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马光远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统计数据显示: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北京下降0.3%,上海上涨0.6%,广州和深圳持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1.1%,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上涨1.1%、1.2%和1.7%,广州持平。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5%和0.4%,涨幅比上月均扩大0.2个百分点。 关于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的准确性,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多次提及。这个统计数据的最大价值和意义不在于看具体数据,比如,某个城市具体涨了多少。而是看趋势,就这个数据预示的趋势而言,历史经验而言,还是比较靠谱的。 比如,一般情况下,如果环比上涨的城市数超过35个,一般都是市场反弹趋势基本确立的信号。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房环比上涨的城市达到50个,而3月份是21个,2月份是38个。 如果说新房受限价等因素的影响的话,那么看二手房,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为37个,3月份为32个,2月份是14个。 其实,如果中间没有疫情影响,这个趋势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已经确立。关于一二线城市已经反弹,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复苏的迹象不仅仅体现在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上: 第一、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从前两个月下滑16%,前三个月下滑7.7%,到4月份已经收窄到下滑3.3%;房屋新开工面积47768万平方米,下降18.4%,降幅也收窄了8.8个百分点。 第二、1-4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339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3%,降幅比1—3月份收窄7.0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31863亿元,下降18.6%,降幅比1—3月份收窄6.1个百分点。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数据,4月份,一线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环比上升45%。其中,上海上涨57%;深圳上升8%;北京、广州升幅相近,均超50%。4月北京全市二手房网签量约1.37万套,环比增加75.3%,基本恢复到去年的水平。 第三、土地市场回暖。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1-4月50大城市卖地1.22万亿,同比上涨10.3%。 4月份全国热点50城市合计土地出让5044.7亿,土地溢价率也开始上行, 4月一二线城市的的平均住宅土地溢价率是2019年下半年来的最高位。平均溢价率高达15.54%,3月份为12.58%。 3月初,我在参加央视直播节目时,谈及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我表达了几个核心观点: 1、在全球受疫情巨大冲击的情况下,央行史无前例的放水,而在货币宽松的情况下,我很少见到大城市的好房子价格下跌的; 2、疫情不会改变中国房地产的逻辑,疫情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有限,一线和热点城市的房价今年会反弹,自住需求可以出手了; 3、房地产作为最好投资品的时代结束了,即使各种限制措施放开,房价也不可能再暴涨了,在疫情没有结束的情况下,不建议投资需求出手。 这三个观点,至今没变,而市场的表现也在慢慢印证这些基本的判断和逻辑。4月份,中国的M2同比增速11.1%,创2017年1月以来新高,货币宽松的态势是比较明显的。 但是,很悲哀的是,很多人仍然愿意选择听那些他们愿意听的话,喜欢听说房价要暴跌的话。以致于再一次错过了买房的好机会。这样的完美错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有人总抨击我,骂我唱多房地产。我无所谓唱多唱空,我在2018年预判一线城市房价要调整,会下跌,难道是唱多?我现在预判四线及以下的房价到了历史天花板,难道是唱多?我说房地产作为最好投资品的时代结束了,难道是唱多?我只是实事求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市场的基本面,说自己的判断,我的判断未必完全正确,但都是出于客观。有人说这一波又是我唱多导致的。拜托,我也希望我有这么大的能耐,你真的太高看我了。 面对趋势,不要一厢情愿,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以自己为标杆衡量市场的力量。这几年,在普及经济常识和投资的基本逻辑的过程中,感觉最难的就是怎么说服一个从来没有去过大城市的农民让他相信他们的小县城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我之前引用过郭德纲的一句极粗俗的话:一个农民发誓一旦他当了皇上,村里的粪得他一个人捡。话粗理端,很多人之所以一再错过财富的机遇,是的确陷入自己的思维出不来。小马过河的故事最主要的不是说自己要去体会水深水浅,而是告诉你,水究竟是深是浅,取决于自己的高度! (本文作者介绍: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解读2020年4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孔鹏表示,4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略涨。 4月份,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秩序进一步恢复,因疫情积压的住房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各地继续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延续微涨态势,但总体仍较为稳定。 