如果受到猪周期影响,CPI继续升高,负利率会更加的严重,这个时候央行就会面临一些难堪,是维持流动性宽裕刺激经济,还是收紧货币抑制通胀升高,维持流动性宽裕可能带来资产价格上涨推升CPI ,而收紧货币可能带来经济增长压力和股市下行压力,经济稳才能就业稳,目前股市在流动性宽松预期下,基本上保持稳定,一旦流动性收紧,就可能导致高估值品种下跌,引发股市调整,股市承担着支持实体经济重任,需要维持高节奏的IPO ,一旦股市调整,IPO 高节奏就会带来变数,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就会降低。 所以一只猪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也可能成为财经人士关注的焦点,猪肉价格缘何上涨,一方面可能与冰冻食品一些新闻有关,导致冰冻猪肉消费下降,难以通过投放冻猪肉抑制猪肉价格上涨,另一个是疫情防控得到控制,经济秩序缓慢恢复,餐饮业迎来正常化,餐饮猪肉销量增加,三是猪价上涨,部分养殖户会出现惜售心态,等待涨价,进一步强化市场供求矛盾,四是整个养殖成本升高,包括玉米豆粕等原料带来的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地价上涨等综合成本上涨。 猪价上涨可能不能仅仅止步于财政补贴,更加需要关注社会综合成本的提高,社会综合成本提高主要是房价上涨带来的地价和人工、粮食等一起上涨,高层强调房住不炒和地产不作为短期经济手段,可是部分地方碍于财政收支平衡总是有意无意的引导房价上涨,加上流动性宽松,房价形成了只涨不跌的预期,今年即使经济增长下行压力颇大,但楼市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引人关注。 房价上涨最大伤害者是低收入群体,他们无缘分享房价上涨红利,而且有可能收入赶不上房价涨幅,最大受益者是中高收入者他们是多套房拥有者,房价涨越多,财富增加越快速,结果就是基尼系数不断拉大。
据路透中文网11日报道,国际油价周一收高,因数据显示中国工厂活动正逐步恢复到新冠病毒大流行前的水平,以及有迹象显示能源需求增加。此外,美国有望就新一轮新冠疫情经济刺激方案达成协议。 数据显示,周一WTI 9月原油期货结算价上涨0.72美元,收于每桶41.94美元,涨幅为1.75%。布伦特10月原油期货结算价上涨0.59美元,收于每桶44.99美元,涨幅为1.33%。 路透中文网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表示,国会民主党高层希望与他会面,讨论新冠疫情经济救助问题。这也扶助支撑油价。 据报道,纽约Again Capital合伙人John Kilduff表示,石油产品严重依赖这些救助,我们需要人们能够通过增加经济活动来刺激需求。上周日,沙特阿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纳瑟尔认为,随着经济逐步开放,亚洲的石油需求将会反弹。 报道指出,数据显示,得益于国内复工复产加快以及全球油价回升,中国7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此外,报道称,伊拉克上周五表示,将在8月和9月额外减产40万桶/日,以弥补过去三个月的过度生产。此举将有助于伊拉克履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盟友组成的OPEC+达成的减产协议中设定的减产份额。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反弹。 分析人士认为,受多地洪涝灾害影响,猪肉、鲜菜等食品价格上涨,从而推升7月CPI同比涨幅继续反弹,创下近3个月新高。随着短期扰动因素消退,未来CPI有望重回下行趋势,年内不存在通胀压力。 数据显示,7月份,猪肉、鸡蛋、鲜菜等价格均有所上涨。其中,权重占比较大的猪肉价格环比上涨了10.3%,同比涨幅扩大4.1个百分点至85.7%;鸡蛋价格在连续9个月下降后转涨,环比涨幅为4%。 “CPI涨幅几乎全部来自食品价格,这与7月份南方多地遭受洪涝灾害,影响猪肉调运导致供给压力上升有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未来猪价上涨压力将随着洪水减弱而改善,异常天气的扰动不会改变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同比持续下行的趋势。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此前曾指出,三季度之后猪肉供应紧张局面将逐步缓解,下半年市场供应总体有保障,猪肉价格没有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也表示,8月份之后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物流运输的影响将减弱,蔬菜和猪肉价格可能逐渐回落。CPI同比短期反弹后将重回下行趋势,三季度之后物价水平可能走低。 随着生产的回暖,PPI数据也持续改善。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PPI同比下降2.4%,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涨幅与上月相同。 PPI同比降幅连续2个月收窄,环比连续2个月保持正增长,表明工业通缩压力进一步缓解。唐建伟分析称,在国内积极政策支撑下,复工复产的良好势头持续,预计PPI有望延续回升势头,不排除四季度回到正增长的可能。 尽管CPI有所反弹,但整体来看,通胀水平仍温和。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物价涨幅总体下行,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初步估计全年CPI涨幅均值将处于合理区间。报告还明确了下一步货币政策将更注重“精准导向”。 唐建伟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重心是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人群。
题:《应习文:短期通胀企稳背景下,货币政策可适当调整节奏》 作者 应习文(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C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2.7%,同比涨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略高于市场预期。下半年以来CPI已连续两个月小幅上涨,反映国内通胀与经济形势的两个特点。 一是受天气、夏季自然灾害及局部地区疫情小幅反弹等因素影响,以肉类和鲜菜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受到供给冲击出现明显反弹;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的有序防控下,整体经济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好于预期,国内需求有所回暖,推动非食品商品与服务价格开始企稳止跌。 具体来看,猪肉价格近期调头上涨,成为食品价格最主要的推动因素。受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南方洪涝灾害,以及非洲猪瘟局部偶发等供给面冲击,猪肉价格7月环比上涨10.3%;作为替代品,牛肉、羊肉、蛋类、奶制品价格也小幅上升。南方汛期影响蔬菜供应,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3%,是食品价格上涨的第二因素。 非食品价格企稳止跌,暑期旅店住宿及能源价格形成支撑。衣着价格因季节因素环比下降0.5%;居住价格环比持平,租金止跌;生活用品及服务环比持平,家庭服务转为环比小幅上涨0.1%;汽车、手机价格依旧环比小幅下跌,但在燃料价格支撑下交通与通信大类价格环比上涨0.3%,成为非食品的重要支撑;在疫情保障医疗供给政策支持下,医疗保健价格连续第三个月持平;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依旧环比下降0.2%,主要受团体旅游价格下降拖累;暑期旅店价格上涨,推动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8%。 7月PPI同比降幅收窄至2.4%,与市场预期基本持平,环比上涨0.4%,反映工业领域需求复苏良好。7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延续了6月的回升态势,石油价格小幅上行,有色金融价格全面上涨,带动国内基础工业产品价格回升;加之复工复产形势良好,工业品下游复苏,市场需求逐步回暖,生产与生活资料环比双升,促进PPI同比降幅继续缩小。 整体看,6、7月份连续两个月CPI小幅回升,PPI的通缩程度也持续好转,反映近期通胀形势好于预期,社会需求在疫情防控效果良好的情况下逐步复苏。不过也应注意到,通胀的上行也有供给面的扰动因素,特别是猪肉和能源价格,需注意具体产业结构性政策应对。 展望后几个月,在去年基数大幅上升的情况下,CPI同比增速重新转向回落仍是大概率事件,疫情变化、天气情况与猪肉价格走势仍将是整体CPI下行走势中的波动因素。在短期通胀企稳背景下,货币政策可适当调整节奏,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四季度可能到来的疫情防控新情况等留出一定政策空间。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