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均与上月相同或略有扩大 4月份,初步测算,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北京下降0.3%,上海上涨0.6%,广州和深圳持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1.1%,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上涨1.1%、1.2%和1.7%,广州持平。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5%和0.4%,涨幅比上月均扩大0.2个百分点。35个三线城市因受价格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高于一二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较为稳定,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持续回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同比涨幅有所扩大 4月份,初步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9%,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0%,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6%和2.2%,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2和0.3个百分点,均连续12个月回落。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1%和2.4%,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2和0.4个百分点,均连续13个月相同或回落。
本报记者 杜雨萌 4月份疫情趋稳,前期积压的部分购房需求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得以快速释放。 从具体的销售情况来看,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北京新房成交3740套,环比上涨51.3%;二手房成交12446套,环比上涨67.3%。 “最近的几个周末真是太忙了,恨不得前脚儿刚送走一个看房的,下一个就被‘安排’上了。”北京丰台区的某家房地产中介对记者表示,在这些客户中,有一部分是因为疫情影响而被积压的客户,毕竟从春节过后,北京实行的小区封闭式管理也没办法带客户去实际看房。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新增的刚需购房者,从他们自己的分析来看,普遍都觉得当前的房价较为合理且处于价值洼地。 上述中介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我们门市店负责的带看小区,在4月份就已允许买家进入看房,如果从该小区的整体情况来看,上个月就有共计24套二手房成功签约,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5月份的成交量或同样较为乐观。 无独有偶,记者从贝壳研究院了解到的数据亦佐证了这一观点。数据显示,5月份前18天,北京二手房日均成交量相比4月份日均增加44%,相比去年5月份日均增加88.4%。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按照过去的经验,一季度通常因为春节假期使得市场呈现V型走势,并且成交量在3月份到达顶点后开始自然回落、企稳直到四季度末开始再度活跃,但今年的疫情无疑加深了这一V型走势。 事实上,除了有前期被积压的购房需求得以释放外,对于北京房地产市场而言,4月底西城区教委明确的7月31日后,其将实行的“多校划片”入学和“六年一学位”新规,无疑进一步放大了楼市成交量,毕竟按照目前北京的房产交易流程,最快15天即可完成过户的交易周期,已成为家长们最后一次为孩子锁定名校的机会。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北京二手房成交的明显放量,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西城区出台的教育新规有关,不过,由于大部分学区房的购买者都属于二套房,所以在较为严格的楼市调控下,预计市场价格很难全面上涨,不过从成交量上来看,或许将出现一轮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4月份不仅北京房地产市场有所升温,上海、深圳、广州这三个一线城市同样有所回暖。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一线城市新房成交累计23677套,其中,北京3740套,环比上涨51.3%;上海成交10557套,环比上涨49.18%;广州、深圳分别成交5934套和3446套,环比分别上涨3.96%、5.41%。而在二手房市场,与北京一样有颇为不俗表现的莫过于上海。数据显示,4月份上海二手房成交23864套,环比上涨60.28%。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份一线城市楼市回暖的速度的确在加快,尤其是京沪深三地甚至出现了部分项目、部分区域的热销,总的来看,近期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一方面是受改善型需求的推进,另一方面,流动性放松对于交易情绪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不过,无论是部分项目还是部分区域的楼市热销,首先要明确的是,这并没有改变楼市整体稳定的节奏。 在张波看来,受疫情影响,虽然一线城市成交量或在4月份和5月份达到小高峰,但综合楼市调控等多方面因素来看,预计在此之后楼市成交量会逐步回归到去年同期水平。
1、周五,央行不开展逆回购操作,当日有无逆回购到期,连续18个工作日暂停逆回购。隔夜shibor报2.1330%,上涨8.00个基点。7天shibor报2.4740%,上涨4.30个基点。3个月shibor报3.0325%,上涨0.20个基点。 1、上证指数报2967.68点,上涨1.78%,成交额2340.37亿。深证成指报10004.62点,上涨1.71%,成交额3315.60亿。创业板指报1755.41点,上涨2%,成交额1189.13亿。沪深两市合计成交5655.96亿。从盘面上看,券商信托、多元金融、保险等行业涨幅居前。 2、恒生指数涨2.57%,报27687.76点。国企指数涨2.1%,报10838.11点。北向资金当日净流入52.71亿元,连续22日净流入。 1、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12月13日,原油期货主力合约SC2002以466.2元/桶收盘,涨幅为0.45%。主力合约成交188018手,持仓减少896手至35280手。全部合约成交192496手,持仓减少774手至55356手。 2、在岸人民币兑美元16:30收盘,报6.9839,涨0.7024%,人民币中间价报7.0156,涨0.1381%。NDF:3个月报6.9627,6个月报6.9823,1年报7.0197,2年报7.1099。 3、新三板:12月13日合计挂牌9047家公司,当日减少5家,成交金额4.12亿,其中做市转让2.51亿,集合竞价1.61亿。三板成指报921.12,涨0.36%,成交额1.14亿。 1、标普500指数收盘上涨0.20点,涨幅0.01%,报3168.80点;纳斯达克指数收盘上涨17.60点,涨幅0.20%,报8734.88点;道琼斯指数收盘上涨3.30点,涨幅0.01%,报28135.38点。美股纳指、标普500指数续创收盘新高,科技股涨跌各异,苹果涨1.36%,领涨FAANG五大科技股,且创收盘纪录新高。 2、日经225指数涨2.55%,报24023.10点。韩国KOSPI指数涨1.54%,报2170.25点。 3、WTI 1月原油期货收涨0.89美元,涨幅1.50%,报60.07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涨0.62%,报64.6美元/桶。 4、COMEX 2月黄金期货收涨0.60%,报1481.20美元/盎司,创12月5日以来收盘新高,本周累涨1.10%。 风险提示及重要声明: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中国基金的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证券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本材料不作为宣传用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相关信息以《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为准。投资者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所投资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购买与本人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材料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公司不就材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我公司对使用本材料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
食品价格拉动CPI增长并非通胀来临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8%。构成CPI的8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七涨一降。因为CPI已经两月处于“3区间”,9月份涨幅3%,10月份较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按照经济学常识,这样的CPI增幅似乎预示着通胀时代的来临,然而经济学分析不能仅靠数据,还要看市场情境和民生感受。第三季度以来,猪肉价格上涨为CPI贡献良多,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总涨幅的近三分之二。 CPI连续两月处于“3区间”,是猪肉价格“惹的祸”?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基本符合事实。由猪肉价格引起的市场连锁反应和价格传导,对CPI产生了影响。如果猪肉价格降下来,CPI增幅也会降下来。故而看CPI连续两月“3区间”有两重意思:一是不能凭此就认定通胀来临,二是猪肉价格稳不下来或引发市场风险。 好消息是,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第44周(10月28日至11月1日),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52.93元,环比跌0.9%,这是今年8月份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下跌。随着元旦、春节“双节”来临,增加猪肉市场供给,确保猪肉价格稳定,已经成为全局性的民生菜篮子工程。 一定要让公众明白这轮猪肉价格高企的原因。无论是猪肉还是其他商品,价格波动都具有周期性——市场供需平衡,商品价格就平稳;市场供给失衡,商品价格则会发生涨跌变化。很显然,本轮猪肉价格上涨周期,是因猪肉供给减少所致,这符合市场规律。至于猪肉供给不足的原因,是由于非洲猪瘟带来的存栏量减少,要恢复供给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如果没有政策导向下的保障措施,如对养猪户实施补贴、资金支持和保险托底,单靠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生猪和猪肉市场难以走出市场涨跌的怪圈。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支持生猪生产政策。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猪肉132.6万吨,同比增加43.6%;进口牛肉113.2万吨,同比增加53.4%。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猪肉价格的攀升,固然提升了中国家庭的菜篮子成本,但也扩大了从其他国家的猪肉进口,客观上平衡了全球贸易,为出口国和全球贸易做出了贡献。这也意味着,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密切相连且利益攸关,这也是市场辩证法。 市场有周期,价格有波动。本轮猪肉价格高企带来的CPI连续两月进入“3区间”,具有阶段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随着猪肉供给的增加,猪肉价格也将企稳,受到传导的其他食品价格也会回稳。因此,市场不必担忧消费品价格的长期上涨。简言之,这不是通胀来临,而是暂时的市场扰动。
政策不断催化A股行情,市场反弹或将继续;债券收益率下行幅度相对有限 ★市场盘点与展望★ 股市 QFII、RQFII取消投资额度限制 A股9月行情向好 TMT、券商等行业行情有望持续 沙特石油设施遭袭或致油价上涨 关注油气及煤化工产业链标的 债市 欧洲央行下调利率并重启量化宽松 国内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债市环境依然友好 中长期债市走势 取决于MLF或OMO利率是否下调 市场关注 QFII、RQFII取消投资额度限制 沙特炼油工厂遇袭,短期油价开启上涨模式 国家统计局:有基础、有条件 保持物价全年稳定 8月国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股市速递 上周上证综指上涨1.05%,深证成指上涨0.98%,中小板指上涨0.99%,创业板指上涨1.08%。行业表现:表现相对居前的是通信(3.54%),电气设备(3.07%),房地产(3.01%);表现相对落后的是:食品饮料(-2.48%),农林牧渔(-1.59%),国防军工(-0.66%)。 A股点评 当前对市场的判断:流动性全面宽裕,政策催化不断,看好九月A股市场行情。 1)国内:一方面,随着QFII和RQFII投资限制的取消以及RQFII试点国家和地区限制的取消,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进一步深化,未来外资将持续流入A股市场,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央行的降准措施将于本周一生效,此次降准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 2)海外:继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进入降息周期后,美联储也在时隔5年后首次进行扩表,9月大概率将进一步降息;9月12日,欧洲央行宣布下调利率,并将再次启动量化宽松,全球进入货币宽松模式,也为中国后续的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 整体来看,9月行情可期,市场反弹或将继续。 行业配置上:结构性行情或仍保持,TMT、券商等行业行情有望持续,低估值的银行、房地产、基建等板块也有望提振。此外,沙特炼油工厂遇袭,预计影响全球5%的供应,短期助推油上涨,或利好油气及煤化工产业链标的。 市场前瞻 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取消 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10日宣布,将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RQFII试点国家和地区限制业一并取消。未来外资有望持续流入A股市场。 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双双反弹 上周,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升近400点至三周新高,收盘报7.0788,单周涨0.26%。9月13日纽约尾盘,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涨223个基点报7.0464,上周涨599个基点。9月以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较低点7.1962,反弹逾1600个基点,最高至7.0317。 国家统计局:有基础、有条件保持物价全年稳定 面对今年以来持续上涨的物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今天(9月16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总的来看价格形势保持稳定,且下一阶段继续保持稳定、控制在全年预期目标范围之内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国家统计局:8月国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国家统计局发布8月份相关经济数据报告,报告表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8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4%。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96亿元,同比增长7.5%。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00628亿元,同比增长5.5%。 环球市场重要新闻 欧洲央行宣布降息并重启量化宽松。北京时间9月12日,欧洲央行理事会决定下调存款工具利率10个基点至-0.50%,并决定从11月1日起,根据理事会的资产购买计划,重启相关资产的净购买行动,每月费用为200亿欧元。 美联储重启扩表进程。9月12日,美联储公布了最新的资产负债表情况,美联储9月份资产负债表开始重新扩张,两周内扩表近100亿美元。这是在2014年10月后美联储首次重启扩表进程,市场预计9月美联储降息概率加大。 沙特炼厂遇袭,短期油价开启上涨模式。当地时间9月14日,全球最大石油企业沙特阿美(Saudi Aramco)两处重要石油设施遇袭。沙特能源部长表示,此次袭击将导致两个工厂暂时停产,减产幅度高达570万桶/日(约占世界每日石油产量的5%)。周日开盘后,国际油价已飙升超过15%,达到近4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债市速递 市场回顾 基本面方面:高频数据显示,地产行业持续弱势,地产投资增速难有明显起色;汽车销售仍在下滑,年内难有大幅反弹;发电耗煤量同比回升,本月工业生产略有恢复。社融数据略超预期,其中企业贷款有所改善,但可能受提前放贷、城投贷款置换等因素影响,持续性有待观察;年内地产融资收紧,信托、委托贷款仍有收缩压力,社融增速维持稳定,大幅反弹可能性小。8月食品价格在猪肉带动下显著上行,且9月猪肉环比涨幅仍然较大,CPI有破3压力,通胀对货币政策有一定制约。整体来看,经济内生动力不足,仍有下行压力,政策逐步对冲经济下行,但效果有待观察;通胀压力渐显,但不必过分担忧。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格局依然未变,但始终以结构性政策为主。 资金面方面,上周央行净投放135亿元,操作相对中性。上周央行未对到期MLF进行续作,而是陆续投放7天逆回购进行对冲。整体而言,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回购市场资金价格稳定。 短端资产方面,上周存款、存单收益有所下行;长端资产方面,受CPI、社融数据超预期,以及新的10年国开债预发行,上周利率债收益率明显上行;信用债变动不大,信用利差被动压缩。 后市展望 一方面,投资、消费数据均无明显起色,经济内生动能仍然不足,基本面偏弱。另一方面,央行维持相对宽松的格局依然未变,近期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预计LPR定价机制完善后,后期有下调MLF利率的可能。此外,海外基本面偏弱,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宽松,亦有利于债市。 由此,债市整体环境依然友好,但考虑到绝对收益率低位,且CPI在食品带动下有破3%压力,债券收益率下行幅度依然相对有限。中长期看,如果出现MLF利率下调,或者OMO利率下调,那么债券收益率下行空间有望再次打开;但如果未出现前述情形,中长期债券或呈震荡行情。